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合集下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作者:鲍昔健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1年第01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对人的要求是全面的,只有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能适应和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有效解决“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束缚了创新和实践的培养。

有人对中国的教育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们有两个不足,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差,这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没有哪个时代能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更迫切!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亟待加强。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

从个体的素质结构来讲,创新能力是个体能力结构中的一种最高级、最复杂的综合能力。

在一个人的素质结构中,如果缺乏创新能力,那么就不可能达到最高水平和境界,创新能力应该是素质教育在能力方面追求的最高目标。

三、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创新活动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和单纯的心理活动,而是以萌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情感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它是涉及知、情、意、行诸方面的一种协同活动。

它对创新者的整个精神状态、人格特征、认知能力、思维方法和行为习惯都有相应的要求。

创新教育要培养的创新素质,其实是一种综合素质。

一个人是否能够创新,能有多大的创新,至少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素质的状况:第一,创新的意识和相应的人格。

包括求知欲、好奇心、问题意识、创新的冲动,以及有信心、勇气、毅力等。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题报告辉县市第一初中王春枝蒋志举郭树霞李宇霞一、课题的提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那么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

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这个论断深刻阐明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创新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研究和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其意义非同寻常。

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教育的一种载体,它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所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进行实践,由学生自己提出、探究和解决每一个问题,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才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可见创新并不神秘。

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放手让学生创造的胆量,“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

这话不无道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强化了“科学探究”的功能。

标准明确指出要突出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坚持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新课程教学。

因此,在课堂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摘要] 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21世纪将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充满竞争的世纪,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就根本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也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因此,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一、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中学生求知欲旺盛,阅读兴趣广泛,如果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保持必要的质疑精神,注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那么就能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当然,这一工作的开展,最初是极为艰难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帮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迷信,必须让学生明白,权威不是因为没有错误,而是因为其对社会有过卓越的贡献,具有值得学习和颂扬的品格。

例如,中学课本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反复修改而编写出版的,应该说是当今中国差错率最低的一类书了,然而还是有错误的。

学生因此明白,连这样的“权威”所编写的教材都有错误,更何况其它书籍了,从此,同学们开始尝试着向权威挑战,不少学生找出资料对教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释提出质疑。

尽管很多质疑经过教师的查证,反驳被否定了,但在这一质疑、考试、否定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第二步,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质疑精神不仅对于错误的内容是适用的,必要的,而且对于正确的内容也仍然是适用的、必要的,因为质疑不等于拒绝,不等于否定,如果在求知的过程中,对正确的内容多一番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那么对学习无疑是有益的。

如九年级上册<项链)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七年级下册的(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等。

但是这些是否都是惟一的解读呢?可否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多元的解读呢?第三,启发生疑,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按照语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指导他们以科学的方法走进教材,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疑问是强化思维的重要手段,学生读书往往欠深入,老师要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善于运用质疑方法来读书学习,对他们掌握质疑学习法提高阅读能力,含有明显作用。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案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案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案南强中学一、实验意义和研究价值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有广搏高深的知识,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有动手创造的潜能”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使我们学校教育要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造性人才为目标。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教育教学已经从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致用、求创、实现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对应。

对学生所学的各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为鉴于此,我们学校以各科教学为切入口,探索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一)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增强师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师新课程理念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构建课程师资队伍,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探索课程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学会用探索性,研究性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内容:1、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在课程中的设置。

2、校本教材的修订与完善,关键要体现如何通过科学、系统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4、学校教学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5、学校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6、学生创新能力在其他学科和其他方面的体现。

7、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创新之处以教学为切入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1、增强教育意识,提高教师新课程理念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构建课程师资队伍。

首先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对民族包括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潜能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

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

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

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

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多元化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素质教育的背景和意义1.1 素质教育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于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意义上单一型人才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因此,素质教育应运而生,成为了当今时代所追求和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

1.2 素质教育的意义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这种新型教育理念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并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此外,素质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2.1 以学生为中心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将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助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老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辅导者,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2.2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强调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综合培养。

这种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培养,还包括品德、情感、意志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2.3 创新精神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

这种创新精神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3.1 课程设置素质教育需要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应该注重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潮流。

3.2 教学方法素质教育需要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实现。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方法的运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持续改革,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也需适应新的要求。

尤其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以下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应在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和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以便有效地组织教学。

2、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结合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其吸引力、启发性和实用性。

3、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强化实践教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5、丰富评价方式: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教师还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项目报告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6、培养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如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

7、提升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技能,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实践教学和评价反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在教育领域,数学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它为学生提供了理解世界的基础工具。

然而,要有效地教授这门学科,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

本文将探讨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强大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师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

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舞力量。学生成功了 . 教师才是成 功的。英语教学 中“ 学生开
Hale Waihona Puke 创造之地 . 天天是创 造之 时 , 人人 是创造之人 。” 学生创新 能
力 的发展 和培养固然离不开知识 和经验的积 累 . 但如果 不向
口难” 现象是普遍存在 的. 但是英语教 学交际化 已势不 可挡 ,
把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 .给学生 提供广阔 的会话 环境 ,
初中生的思想 还没有定型 . 他 们 尚未形成对 自己 的稳定
程要做 到“ 读、 画、 查、 联、 问、 记” 六个 字 , 即 朗读 、 画重 点难 点、 查字典 、 新旧知识联 系、 问老师、 记预习笔记。
2 . “ 开放式” 课 堂教 学 , 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 。 教 师为主导的
原则。
达 自己的机会。随着 学习的逐步深人 . 适 当加入新 的知识 内 容 这样一直坚持 下去既能提高学生 的英 语 口头表达能 力 . 又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 更 加增强 了他们学好英 语的 自信
心. 培养 了他们 的创造力 。
四、 注重能力培养 。 提 高自我表现力
心理学上 的罗森塔 尔效 应实 验指 出 ,教 师给学生 高期 望, 学生就会有高 成就 , 教师对学 生 的信 任是 一种 巨大的鼓
始终要相信学 生 . 大胆放手让他 们去 比较 、 观察 、 创新. 去自
觉地学习 . 培养学 生具有开放 的心态 . 意 识到很 多 问题 可 以 多角度 地去考虑 , 他们应该敢想 、 敢说 , 有独到 的见解和富于
创新的精神 。只有这样 , 才能激发他们学英语的灵性 , 培养他 们的发散思 维 .课上要特 别注意培养学生 的主人翁意识 , 为

2022年素质教育大讨论主题发言稿(精选12篇)

2022年素质教育大讨论主题发言稿(精选12篇)

2022年素质教育大讨论主题发言稿(精选12篇)2022年素质教育大讨论主题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一、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不少地方的现实情况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生负担有增无减,向前延伸到了初中,小学,幼儿园.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对非高考中考的科目没有给予应有的位置,还美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学生要补课,初中生节假日没休息,高中阶段更将音乐,美术课取消,真可谓是"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实"。

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在学校一切都以考试论英雄的今天,学校教师基本上不敢鼓励和挖掘学生们学习以外的各种潜能.有些教师为追求升学率,不惜采用各种方法,大搞题海战术,无度地强化考学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有些教师甚至把中考称为"人生的转折点",把考学当成人生是否美好的唯一出路.而学生在学校和家长压力下,不惜一切代价为升学,老师不是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学生也不是老师心目中的学生.另一个问题是教材的难度和知识量过大,自主时间过少.我国目前教育的特点是应试,选拔,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学生要背太多的知识,要写太多的作业,要参加太多的课外辅导班,要考太多的试,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时没有考虑到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忽略了教材的知识毕竟是"死"的,学生们学习还是纸上谈兵的阶段.异化的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不客气地讲,学校生产出的产品–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合格:具备应试技巧,但学习能力欠缺;会吹拉弹唱,但缺乏审美修养;语文能力和民族文化根基衰退;此外缺乏理性,品德滑坡,意志薄弱,身体赢弱,不爱劳动,社会适应性离人的全面发展越来越远.君不见,中国学生的想象力从小学到高中依次降低,学生心理疾患日益普遍和严重,有些大学生反而连小学生的文明行为规范都做不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中国几千年的科举文化传统,又有现实社会观念的误区,还有教育政策的偏差和学校治理的误区,也有经济社会结构不协调和发展的压力.因此,要从多方面入手系统地塑造适宜教育的大环境,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二、创设实施素质教育的几个条件为了改变“应试教育”滞后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局面,教育部提出了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这是我国教育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一个重要举措。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1.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5.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育是培养学生创新4. 政府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和约束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5.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6.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的宗旨和核心理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2.构建紧密的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5.建立多"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把学生只是容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学生的从课程的重视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也为,用于探索创新;主义研究与反思,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四、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它"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 五、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

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为重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创新精神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根本谈不上创新,个性的基础是人性。

所以,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备条件,创造宽松的环境,营造和谐的氛围,培育健康的心态,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

以下我们从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来谈。

一、树立科学准确的学生观科学准确的学生观必须准确地看待学生,要把学生当“人”看。

首先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他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

其次,我们还要看到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孩子,有其惰性,有其贪玩、好动、爱胡思乱想的天性。

学生的成长不应以失去童心为代价,学生的胡思乱想里头就很可能孕育了创造的细胞,一遇时机,它就会萌芽破土,迅速成长。

大凡天才儿童都爱幻想,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第三,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

人的性格是不同的,人的情趣爱好、人的水平是有差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章、文学作品是多元的,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一元化,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

二、语文教学过程应该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应该按照人的成长需要和发展规律来实行语文教学,过程要合乎人性,要倡导人文精。

第一,创造符合师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

我以为师生关系是“相互主体渐变关系”,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教的对象,是客体;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理解的对象,学习的对象,是客体。

而且师生关系是动态变化的,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减少,逐渐隐蔽;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增强,逐渐增大。

第二,使用符合学生人格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水平、研究水平。

第三,回归自然常态的语文学习。

现在的学生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

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

舍弃那种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分析一统天下的程式化阅读教学。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特训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特训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特训最新版(二)1、单选题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_____。

A : 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B : 注重科学技术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开拓精神的人C : 适应时代精神,强调个性发展D :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 解析: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单选题下列人物中不属于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的是_____A : 柏拉图B : 马利坦.C : 纳托普D : 巴格莱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马利坦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3、简答题制定教育目的有什么意义?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教育目的的意义表现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就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调控着年轻一代的发展,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地成长;②就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为教育者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导,使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③就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2) 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所决定的,也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确定教育目的还要考虑到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以及人们的教育理想等。

4、单选题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_____。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必看考点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必看考点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必看考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4)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2、多选题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正确的是_____。

A : 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综合B : 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C : 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D :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参考答案: ABD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概念以及制定教育目的依据的了解。

【参考答案】ABD【名师点睛】C 项中“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等同。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所提出的要求是具体可操作的。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其教育目的偏重于生存和生活领域;生产力越发达的国家,越有物质条件去创造更半昌的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综合,任何教育目的的制定都不能脱离历史时代和政治的大背景。

3、简答题简述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教育目的地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 完整的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二是所培养人的身心素质结构。

4、单选题下列属于生活本位论的代表人物的是_____A : 赫尔巴特B : 巴格莱C : 斯宾塞D : 卢梭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理论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斯宾塞是生活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题参考答案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题参考答案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题1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的相关内容。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题干中,韩老师在生物实验课上用背诵填空题的方法带领学生进行试验过程的学习,属于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有偏失。

A项正确。

B、C、D三项:题干中韩老师的行为不涉及教学态度不端、教学评价不当以及教育行为失范,均为干扰项。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2解析本题考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实践活动法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题干中段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发掘课题研究,有利于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题干中学生的研究方法没有问题,不存在纠正学生的研究方法问题。

因此,D项表述错误,为正确选项。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

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3解析本题考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的潜能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教学用语中对学生给予正向的鼓励,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

B项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是否定的评价,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

因此,B项表述错误,为正确选项。

A、C、D三项:均为正向鼓励,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

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4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毋庸讳言,改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具体表现在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

即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灌输,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是让学生背知识、做题目。

这是长期存在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负担加重,泯灭学生创新精神,•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这种教立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多种需要和潜能,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也是忽因素的突出表现,其结果是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各种能力发展缓慢。

即使有点成绩,也是高耗低效急功近利的做法。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有知识和技能发展的人,而且是具有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勇于进取的人,具有科学的创新精神新实践能力的人。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必须改变我们的传统模式,变“接受性教育”为“创们传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

在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广泛学习,吸收中外先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构建了创新性“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进行了一系列的听课、说课和评课活动,开展了广泛的课堂教学调查研究。

据学校教科室对5个年级、部学生的学习特点的问卷调查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权;•86.7%的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处于盲目学习、模仿学习阶段;91.2%的学生缺乏主动质疑,自主研索的生不能完整表述阅读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47.6%的学生虽能表述,但非常笼统,存在严重缺陷;67.53%学生对基本的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境地。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主要是引导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自我实现,•促使受教育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试题预测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试题预测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试题预测最新版(二)1、简答题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该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哪些方面?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创新精神; (2) 实践能力; (3) 开放思维; (4) 崇高理想。

2、判断题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参考答案:错误【解析】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3、简答题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 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4、填空题 ____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5、简答题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2)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 ①“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师资格证考试: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的考试中,素质教育的内涵无论是在客观题还是在主观题中都是考试频率很高的知识点,是各位准备考教资的小伙伴们一定要掌握的知识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该知识点吧!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背景提出的。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特殊时期。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也就是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等。

其核心是培育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是以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和根本宗旨。

【考察角度】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考察角度】正面:大众教育;无偏见;关注所有学生;平等教育机会。

反面:少部分人;教育;优等生与差生。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就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

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试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它主要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

有的人书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缺乏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不能认为是好人才。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的特点文/林祖荣《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试验本)于1996年审查通过,1997年开始在江西省、山西省、天津市试验。

在试验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力量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大纲进行了修改,并于2000年春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以下简称修订本)。

同时,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秋季开始,试验范围由原来的两省一市扩展到九省一市(黑龙江、辽宁、天津、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河南、青海)。

此次修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根据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大纲修订本从多方面体现了这一特点。

大纲修订本在“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如在课程目的中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要“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目标中进一步强调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要“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行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要“初步形成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习惯,能运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这些表述都是试验本中没有或者是不够明确的。

大纲修订本在知识要求方面,还将试验本要求“知道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改为“了解并关注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

这里尽管只改了几个字,但体现了观念上的区别。

“知道”只是对已有的知晓,“了解并关注”则不仅是知晓,还要形成一种习惯,带有发展性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的特点文/林祖荣《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试验本)于1996年审查通过,1997年开始在江西省、山西省、天津市试验。

在试验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力量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大纲进行了修改,并于2000年春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以下简称修订本)。

同时,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秋季开始,试验范围由原来的两省一市扩展到九省一市(黑龙江、辽宁、天津、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河南、青海)。

此次修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根据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大纲修订本从多方面体现了这一特点。

大纲修订本在“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如在课程目的中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要“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目标中进一步强调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要“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行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要“初步形成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习惯,能运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这些表述都是试验本中没有或者是不够明确的。

大纲修订本在知识要求方面,还将试验本要求“知道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改为“了解并关注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

这里尽管只改了几个字,但体现了观念上的区别。

“知道”只是对已有的知晓,“了解并关注”则不仅是知晓,还要形成一种习惯,带有发展性的要求。

[!--empirenews.page--] 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是学科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大纲修订本的这些要求,既统领大纲,也为教材的编写以及学科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和要求。

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大纲修订本在必修和选修中都安排了“研究性课题”,这是试验本中没有的,也是以往任何版本的大纲所没有的。

大纲明确指出,“这些课题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课题需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完成”。

要求“教师要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尤其要鼓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纲修订本安排的研究性课题在必修本中有:“调查近期报刊杂志等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并做交流报告”“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收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等5项。

在选修中有:“收集有关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信息,并做交流报告”“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调查报告”“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调查,对一个社区的生态系统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等4项。

研究性课题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需要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需要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结论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与科学研究、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empirenews.page--] 在教学内容中,大纲还增加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的内容,如必修本中的“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

这些内容的增加,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认识的模式,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是反映当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方面的内容,如选修本中的“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代免疫学的应用”“人类基因组研究”等。

在这些成就中,可
使学生看到生物科学认识的另一种模式,即先在理论上获得突破,再通过实践探索实现技术创新。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纲修订本在减少讲课课时数的情况下增加这些内容,更体现了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关注。

大纲在课时安排上的调整主要为:必修课的讲课课时从原来的72课时调整为70课时,实验等的课时从原来的23课时调整为15课时,地方教材和机动课时从原来的10课时调整为20课时。

选修课的讲课课时从原来的55课时调整为44课时,实验课时从原来的10课时调整为8课时,地方教材和机动课时从原来的10课时调整为26课时。

大纲减少了讲课和实验的时间,适当降低了一些内容的难度,删去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增加了地方教材和机动课时。

这样使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独创性。

此外,大纲修改了“教学要求”,从原来的“了解、理解、掌握”3个层次改为“A(知道)、B(识记)、C(理解)、D(应用)”4个层次。

其中A层次,比原来的“了解”要求更低,只要求“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D层次比原来的“掌握”要求更高,提出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有关的见解、实验方案和结果进行评价”等较高的要求。

大纲修订本一方面降低了某些事实性知识的要求,将其列为A层次;另一方面提高了原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要求,将一些重点内容列为D层次。

这种要求的变化更有利于加强生物学知识的原理和科学方法的教学,有利于使我们的教学从培养学生的长于记忆、长于应试、乐于接受现成的知识结论,向善于发现、善于实践、善于质疑转化;从学生被动完成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向学生主动地学习转化。

[!--empirenews.page--]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大纲修订本将原来的“要认真进行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的“进行”改为“改进”,二字之改,突出了教学改革的意识。

大纲提出要“重视通过生物科学事实和科学研究过程过渡到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教学,并经过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实质”;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图表、数据等情境中分析教材中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加工、整理、贮存等信息处理的方法,逐步形成各层次的知识结构系统,使他们对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能够灵活应用,触类旁通”;要“适当补充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改进”知识教学,就是要将重心转移到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上,转移到形成知识结构系统上,转移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学素质上,转移到形成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上。

大纲修订本还单独列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要求,并从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和习惯、生物科学认识模式教学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强调要“让学生有效、安全地完成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等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培养观察、实验等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视通过基础知识和知识的获取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教师在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中,都要努力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要“注意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思维习惯”;要“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认识模式”,“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大纲还提出了“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的指导意见。

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要“积极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要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生物科技活动”等等。

可见,大纲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潜能的。

[!--empirenews.page--] 此外,大纲还在“教学评价”中强调,“教师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指出要“对学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或小论文作出评价、观察记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
程或课题研究活动的程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阶段性评价等”;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这些评价要求,突出了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关活动与学习方式的评价,从而有助于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