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一个生物学术语,也称为伞胚、干细胞胚体或原胚。
它是指一种早期的胚胎状态,即在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形成的一团细胞,它并没有具体的组织或器官结构。
组胚通常是一个球形,由约10-32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总称为胚细胞。
组胚是多个生物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发育生物学、胚胎学和生殖医学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在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组胚的形成是在受精卵被放置在子宫之前的早期阶段。
在受精卵内部,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后形成的一维六细胞组胚。
这个早期的胚胎经过继续的细胞分裂,快速地形成一个球形的组胚。
组胚内的细胞可以分化为不同的胚胎细胞系,即胚胎干细胞。
这些胚胎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研究领域。
组胚的形成对于生物体的发育至关重要。
它标志着一个生物结构的开始,通过后续的细胞增殖和分化,最终形成了生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在多细胞生物中,组胚是不同类型细胞的前体,并且这些细胞通过相互作用和通信来生成和组织。
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移植等技术,科学家可以对组胚进行操作,以研究生物发育的机制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组胚是生殖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试管受孕中,医生通常会从女性体内提取卵子并与精子结合,在体外形成组胚。
然后,最健康的组胚将被选择并被植入女性子宫,以促进受孕和胎儿的发育。
通过使用组胚选择和胚胎植入技术,可以帮助那些无法自然受孕的夫妇实现生育。
总之,组胚是一个生物学术语,用来描述在生物发育过程中早期胚胎形成的一团细胞。
它是胚胎的起始阶段,并且在不同的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研究组胚的形成和发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命过程,并且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疗。
组胚~名词解释
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3.微绒毛: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可见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显著地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作用。
4.纤毛: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的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
电镜下纤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中含有纵向排列的微管。
纤毛有节律的同步摆动,可将黏附的尘埃,细菌等排出。
5.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胞质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可看到染成蓝色的细网状结构,为残留的核蛋白体。
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6.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起源细胞,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分化形成各系造血祖细胞(定向干细胞)。
7.骨板:骨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成板层状,在纤维束间有骨盐的针状结晶体,沿胶原原纤维长轴有规律的平行排列,并以无定形基质黏合在一起,这样便形成了坚固的板样结构,称骨板。
8.骨基质:骨基质简称骨质,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
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有机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无机成分又称骨盐,使骨坚硬。
9.骨单位(哈弗斯系统):骨单位又称哈佛系统,是构成密质骨的主要结构,由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其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哈佛骨板)构成。
10.肌节: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于是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1.肌浆网:肌浆网是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
肌浆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能够储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在肌纤维收缩中发挥重要作用。
12.横小管:横小管是肌细胞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在明,暗带相交或Z线处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细胞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资料并不完整,想要得高分的同学自己看书,希望大家可以自己下去整理~1.endothelium(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2.Mesothelium(间皮):衬贴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goblet cell(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黏原颗粒。
由于颗粒中含黏蛋白,故称黏原颗粒。
黏蛋白分泌后,与水结合,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的作用。
4.serous cell(浆液性细胞):浆液性细胞的核为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的酶原颗粒,电镜下可见胞质中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在核上区可见较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分泌颗粒。
浆液性细胞的分泌物含较多的酶类。
5.mucous cell(黏液性细胞):黏液性细胞的核为扁圆形,居细胞基底部;除在核周的少量胞质呈嗜碱性染色外,大部分胞质几乎不着色,呈泡沫或空泡状。
电镜下可见基底部胞质中有一定量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极丰富的粗大黏原颗粒。
6.serous demilune(浆半月):大部分混合型腺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称浆半月。
7.microvillus(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在电镜下,微绒毛内部有许多纵形的微丝。
微丝上端附着于微绒毛顶部,下端插入胞质中,附着于终末网,微丝使得微绒毛可以伸缩。
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
8.cilium(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指状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二联微管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动力蛋白臂。
纤毛向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把上皮细胞的粘液及其吸附的颗粒物质定向推送。
9.tight junction(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在超薄切片上,此处相邻细胞膜形成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
体节名词解释组胚
体节名词解释组胚
组胚是指在生物发育过程中,由单个受精卵或多个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集合体。
在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阶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和细胞移动,原始细胞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并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组织起来,形成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原始结构。
这些分化和排列的细胞集合体就被称为组胚。
组胚可以看作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胚胎进入了多细胞组织形成的阶段。
在组胚阶段,胚胎内部已经开始形成胚芽、原肠道、原神经系统等最初的器官和组织结构。
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组胚逐渐演化为更加复杂的胚胎结构,最终形成完整的器官系统和身体结构。
组胚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在组胚阶段,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起着关键作用,决定了细胞的命运和分化方向。
同时,组胚也为后续的器官发生和组织形成提供了基础,为生物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总之,组胚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指由单个受精卵或多个细胞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集合体,为生物体的正常发育和器官形成奠定基础。
组胚的名词解释
组胚的名词解释组胚(somatic embryogenesis),指的是在非生殖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中形成胚胎发育所需的各种细胞类型的一种过程。
组胚的发生和发育与植物的生长调节、细胞分裂和分化等相关,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和繁殖技术中。
1. 组胚的起源和类型组胚的起源主要有两种方式:某些植物具有内源性的组胚潜能,即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启动胚胎发生过程;另一种是通过外源性刺激来诱导细胞分化为胚胎。
根据组胚的发生途径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体细胞组胚和胚乳细胞组胚两种类型。
2. 体细胞组胚体细胞组胚是指在植物非生殖器官的体细胞中形成胚胎的过程。
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现象,既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通过人工诱导实现。
体细胞组胚一般分为离体培养和原位诱导两种方式。
离体培养是将细胞通过培养基和适当条件刺激,形成愈伤组织或胚性愈伤组织,再进一步培养分化为胚胎。
原位诱导则是在植物体内或组织内施加外部因素(如激素),刺激细胞分化为胚胎。
3. 胚乳细胞组胚胚乳细胞组胚是指通过处理植物种子的胚乳细胞,使其分化为胚胎的过程。
胚乳细胞是种子发育过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起供给胚囊内的胚胎发育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在特定条件下,胚乳细胞也可以通过诱导分化为胚胎。
这种方式相对于体细胞组胚来说更为复杂,需要克服多个生理、解剖和遗传障碍。
4. 组胚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组胚技术在植物繁殖和育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组胚技术可以解决植物繁殖的问题,例如无性繁殖困难的植物品种可以通过体细胞组胚进行大规模繁殖。
其次,组胚技术可以加速植物育种过程,例如通过组胚选育出高产、耐逆的新品种。
此外,组胚技术还有助于植物的遗传改良和基因工程研究,可以通过组胚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新胚体中,实现基因的转移和转导。
组胚作为一门研究领域,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和深入探索的方向。
例如,如何提高组胚成功率和胚体质量,如何改善胚胎转化和成熟的方式,如何克服遗传背景的限制,等等。
组胚名词解释
1、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含深染色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2、浆半月:混合性腺底部有少量浆液性细胞,在切片中为半月形。
3、微绒毛: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4、缝隙连接:又名通讯连接,细胞间的信息通道,受钙离子的因素的控制。
5、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分基板和网板。
6、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的腔隙,内含软骨细胞。
7、骨单位:又名哈弗斯系统,(位置)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形状)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形成。
8、破骨细胞:(位置)散在分布在骨组织边缘,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由单核细胞融合成。
(功能)具有很强的融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9、肌节:横纹肌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机原纤维,包括:1/2I带+A带+1/2I带。
10、闰盘:相邻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处称闰盘。
光镜结构: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位于Z线水平。
电镜结构:纵向为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传导,横向为中间连接与桥粒连接,使心肌纤维连接更牢固。
11、视杆细胞:杆状视细胞,具有感光作用,当视紫红质缺乏时会导致夜盲症。
12、视网膜中央凹:视网膜最薄的地方,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13、螺旋器:又名柯蒂氏器,是膜蜗管基底部膜上呈螺旋状行走的膨大结构,是听觉感受器。
14、肌性动脉:即中动脉,管壁中平滑肌十分丰富,故得名。
15、内弹性膜:中动脉内膜与中膜的交界处的薄膜。
16、血窦: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间隙较大,易化大分子进出血液。
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17、淋巴小结:又名淋巴滤泡,(形态)淋巴组织构的球形小体,(构成)含有大量B细胞、TH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分类)初级淋巴小结和刺激淋巴小结。
18、***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缺乏时无法培育T细胞。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1.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人体的组织包括:上皮、结缔、肌、神经四大组织。
2.内皮:指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间皮:指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5.分子筛: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成的具有许多微孔隙的结构。
6.血浆:是血液中的无定形成份,相当于细胞外基质,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90%是水,内含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无机盐等。
7.血清:是血液体外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相当于结缔组织的基质。
8.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9.骨基质:简称骨质。
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
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10.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是构成密质骨的主要结构,由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其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哈弗骨板)构成。
11.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2.肌浆网:是骨骼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
13.横小管:是肌细胞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在明、暗带相交或Z线处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细胞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14.闰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称闰盘。
15.尼氏体:神经元胞质内具强嗜碱性,呈粗大的斑块状、或细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
16.神经原纤维:是神经元胞质内的细丝状结构。
电镜下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故为神经元的细胞骨架结构。
17.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称突触。
18.血窦: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也称窦状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分泌腺内。
19.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内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是免疫应答的场所,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始细胞团。
组胚起源于受精卵或一细胞胚胎,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功能的多细胞生物。
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组胚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它代表了胚胎发育的最初阶段,通过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调控,组胚细胞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并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组胚的形成和分化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生物学上的重要机制。
首先,组胚的形成依赖于细胞分裂。
一细胞胚胎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产生了许多细胞,这些细胞逐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组胚。
这些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通信是组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例如,一些细胞会分泌信号分子,影响周围细胞的分化方向,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其次,组胚细胞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分化。
分化是指细胞从相对未定向的状态逐渐成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
分化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调控。
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可以选择不同的分化路径。
例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组胚细胞会分化成表皮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不同类型的细胞。
另外,组胚细胞还会发生细胞迁移和细胞死亡。
细胞迁移是指细胞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以形成不同的细胞层和组织结构。
细胞死亡则是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或有损害的细胞会自我引发死亡,以促进整个胚胎的完整性和正常发育。
这些细胞迁移和细胞死亡的过程是组胚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组胚的形成需要正确的时序和定位。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迁移和死亡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位置发生。
这种时序和定位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组胚是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始细胞团,通过细胞分裂、分化、迁移和死亡等复杂机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功能完整的多细胞生物。
组胚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发育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1、连接复合体: 在紧密连接、中间连接、缝隙连接及桥粒四种细胞间连接方式中,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接方式在一起,则称为连接复合体。
2、微绒毛: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
微绒毛内含许多纵行排列的微丝,微绒毛的主要功能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3、同源细胞群:从软骨周边向软骨中央,软骨细胞逐渐成熟,体积逐渐增大,变成圆形或椭圆形,常成群分布,而且多以2~8个细胞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称同源细胞群。
同源细胞群是软骨组织最主要的结构特点。
4、骨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4~20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哈佛骨板围绕中央管而构成的长柱状结构,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
骨膜内的细胞、纤维、基质和血管、神经等结构经穿通管进入中央管,使骨组织获得营养,排除废物,进行代谢和生长改建。
5、肌原纤维:是细胞内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两种蛋白质构成的肌微丝,与肌纤维纵轴平行成束排列,是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
6、横小管:又称T小管,是骨骼肌和心肌纤维的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表面。
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
7、三联体: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肌浆网终池组成,横小管膜与肌浆网膜紧密相贴形成三联体结构。
三联体将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和三联体连接传至肌浆网膜,引起钙泵活动,使肌浆网储存的钙离子迅速大量释放到肌浆内,引起肌纤维的收缩。
8、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9、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内的强嗜碱性小斑块或颗粒。
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主要合成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和肽类的神经调质。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1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2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苏木素是碱性染料,可使酸性物质着色伊红为酸性染料可使碱性物质着色3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4内分泌腺:有的腺没经过导管,分泌物(为激素)释入血液,称内分泌腺。
5外分泌腺:有的腺分泌物经导管排到体表或器官腔内,称外分泌腺。
6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7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
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8连接复合体: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和紧密连接中,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邻近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9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高等动物体内具有强烈吞噬功能的巨噬细胞,及其前身细胞所组成的一个细胞系统,是机体防御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10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
11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12造血干细胞:是能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它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有分化成多种血细胞的潜能和自我复制的能力。
13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14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15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为半固态凝胶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中所占的腔隙称为软骨软骨陷窝。
16软骨囊:软骨基质由纤维成分和基质组成软骨陷窝周围基质所含硫酸软骨素较多HE染色强嗜碱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称软骨囊。
17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闰盘:心肌细胞间的连接结构。
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桥粒起固定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使心肌功能活动同步化。
组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浆半月: 大部分混合性腺泡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称浆半月。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
〔光镜下所见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即9+2结构〕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电镜下由靠近上皮部分的基板和与结缔组织相接的网板构成。
组织液: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溶解有电解质、单糖、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基质内,成为组织液。
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血小板: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胞,参与凝血和止血。
骨板: 骨组织中的胶原纤维被黏合质(黏蛋白)黏合在一起,并由钙盐沉积构成的薄层板状结构。
破骨细胞: 数量少,散在分布于骨组织表面,由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的一种巨大的多核细胞。
能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溶解骨盐,分解有机成分。
哈弗斯系统:又称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由多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肌卫星细胞:附着在肌纤维表面的一种扁平、有突起的细胞,可增殖分化,参与肌纤维的修复,具有干细胞的性质。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肌节递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T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和明带的交界处。
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细胞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由多个细胞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体。
组胚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组胚这一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组胚是由多个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的。
在生物体发育的早期阶段,由受精卵发展而来的胚胎会经历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最终形成一些特定类型的细胞群组织。
这些细胞群组织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依赖,最终形成完整的生物体。
组胚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受精卵的形成、分裂阶段、胚胎期和器官发育期。
在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中,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随后经历细胞分裂阶段,其中一个细胞会不断分裂形成多个细胞,并同时发生细胞分化现象。
在胚胎期,细胞继续分裂分化,逐渐形成不同的器官和组织。
最后,在器官发育期,组胚中的细胞进一步分化,并形成特定的器官和组织结构。
组胚的发育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调控,包括基因表达、细胞信号通路、环境因素等。
在组胚的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会通过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来决定它们发展成为何种类型的细胞,并最终形成不同的器官和组织。
组胚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发育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组胚的形成过程和调控机制,科学家可以揭示生物体发育的奥秘,并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
此外,组胚工程也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科学家可以通过将细胞进行特定的组合和调控,来培育出特定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为医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总的来说,组胚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由多个细胞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体。
组胚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调控,包括基因表达、细胞信号通路和环境因素等。
组胚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发育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组织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组胚的奥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本质。
类骨质的名词解释组胚
类骨质的名词解释组胚组胚是指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最初的胚胎结构。
而类骨质这一概念则是指某些生物体的组胚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具有类似骨骼的功能。
在生物学中,组胚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组胚代表着生物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最初形态。
在组胚的过程中,细胞分化、组织形成和器官发育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都会发生。
组胚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精细和精确的过程,它决定了生物体在后续发育中的结构和功能。
类骨质是一种在某些生物体的组胚中存在的特殊类型的细胞。
这些细胞具有类似骨骼的功能,它们能够提供支持和保护,同时也参与到一些生物体的运动和生命活动中。
类骨质的存在有助于生物体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类骨质细胞通常由一种特定的细胞类型组成,这些细胞在组胚早期会经历分化和特化,形成类似骨骼的结构。
在一些动物中,类骨质细胞可以分泌特殊的物质,形成硬质的结构,如甲壳、骨骼等。
这些硬质结构能够提供机械强度和保护,使生物体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类骨质的存在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提供支持和保护,使得生物体能够更好地进行运动和活动。
如果没有类骨质的存在,生物体的结构将会更加脆弱和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
而有了类骨质的存在,生物体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除了在一些动物的组胚中存在外,类骨质还可以在其他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工程学中,类骨质的概念被用来描述一种具有类似生物体骨骼特性的结构材料。
这种结构材料可以提供较高的强度和刚性,且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耐用性。
总结来说,类骨质是指一些生物体组胚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它们具有类似骨骼的功能。
类骨质的存在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为生物体提供支持和保护,使得生物体能够更好地进行运动和活动。
此外,类骨质的概念还可以在工程学中应用,用来形容一种具有类似生物体骨骼特性的结构材料。
通过对组胚和类骨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发育过程的奥秘,并且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
组胚是指在生物学中,人体或动植物胚胎的最初发育阶段,即由
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胚胎组织。
在这个阶段,胚胎最初的组织结构
和器官形成会对其生命的后续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组胚起源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母体的输卵
管内。
当一个精子成功地进入了卵子内部,就会触发卵子释放一系列
的化学物质,防止其他的精子进入。
接着,卵子和精子的基因组合开
始进行合并,分裂形成了细胞群,随之开始了组胚的形成阶段。
在组胚发育过程中,细胞会不断地分裂和分化,目的是创造出各
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分化成肌肉细胞、神经细胞、骨骼细胞等,最终
组成一个完整的身体。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胚胎还需要不断地从母
体中获取必要的营养物质,以确保其正常的发育。
组胚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婴儿出生时存在一些缺陷和疾病。
一些影响组胚发育的因素包括基因变异、环境污染、母体健康问题等。
因此,了解组胚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妊娠健康和胎儿健
康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组胚是人体或动植物发育的起点,其正常发育对于胚胎后
续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组胚的健康发育,促进孕妇及胚胎的身体健康。
同时,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避免不良生
活习惯,为组胚正常发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重点〗★内皮(endothelium):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mesothelium):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密集的微绒毛在光镜下为纹状缘或刷状缘,可见于小肠和肾近端小管上皮。
表面为细胞膜,中间为胞质,内有纵行微丝。
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cilium):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较长突起,比微绒毛粗长。
电镜下可见表面有细胞膜,内为细胞质,纵行排列9+2微管。
常见于呼吸道和输卵管上皮。
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基膜(basement membrane):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状结构。
光镜下被伊红染成粉红色,PAS染成紫红色,银染呈黑色。
电镜下可见其由基板和网版组成。
可引导上皮细胞生长分化,有连接支持作用和物质交换的半透膜作用。
★骨板:骨(基)质中的骨胶纤维成层排列,并与骨盐和基质紧密结合,构成的板层状结构。
同层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两层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犹如多层木质胶合板,有效的增强了骨的支持力。
★骨单位(osteon):是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行圆筒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其数量多,是长骨干的基本结构单位。
中央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斯管,内含血管、神经和组织液。
(中央管和穿通管相连)周围是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斯骨板。
★肌节(sarcomere):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I带只含细肌丝(固定于Z线),A带含细肌丝和粗肌丝(固定于M线),A带中央只含粗肌丝的部分为H 带。
★闰盘(intercalated disk):心肌纤维连接处称润盘。
组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排列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呈膜状结构。
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2、组织:分化相同(形态、结构、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与由这些细胞产生的细胞间质形成的有机结构。
由组胚早期细胞发育而来。
3、被覆上皮:由排列紧密而规则的、形态相似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共成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柱毛柱状上皮,变移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
上皮组织特殊结构:1、游离面:细胞衣、微软毛、纤毛、微皱襞。
2、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相嵌连接。
3、基底层: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4、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
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5、感觉上皮:上皮组织在和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分化成具有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又称神经上皮。
6、结缔组织:由少量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但细胞种类多。
分为固有结缔组织、支持细胞、血液和淋巴。
7、固有结缔组织:由少量种类繁多的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具有联系、连接、保护、贮存等作用。
又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构、脂肪组织。
8、支持细胞:支持性结缔组织,又分为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9、血液和淋巴:血液由血细胞和细胞间质(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淋巴细胞。
10、肌肉:肌肉是机体活动的动力器官,能够接受刺激而发生收缩。
11、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之间发布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和神经。
又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12、桥粒:上皮细胞相邻接面深层,间隙20-30nm(大小不等的点,相连接),隙间含中间线,膜内侧有致密附着板,并发出微丝、板块状连接。
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
13、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其形态多样,结构复杂,能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
14、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辅助部分,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但具有支持、营养、绝缘、保护和修复的作用,数量多于神经元。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注意:放大的表示是比较重要的。
1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2. 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
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3. 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5. 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7. 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8. 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9. 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10.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12. 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13. 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14.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15.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16. 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17.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18. 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19. 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20. 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21.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22.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23. 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24.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组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成纤维细胞:P17是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成分。
其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呈嗜碱性。
能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
肌节:P43 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单位和骨骼肌纤维收缩的基本功能单位。
闰盘:P47 心肌纤维呈分支短杆状,端端相连连接处有闰盘。
突触:P55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尼氏体:P52分布于核周细胞质及树突内,光镜下间许多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
其主要功能是合成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
其可作为神经元功能状态的标志。
网织红细胞:P34从骨髓进入血流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网织红细胞。
血睾屏障: P177 生精小管和血液之间存在着血睾屏障,其组成包括间质的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紧密连接是构成血睾屏障的主要结构。
嗜铬细胞:P109 胞质嗜碱性,经铬盐处理标本,胞质内可见黄褐色的嗜铬颗粒,称嗜铬细胞。
有肾上腺素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细胞两类。
赫令体:P114神经垂体内有些分泌颗粒在轴突沿途或在轴突终末聚集成团,构成光镜下均质状的嗜酸性小体,称赫令体。
是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储存场所。
胃粘膜屏障:由表面粘液和柱状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构成,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粘膜的侵蚀和消化。
小肠绒毛:P129 由小肠上皮和固有层组成的呈指状、圆锥状或叶片状的突起。
肝小叶:P143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形,肝小叶界限不清,中央有一条中央静脉纵贯小叶长轴。
贮脂细胞:P147 位于窦周隙内,又称肝星状细胞,常欠于两个相邻肝细胞的凹陷内。
储脂细胞的脂滴内含有维生素A。
门管区:P147肝的小叶间结缔组织较少,多集中于血管和胆管的周围,构成门管区。
内含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此外还有小叶间淋巴管和神经。
气血屏障:P158 是肺泡腔内气体和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和基膜,薄层结缔组织,连续型毛细血管的基膜及内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组织(Tissue) :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
人体组织可归纳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型。
2.HE染色法: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
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嗜酸性(acidophilia):易于被伊红等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酸性。
4. 嗜碱性(basophilia):易于被苏木精等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碱性。
5. 微绒毛(Microvillus):即,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6. 纤毛(Cilium):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
电镜下,纤毛的便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7.质膜内褶(plasmamembrane 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含大量长杆状的线粒体。
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8.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交错形成网络,带状环绕细胞;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
9. 基膜( Basementmembrane):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电镜下基膜可分为基板和网板两部分。
具有支持、连接、固着和物质交换的作用。
10.缝隙连接(Gap junction):相邻细胞膜上有分布规律的柱状颗粒,称连接体,相邻细胞膜上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
相邻细胞内的某些小分子物质可借小管彼此交换,传递化学信息。
11.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在相邻细胞的侧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紧邻存在,即可称为连接复合体。
12. 细胞外基质:包括基质、纤维和组织液。
主要对细胞起支持、连接、营养和保护作用。
13. 浆细胞(Plasmacell):浆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位于细胞的一侧,染色质成粗块状沿核膜呈辐射状排列。
胞质丰富,嗜酸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电镜下,胞质内含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的功能。
14.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它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
细胞较大,多突起。
细胞核大,卵圆形,着色钱,核仁明显,呈弱嗜碱性。
成纤维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用于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各种纤维和基质。
15. 间充质(mesenchyme):是胚胎时期一种较原始的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和基质组成,不含纤维。
16.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内的液体称组织液。
组织液不断更新,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成为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17.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内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
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判断骨髓造血功能,对血液病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18.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e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
胞质内含细小的、淡红色的特殊颗粒和少许嗜天青颗粒,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作用。
19. 嗜酸性粒细胞(eosih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
细胞核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将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的作用。
20.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仅占白细胞总数的0%~1%。
细胞核分叶后呈S型或不规则形。
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蓝色嗜碱性颗粒。
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细胞基质内有白三烯,具有参与狗民反应的作用。
21. 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最早起源于卵黄囊血岛内。
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多向分化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
22.同源细胞群(isogenousgroup):是由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软骨细胞群。
每个庭院细胞群有2~8个软骨细胞,包含在一个大的软骨陷窝内,后者又分成几个小的陷窝,各含一个软骨细胞。
越靠近软骨的中部,同源细胞群的细胞数目越多,反映了软骨的间质性生长。
23. 哈弗斯系统(Haversiansystem):又称骨单位。
骨单位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组成。
骨单位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结构单位。
24. 骨板(bone lamella):是呈板层状的骨基质,由大量胶原纤维、骨盐及少量无定型基质组成。
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胶原纤维相互垂直。
25.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 cell):是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干细胞,位于软骨膜和骨膜内层。
细胞呈梭形,较小,胞质少,核呈椭圆形或细长行。
骨祖细胞课分化为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
26.肌节(Sarcomere):是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7. 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是肌膜向肌浆网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
在人与哺乳动物的骨骼肌纤维横小管位于的明、暗带交界处,在心肌纤维则位于Z线水平,其功能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28.肌浆网(sarcoplasmicreticulum):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其中部纵行包绕一段肌原纤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肌浆网上有钙泵,可贮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网内钙离子浓度。
29.三联体(triad):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
三联体的功能是将肌膜的兴奋传递到肌浆网膜,当肌浆网膜接受兴奋后,钙通道开放,大量贮存于肌浆网内的钙离子涌入肌浆,为肌丝滑动、肌纤维收缩创造必备条件。
30. 闰盘(intercalated disk):是心肌纤维相互连接的部位,为心肌的特征性结构。
LM下呈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EM下可分为两部分,横位部分位于Z线水平,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牢固的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使心肌整体的收缩和舒张同步化。
31. 尼氏体(Nisslbody):是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胞质的特征性结构之一。
LM下,HE染色强嗜碱性,呈紫蓝色粗大斑块状或细小颗粒状,EM下,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合成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及肽类的神经递质。
32.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是神经元胞质内的特征性结构之一。
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向树突和轴突内,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33.突触(Synapse):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突触按信息传递方式不同,可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34. 神经纤维(nerve fiber):由神经元的长轴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根据神经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核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类。
35.郎飞结(Ranvier node):是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中相邻的施万细胞之间的狭窄部分,在有髓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时从一个郎飞结跳到下一个郎飞结,呈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快。
36.神经胶质细胞:分布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对神经细胞起支持、营养和绝缘作用。
37.毛细血管(Capillary):其管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及其基膜构成,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38.心脏传导系统:是指心壁内有特殊心肌纤维组成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各级分支。
功能是发生冲动并传导到心脏各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节律舒缩。
39.普肯耶纤维(Purkinje fiber):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短而粗,形状不规则,染色浅,有1-2个核,肌原纤维较少,细胞间有发达的闰盘。
功能是将冲动快速传递到心室各处,导致所有心室肌同步收缩。
40. W-P小体:是内皮细胞所特有的杆状细胞器,有膜包裹,内有许多平行细管,具有储存vWF的作用,vWF与止血、凝血功能相关。
41.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42. 血窦(sinusoid):为毛细血管的其中一类,管腔较大,形态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其基膜不完整或缺如,有窗孔,无隔膜,有利于大分子物质甚至血细胞出入血管;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43. 黑素细胞(melanocyte):细胞体多分散在基底细胞间,胞体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胞质内有特征性的小泡状黑素体,具有合成黑色素、形成黑色素颗粒的功能。
44.真皮乳头(dermalpapillae):是紧靠表皮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向表皮突入形成真皮乳头,是表皮与真皮的连接面扩大,有利于两者牢固连接,并有利于表皮从真皮组织液中活得营养。
45.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散在于棘层浅部。
头尾数染色可见其树突状突起,它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微生物、监视癌变细胞中起重要作用。
46.淋巴小结(lymphoidnodule):有较明显界限的球形小体,内含大量B细胞,根据有无生发中心可分为初级淋巴小结和次级淋巴小结。
47.胸腺小体(Thymiccorpuscle):由胸腺上皮细胞同心圆排列形成的结构,散在分布于髓质内,是胸腺的特征性结构。
胸腺小体功能未明,但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育出T细胞。
48. 血-胸腺屏障(Blood-Thymus barrier):指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有屏障作用,称为血-胸腺屏障,由下列结构组成: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2)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质;3)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4)上皮基膜;5)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血-胸腺屏障能阻挡抗原物质进入胸腺皮质,维持内环境稳定,保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49. 边缘区(Marginal zone)指白髓和红髓交界的狭窄区域,含有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
中央动脉的侧支末端在此区膨大,形成边缘窦,是血液内抗原及淋巴细胞进入白髓的通道,白髓内的淋巴细胞也可以进入边缘窦,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