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蒹葭》阅读练习与答案
《蒹葭》诗文鉴赏及考点
专题20《蒹葭》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同学们,有人听过《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目标1、分析意象特点,感知“伊人”的形象,领会人物情感,感受“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
2、再次体味重章叠句的艺术效果。
3、领会古人纯朴而丰厚的情感,欣赏简单却不直白的美丽,提升审美品味。
三、原文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注释《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从:跟随、追寻。
宛:好像、仿佛。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坻:水中的小块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五、诗意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
所爱的人,正在水的对岸。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央。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
所爱的人,正在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高地上。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
所爱的人,正在那水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六、赏析1、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
第二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蒹葭》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
八下《蒹葭》知识点整理及练习【诗歌】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问题探究1.诗歌以蒹葭和白露起兴,有什么作用?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
2.《蒹葭》中“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在诗歌表达中起到了什么作用?A.点名了诗歌的时节和时间——深秋的早晨;B.渲染的深秋凄清萧瑟的气氛;C.烘托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和惆怅;D.“为霜”“未晞”“未已”生动地写出了深秋的清晨,露水凝结成霜又转化成水的情态,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突出了男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3.《蒹葭》巧妙地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A.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情感,突出主题,都有重要作用。
B.同时它还有效地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反复的美,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意味。
4.《蒹葭》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意中人的执着追求和可望不可即的苦恼。
5.《蒹葭》重章叠句,层层推进手法的赏析。
全诗共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不仅达到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的抒情主人公凝望之间、追寻时间之久;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化,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到“道阻且右”,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的执着之情。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资料内容:【原诗】【翻译】【习题及答案】。
习题题型有——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题。
【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关雎》和《蒹葭》赏析与答案
《关雎》和《蒹葭》赏析与答案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苇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涣。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浊。
1、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能力提高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析]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
《关雎》《蒹葭》练习题与答案
《关雎》《蒹葭》练习题与答案《关雎》《蒹葭》练习题与答案一、选择题1、给以下加粗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2、填空题: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局部。
⑵《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
⑶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以下句子中加点字讲解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二、简答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在古汉语的规那么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p 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比拟《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4、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选取一首,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三、阅读《君子于役》,答复以下问题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蒹葭》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八下】
《蒹葭》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主题思想】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蒹葭》【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蒹葭》全诗译文及赏析诗经《蒹葭》鉴赏答案
《蒹葭》全诗译文及赏析诗经《蒹葭》鉴赏答案《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不会陌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希望同学们会喜欢。
《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注释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水中高地。
坻(chí):水中的沙滩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蒹葭》意境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
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虚写)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项有误,全诗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它是一首叙事诗”的说法错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2《蒹葭》阅读练习与答案
2《蒹葭》阅读练习与答案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托物起兴(比兴手法),开头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4.这首诗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多侧面地写出对意中人强烈爱慕、反复寻觅之情。
5.诗中写“蒹葭”、“白露”、“道阻”、“水中”,既为爱情设置特定环境,又写出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著。
6.全诗主要用“赋”的手法,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和极富音乐性回环美。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哪,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8.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蒹葭选择带答案
蒹葭选择1.下列对《蒹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中主人公在深秋露重霜浓之时,徘徊岸边,上下求索,寻找“伊人”而不得。
B.每一章开头写景起兴,表明时间推移,烘托清冷气氛,抒发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地点的变化,暗示“伊人”难以寻觅。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同时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详解】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采用重章叠句的方法,表现出时间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追求者的深情执着;“在水之湄”“在水之诶”通过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2.下面对《蒹葭》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
B.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
C.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经过主人公一再追寻,几度求索,终于找到了“伊人”,心里无比欢悦。
【详解】D.“终于找到了‘伊人’,心里无比欢悦”有误,根据“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可知,伊人行踪飘忽不定,主人公尽管一再追寻,但并没有找到伊人,心中充满了难言的怅惘与伤感。
3.选出下列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出芦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初秋凄凉景色,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B.“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两句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中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抒发了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地企慕伊人的心境。
【详解】A.赏析有误。
根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景物芦苇苍苍、寒霜浓重的特征,可知,应是“深秋”(或暮秋)景色,而非“初秋”。
《蒹葭》选择、简答
《蒹葭》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分析: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应该是“清晨”;第二句应该去掉“翌日”。
3、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
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分析:D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4、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诗词鉴赏:诗歌白话译文(含解析)
诗词鉴赏:诗歌白话译文(共16题)一、复合题(共16题)阅读《蒹葭》—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请解释这首诗中的句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3) 这首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 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5) 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 选文选自,这是一首(时期)的北方民歌。
(2)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画线句的作用。
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1) 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虛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 长夜沾湿何由彻!(2)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3)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蒹葭》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蒹葭》理解性默写1.《蒹葭》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
,。
3.“一切景语借情语”。
《蒹葭》中,“,。
,”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4.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
5.《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6.《蒹葭》中,“,。
,”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刻画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
7.《蒹葭》中,最能体现朦胧的境界、凄清的氛围的诗句是:,。
8.《蒹葭》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季节的句子是:,。
9.《蒹葭》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追求意中人地点的句子是:,。
10.《蒹葭》中,表现寻觅思恋的伊人的路途险阻漫长的诗句是:,。
11.《蒹葭》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对对意中人的追求是可望而不可即,最终以失望告终的诗句是:,。
12.《蒹葭》第一章中“,”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怅然若有所思的心情。
《蒹葭》默写答案1.《蒹葭》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3.“一切景语借情语”。
《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4.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或“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或“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6.《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刻画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
《蒹葭》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蒹葭》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主题思想】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蒹葭》测试卷及答案
《蒹葭》测试卷及答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的的注音:蒹葭()溯回()未晞()跻()涘()沚()2、解释下面划线的字:苍苍: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未晞:道阻且跻:在水之湄:道阻且右: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二、填空:1、《蒹葭》选自《》。
2、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三、选择题:1、下面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C、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D、蒹葭采采,白露未己。
2、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到“兴”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三、理解性默写:1、《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语句是()。
2、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是()。
四、思考:1、“溯洄从之”在诗中多次出现,这样写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2、《蒹葭》这首诗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的的注音:蒹葭(jiān jiā)溯回(sùhuí)未晞(xī)跻(jī)涘(sì)沚(zhǐ)2、解释下面划线的字:苍苍:茂盛的样子溯洄:逆流而上从:跟随,追寻道阻且长:艰险艰险未晞:干道阻且跻:(路)高而陡在水之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道阻且右:向右迂曲在水之涘:水边宛在水中沚:水中的小块陆地二、填空:1、《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2、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
三、选择题:1、下面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蒹葭》理解性默写(带答案4)
《蒹葭》理解性默写1.第一章中“,”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怅然若有所思的心情。
2.第一章中的“,”两句表现寻觅思恋的伊人的路途险阻漫长。
3. “,”描写秋水茫茫,恋人的身影仿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4.“,”两句用清晨露水未曾干燥来渲染凄清的气氛。
5.“,。
,”印证了“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苦苦寻找追求的过程。
6. 第二章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季节的句子是:“,。
”7. 通过描写芦苇茂盛、白露变霜等萧瑟的秋景来烘托心情的诗句是“,”。
8.表明诗中的主人公所爱恋之人在远方的句子是:,。
9.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
10. “,”表达了主人公为了找到心中爱恋的人,不怕道路险阻漫长。
11.第三章中的“,”两句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
12.第二章中“,”两句表明诗中的主人公对对意中人的追求是可望而不可即,最终以失望告终。
13.“,”两句用早晨露水未全收来烘托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蒹葭》答案1.第一章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怅然若有所思的心情。
2.第一章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两句表现寻觅思恋的伊人的路途险阻漫长。
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描写秋水茫茫,恋人的身影仿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4.“蒹葭萋萋,白露未晞”两句用清晨露水未曾干燥来渲染凄清的气氛。
5.“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印证了“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苦苦寻找追求的过程。
6.第二章中表明诗中的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季节的句子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7. 通过描写芦苇茂盛、白露变霜等萧瑟的秋景来烘托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8.表明诗中的主人公所爱恋之人在远方的句子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9.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0.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表达了主人公为了找到心中爱恋的人,不怕道路险阻漫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
..的一项是( A )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B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
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托物起兴(比兴手法),开头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4.这首诗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多侧面地写出对意中人强烈爱慕、反复寻觅之情。
5.诗中写“蒹葭”、“白露”、“道阻”、“水中”,既为爱情设置特定环境,又写出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著。
6.全诗主要用“赋”的手法,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和极富音乐性回环美。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哪,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8.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9.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
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13.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14.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5.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1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17.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18.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19.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20.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苍、霜、方、长、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