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的人才观
汉武帝和他的人才群体

帝 权衡 利弊 得失 的 ,如 果 只按 主子 的眼色行 事 ,岂
赐给 金钱 、车马 ,自己出入都让他陪 同。因为其父休 不 是违 背了 君主的意愿 和利益 ?这 说明他 深知武帝 屠王 当年 以金 人为 祭天 的器物 ,武帝 遂 赐姓 为金 ,
的政治性情 。 《 汉书 ・ 汲黯传 》也 记载武帝对汲黯的
出击匈奴 ,首战即有功 ,l 8 岁封为冠军侯 。
对武帝 修上林苑 ;又写 《 答客难 》,以问答方 式 ,述
班 固在 《 汉书 ・ 公孙 弘 卜 式兄宽传 》中称赞汉武 说一 个文 士未受 重 用 、从 而未能 建 立功业 的遭遇 .
帝的用人政策 ,、 兑:
上 方欲 用 文 武 ,求 之 如 弗 及 ,始 以 蒲轮 迎
者。”… 他又说 : “ 何世无才 ?患人 不能 识之耳 。苟 框限制 。 能 识之 ,何 患无人?” 这些都 表明他思 贤若渴 、真 东 方朔 是一 个诙 谐豁达 、不拘 小节 的人 、武帝
心 实意地 征求 人才 ,不拘 一格 、放手 大胆地 使 用人 即位之初 ,他上 书 自荐 ,说 自己1 3 岁学书 ,】 5 岁学
为武帝 所 幸 ,卫青才 有机 会接 触到 武帝 。武帝 见 卫 见他 ,先后任命他为常侍郎 、太中大夫等职。东方朔
青朴实 、勇武 ,就认 定能 当大任而 委以军权 。霍 去病 果然 不是 庸才 。他能 寓深 刻道 理 于幽默诙 谐之 中以 也 是奴婢 的私生 子 ,武帝 亦 慧眼相 识 ,命他 随卫 青 渝 讽武帝 ,甚至 尖锐批 评皇帝 的过 失 。他 曾极 力反
揭露 君主 不尊重人 才 的失 误。这对 其实 是比较 注重
人才 ( 重用东方朔则是一例 ) 的武帝 ,应 当是不公平
历史趣谈:汉武帝刘彻有什么厉害的用人之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武帝刘彻有什么厉害的用人之道?
导语:自古以来做皇帝的都不需要自己有多能干,更重要的是会用人,要知道普天之下人才何其的多,只有不会用的皇帝,而汉武帝就是这么一个能用人会
自古以来做皇帝的都不需要自己有多能干,更重要的是会用人,要知道普天之下人才何其的多,只有不会用的皇帝,而汉武帝就是这么一个能用人会用人的皇帝。
那么汉武帝一朝有哪些人才呢?
汉武帝上位之后,积极的任用贤能,打破了以往的陋习,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任用了一大批人才,对于当时的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对于当时的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因此把大汉王朝带到了最顶点。
其中有名的比如董仲舒、汲黯、赵禹、张汤、两司马、东方朔、霍光、桑弘羊、卫青、霍去病等等,数不胜数,可以说大汉时期很多耳熟能详的名人都是汉武帝时期的,即使是纵观历朝历代,武帝时期的人才阵容也是恐怖的。
韩愈曾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汉武帝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伯乐,能够发现隐藏在人群之中的人才,在登基之后,汉武帝针对当时选拔人才上的局限,将流传下来的用人策略进行了巨大的修改,开辟了察举、征召、博士弟子这三条途径,真正的贯彻了唯才是举的准则,而且他的人才不是那种光会说不能做的那种,都是那些动手能力强,可以很好的处理政事的能臣。
在这群人的帮助下,汉武帝将中央集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一个合理的人才收拢体系,为当时西汉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人才,能够满足各种位置的需求,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汉武帝时期的大汉盛世。
汉武帝刘彻究竟喜欢谁
随着很多汉武时期电视剧的播出,汉武帝到底喜欢谁这件事情也成
生活常识分享。
汉武帝身上的优秀品质

汉武帝身上的优秀品质
1.有远见:汉武帝凭着自己的耐心以及对未来的预见,将汉朝统治稳
定地推进到了最大化,他深刻地理解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
域都是重要的,因此在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安排,让汉朝稳定和
发展。
2.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作为一个有统治能力的皇帝,汉武帝有着强烈
的责任感。
他非常重视对民众的服务,尊重人民的合法权益,有效解决了
当时的种种社会弊病,尽可能的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3.勇敢果断:汉武帝是一个勇敢果断的人,他坚决把握住历史发展的
机会,利用对外对抗的紧张局势,采取果断措施,通过多次的战役缔结了
现存的一系列异族/部落,建立了汉朝的统一,从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4.超强的执行力:汉武帝具有出色的执行力,他倡导政策,规定规则,及时落实,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他凭借严格的细节配合,彻底解决了当
时的社会问题,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刘彻四大用人之道

汉武帝刘彻四大用人之道汉武帝统治的五十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其统治具有“外儒内法,杂而用之”的特点,他在文治和武功方面皆有卓著的建树,其雄才大略非一般帝王可比,尽管武帝敬畏鬼神,好求仙学道,并严厉刻薄,常诛戮大臣,但在用人上,他力行“为政之要在于选贤”,其用人之道蕴含了很丰富的领导艺术,对今人仍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和《中国通史》,可以把汉武帝的用人之道归结为四点。
一、广开渠道,礼贤下士。
武帝用人不抱门第观念,对来自中下层的人才格外垂青。
卫青虽出身奴仆,但他善于骑马射箭,勇敢力气胜过常人,对官吏士大夫以礼相待,对士兵有恩,众人都愿意为他效力,他有作军事统帅的才能,所以每次率兵出征,都能立下战功,天下人都佩服武帝了解人才,善于用人。
淄川人公孙弘,宽厚谨慎,在参加对策考试时提出治理国家的八项根本措施,当时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太常公布考试成绩后,公孙弘被列为下等,对策上呈武帝,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定为一等,随任命他担任博士,不久官居丞相。
临淄人主父偃,家中贫困,借贷没有地方,主父偃就向西进入关中,到皇宫的宫阙下上书,早晨把奏书呈上,晚上就被召入宫中拜见武帝,他谈了律令方面的问题八项,谏止征伐匈奴的事情一项,得到武帝的赞赏。
此后,由于他在内消诸侯和外御匈奴方面提出了“推恩令”和营建朔方郡的策略,都被汉武帝采纳,多次受封,官至中大夫。
武帝所用之才来源于两条渠道,一是建立太学培养人才,二是实行察举制度挖掘人才,建立太学和实行察举,以往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得到改变,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比过去宽广多了,少数出自社会下层的人,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在这种新的制度下,武帝通过策问和考试,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按自己的意志选择称职的官吏。
元封五年,武帝颁发纳贤诏:“只要是可以建功立业的大事,必须等待非同寻常的人才去完成。
所以有的马虽然凶暴不驯,却能一口气奔跑千里,有的世人虽然遭到世俗的拖累,却能有所作为。
重才 知人 善御——汉武帝的御臣术

纪》 意思是他将亲 自以“ ) 古今治道” 策问他们 , 经
考核合格 后 即任 以官职 , 同时把 这种方法 确立为 制 度 ,即察 举 制 ,并 成 为汉 代 重要 出仕途 径 之
管文化教育方面的后备人才。 他在 中央设立最高 学府太学 , 以五经博士 为教官 , “ 又 为博士 官置弟
下。后李广任右北平太守 , 请尉随军, 不久借故把 他杀 掉 。 这两人都有 “ 常之才”但一个居 功骄傲 , 非 , 伐 其前 劳 ; 一个 胸怀狭 窄 , 睚眦必报 , 可 以说是 “ 都 跞 弛之 士” 汉武帝在将 要重用他们 之际 , , 都能针对
其毛病 加 以针砭 。对杨仆是揭其 短 以抑其骄 ;对 李 广则叙 为将之道 以拓其胸襟 。他 对两人 的批评 可 以说 是一矢 中的 , 到 良好 的效果 。“ 收 武帝之所 警 惕 臣工 , 驾驭 将帅者 , 略见 于束 杨仆 、 力 赐严 助等 书, 史称其 雄才大 略信 矣夫 ! 真德 秀这样 评说是 ”
他 并非夸张 之辞 。 他改进并 完善古代 的选举方式 , 首创 由中央 与 地方官员推举 人才 , 测试选拔 的察 举方法 。 经 建元元 年 ( 公元 前 10年)他刚 即帝 位就诏令 丞 4 相、 列侯 、 史 、 刺 守相推举 贤 良方正 、 言极谏之 直 士 。元 光元年 ( 14年 ) 前 3 五月 , 就更 明确地诏令 那些 贤 良 “ 明于古今王事 之体 ,受策察 问 ,咸 吕 ( 书对 , 以) 著之 于篇 , 亲览焉 。” 《 书 ・ 朕 (汉 武帝
羊, 外交家、 探险家张骞 , 水利专家完宽、 徐伯, 天 文学 家唐都 、 落下 闳 , 名将卫青 、 去病 、 霍 程不识 , 等等, 可谓人才济济, 他们都在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以及农业 生产方 面发挥 了巨大作用 。
雄才大略的典故

“雄才大略”这个成语的典故主要来源于西汉时期的汉武帝。
汉武帝即位后,他罢黜百家之言,独尊儒家文化,广泛收罗人才,兴办大学,表现出一种好大喜功的特质,然而他并不十分关心人们的疾苦。
班固在《汉书·武帝纪赞》中对汉武帝进行了评价:“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这句话的大意是,汉武帝有着雄才大略,虽然他没有改变文景之治时期的恭俭作风来救济百姓,但他的功绩和才能已经超越了《诗经》和《尚书》中称赞的古代圣贤。
这就是“雄才大略”这一成语的典故来源。
如今,“雄才大略”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_闲说汉武帝的用人之道

斩。卫青、霍去病这样的“非常之人”毕竟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
武帝临终托孤的四位大臣中,位处第一的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
异母弟弟,出身底层,靠哥 哥的 关 系 做了 皇 帝 的侍 从,出 入宫 禁二 十
余 年 ,“小 心 谨 慎 ,未 尝 有 过 ”,深 得 武 帝 信 任 。《 汉 书 》却 说 他“ 不 学 亡
领 导 文萃 !"
的工具。然而专制帝王对待这些“爪牙”也一样残酷无情,工具不好用 了就可以随时丢弃。西汉一朝绳治官吏之严苛简直让后代望洋兴叹, 三公九卿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掉了脑袋,地方官员更是动辄获罪。酷 吏 们 勤 苦 一 生 ,结 局 往 往 是 自 己 挖 坑 埋 自 己 ,作 法 自 毙 。 著 名 的 酷 吏 张汤,一生参与大案无数,杀人如麻 ,官 至御 史大 夫,深 得武帝信 任; 可 临 了 因 为 几 个 小 吏 的 构 陷 而 被 迫 自 杀 ,家 里 穷 得 只 能 用 牛 车 送 葬 , 连棺椁都备不齐。“用人”用到这个份儿上,是一个时代的制度文化使 然,后世帝王就是想仿效也未必仿效得成。
着让他们互相牵制。这一用人方略虽然一时发挥了奇效,却不能保证
永远管用。武帝后期重用的大将李广利是宠妃李夫。 他 才 能 平 庸 ,屡 战 屡 败 ,耗 费 国 家 大 量 钱 粮 人 命
也 没 立 多 少 功 劳 ,却 一 直 受 武 帝 信 任 。 直 到 最 后 投 降 匈 奴 ,被 满 门 抄
武帝本人的头脑其实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混合体,其中有儒家的 政治理想,法家的权谋治术,也 有方 术 神 仙家 的迷信 ,处处折 射出那 个 时 代 特 有 的 混 乱 和 生 机 ! 电 视 剧 把 他 描 绘 成“ 儒 家 代 表 ”,实 在 是 过 分简单化"。他崇尚文学,也醉心于武功,追求长生不老更是他一生的 梦想。他身上既体现了那个时代最为“精英”的文化,也集中了那个时 代 最 为“底 层 ”的 愚 昧 。 作 为 天 下 至 尊 ,他 从 不 缺 乏 勃 勃 雄 心 、丰 富 的 想象力和坚强的意志;更重要 的 是 ,他 手 中 握有 空前强 大的皇 权,可 以把任何想法付诸实践。于是,在他身边很快聚集起一批形形色色的 “非常之人”。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 任人唯贤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任人唯贤在古代社会,王朝的官员选拔常常是按照家世或者地位来决定的,不一定能力和素质高的人就一定能够得到重用。
然而,有一位明君之所以能够治理国家,恰恰在于他实现了“任人唯贤”的理念。
这位明君就是汉武帝。
相传,在汉武帝即位的前夕,他的父亲被婶婶陷害,武帝被囚于宫中,逃难时连温酒的壶都带不走。
因此,他深知,一个统治者的成功和失败,关键在于他选择的人才。
在即位之后,他展开了一项大规模的选才活动,不再看重出身和身份,而是以能力和品德为标准。
汉武帝曾说过:“我治理天下,只看人品和能力,而不看出身和门第。
”他要求官员们以“忠实敬业,心胸开阔,学识丰富,勤俭节约”为基本标准,对人才寄予厚望。
为了发掘贤才,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乡试、县试、府试、京试,选拔人才。
他特别注重推荐少数民族、中原以外的人才,把他们任命为官员。
他还鼓励边疆将领的识才和举荐。
从此,汉武帝的朝廷上,开始有了更多来自民间和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并且潜力巨大、品德高尚的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有一次,汉武帝听到一个叫做吴汉的出色将领,于是让他前来担任雍州刺史。
吴汉到了任后,一听说本地有一个勇士叫做孙建,便前来拜访。
孙建一看吴汉身上的节制金印,便自动地向他请命,请求能够担任他的幕僚,充当参谋。
吴汉感觉孙建确实很有能耐,于是就把他纳入了自己的幕府。
不久,孙建的才能充分发挥,成为了汉武帝麾下的一名出色将领。
吴汉聪明得很,不仅会听取下属的意见,而且一旦下属有什么优秀的提议就会毫不犹豫地采纳。
他明白,身为一个将领,自己只是想办法确保自己的任任务完成得好,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
当时,孙建的建议被广泛采纳,于是这名年轻的参谋更上了一层楼。
汉武帝深信,一个机构的成功,不是由其领导者一个人创造的。
它需要最好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
因此,他倡导“任人唯贤”,成为历史上一位知名的断案者和明君。
历史上的“任人唯贤”给予后来的政治家以启示:当一个国家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时,“任人唯贤”是非常重要的。
白效咏 黄朴民汉武帝的用人之道文史知识

白效咏黄朴民汉武帝的用人之道文史知识大专家写小文章准确、生动、有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兼备内容涵盖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作者荟萃全国一流文史专家文史知识微信号:wszs1981QQ群:363031535投稿信箱:wszs@新浪微博:@文史知识杂志官方网站: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汉武帝的用人之道“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一个国家民族的兴盛,人才是最关键的一环。
汉帝国在汉武帝的统治之下能达到鼎盛,与汉武帝求贤若渴、用才不拘一格有莫大的关系。
在武帝网罗俊彦、招揽英雄的政策引导下,“群士慕向,异人并出”,“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据班固称:“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其馀不可胜纪。
”这众多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是汉武帝振兴汉帝国最大的保障和最巩固的基础,所以才有武帝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的煌煌功绩。
探寻武帝朝的崛起,其成功的招揽人才、使用人才之道,也是颇具价值的一个课题。
武帝亲政后,面临的是“汉兴六十馀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这样一个局面。
雄材大略的汉武帝发出“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的感慨。
一方面要完善礼乐制度,“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一方面还要征伐四夷,洗刷高祖以来对匈奴委曲求全之耻,安定边疆。
招揽人才、共襄伟业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表章六经,招揽儒雅”汉初大儒叔孙通云:“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所谓“进取”,即“斩将搴旗”,“蒙矢石争天下”,确实不是“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的儒者之所长。
唯才是举的汉武帝_1000字

唯才是举的汉武帝_1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古训: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这与汉武帝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分不开。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武故事》里记载这样一件事:汉武帝到郎署见一老翁,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衣衫不整。
武帝奇怪,一般郎官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这位须鬓皆白为什么还当郎官呢?于是就问他:“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答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
”上问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
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
”听颜驷这么一说,武帝深为震惊,这么一位三朝为官的老者,就是因为碰不上皇帝所好,总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干了大半辈子还是个郎官,这不是颜驷的过错,而是用人上的疏误,武帝考察了颜驷的才识,即任命他为会稽都尉,也就是会稽郡的军事首领。
从此出来一个“颜郎老”的典型,成为生不逢时、老而不遇的代名词。
汉武帝即位后对汉初的用人政策作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汉初用人看重资历,担任一定的官职还要有相应的财产标准,凡是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都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做官。
这种近亲繁殖的制度,造成了人才的退化,压制优秀人才的崛起。
元朔元年,他下了一道“兴廉举孝”的诏书,宣布不讲出身门第,“唯才是举”,并把它制度化,哪级官吏“不举孝、不察廉”就免职罢官。
武帝上台后还有一个很大的举动,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他在选用人才时并不是“唯儒是用”,提拔到内朝作为心腹之臣的。
都不是“醇儒”,而是看真才实学。
他十分欣赏儒学大师董仲舒的学问,但他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最大的官是“江都相”,后来还降为中大夫,大概看他是能说不能做。
汉武帝选拔人才

汉武帝选拔人才
汉武帝深知,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选贤任能。
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举贤。
消息传遍全国,国内学子振奋。
或举荐,或自荐,各地贤良之士,纷纷汇聚京师。
武帝十分重视,亲自出题,亲自阅卷,亲自面试。
他从中选拔了大批人才。
而尤须特别提到的一件事是,他从中选拔了一位拔尖的儒学大师董仲舒。
据说,董仲舒为了刻苦攻读,他三年不出门,以致不知春夏秋冬。
武帝早已微知其名,此次亲阅其试卷,被其惊人的论点、严谨的逻辑和优美的语言所慑服。
在其试卷上批了“贤良之首”四个大字,并命速传董仲舒进宫当面策问,即天子面试。
面试当天,武帝就天道、人世、治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一一从容作答,史称“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主要是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
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
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
国家的治乱关键在于国君。
国君首要的是用人,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被他的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宏大理论所振奋。
他要以儒家学说治国了。
后来,经他的老师丞相卫绾的建议,武帝批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汉朝推行新政的指导思想。
人是推行新政的根本。
为了选拔通晓儒经的学士,武帝想了很多办法。
有察举选拔,天子征召,上书自荐和设立太学等。
武帝选人用才,不拘门第,不论辈分。
这就使许多有才之士,得到了重用。
这对推行武帝的新政起到了关键作用。
汉武帝用人的非常策略

汉武帝用人的非常策略古人云:“故马或奔驰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果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奔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汉武帝能大胆用人,大胆改革用人制度,打破各种人为限制,不拘一格,广开仕途,招贤任能,任用了一大批开拓型人才,进行了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改革,真正体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为后代史家所赞不绝口。
那么汉武帝一朝到底有什么人才呢,他们都在干什么呢,他们都为汉王朝做了什么贡献呢?班固的《汉书·公孙弘卜式传》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同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帅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碲,其余不可胜纪”。
众多的文臣武将,足以令它朝相形失色,各色人等,应有尽有。
再加细细思量,我们就会发现汉代的不少历史名人,就出现在武帝时期,即使放眼通观整个封建社会,汉武帝时期的人才盛事也是历史上极为少见的。
如果说汉武帝是月亮,他们就是捧月的群星;如果说汉武帝是北极星,他们就是环绕的土星。
群星璀璨,共同照彻了时代的天空,谱写了时代的旋律。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是汉武帝恰好是一个伯乐,有极好的相马能力,能发现好马。
那么汉武帝有什么网罗人才的高招,是如何搜罗人才呢?《汉书·公孙弘卜式传》上记载: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佛及,如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响,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金日碲出于降虏,斯亦囊时版筑放牛之朋已。
可见汉武帝也和历代圣贤君一样,能够不拘一格,兼容并包。
君子不计小人之过,武帝网罗朝野圣贤,重用四方名将。
汉武帝对汉初的用人政策作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任何时代都潜存着各种各样的人才,有的留名青史,有的“胎死腹中”全视制度和用人者。
汉武帝五步人才法

汉武帝在文治武功方面的成就,足以验证他的管理实践的有效性。
那他的管理实践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在大的管理战略方面,汉武帝与秦始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秦始皇基本大事小事亲自处理,据史书记载,他每天要批阅一百二十斤的奏折。
但是汉武帝基本不会亲自批阅奏折,一般性的事务就由光禄大夫之类的代理了,只有重要的奏折才会亲自审阅。
他的主要工作,基本如柳传志对领导者工作的限定“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大的战略决策都是汉武帝做出的,内廷外廷的人员任命也都是由他决定。
汉武帝时期的管理活动基本是这样进行的,重要事务都要召集他所器重的那批有能力的内廷官员集体商讨,作出决策,然后交由以丞相为首的外廷执行,中间不断的监督检查,事后根据制度进行赏罚。
一般常务性的工作,基本还是由丞相处理。
其次,在选人用人方面。
汉武帝时期可谓历史上罕见的人才盛世,班固在《汉书》中如此评价汉武帝时期的人才盛况:“群士慕向,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金日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其余不可胜纪。
”那从他在人才管理方面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有用的结论呢?在制度上有什么好的设计来发现人才呢?汉武帝时期的贤良对策制度,是颇有成效的。
他首先提出治理天下的一些难点,让全国人*言政,通过对治国之道的论述来发现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当然这些人才的特质还要和汉武帝一致,那就是开拓进取。
董仲舒、公孙弘、严助、朱买臣、主父偃等都是通过这种渠道得以施展才华的。
而且武帝文治的主要成就也是靠这些人才得以实现的,可以说,武帝能够多方建树功业,起点和依靠就是贤良对策制度的有效发挥。
汉武帝用人的特点论文

汉武帝用人的特点论文古语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当政之人,最重要的是获得人心。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但凡出色的帝王,都能做到知人善任、慧眼识人。
汉武帝刘彻当政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励精图治,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就与他的知人善任息息相关。
善于用人,是帝王的治国之本,也是一个国家能够兴旺发达的有力保障。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汉武帝的用人之道。
1广开渠道,大力吸纳人才汉武帝在位期间创建太学、乡学,实行察举制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官制度。
他所用之人大多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太学培养出来的人才。
太学创办于汉武帝元朔五年,是当时的最高学府。
太学选聘德才兼备者为教授,广招学生随教授学习。
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学生通过考核则可授以官职。
二是实行察举制,借以挖掘人才。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
汉武帝雄才大略,求贤若渴,大力推行察举制,使得全国上下一片生机勃勃。
依靠太学和察举制挖掘人才,可以有效地改善朝政被贵族和富人子弟垄断的局面。
汉武帝在推行察举制的同时,还完善了征召制,征召能人志士共同治国、为民谋利。
察举制与征召制共同推行,并配以“公车上书”制,为汉武帝网罗了大量经世治国的人才。
2礼贤下士,善于挖掘人才汉武帝极为爱惜人才,而且不论出身的高低贵贱。
名将卫青出身奴仆,但拥有一身好武艺和治兵之道。
汉武帝知人善任,让他有机会带兵打仗,结果大破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又如,元光五年汉武帝征召文学儒士,年已七十的公孙弘被推举应诏。
公孙弘到了太常,汉武帝要求同时被征召的一百多名儒士各写对策,公孙弘的对策被太常官员判定为下策。
上报给汉武帝后,武帝独具慧眼,拔公孙弘为第一名,且认为公孙弘才学宏博,任命他为博士,最终官拜丞相。
在任期间,公孙弘才能出众,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对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汉武帝在位期间,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除了卫青与公孙弘,还有董仲舒、桑弘羊、赵过等,更有历史学家司马迁、大将军霍去病、文学家司马相如、外交家张骞等,一时间人才辈出。
汉武帝真的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吗?仔细掰一掰汉武帝的用人之道

汉武帝真的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吗?仔细掰一掰汉武帝的用人之道汉朝发展至世宗武皇帝,堪称盛极一时。
其中盛世的一个最大特征莫过于人才辈出,人才济济。
汉武帝朝的人才,随便屈下指头,便可列出桑弘羊、主父偃、苏武、张骞、金日碲、卫青、霍去病、朱买臣、张汤、司马迁、董仲舒、东方朔、司马相如等长长一串名字。
从表面上看,这些人各自来自不同的阶层,好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而顺理成章地推出汉武帝用人的标准是:唯才是举,任人唯贤。
其实不然。
欲判断汉武帝用人的标准是唯贤,还是唯亲,必须要看他最信任的赋予权力最多的是一批什么样的人。
丞相吗?这可是文臣之首,百官之魁。
汉武帝显然是不相信丞相的。
中国封建王朝的皇权和相权之间历来存在一种辨证的关系。
即当皇权强,则相权弱;相权强,则皇权弱,二者此消彼长,互相制约。
一生信奉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终不遗余力地加强皇权的汉武帝肯定是不太相信丞相的。
而且他的不信任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
汉武帝一朝的丞相不但更迭频繁,而且他们动辄得咎,自杀或下狱死者甚多。
出身布衣的公孙弘居相位整日唯唯诺诺,不敢稍违圣意。
公孙贺拜相时竟不敢接受印绶,顿首涕泣,不得已而视事。
饶他如此,亦难逃灭族之祸。
由此可见,汉武帝最不信任、实施全面打击严密监控的就是丞相。
不相信他们,就不会允许他们有过多的权力。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说杀便杀,说废就废。
随便找一个人都可以做。
居其位者尸位素餐,形同虚设。
因此,不能从丞相的任命上来判断汉武帝用人的标准。
那么能臣干吏吗?桑弘羊精通经济,有治世之才。
虽然后来也成为汉武帝的托孤之臣,但事实上权力完全掌握在霍光手中。
他一旦抱怨,私下做小动作,便成了霍光的刀下之鬼。
张汤,周阳,杜周等长于吏治,以“酷吏”著称。
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是汉武帝用来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势力的杀人工具,如同后来武则天手中的来俊臣周兴之流。
既然是工具嘛,好用就用,不好用就扔。
这里面根本就不存在丁点的信任之谈。
主父偃就像汉武帝向各个诸侯国抛出的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剑,节节推恩,直至将封国化整为零,归于消失。
汉之得人 于兹为盛——略论汉武帝的用人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略论汉武帝的用人
杨育坤;李泽生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
【年(卷),期】1984(000)005
【摘要】<正> 当汉武帝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汉代的社会经济已空前繁荣,专制主义中央政权更加巩固。
然而雄才大略的武帝并不安于守成,在他即位不久,就从
黄老无为政治的窠臼里走出来,另辟蹊径。
他“夙兴以求,夜寐以思”,急谋恢宏汉业。
“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正是这一愿望的流露。
在他看来,实现这一理想
的手段,关键在于选贤任能,即所谓“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由于他“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所以出现了“君欲为治,臣以贤才辅之”的局面。
【总页数】4页(P86-89)
【作者】杨育坤;李泽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汉武帝的人才思想与用人实践三题——基于《资治通鉴》的考察 [J], 董大伟
2.西汉中前期学术走向与汉武帝的用人政策——兼论帝王政治与士人学术诉求间的矛盾分歧 [J], 王连儒
3.汉武帝的用人策略 [J], 李淑娟
4.东方朔行事与汉武帝用人 [J], 张小锋
5.汉武帝的用人之道 [J], 余绍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汉皇朝的用人之道

大汉皇朝的用人之道说到历史上哪一位将领多厉害等等,这除了个人军事天赋外,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那就是起用他的人,就是发现有军事天赋人才的那个伯乐。
以汉武帝一朝为例,汉武帝无疑是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
他执政期间能臣名将辈出,文臣如:窦婴、韩安国、张骞、桑弘羊、主父偃、苏武、东方朔、霍光等。
武将如: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等。
这些人在中国历史上都赫赫有名,彪炳史册。
汉武帝以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使用人才著称。
以卫青为例,起用之前只是平阳公主府上的骑奴,提拔重用,最终成了武帝朝最为著名的将领。
很多人讲,这与他姐姐被武帝庞幸有关,但是打匈奴可不是过家家,是要靠谋略与胆识,真刀真枪干出来的,所以武帝提拔卫青也是冒着很大的风险,万一卫青不堪重任,在对匈作战中屡战屡败,那武帝就尴尬了。
庆幸的事卫青没有让武帝失望。
我们说回到霍去病,他同样是武帝慧眼识珠提拔重用的结果,霍去病在第一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时就表现出了其在军事上的天赋,干出了惊人之举。
元朔六年,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击匈奴,时年仅20岁的去病为骠姚校尉,率所部轻骑兵800人,驰驱数百里,奔袭敌营,斩捕首虏2028级,其中还斩获了相国、当户,单于大父行等高级别敌方人员。
首战告捷,实属难得,也充分证明了霍去病不是一个纨绔子弟,而是一个不受传统战略、战术所影响的年青将领。
汉武帝对于军人的赏罚非常分明,有功即赏,有过必罚。
第一次出征,霍去病的战功可以说超过了大多数的军人。
所以武帝封其为冠军侯。
史记记载: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这里有必要提到另一个著名的将领李广将军,李广名气很大,匈奴人听到李广二字都吓得发抖,他虽然作战勇猛,但是这个人运气不怎么好,另一点也可能是他的战术过于老套,不足以应对机动作战的匈奴骑兵,所以战功少得可怜,以战功封赏的武帝始终没有给李广封候,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遗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企业内部的用人上,会出现不是那个学历的不能担任某一职务;要用那个人要看他属于那个派系,不属于这个派系的不能重用的种种怪现象。
其实我们看《汉武大帝》,不能光看汉朝和匈奴打的挺热闹,打的挺过瘾,而应该分析和学习汉武帝成功的原因和地方。如果我们的企业都能向汉武帝一样树立“不拘一格降人才",唯才是举的人才观,那么我们又何愁企业搞不好呢?
其实回到我们现在的企业,尽管大家都在提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又有几个企业能像汉武大帝和历史上那些有为的皇帝一样――不拘一格降人才,唯才是举呢?
企业招聘时,会首先列出招聘条件:学历。工作年限等等。要求是大学学历的,不是大学学历的一律免谈;要求是城镇户口的,农村户口免谈;要求是工作年限三年的,工作两年半的就免谈;要求是北京户口的,上海户口的就免谈等等,忘了企业招聘人才的目的是招真正能适合企业,真正为企业所用的人才,但是诸多的种种条件就可能会将真正的人才拒于企业的门外。笔者的一位朋友到笔者以前的单位应聘营销人员,这位朋友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在他以前的企业曾做到营销经理一职,但是应聘单位要求的是专科学历,而我的朋友是中专学历,招聘单位一看学历就告诉他,你的学历不符合我们要求,பைடு நூலகம்你令谋高就。
其实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凡是有作为的皇帝,基本上都能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唯才是举。康熙提出江山是天下人的江山,单靠满人是无法坐稳的。于是在康熙时代就出现了在平三藩时重用汉人周培公,收复台湾时把汉人姚启生从喂马的地方提升到福建总督的位置上,负责台湾收复。雍正启用奴才年羹尧。但是到晚清时期,丧权辱国,我们不能讲与他们不重视人才有关。维新变法人士遭杀戮。甲午战争一败涂地,国门被强国打开。李鸿章用陆军的丁汝昌当北洋舰队的提督(相当于舰队司令),就因为两人都是安徽人,而让从英国海军学院毕业的人才到漳州当县令,懂海军的邓世昌不能成为提督。
近期正在中央一套热播的《汉武大帝》,看后不仅为刘彻的雄才大略所折服,但是他的人才观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在汉武时期,有两个彪炳史册的将军,一个是卫青,一个是霍去病。两人在击讨匈奴中战绩显赫,但是卫青刚开始只不过是一个骑奴,霍去病成为将军才二十岁。
对卫青和霍去病两人的重用说明了刘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观。在冷兵器时代,战马。**.利刀都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但是人才同样是战争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以至于刘彻讲自己敢如此对匈奴开战,是因为有卫青。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地位极低,想进入上层社会简直就是奢望。而刘彻却不管卫青的社会地位,唯才是举,大胆重用卫青。这不仅不令人佩服。霍去病年龄虽小,但具备大将之才,就果断启用。不受祖制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