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习题及答案
《蒹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蒹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高中语文《蒹葭》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语文《蒹葭》同步练习题(附答案)高中语文《蒹葭》同步练习题(附答案)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涘窈窕荇寤寐参差琴瑟芼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访兰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草来栽培。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挖出一株来。
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还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资;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蒹葭阅读答案蒹葭所有选择题及答案
蒹葭阅读答案蒹葭所有选择题及答案蒹葭阅读答案蒹葭阅读答案《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蒹葭》的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蒹葭》原文阅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蒹葭》阅读习题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p 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4、(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p 。
《蒹葭》阅读答案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 3、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蒹葭》阅读赏析《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蒹葭练习题(打印版)
蒹葭练习题(打印版)《蒹葭》练习题一、填空题1. 《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其作者为______。
2. 诗中“蒹葭苍苍”中的“苍苍”一词,形容的是______。
3. “白露为霜”在诗中指的是______。
4.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指的是______。
二、选择题1. 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所表达的意境是:A. 道路遥远,难以到达B. 道路曲折,充满挑战C. 道路平坦,容易到达D. 道路险峻,充满危险2. 下列哪项不是《蒹葭》中的诗句?A.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B.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D.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三、解释题1. 解释“蒹葭”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2. 简述“白露为霜”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四、简答题1. 根据《蒹葭》的内容,描述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
2. 分析《蒹葭》中“伊人”的形象特点。
五、论述题1. 论述《蒹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六、翻译题将下列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答案一、填空题1. 《蒹葭》的作者是《诗经》中的无名氏。
2. “苍苍”形容的是芦苇的茂盛。
3. “白露为霜”指的是露水凝结成霜。
4. “伊人”指的是诗人心中所思慕的人。
二、选择题1. B2. C三、解释题1. “蒹葭”指的是芦苇,诗中用以象征爱情的纯洁和高洁。
2. “白露为霜”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高洁,也暗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易逝。
四、简答题1.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是秋天的景象,芦苇茂盛,露水凝结成霜,给人一种清新而又稍带忧伤的感觉。
2. “伊人”的形象特点是遥远而又神秘,令人向往而又不可及。
五、论述题《蒹葭》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六、翻译题“逆流而上,道路漫长而艰难。
蒹葭考试题及答案
蒹葭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一项不是蒹葭的特点?A. 多年生草本植物B. 茎直立,中空C. 叶对生,披针形D. 花呈紫色,有香味答案:D2. 蒹葭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什么?A. 爱情B. 友情C. 离别D. 丰收答案:C3. 蒹葭的果实成熟后,其形状如何?A. 圆形B. 三角形C. 长椭圆形D. 扁平状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4. 蒹葭属于______科植物,其学名为______。
答案:禾本科;Phragmites australis5. 蒹葭的茎可用于制作______,叶可用于编织______。
答案:纸张;草席6. 蒹葭的花期通常在每年的______月,果期在______月。
答案:6-7;8-10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7. 蒹葭是一种水生植物。
()答案:错误8. 蒹葭的根茎可以食用。
()答案:正确9. 蒹葭的花语是“等待”。
()答案:正确10. 蒹葭的茎叶在古代常用于制作乐器。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1. 简述蒹葭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蒹葭作为一种湿地植物,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
其根系发达,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蒹葭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有助于改善水质;此外,蒹葭还能为水鸟等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12. 描述蒹葭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蒹葭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之情,因其生长在水边,随风摇曳,给人以飘摇不定、难以捉摸的感觉,恰似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同时,蒹葭也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因为它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即使被风吹倒,也能迅速恢复直立,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含答案4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含答案阅读《蒹葭》,按要求回答问题。
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B.《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写照。
14.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案】13.B 14.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描绘的是可望难即的艺术意境,是虚写。
不是实写,选项表述错误;C.“白露为霜”意思是露水变成了霜;“白露未晞”意思是露水还不曾变干;“白露未已”意思是露水还没有干;“道阻且长”意思是道路艰险而且很漫长;“道阻目跻”意思是道路艰难而且高而陡;“道阻且右”意思是道路艰难而且向右曲折。
只能说“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近。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有误,选项表述错误;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描写,而歌者忽上忽下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这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蒹葭考试题及答案
蒹葭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蒹葭”一词中,“蒹”指的是什么?A. 芦苇B. 荻草C. 菖蒲D. 茭白答案:A2. “蒹葭”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文学作品中?A. 《诗经》B. 《楚辞》C. 《汉赋》D. 《唐诗三百首》答案:A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述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象?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答案:C4.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指的是什么?A. 诗人自己B. 诗人所思慕的人C. 诗人的朋友D. 诗人的敌人答案:B5.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的“溯洄”是什么意思?A. 顺流而下B. 逆流而上C. 沿着河岸走D. 横渡河流答案:B6.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中的“坻”指的是什么?A. 水中的小岛B. 水中的石头C. 水中的植物D. 水中的动物答案:B7. “蒹葭”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喜悦B. 愤怒C. 哀愁D. 恐惧答案:C8. “蒹葭”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A. 屈原B. 杜甫C. 李白D. 无名氏答案:D9. “蒹葭”这首诗歌属于以下哪种文学体裁?A. 抒情诗B. 叙事诗C. 讽刺诗D. 史诗答案:A10. “蒹葭”这首诗歌中“伊人”的意象象征着什么?A. 理想B. 爱情C. 事业D. 财富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蒹葭”中的“苍苍”形容的是________的颜色。
答案:芦苇12. “蒹葭”中的“白露”指的是________。
答案:露水13. “蒹葭”中的“伊人”在水的________方。
答案:一14. “蒹葭”中的“溯洄”和“溯游”分别表示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逆流而上;顺流而下15. “蒹葭”中的“宛在水中央”中的“宛”意思是________。
答案:仿佛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蒹葭”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答案:这首诗歌通过描绘秋天芦苇丛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思慕之人的深切思念和追寻。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参考)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一)2018年贵州安顺卷阅读《蒹葭》,完成9‐11题。
(7 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2分)2.你怎么明白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3分)(二)、【2016·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5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5.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分)译文:6.下列对这首诗的明白和分析,别正确的项是(3分)【】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降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受。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别可即的无望情绪。
(三)(2016年苏州市中考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8题。
(5分)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诗经蒹葭练习题及答案可打印
诗经蒹葭练习题及答案可打印诗经蒹葭练习题及答案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水中的小洲。
阅读题(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诗经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蒹葭练习题附答案
蒹葭练习题附答案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其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的思想感情。
苍、霜、方、长、央。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9.《蒹葭》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10.《蒹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1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蒹葭》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13对《蒹葭》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14.《蒹葭》选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
15.《蒹葭》抒发了一种的思想感情。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虚写)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项有误,全诗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它是一首叙事诗”的说法错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蒹葭中考考试题目及答案
蒹葭中考考试题目及答案**蒹葭中考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蒹葭》这首诗出自于以下哪一部古代诗歌总集?A. 《诗经》B. 《楚辞》C. 《汉赋》D. 《唐诗三百首》答案:A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苍苍”形容的是以下哪种景象?A. 天空的颜色B. 河水的颜色C. 芦苇的颜色D. 霜的颜色答案:C3.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指的是?A. 诗人自己B. 诗人的朋友C. 诗人所思念的人D. 诗人的敌人答案:C4.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的“溯洄”是什么意思?A. 顺流而下B. 逆流而上C. 沿着岸边走D. 跳入水中答案:B5. “宛在水中央”中的“宛”字的意思是?A. 好像B. 弯曲C. 旋转D. 停止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属于《诗经》中的_________部分。
答案:国风7.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的“溯游”与“溯洄”相对,意思是_________。
答案:顺流而下8. “蒹葭”这首诗通过描写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思念。
答案:芦苇和河流9. “白露未晞”中的“晞”字意思是_________。
答案:干10.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中的“湄”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水边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蒹葭》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答案:《蒹葭》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思念和追求。
诗中通过对芦苇、河流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朦胧、遥远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和无奈。
12. 请分析“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两句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差异。
答案:这两句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思之人的追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强调了追寻过程中的困难和漫长,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坚持追寻的决心。
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则描绘了一种似乎触手可及但又遥不可及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所思之人的渴望和无奈,以及追寻中的迷茫和困惑。
大学语文蒹葭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蒹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关于《蒹葭》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风》的范畴。
B.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雅》的范畴。
C.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颂》的范畴。
D.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赋》的范畴。
答案:A2. 《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的下一句是什么?A. 白露为霜B. 所谓伊人C. 在水一方D. 溯洄从之答案:A3. 《蒹葭》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A. 爱情B. 战争C. 劳动D. 政治答案:A4.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的下一句是什么?A. 道阻且长B. 道阻且右C. 道阻且左D. 道阻且跻答案:A5. 《蒹葭》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屈原B. 李白C. 杜甫D. 无名氏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________”。
答案:水一方2. 《蒹葭》一诗中“溯游从之,宛在________”。
答案:水中央3.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________”。
答案:长4. 《蒹葭》一诗中“溯游从之,道阻且________”。
答案:右5.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________”。
答案:跻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秋天清晨,蒹葭(芦苇)丛生,露水凝结成霜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凉。
2. 请简述《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爱之人的深切思念和渴望。
通过“在水一方”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和忧伤。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结合《蒹葭》一诗的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答案:《蒹葭》一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中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蒹葭》习题及答案
《蒹葭》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蒹葭》选自《诗经·()》。
2、《蒹葭》的中心意象是()。
3、《蒹葭》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诗歌意境的作用。
4、《蒹葭》中的“伊人”象征了( )5、除了借景起兴、整体象征外,《蒹葭》还用( )艺术手法主要二、简答1、《蒹葭》一诗的中心意象所蕴涵的象征寓意是什么?2、《蒹葭》一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3、《蒹葭》一诗采用重章叠句形式的作用是什么?三、论述题1、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2、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有何看法。
一、填空题1、秦风2、伊人3、层层推进、步步深化4、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5重章叠句二、简答题1、人世间各种渴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遇。
2、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3、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三、论述题1、《蒹葭》的中心意象:伊人。
伊人的象征意义: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诸如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
2、本诗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不是眼前所见的实景实事,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人某事的追忆,而是一种由诸多类似人事、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而成的心理幻象。
“在水一方”就是这样一种由特定感情外化而成、具体事实完全被虚化了的心理幻象。
在这种心理幻象中的一切事物,无论是河水、伊人,还是逆流、顺流,无论是险阻、宛在,还是河岸边、水中央,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作何山何水、何时何地、乃至何人何事的考究;否则,就会产生许多自相矛盾之处。
正因为如此,《蒹葭》的意境也就呈现为一种不粘不滞、似花非花、空灵蕴藉、含蓄多藏的朦胧美。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这种朦胧的美感是由读者的阅读期待视域和文本的召唤结构所造成的。
一方面,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思想情趣、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等个性特征,对同一文本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定向性期待和交流思路,最终必然形成不同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如王夫之在《诗绎》中所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蒹葭中考考试题目及答案
蒹葭中考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关于《蒹葭》一诗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蒹葭》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B. 《蒹葭》出自《诗经》,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
C. 《蒹葭》是一首描写夏天景色的诗。
D. 《蒹葭》是一首描写冬天景色的诗。
答案:B2. 《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描绘的景象是:A. 春天的景象B. 夏天的景象C. 秋天的景象D. 冬天的景象答案:C3. 《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伊人”指的是:A. 诗人自己B. 诗人的朋友C. 诗人所思念的人D. 诗人的敌人答案:C4.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喜悦B. 悲伤C. 愤怒D. 无奈答案:D5. 下列哪一项不是《蒹葭》一诗中所表达的主题?A. 思念之情B. 离别之痛C. 重逢之喜D. 追求之苦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蒹葭》一诗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溯洄从之,道阻且长7. 《蒹葭》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描述的是__________的景象。
答案:清晨8. 《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溯洄从之,道阻且右9. 《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跻”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0. 《蒹葭》一诗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描绘的景象,并分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此句描绘了秋天清晨,蒹葭茂盛,白露凝结成霜的景象。
在全诗中,这一景象不仅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而且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了诗人对远方伊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
12. 分析《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蕴含的意境,并说明其在诗中的意义。
蒹葭选择带答案
蒹葭选择1.下列对《蒹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中主人公在深秋露重霜浓之时,徘徊岸边,上下求索,寻找“伊人”而不得。
B.每一章开头写景起兴,表明时间推移,烘托清冷气氛,抒发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地点的变化,暗示“伊人”难以寻觅。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同时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详解】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采用重章叠句的方法,表现出时间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追求者的深情执着;“在水之湄”“在水之诶”通过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2.下面对《蒹葭》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
B.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萧索凄迷的氛围。
C.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经过主人公一再追寻,几度求索,终于找到了“伊人”,心里无比欢悦。
【详解】D.“终于找到了‘伊人’,心里无比欢悦”有误,根据“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可知,伊人行踪飘忽不定,主人公尽管一再追寻,但并没有找到伊人,心中充满了难言的怅惘与伤感。
3.选出下列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出芦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初秋凄凉景色,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B.“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两句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中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抒发了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地企慕伊人的心境。
【详解】A.赏析有误。
根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景物芦苇苍苍、寒霜浓重的特征,可知,应是“深秋”(或暮秋)景色,而非“初秋”。
《蒹葭》选择、简答
《蒹葭》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分析: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应该是“清晨”;第二句应该去掉“翌日”。
3、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
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分析:D主要突出寻找、追求恋人的艰辛。
4、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蒹葭》练习题及答案
《蒹葭》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分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分析: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应该是“清晨”;第二句应该去掉“翌日”。
3、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
《蒹葭》习题与答案精全版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 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虚写)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3. 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项有误,全诗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它是一首叙事诗”的说法错误)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 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4.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 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A. 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现如今,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练习题,做习题在我们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检验学习的效果都是非常必要的,一份什么样的习题才能称之为好习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习题。
(6 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分)(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 题。
(6 分)(2 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 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共2 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蒹葭》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①,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7.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3分)阅读答案:6、(2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蒹葭》选自《诗经·()》。
2、《蒹葭》的中心意象是()。
3、《蒹葭》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诗歌意境的作用。
4、《蒹葭》中的“伊人”象征了( )
5、除了借景起兴、整体象征外,《蒹葭》还用( )艺术手法主要
二、简答
1、《蒹葭》一诗的中心意象所蕴涵的象征寓意是什么?
2、《蒹葭》一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3、《蒹葭》一诗采用重章叠句形式的作用是什么?
三、论述题
1、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2、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有何看法。
一、填空题
1、秦风
2、伊人
3、层层推进、步步深化
4、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5重章叠句
二、简答题
1、人世间各种渴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遇。
2、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3、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蒹葭》的中心意象:伊人。
伊人的象征意义: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诸如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
2、本诗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不是眼前所见的实景实事,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人某事的追忆,而是一种由诸多类似人事、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而成的心理幻象。
“在水一方”就是这样一种由特定感情外化而成、具体事实完全被虚化了的心理幻象。
在这种心理幻象中的一切事物,无论是河水、伊人,还是逆流、顺流,无论是险阻、宛在,还是河岸边、水中央,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作何山何水、何时何地、乃至何人何事的考究;否则,就会产生许多自相矛盾之处。
正因为如此,《蒹葭》的意境也就呈现为一种不粘不滞、似花非花、空灵蕴藉、含蓄多藏的朦胧美。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这种朦胧的美感是由读者的阅读期待视域和文本的召唤结构所造成的。
一方面,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思想情趣、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等个性特征,对同一文本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定向性期待和交流思路,最终必然形成不同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如王夫之在《诗绎》中所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
”而更主要的是,这首诗的意境恰好特别朦胧,留有较多的空白和模糊之处,为读者实现各自的阅读期待提供了极为开放的召唤结构。
鉴赏这样的作品,我们不必尽依本旨,而是要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在其广阔的意境空间中自由地翱翔,找到自己心灵的栖息地,从而尽情地享受审美创造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