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11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故事导入,探究合作)新人教版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文词汇的注释, 背诵并初步运用这十二章《论语》。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课下注释了解各章《论语》的大意,讨论探究各章《论语》内涵,游戏巩固诵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设计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七至九年级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显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优秀篇目。
”围绕本目标,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七年级学生初学文言文的实际,本课教学分“导入激兴——预习检查——讨论探究——游戏巩固”四个环节进行。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各章《论语》大意,背诵并初步运用这十二章《论语》。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辩证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
教学过程【导入】一)、导入激兴讲故事导入,简介《论语》、孔子,展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课文前可利用两分钟时间讲讲宋开国丞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事,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二)预习检查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下面我们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1、朗读对抗赛:全班推选男女代各一名各读六章,比一比谁读得好。
全体同学担任评委,从字音、节奏、流利程度等方面评议,评出优胜者。
2、译词问答赛:学生找出文中重点文言词汇质疑,其他同学抢答,难住全班同学及翻译正确次数最多的人为优胜者。
3、大意归类赛:默读,根据大意将这十二章《论语》分别归为谈求知态度和学习方法、谈修身做人两类,讨论互相补充,评出优胜者。
4、分角色诵读:老师读说明性文字,女同学读谈学习的格言,男同学读谈修身的格言。
5、预习情况小结。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采用竞赛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既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进取精神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还有力地促进了今后预习效果的提高,有利于这一学习方式的形成。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PPT教学课件
孔子说:吃粗粮,饮冷水。弯曲 胳膊枕着它,
疏通文意
乐 亦 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
乐趣 也 这 啊 不正当手段
并且
乐趣也在这中间啊。(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
于我 如浮云。
对于 像
对于我像(天上的)浮云。
疏通文意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泛指多数 走路
一定
于此,在其中
孔子说:学习并且 按时 温习
它,
不亦
说
乎?
也 通“悦”,愉快 语气词,吗
不 也是
愉快
吗?
有朋
自 远方来,不 亦乐 乎?
志同道合的人 从
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 远方来, 不也是快乐吗?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疏通文意
人不知
而
不愠,
知道,了解 表转折,却
生气,发怒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 不生气,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据说为儒家门徒所 写,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为语录体。共20篇。
读准字音
论(lún)语 愠(yùn ) 曾(zēng )子 逾(yú) 殆( dài ) 曲肱(gōng)
不亦说(yuè) 乎 三省(xǐng) 传(chuán )不习乎 罔(wǎng) 一箪(dān)食 笃(dǔ)志
恳切的提问并且考虑当前的事,
仁在 其中 矣。
仁德 这 啊
仁德在这中间啊。
文言知识归纳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 数之间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
•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 《子罕》 )
•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 样流去,日夜不停。”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 “至圣先师,万 世师表”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 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待人真诚、宽厚。
•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匹夫不可夺志: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 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 动摇。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 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 中必定有能做自己老师的人。形容谦虚好学 。 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来检查自己 (一说一日反省三次)。后指多次自觉地检
•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 是不是竭尽自己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学而》 )
•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为政》 )
•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
•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却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春》课件(新版)
介绍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 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 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 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 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 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 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 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 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2)“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A“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B“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C“(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 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4.学习春雨图。
(1)“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2)“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3)探究质疑:“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积累生字、生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 ng) 酝酿(yù n nià ng) 应和(hè ) 笼(lǒng)着一层薄烟 黄晕(yù n) 蓑(suō)衣 巢(chá o)
解释词语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酝酿:文中是说各种 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 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 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 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共85张PPT)
第十一章
朗读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子罕》)
三军:指军队
匹夫:指平民百姓。
•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 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 的。”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 论 语 》 十 二 章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
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
孟”。
•
吾十有五 yòu 不逾矩 yú jǔ
wǎng
dài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dān 一瓢饮 piáo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逝者如斯夫 fú 曲肱而枕qū gōng 博学而笃志 dǔ
第一章
朗读
顺温
子曰:“学/而承时习习 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者: 代词, … …的人
好: 喜爱,爱好。
乐: 以… …为快乐
•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 爱他的人;喜爱他的的人不如把研究这 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 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 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 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 明证。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朱自清《春》(64张ppt)
第三部分(8—10):赞春。 (“新”“美”“力”)
理清线索
(一)盼春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2)总绘春天
(3)春草图
(二)绘春
(4)春花图 (5)春风图
(6)春雨图 (7)迎春图
(8)“新”
(三)颂春
(9)“美”
(10)“力”
结构严谨
第一部分:盼春
2021/11/3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 脚步近了。”
读准字音:
酝酿 yùn niàng 宛转 wǎn
应和 hè
嘹亮 liáo
烘托 hōng
静默 mò
欣欣然 xīn
呼朋引伴 hū
和平hé 应和hè
和 和药huò
和牌hú 和面huó
散文săn
散
散步sàn
涨水Zhăng
涨
涨破Zhàng
理清文章思路
2021/11/3
第一部分(1):盼春。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7):绘春。 (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 春雨图、迎春图)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4、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 天像健壮的青年。
修辞分析:拟人句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一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3、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的 春花想到秋实。
2021/11/3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 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 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 侧面衬托出春花的香味浓郁。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11课《春》
预习导学
1、听课文录音,解决生字词。 2、自由朗读,用心体会作者感情和优美意境。 3、分组朗读,每组选一个同学进行朗读比赛。 4、朗读过后,理清结构,概括出文中的五幅图 画。
思考:填写下图,理清全文结构,
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 _盼_春
(2~7)绘__春
总体勾勒 ⑵
春 _草_ 图
春 _花_ 图
预习导学
1、春草图中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3) 2、春花图中如何全方位的描写春花?(4) 3、春风图中运用了哪些感官描写和修辞手法? (5) 4、春雨图中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点?(6) 5、迎春图中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颂扬了 什么精神?(7)
春 草 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春雨图
春 草 图
春
分别描绘(3~7) 春 _风_ 图
春 _雨_ 图 迎__春图
明确:(表8~达10了)作_颂_者春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感情。
作业: 背诵课文
春 草 图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 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 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 悄的,草软绵绵的。
想象,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 蝶飞来飞去” 侧面衬托春花的竟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 郁。 “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 星星,还眨呀眨的”
比喻、拟人,从视觉上写出了野花闪闪发光、轻 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春风图
春 风
作者从哪些感官来写春风?
图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触觉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 走着。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11课《春》PPT课件
• 朱自清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 《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旅 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 《朱自清文集》里。 • 名篇: 《背影》《荷塘月色》 《匆匆》《春》《绿》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春》 • 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抒情散文。 • 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 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 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 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 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 向前。
阅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 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 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 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 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的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 因为这个句子照应了上文:桃树、杏 树、梨树。
• 重难点 体会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的运用; 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2、文中写春花时,还写了蜜蜂蝴蝶,其作用 是( C ) A、突出蜜蜂、蝴蝶非常多,非常漂亮。 B、突出蜜蜂、蝴蝶忙着采集花粉。 C、烘托出花的繁盛、艳丽和香甜。 D、渲染一种忙碌的气氛。
阅读理解 实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 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静 虚 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 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动 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 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的“闹” 字用得好,原因是什么,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C ) A、突出蜜蜂多,声音大,突出春天生机勃勃,一派欣 欣向荣的景象。 B、突出春天来了,蜜蜂忙着采花酿蜜,也给春天增加 了热闹的气氛。 C、烘托出春花的繁盛、艳丽、芳香,不仅写出了一派 欢腾热闹的景象,而且使画面有声有色,有静有动。 D、突出蜜蜂多,花上花下飞,声音大。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窃读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窃读记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比较两次“窃读”不同的经历,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刘彝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没钱去买书读怎么办呢?二、解题出示课题“窃读记”,并齐读课题。
提问:“窃”的原意是什么?“窃读”是什么意思?“窃”的意思:①偷,②暗中、偷偷地做一件事,③谦辞,古人用来谦虚地指自己的建议。
文中应该是②。
三、出示学习目标四、课前抽测1、看意思写词语2、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什么事?五、自主学习1、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知道林海音童年时代有过不止一次偷偷去书店读书的经历。
作者是不是每次“窃读”后都能全身而退呢?原来百密还有一疏,作者小时候的“窃读”也不是每次都成功的,文中就记录了她在“窃读”过程中遭遇的一次尴尬。
请大家找一下林海音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和方法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中相关段落。
找出这些与众不同的“窃读”方法。
①假装问价钱(第9段)②贴在大人身边(第11段)③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第12段)④饥肠辘辘的时候以花生来充饥(第14段)⑤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第10段)⑥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第11段)总结:作者童年时代真是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地去阅读那些名著。
2、在你们的眼睛里、在你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呢?“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却因为生活的贫穷而买不起书,只能无可奈何地到书店里“窃读”。
六、合作探究(一)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味”,请你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的“我”“窃读”的“味”-----滋味(感觉、心情)。
1、说说这些滋味可以从文本中的哪些语言看出。
《论语》简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简介一、《论语》的命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⑴“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⑵“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他的。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二、《论语》的篇章及作者《论语》是由20篇断片的篇章集合而成,每一篇章以开头两字为本章题目。
篇章之间的排列没有一定的道理,即便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从整体看来,这些篇章绝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因为在仅仅20篇章中,出现了多次重复的章节。
其中有字句完全重复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又重出现于《阳货篇》;又有基本重复的,如“君子不重”一章,同是讲君子之德,先见于《学而篇》,后《子罕篇》载“主忠信”以下十四个字,《颜渊篇》又载为“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这种现象的出现盖是因孔子对不同品性的提问者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
至于最后的编定者,学者们多疑心是曾参的弟子编定的,具体理由可参考杨伯峻先生所撰《论语译注》之导言。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6-30.)三、内容阐释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主要阐释如下:1、《论语》论“仁”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种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
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
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1课 窃读记 (共18张PPT)
林海音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被称为台湾“祖母级的 人物”。 林海音联接了大陆 与台湾、中国与世界的 文学。1998年“第三届 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 获“终身成就奖”。
林海音的作品众多,并被译为多种文字,《城南旧事》 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 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 家大会”,林海音荣获“终身成就奖”。有评论认为, 林海音的去世,是台湾文学一个时代的结束。
•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 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 士比亚)
qiè
gān
gà
diǎn yō
窃
饿
è
尴
惧
jù
尬 踮 哟
涔
cén yán zhòu
檐 皱
wǎn suān
碗
酸
chēng guì lán
撑
柜 婪
窃读 踮起脚 充足 真酸 哎哟
炒菜 饥饿 屋檐 支撑 锅勺
担忧 惧怕 一碗 书柜 皱眉
招牌
环境
光顾
暗喜 急切 知趣 汲取 贪婪 鼓励 恐怕
急匆匆 皱眉头 白日梦
倾盆大雨 依依不舍
饥肠辘辘 舒舒服服
“窃读记”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本文以“记叙”为主,属于叙事 散文。
文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快速默读全文,说说本 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请找出最能体现 作者窃读时复杂滋味的句子 。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 窃语句能体会 到这种窃读的滋味?
粮食哺育的是人的 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 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 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 的人。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 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是一个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 不怕艰辛、勤于读书、懂得感恩 的穷学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窃读记》教案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叙述、描写和抒情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3.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窃读记》中作者林海音的基本情况和窃读的定义。窃读是未经允许,偷偷阅读他人书籍的行为。它是作者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片段,反映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窃读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在窃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这种行为对她成长的影响。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心理描写和写作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实际演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窃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窃读是否道德?”等。
2.角色扮演: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模拟作者窃读的场景,体验其心理变化。
-在探讨阅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联系实际生活,从而深入理解阅读的重要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窃读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阅读时是否有过类似窃读的经历?”(例如,偷偷翻阅哥哥姐姐的书籍)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窃读背后的故事和心理变化。
-结合课文背景,深入理解阅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形成自己的见解。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胳膊。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对,对于。
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 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 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这章讲仁德、道德修养, 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 “安贫乐道”。
能忍受。
也》) “贤哉,回也”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把表示赞叹的谓语部
分“贤哉”放在主语部分“回也”之前。
翻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 瓢水,住在 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 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 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 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代词,……的人。
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
《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
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
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
整体感知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 指孔子。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 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获取新的知识 ↘ ↗ • 温习学过的知识 • 有所发现 ↙ • 独立思考 ↑ ↙ •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疑惑。
翻译: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
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者:代词,……的人。好:喜欢,爱好。
饭:吃饭。水:冷水。肱:胳膊。于:对,对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重点词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
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引用《论语》中的话,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1
掌握文言词语解释的常见方法,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分清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讲修身做人的。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语言材料。
1
孔 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倡导施行“仁政”。“ 圣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圣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孟
18
故:旧知识以:凭借罔:迷惑殆:疑惑(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重点词语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再塑生命的人》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
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反映的是青少年的学习生活,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我们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
本文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篇记叙性散文,讲述了海伦·凯勒七岁时得到莎莉文老师爱的教育而重获“光明”的故事。
课文展现的人文内涵丰富,莎莉文老师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让人记忆深刻。
而且这篇课文的语言清新朴实,表达上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和情感的提升方面,都能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初一级学生,活泼好动,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品读语言也较为粗糙,表达水平较一般。
针对这个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从研讨课文和激发学生兴趣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查找资料,在课外材料中发掘兴趣点充实课堂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文件设计各种游戏与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意采用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
三、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事件。
2.探究文章标题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情感。
3.领会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及高超的教育艺术,理解海伦凯勒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4.感悟生命意义,收获生命的力量。
四、教学重点:1.领会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及高超的教育艺术,理解海伦凯勒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五、教学难点:感悟生命意义,收获生命的力量。
六、教学设计思路:关注标题,引发疑问——感知内容,了解心理学会关注,认识人物——感悟生命,指导人生。
七.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让同学们玩一玩“破冰游戏”闭上眼睛,塞住耳朵,在同桌手上写字,由易到难,如;“人”“K”“爱”“藏”……让同桌辨认。
由此引出话题,再看视频,了解韩红的公益活动,并让学生思考:如果你看不到,听不到,也表达不了,这样的情况怎么去学习?有一个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的孩子,却凭借坚强的毅力学会了五国语言,并考入了哈佛大学,她生活在黑暗世界里整整86年,她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见证他的生命历程。
人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初一)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
【而】 ①学而时习之(并且) ②温故而知新(然后) ③学而不思则罔(但是) ④人不知而不愠(却) 【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
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
明的。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
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儒
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学著作如《考工记》、
《天工开物》等等。这些都和因动漫小说而名声大噪的墨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返回
•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 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 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受到重创, 在 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儒学"、"儒家"、 "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 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
理解:颜回修身做人的品质。 圣人赞叹颜回:每天一竹笼饭,一瓢冷水,住在贫 民区一间破房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清贫,而颜 回却能安贫乐道,淡然处之。虽然清贫却能保持顶天 立地的气慨,真是了不起啊!了不起!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代词,它。指任 喜欢, 何学问和事业。 爱好
代词,…… 的人
(1)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诲 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窃读记》
《窃读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
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有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等。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她的的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5岁举家迁居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二、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窃.读()踮.脚()腋.下()尴.尬()()狼狈.()贪婪.()屋檐.()撅.着()诅.咒()踉跄.()()众目睽.睽()煞.有介事()饥肠辘.辘()(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
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
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煞,很,极。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3)“窃读记”中的“窃”是什么意思?如果改为“偷读记”好不好?为什么?“窃”是偷偷地意思。
不好,此文以“窃读”为叙事线索,着重描写作者“窃读”的心理和情感经历,“窃读”二字真切反映了作者囊中羞涩的窘态,更表现了作者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和鲜明的形象,而“偷”则缺少这些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春花图”
A、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B、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
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突破
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四)自由朗读,分组(分为8个学习小组)讨论文章层次的起止段落。教师用多媒体提示课文思路(盼春—绘春—赞春)。
(五)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学生参加联读课文。要求第1名学生读“盼春”,第2—7名读“绘春”部分,第8名学生读“赞春”部分。(联读时不告诉学生起止段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层次理解是否正确。)
(六)经过自由朗读和小组代表的联读,全班交流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老师准备:剪辑并重新录制音乐《早春曲》、《春意盎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搜集有关作者资料及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听读、朗读中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学生完成)
同学们,天气渐渐地冷了,冬天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迎着冬天的笑脸,我想起了雪莱的一句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同学们,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之中。(多媒体显示课题及作者)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品析“春草图”(用多媒体显示品析步骤)
1、朗读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四种朗读符号(﹏﹏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
2、第一次朗读(自由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
3、第二次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春》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9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出现是有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理论依据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中,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地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品味。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A.用普通话有感情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品味文中美的情景,美的结构,美的语言。
B.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
C.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D.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A、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B、通过对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听配乐朗诵。播放背景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多媒体显示:听读,说感受的话。
(三)让学生谈谈听朗诵后的感受。
师:听了朗诵,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多媒体显示:听了朗诵,我听到了……/听了朗诵,我看到了……/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例: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人们盼望春天的热烈而急切的心情。)
学习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情感。我打算从朗读入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春天带给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设计
《春》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之一,本文不管在选材、布局谋篇还是语言上都堪称典范。按照编者的思路,通常我们都是采用盼春—绘春—赞春这一顺序来教,重点带领学生分析作者描绘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而这次教学设计,我尝试打破这一常规,整篇课文的教学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第一部分(①):盼春
第二部分(②—⑦):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⑧—⑩):赞春。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1、诵读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二、教学重点: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4、第三次朗读(男女生各读一层),悟一悟这段层次划分的问题。教师提示可划两个层次。
教师明确: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是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5、第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写出了小草萌发的力量以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修改以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6、美读,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朗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提示:语调:轻快;感情:喜爱、赞美
7、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
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①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其特征突出。②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③写景散文的文笔优美精彩。
(二)运用上面所学的方法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两个学习小组一幅图,分工协作。
(三)各学习小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结果提交全班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