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6篇)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幼儿工作者的责任。
针对家庭中出现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幼儿;自理能力;家园沟通现在,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或怕麻烦而代替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有些家长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
我们意识到如果能争取家长的配合,帮助家长走出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的误区,使幼儿在幼儿园培养的自理能力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则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同时孩子在家庭中体验到了亲子交往的快乐,既可使亲子之情得到升化,又可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利用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一)家长要激发孩子的自理兴趣,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有利于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以帮助他们积累自理生活的经验。
激发自理的兴趣是教育孩子树立自理观念的关键。
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象成人一样劳动,他们把劳动与游戏相混淆,而这种最初的劳动兴趣往往被家长的拒绝而扼杀了!其实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做得并不完美,家长,就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大也应给予鼓励。
如家长的一句“你真能干”人对孩子的动手应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二)家长应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孩子自理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
家长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家长应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本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
如何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好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好方法:1、父母要端正认识父母要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让孩子及早学会独立,切不可等到孩子长大后才发现培养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
2、使孩子树立生活自理意识孩子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从行动上主动地配合父母的培养,也会使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时不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效果。
3、树立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该自己做,这是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帮爸爸妈妈做的。
比如孩子自己收拾房间了,不妨说真棒,能自己收拾房间啦!而不再说真棒,都能帮妈妈做家务啦!从而让孩子知道,他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做的。
4、循序渐进,慢慢养成自理能力迅速提高对于孩子们来说真的很难,家长们可以安排一个进度表,来慢慢增多孩子的任务。
比如让孩子先学会自己用勺子吃饭,做到不漏到外面,再慢慢学会用筷子、端汤等。
5、体验独立做事的成就感培养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父母不能急于求成。
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孩子积累自信心,体验独立做事的成就感。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外出旅行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行李。
收拾过程中,父母不需要动手,仅在一旁观察即可。
对于第一次收拾,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一些方法和步骤。
6、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断奶”到了本该“断奶”的阶段,很多父母却舍不得孩子从自己身边分离。
与其说是孩子依赖父母,倒不如说是父母自己不愿意与孩子“断奶”。
陪孩子睡,自己才能睡得香;喂孩子吃,自己才能安下心;围着孩子转,自己才能不无聊。
父母需要明白,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让孩子走自己的路,不要试图去霸占他。
孩子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我们只是有机会照顾而已。
所谓的“断奶”,其实需要父母对孩子“狠心”一点,少一些留恋和牵挂,给孩子多一份信任,相信他能处理好,能应对幼儿园的生活。
7、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比如,带孩子参加户外的烧烤活动,烤肉之前让孩子一起串肉,一起劳动,这些都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会独立做事情。
幼儿教案: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教案: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
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所必需的一种能力,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的重要性1、增强自信心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吃饭、穿衣、洗脸、梳头等日常生活常识和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可以使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更加独立。
孩子从小学会生活自理,能够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充满自信心。
2、提高成就感孩子初次完成一项困难的生活自理任务后,会感到特别的成就感。
成就感和孩子的认知发展和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一旦孩子有了完成困难任务的信心,他们会对面临的挑战更加自信。
3、增进人际交往掌握生活自理技能可以大大增进孩子与家人的沟通和交流。
孩子在亲身操作中,接触物品、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大人交流,更能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二、幼儿生活自理教育方法1、引导教育幼儿较小,需要家长或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如为孩子示范如何刷牙、穿衣、洗手等。
家长或老师同孩子一起做,并进行指导教育。
2、自觉性训练自觉性训练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方法。
家长可以在孩子进行日常生活自理时,引导孩子有计划性地进行体验和强化,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3、激励教育在幼儿生活自理过程中,家长或老师应该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
家长或老师还可以通过竞赛、游戏等方式来激励孩子去主动参与生活自理中的操作。
三、生活自理教育策略1、适合性策略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教育策略应该有所区别。
例如,对于2-3岁的幼儿,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对于4-5岁的孩子,则需要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日常生活中来,体验和强化生活自理中的技能。
2、亲密度策略家长或教师应该与幼儿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尊重、被认可。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加主动地参与生活自理的过程中,才会更有自信心去面对生活和困难。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几点建议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几点建议1、在家庭劳动中培养。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精神,摆脱依赖心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应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自己做,今天的今天完成,从而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当然,日常生活的小事的确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如果不加强日常生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很能很给让孩子受到锻炼。
平时如果家长有意识教给孩子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能更好地自我服务并做好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不让孩子有锻炼机会,不让孩子到生活中去磨炼,那么,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培养的。
2、在社会实践中培养。
在美国,多样的小型活动是寓教于乐的手段。
如组织缝纽扣、洗衣服、刷鞋,叠被子等各种比赛。
会同家长让孩子“当一天家。
理一日财”;还可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如在迎新年时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贺年卡,动手包饺子、炒菜等;还可组织女生用绒线织帽子、围巾等。
这些都可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孩子的能力。
在日本,一些学校把学生带到无人的荒岛,在那里孩子自己生活几天。
孩子们自己搭帐篷,找水源,自己生火做饭,有时只能自己采集野果充饥,很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现在也有学军、学农,也是锻炼的好机会,但是有些家长不愿让孩子们参加,这是不可取的。
应当努力创设和利用有助于培养孩子学会生存的时机和条件,让他们积极参与,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是的,让孩子走入社会,去深入地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无疑是正确的。
但如果不掌握科学的方法,也会酿成不良后果。
因此,家长还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层次地安排家务劳动才行。
同时,还要灌输安全知识,注意安全,量力而行。
3、在鼓励中培养。
陈婷婷是一个聋哑女孩,但由于她的父亲陈强对她采取多鼓励多赞扬的方法,使她成了神童。
婷婷3岁半时,还全聋全哑,但8岁时,已经创造了世界这最,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1000位数字;上学了,从1年级跳到3年级,4年级时,又跳到6年级,而且绘画、书法、写作门门获奖……婷婷是神童吗?陈强回答说:“只要教育得法,谁都能成为神童。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幼儿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自主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任务,幼儿能够培养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
本文将介绍几种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1. 建立日常生活规律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或教师可以制定一套日常生活规律,如定时起床、吃饭、洗漱等。
坚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生活自理的机会。
2. 提供适当的自理任务家长或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逐步增加他们的自理任务。
比如,幼儿可以自己穿脱衣物、洗手、整理书包等。
重要的是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尝试并逐渐独立完成任务。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
通过参与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幼儿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
比如,让幼儿尝试剪纸、折纸、描绘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耐心。
4. 培养幼儿的自理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或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培养幼儿的自理意识。
比如,让幼儿自己选择衣物、鞋子等,帮助他们认识不同季节的衣物和鞋子的功能。
同时,也可以鼓励幼儿自己整理玩具、书本等物品,让他们明白物品的归位和整理的重要性。
5.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与其他孩子一起完成一些任务,如清理教室、摆放餐具等。
通过团队合作,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工合作,并且培养出一种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6. 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在幼儿学习生活自理的过程中,家长或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
无论是完成一个小任务还是养成一个好习惯,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励幼儿继续努力。
这样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动力,让他们更有动力去学习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总结起来,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独立进行自我照顾的能力,如饮食、穿衣、洗漱等。
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他们逐步独立、自信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培养儿童自理能力的基础。
家长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如规定固定的起床和睡觉时间,制定饮食健康的饮食习惯,要求儿童按时刷牙洗脸等。
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儿童能够逐渐掌握自己的生活,提高自理能力。
二、给予适当的责任为了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父母应该适当给予他们一些责任。
可以从小事情开始,如让儿童自己整理书包、收拾玩具等。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自主解决问题。
逐渐增加责任的难度,让儿童在锻炼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教会儿童安全知识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也包括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
教育儿童如何避免火灾、交通安全等问题,帮助他们正确应对紧急情况。
同时,提醒他们不要轻易与陌生人交流,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倡导独立完成日常任务为了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家长应鼓励他们独立完成日常任务。
给予他们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解决问题、面对挑战。
例如,在儿童年龄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们尝试使用餐具自己吃饭,穿衣服时自己系鞋带等。
慢慢地,他们会变得越来越独立,并充满自信。
五、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自理,还涉及到情感上的支持。
父母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提供安全和温暖的环境。
在儿童面临困难和挑战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赞扬,让他们有勇气面对问题,并坚持解决。
六、建立适量的奖惩机制适度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对于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是有效的。
当儿童积极参与自理任务并完成时,可以适当给予奖励,如表扬或小礼物等。
而在儿童无法完成任务或规定的生活事项时,可以适度进行批评和惩罚。
通过奖惩机制,儿童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形成自律的习惯。
总之,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和悉心培养。
提升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提升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自理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他们独立生活和成长的关键一步。
如何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呢?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
1. 培养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提升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
父母和老师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如定时起床、刷牙洗脸、整理书包等。
通过建立清晰的日常生活规划和时间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觉自愿的行为。
2. 分担家务家务不仅是家庭责任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可以在适当的年龄开始,将一些简单的家务分担给孩子,如摆桌子、收拾房间、洗碗等。
主动参与家务可以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感,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
3. 提供适当的挑战和自主权给予孩子适当的挑战和自主权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方法。
可以鼓励孩子选择自己的衣物、安排自己的日常活动,让他们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做出决策。
同时,为孩子提供适当的任务和责任,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
4. 做好榜样父母和老师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求,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正确地学习和运用自理能力。
同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有自信去克服困难和实现目标。
5. 创设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
家庭和学校要提供合适的条件和资源,如清晰的活动区域划分、实用的工具和器材等。
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尝试和探索,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6. 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孩子们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因此,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培养方式。
可以通过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会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任务。
这样的培养方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孩子自理能力培养总结(精选5篇)
孩子自理能力培养总结(精选5篇)1.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自理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培养。
以下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1. 在孩子4岁以后,父母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家务活给他们做。
2. 让孩子自主选择衣服、鞋子等日常用品,让他们学会照顾自己。
3. 教孩子如何自己洗澡、刷牙、洗脸等,让他们学会保持卫生。
4. 给孩子一些自由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自己玩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5. 鼓励孩子做决策,让他们自己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2. 青少年自理能力培养指南对于青少年来说,自理能力更是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以下是青少年自理能力培养指南:1. 让孩子自主管理时间,合理规划日程表。
2. 在家庭生活中,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比如做饭、购物、洗衣服等。
3.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承担后果。
4. 给予孩子信任和支持,鼓励他们尝试新的事物。
5. 教育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早起、健身、阅读等。
3. 如何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1. 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服、鞋子、收拾书包等。
2. 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超市买东西,让他们学会购物。
3. 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学会自己承担后果。
4. 鼓励孩子多运动,让他们学会照顾自己的身体。
5. 让孩子自己做家务,比如打扫卫生,洗碗等。
4. 如何让孩子自理能力更加强大?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和日常实践来培养和巩固。
以下是一些方法来让孩子的自理能力更加强大:1.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承担后果。
2. 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自主选择和决策。
3. 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提高他们面对陌生人的自信心。
4. 带孩子去旅游、探索等,让他们体会独立的快乐。
5. 家庭生活中多参与家务,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5. 帮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的方法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从小养成,以下是一些帮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的方法:1. 让孩子自己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事,如垃圾分类、摆放餐具、把玩具收拾整齐等。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即将步入幼儿园了,却还需要父母给他穿衣服,喂他吃饭,给他刷牙等等,那面对孩子的力能比较差,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呢?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1.父母要端正认识父母要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让孩子及早学会独立,千万不要等到孩子长大后才发现培养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
2.给孩子提出要求孩子有需求,大多家长都会有求必应,而教育孩子时,家长应该也给孩子提出需求,对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有帮助。
比如告诉孩子要在出门前自己穿衣服,穿衣时要注意搭配的问题,当家长提出需求时,孩子会根据家长的要求去做事,这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也能提高他的自理能力。
3.灌输自我意识很多孩子因为家长的过多关注,会认为我的事情就是我爸妈的事情,如果我不会做,我爸妈就必须给我解决,这种不良的思维方式,严重影响孩子的自理能力。
改变孩子的坏习惯,家长可以给孩子灌输自我意识,比方自己的袜子自己洗,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不仅能提高他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他的自理能力。
4.简单的衣物自己洗孩子上小学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家长可以教他正确的洗衣步骤,轻薄的小件衣物可以让他自己洗。
在洗衣服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辛苦、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满足感,也能让他更加体谅父母。
5.自己洗澡让孩子自己洗澡也是培养他自理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5至8岁是培养孩子自己洗澡的好时机。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的性别意识会逐渐觉醒,可能会更加看重隐私,让孩子自己洗澡也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
孩子刚开始自己洗澡的时候,家长要陪在他的身边,告诉他正确使用沐浴露和搓澡的方法,孩子手短,背部清洗有难度,家长要帮助他完成。
6.给孩子树立生活自理意识孩子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从行动上主动地配合父母的培养,也会使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时不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效果。
10个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好方法
10个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好方法3-6岁不仅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那么小的孩子,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其自理能力?今天,我们就谈谈有哪些好的办法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与幼儿园保持一致,习惯成自然。
家中的生活习惯与幼儿园保持一致,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第一步。
其实,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就说吃饭,孩子在幼儿园都是自己吃。
但在家里,家长常喂孩子,结果孩子吃饭慢吞吞,自理能力差。
正确做法是创设与幼儿园相对一致的生活环境,比如关闭电视,一家人一起吃饭,鼓励孩子独立吃饭。
2.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
作为家长,你既不需要购买专门的器材或操作手册,也不需要刻意创设一个环境。
因为,日常生活中就充满了各种事情,玩具玩好自己收拾,自己的袜子自己洗,妈妈买菜、孩子可以剥豆子等等,数不胜数。
3.树立孩子自我服务的意识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提出,“3-6岁是主动对内疚,主要的发展任务是活动主动感和内疚感,体现目的的实现。
”简单来说,家长鼓励、支持孩子的行为,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对孩子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
4.家长放手,坚定地相信孩子的能力对于孩子,很多家长很难百分百去相信孩子的能力,所以,很多成人常说:“你还小,这个不行的;等长大了,你就能做。
”正因为成人抱有这样的观念,所以,当孩子第一次吃饭吃得不好;当孩子穿衣服能穿一个多小时;当孩子倒水打翻杯子……家长处处为孩子“解决琐事”,以至孩子自己都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
5.适当地示弱在孩子的眼中,大人们都是超人,什么都会做、都懂。
事实上,大人也是普通人。
如果在生活上,成人对各种事情都包办代替的话,那么,当你需要孩子帮忙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拒绝你。
作为家长,在生活中,对孩子适当地示弱,让孩子参与其中,更积极地去做,获取各种生活体验的过程。
6.树立榜样,让孩子看得到现在社会,很多家长双方都是工作族,所以家中很多事情都是祖辈帮办代替。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独立自主,能够自理生活,这不仅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也能够降低家庭的负担。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呢?下面分享一些实用的方法。
一、建立规矩和责任感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对孩子制定一些简单明了的规矩,比如说每天睡觉前要整理好床铺,每天饭后要刷牙等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我们还要让孩子明白,这些规矩是为了自己好,我们不能让孩子只按规矩去做事,还要让孩子懂得责任感,用心去完成。
二、爱护和尊重孩子孩子是需要关注和爱护的,需要从内心上面认可和接纳孩子。
在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平时的谈话方式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问题,并试图帮助孩子解决。
另外,还需要注意不要过于批评孩子失败的事情,一味的强迫孩子去做事也是不可取的,应该把过程放在第一位,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尝试。
三、引导孩子学会自己做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引导,我们要注意通过专门的方式教孩子学会自己做事。
比如说,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教孩子穿衣服,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能提高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此外,我们还可以适当的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给孩子去自己做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自己做事”的乐趣。
四、通过游戏锻炼孩子自理能力在游戏中,我们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些启发孩子自理能力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警觉卫生卫生,保护自己及他人安全等等。
这些都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有效方式,家长需要灵活运用。
在游戏中,还应该注意不要输赢太重视,让孩子有足够的兴趣和乐趣,这样孩子才能够在游戏中更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五、创造一个协调的家庭环境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我们要创造一个协调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到温暖和舒适。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适当的给孩子一些自己处理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学会顾及家庭成员,养成自理的习惯。
总之,培养孩子自理能力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方面的引导和帮助,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让孩子在适当的情况下自己去学习和探索。
家长会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家长会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能够培养出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成长,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家长会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方法。
一、建立规矩和责任感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套明确的规矩和责任感。
例如,规定孩子每天需要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休息、按时完成家务等。
同时,家长也要示范并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这样孩子就会形成执行规则的习惯。
二、设立目标和奖惩机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设立目标,例如每周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或完成一项特定的家务,然后制定奖励机制。
当孩子达到目标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这将激励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要鼓励孩子主动承担起一些生活中的责任,例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洗漱、自己整理房间等。
家长可以在一开始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然后逐渐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这些任务,从而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
四、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时间管理是孩子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重要一环。
家长可以督促孩子合理安排时间,例如分配适当的学习时间、娱乐时间和休息时间。
还可以教导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和任务清单,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给予适当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家长要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们有机会独立思考和做决策。
例如,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或让他们参与家庭的一些决策,如购买家具或者食物等。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判断力,同时加强他们的自理能力。
六、提供正确的榜样和引导作为家长,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行举止是否符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我们要做孩子的良好榜样,并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建议。
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念。
总结而言,在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长可以通过建立规矩和责任感、设立目标和奖惩机制、培养独立性、时间管理能力、给予自主权和正确的榜样与引导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与学习习惯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与学习习惯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小学生具备独立自主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如衣物整理、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等。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不仅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
1. 规划合理的作息时间小学生应该学会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如规定每天早晨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等。
并且要养成按时起床、刷牙洗脸、穿衣整齐等好习惯,以保证身体的健康和整洁。
2. 培养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个人物品的能力教育孩子树立整理自己房间和个人物品的意识,让他们养成将物品分门别类、整理摆放的习惯。
同时,还要教会孩子整理书包、文具盒等个人物品,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 学会做简单的饮食在适当的年龄段,教会孩子自己动手做简单的饮食,如制作简单的早餐、午餐或晚餐。
这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食物的认知。
4. 发展适应社交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孩子需要适应学校生活,与老师和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主动与人交流,主动与同学建立友谊,并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如请谢谢、对不起等。
二、培养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从定时、安静、积极三个方面来论述。
1. 养成定时的学习习惯孩子在家庭中应有固定的学习时间,比如晚上完成作业和阅读时间。
定时的学习安排可以让孩子养成规律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2. 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在家中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避免干扰因素的存在,如电视、游戏机等。
让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育孩子要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和学习中去。
家长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念,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
在家里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家里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家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自理任务:为孩子制定一些简单的自理任务,如穿衣、洗脸、刷牙、整理玩具等。
让孩子明白这些任务是他们自己的责任。
2.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自理任务,不要急于帮助他们。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3.以身作则: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自己要具备良好的自理能力。
孩子会通过观察家长的行为来学习如何自理。
4.逐步引导: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逐步引导他们学习更复杂的自理技能。
例如,先让孩子学会穿衣服,再逐渐教他们系鞋带等。
5.激励与奖励:当孩子成功完成自理任务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奖励,如表扬、拥抱或小礼物。
这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
6.耐心和理解:孩子在学习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或挫折,家长要保持耐心和理解,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7.培养良好的习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如定时刷牙、洗脸、整理书包等。
这将有助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律。
8.家庭合作:让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通过以上方法,家长可以在家里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帮助他
们成为独立、自信的个体。
八大策略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八大策略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往往只顾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过分宠爱,事事包办代替,结果使孩子独立性较差。
因此,家庭教育非常有必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下面就总结一些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八大策略,希望家长能够从中受益。
策略一:游戏法把这个放在首位,是因为孩子不喜欢枯燥无味的东西,对于枯燥无味的东西他不会有兴趣也不会坚持,所以我们利用游戏的方法来使他产生兴趣。
比如孩子要学吃饭,我们就可以给他说把菜和饭搬家,把它们搬到肚子里去看谁搬得快,而且不掉在地上。
还有让孩子收拾玩具,把玩具放在一个玩具架上,留个记号,什么车放在什么位置,每次玩完以后,就告诉他把小汽车送回家,他就知道哪里是小汽车的家,哪里是小娃娃的家,每次玩完了就让他善始善终。
还有为了让孩子学会吃饭的技能,我们可以把大可乐瓶子挖一个小嘴,拿小条贴一个小眼睛,然后用小盘或小勺给他做点小豆子,或者是弄点纸让他给它喂饭,让他练习怎么喂饭,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练习夹东西,想法用一些游戏来吸引他锻炼他学习技能。
策略二:儿歌法就是把生活自理能力的一些技能编成一些小儿歌,一边说一边做。
比如穿裤子,可以编一个儿歌,“两座山洞前边站,两列火车向里钻,呜的一声开过去,两个车头又见面。
”如果孩子不愿意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个儿歌,这样孩子就会很高兴,就会自己做了。
洗手的时候也可以编个儿歌等,这样孩子比较能容易接受。
策略三:故事法可以参考故事书,也可以自己随机应变根据孩子的情况来编个小故事,讲给他听。
策略四:观察法有一些技能要传授给他,让他观察,看妈妈洗袜子是怎么洗的?爸爸整理书柜是怎么整理的?如果孩子看大人的觉得没劲,还有一个办法,家里如果有录相机把大人做事的过程录下来,放给他看,爸爸在做什么?妈妈在做什么?他一看也会很高兴。
策略五:竞赛法我们成人可以和他比赛,看谁吃得碗干净,或是谁整理的床铺更整齐,也可适当的给一些鼓励和表扬。
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1、养成习惯俗话说:“习惯之始如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自理的习惯。
你要给孩子指出行动的方向,规定其要达到的目的,并经常检查督促。
要通过有规律的“按时吃饭”、“按时睡觉起床”和“饭前便后要洗手、常剪指甲”等,对孩子进行反复的实践锻炼,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了。
2、“管”、“放”结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做到“管”、“放”结合。
所谓“管”,就是在孩子办某件事时,要过问一下,估计一下有困难,预先作一些必要的指导;所谓“放”,就是要放手让孩子去做。
在做的过程中,孩子才会增长才干。
3、端正认识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往往起始于父母对子女的娇惯。
有些父母生怕孩子苦着累着,从叠被子、洗衣服,到打洗脸水、倒痰盂都是一一代劳,甚至到了高年级和中学后,还是一切包办代替。
这就抑制了他们活动的内驱力,削弱了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
表现在和日常中产生怕苦畏难,消极懒惰、缺乏恒心等现象。
所以,凡有眼力的父母,都很注意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4、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使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一般来说,孩子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感兴趣的,对于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事情也总是持积极态度的。
因此,要注意引导,从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打扫房间的卫生、洗小衣物等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
5、要有耐心,持之以恒。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家长要从生活的小事中开始培养,要持之以恒。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
例如:教孩子自己穿衣服、系扣子、家长要先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要及时地鼓励,耐心地帮助。
6、采用多种形式,形象地教孩子学习各项生活、劳动技能。
(1) 通过讲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长大了”,与孩子一起唱“劳动最光荣”,念诗歌“别说我小”以及看相关的电视节目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孩子动手参与的欲望。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是孩子人生发展中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具备良好的自理能力不仅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生活,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然而,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却是一个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 从小事开始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时,家长首先需要从小事开始,逐渐引导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日常事务。
比如,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洗碗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任务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责任心,同时也让他们逐渐明白自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 提供合适的指导在引导孩子处理日常事务时,家长应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孩子学习如何收拾房间时,可以告诉他们先整理床铺,接着归类玩具等等。
通过这样的指导,孩子能够更加有序地完成任务,还能学到合理的时间管理和组织能力。
3. 给予适当的自主权在孩子逐渐掌握一项自理技能之后,家长应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事务。
比如,孩子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然后自己穿搭起来。
这样的经历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4. 倾听孩子的观点和需求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时,家长要倾听孩子的观点和需求。
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让他们在处理事务时感到被尊重和重视。
如果孩子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或想法,家长可以适度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鼓励孩子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5.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也包括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挑战时,家长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并找出解决方法。
例如,当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某件事情时,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审视问题,并共同探讨各种解决方案。
这种培养方法能够增强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为他们未来面临的各种情况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方法和策略,家长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然而,家长在培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耐心和耐心再耐心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耐心再耐心。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是指孩子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如个人卫生、穿着、进食等。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和独立性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介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个人卫生的培养个人卫生对孩子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
例如,他们可以教孩子正确刷牙的方法和频率,养成每天刷牙两次的习惯。
此外,教会孩子洗手的正确步骤和时机,如饭前、上厕所后等,也是培养个人卫生的重要一环。
通过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示范和引导,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技巧。
二、穿着的培养学会穿衣服是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小开始,父母可以让孩子逐渐学会穿脱衣物。
首先,给孩子选择简单易穿的衣物,如弹性舒适的T恤和松紧带的裤子,使他们可以更容易地掌握穿脱技巧。
然后,教孩子如何正确地穿衣服,例如将头伸进领口、用双手穿过衣袖等。
有耐心地引导和鼓励孩子,帮助他们逐渐掌握这些基本技能。
三、进食的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包括了进食方面。
在进食过程中,父母可以教会孩子使用餐具的正确方法,如使用叉子和勺子等。
同时,教孩子如何正确切割食物,养成独立用餐的良好习惯。
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自己清理餐桌和洗涤餐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卫生习惯。
四、整理个人物品的培养孩子会有自己的玩具、书籍和衣物等个人物品,父母可以教会他们如何整理和保管这些物品。
例如,给孩子提供一个具有明确分类的存放空间,指导他们学习将相似的物品放在一起,并告诉他们每次使用完后需要将物品归位。
通过这样的培养,孩子可以学会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培养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
五、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的培养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还意味着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父母可以在他们自理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自主权,如让他们选择自己的衣服、护理自己的个人卫生产品等。
同时,当孩子面临一些问题或困难时,父母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很多家庭中,家长过度溺爱孩子,总是觉得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好。
这样的做法反而会让孩子失去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
家长应该明白,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是培养他们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创造锻炼机会家长要善于创造孩子锻炼的机会。
比如,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穿衣、洗澡、收拾玩具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务劳动,如打扫卫生、洗菜、剥蒜等,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独立完成任务。
三、给予鼓励和表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表扬。
当孩子尝试自己做一些事情时,家长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
即使孩子做得不够好,也不要严厉批评,而是要耐心指导,让孩子从中吸取经验,不断进步。
四、培养孩子的自觉性五、做好示范和引导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
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示范,让孩子看到自己是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事情的。
同时,家长还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注重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
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才能更好地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七、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是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因素。
家长要教育孩子,让他们明白只有经历过挫折,才能更好地成长。
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教育孩子如何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生活事务。
比如说,在孩子起床后,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整理床铺,穿戴衣物,这样的小事情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能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管理自己的日常事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主讲人:陈丽“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今天作业完成了没有,”、“今天钢琴弹了吗,”、“今天书法练了吗,”每天下班回家,很多父母第一句经常问孩子的话。
“妈妈,我饿了,快做饭啊~”、“爸爸,作业做好了,帮我检查一下”、“奶奶,校服不见了,快帮我找找~”每天在家里,很多父母经常听到孩子对自己的迫切“唤”。
认真读书学习、加强才艺训练,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但对于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似乎成了父母遗忘的事情。
如今,有些孩子由于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自己份内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劳”,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口”,过着“小皇帝”的生活。
父母:孩子只要读好书就行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
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的体力、智力、良好的个性形成和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对他们将来在社会上自强自立有重要的影响。
现在的情形是,孩子趴在地上玩,家长怕他们把手和衣服搞脏;孩子跟伙伴出去玩,怕摔跟头,怕被欺侮……总之是不放心,要么不让参加,要么在后面跟着,做“保镖”;孩子拿工具干活,怕碰坏了孩子的手脚,不是不许动,就是代替孩子干;孩子参加活动,父母往往随同前往,头顶骄阳,焦急不安地在场外等候;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孩子的行动受到过分的限制,导致了儿童逐渐养成领带习惯,缺乏自立精神。
“我性子比较急,看见女儿慢吞吞地穿衣、穿鞋,常常迫不及待地说‘算了,算了,妈妈给你穿好算了。
’现在女儿上小学已有一段时间了,衣服,裤子还是我给她穿。
”张女士有时怕麻烦,怕孩子事情办不好,自己就帮她做了;“儿子每天回家还有很多作业要做,自己怎么忍心叫他再去擦地、叠被子。
”儿子上初二的林先生心疼孩子,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长们往往不愿意孩子“受苦”、“受累”,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所以对一些基本的生活行为、简单的家务劳动也不让孩子插手。
孩子会自己洗手、洗脸、洗脚了,家长却给他们打好水帮他们洗;孩子上学了,尽管距离学校很近,家长每天还是背着书包接送;孩子写作业,家长要陪在旁边,最后帮他们检查作业、收拾书包……一切生活上的“琐事”,家长全权包揽,今天的父母对孩子过度照料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
孩子:自己事情要自己做孩子需要的是适当的关心和恰如其分的爱护。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需要有自己独立成长的空间和自由。
用毫无节制的母爱包裹孩子,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应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记者采访中,很多中小学生表示回到家里都很少做家务,因为父母没有叫他们做,自己也就懒得去做。
一些小学生说,有时自己想帮妈妈洗衣服,但妈妈总怕自己洗不净或累着不让洗。
当问及“自己的事情,是不是应该自己做,”时,几乎都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
有的学校为培养孩子们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照顾自己能力教育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放假时让孩子们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在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时候,除了训练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还要特别强调训练孩子学做家务。
如让孩子自己洗袜子,拿牛奶,买东西等。
家长在吩咐孩子做家务时要有耐心,孩子主动帮助做家务应得到鼓励。
家长还要让孩子们懂得:让他们做家务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勤劳、刚强、负责任的心理品质,以及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专家:培养的“错位”和“越位”专家认为:对于孩子来说,生活自理能力是迈出家庭保护的第一步,绝不能马虎。
现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通常比较差,原因可能在于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
有媒体报道:在某大学,年龄已经30出头,拿到了博士学位,但是连西红柿炒鸡蛋都不会做,还要母亲不远千里前来帮忙洗衣服……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生活中确实存在。
专家认为,父母只要求孩子搞好学习,其他事情不让参与,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成功的机会。
在每个家庭中,“关怀强迫”的表现处处都有:追着孩子穿衣、洗脸、吃饭、收拾玩具等等,把水果削成小块送到宝宝嘴里,孩子害怕时随时拥抱孩子,代替孩子面对恐惧不安,帮助孩子垒好倒塌的积木,再有,从酸奶的牌子,衣服的挑选,零食的口味到食谱的搭配;从学习音乐、绘画到运动量的安排,玩具、小伙伴、游戏的内容,活动的限制……在父母们“周到”服务、“严密”保护中,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父母不可避免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拐杖”。
专家用“错位”和“越位”来解释这一社会不良症状。
一是培养理念上的一种错位。
由于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导致部分教育者,特别是家长过于侧重对孩子知识、才艺的培养,认为“孩子只要念好书就好,生活琐事自然有长辈代劳”,忽视了自理能力的培养。
二是培养过程上的一种越位。
除了父母的“包干代替”外,还有家政服务的补充,这些生活上的“越位”无形之中也减少了孩子学会自理的机会。
“要适应社会,适应生活,自理能力尤为关键。
”大家都熟悉被誉为19世纪数学界泰斗的数学家高斯吧,据说高斯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泥瓦匠。
父亲一开始干活,小高斯就蹲在父亲旁边,为他添砖加瓦。
高斯的数学才能毫无疑问是从这个时候培养起来的,以致于他在8岁时,便发现了算术级数之和公式。
这种说法究竟有无道理,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论及,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劳动无疑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就小高斯来说,至少是在递砖头中学会了计数。
婴儿在1岁半以后就出现独立自主的愿望。
但有的家长由于过于疼爱孩子,往往照管过度,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整天是不离孩子左右,即使让孩子自己干点事,也总是不等他们做完就又“包办代替”。
他们总是认为孩子年纪小,不会做事情,既干不好又费时间,不如自己来得爽快。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这种不正确的“关怀”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更为严重的是,这样做,势必要滋长孩子消极、松散,懒惰的恶习。
某校对一个班40名学生做了调查,发现有32人不会做饭,几乎在家都不洗衣服,只有个别女生有时洗洗手绢和内裤,还有两名女生不会梳辫子,每天早晨由母亲给梳。
班上轮流排值日,有些学生不会扫地。
老师看不过眼,动手打扫,他们竟无动于衷。
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孩子成为父母的可怜附属品,丧失了独立性。
但是,孩子的能力毕竟有限,即使是他们份内的事,如:穿衣,洗脸,刷牙等,开始也做不好。
如果在这段时期中,父母亲能因势利导,明智地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给他们一点发展自己的自由空间,那么孩子就会一步步迈出独立的步伐。
当然,如果父母亲因其失败就抢过来帮他们做了,或者不合时宜地给予斥责,那么,孩子幼嫩的独立萌芽就很容易被扼杀。
1岁左右的孩子想自己拿勺子吃饭,但吃不好,这时可以给孩子一把勺子,大人一把勺子,一起配合。
这样既教给孩子吃饭的技巧,又能让孩子吃好。
1.5岁的孩子开始想要自己脱衣服,甚至穿衣服,这时可以做一些小衣服让他平时练习给娃娃穿衣服,扣扣子,穿脱鞋。
这中间常要成人的帮助,否则,尽管他有穿衣的愿望,但是,由于总也穿不上,慢慢就会失去主动性,再也不想自己穿了。
2岁以后,可以让孩子做父母的小帮手,如:帮妈妈递鞋,浇花,洗小手帕,拿扫帚,收拾玩具等。
重要的是,应该在孩子练习过程中多加鼓励,自己承担责任,不要责骂勺子不好,凳子不平,衣服太难穿等。
父母帮助孩子完成一项工作,比代他做完所花费的时间要多好几倍,因此需要极大的耐心。
父母为此付出的劳动也远比代他做大得多。
但是,这种劳动是值得的,它能保证孩子较早学会独立生活,并使其终生受益无穷。
1 自立从生活自理开始生活自理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开始。
我们的原则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幼儿园的孩子自己会穿衣服了,我们就一定不要去帮孩子穿衣服;小学生自己整理书包了,那么,这件事情我们就不再去管。
这件事只要孩子能做了,我们就让孩子去做,决不提供没必要的帮忙和代劳。
2 让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鼓励孩子尝试适合他们年龄的事情。
一方面是说到了某个年龄,我们就应该让孩子学习相应的能力,比如三四岁的时候,我们让孩子学着穿袜子、穿衣服、洗手帕等,到了十来岁的时候,我们让孩子学着收拾房间、洗衣服、做一些简单的饭菜等。
如果我们不去要求孩子做而是一直帮孩子做,那么孩子可能永远都不会做,有些人上了大学不会洗衣服,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做饭。
这都是不应该的。
另一方面是鼓励孩子多作尝试,孩子想做的事情,不要随便的禁止。
比如孩子对电路感兴趣,那么在确保孩子懂得安全用电的常识后,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进行各种尝试。
当孩子获得某种能力后,我们就让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
孩子喜欢动手,我们就让孩子负责电器之类的维修,孩子喜欢书法,我们就让孩子写春联;孩子喜欢音乐,我们就让孩子写一首“家歌”等。
3 培养孩子的精神自立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自立是远远不够,我们还应培养孩子精神上的自立。
凡是孩子的事情,比如着装、发型,比如对自己房间的布置,比如对学习上的安排等。
孩子的精神自立应该包括:A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B 能够独自面对和处理自己的事情C 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外国人如何培养孩子自立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不仅是学校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家长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外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和学习。
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采取种种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等。
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能力教育。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还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
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孩子在12岁以后就得给父母的庭院剪草、给别人送报,以换取些零花钱。
一些家庭还要求孩子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收割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家铲积雪等。
美国的父母们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父母如果溺爱孩子,是最糟糕的事。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打工挣钱。
在日本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
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陪护老人等,挣自己的学费。
孩子很小时,父母们就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
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
”总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是日本父母的根本出发点。
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
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被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