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练习题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蒹葭》同步练习-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蒹葭》同步练习-新人教版1

第二十四课《蒹葭》同步练习一、基础题1.《蒹葭》中用反复咏叹的形式营造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执着、热烈的相思之情的语句是:,,。

答案: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解析:分析:考查对古诗词的诗句默写,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注意“坻”“沚”字的书写正确。

点评:理解性默写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学习中对作品中的一些重点语句要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2.填空溯游从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诗经·蒹葭》)答案:宛在水中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解析:分析:此题属于承接性默写,默写时需识记清楚外,还要求字的书写要正确无误。

如“宛”不能写成“婉”。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答案:C解析:分析:“琴瑟友之”的“友”是意动用法,以……为友。

故C错误。

点评:对于词语的特殊用法要记忆积累。

4.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答案:A解析:分析:运用比兴的手法,故A错。

点评:理解比兴是借物起兴之意。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蒹葭练习题(打印版)

蒹葭练习题(打印版)

蒹葭练习题(打印版)《蒹葭》练习题一、填空题1. 《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其作者为______。

2. 诗中“蒹葭苍苍”中的“苍苍”一词,形容的是______。

3. “白露为霜”在诗中指的是______。

4.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指的是______。

二、选择题1. 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所表达的意境是:A. 道路遥远,难以到达B. 道路曲折,充满挑战C. 道路平坦,容易到达D. 道路险峻,充满危险2. 下列哪项不是《蒹葭》中的诗句?A.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B.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D.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三、解释题1. 解释“蒹葭”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2. 简述“白露为霜”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四、简答题1. 根据《蒹葭》的内容,描述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

2. 分析《蒹葭》中“伊人”的形象特点。

五、论述题1. 论述《蒹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六、翻译题将下列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答案一、填空题1. 《蒹葭》的作者是《诗经》中的无名氏。

2. “苍苍”形容的是芦苇的茂盛。

3. “白露为霜”指的是露水凝结成霜。

4. “伊人”指的是诗人心中所思慕的人。

二、选择题1. B2. C三、解释题1. “蒹葭”指的是芦苇,诗中用以象征爱情的纯洁和高洁。

2. “白露为霜”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高洁,也暗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易逝。

四、简答题1.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是秋天的景象,芦苇茂盛,露水凝结成霜,给人一种清新而又稍带忧伤的感觉。

2. “伊人”的形象特点是遥远而又神秘,令人向往而又不可及。

五、论述题《蒹葭》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六、翻译题“逆流而上,道路漫长而艰难。

诗经蒹葭练习题及答案可打印

诗经蒹葭练习题及答案可打印

诗经蒹葭练习题及答案可打印诗经蒹葭练习题及答案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水中的小洲。

阅读题(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诗经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九年级蒹葭练习题

九年级蒹葭练习题

九年级蒹葭练习题《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经典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而备受关注。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首诗的内涵、艺术特色,并能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一些《蒹葭》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蒹葭()溯洄()萋萋()晞()湄()跻()坻()涘()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蒹葭:(2)溯洄:(3)溯游:(4)萋萋:(5)晞:(6)湄:(7)跻:(8)坻:(9)涘:3、文学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总集,共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篇。

《诗经》按内容分为、、三部分,表现手法是、、。

二、诗句理解1、请简要概括《蒹葭》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诗中多次提到“蒹葭”“白露”,有什么作用?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4、诗中的“伊人”究竟是谁?诗人是怎样追寻“伊人”的?5、从诗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追寻“伊人”之路的艰难?三、艺术特色1、《蒹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是如何营造出一种朦胧、优美的意境的?3、分析《蒹葭》的语言特色。

四、情感主旨1、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你认为《蒹葭》的主题具有怎样的普遍意义?五、拓展延伸1、请将《蒹葭》改写成一篇散文。

2、比较《关雎》和《蒹葭》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3、查找资料,了解《诗经》中其他与爱情有关的诗歌,并进行简单的赏析。

以下是对上述练习题的答案及解析:一、基础知识1、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萋萋(qī qī)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2、(1)蒹葭:芦苇。

(2)溯洄:逆流而上。

(3)溯游:顺流而下。

(4)萋萋:茂盛的样子。

(5)晞:干。

(6)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7)跻:(路)高而陡。

(8)坻:水中的小块高地。

(9)涘:水边。

蒹葭练习题附答案

蒹葭练习题附答案

蒹葭练习题附答案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的思想感情。

苍、霜、方、长、央。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9.《蒹葭》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10.《蒹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1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蒹葭》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13对《蒹葭》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14.《蒹葭》选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

15.《蒹葭》抒发了一种的思想感情。

蒹葭练习题

蒹葭练习题

蒹葭练习题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蒹葭”一词中的“蒹”指的是_________。

2. “蒹葭”一词中的“葭”指的是_________。

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出自《诗经》中的_________篇。

4.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指的是_________。

5.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的“溯洄”指的是_________。

6.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的“溯游”指的是_________。

7. “蒹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比喻_________。

8. “蒹葭”一词在文学中常用来表达_________的情感。

9. “蒹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来形容_________。

10. “蒹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来形容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蒹葭”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文学作品中?A.《楚辞》B.《诗经》C.《论语》D.《左传》2. “蒹葭”一词在《诗经》中用来形容什么?A. 风景B. 人物C. 情感D. 事件3.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通常被理解为?A. 远方的亲人B. 梦中的情人C. 逝去的故人D. 身边的友人4. “蒹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比喻什么?A. 远大的志向B. 深厚的情感C. 艰难的境遇D. 遥远的距离5. “蒹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来形容什么?A. 秋天的景色B. 春天的生机C. 夏天的热烈D. 冬天的寒冷6.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的是什么季节?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7.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的“道阻且长”形容的是什么?A. 道路的曲折B. 心情的复杂C. 情感的深厚D. 时间的漫长8.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的“宛在水中央”形容的是什么?A. 人物的位置B. 人物的心境C. 景色的宁静D. 情感的纯粹9. “蒹葭”一词在文学中常用来表达什么?A. 思念之情B. 离别之痛C. 重逢之喜D. 相聚之乐10. “蒹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来形容什么?A. 秋天的景色B. 春天的生机C. 夏天的热烈D. 冬天的寒冷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蒹葭”一词在《诗经》中的象征意义。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虚写)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项有误,全诗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它是一首叙事诗”的说法错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蒹葭练习题精编版

蒹葭练习题精编版

蒹葭一、默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练习1.本诗选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

2.诗歌抒发了一种的感情。

3.体现诗的全部旨意出来,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4.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

5.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6.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7.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8、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9.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抒发的感情?10.请简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11.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12.本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13. 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1. 风2. 敬慕、怀念与怅惘交织 3.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 道路迂曲回盘,坎坷难行失望、惆怅5.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6.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萧瑟凄凉的晚秋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7.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8.苍、霜、方、长、央9.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10.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显示了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举例:每章的后四句。

反复抒写道路的险阻,表达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

11.诗中景物描写都是静态描写,而诗人忽上忽下地寻找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忽远忽近是动态描写。

12.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大学语文蒹葭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蒹葭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蒹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关于《蒹葭》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风》的范畴。

B.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雅》的范畴。

C.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颂》的范畴。

D.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赋》的范畴。

答案:A2. 《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的下一句是什么?A. 白露为霜B. 所谓伊人C. 在水一方D. 溯洄从之答案:A3. 《蒹葭》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A. 爱情B. 战争C. 劳动D. 政治答案:A4.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的下一句是什么?A. 道阻且长B. 道阻且右C. 道阻且左D. 道阻且跻答案:A5. 《蒹葭》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屈原B. 李白C. 杜甫D. 无名氏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________”。

答案:水一方2. 《蒹葭》一诗中“溯游从之,宛在________”。

答案:水中央3.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________”。

答案:长4. 《蒹葭》一诗中“溯游从之,道阻且________”。

答案:右5.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________”。

答案:跻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秋天清晨,蒹葭(芦苇)丛生,露水凝结成霜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凉。

2. 请简述《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爱之人的深切思念和渴望。

通过“在水一方”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和忧伤。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结合《蒹葭》一诗的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答案:《蒹葭》一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中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蒹葭》综合练习

《蒹葭》综合练习

《蒹葭》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给下列加线注音。

未晞()水中坻()溯洄()蒹葭()水之涘()水中沚()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蒹葭苍苍苍苍:(2)溯洄从之溯洄:(3)道阻且长阻:(4)溯游从之溯游:(5)蒹葭萋萋萋萋:(6)白露未晞晞:(7)道阻且跻跻:(8)蒹葭采采采采:(9)道阻且右右:3.理解型默写。

(1)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

(2)诗歌通过“,。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二、综合性学习1.《诗经》中每一首诗都是一幅唯美的画。

请根据下图,写出古诗的题目及你判断的理由。

题目:理由:三、简答题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2.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四、阅读(一)阅读下面下列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校校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B.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情景,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的娴练和纯熟。

C.“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不远,表现出了织女内心的高兴与激动。

D.“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蒹葭》习题及答案

《蒹葭》习题及答案

《蒹葭》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蒹葭》选自《诗经·()》。

2、《蒹葭》的中心意象是()。

3、《蒹葭》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诗歌意境的作用。

4、《蒹葭》中的“伊人”象征了( )5、除了借景起兴、整体象征外,《蒹葭》还用( )艺术手法主要二、简答1、《蒹葭》一诗的中心意象所蕴涵的象征寓意是什么?2、《蒹葭》一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3、《蒹葭》一诗采用重章叠句形式的作用是什么?三、论述题1、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2、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有何看法。

一、填空题1、秦风2、伊人3、层层推进、步步深化4、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5重章叠句二、简答题1、人世间各种渴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遇。

2、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3、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三、论述题1、《蒹葭》的中心意象:伊人。

伊人的象征意义: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诸如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

2、本诗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不是眼前所见的实景实事,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人某事的追忆,而是一种由诸多类似人事、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而成的心理幻象。

“在水一方”就是这样一种由特定感情外化而成、具体事实完全被虚化了的心理幻象。

在这种心理幻象中的一切事物,无论是河水、伊人,还是逆流、顺流,无论是险阻、宛在,还是河岸边、水中央,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作何山何水、何时何地、乃至何人何事的考究;否则,就会产生许多自相矛盾之处。

正因为如此,《蒹葭》的意境也就呈现为一种不粘不滞、似花非花、空灵蕴藉、含蓄多藏的朦胧美。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这种朦胧的美感是由读者的阅读期待视域和文本的召唤结构所造成的。

一方面,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思想情趣、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等个性特征,对同一文本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定向性期待和交流思路,最终必然形成不同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如王夫之在《诗绎》中所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蒹葭选择带答案

蒹葭选择带答案

蒹葭选择1.下列对《蒹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中主人公在深秋露重霜浓之时,徘徊岸边,上下求索,寻找“伊人”而不得。

B.每一章开头写景起兴,表明时间推移,烘托清冷气氛,抒发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地点的变化,暗示“伊人”难以寻觅。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同时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详解】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采用重章叠句的方法,表现出时间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追求者的深情执着;“在水之湄”“在水之诶”通过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2.下面对《蒹葭》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

B.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

C.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经过主人公一再追寻,几度求索,终于找到了“伊人”,心里无比欢悦。

【详解】D.“终于找到了‘伊人’,心里无比欢悦”有误,根据“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可知,伊人行踪飘忽不定,主人公尽管一再追寻,但并没有找到伊人,心中充满了难言的怅惘与伤感。

3.选出下列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出芦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初秋凄凉景色,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B.“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两句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中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抒发了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地企慕伊人的心境。

【详解】A.赏析有误。

根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景物芦苇苍苍、寒霜浓重的特征,可知,应是“深秋”(或暮秋)景色,而非“初秋”。

《蒹葭》选择、简答

《蒹葭》选择、简答

《蒹葭》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分析: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应该是“清晨”;第二句应该去掉“翌日”。

3、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

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分析:D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4、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蒹葭》网课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蒹葭》网课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蒹葭》网上课堂同步练习及答案班级姓名一、默写这首诗。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跻.()坻.()沚.()溯洄..三、按要求填空。

1.本诗选自《诗经》,《诗经》按内容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

2.体现诗的全部旨意出来,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3.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

四、仔细审题,选出最优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现如今,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练习题,做习题在我们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检验学习的效果都是非常必要的,一份什么样的习题才能称之为好习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习题。

(6 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分)(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 题。

(6 分)(2 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 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共2 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①,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7.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3分)阅读答案:6、(2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蒹葭同步练习及答案

蒹葭同步练习及答案

蒹葭同步练习及答案2蒹葭名句默写1.[2015·吉林]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2.[2016·随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秦风》)3.[2017·福建]蒹葭苍苍,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4.[2017·衡阳]____________,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5.[2017·吉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6.《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7.“兴”是《诗经》的创作手法之一,起兴句往往通过对诗人写诗那一刻眼前所见之景、事物的描绘,渲染出一种与诗人接下来抒写的情事相吻合的气氛。

比如《蒹葭》中就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写到了对伊人的企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浏览《蒹葭》一诗,回覆题目。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蒹葭》这首诗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6·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部编版语文十分钟小卷-八年级(下) 蒹 葭

部编版语文十分钟小卷-八年级(下) 蒹 葭

蒹葭
(时间:10分钟满分:7分)
一、诗歌鉴赏。

(4分)
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案: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你如何理解《蒹葭》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
答案: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思对即可)
二、名句默写(3分)
3.(2019湘潭)蒹葭苍苍, 。

4.(2019福建)蒹葭采采, 。

5.《诗经·蒹葭》中描绘了一幅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渲染了一种凄清气氛的诗句是:“, 。


6.《诗经·蒹葭》中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句子是:“, 。


答案:3.白露为霜 4.白露未已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6.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蒹葭》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兼葭》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涧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垠。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滨。

溯涧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扯。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主题思想】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兼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诗经・兼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颠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知识点卷
1、《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和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以《蒹葭》为例作具体分析。

(例略)
重章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2、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3、全诗多次描写“蒹葭”、“白露”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用“蒹葭”“白露”这些秋天特有景象起兴,引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追求。

通过萧瑟冷落、露凝霜结的晚秋景象,渲染凄清、怅惘的气氛,表达主人公求而不得的凄婉情思。

4、诗中“长”“跻”和“右”三字用得极妙,请作赏析。

三个字分别是“漫长”“登高”“弯曲”的意思,从漫长、登高、曲折三个角度写出道路的艰难险阻,表现出主人公寻找意中人的艰难与执着。

5、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①选景典型,苍青的芦苇、清晨的白露,展现了深秋典型的景物
特征;②既点明了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也渲染出秋天的凄清、悲凉,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惆怅失意的心情。

6、分析“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环境描写。

用“苍苍”“萋萋”“采采”形容芦苇的茂盛、苍茫,在诗中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同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美,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7、请分析诗中“宛”字的妙用。

“宛”是“好像”“仿佛”的意思。

不仅写出了男主人公执着追求而不得的愁苦,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可遇而不可求的温婉动人和至善至美的人物形象,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

8、概括“蒹葭”中景物的特点,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凄清苍凉。

这些景物首先交代了地点是河边,时间是深秋早上。

霜露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其次渲染了一种萧瑟冷落的气氛,造成了一种邈远迷茫的意境;再次烘托了人物所思不见的怅惘感伤的情怀。

9、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如此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子已经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