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研究的述评

合集下载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感进行了综合性的文献综述。

本文将综述幸福感研究的最新进展,涵盖了幸福感的定义、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幸福感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程度的评价。

要研究幸福感,首先需要准确定义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通常包括积极情感、满足感和目标达成感等方面的心理体验。

根据这些定义,研究者们发展了各种测量幸福感的工具,例如主观幸福感问卷、积极情感量表等等。

这些测量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

在个体特征方面,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体因素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例如,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感到幸福,结婚的人比未婚的人更具有幸福感。

此外,人格特质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如乐观、自尊、内外控等。

社会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支持体系和教育水平等都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幸福感越高。

此外,社会支持体系、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环境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文化背景也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幸福感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体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东方文化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因此,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和评价方式也各不相同。

幸福感对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都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幸福感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更具有生活满意度和质量。

同时,幸福感也能够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降低患病风险。

从社会带来的角度来看,幸福感水平较高的社会通常更加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社会关系更加和睦。

因此,提高幸福感不仅对个体有益,也对社会有益。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增强,其中,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述评,以期对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影响因素、测量工具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国内学者在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分析、测量方法的改进以及提升策略的探索等。

我们也将关注这些研究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述评,我们期望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为推动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二、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测量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以及他们在情感上的体验。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Dien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定义上,主观幸福感强调个体的主观评价和内心体验。

它不仅关注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满意度,还包括他们在心理、社会、精神层面的感受。

具体来说,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而情感平衡则是指个体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状态。

在测量上,主观幸福感的评估通常依赖于问卷调查法。

其中,最常用的量表是Diener等人开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简称SWLS)。

该量表通过一系列问题来评估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满意度。

还有一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情感平衡,如《积极和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简称PANAS)。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整体生活感到满意或高兴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和健康。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呈现出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从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幸福感与健康、人际关系、工作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快乐感受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期许等主观感受。

主观幸福感不同于客观指标,比如收入、职业地位等,它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体验。

主观幸福感通常被测量为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评价。

主观幸福感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整体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良好情绪状态的综合表征。

二、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内心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都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研究发现,积极乐观、善于情绪调节和自我肯定的人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质量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2. 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水平、财富积累、住房条件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物质条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条件提升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是当物质条件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递减,甚至消失。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社会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会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紧张、不安全的环境则会抑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4. 文化因素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生理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更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较高的教育水平等正相关。

人们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关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因人而异,而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

具体而言,个体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评价。

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评价,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加乐于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幸福感还对个体的决策和风险倾向产生影响。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倾向相关。

最近的研究还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脑内多个区域的活动有关,包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参与了个体对于情绪状态和奖赏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促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幸福感的干预策略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关于学生和老师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一、前言“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种取向:一是主观幸福感(SWB, Subjective well-being),一是心理幸福感(PWB,psychological well-being)[1]。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综合性心理指标,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心理幸福感是对人的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和潜能的实现程度的评价。

国外幸福感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经过40 余年的发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研究对象日益广泛、研究成果非常丰硕。

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成果中论文上万篇,专著近百本[2]。

他们在研究的领域提出了幸福感稳定论( StabilityTheory)、定值理论(set- point theory)、动态平衡理论、认知比较论( Cognition and Judgment Theory)、应对方式论(CopingStyle Theory)、文化差异论(Cross Culture Theory)以及其他理论。

我国开展幸福感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晚了国外20 余年,但是发展较快,取得了很多成果。

二、主体在现有的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中,从研究内容看,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是相当全面,涉及的内容有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职业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人际幸福感等以及这些幸福感与各种要素的互相影响程度。

在人群涉及面上也是相当广泛,学生、医生、老年人、军人、少数民族等都包括在其中。

从研究的学科角度分析,现有研究更多的是从心理学和教育学学科角度出发的,管理学、社会生态学角、运动人体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也有涉及;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角度分析,影响不同研究对象的幸福感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可一概而论。

在每一个研究对象的背后,研究者考虑的更多的是研究对象本身的特质。

(一)学生学生主要包括儿童、中学生、大学生、医护专业学生等。

学术界关于幸福感研究的述评

学术界关于幸福感研究的述评

学术界关于幸福感研究的述评陈有真 贾志永 罗亚林〔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起步项目资助(编号:2008Q062)[收稿日期]2009—03—30[作者简介]陈有真,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贾志永,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成都 610031罗亚林,中共成都市委统战部干部,公共管理硕士。

 四川成都 610031[摘要]幸福感研究是跨越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

幸福感研究,对于科学衡量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系统梳理目前国内外幸福感的研究,述评了幸福感的内涵、结构、理论模型等内容,对幸福感研究的新近发展进行了总结探讨,并且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创新课题。

[关键词]幸福;幸福感;跨学科;展望[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10)01—0040—06一、幸福感研究是跨学科的研究幸福学是一门研究人们追求幸福、产生幸福感的规律的热门科学。

它综合考虑了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经验。

从这个角度来说,幸福感研究可能是跨学科研究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成功例子之一。

许多不同学科与领域学者的先驱性工作为幸福感研究打开了道路。

其中,成果卓越的有经济学界的R ichardEasterlin,Robert Frank 和Andre w O s wald,心理学界的Dan 2iel Kahne man,Ed D iener 和Tom Tyler,社会学界的Ruut Veehoven,政治学界的Robert Lane 等一大批学者。

〔1〕近几年来,现代经济学日益向经济现实回归。

200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幸福心理学(hedonic p sychol ogy )并力图颠覆新古典效用论、复活边沁快乐理论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 man )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国内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国内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2016.05随着积极心理学兴起,幸福这个话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简称SWE)的研究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

在中国特有的教育体制下,国内兴起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并且初具成果。

文章试图对国内学习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在Wilson 之后,经过了四十多年的研究,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逐渐深入。

我国自景淑华和张积家(1997)研究之后,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身确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是个体对情感(积极情感或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主观性评价和体验。

此外,学者们还认同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实证研究。

学习主观幸福感(Learning SWB)作为主观幸福感的一个特殊领域。

目前国内研究大都认为学习主观幸福感是指学生在学习前、学习过程中或者学习之后所体验到的一种偷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根据主观幸福感的维度划分,学习主观幸福感也通常分为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两个方面。

认知是学习者对自己目前学习状态的一种认识,是涉及理智的;情感是学习者对自己目前学习状态的一种情绪体验,是涉及感情的。

学习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方面既包括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整体满意度,也包括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某些具体方面的满意度,如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学习努力程度等等。

学习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方面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前者包括快乐、振奋、欣喜、自豪、满足;消极情感包括厌烦、压抑、羞愧、悲伤、焦虑、担优等]。

2.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通过文献的检索、分析发现,目前中学生的学习幸福感研究相对较多,但不同学者对其现状的调查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在总体学习幸福感方面,宋灵青、付丽丽、马颖等研究表明初中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总体在中等及中等偏上水平。

近年来国内教师幸福感的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教师幸福感的研究述评

的结论则是女教师比男教师幸福。 女教师能更多地从学生 交往、 领导管理、 社会支持、 职业认同等各方面获得幸福
5. 主 观 幸 福 感 指 数 量 表 。 量 表 包 括 两 个 部 分 , 总 体 情
感 。 〔23〕 在 目 标 价 值 、 知 足 充 裕 、 人 际 适 应 、 心 态 平 衡 等
由Diener等人 (1985) 编制, 包括5个项目: 生活接近 理想、
三、 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生活状况、 生活满意、 得到重要的东西、 肯定人生道路。
情感平衡量表由Bradburn等人 (1969) 编制 , 测量积极情感 和消极情感, 两者的平均数之差即为情感平衡分。 〔8〕
(一)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教师幸福的影响 1. 性 别 。 一 些 研 究 (杨 宏 飞 , 2002; 肖 杰 , 2004; 曾
国内研究者自编的量表较为关注教师职业的特点, 从
娟 , 2005) 表 明 , 小 学 教 师 总 体 幸 福 感 在 学 历 上 无 显 著 差
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职业认同、 从业动机)、 职业交往 (学
异, 但有研究发现农村教师学历越高自主幸福感越低。 〔33〕
生交往、 同事交往、 领导关系、 家长交往)、 专业成长 (教
有 研 究 表 明 教 龄 与 教 师 幸 福 感 之 间 存 在 U型 关 系 。〔30〕〔31〕
儿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 改编成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 调查问卷和高中教 师调查问卷 。 另外 还 有 谢 鞅 (2006) 、 〔18〕 李 郭 保 (2007) 、 〔19〕 胡 小 丽 (2007) 、 〔20〕 张 陆 (2007)、〔21〕 姜艳 (2008) 〔22〕 等编制的各种量表。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第3 5 卷第 1 期
场1 . 3 5Ⅳ_ 0 . ,
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T a n g s h a n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2 0 1 3 年1 月
J a n .2 01 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A Re v i e w o n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 S u b j e c t i v e We l l - - B e i n g
YE Ya n . h u i
( S c h o o l o f E d u c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 J i a y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Me i z h o u 5 1 4 0 1 5 , C h i n a )
叶 艳 晖
( 嘉应学 院 教 育科学学 院 ,广 东 梅 州 5 1 4 0 1 5 )

要: 在 介绍 主观 幸福感 的概 念及构 成 的基础 上 , 回顾 了我 国大学生主观 幸福感 的研 究现状及 测评工 具,
并着 重分 析 了影响 大学生 主观 幸福感 的主客观 因素 ,针 对大学 生主观幸福 感的测评 工具 、状 况和影响 因素及 干 预研 究等 三个方 面提 出了今后 需要进 一步研 究的问题 。 关键 词:大 学生;主观 幸福感 ;生活满 意度 ;积极 情感;消极 情感
f u r t h e r s t u d y o n s u b j e c t i v e w e l l - b e i n g o f c o l l e g e s ud t e n t s a r e p u t f o r w a r d . Ke y Wo r d s : c o l l e g e s ud t e n t s ; s u b j e c t i v e w e l l - b e i n g ; l i f e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 p o s i t i v e e mo t i o n ; n e g a t i v e e mo t i o n

近年来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资料

近年来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资料

近年来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资料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

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吃饱喝足就是幸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富起来了,基尼系数下降,人们幸福的来源以及表现已经迥然不同。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讨论幸福感是什么、有哪些表现方面以及影响因素。

一、幸福感概述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主观幸福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

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幸福感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心理很多方面,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就业状况、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婚姻质量、价值观念、传统习惯、民族文化、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二、幸福感表现方面幸福感体现在经济不断繁荣,收入不断提高,房价受到控制,科技不断进步,出行愈加方便,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谐稳定,政治权利充分体现等各个方面。

三、影响因素(一)内部因素1、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交往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也称为人际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2身体健康:身体健康的人往往比身体不健康的人开朗乐观。

3心理状况:这里的心理状况指个人气质类型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稳定外向的被试幸福感分数最高,而不稳定内向的被试幸福感分数最低。

(二)外部因素1、人口因素:中国曾是封建帝制国家,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思想控制数百年,在中国人潜意识里有“重男亲女”看法,所以,在中国女性受到一定歧视,幸福感较低。

老年人岁月迟暮,心中担忧死亡,所以幸福感与儿童青年也不一样。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幸福感的关注日益增加。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概念,代表着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主观感受的评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主观幸福感,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是从个体层面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内心的满意度和感受;二是从社会层面进行研究,探讨社会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三是从文化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在个体层面的研究中,有很多研究关注个人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人因素被认为与幸福感存在相关性。

研究发现,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感到幸福。

年龄方面的研究表明,年轻人和年长人群在幸福感上存在差异,年轻人更容易感到幸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幸福感逐渐下降。

婚姻状况也被认为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已婚人群的幸福感普遍高于未婚人群。

在社会层面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关注社会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研究发现,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收入水平与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其对幸福感的影响逐渐减弱。

在文化层面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研究发现,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幸福感有不同的理解和价值观。

东方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人实现。

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如何准确测量主观幸福感,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标准的测量方法。

二是幸福感的解释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争议,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从个体、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索,以期更全面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中学生学习幸福感研究述评

中学生学习幸福感研究述评
有知识和经验对创造力既有积极 的影响 , 又有消极的影 响。
造 力有相似之处。①创造力和智力都是在问题解决 的过程中 所体现 出来 的能力。如果将创造力定义为对刺激情景做 出适
应性 的和不 寻常的反应能力 , 而将智力定义 为解 决问题的能 力, 则在问题解决 能力 的较高水 平上 , 智力 的表现形式 也是 创 造力 。也就是说 , 非常困难 的、 极少能被人解决 的问题按其
险、 好 奇心强烈 、 想象力丰富 、 敢于接受挑战等 。因此 , 今后必
须进一步加强对创造性人格特征模型或结构建构的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 S e l i g m a n E P .B u i l d i n g h u ma n s t r e n g t h :p s y c h o l o g y s f o r g o t t e n
P r e s s ,1 9 7 9:2 7 — 2 8 .
识 的 自由联 系是创造 的前提 , 整体—联系—创造 , 是 大学生
创造力培养 的内在逻辑 。知识 的性质 、 组织方式 以及知识如
[ 8 】 R u n c o MA .A l o n g i t u d i n a l s t u d y o f e x c e p t i o n l a if g t e d n e s s a n d c ea r t i v i t y . C r e a t i v i t y R e s e a r c h J ,1 9 9 9 ( 1 2 ) :1 6 1 — 1 6 4 .
[ 9 ] D e n i s e d e S o u z a F l e i t h .T e a c h e r a n d s t u d e n t p e r c e p t i o n s o f

幸福感的研究述评

幸福感的研究述评

幸福感的研究述评马龙刚 常泽宇 郭艳丽 李雨飞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 要: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热点。

幸福感包含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和实现。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可以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繁荣。

未来研究的方向是整合幸福的含义,探讨本土化的幸福感模型以及开发相应的测量工具。

关键词:心理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 主观幸福感“你幸福吗?”一语曾经流行于电视与网络。

积极心理学发展百花齐放,众学者开始关注与个人成长、幸福感相关的积极能量。

当前各国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注意力转向国民的幸福问题。

各行各业的员工由于压力大而产生出许多身心问题,严重者危及生命。

这样的问题引发学者们思考:人们平日追求的是什么。

幸福是人们永恒的话题,也是最终的追求。

一、幸福感的定义幸福感可分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把幸福感理解为一种快乐的主观体验,因此主观幸福感反映了快乐论。

Diener 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一种个体对自己拥有积极情绪的主观评价。

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也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和实现,因此心理幸福感反映了实现论。

心理幸福感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Ryff认为心理幸福感是有关个体的自我认可、生活满意度以及平衡生活中积极与消极方面的能力,进而产生的一种内在幸福感。

Ryff认为只有在个体做出有益自身的选择,通常这种选择要求个体努力工作和坚持,此时个体可能会产生心理幸福感。

二、幸福感的理论1.Aristotle的幸福论。

Aristotle提出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观点,其理论被称作幸福论或自我实现论。

他认为幸福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目的。

他认为幸福是至善,幸福和德性紧密联系。

幸福源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2.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把需要层次比作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是一种成长性动机,满足了这种需要的个体才能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巅峰体验以及幸福感。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日益增强,其中,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满足程度和情感体验。

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主观幸福感概念的演变和定义,明确了研究范围和边界。

接着,从国内外两个维度出发,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

国内研究方面,重点关注了文化、社会支持、经济状况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个人特质、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等因素的作用。

文章还将对国内外研究的差异和共性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异同。

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将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对象的片面性等,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

二、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以及他们在情感上的反应。

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

在心理学领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解主观幸福感提供了基础。

马斯洛认为,人们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呈现出层次性。

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也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个体的积极情绪、意义和投入在主观幸福感中的作用。

在社会学领域,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家庭因素方面,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 主观幸福感。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密的亲子关系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幸福感受; 而过于严格或忽视的教育方式则可能降低青少年的幸福感。
社会文化环境方面,文化价值观、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等也会影响青少年的 主观幸福感。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支持体系可能影响青少年对幸福的定义和 追求;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学业失败、亲人过世等也可能对青少年的幸福感产生 消极影响。
结论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它不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生活 质量,还对教育、社会政策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 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 开:(1)深入探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动态发展和因果关系;(2)完善和研究 新的测量方法和技术,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 技术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访谈、生物反馈等。
问卷调查是通过让青少年填写问卷来评估他们的主观幸福感。问卷通常包括 对幸福感的整体评价、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等问题的回答。这种方法具有易于 操作、可重复性好等优点,但也可能受限于青少年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01 引言
目录
02 结论
引言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面临着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巨大 变化。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在青少年时期的表现和 影响尤为重要。本次演示旨在综述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探讨相关影响 因素和测量方法,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比较和验证跨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4)从政策和教育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促进他 们的健康成长。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评价和感受,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观幸福感成为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分析研究现状、优缺点及未来研究展望。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主要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具体包括心理学领域的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等;社会学领域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等;经济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等。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追求逐渐增强。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压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主观幸福感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问卷调查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大规模的样本调查,了解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实验法则是通过控制一定的变量,观察和比较实验前后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变化;案例研究法则是对个案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了解其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通过对不同群体(如老年人、大学生、残疾人等)的研究,揭示了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和影响因素;研究者通过对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相关变量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研究者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优点: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问卷调查、实验和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有利于从多角度深入探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成果丰富,为深入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多个不同群体和文化背景,有利于拓展研究的普适性和文化特异性。

消费者幸福感研究述评

消费者幸福感研究述评

消费者幸福感研究述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幸福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消费者幸福感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感和快乐感。

因此,研究消费者幸福感对于了解消费者需求、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者幸福感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例如产品质量、消费体验、品牌认知等。

首先,产品质量是消费者幸福感的基础。

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首要目的是满足自身需求,而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以提升消费者的幸福感。

消费体验也是影响消费者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消费体验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

一个愉快的消费体验可以带给消费者更多的幸福感。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提升消费体验,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创新的购物环境来提高消费者的幸福感。

品牌认知也对消费者幸福感产生影响。

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程度越高,其对该品牌的信任和满意度也会相对提高。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幸福感。

针对消费者幸福感的研究,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

例如,满意度-忠诚度模型认为,消费者的满意度与其忠诚度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满意度越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也越高。

这一模型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强消费者的幸福感。

消费者幸福感的研究也有一些实证研究。

例如,某研究发现,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会感受到更高的幸福感,因为奢侈品可以满足其虚荣心和社会地位的需求。

而另一项研究则发现,消费者在购买实用品时会感受到更高的幸福感,因为实用品可以满足其日常生活的需求。

这些实证研究为我们了解消费者幸福感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消费者幸福感的研究对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应该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消费体验和加强品牌建设,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幸福感。

自我实现的幸福_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_张陆

自我实现的幸福_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_张陆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1):134~139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张陆佐斌(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摘要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研究范式,研究者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从理论出发建构幸福感的结构,指导幸福感测量的发展。

已有的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和生活事件等内外因素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心理幸福感水平。

近年来,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整合的趋势。

此外,中国人的幸福感研究在借鉴西方成果的同时,仍然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关键词实现论,心理幸福感,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主观幸福感。

分类号 R3951 引言最近几十年,人们对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关注,同时幸福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学科的重视。

当代许多问题都源自于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的理论,因此当前有关幸福感的讨论往往涉及其哲学渊源。

从哲学传统上看,有关幸福的概念与理论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emonia)。

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实现论则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人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

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现代幸福感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取向,即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

主观幸福感是从快乐论发展而来,认为人的幸福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拥有多的积极情感和少的消极情感[1]。

而心理幸福感则是由实现论演化过来的,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并由此对幸福感有着不同的界定。

此外,二者的研究模式,即对幸福感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研究起点等也存在着差异。

有关大学生幸福感的调研报告综述

有关大学生幸福感的调研报告综述

十三,你觉得有幸福感的人应该具备什么?
问卷中的选项的选择都比较均匀,同学们都基本上知道 有幸福感的人都应该具备的东西,其实上述选项对于要 提高自己幸福感的大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都是应 该要具备的。我们不仅应该懂得,更应该将此付诸于行 动,毕竟幸福是我们的,我们要尽量做到,一些我们能 无能无力的,没关系,毕竟,通往幸福的大道不只一条。
五,调查结果以及分析。
我们运用问卷调查对大学生进行了直接调查, 分发问卷130份,回收问卷124份,回收率 95.4%,其中运用分层抽样法分别对大一,大 二,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数分 别为37、33、30、24。
其问卷调查结果及其分析结果如下:
1,问卷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 一,假如幸福感的最高分是100分,你认为 自己现在可以打多少分?
六,你对自己的课余生活满意吗?
由图可得,大部分人都对自己课余生活感到一般,也有少部分 人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不满意,大学有很多的课外活动时间,这 些时间都是由大学生自由支配,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一些自己 感兴趣的东西,建议大学生积极的参加课余活动,丰富自己的 课外生活,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能使自 己进步的机会。学校也要多举办一些有趣同时有意义的课外活 动,供同学们选择参加。这将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有关大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报告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11级软件工程
幸福在手上,调研我最强
组长:卿雯 组员:温泉、邓梦娜、刘慧、刘资媛、刘世鑫、吴杨、岳晓东
Happy team
目录
1、调查研究意义···············1 2、国内外研究现状·············1 3、调查对象和目标·············2 4、调查方法···················2 5、调查结果以及分析··········3-13 6、有关建议··················13-16 7、个人心得··················16-19 8、附件·······················19-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感研究的述评【摘要】幸福感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详细阐述了幸福的结构,从描述比较阶段、理论构建阶段和测量发展阶段总结了幸福的研究进程,最后提出幸福感的研究不足和展望。

【关键词】幸福感结构研究进程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主题。

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憧憬和追求。

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和荣光。

然而,幸福是什么,却是一个令人困惑却又神秘的古今难题。

由于幸福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现象,涵盖范围很广,许多学者也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对幸福做了不同的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观点,这些思想和研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探索幸福的道路。

但是,这些学科对幸福的研究都还只是在理性基础上的推测和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思辩活动。

因此,这些研究都未能得到令众人满意和信服的答案。

而心理学家试图从独特的视角来诠释和理解幸福,特别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使“幸福”这个古老而又恒新的话题进人到科学实证的领域。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幸福侧重于解释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以及美好生活的衡量标准和为人们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有效的途径。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的幸福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入,到现在已是硕果累累。

1幸福感的结构及界定1. 1快乐论的主观幸福感在心理学中,普遍把幸福感定义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主观的概念。

因此,心理学中研究的幸福感是自我体验的幸福,被称为“主观幸福感”,总的来说,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有多么幸福的评价。

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进行的评价,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情感状态[1]。

因此,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积极的情感体验、消极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感三个维度组成。

1.2实现论的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来源于哲学中的快乐主义,侧重于强调个体主观快乐体验。

而实现论的幸福感则从发展的角度认为个体在个人领域面对生活挑战时有意义的生活和自我潜能的实现也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称为“心理幸福感”。

它关注个人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因此,Ryff等人认为心理幸福感的核心要素是自主性、掌控环境、个人成长、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目标感、自我接纳六个方面[2]。

1. 3综合幸福感随着现代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某种程度相互补充,两者理论框架与测量指标(认知性与情感性、享乐性和发展性、状态性和倾向性)的整合,也已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例如,苗元江(2003)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综合幸福感”,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进行整合,提出了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友好关系、利他行为、自我价值、人格成长构成[3]。

由此可见,不管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还是综合幸福感,都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幸福感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对其评定主要依赖个体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一个人幸福与否只有他自己体验得最真实,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2幸福感的研究进程在这过去的四十年中,可以把幸福感研究概括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和测量发展三个阶段(Diener,1997)。

2.1描述比较阶段这是幸福感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是人口学统计方面对幸福的影响,主要采取两种研究取向或研究策略(Diener,1984)对不同群体的幸福感进行描述与测量;即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2.1.1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的研究主要探讨与幸福相关的环境。

与幸福相关的环境研究包括(1)国家、地理、个人居住的文化地区;(2)个人历史、生活事件,如彩票中大奖、不幸的车祸等;(3)人口统计学因素和生活状态变量,如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职业状况、工作保障,收入健康和宗教依附等。

这些环境变量对人们的幸福有很大的影响。

以往的横向研究表明,环境变量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相联系,经验证明中产阶级个体比工作阶级更幸福;结婚比单身、离婚更幸福;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幸福[4]。

2.1.2影响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影响个人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Heady发现人格影响生活事件,进而影响幸福感。

Costa等人发现,两个主要的人格特质: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有关,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

部分研究还发现人格特质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具有“幸福图式”的人,对生活事件和环境倾向予以正面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拥有更甜美的回忆和更乐观的期望,其幸福感水平较高[5]。

2.2理论建构阶段第二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范式,研究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这一阶段形成了许多的理论,例如,适应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目标理论、认知理论、活动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幸福感进行理论解释,促使幸福感研究的深化。

2.2.1判断一认知理论把适应理论、自我理论、认知理论、比较理论进行归纳,形成了判断一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幸福是相对的,关键取决于判断的标准。

当判断标准与其他个体做横向比较时,这就是“社会比较理论”,Wood认为人格为社会比较涂上“个性色彩”,它影响比较的方式,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下也作向上比较,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而悲观抑郁者却相反;当判断的标准是以自己的过去处境做纵向比较,这就是“适应理论”,人们一开始会对生活事件或环境产生强烈的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积极与消极事件,使其不至于总是狂喜或绝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反应,适应与习惯又会回到基线水平;当判断标准是以自我的理想概念做比较,这就是“自我理论”, Higgins认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抑郁、沮丧,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而自我和谐的人幸福感较高。

2.2.2目标与期望理论目标与期望值理论认为,幸福感产生于需要是否满足和目标是否现实。

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

与目标理论相似的还有期望值理论,该理论认为幸福感决定于个体期望值与现实情况的对比,如果现实成就大于期望值则会产生积极情感;反之会产生消极情感。

总之,主观意义上的生活质量是人们朝着基于自身价值观所建立的生活目标前进过程中而形成的心理平衡或失衡的内在体验。

以上各种理论解释模型从不同侧面理解幸福感,均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解释了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但都存在不足与缺陷。

已有研究表明,幸福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绝非某种内在或外在因素单独作用的成果。

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正确把握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条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更加深入地研究认知与人格、环境因素在主观幸福感的功能与作用,从而建构一个维度更多、层次更高、解释面更广的理论模型,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理解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

2.3测量发展阶段第三阶段则进入对幸福感测量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主要对幸福感的测量范式进行比较分析,建构了多种理论支持的幸福感整合模型,提出了幸福感测量的多种指标。

由于人们对幸福这一词非常熟悉,因此许多调查研究要求人们直接回答他们有多幸福。

在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中,用的最多的是整体幸福感单题测量工具,例如:Fordyce(1988)编制的文字单题量表,Cantril (1965)的梯形量表和山形量表、Andrews和Withy(1976)的脸形量表等图形量表。

多题量表种类繁多,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Mpbel编制《幸福感指数量表》、由Diener等人编制《国际大学调查表》、Carol Ryff编制的《心理幸福感量表》、邢占军编制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量表》。

3.幸福感研究的不足及展望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对于幸福感的心理学探讨己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有力的推动了人类对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探索的过程,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幸福感研究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标准相分离心理学中的幸福感关注的是个人内部的心理体验,这意味着他人认可的幸福感标准不一定拥有主观幸福感。

如果幸福仅仅具有主观属性,而没有任何客观标准可以检验,纯粹主观的判断可能会导致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相反结论,以幸福生活为终极目的和检验尺度的理论便无法成立,所有关于快乐指数、主观幸福感、满意度的调查便无意义,并最终导致幸福的“不可知论”。

因此,要全面理解幸福感,就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幸福是一种具有相当客观基础的主体体验即其幸福的客观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现实生活中,美味的食物、洁净的环境、宽敞的居所,绝大多数人都能从中感到快乐和幸福;古语说人生有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霖”、“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人们对这些环境和事件体验都是建立在人们具有相对接近的幸福体验与评价的基础上的,这说明了人类快乐具有的客观标准和公众认同性。

因此,满足幸福的对象客观性和人们对相同对象具有的比较接近的认同感,表明了人类幸福具有客观基础。

由此可见,一方面,幸福感不能脱离幸福的生活状态而存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一种幸福的生活状态只有被自我觉知的时候,才对个人有意义,它又是主观的。

3.2幸福感的研究关注消极事件对幸福感的影响目前许多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幸福感的变化。

一般说,良性事件与积极情感相关,负性事件与消极情感相关,大量研究显示,消极事件比积极事件更能影响人们的快乐,一项由社会心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作出的重要调查表明,与积极事件相比,人们生来就对消极事件的反应更加强烈。

由于消极事件对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生活事件的研究多集中在特定消极的生活事件上。

作为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Cui等人(1996)发表了一项长达3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消极生活事件对成年人晚期的精神健康有着肯定的不良影响。

青少年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论,Huebner发现,急性生活事件和慢性生活事件均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满意感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国内也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个体体验到的负性事件愈多,则愈感到不幸福。

王极盛[5]等通过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与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4项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幸福感总分显著负相关,其中不喜欢上学和与老师关系紧张还依次进入对幸福感的回归方程,对总体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从上述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研究者单方面从消极的生活事件和幸福感的关系中得出消极事件作为压力和应激源,却很少关注积极的生活事件对幸福的影响,国外有研究显示,积极的日常经历对青少年的一般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国内学者邢占军也认为,当年发生的大事或者政府决策,对民众的幸福感影响颇大,例如,2004年的“神五”发射成功则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