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十五讲04
西方哲学十五讲
第四讲柏拉图的“洞穴’’理想国两个世界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对理念论的反思通种论摹仿创世说苏格拉底述而不著,甚至也不能说“述”,而是“行”,他是一位实践哲学家。
记述苏格拉底的思想,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的,是他的学生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以至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声称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
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柏拉图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他对哲学的贡献就在于把巴门尼德一苏格拉底的思路确定下来,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
柏拉图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二十岁左右与苏格拉底相遇,回家把诗稿统统烧掉,从此醉心于哲学研究。
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城邦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寻求治国安邦的灵丹妙药,时间达十多年之久。
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
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
柏拉图学园一直延续了900年之久,要不是在公元529年被皈依了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封闭了的话,也许今天还在招生呢。
柏拉图是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传世的哲学家,这与柏拉图学园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柏拉图去世之后,学园再没有产生过像柏拉图这个“级别”的哲学家,但是在保存传播柏拉图哲学方面肯定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柏拉图哲学的起源与发展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思想始终处在探索和变化之中,而且其哲学著作采取了文学对话的形式,主要有《申辩篇》、《斐多篇》、《会饮篇》、《国家篇》、《斐德罗篇》、《巴门尼德篇》、《蒂迈欧篇》、《法律篇》(未完成)等对话,这些对话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大部分对话的时间顺序不得而知,这就使后人的研究面临着许多难题。
《西方哲学史》 第十五讲 黑格尔哲学
•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 是合理的 。 •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人们从来都不知 道汲取历史的教训。 • 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 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 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 来的。 •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 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 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任性的选择和自觉 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 的动学体系: 一、精神现象学:人如何认识绝对精神; 二、逻辑学:绝对精神如何运动; 三、应用逻辑学,包括: 1、自然哲学:绝对精神如何被异化为自然 的运动; • 2、精神哲学:绝对精神如何在人类社会和 精神领域运动。 • • • • •
• 关于《精神现象学》: • 1、1805年,黑格尔开始写作《精神现象学》, 1807年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 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 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 • 2、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 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 五个阶段。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三个 阶段属于主观精神);④精神,即客观精神;⑤绝 对精神。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 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 • 3、《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 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 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 一、生平与著述: • 黑格尔1770年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 1788年进入杜宾根神学院学习。1793年毕 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 的家庭教师。 • 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 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 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 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 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 • 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 版《哲学全书》(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 辑),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开始担任柏 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 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 • 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被其学生 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 《宗教哲学讲演录》。
西方哲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十五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十五讲》是一本介绍西方哲学的读物,本书分为十五讲,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主要的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观点。
下面是我对每一讲的读书笔记。
第一讲:希腊哲学的奇迹这一讲主要介绍了希腊哲学的起源和基本特点。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它的特点是理性主义和思辨性,这与古希腊社会的特点相对应。
希腊哲学家注重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并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哲学观点。
其中,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是希腊哲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第二讲:柏拉图的不朽思想本讲详细介绍了柏拉图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以其形式本体论和理念哲学而著名。
他认为真理存在于理念的世界,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一种影子。
他还提出了思想家王国的观念,即理念统治者应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关于道德和政治哲学的理论。
第三讲: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他对逻辑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他主张通过逻辑来进行推理和论证,他的分类学和演绎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哲学领域。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欧洲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波义耳的变革本讲介绍了笛卡尔、休谟和康德等思想家对西方哲学的重要影响。
笛卡尔是第一个在哲学上试图建立一个无疑真理的思想家,他的“我思故我在”成为现代欧洲哲学的基础。
休谟则对知识和认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我们的知识只是基于习惯和经验的。
康德则试图合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提出了他著名的“理性的边界”。
第五讲:黑格尔与历史辩证法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哲学家,他对历史辩证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认为历史是逐步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动力。
黑格尔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关于社会和历史的观点。
第六讲:尼采的力量哲学尼采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对西方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哲学十五讲
西方哲学十五讲1. 哲学的起源与定义哲学是人类对世界和人生本质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学科。
本讲将介绍哲学的起源和定义,以及其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1 哲学的起源哲学起源于古希腊,起初是对自然和人类存在的探索。
早期的哲学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提出了关于宇宙的基本构成和本质的理论。
1.2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探讨的范围广泛,包括对知识、存在、真理、价值等问题的研究。
哲学不仅关注于问题的解答,更关注于问题的提出和思考的过程。
2.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开端,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讲将介绍古希腊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性哲学家的理论。
2.1 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思想世界的原型,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他通过对话形式的哲学著作《理性篇》等,展示了他的理念论思想。
2.2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论持有批判态度,他强调研究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其本质。
他的形而上学理论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是指西方哲学中发生在基督教教权统治时期的哲学思潮。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成为中世纪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3.1 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中世纪哲学家如奥古斯丁、圣安西蒙等,探讨了信仰和理性的关系。
他们认为信仰是超越理性的,但也主张理性与信仰相辅相成。
3.2 后期斯科拉哲学在中世纪晚期,斯科拉哲学成为主流。
托马斯·阿奎那、威廉·奥卡姆等哲学家,通过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神学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探讨。
4.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代哲学思想的重新发现和批判促使了新的思考和创作。
本讲将介绍文艺复兴哲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哲学家的观点。
4.1 人文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强调人类的价值和尊严,重新关注人类的能力和才华。
伦勃朗·由尔芬、蒙蒂亚纳等哲学家提出了人文主义的理念。
4.2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笛卡尔以怀疑一切的态度出发,通过思考自我存在的证明,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
《西方哲学史》第十五章 黑格尔的哲学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区分了三种形而上 学思维方式
二、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性总结
1. 更加彻底深刻地批判康德,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他批判的要点 主要有三条: (1)康德关于物自体与现象是主观的立场,把主观与客观、思维 与存在绝对地对立起来的立场是完全错误的——
①
虽然康德是最早明确区分知性和理性的人,先验统觉原理正确 地说出了一切意识的本性;
①
但认为费希特把客观世界说成是自我意识的积极建构,这就“引 起朴素意识的抗议”,而且朴素意识有权抗议。他所说的朴素意 识就是唯物主义,认为费希特哲学不能回应唯物主义的反驳ຫໍສະໝຸດ 也 没有克服康德的不可知论。②
费希特肯定自我对立的非我表明自我“并不是真正自由的、自发 的活动”,更不是绝对自我。在他看来,真正的绝对是自我意识 与客观存在相统一的绝对精神,只有绝对精神才能说明范畴和世 界的矛盾运动的统一。
经验主义和批 判哲学的态度
直观知识的态 度
• 以耶可比的神秘直观为例,其特征是把信仰当作思维与存 在同一的直接途径。耶可比式信仰的内容是单纯空泛的神, 不过只是一种直接知识的枯燥的抽象物罢了。
• 黑格尔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揭 示了形而上学思维静止、孤立、 片面和非此即彼的特征,揭示了 这种思维方式与辩证法的对立。 同时,他通过对康德、费希特和 谢林哲学的批判,总结了德国古 典哲学的辩证法特征。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
读书笔记
其实不算好,但问题是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教材了。 现代西哲是在跟文字打架。
目录分析
一哲学就是哲学史
二现代与现代西方哲 学
三近代西方哲学的困 境
四现代西方哲学诞生 的思想背景
五现代西方哲 学的一般状况
六若干方法论 原则的说明
二意志与现象
一叔本华
三祁克果
一尼采其人 二尼采的早期思想
三权力意志 四人和超人
三语言与世界 四非本质主义转向
五语言游戏 六驳斥私人语言
七常识—世界图式 八哲学观
一赖尔 二奥斯丁
三斯特劳森 四奎因
一胡塞尔及其思想基 本出发点
二胡塞尔的早期思想
三先验现象学 四生活世界
一生平与著作 二海德格尔与政治
三 《存在与时间》 四转向
一萨特
二梅洛-庞蒂
一伽达默尔
二利科
二阿多诺
一霍克海默
五重估一切价 值
六永恒轮回
二直觉的意义
一柏格森哲学的出 发点
三物质与记忆
四柏格森哲学 的实践特性
五道德和宗教
1
一狄尔泰与其 时代
2
二生命哲学和 精神科学
3
三知识论与描 述心理学
4
四释义学转向
5
五世界观学说
二威廉·詹姆斯
一皮尔士
三约翰·杜威的哲 学
二罗素
一弗雷格
三维也纳学派
一维特根斯坦其人 二最重要的
精彩摘录
这是《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三哈贝马斯
一列维-斯特劳斯 二巴尔特
三福柯 四德里达
作者介绍
张汝伦,男,1953年生于中国上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 市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特约编委,《当代中国哲学丛 书》主编。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德国特利尔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
《西方哲学智慧》第十五讲维特根斯坦(XXXX)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9 :53:4 809:5 3:480 9:53Saturda y, October 17,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 0.172 0.10.1 709:5 3:480 9:53: 48Oct ober 17,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1 7日上 午9时5 3分20. 10.17 20.10 .17
维特根斯坦在前言中说,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 以用一句话概括:凡是可以说的都可以说清楚,对 于不可以说的就必须保持沉默。因此本书想要为思 想划一个界限,或者毋宁说,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 想的表达划一个界限。因为要为思想划一个界限, 我们就必须能够想到这界限的两边(这样我们就必 须能够想到把不可能想的东西)。因此这界限只能 在语言中来划分,处在界限那一边的东西纯粹是无 意义的东西。
一个在理论上困惑的哲学家,就象一个想 到屋外去却找不到门的人,或是一只误入捕蝇 瓶到处碰壁想飞出去的苍蝇。维特根施坦认为 他的哲学就是为到处碰壁的苍蝇指出飞出去的 道路(第309节)。
药方
治疗哲学病的办法就是把语词的使用从形而 上学的方式返回到日常语言的使用方式中去, 即对哲学问题进行日常语言的分析,按照日常 语言中使用的意义来理解和使用各种哲学范畴。 “必须把语词从它们的形而上学的用途带回到 它的日常用途中来”(第116节),“哲学绝不 能干涉语言的实际使用,而只能描述语言的实 际使用”(第124节)。
“我以为,哲学问题在根本上已 经最后地解决了。如果我的这个信念 不错的话,则这本著作的价值就在于 它指出了,解决了这些问题,所得是 如何之少” 。
“我先前曾感到他的书里有一股神 秘主义的味道,但当发现他成了一个 彻头彻尾的神秘主义者时,我很惊 讶”。
西方哲学十五讲考试资料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11级工会企事业名词解释1.巴门尼德的存在在巴门尼德看来,只有存在是可以思想和述说的,非存在既不能被思想也不能被述说。
因此,知识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存在之路。
巴门尼德扭转了哲学的方向,他要追问的真正第一性的东西不是时间上在先的本原,而是逻辑上在先的本质,他称之为“存在”。
2.芝诺悖论:为了维护老师的学说提出了许多“悖论”,例如“阿基里斯追龟”、“二分法”、“飞矢不动”、“运动场”等,意在将主张万物是多和运动的人的观点推向自相矛盾。
芝诺声称任何物体都占有自己的空间,不占有空间的东西就不存在,超出自己的空间也意味着这个物体的毁灭。
他要证明,巴门尼德坚持存在是一,是静止不动的,虽然看起来很荒谬,其实是合理的。
而那些坚持认为存在是多,存在是运动变化的人好像合乎情理,其实是荒谬的。
3.德性即知识“德性”( arete )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
但是说人人都有“德性”,并非指现实地拥有,而是潜在地拥有。
换言之,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
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因此,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
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志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
4.四因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是对以往哲学的概括和总结。
“质料因”:希腊哲学最初的哲学形态是自然哲学或宇宙论,以探讨“本原”为核心,而哲学家们大多用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作为本原,例如水、火、土、气。
西方哲学十五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尼采权力意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的,是强力意志的流转易形。
而强力意志是永恒的。
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这种强力意志具体来说可分为四个方面:(1)追求食物的意志;(2)追求财富的意志;(3)追求工具的意志;(4)追求奴仆的意志。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世界与强力意志的关系就是本质与假象的关系。
2.柏格森的“绵延”:理解“绵延”这一概念,就一定先要理解柏格森提出这一概念的语境是什么。
柏格森的全部哲学建立在时间和空间的区别上。
柏格森认为,由于研究空间的科学早已兴起(几何学和数学),而研究时间的科学一直处于空白,所以人们一直使用空间的模式理解时间,而他的“绵延”则正是要强调时间与空间的不同。
绵延本意是不可分割、连续不断之意(这一术语还翻译地颇有意境)。
柏格森认为,时间不同于空间之处,就在于空间可以重复、可以分割、可以计算,而时间不可重复、不可分割、不可计算。
当我们用数字表示时间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用空间的方式表示时间(数学是研究空间的科学),而时间本身是不可量化的,其中只有质的区别而又不可分割。
因此总的来说,柏格森的“绵延”正是要表现时间之不同于空间的种种性质,并把它当做时间本身的代名词,其内容正是时间的不可重复、分割和计算,而始终是异质和不间断连续与创造。
3.狄尔泰的生命:狄尔泰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单纯的物质,也不应是单纯的精神,而应该是把这两者紧密联系起来的东西---生命。
生命,只有生命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源。
它不是实体而是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流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
它既井然有序,又盲目不定;既有一定方向,但又是不能确定的。
一切社会生活现象都是“生命”的客观化。
称这种客观化的精神为“客观精神”,认为这种客观精神不只是自我精神的客观化,也是他人精神的客观化,它们体现了共同的人性。
西方哲学的转向
总之,哲学之所以发生转向是因为哲 学陷入了危机,以往的传统观念失去了作 用。哲学需要革命。不过这还只是从哲学 自身发展的逻辑而言的,不仅如此,20世 纪社会现实的深刻变化也为哲学的转向提 供了推动力。
当我们讨论“哲学的转向”时,通常会想到的是“语言 的转向”,因为英美分析哲学或语言哲学的观念早已经深入 人心,以至于通常我们把20世纪西方哲学的转向就理解为 “语言的转向”。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有其片面性。不 恰当地说,可以把20世纪西方哲学的转向概括为“语言的转 向”、“非理性的转向”、“现象学的转向”和“后现代的 转向”等等。也许还可以有其他的“转向”,或者更恰当一 点说,西方哲学之“转向”的几方面内容,是相对于古典哲 学的带有根本性的、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20世纪的 西方哲学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哲学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
“把科学史上的范式概念应用到哲学史上, 并根据‘存在’、‘意识’和‘语言’对哲学史 进行大致分期,这样做已不足为奇了。根据施奈 德巴赫和图根哈特,可以相应地区分出三种思维 方式,即本体论、反思哲学和语言学分析”。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
纳尔逊·古德曼在《构造世界的多种形 式》的序言中说,现代主流哲学“始于康德 用心灵的结构取代了世界的结构,继之于 C·I·刘易斯用概念的结构取代了心灵的结 构,现在则进一步用科学、哲学、艺术、知 觉以及日常话语的许多种符号系统的结构取 代了概念的结构”。
哲学研究对象的危机
我们都知道笛卡尔的三条形而上学原理(我思 故我在、上帝存在、物质世界的存在),也知道康 德对于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概括(理性心理学、理 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在某种意义上说,近代哲 学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在我思(主体-认识论)、 上帝(神学-形而上学)和物理学(自然哲学)上。 然而黑格尔之后,到了19世纪下半叶,数学、物理 学的危机也连带着引发了哲学的危机。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导论
第二手资料
2020/3/13
湛西方哲学的作用
• (一)基本素质(能力):独立意识能力; 反思批判能力;理论思维能力;逻辑推理 能力。
• (二)两关注:关注现实;关注自身。
2020/3/13
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李日容
21
四、学习西方哲学的方法
从此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即现代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以及对待现代西方哲学 的态度
2、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
(1)按地域分,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英美哲学 和欧陆哲学。
(2)按阶段分,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四个阶段: 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到二次大战前,二次大战 后以及70年代后。
3
• (一)狭义(严格意义上的): 由古希腊人开创的;通过概 念(观念)逻辑探讨终极问 题;有形而上学(本体论)、 认识论和价值哲学(伦理学、 美学、宗教哲学等)之分。
• 世界上的哲学形态分为三种 主要类型:西方哲学、中国 哲学、印度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 的关系
2020/3/13
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李日容
(3)按本质特征分,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唯科 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阵营,以及理性主义与非 理性主义的对立。
(4)按流派分,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有:新托马斯 主义、新康德主义、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实用主义、 分析哲学(包括逻辑原子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日常语 言分析哲学等),以及现象学、存在主义、社会批评理 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解释学等。
哲学不可能存在于一种哲学之中,而只能存在于 所有哲学之中,因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只不过代表 哲学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而不可能代表哲学问 题的所有解答方式。
“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就是哲学”。
第十五章 黑格尔的哲学(《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 1808年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担任 文科中学校长,期间完成了第二部 著作《逻辑学》(1812—1816,通 称“大逻辑”)。1816年被聘为海 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写作出版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简称“哲 学全书”,其中逻辑学部分通称 “小逻辑”),从而完成哲学体系 创建,1818年任柏林大学教授, 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 年,他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 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
二、意识
1. 感性确定性 (1)黑格尔认为,感性认识实际上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知识,只能 用简单语言表达出它是“这个”、在“这里”和“这时”等关于感 性对象存在的真理,他把这样的真理称为感性确定性。 (2)他认为表达感性确定性的语言包含意谓的矛盾,“因为那感性 的‘这一个’是语言不能达到的,而语言是属于意识范围,亦即属 于本身是共相或具有普遍性的范围。”。 (3)感性的确定性说能确定的是:“这一个”、“这时”、“这里” 的语词可以用在任何东西身上,它本身是空洞的、抽象的共相。
• 辩证法的形式就其实质内容来说是否定的原则,反题是对正 题的否定,合题是对反题的否定;
• 而当合题表现为正题时,立即又会为更高一级的反题所否定, 否定原则是辩证法的轴心,正反合的三段式不过是否定原则 的表面形式。
(2)“扬弃”:
•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的否定不是 单纯的否定,而是获得具体规定 性的“扬弃”(Aufheben)。
② 费希特肯定自我对立的非我表明自我“并不是真正自由的、自发 的活动”,更不是绝对自我。在他看来,真正的绝对是自我意识 与客观存在相统一的绝对精神,只有绝对精神才能说明范畴和世 界的矛盾运动的统一。
3. 对谢林的继承与批判
(1)继承:谢林的先验唯心论是黑格尔哲学的直接先驱。他肯定谢林看 到真实的东西或真理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认为这是哲 学思维唯一正确的出发点。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当哲学进入现代时第一讲那是理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
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
真理与意义似有无限可能,是否需要它们却又让人犹豫,然而我们仍心存向往——当哲学进入现代时。
【摘自《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哲学问题虽然有其恒常性,但却必然要在不同的人类生存的历史语境下深化、发展或变型。
哲学史上每一个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都是对这些问题的丰富或改造。
正因为如此,后现代哲学家的一些思路在前现代哲学家那里早有论及,并非多么不可思议。
一个物理学家可以不学习或研究物理学史,她或他的确没有必要了解亚里士多德对物质运动的看法,但一个哲学家如不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等于放弃了相当宝贵的一部分思想资源。
哲学史的发展,不是一个机械的线性进化过程,我们完全不能说,现代西方哲学家,无论是谁,就一定比黑格尔或柏拉图高明。
要了解一种哲学,必须了解它的时代;要了解现代西方哲学,必须了解人类文明史意义上的、而不是编年史意义上的时代。
这个现代,就是资本主义时代。
它始于文艺复兴,一直延续至今。
它的政治标志是合法国家;经济标志是市场;社会标志是个人;意识形态标志是理性、科学、进步和自由。
在现代,人类凭借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凭借市场的杠杆,在地球的一部分地方,产生了空前的富足与繁荣。
人类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与满足。
人类似乎依靠自己的理性在不断地向着富裕、自由和幸福迈进。
在工具理性日益控制一切的同时,社会的非理性也日益明显。
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导致民主的同步发展,相反,市场的专横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人被自己所创造的系统所支配,日益沦为无足轻重的齿轮和螺丝钉。
虚无主义成了现代文化的标志性特征。
“危机”一词几乎成了现代西方哲学家的理性词。
正是现代问题本身,促成了西方哲学的重大改变。
但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决不是机械的因果关系,哲学的发展,也不能单单归结为外部社会问题的刺激使然。
哲学的发展,有其内在逻辑和理路。
西方哲学史第十四、十五讲 黑格尔
对立范畴的转化
但根据总是某物的根据,所以根据作为本质总是要把自己表现为“现象”。于是本质论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它要探讨的就是本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根据”一旦表现为现象就进入了“实存”(即“产生”),因为凡现象中的事物都被看作是有根据的或从另一现象“产生出来”的,即此现象是彼现象的根据,彼现象又复是另一现象的根据。一个现象的本质就不再是隐藏在它背后的东西(如康德的“自在之物”),而是另一个现象,对本质的追寻就变成了在现象世界中对现象的不断的追寻。这种追寻所指向的目标是“物”,但到手的都是物所由以构成的“属性”,即一些飘忽不定的“质料”,它们之所以构成一个特定的物是由于被赋予了某种“形式”。质料和形式的这种关系看起来似乎是外在的,然而在实存的动态关系中来考察,形式不过是现象事物的自相联系,因而它就是能动的“内容”,所以“内容无非是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无非是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不可能有无内容的形式和无形式的内容。由此所派生出来的各种“关系”如“全体和部分”、“力和力的表现”、“内和外”也都是一些相互转化的范畴,它们使现象界具有了“规律”,而规律无非是现象界的“本质的关系”。在这种本质关系中,现象就成为了“现实”。这就进入了本质论的第三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柏拉图的“洞穴’’理想国两个世界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对理念论的反思通种论摹仿创世说苏格拉底述而不著,甚至也不能说“述”,而是“行”,他是一位实践哲学家。
记述苏格拉底的思想,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的,是他的学生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以至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声称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
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柏拉图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他对哲学的贡献就在于把巴门尼德一苏格拉底的思路确定下来,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
柏拉图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二十岁左右与苏格拉底相遇,回家把诗稿统统烧掉,从此醉心于哲学研究。
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城邦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寻求治国安邦的灵丹妙药,时间达十多年之久。
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
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
柏拉图学园一直延续了900年之久,要不是在公元529年被皈依了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封闭了的话,也许今天还在招生呢。
柏拉图是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传世的哲学家,这与柏拉图学园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柏拉图去世之后,学园再没有产生过像柏拉图这个“级别”的哲学家,但是在保存传播柏拉图哲学方面肯定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柏拉图哲学的起源与发展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思想始终处在探索和变化之中,而且其哲学著作采取了文学对话的形式,主要有《申辩篇》、《斐多篇》、《会饮篇》、《国家篇》、《斐德罗篇》、《巴门尼德篇》、《蒂迈欧篇》、《法律篇》(未完成)等对话,这些对话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大部分对话的时间顺序不得而知,这就使后人的研究面临着许多难题。
不仅如此,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柏拉图哲学应该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对外的”,那是发表出来给大众看的,另一个则是“对内的”,只有成为柏拉图的弟子,“登堂入室”才能得到“真传”。
’柏拉图留传后世的都是“对外的”部分,“对内的”部分我们是看不到了,以至于在柏拉图研究中专门有一个主题是“不成文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命运与他的老师柏拉图正好相反,他流传后世的都是“对内的”部分,“对外的”部分都遗失了。
这种说法虽然不能太当真,但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儿根据。
有鉴于此,历来的柏拉图研究倾向于对他的对话逐篇解读,一般不提倡把柏拉图哲学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笼统一般地进行描述。
然而我们的时间和篇幅有限,只能笼统地描述了,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这一讲的主题是“柏拉图的‘洞穴”’。
“洞穴”是柏拉图说明其哲学思想的一个比喻。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比喻不仅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思想,也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基本思路。
在讨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之前,先让我们看一看这个“洞穴”比喻说了些什么。
“洞穴”比喻出现在《国家篇》(汉译为《理想国》)第七卷中,内容是这样的: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面。
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洞壁。
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
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
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做是真实的存在。
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存在。
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看做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这时他开始怜悯起自己的那些仍然生活在洞穴之中的同伴,于是他决定回去拯救他们。
然而,他已经不能适应洞穴中的世界了,在他的同伴看来,是他自己把眼睛弄坏了。
如果他执意要释放他们,把他们带向光明,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为“可感世界”,后者被称之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
哲学家眼中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正好相反。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来不会怀疑周围的事物的真实性,哲学家却告诉我们,眼前的世界不过是假相,假相背后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真实的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
哲学家是第一个自觉地走出洞穴的人,而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人类从黑暗中引向光明。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既奠定了西方哲学此后两千多年的基本思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例如本质与现象、一与多、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理性与感性等等。
当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把哲学家塑造为殉道者的时候,在他的心中一定想起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
像苏格拉底一样,柏拉图面临的问题是希腊文明的衰落,开出来的“药方”则是知识。
我们先来看看柏拉图的理想国方案。
一理想国柏拉图20岁时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8年以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当时柏拉图不在雅典。
毫无疑问,苏格拉底之死在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柏拉图看来,苏格拉底之死是城邦犯下的一桩罪行。
不过真正令人深思的是,恶为什么会战胜善?谎言怎么会掩盖真理?非正义为什么会战胜正义?苏格拉底是一个好公民,为什么雅典城邦竟然对于自己最好的公民如此忘恩负义?如此等等,就是柏拉图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他逐渐将人的教育和城邦的组织管理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
柏拉图政治学说的出发点是寻求正义,这应该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
在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
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
所以。
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
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
如果这三个阶层各自具备了自己的德性,各司其职,不相僭越,国家就达到了正义,否则便是不正义。
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正是希腊人的四主德。
柏拉图还被看做是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他把私有制认作一切灾难的主要祸根,为了培养前两个阶层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主张实行平均主义式的共产主义原则,让他们过军队般的生活,没有私产,没有家庭。
还要实行优生优育,按照不同年龄进行严格的不同科目的教育,儿童时开始接受美育、体育、智育和德育的训练,最初学习音乐和健康的传说,同时进行体育锻炼,智育训练经历由低到高、从意见到知识的步骤,先学数学和天文学,最后是哲学(辩证法)。
柏拉图秉承苏格拉底的观念,认为一切工作都以知识为基础,治理国家更是如此,而真正对于治理国家有全面系统的知识的人,应该是哲学家,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洞悉宇宙万物的奥秘。
所以柏拉图断言,“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利,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
”…让统治者成为哲学家,那是奇迹,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因而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只有一种可能,让哲学家为王。
这就是“哲学王”的理想。
其实让哲学家为王,与希望统治者成为哲学家,一样是不切实际的。
因为哲学家的工作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作为理想目标。
由于这个理想世界太理想化了,所以我们通常称之为“乌托邦”,即“无何有之乡”的意思。
哲学家生活在理想之中,如果让他去负起使理想成为现实的重任,有点勉为其难了。
更何况哲学家也是人,无论如何不可能满足柏拉图为哲学王所规定的条件。
像所有的人一样,哲学家始终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之中,也许他面临的冲突更加激烈,因为他身处现实与理想这两个极端之间。
“哲学王”的观念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可以说源远流长。
如果解决问题需要把握事情的真相,也就是获得知识,那么哲学作为“智慧之爱”,在一切知识中应该是最高的,因为它所把握的不是小知识小聪明,而是宇宙万物的奥秘。
所以,哲学家是真正称得上有知识的人,他当然是治理国家的行家里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由此可见,哲学家的“野心”最大,与他相比,帝王将相的野心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哲学家们要统治的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一个世界,而是整个宇宙。
因而治理区区一个小小的国家当然不在话下。
显然,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方案由于不切实际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他在晚年的《法律篇》中退而求其次,对之作了较大的修改,主张法制,主张家庭的存在和一定的私有财产等。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过程。
许多年以后,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普罗提诺(一译柏罗丁)曾经向罗马皇帝进言,建议按照柏拉图《法律篇》提供的方案,建立一座名为Platonpolis(柏拉图城邦)的哲学家之城,皇帝很感兴趣,但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结果只好作罢。
不然的话,我们倒可以通过这一项伟大的实验看一看,让哲学家为王是不是能够把国家治理得更好。
柏拉图相信,只有哲学才能拯救希腊文明,于是他在综合吸收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阿那克萨戈拉等哲学家有关思想的基础上,主要沿着苏格拉底寻求普遍定义和绝对本质的思路前进,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亦即“理念论”,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当然,由于柏拉图的著述活动历经几十年之久,思想前后变化很大,而其多数著作难以确定写作的时间,因此尽管有些学者将他的思想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严格说来,我们不应该将他的全部思想看做是一个统一而严密的体系。
不仅如此,由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呈现在他的对话录之中,逐篇解读他的著作应该是了解其思想的最合理的方式。
遗憾的是,受时间和篇幅所限,我们不可能这样做,只好权当柏拉图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简述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二两个世界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idea),这两个概念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在英文中通常以大写的Idea与小写的idea来区别客观的“理念”与主观的“观念”。
希腊人对“看”十分看重,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说过,在一切感官中,视觉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