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词赋欣赏之秋声赋【唐】刘禹锡篇
《秋声赋》知识点梳理
《秋声赋》知识点梳理
1.文章背景:《秋声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一篇散文。
文章主要描写
了杜甫在秋天的时候走进郊外,欣赏自然景色,感叹人事如梦,寄托了作
者对逝去时光和人生短暂的思考和感慨。
4.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在文章的第二段,杜牧通过描写树叶的凋
零和人事的变化,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
他用“家世纷纷,仁贤盖世,逐俗齐等,不复乡伯亲族。
”来描述过去的人事旧好如梦一般,与现在的
荒凉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5.运用比喻手法揭示人生无常: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杜牧通过描绘鸟
儿的歌声在秋天中突然停止,比喻了人生的无常。
文章中有句“不知罢宿颂,华阳吟入云”,描绘了鸟儿的歌声消失不见的情景,进而引发对人生
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6.运用音乐描写景色:《秋声赋》中,杜牧运用音乐的形象描写了秋
天的景色,使文章更具诗意和音乐感。
例如,他用“前奏微碎,合部逐渐,铺开入主题,凄清若婉转之以律,欲言孤寂,忽如浅响,断续未终,则羽
音细扬,如劲柳之骤起”描绘了秋天中的鸟鸣声;用“吹罢韵寂,变却调频,轻蔓悠扬,陌路长行”来描绘风声。
7. 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秋声赋》中,杜牧展示了自
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在描写秋天的景色时,用“迴灵
iameter籁足音”,表达了与大自然相融合的感受;用“天命变置,曾波
嶷然,今逡巡,临残照而泣索”描绘了面对大自然的变幻和命运的无常时
的无奈和感慨。
秋从心出—《秋声赋》之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 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这是一篇用散文笔调写成的典型文赋,是北宋中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品之一。
此时的欧阳修(仁宗嘉佑四年,即1059年),时年53岁,政治上经历了“庆历新政”失败,并辞去了开封府尹的职务,思想上正处于心情郁结、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其年秋日,因感政治失意,故交云散,体力日衰,写下了长诗《夜闻秋声有感奉呈原父舍人圣俞直讲》,而余意未尽,又写下了这篇著名的《秋声赋》。
在这篇文赋中,欧阳修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议论的对象,极尽铺叙,渲染之能事,并由景入情,抒发秋感,融入了作者对政治、人生、世事的深觉感慨,从而完成了本篇文章的深刻主题: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应加强内省、超乎其外。
这一寓意,抒发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郁闷心情,能主力求自我超脱的愿望。
唐·刘禹锡《秋声赋》
唐·刘禹锡《秋声赋》唐·刘禹锡《秋声赋》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
百虫迎莫兮,万叶吟秋。
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
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
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
惊绮疏之晓吹,堕碧砌之凉月。
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
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
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
如吟如啸,非竹非丝。
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
废井苔合,荒园露滋。
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
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
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
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
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么麽。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
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
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翻译】蓝天有如清澈之水啊那样的遥远深幽,田野百虫迎来岁暮啊万叶也吟唱寒秋。
林中枯叶瑟瑟作响啊昆虫声凄凉悲忧,将归之人濒临江边啊望故乡登上高楼。
晚秋树林蝉鸣声声啊牵惹旅人之乡愁,黄昏蔓草寒蝉哀吟啊几多离愁上心头。
苍松翠竹风中摇曳啊梧桐楸树叶凋谢,晓风破窗阵阵凄寒啊月色清凉漫碧阶。
想念塞外征人艰辛啊独守空闺谁慰藉?蟋蟀鸣叫机杼声声啊长空雁叫书信绝。
河水清清捣衣声声啊虚窗寂静空切切,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啊触动别离的情结。
废井边青苔已布满荒园中到处是露滴,凉叶在初秋时凋落秋虫在寒夜里咿咿。
纵有谢安潇洒风度啊山涛之平和才气,只不过是小小秋虫啊在窗前鸣叫唧唧。
纵有辅佐君王良策啊九派之学说造诣,只不过是片片树叶啊在深秋凋落成泥。
千里马虽雄心不已啊却已经老态龙钟,小苍鹰虽未及腾空啊却充满搏击之情。
听到秋风呼啸山野啊我便会怦然心动,看到秋色苍茫浩荡啊我便会精神振奋。
我的力气将用尽了啊脚上还绑着丝绳,而我还在奋力向前啊只因这凛冽秋声!【注释】[1] 中山公:即李德裕(787-850),字文饶,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唐宪宗元和时宰相李吉甫之子,中山是李德裕的封邑。
秋声赋 第三段
10分钟讲课之《秋声赋》——段落分析“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注释与译文有时:有固定时限。
中,同“衷”,内心渥:红润的脸色。
黟(yī):黑。
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
戕(qiāng)贼:残害。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
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
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
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秋声赋》,上节课我们梳理了全文字词,分析了前两段。
作者秋夜读书深受秋声触动,从听觉角度描写秋声,又由秋声展开对秋状、秋气的议论,这样就自然引出人生感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第三段。
师:大家一起朗读一下第三段。
师:(上节课强调的字音还是要注意一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
“嗟乎!注意,这是抒怀的信号。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这就是大师,八个字就收束了上文秋悲的议论。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同学们,这里就要慢慢看了。
由秋声写到草木,又由草木论及人生。
欧阳修其实还是沿袭悲秋的传统。
那么,这是否又是一番人生失意的惆怅,身世的感伤。
我想,对于越是公认的好文章,做一下心理预设,越可能获得更大的阅读乐趣。
师: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大家先自己看一下下面两句写了什么?生:。
师:不清楚不要紧,我们接着往下看。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刘禹锡诗词赏析4篇
刘禹锡诗词赏析4篇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刘禹锡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秋声赋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
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
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
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
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
惊绮疏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
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
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
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
如吟如啸,非竹非丝。
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
废井苔冷,荒园露滋。
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
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
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
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
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么。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
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
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秋声赋》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赋。
此赋首段写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迁谪之后带来的人生体验;次段集中描写秋天景色,展开联想,扩大境界,结合历史人物典故,使主题意义显得更加深远;末段显示出作者不愿屈服于邪恶黑暗力量的信念。
全赋通过采取铺垫烘托、正反对比的手法,以一组鲜明的对比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老当益壮的情怀。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此诗在《全唐诗》题作《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此诗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
由于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
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
秋声赋精品课件_图文
商,是悲伤的意思,万物已经衰老了,就会令 人悲伤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表承接,就 必然 衰败
夷,是杀戮的意思,万物过了繁盛期,就必然衰败。
思考:第二节内容
1、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 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秋的情状、对秋气的议论。
2、此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 ,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 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 虚,手法是由实入虚。作者写秋状其实 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 特点。
秋之为状
秋色 惨淡,烟霏云敛 秋容 清明 ,天高日晶
实
由实入虚
秋气 栗冽,砭人肌骨 秋意 萧条,山川寂寥
虚实结合
虚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 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 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 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 声。
2、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 什么方法来写出秋声的?
明确:比喻
3、作者对秋声的摹写,是用了一连串的 比喻,这些比喻的妙处何在?
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 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 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 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 可感。
秋声:多层次比喻,写尽秋声之声势; 秋状:多侧面描写,突出秋状之威力; 秋心:多方位连类,强调秋心之肃杀。
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 ,变态百出。
——(清)吴楚材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是
人是动物,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此赋写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时作者五十三岁。
作者晚年虽仕途已入顺境,身居高位,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
他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所以他对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文学
《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
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
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
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秋声赋》详解
《秋声赋》详解(091019)欧阳子方.(正在)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定语后置),悚然..(惊惧的样子)而听之,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听到有来自西南方向的声音,我惊惧地仔细倾听,曰:“异哉!”初淅沥..(细雨声)以.(连词,而)潇.飒.(形容风声),忽奔腾而砰.湃.(同‚澎湃‛), 说道:"奇怪啊!" 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 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属相击声音),金铁皆鸣。
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不闻号令, 但闻人马之行声。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 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 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浩瀚银河,高悬中天。
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情状)也, 我说:"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什么而来呢?秋天总是这样:其色惨淡..(黯然无色),烟霏.(很盛的样子)云敛.(收,聚);其容清明,天高日晶.(亮); 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 其气栗冽..(寒冷),砭.(治病的石针,引申为刺)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丰草绿缛..(碧绿繁茂)而争茂,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
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 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掠过,拂拭)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草木被秋风拂过便凋零变色,树木遇到秋风叶子就要脱落。
秋声赋翻译
秋声赋翻译一、引言秋天是一年中最美丽、最令人陶醉的季节之一。
诗人、文人常常以秋天为主题,用文字来描述那种宁静、充满诗意的秋天景色。
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就是《秋声赋》。
本文将对《秋声赋》进行翻译,以展现其独特的韵味。
二、原文《秋声赋》原文如下:秋者,既为仲秋,幽人之心亦秋;其音壅塞而景斯改,其阳超然而光阴盈矣。
禁区摧颓,凋如以屯;垂枝死叶,戾然不居。
絮飘桑榆,户封于塞;犬马用束,人寂然不发。
盖盘咸莱,其水始涸;蔼蔼红葳,其色欲焉。
夙兴狼号,秋毫木风,习习于郊于市之间。
遥见漠漠,唯槁株之声犹在耳;间闻悠悠,乃幽人之琴心已披发矣。
法船驶流,指日已闷飘!三、翻译《秋声赋》的翻译如下:秋天,当仲秋之际,不仅人们的心境像秋天一样幽深,连景色也随之改变,白天的阳光超然而经年不息。
禁区里的花木凋谢,枝叶倒垂,形同屯垦;四处飘扬的絮花落在了桑树和苍松之间,户外被封在了塞外;人们牢牢地束起了狗和马,一片寂静无声。
盘咸莱的水开始干涸,红葳蔼蔼之色渐欲凋零。
早起的狼号,秋毫般的木风,在郊野和城市之间习习而飘扬。
远远看去,只有那一堆堆枯枝仍在耳边发出声音;深夜中隐约传来的声音,正是幽人的琴弦已经被奏响。
船只正驶向远方,指日就将沉闷地飘流!四、分析秋天在《秋声赋》中被描绘得十分具体和生动。
诗人以幽深的笔触描绘出人们在秋天的内心世界,将秋天的景色与人们的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中通过描绘萧瑟的景色、凋零的花木、飘扬的絮花等,成功地将秋天的氛围展现出来。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用准确的词语来表达原文中的意象,同时保持原有的感觉和韵味。
五、结论通过对《秋声赋》的翻译,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和表达。
秋天在诗中变得更加真实、生动,读者能够通过翻译的文字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思考。
翻译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并用恰当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希望本文的翻译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秋声赋》的诗意。
【高一作文】秋声赋
【高一作文】秋声赋“桂花开了,细碎的金黄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看满衣。
”低头树下走过,想起这句话,原来,秋又来了么?午后的阳光是酥软的,金黄的色泽,带着蛋糕的香甜味道,悠悠地穿叶间缝隙,在眼前流转,很是诱人。
暑气早就消散了去,只觉身上暖暖的舒畅,风卷起耳边的发,也拂乱了那一树香樟叶翩翩的舞步,它们左摇右摆跌成一团,沙沙瑟瑟地响啊响,似是奏一首欢快的曲。
正看它们摇曳间,恰飘来一缕桂香,俏皮地钻进鼻子里,心旷神怡。
我循清香望去,有不少学生和送饭家长坐在树下,孩子埋头吃着,父亲或母亲便在一旁注视着,目光慈爱,安祥,亦或说幸福。
有时轻声叮咛,絮絮的低语消散在满是甜蜜的空气中。
我微笑,却不知怎的就想到,若是这桂花落进了他们碗中,该是个什么滋味呢!秋夜微凉,一返回家中,就快快盥洗完,正欲躲进被窝,察觉窗子没有有关严严实实,便跑过去。
然而Merlebach却是一声声凉风。
回忆起没多久之前的夏,它们还躲藏在窗外的枝敏叶藏中演唱得高亢雀跃,曾存有一段时间,它们不知疲倦的声音在我似曾相识真的就是聒躁得很,真是恨不得招上耳朵。
而如今耳畔的,真的就是蝉声?细细的弱弱的,悠悠的残啼,似抵住了我的心脏,在夜里微疼出来。
再不是结伴而歌,只是几只在寂冷的夜中此起彼伏,拖着长长的,长长的尾音,必须将它最后的一点生命张杰歌声里似的。
凉风瑟瑟,寒蝉凄切。
关上窗,便听不太真切了。
在被窝中,忽忆起往事来。
还只是八九岁的年纪,在立秋前,总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树下拉蝉蜕,在丛中翻来翻去,也不顾霜露将衣裳打了个全温。
有人找到了,双呼一声,引起大家一齐围上前看,褐黑色的,脆脆的,还能瞧出蝉原本的模样,我们也不怕,总爱戴在小指上,四处炫耀一番……心下几分帐然那蝉的一生,分野就是歌唱的一生。
从莲化含苞演唱至明菊初绽,直演唱得灼灼日光变为羽寒风,直演唱得九分绿意变为三分枯黄,它亦不曾停息过,人们厌倦了,它仍执着。
白露为霜的时节,亦就是它生命将天下的时候,黑暗中等过两三年,才利尼县属它的一季夏,高歌一曲生命之音,不遗余力地演唱它第一支亦就是最后一支歌……秋意渐深,蝉鸣渐弱,而愿来年之夏,还能听见那一树枝繁叶茂中传出的嘹亮欢畅的,生命之歌!。
《秋声赋》作品文学赏析
《秋声赋》作品文学赏析《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
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
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
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
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
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同时这种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
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这些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
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
这里,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
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
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秋声赋译文
秋声赋译文唐代刘禹锡和宋代的欧阳修均著有《秋声赋》,且均受到后世的喜爱和传颂,本篇将逐一介绍两篇《秋声赋》的译文。
1、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
他一听,说:“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风雨骤然而至。
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金甲铁衣都发出声响;又像袭击敌人的军队,又衔枚奔走,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精选课件
9
原文及翻译
❖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如助予之叹息。
❖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 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足取的。
精选课件
14
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
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
静,山林空旷。
精选课件
4
原文及翻译
❖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 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 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 气之余烈。
❖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 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 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 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 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 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精选课件
5
原文及翻译
❖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 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 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 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 意志。
精选课件
6
原文及翻译
❖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 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 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精选课件
3
原文及翻译
❖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 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秋声赋》赏析
《秋声赋》赏析《秋声赋》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下文是该作品的赏析。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
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作者正在秋夜专心致志地读书,忽听一种奇特的声音从西南方传来。
作者惊讶于这样的声音,细听,起初似雨声淅淅沥沥,又似风声潇潇飒飒,忽然又如波涛奔腾翻涌,又似狂风暴雨骤然而至。
它接触到物体上,又发出如金铁相撞的鏦鏦铮铮的声音,又好像奔赴敌阵的军队,衔枚迅跑,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之声。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
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
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
作者对童子说:“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回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
这里,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
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作者接着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自答曰:“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秋声,是秋天的声音,作者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把秋天的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
秋声赋第二段赏析【唐代】刘禹锡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秋声赋
第二段
唐代 刘禹锡
作品赏析
• 【相国中山公】指李德裕,中山是他的封地。【天官太常伯】指王起,会昌元 年判太常卿事。【皆得时行道之余兴】验证了我前面说的,李德裕做赋正是仕 途得意之时。但此时的刘禹锡已经年过七十,在洛阳居闲职,一辈子中年富力 强的时代都在远谪中消磨掉了。【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可见他当时的心境,与李德裕、王起是截然不同的。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 飒,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 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
………………………………………………………
《秋声赋》是刘禹锡为“寄孤愤”而创作的。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刘禹锡作《秋声赋》。 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 赋》的写作年代太远。公元836年秋天,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这首诗中明写诗人 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根据刘禹锡、李 德裕、令狐楚生平交往,太常伯当为王起,即此赋当创作于会昌元年秋。图片欣赏Fra bibliotek作者简介
•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 “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 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 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 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 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 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秋声赋》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唐·刘禹锡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
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
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
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
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
惊绮疏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
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
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
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
如吟如啸,非竹非丝。
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
废井苔冷,荒园露滋。
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
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
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
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
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么。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
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
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注释相国中山公:即李德裕。
属(zhǔ):请人唱和。
天官:指吏部,主选授之事。
太常伯:龙朔二年(662年)改吏部尚书为太常伯,这里指王起。
得时行道:逢时易达,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光阴之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之感叹。
伊郁:愤懑,忧烦。
斐(fěi)然:形容有文采。
窅(yǎo)窅:深远的样子。
悠悠:渺远无限。
辞林:凋落的树叶。
潜:隐藏。
命侣:招呼伙伴。
啁啾(zhōu jiū):虫鸣声。
送将归: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慷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吾土:故乡。
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露蝉:露水中的蝉。
蝉翼被露水打湿,飞行困难。
夕草起:一作“夕蔓趣”。
寒螿(jiāng):指蟋蟀。
含韵:秋寒中仍然保持风韵。
梧楸:梧桐和楸树,都是早落叶的树木。
绮(qǐ)疏:雕镂华丽的窗户。
疏,窗户。
征行:指远行征戍的丈夫。
碧砌:青绿色的玉石台阶。
骚屑:风声,这里喻叹息声。
蛩(qiū):蟋蟀。
机杼(zhù):织布机和梭子。
音书:音讯书信。
远杵(chǔ):远处传来的捣衣声。
同为“秋声”赋,寄托大不同
同为“秋声”赋,寄托大不同作者:罗献中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7年第10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咏秋之作遍及各代,不计其数。
其中虽然诗歌、散文数量众多,异彩纷呈,而赋体作品亦为数不少,且多为佳作。
在这些咏秋佳赋中,有两篇名家同题之作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在文学的星空中交相辉映,光彩夺目,为绚丽多姿的文学园地增添了色彩。
它们就是《秋声赋》,作者分别为中唐的刘禹锡和北宋的欧阳修。
有趣的是,虽然这两篇佳赋同出名家之手,且取材命题也完全相同,但在主旨、寄托和风格上却迥然不同,可谓名同实异。
究其原因,乃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秉性等均不相同使然。
这种同题异旨、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为我们在阅读上提供了不同的美的享受,同时也为我们在写作的构思立意上提供了十分直观的借鉴。
下面,我们就将两篇作品分别作一赏析并予以比较。
刘禹锡的《秋声赋》作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
当时作者虽已年届古稀,老病在身(次年就去世了),但他的意志并未消沉,仍然意气风发,昂扬进取。
我们知道,刘禹锡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历经磨难,饱经风霜。
刘禹锡青年时代即有施道展志的政治理想。
早年入仕后就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成为“永贞革新”的重要成员。
可惜革新运动很快夭折,刘禹锡遭到了沉重打击,被贬到遥远的蛮荒之地充任卑微的闲职,失去了在朝廷中施展才干、实现抱负的机会。
其后的几十年,刘禹锡就在崎岖的宦途上艰难跋涉,颠沛流离,其间屡受挫折,身心备受摧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便是其早期贬谪生涯的真实写照。
在长期的磨难和打击中,刘禹锡磨练出了一种坚毅顽强、坚忍不拔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他身上历久弥坚,至死未衰。
因而在这篇赋里,他一反历来文人、名士的悲秋情调,借秋声寄托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孤愤,对人生的晚秋发出了顽强不屈的呐喊,唱出了人生的最强音,充分显示了他虽然历经逆境坎坷、饱受风霜打击却始终乐观进取的顽强意志。
刘禹锡秋声赋全文学诗计划劳劳亭
刘禹锡秋声赋全文学诗计划劳劳亭
本诗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绝非空言,而是斩钉截铁
直奔主题,极具概括力。
劳劳亭既然是送别之所,那必然要在诗中体现离别。
如何体现?李白
给我们示范了一下什么叫“想落天外”。
他或许觉得用壮士酒、美人泪、离筵歌吹、祖道凝噎等去描写离别,
太老套陈旧了,了无新意,于是他用才华搞了点事:从春风与柳条的角度
去写。
春风在李白看来,是有思想的,它似乎是体味到了离人的痛苦,所以
不忍心把柳条吹青。
因为柳条要是被吹青了,那么离人就会折柳送别;而
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这不是春风在故意留下离人,让他们多相聚一会儿吗?
这是逆向思维的伟大表演,也是独属于李太白的创作手法。
用简单的
词句写出不简单的意思,这正是李白的伟大之处。
清代学者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评论这首诗说:“若直写别离之苦,亦嫌平直;借‘春风’以写之,转觉苦语入骨。
”确实如此。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LOGO唐·Fra bibliotek刘禹锡《秋声赋》
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 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莫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潜 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 起寒螿之愁。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惊绮疏之晓吹,堕碧砌之凉 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 绝。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 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废井苔合,荒 园露滋。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 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 堕。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么麽。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 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 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