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名词解释及问答题(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
1、osteon:(1)、骨单位,即哈夫斯系统,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
(2)、位置: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
(3)、特点:数量多,长筒状,其长轴与骨干长轴平行;
(4)、构成:由4~20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纤维和骨祖细胞等。
2、bone lamella:(1)、骨板;
(2)、定义:骨胶原纤维被黏合质黏合在一起并有钙盐沉积的薄板状结构;
(3)、特点:内有大量排列的胶原纤维,同一层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而相邻骨板之间的纤维相互垂直;
(4)、分类: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
(5)、功能:增加骨的强度。
3、chondrocyte:(1)、软骨细胞;
(2)、位置:包埋在软骨陷窝内;
(3)、形态结构:靠近软骨膜的细胞幼稚,单个分布,体积小,呈扁圆形;长轴与软骨平面平行;越靠近软骨中心的细胞越成熟,体积渐大,圆形或椭圆形,成群分布由同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细胞核小而圆,可见1~2个核仁,细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较少。
(4)、功能:产生软骨基质。
4、osteocyte:(1)、骨细胞;
(2)、位置:位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
(3)、形态结构:骨细胞胞体藏于软骨陷窝内,较小,扁椭圆形,骨细胞突起位于骨小管内,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
(4)、功能:具有一定的成骨和溶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维持血钙。
5、recirculation of lymphocyte:(1)、淋巴细胞再循环;
(2)、定义: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又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流到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到另一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3)、功能: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免疫细胞间的协作,使分散于全身的免疫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
6、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定义:单核细胞及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统称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3)、组成: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吞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干巨噬细胞、肺巨噬细胞。
7、germinal center:(1)、生发中心;
(2)、产生:淋巴小结受抗原刺激后增大,并产生生发中心;
(3)、位置:位于次级淋巴小结;
(4)、结构特点:分为明区和暗区,暗区较小,主要由B细胞和Th细胞组成,着色深;明区较大,除B细胞和Th细胞外,还有滤泡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生发中心的周边有一层小淋巴细胞,顶部最厚,称小结帽。
8、thymic corpuscle:(1)、胸腺小体,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散在分布:
(2)、形成: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
(3)、特点:小体外层细胞较幼稚,形态完整,胞核清晰;中央的细胞核已变性,渐退化。
(4)、功能不清。
9、thymus dependent area:(1)、胸腺依赖区;
(2)、组成:为弥散淋巴组织,包括淋巴结皮质的副皮质区和脾白髓的动脉周围淋巴鞘;副皮质区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动脉周围淋巴鞘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有中央动脉;
(3)、所含淋巴细胞:主要含T细胞,还有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B细胞。
10、splenic sinus:(1)、脾血窦;
(2)、定义:索条状的脾索互联成网,其中的网孔即为脾血窦;
(3)、特点:形态不规则,也互联成网;血窦壁由一层长杆状内皮细胞围成,内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及环形网状纤维;腔内充满血液和巨噬细胞;
(4)、汇入静脉:汇入小梁静脉,再于脾门汇合为脾静脉出脾。
11、mucous-HCO3-barrier:(1)、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2)、定义:胃腺分泌的粘液和碳酸氢盐(化学物质)组成的一层具有保护胃黏膜不受胃酸侵害的物质;
(3)、功能:具有润滑作用,可减少粗糙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损伤,并能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
12、surface mucous cell:(1)、表面黏液细胞;
(2)、定义:为胃黏膜的单层柱状上皮的主要细胞;
(3)、形态结构:细胞核椭圆,位于基部,顶部细胞质充满黏原颗粒,HE染色浅或透明;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4)、功能:分泌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黏液,覆盖于上皮表面,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13、chief cell (stomach):(1)、胃底腺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
(2)、分布:数量最多,分布于腺的底、体部;
(3)、形态结构:光镜下,细胞呈柱状,细胞核圆,位于基底部,细胞质基部强嗜碱性,顶部色浅淡;电镜下,细胞质顶部充满酶原颗粒,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4)、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
14、absorptive cell of small intestine:(1)、小肠吸收细胞;
(2)、形态结构:光镜下,细胞体呈高柱状,游离面有纹状缘,细胞核椭圆形,位于基部,细胞质成粉红色;电镜下,细胞质内含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细胞顶部有完善的紧密连接,游离面有大量的微绒毛,其表面有一层厚的细胞衣,内含消化酶;
(3)、功能:吸收营养物质,参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释放。
15、Paneth cell:(1)、潘氏细胞,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
(2)、分布:常三五成群地位于腺底部;
(3)、形态结构:细胞体呈锥体型,细胞核椭圆,居细胞基地,细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的分泌颗粒;
(4)、功能:分泌防御素,溶菌酶,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作用。
16、theca folliculi:(1)、卵泡膜;
(2)、形成:卵泡周围结缔组织内的基质细胞增殖分化,逐渐形成卵泡膜;
(3)、变化:在次级卵泡时,卵泡膜分化为内外两层,内层为毛细血管和膜细胞,膜细胞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外层有环形的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
17、ovulation:(1)、排卵;
(2)、定义: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排卵;
(3)、时间: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
(4)、排出物: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卵泡液;
(5)、结果:若排出的卵于24小时内未受精,次级卵母细胞便退化并被吸收,;若受精,则继续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23,X)的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
18、coiled artery:(1)、螺旋动脉;
(2)、定义:基底动脉的主支;
(3)、走行:在功能层内呈螺旋状走行,至功能层浅层时形成毛细血管网和血窦,然后汇入小静脉,经肌层汇合为子宫动脉;
(4)、特点:对性激素的刺激敏感,反应迅速。
19、uterine gland:(1)、子宫腺;
(2)、位置:位于子宫内膜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