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
蒹葭知识点总结
蒹葭知识点总结1. 蒹葭的起源与发展:蒹葭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韵文体。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共分《风》、《雅》、《颂》三大部。
其中,《风》部收录了大量的蒹葭,这些蒹葭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体验,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蒹葭逐渐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
2. 蒹葭的特点:(1)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
蒹葭以叙事为主线,以抒发情感为辅助,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展现出诗人的感情和思想。
蒹葭常常以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对场景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2)情感真挚深沉。
蒹葭常常描绘离别、思念、乡愁等情感,表达出诗人对生活和人情的深切感慨。
诗人借助蒹葭这种韵文形式,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题材广泛。
蒹葭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包括爱情、离别、乡愁、自然景观等,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诗人在创作蒹葭时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题材,使得蒹葭具有了更加真实和鲜活的生活气息。
3. 蒹葭的影响与意义:蒹葭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真挚情感、广泛主题、叙事抒情的特点,使得蒹葭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品种之一,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表现形式。
同时,蒹葭也为后世文学家和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启发,许多现代诗人都受到了蒹葭的影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蒹葭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蒹葭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叙事抒情方式、真挚深沉的情感与广泛的创作题材,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会蒹葭这一古代诗歌的瑰宝,让其在现代文学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蒹葭》诗文鉴赏及考点
专题20《蒹葭》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同学们,有人听过《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目标1、分析意象特点,感知“伊人”的形象,领会人物情感,感受“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
2、再次体味重章叠句的艺术效果。
3、领会古人纯朴而丰厚的情感,欣赏简单却不直白的美丽,提升审美品味。
三、原文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注释《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从:跟随、追寻。
宛:好像、仿佛。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坻:水中的小块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五、诗意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
所爱的人,正在水的对岸。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央。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
所爱的人,正在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高地上。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
所爱的人,正在那水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六、赏析1、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
第二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
蒹葭全部知识点
蒹葭全部知识点
蒹葭,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提及的一种常见的
元素。
蒹葭作为一种象征,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达对自然、生命以及人类情感的感悟。
本文将从蒹葭的特点、文学意义以及与人类情感的联系三个方面,逐步展开对蒹葭的解读。
1.蒹葭的特点蒹葭,又名芦苇,是一种生长在水边湿地的多年生植物。
它的茎高大而直立,叶片细长而柔软,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蒹葭的特点是在湿地环境中生长茂盛,能够有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对维持湿地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2.蒹葭在文学中的意义蒹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常常被用
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抒发。
例如,在《诗经》中有许多描写蒹葭的诗句,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采采,白露未晞”,这些诗句通过描绘蒹葭的形象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3.蒹葭与人类情感的联系蒹葭作为一种象征,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类情
感。
蒹葭的生长环境与人类的情感体验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蒹葭生长在湿地中需要承受风雨的洗礼,而人类在生活中也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通过描绘蒹葭的形象,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这种植物上,借此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总结起来,蒹葭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其特点是生命力强、适应性广。
在
文学作品中,蒹葭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与人类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蒹葭的描绘,人们可以借助这种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蒹葭的存在让我们更加关注自然,思考生命的意义,并将这些情感化为文学作品中的珍贵财富。
《蒹葭》知识点总结
蒹葭2021版一.文学常识《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二.注释: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从:跟随,追寻。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知识点1、主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露浓霜重的深秋水景图,渲染了浓烈的萧瑟凄迷氛围,衬托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向往之情。
2、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画面。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皑皑的浓霜。
3、诗的每章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答: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作用:①起兴句,引起下文。
②表明时间的推移,表达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③营造萧瑟凄凉的气氛,烘托主人公的凄婉惆怅之情。
4、从炼字角度说说“宛在水中央”中的“宛”妙在何处?“宛”是宛如、仿佛的意思。
它将实景与想象相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情景,突出了主人公的深情执着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赏析《蒹葭》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
②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③显示出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6、《关雎》和《蒹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①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
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
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⑤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蒹葭的课文笔记整理
蒹葭的课文笔记整理一、文学常识1. 出处二、字词注释1. 蒹葭(jiān jiā)-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2. 苍苍- 茂盛的样子。
3. 为霜- 凝结成霜。
4. 所谓- 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 伊人- 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 在水一方- 在水的另一边。
方,边。
7. 溯洄(sù huí)- 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8. 从之- 追寻他。
从,跟随、追寻。
9. 阻- 险阻,(道路)难走。
10. 溯游- 顺流而下。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11. 宛在水中央- 仿佛在水的中央。
宛,仿佛、好像。
12. 萋萋- 茂盛的样子。
与“苍苍”同义。
13. 晞(xī)- 干。
14. 湄(méi)- 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15. 跻(jī)- 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16. 坻(chí)- 水中的高地。
17. 采采- 茂盛鲜明的样子。
18. 已- 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19. 涘(sì)- 水边。
20. 右- 向右迂曲。
21. 沚(zhǐ)- 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诗歌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洲。
四、诗歌赏析1. 意境美- 画面感- 诗开篇便描绘出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
这一画面不仅点明了时间是深秋的早晨,而且烘托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 朦胧感- 诗人所追求的“伊人”始终是若隐若现,“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等描述,使伊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缥缈的、充满雾气的水境之中。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蒹葭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提到的一种植物。
它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往往被描绘成一种寄托情感的象征,成为人们传诵的经典之一。
在文学创作中,蒹葭一词常常出现,并且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相关。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蒹葭的知识点考点,并提供一些背诵记忆的方法。
首先,我们将讨论蒹葭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蒹葭在古代文学中经常被用来表达离别和思乡之情。
它的生长环境相对特殊,它生长在泥泞的水沟旁,但却能够挺立不倒。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常常使人想起离别时的别离之情。
因此,蒹葭常常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离别琴剑之地的象征。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蒹葭在考试中的常见考点。
根据我们的调查,蒹葭在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在古诗词鉴赏、古文阅读等题目中。
很多考题要求学生理解蒹葭的象征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对诗词或者文章的解读中。
例如,有一道考题是要求学生解释一首古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义,并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描写蒹葭的诗句。
针对这些考点,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些背诵记忆的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中关于蒹葭的描写,逐渐了解它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同时,背记一些与蒹葭相关的诗句和句子,以加深记忆。
例如,可以背诵一些古诗中与蒹葭相关的诗句,如杨万里的《临江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此外,还可以通过制作诗词卡片或者参加相关的诗词比赛来加深对蒹葭知识点的记忆。
最后,我们强调在备考过程中要有系统性地学习蒹葭的知识点。
可以结合教材和相关习题,通过刷题来巩固对蒹葭知识点的记忆。
此外,还可以参加各类模拟考试和竞赛,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技巧。
记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地重复、背诵,才能真正将蒹葭知识点融入自己的大脑中。
综上所述,蒹葭是古代文学中常被提到的一种植物,它象征着离别和思乡之情。
对蒹葭的了解是古代文学考试中的一个常见考点,学生需要能够理解蒹葭的象征意义,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对诗词或者文章的解读中。
诗经蒹葭知识点总结
诗经蒹葭知识点总结一、《蒹葭》的作者和背景《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作者是中国古代的诗人,文化名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人,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被誉为“楚辞之祖”。
《蒹葭》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百家争鸣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和诗作,屈原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
二、《蒹葭》的内容和艺术特色1. 内容《蒹葭》的内容主要围绕着蒹葭这一植物展开,反映了人们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
诗中写到“蒹葭之齐”、“庐陵之川”,描绘了庐陵的风景,表现了诗人的乡愁之情。
同时,诗中还描写了良人与诗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良人的思念之情。
2. 艺术特色《蒹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典独特、意境深沉。
诗中运用了蒹葭、庐陵等形象意境,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读来令人感到深沉凄婉。
(2)语言简练、音韵优美。
《蒹葭》的语言简练明快,音韵优美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
(3)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诗中表现出诗人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感知,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三、《蒹葭》的意义和价值1. 文学价值《蒹葭》是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诗篇,它在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它通过蒹葭的形象,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抒发了对故乡和良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在意境丰富,抒情深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风采。
2. 思想价值《蒹葭》所表现出来的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和情感价值,它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的苦楚和思念之情。
表现出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对亲情、友情、爱情都有一定的启示。
3. 文化价值《蒹葭》所反映的收获的悲和离别的伤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
一.常识:(熟读)《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 ,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二大意: (熟读)(1)芦苇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站在对岸水那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着水中央。
(2)芦苇一片凄清清,清晨露珠尚未干。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站在水中小洲上 .(3)芦苇茫茫连成片,清晨露水没有完。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弯曲。
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藏身水中陆地上。
三《蒹葭》结构内容: (熟读)( 1 章)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 2 章)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 3 章)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四.诗歌赏析, (背诵 )1、绘画美: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熟读)答: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意境美:意象、意境(背诵)意象: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起兴:气氛渲染、心境烘托(环境凄清,心情寂寞)景(起兴、渲染、渐进)苍苍萋萋采采苍凉幽缈烟水迷离为霜未晞未已秋晨雾霭凄清哀婉人(动作)阻长跻右踟蹰水畔上下求索溯游从之不畏险阻执着追求情(幻觉)伊人宛在:几次幻觉虚实相生如痴如醉央湄坻溪址:如梦如幻神情恍惚惆怅失意意境: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 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 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
八年级蒹葭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蒹葭知识点汇总
蒹葭,又称为芦苇,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
在八年级的自然
科学课程中,蒹葭的相关知识点十分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汇总八
年级蒹葭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
1. 蒹葭的形态组成
蒹葭的主要形态组成包括茎、叶和花。
茎为直立的圆柱形,属
于草本植物,内部充满了空气,能够帮助它在水中浮起来;叶子
为狭长而尖的绿色片状结构,覆盖在茎上;花序呈条状,有绿色
或黄色的花粒。
2. 蒹葭的生长环境和类型
蒹葭植物生长的环境主要为水域或沼泽湿地,它可以快速繁殖,形成茂密的蒹葭丛。
蒹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以地下根茎为主的
蔓生型蒹葭、以茎为主的立生型蒹葭以及以雄、雌花簇生的灌丛
型蒹葭。
3. 蒹葭的生态作用
蒹葭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其根系
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其次,蒹葭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对水质净化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蒹葭茂密的芦苇丛还
可以成为躲避和栖息的场所,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
帮助。
4. 蒹葭的应用价值
蒹葭植物既可以作为观赏植物,又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植物。
它的茎可以用来制作文具、篮子等民间手工艺品;其叶子可
以用来编织墙纸、遮阳伞等。
此外,蒹葭茎还可以提取出一种天
然多孔材料,可以用于建筑保温、油污清洁等方面。
总之,八年级学习蒹葭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这些知识有
助于大家更好地了解自然植物的生态作用和应用价值,同时也有
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蒹葭》解析及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蒹葭》解析及易错知识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霜。
思念的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河边芦苇茂盛,清晨露水未曾干。
思念的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茂盛,清晨露水未全干。
思念的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迂回。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水中洲。
注释①“萋萋”“采采”苍苍: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
② 白露:清晨的露水。
③伊人:所爱的女子。
④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溯游:顺流而下。
⑤溯洄从之,从:追寻,找。
不是跟从!⑥晞(xī):干。
湄:岸边。
⑦跻(jī):道路高而陡。
涘:水边。
沚:水中陆地。
⑧右:向右迂曲。
易错知识点1.《蒹葭》中,“萋萋”“采采”“苍苍”:茂盛的样子。
不是衰落的景象!“白露为霜”中白露,是写清晨白露,是清晨,不是黄昏!“所谓伊人”,伊人指女子,不是男人!溯洄:逆流而上,不是顺流而下。
溯游:顺流而下,不是逆流而上。
溯洄从之,从:追寻,找。
不是跟从!2.《蒹葭》选自《诗经》中的【风】。
或“国风”“秦风”3.全诗的主旨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空灵的意境,不是真实的)4. 《蒹葭》主要的写作(表现)手法是:起兴,不是比喻!《蒹葭》典型的艺术特色是:重章叠唱5.《蒹葭》所表达的主题是: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思想感情:对爱情的追求和相思之苦。
热烈地追求,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但并没有绝望的情绪!感情是凄美惆怅,不是热烈奔放的情感!是求之不得,不是追求到!6.《蒹葭》:时间:一个晚秋的早晨。
蒹葭知识点归纳总结
蒹葭知识点归纳总结
蒹葭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属于蒹葭科,蒹葭属。
它的叶子呈细长形状,茎干纤细,通常生长在水边或沼泽地带。
蒹葭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被广泛用于诗歌中。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蒹葭常常被用来比喻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爱情。
例如,《诗经》中的《蒹葭》一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水边采摘蒹葭的情景,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也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用蒹葭的形象来形容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顽强。
除了文学外,蒹葭还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蒹葭是一种重要的湿地植被,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保护水源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蒹葭还是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对人类的生活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蒹葭是一种古老而具有多重意义的植物,无论是在文学、生物学还是生态学中,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知识点汇总
1.《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的意思是“芦苇”。
2.翻译:
大片的芦苇碧色苍苍,清晨的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3.主要内容: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执着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4.中心:诗人对美好爱情(理想、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5.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6.男主人公的形象:
一个热烈向往爱情,矢志不渝,执着追求心上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7.每章开头都在写景,有何作用?
①运用起兴,引起下文
②点明了时节,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却一直追寻心中的女子,体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执着追求。
③渲染萧瑟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失望惆怅的感情。
8.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咏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表现了主人公感情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蒹葭》知识点
《蒹葭》知识点一、主旨《蒹葭》这首诗的内容是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执著地追求,抒发男主人公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和失望的心情,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
二、填空题1诗中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比兴、反复、借景抒情。
2诗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些语句表明诗人心中的意中人是可望不可及,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3蒹葭诗中表现作者对追求所持坚强意志的句子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4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的句子是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5蒹葭这首诗的名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形容爱慕的人难以相见三、问答题(一)诗的每章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画面: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写出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作用:①借景起兴,引起下文,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
②借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烘托萧瑟凄迷的氛围,抒发了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③借芦苇上霜露的变化,点明季节,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交代了主人公已经在水边徘徊了一个早上了。
表达主人公的执着追求。
(二)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刻画了一个向往爱情,百折不挠,执着追求,情感专一的男主人公形象(三)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的?1这首诗的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追寻伊人的情况,诗歌回旋反复,一咏三叹。
2这三章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和主人公的深情执着。
3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也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一再追寻的执着。
四、思考题《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艺术)形式上有什么异同?相同点:1.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2.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借景抒情;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隔句用韵,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蒹葭 语文笔记
蒹葭一、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二、写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
‘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蒹葭》知识点
《蒹葭》知识点《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名篇,也是《诗经》中的一篇。
它以其抒发情感、描绘景色的独特方式而闻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蒹葭》的知识点,分别是:创作背景、诗意主题、艺术特点和文化影响。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首古老而又充满美感的诗歌作品。
创作背景《蒹葭》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被收录于《诗经》中。
据传,它是鲁国的郑文公命令乐师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祭祀祖先并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赞颂蒹葭植物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诗意主题《蒹葭》的主题是家国情怀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诗人以蒹葭植物作为象征,通过描绘植物的生长和凋谢,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他借用了自然界的意象,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转化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家国的热爱和祝福之意,正如诗中所写:“嘉乐君子,宜嗜宜忌。
”这表达了对政治人物的期望和对国家安康的祝福之情。
艺术特点《蒹葭》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采用了对仗工整的韵律。
整首诗由六个句子构成,每个句子都有四个字。
句子之间通过韵律的对仗来达到音调上的和谐。
这种对仗的结构使得整首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流畅的音韵美。
其次,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蒹葭的生长和凋谢过程,以及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修辞手法赋予了诗歌更加丰富的意境,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再次,它独特的描写方式给人以美感。
诗中描绘的蒹葭植物是在春天时生长,在秋天时凋谢。
通过描绘植物的生死轮回,诗人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对逝去亲人的感伤之情。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诗歌充满了哲理和情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文化影响《蒹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创作方式和艺术特点成为后来文人所借鉴的范例,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开创了许多后继者。
同时,它寄托了人们对家国和覆亡的情感,成为后世文人思考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的重要素材。
总结《蒹葭》是一首以蒹葭植物为象征,表达对逝去亲人和家国的思念之情的诗歌作品。
实用记忆天天练:如何快速记忆《蒹葭》?
实⽤记忆天天练:如何快速记忆《蒹葭》?《蒹葭》⼀、原⽂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
⼆、释义苍苍:茂盛的样⼦。
下⽂的“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露为霜:晶莹的露⽔变成霜。
所谓:所说,这⾥指所怀念的。
伊⼈:这个⼈或那个⼈.指诗⼈所思念追寻的⼈。
在⽔⼀⽅:在⽔的另⼀边,即⽔的对岸。
⽅,边遡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
从,跟随、追赶,这⾥指追求、寻找。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
阻,险阻,道路难⾛。
溯游从之:顺流⽽下寻找她。
宛在⽔中央:(那个⼈)仿佛在河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法到达。
晞(xī):晒。
湄(méi):⽔和草交接的地⽅,指岸边。
跻(jī):升⾼,意思是地势越来越⾼,⾏⾛费⼒。
坻(chí):⽔中的⼩沙洲。
采采:茂盛的样⼦。
未已:指露⽔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已:完毕涘(sì):⽔边。
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
沚(zhǐ):⽔中的⼩块陆地。
⽩话译⽂蒹葭河畔芦苇碧⾊苍苍,深秋⽩露凝结成霜。
我那⽇思夜想的⼈,就在河⽔对岸⼀⽅。
逆流⽽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漫长。
顺流⽽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的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清晨露⽔尚未晒⼲。
我那魂牵梦绕的⼈,就在河⽔对岸⼀边。
逆流⽽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就在河⽔对岸⼀头。
逆流⽽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
顺流⽽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中沙洲。
三、记忆分析该诗句式整齐,全诗⼀个句式,应⽤于三段。
因此记忆难度不⼤,只需要掌握句式特点,然后通过⼀定技巧记下关键词,就很轻松背下整篇啦。
《蒹葭》知识点
《蒹葭》知识点《蒹葭》知识点一、主旨《蒹葭》这首诗的内容是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执著地追求,抒发男主人公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和失望的心情,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
二、填空题1诗中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比兴、反复、借景抒情。
2诗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些语句表明诗人心中的意中人是可望不可及,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3蒹葭诗中表现作者对追求所持坚强意志的句子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4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的句子是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5蒹葭这首诗的名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形容爱慕的人难以相见三、问答题(一)诗的每章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画面: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写出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作用:①借景起兴,引起下文,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
②借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烘托萧瑟凄迷的氛围,抒发了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③借芦苇上霜露的变化,点明季节,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交代了主人公已经在水边徘徊了一个早上了。
表达主人公的执着追求。
(二)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刻画了一个向往爱情,百折不挠,执着追求,情感专一的男主人公形象(三)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的?1这首诗的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追寻伊人的情况,诗歌回旋反复,一咏三叹。
2这三章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和主人公的深情执着。
3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也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一再追寻的执着。
四、思考题《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艺术)形式上有什么异同?相同点:1.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2.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借景抒情;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隔句用韵,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
一.常识:(熟读)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二大意:(熟读)
(1)芦苇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站在对岸水那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着水中央。
(2)芦苇一片凄清清,清晨露珠尚未干。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站在水中小洲上.
(3)芦苇茫茫连成片,清晨露水没有完。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弯曲。
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藏身水中陆地上。
三《蒹葭》结构内容:(熟读)
(1章)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2章)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章)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四.诗歌赏析,(背诵)
1、绘画美: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熟读)
答: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意境美:意象、意境(背诵)
意象: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
起兴:气氛渲染、心境烘托(环境凄清,心情寂寞)
景(起兴、渲染、渐进)
苍苍萋萋采采苍凉幽缈烟水迷离
为霜未晞未已秋晨雾霭凄清哀婉
人(动作)
阻长跻右踟蹰水畔上下求索
溯游从之不畏险阻执着追求
情(幻觉)
伊人宛在:几次幻觉虚实相生如痴如醉
央湄坻溪址:如梦如幻神情恍惚惆怅失意
意境: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
3.含蓄美(人物形象)(背诵)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4.人情美(思想感情)(背诵)
主旨:《蒹葭》这首爱情诗,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可望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5.朦胧美(主旨探究)(熟读)
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答:“所谓伊人”历来说法不一:爱情、隐士、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等等,也可以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
无论怎样,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的、热爱的人则是不错的,追求的精神却是不变的。
但是一将“伊人”视作恋人的较多,并且“伊人”为美丽的姑娘。
因为似乎只有男女青年的爱才如此浓烈真挚。
6、音韵美(背诵)
“重章叠唱”的形式,每节大体相同,只改变对应的几个字。
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