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_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物态的变化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这节课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汽化和液化根本的认识还是保留在表面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动态的分析汽化和液化,提高知识水平。

本节课的引入我只要通过水放热变成冰而冰吸收热变成水,进而让学生思考水继续加热还是以水的形式存在吗?使学生通过生活的常识来得出汽化的概念。

提问如何可以使水迅速的变成水蒸气,使学生主动的思考来得出沸腾的概念;紧接着学生分组探究,来使学生归纳得出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与继续加热。

在讲解汽化的两种方式液体的蒸发为主题,来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通过湿衣服变干以及想想做做,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

再者,这个例子紧扣主题,使液化这个概念的引出顺其自然。

在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的问题上,我最初设想由学生举例归纳,改成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之间合作来探究问题。

主要理由是学生的想象翅膀还未展开,一时提出要求举例,可能涉及的面狭窄。

所以改为学生自己来探究问题,一来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二来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并学会比较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思想,及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中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

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对理解其他科学实验以及自己从事科学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

上完本节课以后内心有很大的失败感,失败原因主要是在学生探究沸腾实验时没有充分的预见可能法发生的问题。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1)同学们通过学习《物态变化》这一章物理知识以后,就会知道物态变化就是与物体温度有关的现象,是物理变化。

在一年四季中,温度时刻在发生变化,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等三种状态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或状态变化)。

物态变化的名称有: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它们是三对温度变化相反的物态变化过程。

我们把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把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固体熔化时要吸热;液体凝固时要放热。

例如,含在口里的冰棒会觉得凉爽不仅是因为冰棒本身的温度低,而且是由于冰熔化时吸热的缘故;冰糖含在口里变成糖水时不会感到凉爽是因为冰糖的“溶化”与冰棒的“熔化”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前者是一种物质均匀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的“融化”或“溶解”过程,是分子的扩散现象;后者是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的过程,是固体的熔化现象。

在北方的冬天,为了使蔬菜不冻坏,通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样可以利用水凝固结冰时放出的热,使菜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

在固体熔化或液体凝固的过程中,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和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等于它的熔点,不同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不同,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跟气压有关(见熔点表);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要吸热或放热,但温度始终保持在熔点或凝固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也要吸热或放热,但温度始终在升高或降低。

我们把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把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在液体汽化时有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液体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而液体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由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蒸发要吸热,使液体及与液体接触的物体温度下降,因此,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3节汽化和液化元阳县小新街中学—————钟红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

(4)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用具】1.电教器材:投影仪、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温度计、火柴、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秒表、酒精、纸盖、纸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验: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儿就不见了,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

教师:地上和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学生:液体变成气体跑到了空气中。

二、进行新课实验:在白色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封口,并将其放火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教师:酒精到哪里去了?学生:液态酒精变成气态酒精。

实验: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学生:塑料袋瘪了,酒精又回来了,袋中的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教师总结:物质的液体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板书)(一)探究水的沸腾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我们经常烧开水,水烧开就说水沸腾了,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水的沸腾。

1.提出问题。

2.进行猜想。

(1)水沸腾有什么特征?(1)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2)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2)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3)水越来越少(熬干了),水去哪里了?(3)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到空气中去了;(4)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变化?(4)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

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

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

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两课时(含实验)教学准备五组:铁架台。

酒精灯。

石棉网。

200ml烧杯。

酒精温度计。

硬纸板。

玻璃片。

一次性打火机。

30%酒精。

50ml注射器。

乙醚。

等。

棉签。

水。

视频仪。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气态。

蒸发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状态变化:气态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

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

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设计

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以及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现象知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沸腾、蒸发的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现象并及时总结,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可以采用讨论使湿衣服尽快变干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教学难点:利用蒸发、沸腾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情景,根据蒸发、沸腾的特点进行解释,明确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上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活动1:让学生阅读教材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

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猜想和假设]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

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和反思).doc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主备人学科物理时间2020.10 课题第三章物态变化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汽化和液化现象;2.通过实验探究液体沸腾时的特点, 知道沸腾的条件;3.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可以致冷;4.了解使气体液体的方法,理解汽化和液化互为逆过程。

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3.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1.探究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沸腾现象的特征;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

教学难点1.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2.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法。

教具准备塑料袋、酒精、水槽、热水、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秒表、演示用温度计、胶头滴管、毛玻璃片。

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用粉笔蘸些酒精,在黑板上写“汽化”两个字,让学生观察:开始因为酒精,在黑板上写出的字看不清楚,慢慢的,白色的粉笔字“汽化”很明显了。

学生都觉得和魔术一样挺稀奇。

师:原因是酒精变成气态飘走了。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生:洗衣服后晾晒干……湿衣服上的水去哪了?干手器为什么能加速手上的水?大雾是从高处“下”来的吗?“白气”是冰糕本身冒出的吗?这些现象都是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化---------汽化和液化。

教学新课学习一、汽化和液化【想想做做】如下图,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

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又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现象: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

汽化和液化课后反思

汽化和液化课后反思

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原理、条件和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总结和应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效果: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知识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

这些方法相互配合,使学生在听、看、做中全面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特别是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加深了对汽化和液化的理解。

3,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提问,积极与同学交流和合作。

但也有少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4,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准备: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示意图,实验器材的准备也比较充分。

但在实验操作环节,有些学生对于实验步骤和要求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指导。

5,教学过程的改进和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可以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教学过程。

例如,在实验操作环节,可以提前准备好实验步骤和要求,让学生更加明确和有序地进行实验;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6,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标准:本节课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听取学生的讨论和总结、收集学生的作业等。

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汽化和液化条件和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小组讨论和总结的质量和深度等。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较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调整。

通过课后反思,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规律;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科学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特点;2.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规律。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应用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规律。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实验用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实际示范物体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从固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

提问学生,你有没有发现当水加热到100°C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用教学课件,向学生解释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特点。

比较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区别,并强调汽化和液化发生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第三步:示范实验(15分钟)分组进行示范实验,使用烧杯、水和热源,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发生汽化和液化的变化。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观察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四步:小组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每个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通过加热或降温的方式观察物质的状态变化。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导致物质发生汽化或液化的规律,并将实验数据整理为表格。

第五步:分享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实验结果分享和讨论。

全班一起讨论各组总结的规律是否一致,并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解释规律。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发言,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六步: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汽化和液化的条件和规律,并将关键点整理成思维导图或表格。

学生可以借助课本、教学课件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参考。

第七步:练习巩固(15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换答案和讨论。

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提供一些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拓展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进行讨论。

例如,为什么饮用水冷却后会出现水滴?为什么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水的沸点较低?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其条件和规律。

初中物理_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课标》解读1.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应知道各种物态变化过程,而且强调要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物态变化过程。

例如,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水的汽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过程及方法等。

2.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物态变化的过程中,知道沸点概念,并会用图线描述液体沸腾的过程及特点。

在此基础上,会查沸点表,了解一些物质的沸点,并学会用物质的沸点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3.了解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通过经历物态变化的探究过程,认真收集数据,通过仔细观察、对比、概括,分析物态变化的条件及现象特征,从中认识物质在汽化过程中吸热,液化过程中放热。

这其中既有对具体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放热知识的要求,又有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4.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该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应用能力,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其中既要求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条件、现象、特点,也有在应用过程中的分析、推理能力的要求,还有对思维和语言表述逻辑性的要求,同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还有交流与合作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汽化现象。

2.知道蒸发、沸腾两种汽化方式以及区别。

3.了解汽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3.通过学习沸腾和蒸发,学会归纳比较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可以感觉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过程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2.掌握气体和液体状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3.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实质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增强或减弱。

4.拓展思维,培养观察、实验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2.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和条件。

3.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拓展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用具、实验材料。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简要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比如:你们曾看到过哪些液体蒸发成气体的现象?液化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条件?2. 学习新知(10分钟)通过课件或黑板上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认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三态变化中,气体是如何转化为液体的?”“液体又是如何转化为气体的?”解释汽化和液化的实质是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增强或减弱。

3. 实验探究(30分钟)划分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液体蒸发成气体和气体冷凝成液体的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进行实验结果交流和讨论,总结液体蒸发和气体冷凝的条件和规律。

4. 概念解析(15分钟)根据学生实验的结果和讨论,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对液体蒸发和气体冷凝的条件进行系统的概念解析,并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液体蒸发需要克服液体表面的吸附力,气体冷凝需要克服液体内部分子间的引力。

5. 拓展应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与汽化和液化现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如:“为什么热水比冷水更容易蒸发?”“天气湿度高时,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能够给出科学的理论依据。

6. 小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和归纳,梳理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复习。

《第三章 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汽化、液化的观点,掌握蒸发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沸腾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学习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汽化、液化和蒸发的影响因素,掌握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知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酒精灯、酒精、小烧杯、滴管、量筒、温度计、铁架台等。

2. 视频和图片素材:有关汽化、液化现象的生活实例和实验录像。

3. 课件和板书设计:展示汽化、液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初中物理课程《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的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环节:通过平时生活实例引入汽化和液化观点,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例如,展示一瓶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冰镇饮料,引导学生观察饮料瓶外壁是否有水珠产生,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观点。

2. 实验环节:通过实验演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观点。

可以选择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观察水的沸腾过程;或者用喷雾器将酒精喷洒在空中,观察酒精的蒸发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适时进行讲解。

3. 讲解环节:结合实验现象,对汽化和液化的观点、特点、影响因素等进行详细讲解。

可以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展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 互动环节: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汽化和液化的认识。

可以设置一些与平时生活相关的题目,如“为什么夏天扇扇子会觉得凉爽”、“为什么冬天呼出的气体会有白雾”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适时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环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可以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6. 作业环节:安置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撰写小论文等,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篇一: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奎屯二中胡远教前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恰当采用温度计,掌控了两种恰好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融和凝结,同时也具有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

本课讲诉的冷却就是汽化的一种形式,冷却过程必须放热及现象表述就是自学的一个难点,影响冷却快慢的因素和重新认识液化现象就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鼓励学生把握住重点,坚信冷却过程必须放热以及水蒸气供不应求,温度减少至一定时,就可以液化这两种现象,还应当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培育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现将本节的教学设计和思考总结如下:教学设计:一、自学指导:写作课本,顺利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汽化的定义:物质从态变为态的过程叫做汽化;2、液化的定义:物质从态变成态的过程叫作液化;3、蒸发的定义:温度下都能发生在液体的汽化现象。

二、新课导入:同学们,给你一块玻璃片,你能看清自己的头像吗?朝镜子哈气,再看看自己的像,有什么变化?刚才同学们哈气,像是很快模糊不清了,但一会儿又准确了,这个现象里面中藏着什么科学道理呢?今天我们探究了《汽化和液化》后,坚信都能够找出答案。

三、合作探究:将一滴酒精几滴至玻璃片上,江别市几口气,观测至什么现象?投影: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至于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下节课我们到实验室去探究。

下面恳请大家一起研究冷却出现的部位。

第一组实验:蒸发的发生部位1、将陈醋放入玻璃杯中,恳请身边的同学闻闻,讲出气味;2、将麻油倒入醋上面,提示分成两层,请身边的同学闻闻,说出气味;3、用玻璃棒烘烤液体,恳请身边的同学先悖论后闻一闻,讲出气味;4、上述实验说明: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5、举例:烫衣服温度低时会干活,温度高时也可以干活,说明了冷却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出现。

投影:蒸发的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汽化、液化的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汽化、液化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图片、视频、案例。

3. 安排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4. 制定评估方式:设计课堂小测验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汽化、液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以下是我设计的具体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如:湿衣服晾干、水壶烧水等。

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汽化、液化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汽化、液化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概念讲解:结合实验现象,详细讲解汽化、液化的概念,并解释相关物理原理。

5. 应用举例:列举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现象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 作业布置:布置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相关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实验探究、小组讨论、讲解演示等多种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也注重课堂互动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优化。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汽化、液化的概念,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汽化、液化现象。

《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反思篇1汽化和液化课堂教学至少两个课时,我分成了沸腾、蒸发和液化。

沸腾的实验比较耗时间,设计的内容较多,所以我用了一个课时。

蒸发和液化知识点也较多,但常识性了解内容较多,蒸发的要求也降低了,所以可以一节课讲完。

本节引入实验我按照书中实验进行,我用的开水和装酒精的袋子(酒精用一般医用可以,用95%效果最好),水一定要高于78摄氏度,我再课堂上就是刚烧开的开水。

效果非常明显,有时老师用的气球,我没有尝试多,下次我会使用气球的效果。

实际上课中,沸腾的课我上了1.5节,也不知道哪儿啰嗦了。

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做沸腾的实验(初温较高),学生观察现象,温度变化,气泡变化等。

得出数据后,和学生一起用数据和坐标图归纳。

沸腾定义,特点,条件,看沸点,提出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蒸发的知识我没有用太多的实验,而是和学生一起研究生活现象归纳影响蒸发的因素,并说明控制变量的应用,写出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跟蒸发的关系,故意没有利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液化,原本准备了一个冻有冰的矿泉水瓶,让学生将外面的水擦干,无论如何都擦不干,引导学生水从哪里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来。

但当天上课时没有忘记带了,所以就用冰糕替代。

《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反思篇2这个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综合各种仪器应用的热学实验,实验仪器很多也比较危险,而且实验时间一定要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一节课40分钟),毕竟此实验探究只是引入沸腾概念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实验后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这么短时间既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能力,所以怎样提高实验的实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初中物理_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3.3 汽化和液化1、物质由__ ___态变为__ _ __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过程要_____ ___热,汽化的形式有____ __和____ _两种。

2、物质由_______态变为_______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过程要________热,液化的⽅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常⽣活中使⽤的液化⽯油⽓(图1)是在常温条件下,⽤________的⽅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罐⾥的。

图13、将⼀瓶冰冻的矿泉⽔放在桌上,⼀会⼉瓶壁会出现许多⼩⽔珠,这是现象.在瓶内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瓶内物质的温度(填“升⾼”、“降低”或“不变”).4、游泳运动员刚从⽔中上岸感觉特别冷,是由于运动员⾝上的⽔()A.熔化吸热B.汽化吸热C.凝固放热D.液化放热5、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A、春天来了,冰封的河⾯解冻B、夏天剥开包装纸的冰棒周围冒出“⽩⽓”C、秋天早晨,⼩草上结有露珠D、太阳出来后,⼩草上的露珠不见了6、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A、寒冷的冬天,洗好的⾐服刚晾出来就结了冰B、在烈⽇下晾晒的湿⾐服变⼲C、新鲜的菠菜放两天就“蔫”了D、⼤雾的形成7、若不⼩⼼被①沸⽔烫伤;②⽔蒸⽓烫伤,_______(填“①“或“②“)情况更严重,其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8、如下图所⽰的甲、⼄、丙三幅图都是加快蒸发的实例,其中_______图表⽰的主要是通过加快液体表⾯的⽓体流动速度加快蒸发;_______图表⽰的是通过提⾼液体温度来加快蒸发;_______图表⽰的是增⼤物体与空⽓接触的⾯积加快蒸发。

甲、刚洗过的锅上有⽔珠,⼄、将湿⾐服晾在通风处丙、将篮球场上的积⽔扫开⽤⽕烤⼀烤9、下图甲是探究“⽔的沸腾”的实验装置。

当⽔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次温度计的⽰数,直到⽔沸腾5min后停⽌记录。

汽化和液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案及教学反思设计化学教案,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是有很大作用,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你参考。

汽化和液化化学教案一、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本章是热现象。

主要学习6种物态变化,及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

本节主要有三个内容: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的特点、液化的两种方法等。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已经学习过了蒸发的影响因素,对一些蒸发和沸腾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生活中见过烧开水,知道一般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但并不知道水烧开时的温度特点以及出现"白气"的原因。

很多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实例见过,但并没有与物理中的"汽化和液化"建立起联系。

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3.教法分析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亲自实验认识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分析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2.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3.通过体验和观察实验知道蒸发吸热,蒸发可以致冷。

4.通过分析或实验现象观察得到液化放热及液化的两种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水的沸腾现象,会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2.通过液化两种方式的研究体会多渠道研究问题的方法。

3.通过几个对比实验,渗透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生活实例,感受物理是有用的。

2.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客观记录,养成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通过对沸腾前、后气泡的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品质。

4.通过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体会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引课教师播放电视片Discovery中《荒野求生》中的获取淡水的视频。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片的《荒野求生》吗?(展示一幅主人公贝尔来到海边的图片)。

这一天,探险者贝尔来到了荒无人烟的纳米比亚沙漠,在高温无水的情况下,口渴的他面前只有苦涩的海水,他是如何克服困难,获得淡水的呢?(停顿3秒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八年级汽化和液化1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八年级汽化和液化1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还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课程,运用我校物理组的小课题研究----“科学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思考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学习能力,又加强他们思维的拓展训练。

【学情分析】经过熔化实验基础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本节课的学习问题应该不大,重点在于通过师生的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和加强知识的应用。

【学习目标】1.会解释什么是汽化,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2.能说出蒸发和沸腾的条件,以及沸腾探究实验的相关现象;3.能区分蒸发和沸腾的异同;4.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运用我校物理组的小课题研究----“科学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用具】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试管、打有多个孔的橡胶塞、酒精灯、火柴、热水、秒表【课时安排】1课时【新课引入】教师完成课本P58图3.3-1的小实验,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并板书: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课堂导学】提出问题:从刚才的实验中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想提出什么疑问?你的想法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汽化的现象?(引出汽化的两种方式)学生回答:学生活动1:观察蒸发现象(探究实验)1.在手背上涂一下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手背上涂酒精处有何感觉?2.将一支温度计插入烧杯内的酒精中,再把温度计从酒精中拿出,观察温度计示数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归纳总结: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发生得缓慢,需要吸热,有致冷作用,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奎屯二中胡远
教前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

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相信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到一定时,就会液化这两种现象,还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现将本节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总结如下:
教学设计:
一、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填空。

1、汽化的定义:物质从态变为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液化的定义:物质从态变为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3、蒸发的定义:温度下都能发生在液体的汽化现象。

二、新课引入:
同学们,给你一块玻璃片,你能看清自己的头像吗?朝镜子哈气,再看看自己的像,有什么变化?
刚才同学们哈气,像很快模糊了,但一会儿又清晰了,这个现象里面藏着什么科学道理呢?今天我们探究了《汽化和液化》后,相信都能找到答案。

三、合作探究:
将一滴酒精滴到玻璃片上,轻吹几口气,观察到什么现象?
投影: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至于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下节课我们到实验室去探究。

下面请大家一起研究蒸发发生的部位。

第一组实验:蒸发的发生部位
1、将陈醋倒入玻璃杯中,请身边的同学闻闻,说出气味;
2、将麻油倒入醋上面,提示分成两层,请身边的同学闻闻,说出气味;
3、用玻璃棒搅拌液体,请身边的同学先猜想后闻一闻,说出气味;
4、上述实验说明: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5、举例:湿衣服温度高时会干,温度低时也会干,说明了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投影:蒸发的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湿衣服有时干得快,有时干得慢,说明蒸发有快慢之分。

液体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二组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取两张纸,放入水中浸湿,并排贴在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一只盛满热水,另一只盛满冷水,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2、取两张纸,放入酒精中浸湿,用手将拎着,一张展开,另一张折成四分之一,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3、取两张纸,放入酒精中浸湿,并排贴在黑板上,一张用小风扇吹,另一张不用风吹,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几位同学动作协调,配合默契。

实验给大家展示了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快慢。

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具体总结一下:
1、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除了上述三个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吗?
第三组实验: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不同
1、三人在黑板上画三个和黑板擦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2、分别用棉花同时在长方形中涂满酒精、水、植物油,
3、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不同液体蒸发快慢是不同的)
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同学们都认同这种观点吗?我们来分析他们研究的方法,他们控制了同样的表面积、同样的液体量、同时涂液体,使得实验结果令人信服。

这种只改变一个量,而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的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同学们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还会常用控制变量法。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也可能会影响蒸发的快慢?学生举例:湿度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

看来大家都是有心人。

在蒸发过程中,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还伴随着温度的变化,大家可以利用桌面的器材完成探究。

观察到什么?又说明了什么?
结论: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反过来又叫什么呢?
投影: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下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观察液化现象。

第四组实验:水蒸气遇冷液化
1、端上一杯热茶,请同学喝茶;
2、戴眼镜同学靠近看什么茶;
3、镜片上出现水雾,什么也看不清;
4、茶杯里冒出的“白气”是什么?
镜片上的水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空气中有水蒸气,我们看不见。

高压锅出气口冲出的高温水蒸气也看不清楚(视频),但出气口上方的温度相对低一些,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了“白气”。

水蒸气会不会随时都液化呢?
第五组实验:镜子加热后水蒸气难以液化
1、将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烘烤5秒钟;
2、再将镜子放在热水瓶口3秒,给同学观察,没有水雾产生,这说明了什么?
上面实验告诉我们:液化是有条件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反过来,不给降温甚至升温,就可以阻止液化。

牙医在使用小镜子前会将其放置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就是阻止口腔的水蒸气液化。

还有没有其它方式让气体液化呢?
第六组实验:压缩气体使其液化
1、用大拇指压住注射器口,用力压活塞;
2、观察注射器内壁上的变化:小液滴出现。

这位同学操作规范,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成功完成了实验。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被压缩的情况下气体也是可以液化的,因此我们可以总结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投影)。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不能解释在玻璃片哈气的现象呢?
四、即学即练:
为了检验一下研究的效果,来完成5个练习。

1、蒸发可以在温度下发生,并且在液体的进行。

2、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表面为什么会出现水珠?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4、如何减慢液体的蒸发?
5、外出几天,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
五、拓展:
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现象,你还见过剧烈的汽化现象吗?这种汽化现象可以发生在液体的什么部位?
教学反思:
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

”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

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

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

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完成的“乙醚液化”这个实验,学生通过挤压注射器活塞使乙醚液滴出现,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当然,在教学中由于容量大,老师担心上不完课,有时也表现出太心急,没让学生充分思考就将问题引出,建议分两课时。

2012.10.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