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瓷的鉴定
龙泉窑瓷的真实价格及鉴定方法
![龙泉窑瓷的真实价格及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a35a4f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69.png)
龙泉窑瓷的真实价格及鉴定方法龙泉窑瓷的真实价格及鉴定方法宋代龙泉窑在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地区,故名"龙泉窑”。
在龙泉,云和,丽水。
庆元等县形成长达200~300公里的瓷窑带,有窑址200余处。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龙泉窑瓷的真实价格及鉴定方法,欢迎阅读。
龙泉窑瓷的真实价格及鉴定方法龙泉窑的器型有炉,尊,瓶,洗,琮,文房四宝,生活用品,供品,祭品等。
龙泉窑的造型很收到人们的喜爱,因其大小适中,釉色以青色含有各种深浅的绿色都视为青,称为粉青,灰青,青黄,梅子青等。
以梅子青为最佳的釉色。
梅子青大部分生产于南宋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器型又是制瓷做好的,大小适中,纹饰美丽。
北宋的纹饰以芦燕,水纹,婴戏及篦点和篦划纹为主。
以浮雕莲瓣为兴盛。
笔画流畅粗狂。
南宋时以白胎青瓷的莲瓣,弦纹,双鱼,龙纹,贴花牡丹为多。
这时的花纹明显的'显得笔画精巧,画工精细。
北宋南宋的龙泉瓷是不一样的:北宋的器底灰黑,南宋的底部赭红,这是制胎用料和精细度造成的。
在龙泉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识别早中晚期的产品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同是宋代的龙泉窰制品,但其价值和珍藏要求是不一样的。
五代时期的龙泉窑显黄绿色,属于弱还原温度,绿中微黄也是常是宋烧制的弱温还原,南宋的粉青是中等还原温度,梅子青色是南宋用强还原温度控制的,梅子青被称为最好的釉色。
明代深黄微灰是用强氧化烧成的。
粉青微绿是元代用强还原烧的,但它们的氧化铁和三氧化二铁的比例不一样,还原度的温度不一样。
龙泉掺铁量极少,是用还原还原温度控制的,好的梅子青瓷很少。
南宋时期,窰工出现南北技艺结合,在龙泉窰出现高温的灰碱釉高温釉不易流淌的,温度好控制,不但给烧制带来了成功率,而且对掺入的金属釉也有好处,由于高温烧瓷的效果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紫金土,使得龙泉釉出现了翠青色。
胎是白色的,但显得粗糙,这与龙泉的土不如景德镇的土好有关。
泡像是层层云雾从左右向一处集聚一样,在很多泡中可见石英颗粒物。
龙泉窑瓷器鉴定方法
![龙泉窑瓷器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969a22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3.png)
龙泉窑瓷器鉴定方法摘要:一、龙泉窑瓷器概述二、龙泉窑瓷器的特征与鉴别方法1.胎体2.釉色3.纹饰4.器型5.工艺三、龙泉窑瓷器真伪辨别四、收藏与保养建议正文:龙泉窑是我国著名的瓷器窑场之一,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市。
其烧制的青瓷独具特色,闻名于世。
龙泉窑瓷器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龙泉窑瓷器概述龙泉窑起源于唐代,盛于南宋,主要烧制青瓷。
其制品工艺精湛,釉色青翠,纹饰优美,器型典雅。
龙泉窑瓷器在我国瓷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龙泉窑瓷器的特征与鉴别方法1.胎体:龙泉窑瓷器的胎体以细腻、坚硬、薄厚适中为特点。
胎色多为灰白或浅灰色,烧制工艺成熟时,胎体密度较高。
2.釉色:龙泉窑瓷器的釉色以青翠、光泽、透明为特点。
釉面均匀,光泽感强,透明度较高。
釉色主要有青色、翠绿色、蓝绿色等,其中以翠绿色最为珍贵。
3.纹饰:龙泉窑瓷器的纹饰题材丰富,有线刻、划花、贴花等多种技法。
纹饰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器型:龙泉窑瓷器的器型多样,有瓶、罐、盘、碗、杯等。
器型典雅优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
5.工艺:龙泉窑瓷器采用先进的釉料和烧制技术,工艺精湛。
瓷器内外施釉,釉面光滑,釉层均匀。
底部露胎处无釉或呈浅黄色,俗称“黄胎”。
三、龙泉窑瓷器真伪辨别在收藏龙泉窑瓷器时,要辨别真伪。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1.胎体:上手触摸,真品胎体细腻光滑,伪品则粗糙。
2.釉色:真品釉色鲜艳、光泽度高,伪品则色泽暗淡、光泽度差。
3.纹饰:真品纹饰清晰、线条流畅,伪品则模糊、生硬。
4.器型:真品器型典雅、比例协调,伪品则造型不规整、线条生硬。
5.工艺:真品工艺精湛,伪品工艺粗糙,容易出现涂抹、刮痕等问题。
四、收藏与保养建议1.收藏时,注意将龙泉窑瓷器放置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
2.清洗时,使用柔软的刷子或布擦拭,避免使用硬物刮伤瓷器。
3.避免将龙泉窑瓷器置于高温、强光、酸性或碱性环境中,以免损害釉面。
历代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和鉴定(图)
![历代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和鉴定(图)](https://img.taocdn.com/s3/m/fe7cd30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5.png)
历代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和鉴定(图)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系统,早在公元二、三世纪,今浙江东部宁绍地区形成早期越窑青瓷体系。
除越窑外,烧制青瓷的还有婺州窑、瓯窑及德清窑。
据朱伯谦《龙泉窑青瓷》所述,龙泉及周围地区陆续发现的一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古墓,墓内出土的瓷器与越窑、婺州窑、瓯窑及德清窑的产品有些差别,具有自己的特色,可能属于龙泉窑早期产品,由此推测龙泉窑可能源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现有考古发现表明,龙泉及周围地区有几处唐代的青瓷窑业遗迹,如现今庆元县竹口镇黄坛村、松阳县赤寿乡界首村、青田县腊口镇石帆村、莲都区吕步坑村,其中庆元在当时属于龙泉管辖范围。
这一时期龙泉窑青瓷产业规模不大,属于就近销售模式。
五代时期,龙泉窑青瓷得到了快速发展,博得了世人的关注。
据宋?庄绰《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龙泉窑青瓷的文献。
由此可见,早在吴越国时期,龙泉窑已经从众多窑场脱颖而出,成为吴越钱王纳贡所需秘色瓷的生产地。
从龙泉东区安福等五代时期窑址产品来看,釉色淡青,青中泛黄,基本形成龙泉早期产品淡清釉的特征。
东晋龙泉窑青瓷四系壶高24.4cm,腹径15.9cm,口径12.4cm,底径9.8cm南朝龙泉窑青瓷平底碗高4.8cm,口径10.8cm,底径6.2cm唐代龙泉窑青瓷撇口碗高4.8cm,口径13.6cm,底径6.4cm唐代龙泉窑青瓷四系罐高24.4cm,腹径15.9cm,口径12.4cm,底径9.8cm五代龙泉窑青瓷双系瓶高24.4cm,腹径15.9cm,口径12.4cm,底径9.8cm宋代龙泉窑北宋时期是龙泉窑青瓷逐步实现釉层加厚,色泽更青,在制瓷工艺和文化审美上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这方面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基本保持一致。
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常见产品有碗、盏、盘、梅瓶、执壶、罐、盒、多管瓶、盘口壶等,胎质较白,釉色淡青,装饰以刻划花为主要手法,线条娴熟纤细,花纹有莲瓣、牡丹、菊花、梅花、水草、蕉叶、鱼、龙、弦纹等,具有独特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征。
龙泉窑瓷器历史特征及四大鉴定方法,值得学习与把握!
![龙泉窑瓷器历史特征及四大鉴定方法,值得学习与把握!](https://img.taocdn.com/s3/m/e76ebbd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7.png)
龙泉窑瓷器历史特征及四大鉴定方法,值得学习与把握!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著名大窑场,创烧于三国两晋,到南朝开始形成青瓷为主的个性风格,到了北宋时期开始替代越窑的“南青”代表地位,蓬勃兴起,到了宋元时期成为整个中国青瓷史鼎盛期的象征。
明代起,传统青瓷受到景德镇新瓷业中心兴起和新瓷种流行的冲击而起逐渐走下坡,但龙泉窑仍然以其青葱翠色的优质单色釉风格延续了生存,直到清代早期才熄灭,窑火延续长达1600多年,是延续历史最长的窑系。
同时,龙泉窑也是外销史上一个著名品牌,自宋到明的数百年间,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深远,地位显赫。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上海博物馆藏龙泉窑位于今天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市,瓯江上游。
境内山岭叠错、连绵,林木葱郁、茂盛,溪流纵横、清澈,特别是地质环境优渥,瓷石和矿藏资源极为丰富。
为龙泉窑产品的制造、流通创造了天然的有利条件,成为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
千年的窑火使龙泉窑产品炉火纯青,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鼎盛时期产量巨大,种类繁多,市场覆盖全国,为两宋时期八大窑场之一。
产品的质量结构也等级丰富,针对社会不同消费群体。
精品供应朝廷和富庶阶层,中低端产品面向广大百姓的生活需要,并大量销往国外。
总体数量之多,釉色之纯,工艺之精,域内外之影响,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篇章。
南宋龙泉窑蟠龙瓶温州博物馆龙泉窑,其址位于今浙江龙泉县,因而名之。
龙泉窑其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龙泉窑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蓖纹。
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
这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
历代龙泉窑的特征和鉴定
![历代龙泉窑的特征和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46cb3be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6d.png)
历代龙泉窑的特征和鉴定龙泉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古老的制瓷工艺,起源于唐代晚期,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瓷器制作史上的重要一环。
龙泉窑的制瓷工艺极为精湛,其瓷器以色泽深浅相宜、釉面细腻、造型优美、工艺精细而著称于世。
本文将从历代龙泉窑的特征和鉴定两个方面来探讨龙泉窑的制瓷工艺。
一、历代龙泉窑的特征1.唐代龙泉窑的特征唐代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主要以青瓷为主,釉色呈现淡青色,釉面细腻,胎体坚实,器形古朴,多为盘、碗、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
唐代龙泉窑的青瓷器釉色呈现出一种淡青色,与其他青瓷不同,这是因为唐代龙泉窑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含铁量较高的青灰土,使得瓷器釉面呈现出淡青色。
2.宋代龙泉窑的特征宋代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以青瓷为主,但与唐代龙泉窑的青瓷相比,宋代龙泉窑的青瓷器釉色更为深沉,胎体也更加细腻。
此外,宋代龙泉窑的青瓷器形也更加多样化,包括盘、碗、壶、罐、瓶、杯等各种器型,而且在造型上更加注重美感和实用性的结合。
3.元代龙泉窑的特征元代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以青花瓷为主,釉面呈现出一种淡蓝色,花纹精美,胎体坚实。
元代龙泉窑的青花瓷器釉面呈现出淡蓝色,而花纹则采用了铁线描绘技法,使得花纹更加精美。
4.明代龙泉窑的特征明代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以青花瓷为主,釉面呈现出一种淡蓝色,花纹精美,胎体也更加细腻。
明代龙泉窑的青花瓷器在造型上更加注重美感和实用性的结合,器型更加多样化,包括盘、碗、壶、罐、瓶、杯等各种器型。
5.清代龙泉窑的特征清代龙泉窑的制瓷工艺以青花瓷为主,釉面呈现出一种淡蓝色,花纹精美,胎体也更加细腻。
清代龙泉窑的青花瓷器在造型上更加注重美感和实用性的结合,器型更加多样化,包括盘、碗、壶、罐、瓶、杯等各种器型。
二、龙泉窑的鉴定龙泉窑的鉴定主要从器形、釉色、胎质、纹饰和器底五个方面入手。
1.器形龙泉窑的器形多为盘、碗、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器形古朴,线条流畅,造型简洁大方,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浅谈宋元明三朝龙泉窑瓷器的鉴定
![浅谈宋元明三朝龙泉窑瓷器的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7137b84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06.png)
浅谈宋元明三朝龙泉窑瓷器的鉴定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龙泉瓷器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的特点和观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
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为哪种,釉色都较纯正,层次的变化不明显,莲瓣和突棱的地方由于釉相对较薄,因而略发白。
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
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
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
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
龙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一般很柔弱,隐隐约现。
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处往往无光泽。
龙泉以釉色胜,釉色不好或偏窑口的器物没有收藏的价值。
一、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
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盆、罐等少见。
这一时期的新产品有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
其中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饰花苞钮、花蒂钮为主。
多叶瓶盖顶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为主。
在釉色上,早期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
北宋中期多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黄现象,釉层薄,釉面有光泽。
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篦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龙泉窑鉴定最简单方法
![龙泉窑鉴定最简单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05f0ff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a.png)
龙泉窑鉴定最简单方法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窑口之一,其瓷器精美独特,深受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喜爱。
那怎么来鉴定龙泉窑呢?嘿,这可得有点小窍门哦!
先看看釉色,龙泉窑的釉色那可是相当有特点的呀!就像天空的颜色一样,有那种深邃而迷人的美感。
正宗的龙泉窑釉色多为青绿色,温润如玉,可不是那种刺眼的绿哦,而是柔和自然的,就像春天里刚发芽的嫩草的颜色。
如果看到釉色过于鲜艳或者暗淡无光,那可得多个心眼儿啦,说不定就不是真家伙呢!
再瞧瞧器型,龙泉窑的器型大多简洁大方,线条流畅。
想象一下,那瓷器就像一位优雅的舞者,姿态优美动人。
如果器型看起来别扭、不自然,那很可能就有问题呀!而且龙泉窑的瓷器往往有一种古朴的韵味,这可不是能轻易模仿出来的哦。
还有纹饰,虽然龙泉窑的纹饰不像有些窑口那么繁复华丽,但也是有它独特之处的。
那简单的线条和图案,就如同是大自然的杰作,自然而生动。
如果纹饰过于复杂或者粗糙,那不就像东施效颦一样,一下子就露馅了嘛!
然后摸摸质感,龙泉窑的瓷器质感细腻光滑,就像婴儿的肌肤一样。
拿在手里,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这可不是那些轻飘飘的仿品能比的呀!而且真的龙泉窑瓷器敲击起来声音清脆悦耳,仿佛是在演奏一曲美妙的音乐呢,要是声音沉闷,那可就不对头啦!
哎呀,龙泉窑的鉴定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呢!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多去了解它的特点和历史,就一定能分辨出真假来。
难道不是吗?不要害怕犯错,经验都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呀!大家可不要因为担心鉴定不好就错过了欣赏这些美丽瓷器的机会呀!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龙泉窑鉴定之道!。
龙泉瓷真仿鉴定
![龙泉瓷真仿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90bdb25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3.png)
龙泉瓷真仿鉴定龙泉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县的瓯江上游——大溪两岸。
发现窑址200余处。
在其邻境的庆元、遂昌、云和以及江西的吉洲、福建的泉州等地亦烧造龙泉窑系青瓷。
龙泉县发现的青瓷窑址有大白岸、小白岸、大窑、金村、溪口、梧桐口、道泰、山头、松溪、安福、安福口、安仁口、笔架山、碗圈山、黄金坑、项户、马坳、大方、岑脚、周墙、大棋、下村、武溪等地。
1979年开始对龙泉窑址进行了发掘,对鉴别龙泉窑系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龙泉窑烧造的历史:龙泉窑在北宋时期受越窑、瓯窑、婺窑的影响。
南宋时为龙泉青瓷发展鼎盛时期,元代继续烧造,明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在这以后福建建窑继续烧造龙泉釉青瓷。
江西景德镇在清代仍仿烧龙泉青瓷。
龙泉窑青瓷的特点:一、胎质(1)北宋时期的龙泉瓷,由于火候低,胎质疏松,有时呈黄、红、白等色。
(2)南宋时期龙泉瓷胎色有白胎和黑胎二种,而以白胎为主,白胎是龙泉瓷的特点。
(3)龙泉瓷亦有呈“紫口铁足”和“朱砂底”者,这是由于胎内含有铁质以及烧造时受二次氧化所致。
(4)龙泉窑瓷的胎体厚重,细密洁白,主要矿物的组成为石英、绢云母和高岭土。
由于瓷土掺和了“紫金土”,降低了胎的白度,因此胎呈白中带灰,或灰黑色。
二、釉色(1)从光度看有亮釉和呆釉二种。
亮釉:釉色玻光程度较好,釉汁透明,釉厚,有的厚至3毫米,如罩一层玻璃釉,釉泡大而密。
呆釉:无玻璃光色,釉亦厚釉泡小,似粉末状浮于釉中。
(2)北宋时期的龙泉瓷以黄釉为主。
(3)龙泉瓷青釉有石灰釉和石灰碱釉所形成。
石灰釉:石灰釉在高温下易流釉,所以器物上的釉较薄,釉面光泽透明。
石灰碱釉:石灰碱釉粘性较好,不易流釉,因此,器物上的釉较厚。
(4)南宋时期,龙泉瓷窑烧成粉青釉和梅子青釉。
粉青釉:为石灰碱釉的一种,以铁的氧化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和钛。
它的制作方法是:以生坯挂釉,釉厚1——2.5毫米,入窑经高温还原焰烧成。
因此,粉青釉厚而透明,釉面光泽,外观柔和淡雅如青玉。
梅子青釉:亦为石灰碱釉。
龙泉窑的鉴定及评估
![龙泉窑的鉴定及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334a536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8.png)
龙泉窑的鉴定及评估龙泉制品以其独特的装饰手法,丰富了明初瓷器装饰艺术的多样性。
诸多纹饰,在景德镇以釉下绘画轻易表现的图样,却要在龙泉窑以雕刻来呈现,以符合宫廷发下纸本官的要求。
一方面,制作难度上大大增加,阴干的泥坯,刻划不易,刀工不如毛笔书写绘画流畅;另一方面,雕刻的线条常被温润似玉的釉水遮盖,不易辨识。
如此品,纹饰清晰、刀工流畅者实属难得精品。
龙泉窑因地处浙江龙泉而得名,属南方青瓷体系,融合南北方技术之长,其烧制的青瓷色清如玉,温雅可人,远销于世界各地,名扬海内外,诞生了诸多佳作。
南宋龙泉青瓷首先在胎质和釉色方面有了显著的改进,由前一阶段的厚胎薄釉,变为薄胎厚釉。
这一变化,使龙泉青瓷的生产出现一连串新的问题;不仅在原料、成型、上釉等烧制工艺上须加以改革;而且对于造型、纹饰的艺术手法,也非得改用新的设计不可。
这时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新产品;一种是白胎青瓷,这是从原有的制瓷传统中加以改进的代表性产品;一种是黑胎青瓷,这和官窑有共同的特征,是仿效官窑或接受宫廷订货的产品。
这两种青瓷都很精美。
龙泉窑青瓷碗是其所生产的日用器物中,数量最多,造型、纹饰和釉色变化最为丰富的器物。
从北宋到明中期,龙泉窑青瓷碗的生产贯穿龙泉窑发展的整个阶段,是龙泉窑不同发展时期的标识物。
以龙泉窑青瓷碗为切入点,通过北宋、南宋、元、明这四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人文等外在因素对龙泉窑的影响,以及龙泉窑在不同时期釉料、胚料、窑型等内在因素的发展变化,来研究龙泉窑青瓷碗的造型、纹饰、釉色等特点发展演变的成因,进而探索龙泉窑的历史变迁。
关于龙泉窑的制造方法和烧造过程,主要见于明陆容《菽园杂记》“……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如刘田。
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他处皆不及;油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未澄取细者合而为油。
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
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柴筱日夜烧变,候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
龙泉窑瓷器市场仿品泛滥鉴定四招教你辨真伪
![龙泉窑瓷器市场仿品泛滥鉴定四招教你辨真伪](https://img.taocdn.com/s3/m/ecec3c1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b.png)
龙泉窑瓷器市场仿品泛滥鉴定四招教你辨真伪龙泉窑瓷器的真伪。
1、釉⾊鉴定龙泉窑青瓷的釉⾊极为丰富,皆浓翠莹润,恰似青梅⾊泽的梅⼦青;有粉润如⽟,半透明的粉青,还有青中泛黄,釉⾯光泽较暗的⾖青。
其青釉釉⾯滋润⽽⽆浮光,釉汁极少有流淌,釉⾊精美,呈⾊稳定,釉⾯没有开⽚。
⽽越窑青瓷釉⾊较暗,为艾青⾊;耀州窑的青瓷釉⾊青黄,缺少纯净滋润。
龙泉窑的釉属于⽯灰碱釉,流动性差,有较强的⽟质感,在放⼤镜下可见⼤量均匀密布的微⼩⽓泡。
⼀般来讲,北宋早期龙泉窑瓷器的釉为淡青⾊,釉层透明,表⾯光亮。
北宋中晚期龙泉窑瓷器的釉为青中带黄,釉层薄,并有较多的开⽚。
南宋中晚期龙泉窑瓷器的釉⾊青翠,极少开⽚,没有流釉现象。
2、胎质鉴定龙泉窑的胎⾊发灰,胎质缜密,胎体细薄匀实。
同时期的耀州窑青瓷的胎则是呈⾊较深,胎质不及龙泉窑缜密。
同时期的越窑青瓷胎⾊较灰,胎体厚实,胎质较为坚硬。
⽽民⽤仿品则胎体更为重要。
在实际鉴定中只要⽤⼿掂⼀掂,就可发现越窑、耀州窑和民⽤仿品的器物⼿感沉重。
在具体的鉴定过程中,要区分龙泉窑各个时期胎的不同特点:北宋早期龙泉窑的胎较为厚重,淘炼不纯,但质地坚硬。
北宋中晚期龙泉窑瓷器的胎呈灰⾊或淡灰⾊,胎壁薄厚匀称,胎⾯光洁。
南宋前期龙泉窑瓷器的胎壁较厚,胎体中氧化铝的含量较低。
南宋后期龙泉窑瓷器的胎质坚硬细腻,玻化情况良好,胎⾊⽩中泛青。
⽽同时期的龙泉⿊胎青釉瓷器的胎⽐历代龙泉窑瓷器的胎都要薄,胎质细密坚实,多数呈灰⿊⾊,少数呈黄⾊或砖红⾊,胎质松⽽轻。
3、纹饰鉴定北宋时以刻划花为主,南宋前期尚有刻划花。
北宋早期多莲瓣纹、变形云纹、⽔波形堆纹。
北宋中晚期则以团花、莲瓣和缠枝牡丹纹为主。
其布局严谨。
南宋前期以刻花为主,划花次之,蓖纹越来越少。
以云纹、⽔波纹、蕉叶纹较为常见。
南宋中晚期已⽆纹饰,以青⽟般釉⾊取胜。
4、造型鉴定龙泉窑的品种⾮常丰富,品种之全在宋代各⼤窑系中位居前列,除⽇常⽣活⽤瓷外,还烧制各种陈设瓷。
龙泉窑瓷器的鉴定真假方法
![龙泉窑瓷器的鉴定真假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15b13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9.png)
龙泉窑瓷器的鉴定真假方法南宋龙泉窑有很多釉色。
偏白的是粉青。
偏绿的是梅子青。
偏灰的偏黄的,都是温度没控制好的结果。
大多数都很难烧成完全均匀的釉色。
元代的龙泉青瓷的釉色则有青中带黄或青灰色。
这种釉色上的差别是因为釉的成分与工艺差别导致的。
它的釉层从薄胎厚釉的多层施釉改变为一次施釉,釉色呈豆青、艾青色,豆青滋润如玉。
像玉温润而泽。
釉色温和润泽、不张扬也就是没有“贼光”,光泽柔和内敛,似水一般。
瓷釉没有瑕疵、杂斑。
元灭宋以后,即建都北方,政治、经济重心自然也随之转移,浙江地区不如南宋时期繁荣,龙泉窑生产不能不受到影响。
加以官营垄断的景德镇,一跃而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远非交通不便的龙泉窑可以与之抗衡。
况且白瓷在这时正蓬勃发展,居于主导地位,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更受国内外欢迎,各地瓷窑多改烧白瓷。
在这种情况下,龙泉窑大部分都生产商品,追求产量,艺术质量显著下降,瓷胎呈灰色,器物厚重粗拙,前阶段的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已停止生产。
釉层也改为一次施成,薄而透明,釉色青黄不一,缺乏莹润柔和的美感。
可能为了使釉色增加一点变化,有些盘、碗、瓶、罐等器皿上采用东晋以来所流行的褐斑装饰。
至于那种精美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已难得见到了。
在欧美国家,龙泉窑的美丽则源于他们对东方神秘古国的好奇,与对精美瓷器的向往。
当西方人第一次见到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时,惊讶于东方的器物竟能烧得如此精美。
由于他们对中国瓷器的热爱,瓷器自然也就成了中国对欧洲贸易中的大宗商品。
龙泉窑的生产主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叫龙泉窑的山寨时代,主要时间点是北宋早期,这个时候的龙泉窑并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的东西,主要生产一些与当时的老大哥越窑风格接近的器物。
明代张应文的《清秘藏》也说“龙泉豆绿者,与汝窑大致相同,往往易于相混。
今为析之,汝胎色粗而略糠,龙泉坚而且细;汝釉薄而清,龙泉釉厚而混;汝无釉之处,色如羊肝,龙泉无釉之处,色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脱如料,龙泉釉上无光,滋润若玉;汝多有鱼子文,少有蟹爪文;龙泉间有蟹爪文,绝无鱼子文,其相异之点在此。
元龙泉窑瓷器鉴定要诀
![元龙泉窑瓷器鉴定要诀](https://img.taocdn.com/s3/m/7507af0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1.png)
元龙泉窑瓷器鉴定要诀元龙泉窑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重要窑口之一,其瓷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因此备受收藏家和艺术品爱好者的追捧。
想要鉴定元龙泉窑瓷器的真伪和价值,需要掌握一些鉴定要诀。
一、观察釉色和釉质元龙泉窑瓷器的釉色多为青绿色,常被称为“龙泉绿”。
釉色应均匀一致,没有明显的色差和斑点。
釉质应细腻光滑,手感如玉,具有一定的透明度。
二、辨别胎质和胎骨元龙泉窑瓷器的胎质细腻坚实,胎骨紧密。
可以通过敲击瓷器来判断胎质的好坏,声音清脆而悦耳的瓷器胎质较好。
三、寻找元龙泉窑的特征元龙泉窑瓷器的造型独特,常见的有碗、盘、瓶、罐等器型。
其中,碗的造型多样,有圆碗、六方碗、八方碗等。
瓶的造型一般为圆肩、直颈、鼓腹、圈足。
在鉴定时,可以通过对比元龙泉窑的典型器型来判断瓷器的真伪。
四、研究纹饰和装饰技法元龙泉窑瓷器的纹饰多样,常见的有莲花、荷叶、花卉、龙纹等。
纹饰应清晰、流畅,线条优美。
同时,要注意观察纹饰与瓷器表面的结合情况,真品的纹饰与瓷器表面是相互融合的。
五、辨别款识和刻印元龙泉窑瓷器上常有款识和刻印,这是判断其真伪和价值的重要依据。
款识和刻印应清晰可辨,字迹工整,没有模糊和错漏的情况。
同时,要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来辨别款识和刻印的真实性。
六、参考权威资料和专家意见鉴定元龙泉窑瓷器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权威的文献资料和专家的意见。
通过研究相关资料,了解元龙泉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特征等,能够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七、综合分析和判断在鉴定元龙泉窑瓷器时,需要将以上要点综合分析和判断。
不能只凭一两个方面来判断瓷器的真伪和价值,要全面考虑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鉴定元龙泉窑瓷器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通过观察釉色和釉质、辨别胎质和胎骨、寻找特征、研究纹饰和装饰技法、辨别款识和刻印、参考专家意见以及综合分析和判断等步骤,可以更准确地鉴定元龙泉窑瓷器的真伪和价值。
希望以上要诀对于瓷器爱好者和收藏家能够有所帮助。
古瓷鉴定知识:宋代龙泉窑瓷器的特征及真伪鉴别
![古瓷鉴定知识:宋代龙泉窑瓷器的特征及真伪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2ecfe21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66.png)
古瓷鉴定知识:宋代龙泉窑瓷器的特征及真伪鉴别北宋以前的龙泉窑产品,无论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因此,只能归类到越窑范畴,是龙泉生产的越窑器。
而到了北宋的中晚期,尽管生产工艺、胎釉、纹饰等方面仍没有超出越窑的藩篱,但在产品创新方面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成就。
当时除了烧造一般的日用器皿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外,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独具特色。
这一时期的器物,胎料采用当地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因此坯体显得较为厚重,给人以沉稳的感觉。
胎色一般呈灰或淡灰色,釉较薄,釉色青中带黄。
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是石灰釉,所以高温粘度较低,易流釉,釉面光泽感强。
由于当时窑工们对还原气氛的控制技术还掌握不好,使釉面普遍出现泛黄现象。
刻划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荷花、缠枝牡丹、焦叶纹、莲瓣纹、水波纹、云纹、波涛纹等。
在技法上,根据题材的需要有直线、单线、双线、斜线、蓖纹等。
此外,为了使器型更加丰富多彩,在有的器物上盘筑、粘贴、镂雕等技法,如多管瓶、五叶瓶、盘口壶等都采用上述技法。
多管瓶是从越窑多角瓶演变而来,"角"与"谷"在南方语言中谐音,"管"与"谷"又近谐音,因此,"五管"与"五谷"的解释也就顺理成章了。
五管或多管瓶是盛放粮食的一种冥器,而多叶瓶或盘口瓶则是装酒的,一般在北宋的墓葬中是成对的出现。
鉴定北宋龙泉青瓷,要注意下列特征:1.早期青瓷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其产地集中在龙泉金村和庆元上垟两县交界处的溪边山坡上。
2.中晚期集中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的上垟,丽水市的石牛等地,约有窑址30余处。
3.北宋中晚期,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
施石灰釉,其特点高温粘度比较低,容易流釉,釉层薄,釉面有光泽,由于烧窑技术和还原控制不好,使釉色出现泛黄现象。
龙泉窑瓷器的鉴定技巧:教你看懂龙泉窑瓷器
![龙泉窑瓷器的鉴定技巧:教你看懂龙泉窑瓷器](https://img.taocdn.com/s3/m/43b205c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1b.png)
龙泉窑瓷器的鉴定技巧:教你看懂龙泉窑瓷器明洪武、永乐时期,出于市场的需求,龙泉窑为满足需求,大量制造青瓷,而此盘即为当时佳作。
龙泉窑青瓷的釉色极为丰富,皆浓翠莹润,恰似青梅色泽的梅子青;有粉润如玉,半透明的粉青,还有青中泛黄,釉面光泽较暗的豆青。
要提高青瓷的艺术水平,无疑要在青色的釉上下功夫。
南宋龙泉窑这时正调动一切技术和艺术手段,解决釉的呈色问题,突出一个“青”字,使之确实达到“如玉如冰”的艺术效果。
我们可以从它的碎片中看出施釉技术和控制还原气氛的烧成中的出色成就,那些粉青或梅子青釉色,都施三、四层厚釉,使釉色晶莹润澈,沉着柔和。
如果说釉是青瓷艺术的一项重要因素,那么,南宋龙泉青瓷的釉色,在美化作用上,的确已达到很高的境界。
因为要使青釉的色度深而且青,既非增加铁的成分可以收效,也不能靠薄釉达到这种要求。
它的关键在于掌握釉层的厚度,正如海水一样,水越深而青越浓。
所以,必须把釉汁层层加厚,改革过去一次上釉的方法,才能得出满意的釉色。
这是广大制瓷工人从长期劳动实践的经验中创造出来的成果。
凡是典型的粉青和梅子青的产品,多是釉层肥厚,还原气氛适当,故釉色浑厚华滋,厚如凝脂,青比美玉,给人以新鲜愉快的美感享受。
虽然还有一部分虾青、炒米黄等较差的釉色,但青澈晶莹的是这时的主流。
其中白胎青瓷,以无纹片见称,是属于胎釉结合得好、火度适中的高质量产品。
至于黑胎青瓷,以具有开片见称,所谓“鱼子纹”和“百圾碎”成了它的装饰特点。
北宋时期,龙泉窑的瓷业生产初具规模,产品数量比以往增加了许多,器形也丰富起来。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产品风格明显受同时期越窑的影响,在造型、装饰、釉色等方面多模仿越窑器物,此时的龙泉窑青瓷碗在造型、釉色和装饰等方面呈现出对越窑同类产品模仿的趋势。
在明末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中称这种窑具为“匣钵”,在我国古代制瓷工艺中最早使用“匣钵”装烧技术的是唐代越窑烧造“秘色瓷”中发明的,并被龙泉窑继承并沿用至今。
龙泉窑的鉴定与收藏的意义
![龙泉窑的鉴定与收藏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a030e2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1.png)
龙泉窑的鉴定与收藏的意义龙泉窑最主流也是最好的产品,是白胎厚釉青瓷。
那些黑胎青瓷,传世的完整器几乎不见,很可能只是实验性的产品,或有明确目的的个别产品。
而现在很多人看到它的黑胎,认为和官窑哥窑很像,进一步认为它们有一定的联系,甚至起了些“龙泉官窑”、“龙泉哥窑”的名字,认为它们比白胎的更重要,档次更高。
元代龙泉窑器物的每一个转折处多作成棱角形或凹槽,盘多作折沿式,外口沿也常作成花口。
碗、盘底圈足垂直,足底齐平,圈足足墙较矮。
龙泉窑依旧在原有的生产基地上得到发展,继续大量烧制青瓷。
并且随着元代的国力日益强大,对外贸易更呈活跃,瓷器成了当时外销的重要物资之一。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和摩洛哥人阿拨杜拉(Abn Abdullah)在他们的游记中都谈到元代时许多外国商船云集于泉州、广州等商地,将瓷器转运出口。
龙泉青瓷为了适应当时外销的需要,烧制了很多大型器物,有1米多高的牡丹大瓶,直径50厘米以上的刻划花大盘,气魄宏伟,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制瓷艺术水平。
龙泉窑因主产地在浙江龙泉市而得名。
始烧于北宋之前,烧造历史较长,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烧造年代最长的窑口之一,占有重要的地位。
龙泉器物胎质坚硬灰白,釉层薄而透明,以“青翠欲滴,温润如玉”而著称。
龙泉窑,景德镇窑,这两个窑口在瓷器领域有非常非常着重要的地位。
在南宋时期,龙泉窑和景德镇窑是南方窑口的两大巨头。
而到了元代,在宋代大部分主流窑口开始衰弱甚至消亡的时候,又是龙泉窑和景德镇窑这两个幸运儿存活了下来,并且开始了激烈的正面交锋。
但是到了明早期的生死P K中,龙泉窑却败给景德镇,最终成就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一家独大的天下格局。
那么曾经称霸一方龙泉窑为什么会输给景德镇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先来看看这两个窑口发展的大致历程。
明著名养生学家高濂《遵生八笺》卷十四也有记载“定窑之下而龙泉窑次之,古宋龙泉窑器土细质薄,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
龙泉青瓷鉴定基本点
![龙泉青瓷鉴定基本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da98bd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3.png)
龙泉青瓷鉴定基本点龙泉窑青瓷基本概述龙泉窑窑址遍布在浙江龙泉县境内许多地方,主要窑场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武溪等二十余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场所烧青瓷质量最高。
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类型,早在西晋时期就开始烧造青瓷器,西晋至五代时期属于小规模生产,所烧青瓷一般自产自销。
北宋初期龙泉窑受越窑、瓯窑、划纹,釉色呈淡青色,器物造型以日用瓷为主。
北宋中晚期龙泉窑青瓷釉色逐渐转为青黄色,产品虽仍以碗、盘、壶、杯等婆州若不影响,所日用器皿为主,但造型变得更加规整。
此时,釉面装饰普遍使用刻花、画花、印花等手法,纹饰主要有花卉、游鱼、飞雁以及婴戏等。
北宋晚期还盛行浅浮雕莲瓣纹,一些器物印有“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文字。
南宋龙泉窑青瓷器形特点南宋时期,由于北宋政权南移至杭州,使龙泉窑生产得到空前发展,器物品种迅速增加,出现了炉、瓶、渣斗、盆等许多新器形。
以瓶而论,有胆式瓶、龙虎瓶、鹅须瓶、琮式瓶、环耳瓶;以炉而论,有奁式炉、三足炉、桶形炉、双鱼耳炉、鬲式炉等等。
南宋中期以后其青瓷烧制,终于形成自身特点,特别是粉青、梅子青釉色的烧制成功,达到我国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南宋晚期龙泉青瓷又有很大发展,除在今日龙泉县境内有许多窑场烧造青瓷外,其邻近的庆元、遂昌、云和县以及江西、福建等许多窑场,都烧造具有龙泉窑风格的青瓷,最终取代越窑青瓷的霸主地位,成为南方青瓷的重要产区。
南宋龙泉窑的匠师们,为使青瓷呈现美玉和翡翠之风,在制作工艺上,可谓煞费苦心。
首先,改变釉的成分,也就是将早期青瓷烧制使用的石灰釉(钙釉),改为石灰碱釉(钙钾釉)。
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下黏度小易于流釉,因此早期青瓷往往施半釉。
釉层普遍较薄,釉面光泽度强,呈现一种玻璃状。
而石灰碱釉的特点正好与之相反,它在高温下黏度大,釉不易流淌,器物不仅可以施满釉,釉层也可以施得厚一些,釉面光泽显得更加柔和。
南宋龙泉窑匠师,将石灰釉改为石灰碱釉,在陶瓷史上显然是一个伟大创举,它使青瓷釉面更加幽雅光润。
宋朝瓷器龙泉窑的鉴别
![宋朝瓷器龙泉窑的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e3de231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66.png)
宋朝瓷器龙泉窑的鉴别要正确认识胎土老化程度在宋朝瓷器龙泉窑判断中的比重。
就收藏宋朝瓷器龙泉窑而言,观察它的胎质的老化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俗话说,底对就对一半。
也就是说,器物的胎底看对了,你收藏的宋朝瓷器龙泉窑真品在鉴定中就发挥了一半的作用,其中后接胎的仿品除外。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
这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凌,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
从窑址的瓷片来看产品有白胎(灰白)和黑胎厚釉两大类。
其中白胎青瓷约百分至九十几,黑胎青瓷只是少量的,但质量很好,胎簿釉厚有紫口铁的特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应是南宋绍兴元年至绍兴十九年时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为宫廷代烧的官窑瓷器。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
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
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瓷器收藏的过程其实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不仅能开阔视野,而且还能够增强今后工作、生活的信心。
此外,瓷器收藏是传统大项收藏,分析当前市场行情,除明清官窑被人为炒作价格虚高外,绝大多数古陶瓷的价格并不高,处在稳定的升值过程中,每年升值达30%以上,有的高达数倍、数十倍,但古陶瓷收藏知识性、专业性强,鉴别真伪难度大,投资需谨慎,最好要有专业人士指导。
宋代龙泉窑的鉴别
![宋代龙泉窑的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060f316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2.png)
宋代龙泉窑的鉴别摘要:一、龙泉窑的历史背景二、宋代龙泉窑的特点三、鉴别宋代龙泉窑的方法四、总结正文:宋代龙泉窑的鉴别龙泉窑是中国瓷器历史上著名的瓷窑之一,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市。
宋代是龙泉窑的鼎盛时期,其制品以优美的造型和独特的釉色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宋代龙泉窑的鉴别方法。
一、龙泉窑的历史背景龙泉窑始于东汉,发展于北宋,鼎盛于南宋。
龙泉窑的制品以青瓷为主,在北宋时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区之一。
二、宋代龙泉窑的特点1.釉色:宋代龙泉窑的釉色以青釉为主,釉色纯净,釉面有光泽。
其中,梅子青和豆青为代表性釉色。
2.造型:宋代龙泉窑的制品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变化。
常见的器型有鬲式炉、长颈瓶、鬲式尊等。
3.胎质:宋代龙泉窑的胎质较松,呈紫灰色。
部分精品瓷器采用薄胎厚釉工艺,胎质更为轻薄。
4.工艺:宋代龙泉窑采用支钉支烧和垫饼垫烧两种烧制工艺。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薄胎厚釉青瓷采用垫饼垫烧,釉稠且厚。
三、鉴别宋代龙泉窑的方法1.观察釉色:宋代龙泉窑的釉色纯净,光泽柔和,具有独特的梅子青或豆青色。
2.观察造型:宋代龙泉窑的制品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变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观察胎质:宋代龙泉窑的胎质较松,呈紫灰色,部分精品瓷器采用薄胎厚釉工艺,胎质更为轻薄。
4.观察工艺:宋代龙泉窑采用支钉支烧和垫饼垫烧两种烧制工艺。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薄胎厚釉青瓷采用垫饼垫烧,釉稠且厚。
综上所述,要鉴别宋代龙泉窑的瓷器,需要从釉色、造型、胎质和工艺四个方面进行观察。
龙泉窑的鉴别技巧,一定要收藏好
![龙泉窑的鉴别技巧,一定要收藏好](https://img.taocdn.com/s3/m/2b52b25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19.png)
龙泉窑的鉴别技巧,一定要收藏好龙泉窑器底特点:(1)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2)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3)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4)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相对于南宋瓷器的温婉精致,元代瓷器受元人大气粗犷的审美影响,较为浑厚豪放,体型高大。
元代的龙泉窑仍然处于鼎盛阶段,这一时期,龙泉窑的瓷器胎质厚重,色泽也不如南宋时期那般温润如玉,但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装饰工艺和纹饰图案,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刻、划、印、贴、塑等,以划花为主,花纹粗略,线条奔放,纹饰以云龙、飞凰、双鱼、八仙、八卦、牡丹、荷叶等为多见。
此外,还大量出现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
南宋龙泉窑中的哥窑,弟窑(章龙泉窑)艺术和经济价值都极高。
还有一种黑胎青瓷,现在称为龙泉官窑或者龙泉仿官的,和文献中记载的章生一哥窑不类,极有可能是文献中的续窑或者乌泥窑这类类官南宋窑口。
说它是仿官窑的可能性其实不大,因为当时的官窑都只在大内,高官偶见,民间用这么高的技术要求去仿制,成本就极高,没有订货盲目下单生产则只会亏得底掉。
梅子青釉是宋代龙泉窑创烧的一种著名青釉品种,釉色浓翠莹润,如青梅色泽,故而得名。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其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
史料载,梅子青品种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又多为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弥足珍贵。
古人对龙泉窑的专门记载少得可怜,大多涉及龙泉窑的还是文人笔记中的随笔所述,可信度并不是很高,但不能因为古文献稀少或不可靠而忽视其存在。
由于古文献包含特定时代的特定信息,故在古陶瓷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而不可多得的价值。
所以,在相关考古资料已相当丰富的今天,重视、珍视古文献,重新对这些零碎的记载加以梳理、认识、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龙泉窑不同步时期的鉴定要点!建议收藏!
![龙泉窑不同步时期的鉴定要点!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dfff064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60.png)
龙泉窑不同步时期的鉴定要点!建议收藏!龙泉窑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县境内。
属南方青瓷系统,是北宋时期受越窑影响继之而起的著名民间窑场。
其始于五代,盛于南宋,衰落于明代。
龙泉瓷总的特点是以釉色和造型取胜,尤以青釉见长。
其最具代表性的釉色是梅子青和粉青,已达到类似青玉的效果。
梅子青甚至达到类似翡翠的程度。
北宋龙泉青瓷受越窑影响,主要生产碗、盘、瓶、壶、盒、罐等日用瓷器,所使用的釉属石灰釉性质的青釉。
特点是高温下易于流动,烧成的瓷器釉层薄,釉面光亮,透明度高。
釉色与越窑青瓷很接近。
装饰纹有团花、重瓣覆莲、缠枝花卉及鱼纹等。
瓷器内壁或内底常刻有线条粗放、构图简洁的花纹,外壁有施浮雕莲瓣纹及竖向篦纹。
一些碗盘类器物内底往往有“河滨遗范”的戳记铭文款示。
南宋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已使用石灰碱釉。
特点是高温下釉黏度增大,不易流动,故南宋龙泉青瓷釉厚,有柔和淡雅的翠玉质感,透明度低。
釉色以青绿色为基调,有浅青、粉青、梅子青、翠绿、灰绿、灰青、炒米黄等,但以梅子青和粉青为最佳。
其釉内有大量均匀的小气泡。
南宋龙泉窑青釉龙耳簋式瓷炉南宋龙泉瓷多素面,绝少刻划花纹装饰。
瓷器品种应有尽有,并新出现仿古青铜器和玉器的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双鱼洗等瓷器。
胎质有白胎和黑胎两类。
如你有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拍卖行进行拍卖,可与福羲拍卖行小芳经理洽谈,壹玖壹,叁柒陆,贰柒叁伍玖粉青、梅子青一类釉色的瓷器,胎多为灰白色,釉面基本上无冰裂纹或仅有微小冰裂纹。
这类器物占龙泉青瓷中的绝大多数。
灰青、灰绿、炒米黄等类釉色的瓷器,胎多为灰黑色。
这类瓷器往往有通体开大小两种冰裂纹和“紫口铁足”的特征,这是受南宋官窑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黑胎青瓷。
元代龙泉窑瓷器在技术上又有提高,出现了大型瓷器,如大瓶、大盘,大量生产。
釉色不如以前,纹饰普遍出现点彩,镂雕刻印文字也很风行,汉字和八思巴文并用。
明代龙泉窑青瓷逐渐衰退,窑场减少,质量下降,釉色混浊灰暗,瓷胎较厚,制作粗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釉色:
(1)从光度看有亮釉和呆釉二种。
亮釉:釉色玻光程度较好,釉汁透明,釉厚,有的厚至3毫米,如罩一层玻璃釉,釉泡大而密。
呆釉:无玻璃光色,釉亦厚釉泡小,似粉末状浮于釉中。
(2)北宋时期的龙泉瓷以黄釉为主。
(3)龙泉瓷青釉有石灰釉和石灰碱釉所形成。
龙泉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县的瓯江上游——大溪两岸。发现窑址200余处。在其邻境的庆元、遂昌、云
和以及江西的吉洲、福建的泉州等地亦烧造龙泉窑系青瓷。龙泉县发现的青瓷窑址有大白岸、小白岸、
大窑、金村、溪口、梧桐口、道泰、山头、松溪、安福、安福口、安仁口、笔架山、碗圈山、黄金坑、
项户、马坳、大方、岑脚、周墙、大棋、下村、武溪等地。1979年开始对龙泉窑址进行了发掘,对鉴别
(5)龙泉瓷在凸雕花纹处和器物边缘釉较薄的地方,常见白色胎骨,人称“出筋”。
(6)宋代龙泉瓶,里外均施釉,但不均匀,釉色也不一致。
三、器物与造型
(1)北宋时,主要烧造日用品,如盘、碗、壶等,造型规整,器底平滑。
(2)南宋时期,龙泉瓷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器体厚重,圈足宽而矮,具有淳朴、稳重的感觉。继续烧
,大盘直径可达二尺。
(4)元代器形高大,胎体厚重。
四、装饰
(1)有刻、划、印、堆塑、贴花等多种方法。并且有以铁为呈色剂的褐色加彩,以铜为呈色剂的红色
加彩。
(2)北宋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篦划纹、还有波浪纹、云纹、蕉叶纹、团花纹和晏戏纹等。
嘶哑。
(2)釉色:中国多为粉青或梅子青,在不同光线下有变色。
日本,青釉中有针尖般的小花点,在不同光线下色均同。
六、龙泉瓷的仿制
明清以来景德镇有仿制龙泉者,但均不如龙泉窑新烧为精。近几年,为了适应旅游的发展,浙江省的
有关部门对龙泉瓷又进行了仿制,但一般釉较薄,有的纹饰亦现代化。有些文物贩子将仿制品进行加
(3)南宋以刻花为主,篦纹逐渐减少,碗口多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多凸起五条直线。有的碗分五
等分划线,内划"s"纹饰。刻划技术熟练。此时出现堆塑和贴花。
(4)北宋碗、盘刻划的蓮辨纹较宽;南宋碗、盘刻划的蓮辨纹较窄。
(5)大盘常印有大枝花果,还有菱口折边。小盘常有阳文印花双鱼,阴文牡丹等。
(2)南宋时期龙泉瓷胎色有白胎和黑胎二种,而以白胎为主,白胎是龙泉瓷的特点。
(3)龙泉瓷亦有呈“紫口铁足”和“朱砂底”者,这是由于胎内含有铁质以及烧造时受二次氧化所致
(4)龙泉窑瓷的胎体厚重,细密洁白,主要矿物的组成为石英、绢云母和高岭土。由于瓷土掺和了“
紫金土”,降低了胎的白度,因此胎呈白中带灰,或灰黑色。
青釉厚而透明,釉面光泽,外观柔和淡雅如青玉。
Hale Waihona Puke 梅子青釉:亦为石灰碱釉。烧成温度比粉青釉更高,它的烧成除温度较高外,还需要较强的还原
气氛。釉层比粉青釉更厚,釉的玻璃化程度也比份青釉高,釉层略带透明,釉面光泽
亦好,色如翡翠。
造盘、碗、壶,新增烧制炉、瓶、渣斗、八仙、塑像、碟、盏、水盂、氺注、笔筒、笔架、棋子
、鸟盏、佛前供器。
龙泉窑的小瓶,多为短颈直筒、大口、器底部稍收敛。
(3)盘、碗的形制:
北宋龙泉的盘、碗、身稍浅、敞口、底足平整。南宋龙泉的盘、碗身稍深。南宋自明初,有一种
(6)元代出现褐彩点彩。
(7)铭文:碗心有时有“河滨遗范”和“金玉满堂”等铭文,元代出现“八思巴文”。
五、中日龙泉瓷的比较
日本人喜爱龙泉青瓷,也进行仿制。
(1)胎色:中国多为灰白。烧成温度较高,叩之声音如磬。日本,多白色,烧成温度较低,叩之声音
石灰釉:石灰釉在高温下易流釉,所以器物上的釉较薄,釉面光泽透明。
石灰碱釉:石灰碱釉粘性较好,不易流釉,因此,器物上的釉较厚。
(4)南宋时期,龙泉瓷窑烧成粉青釉和梅子青釉。
粉青釉:为石灰碱釉的一种,以铁的氧化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和钛。
它的制作方法是:以生坯挂釉,釉厚1——2.5毫米,入窑经高温还原焰烧成。因此,粉
龙泉窑系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龙泉窑烧造的历史:龙泉窑在北宋时期受越窑、瓯窑、婺窑的影响。南宋时为龙泉青瓷发展鼎盛时期
,元代继续烧造,明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在这以后福建建窑继续烧造龙泉釉青瓷。江西景德镇在清代
仍仿烧龙泉青瓷。
龙泉窑青瓷的特点:
一、胎质:
(1)北宋时期的龙泉瓷,由于火候低,胎质疏松,有时呈黄、红、白等色。
工,磨去光泽,有的上环氧树脂以做假,但均可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