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病原微生物感染一直是人类健康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了巨大威胁。

免疫系统则作为人体的主要防御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探讨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病原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攻击和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应对反应。

1. 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和侵袭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如空气传播、食物感染、接触传播等。

一旦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它们会通过多种方式攻击宿主的免疫系统,以绕开或抑制免疫应答。

a. 抗原变异:某些病原微生物会通过突变形成新的抗原,绕开宿主的免疫监视,从而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

b. 躲避免疫识别:许多病原微生物会通过改变它们的外壳蛋白或分泌的毒素来干扰免疫系统的识别机制,减少被免疫系统察觉的可能性。

c. 抑制免疫应答:病原微生物也可以通过抑制或破坏宿主免疫应答的分子信号传导途径,来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2. 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应对反应免疫系统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主要防线。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应答,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并清除感染。

a. 先天免疫应答:先天免疫是人体天生具备的免疫防御机制,它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其应答速度相对较慢。

先天免疫可以通过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来清除病原微生物,也可以通过炎症反应来吸引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

b. 获得性免疫应答:获得性免疫是通过免疫记忆机制来应对感染的,它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主要分支。

获得性免疫利用B细胞产生抗体来中和病原微生物,同时也依靠T细胞来杀伤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细胞。

c. 免疫记忆机制:获得性免疫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免疫记忆机制,即免疫系统通过保存和激活特异性记忆淋巴细胞来对抗之前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这使得宿主在再次暴露于同一种病原微生物时能够更快地做出反应,从而加强了抗感染能力。

3. 免疫系统的异常与病原微生物感染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有效应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导致严重的疾病发展。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带答案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带答案

第二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一、单5选11.细菌的致病性是指:A.病原菌侵入机体的能力B.病原菌在体内破坏组织引起病理变化的能力C.病原菌在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D. 病原菌在体内扩散的能力E.以上均是2.与病原菌的毒力无关的是:A.荚膜B.毒素C.干扰素D.侵袭性酶类E.菌毛3.细菌的毒力取决于细菌的:A.根本构造B.特殊构造C.侵袭力和毒素D.分解代谢产物E.侵入机体的途径4.使伤口局限脓汁黄而粘稠的细菌成份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5.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外表构造是:A.质粒B.普通菌毛C.性菌毛D.芽胞E.透明质酸酶6.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外表构造是:A.荚膜B.普通菌毛C.性菌毛D.芽胞E.透明质酸酶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M蛋白E.透明质酸酶8.可以保护菌体不被吞噬细胞吞噬和免受体液中抗菌物质作用的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鞭毛E.透明质酸酶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0. 关于外毒素的特点正确的选项是: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多为细菌裂解后产生C.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可制成类毒素E.耐热11.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破伤风痉挛毒素B.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白喉外毒素D.霍乱肠毒素E.肉毒毒素12.类毒素是:A.抗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细菌素经过甲醛处理后的物质C.外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内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E.外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3.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伤寒沙门菌B.霍乱弧菌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梭菌E.脑膜炎奈瑟菌14.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破伤风梭菌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梭菌E.沙门菌A.主要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16.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A.肽聚糖B.蛋白质C.鞭毛D.核酸E.脂多糖17.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发热B.休克C.DICD.白细胞反响E.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18.感染来自于患者或带菌者称为:A.外源性感染B.内源性感染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带菌状态19.感染来自于自身的正常菌群称:A.外源性感染B.内源性感染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带菌状态20.细菌仅仅是一时性或连续性侵人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者称为:A.菌血症 B.毒血症 C. 败血症 D. 脓毒血症 E.病毒血症21.细菌侵人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病症称为:A.病毒血症B.毒血症C.败血症D.菌血症E.坏血症22.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又到其他脏器引起化脓性病灶称为:23.细菌不侵入血流,只有毒素侵入血流引起全身病症,称为:A.菌血症 B. 毒血症 C. 败血症 D. 脓毒血症 E. 病毒血症24.细菌外毒素的化学成分主要是:A.蛋白质B.肽聚糖 D.脂多糖E脂蛋白25.以下选项中属于细胞毒素的是:A.白喉毒素B痉挛毒素D.霍乱肠毒素26.以下选项属于神经毒素的是:A.白喉毒素素27.类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在于:A.有免疫原性,但无毒性B.无免疫原性,但有毒性C.无免疫原性也无毒性D.有免疫原性,也有毒性E.仅有半抗原性,但无毒性28.关于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的区别,正确的选项是:A.隐性感染有传染性,而显性感染无传染性B.隐性感染有免疫力产生,而显性感染那么无免疫力产生C.隐性感染对有机体的是损害较重,而显性感染对有机体损害轻D.隐性感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病症,而显性感染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症E.隐性感染人数较少,显性感染人数较多29.显现或隐形感染后,细菌在体内继续存留并不断或间隙排菌称为:A.溶原状态B.带毒状态C.带菌状态D.延迟状态E.以上都不是30.有关热原质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是多数G-菌少数G+菌合成代谢产物B.是G-菌细胞壁中脂多糖C.注入人、动物体可引起发热D.可被121℃20分钟处理破坏E.可经吸附剂、石棉滤板除掉31. 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致病机理是:A.阻断易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B.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介质的传递,导致肌肉痉挛C.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缓和型麻痹D.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E.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裂解32. 肉毒毒素的致病机理是:A.阻断易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B.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介质的传递,导致肌肉痉挛C.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缓和型麻痹D.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E.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裂解33. 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理是:A.阻断易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B.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介质的传递,导致肌肉痉挛C.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缓和型麻痹D.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E.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裂解34.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去除,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成为重要传染源E.感染后,临床病症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35. 化验室的空气中细菌菌落数卫生学标准为多少〔CFU/cm³〕A.≤500B.≤200C.≤15D.≤10E.≤536. 化验室的物体外表细菌菌落数卫生学标准为多少〔CFU/cm³〕A.≤500B.≤200C.≤15D.≤10E.≤537. 普通手术室、婴儿室医护人员手的细菌菌落数卫生学标准为多少〔CFU/cm³〕A.≤500B.≤200C.≤15D.≤10E.≤538.37岁,男性,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是我们周围的常见生命形式,它们存在于土壤、水源、空气以及我们自己的身体表面和内部。

尽管大多数微生物对我们的身体没有害处,有一些微生物可以引起感染并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而我们的免疫系统则起到了识别和应对微生物感染的关键作用。

一、微生物感染的种类微生物感染可以涉及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多种类型的微生物。

感染的途径可以是通过空气传播、食物或水传播、昆虫媒介传播以及直接接触等方式引入体内。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感染可能导致不同的疾病,例如细菌感染可以引起肺炎或腹泻,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感冒或流感,真菌感染则通常与皮肤病有关。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一组复杂的生物学结构和过程,包括细胞、分子和器官,它们共同合作以识别和消除外来微生物、病毒或异常细胞。

免疫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等。

当微生物入侵体内时,免疫细胞会迅速作出反应,识别并消灭感染源。

三、免疫反应的过程免疫反应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指我们天生具备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它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保护。

例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属于先天免疫的一部分,它们能够直接消灭微生物。

而获得性免疫则是指我们通过接触到微生物或接种疫苗获得的针对特定微生物的免疫能力。

获得性免疫的主要细胞是淋巴细胞,其中包括T细胞和B细胞。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某种微生物时,T细胞和B细胞会学习并记住与之相对应的抗原,并在下一次接触到同样微生物时产生更强大的免疫反应。

四、免疫缺陷与免疫调节有时候,我们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有效抵御微生物的侵袭,这被称为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获得的。

先天性免疫缺陷通常涉及免疫系统的基因缺陷,而后天免疫缺陷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暴露或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免疫系统也可能会失调,产生过度或过弱的免疫反应。

过度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过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免疫反应过弱则可能导致感染的扩散和慢性感染。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人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人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人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感染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当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并导致感染时,人类免疫系统将会与这些外来生物进行相互作用,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伤害。

这种相互作用涉及多种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连锁反应,旨在消灭病原微生物和修复组织损伤。

首先,当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中的第一道防线是自然免疫系统。

自然免疫系统通过多种机制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例如皮肤和黏膜屏障、酸性环境以及抗菌肽等。

当这些机制无法有效抵御病原微生物时,适应性免疫系统就会介入。

适应性免疫系统是由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组成的复杂网络。

当免疫系统检测到病原微生物存在时,特异性免疫应答将会启动。

这包括两个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B细胞和T细胞。

B细胞负责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可以识别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并协助其消灭。

T细胞分为几个亚群,包括杀伤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

杀伤性T细胞能够直接杀死感染的细胞,而辅助性T细胞则能够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并加强免疫应答。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细胞并开始复制时,免疫系统会调动更大规模的免疫细胞来消灭感染的细胞。

这个过程被称为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杀伤性T细胞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参与者,它们能够辨识感染的细胞并释放毒素来杀死它们。

此外,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也参与其中,协同工作以剿灭感染。

病原微生物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通常伴随着炎症反应。

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感染或组织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当免疫细胞检测到病原微生物存在时,它们会释放一系列的化学信号物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这些信号物质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到感染部位,并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和渗出,以便更多的免疫细胞进入感染区域。

炎症反应不仅帮助消灭病原微生物,还有助于组织修复。

然而,有时病原微生物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长期的慢性感染。

这种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无法完全清除感染,或者它可能陷入一种不断持续的激活状态。

微生物-第05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第05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 2.营养作用 • 促进消化吸收 • 参与营养物质转化 • 合成维生素供人体利用
-3.免疫作用
促进宿主免疫器官发育成熟 抗原刺激
持续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结果
限制了它们本身的危害性 对有交叉抗原的致病菌抑制杀灭
4.排毒作用 维持正常肠蠕动
-抗衰老作用
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等产生过氧化物歧化 酶,消除自由基毒性,抗氧化损伤,抗衰老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
毒性作用 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 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临床表现
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 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 成类毒素
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细菌侵入的数量与门户
• 细菌致病的数量与其毒力成反比
• 各种病原菌需通过特定的侵入门户, 方能到达特定器官和细胞而致病。
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nonpathogenic bacterium,nonpathogen):不具有致病性的细 菌称为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
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 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 类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us immunity)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 物及其有害产物,维持生理稳定 的功能。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1. 定义: 在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
对人无害的细菌。
一、正常菌群及其分布
– 在人体各部位 正常寄居而对 人无害的细菌
组织损伤: 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酶(水解酶)也 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造成组织损 伤和炎症反应。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微小的生物,它们在各种环境中都有存在,包括人体内。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有些对人体有益,有些则可能引发感染。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一、微生物的感染微生物感染是指微生物进入人体并导致疾病的过程。

这些微生物可能是细菌、病毒、真菌等。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微生物数量过多时,人体容易受到感染。

感染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发生:1、空气传播: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例如流感病毒和结核分枝杆菌。

这些微生物在空气中传播,当人们吸入时可能受到感染。

2、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人体与微生物直接接触而导致的感染。

例如,握手或拥抱可能将细菌从一个人的手传播到另一个人的手或面部。

3、食物和水源:食物和水源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导致人们摄入后受到感染。

例如,食用未煮熟的肉或饮用污染的水可能导致肠道感染。

二、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感染的斗争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它可以帮助人体识别和消除入侵的微生物。

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组成,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这些细胞通过以下方式参与免疫反应: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会识别并攻击入侵的微生物。

当淋巴细胞识别到微生物时,它们会分裂并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与微生物结合并消除它们。

2、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一种大型白细胞,它们可以吞噬并消除入侵的微生物。

巨噬细胞还可以向其他细胞发出信号,招募它们参与免疫反应。

3、NK细胞:NK细胞是一种自然杀伤细胞,它们可以识别并攻击被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

NK细胞还可以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协调免疫反应。

三、免疫系统的弱点与微生物的逃避机制尽管免疫系统非常强大,但有时它也会受到挑战。

有些微生物具有逃避免疫系统的能力,使它们能够在人体内生存并繁殖。

这些微生物可能通过以下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1、变异: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改变它们的表面抗原,从而避免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例如,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经常发生变异,导致每年都需要接种新的流感疫苗。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可同易感细胞膜受体结合,阻止完整的毒 素分子与易感细胞结合,有可能用于预防 某些疾病
细菌外毒素按作方式分为:
神经毒、细胞毒、肠毒素
2、内毒素(endotoxin)
是G-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 (lipo poly saccharide
LPS)
菌体死亡破裂或人工裂解后释放
内毒素结构:
1、 O特异性多糖:决定不同细菌菌体抗原(O抗 原)的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病原菌→机体 抗体(IgG IgM IgA IgE IgD)
致敏或免疫T细胞 淋巴细胞
(TD) (TC)
细胞毒作用
三、胞外菌感染: 体液免疫起作用
四、胞内菌感染: 致敏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及Tc杀
伤靶C
五、外毒素感染的免疫: 抗毒素中和外毒素形成Ag-Ab复合
物被吞噬细胞吞噬。血循环中抗毒素为 IgG,粘膜局部抗毒素为SIgA
②吞入病原菌:形成吞噬体或吞饮体
③杀死破坏病原菌:形成吞噬溶酶体,内有 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 素,活性氧中介物(Ro1)和活性氮中介物 (RNI)可杀死病原菌,进一步由蛋白酶, 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消化分解。中 性粒细胞杀菌机制依氧、非依氧、髓过氧 化物酶和非髓过氧化物酶
3、吞噬作用的后果:
2、核心多糖:同属甚至不同属的G-菌可有共同的 核心多糖。故有些细菌有交叉抗原并出现交叉 血清学反应
3、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
内毒素耐热
100℃1小时不破坏,需160℃2-4小时,不 能制成类毒素,内毒素注入机体产生的相应抗 体,无中和内毒素作用
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引起此活性的物质主要 是类脂A)
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他肠道病毒、轮状 病毒、甲肝病毒、戊肝病毒、部分腺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感染与免疫

3) 败血症(septicemia)
病原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 产生毒素 引起 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4) 脓毒血症(pyemia)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 通过血液扩散到达机体其他组织器 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 色葡萄球菌 5)内毒素血症 中毒性菌痢
第五节

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hospital /nosocomial infection) 或 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 指包括医院内各类人群所获得的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直接、间接) 空气飞沫传播 血液体液传播
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一)易感对象: 1、年龄因素:老年人和婴幼儿 2、基础疾病: 免疫功能缺陷和免疫功能紊乱 感染是其主要死因
(二)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
1.诊疗技术:
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2.侵入性检查与治疗 细菌的黏附与生物被膜 3.损害免疫系统因素 (三)抗生素不合理应用
感染:
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的一种生命现象 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引起的病理过程
感染的结局:
致病因素 机体防御功能 环境因素
毒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门户 侵袭力(粘附、侵袭、抵抗逃避免疫) 毒素(内毒素 外毒素)
第四节 细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传染源 1.外源性 *病人 *带菌者:恢复期/健康带菌者(隐性感染者) *患病及带菌动物 (人兽共患致病菌) 环境:土壤、医院供水空调系统 2.内源性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 *潜伏病原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口腔
表皮葡萄球菌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微生物 第十二章 感染和免疫1

微生物 第十二章 感染和免疫1

3 乙型素 :

存在于人的血清中,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溶 解作用,但不如溶解酶的作用强。
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的积极 方式: 动员了大量的吞噬细胞聚集在炎症部位; 血液中的抗菌因子和抗体发生局部浓缩; 死亡宿主细胞的堆积可释放抗微生物物质; 炎症中心氧浓度下降和乳酸积累,进一步抑制病原 菌的生长; 适度的体温升高可以加速免疫反应的进程;

免疫产生过程:
巨噬细胞
吞噬 消化 识别
致敏淋巴细胞 (致敏T细胞) T细胞
淋巴 母细胞 增殖与分化
浆母细胞
抗原 物质
抗原信息: 抗原决定基
参与 细胞 免疫
B细胞
抗体 参与 体液 免疫
机体
二、抗体与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是指抗体的免疫作用,具体讲即五种免 疫球蛋白的免疫作用,即IgG、IgA、IgM 、IgD、 IgE。 抗体是由抗原刺激人体或动物体的细胞,由B细 胞转化成浆细胞所产生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球蛋 白。 抗体在体内如与病原微生物结合,则起抗传染作 用,对机体有利;如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则使 机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疫。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的血清部分。含有抗体的血 清叫做抗血清或免疫血清。
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结果:
①变态反应:机体对进入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物质
(如青霉素),会发生强烈反应。 ②自身稳定功能失调,会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功能失调,可以引起肿瘤的发生。
第一节 细菌性传染
1、细菌性传染机制
粘附 侵袭力 细菌的毒力 或致病性
亲器官性 荚膜 ——抗吞噬 酶类 ——致病酶类
嗜中性粒细胞,又叫多形核白血细胞
吞噬细胞
巨嗜细胞, 也叫单核细胞
游走细胞 固定细胞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吞噬细胞的作用
02
特异性免疫
03
屏障结构的作用
06
体液成分的作用
08
细胞免疫
07
体液免疫
抗感染免疫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
抗菌物质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炎症反应 淋巴结的过滤作用
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非特异性
宿主的 免疫力
特异性
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协同作用
感染的来源 病人 带菌者 传播途径 病畜及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体内正常菌群
LD50 (median lethal does)
能引起试验动物 50%死亡所需要的最小剂量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概念: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并在宿主体内定植、繁殖与扩散的能力 主要物质: 菌体表面结构: 黏附因子 —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表层结构或组分.存于 细菌表面化学成分为蛋白质的黏附物质---黏附素 化学性质—蛋白质、多糖、糖脂、糖蛋白、磷壁酸 黏附素分类:菌毛与非菌毛黏附素 菌毛:多存在于G-菌: 非菌毛黏附素:多存在于G+菌。如膜磷壁酸、糖萼等 G-菌外膜蛋白
显性感染
按病情缓急: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慢性感染(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onic infection)
按病变部位:局部感染(local or limited infection) 全身感染(generalized or systemic infection)
病原体对宿主感染致病的能力
致病的特性:细菌具有种和宿主特异性
致病能力的大小:毒力
致病决定因素:
毒力
侵入的数量
侵入的门户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途径与免疫防御机制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途径与免疫防御机制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途径与免疫防御机制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导致疾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

它们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如呼吸道、肠道、尿路、皮肤创口等,导致人体免疫防御机制的激活和反应。

本文将从感染途径、免疫防御机制两个方面介绍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的过程。

一、感染途径常见的感染途径有以下几种:1. 呼吸道感染:由空气中的微生物、飞沫、尘埃等进入人体呼吸道引起。

例如,流感、肺炎、麻疹等疾病。

2. 消化道感染:由食物、水、手指等感染物污染引起。

例如,肠炎、伤寒、霍乱等疾病。

3. 鼻咽部感染:由鼻咽部的微生物、病毒感染引起。

例如,咽炎、扁桃体炎、感冒等疾病。

4. 血行感染:由细菌、真菌、病毒等通过血液途径进入人体引起。

例如,脑膜炎、败血症、艾滋病等疾病。

5. 身体外伤感染:由外伤部位的微生物感染引起。

例如,切割伤、烧伤、皮肤溃疡等疾病。

以上是常见的感染途径,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和感染特点。

了解感染途径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免疫防御机制人体免疫防御机制是指人体对外来有害物质进行识别、攻击并清除的复杂生物学过程。

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

1.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是指机体对病原体进入身体的第一道防线。

常见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以下几种:(1)皮肤和黏膜屏障:人体的皮肤、黏膜形成了外部的抵御屏障,防止病原体的进入。

(2)白细胞: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它们可以通过吞噬、溶解、抑制等方式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3)天然杀菌素:体内能够分泌许多种天然杀菌素,能够抑制或破坏病原体。

(4)炎症反应:体内对病原体有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包括发热、红肿、疼痛等。

2. 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指人体在感染病原体后,针对该病原体生成特异性免疫反应。

常见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以下几种:(1)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主要参与者。

它们能够分泌抗体,防御病原体的进攻。

微生物与免疫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在生物学中,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态和分类等方面,而免疫学则关注生物体对抗外界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作用。

一、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微生物既是病原体,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者。

首先,微生物可以通过感染引发免疫应答。

当人体暴露在微生物环境中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针对这些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这种免疫反应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机制来实现。

细胞免疫依赖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类型,而体液免疫则主要通过抗体的产生来实现。

其次,微生物还可以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在婴儿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微生物通过肠道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并与宿主免疫系统进行互动。

这个早期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由于微生物的存在,宿主免疫系统得以正常发育,并发挥出正常的功能。

与此相反,缺乏微生物的条件下,宿主免疫系统可能出现异常。

这种异常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另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产生代谢产物来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

例如,某些益生菌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能够直接影响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从而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表面分子来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

这些微生物通过这些机制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实现对宿主的影响。

二、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作用除了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外,免疫系统也对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炎症反应来抵抗微生物感染。

当机体感染微生物时,免疫系统会通过产生炎症反应来清除病原体。

炎症反应包括局部血管扩张、渗出以及白细胞的浸润等过程,这些过程有利于机体清除病原体。

其次,免疫系统还可以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来清除微生物感染。

微生物学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微生物学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占位性生物屏障作用
条件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
正常菌群/

非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
机体方面 免疫功能下降
细菌方面
寄生部位改变 菌群失调
感染(infection)是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 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 过程,是微生物与宿主在个体、细胞和分子的 多层面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现象。
(3)黏附机制:包括存在于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 的静电吸引及疏水作用,阳离子桥联作用和配 体-受体相互结合。
黏附后的细菌可发生的变化有: ①启动载铁蛋白基因,上调载铁蛋白的合成; ②加速生长繁殖,但也有的处于抑制状态; ③产生和分泌有利于进一步入侵的蛋白; ④诱导表达:主要是黏附分子的表达。
宿主细胞方面的变化有: ①形态改变; ②细胞凋亡; ③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 ④上调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
毒血症(toxemia)
细菌在局部繁殖,不入血,仅外毒素入血引 起全身中毒症状
菌血症(bacteremia)

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大量
繁殖,到达其它部位,再繁殖致病。

败血症(septicemia)
Hale Waihona Puke 毒素 外毒素特征: 蛋白质
毒性作用强 选择性强
理化稳定性差 抗原性强
合成代谢产物 G+菌和部分G-菌产生 释放到菌体外,或溶 解释放
外毒素
exotoxin
神经毒素
细菌 外毒素
破伤风梭菌
痉挛毒素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疾病
破伤风
肉毒中毒
作用机制
封闭抑制性神经元
阻止乙酰胆碱释放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系统的作用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系统的作用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系统的作用病原微生物是指那些会引起疾病的病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

人类从出生以来就处在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环境中,与之共生共存。

有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有效地抵御这些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使人体保持健康。

但是,当病原微生物攻击人体时,会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这些反应是免疫系统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害的关键。

一、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危害病原微生物感染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这些危害可以表现为多种疾病,包括病毒性感冒、肺结核、痢疾、疟疾、白喉、腺鼠疫等等。

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身体的健康,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疫情爆发可以导致城市的封锁、运输的停滞和人员的失业,从而影响到全球的经济。

二、免疫系统的作用人体具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就是免疫系统。

这套系统包括了多种器官、组织和分子,可以辨别自身和异物,定向地攻击病原微生物。

当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时,免疫系统会采取一系列反应来对付它们。

这些反应包括机体的免疫、细胞激素、白细胞等,它们会协同作用来保护人体。

免疫系统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人体天生具备的防御机制,它包括皮肤、黏膜屏障、血液中的细胞等;获得性免疫则是后天获得的,是特异性的防御机制,主要表现为身体对特定抗原有免疫反应。

当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时,免疫系统会通过各种反应来对抗它们。

首先,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系列免疫细胞和物质,形成炎症反应,以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到达攻击部位。

其次,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这些抗体能够对抗病原微生物并避免其再次侵袭。

三、如何增强免疫系统的能力保持身体健康和充足的营养可以帮助增强免疫系统的能力。

饮食中应该加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物质帮助身体合成抗体和其他免疫分子。

此外,充足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活性,增加免疫细胞和其他抵御疾病的分子的数量。

不过,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人、孕妇、病患者等,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加强免疫系统。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是一种微生物,它们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的环境中。

虽然只有少数细菌引起疾病,但它们可以导致一系列疾病,从感冒到更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比如肺炎、脑膜炎和食物中毒等。

人类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对抗细菌感染,这包括自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防御机制。

细菌感染的原因细菌感染通常通过细菌进入人体开始,它们可以进入人体通过吸入、食入、或者延申到身体周围的组织等多种途径。

某些细菌最初可能并未引起症状,但它们将在人体中繁殖并导致感染,特别是免疫系统处于弱化状态的人。

细菌通常生长得很快,它们会释放出毒素以损伤宿主细胞。

这些毒素可能会导致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一些细菌还可以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中毒性休克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免疫系统的自然防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自然免疫功能处于首要地位,它是身体对抗细菌感染最早启动的一种防御机制。

自然免疫是一个对尚未见过的外部威胁或感染做出迅速反应的体系。

自然免疫主要有以下功能:•阻止细菌进入人体: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细菌进入体内。

当皮肤和黏膜受损时,自然免疫会释放一些蛋白质,如细胞因子和干扰素等,以防止细菌进入人体。

•消除已经进入人体的细菌:自然免疫还可以直接杀死细菌。

它会释放吞噬细菌的白血球和吞噬细菌的酵素等物质。

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防御当细菌成功进入人体后,适应性免疫就会发挥重要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一种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害的特殊免疫机制。

它有两种类型的反应:•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主要作用是杀死几乎任何类型的细胞,包括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等。

它能够分泌特定的酶以摧毁细胞。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参与抗体的产生和分泌,以中和和清除细菌和其他外来物质。

抗生素的使用虽然免疫系统可以治愈许多细菌感染,但某些情况下治疗更需要依赖药物干预。

治疗细菌感染时,抗生素是最常见的药物类型之一。

抗生素是为杀死细菌而设计的,可以通过抑制其生长和复制来治疗感染。

然而,滥用抗生素会造成细菌的抗药性,使某些细菌对特定类别的抗生素变得不敏感或完全免疫。

微生物感染和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

微生物感染和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

微生物感染和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微生物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并繁殖生长,导致疾病的现象。

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微生物感染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可以引起各种疾病,如感冒、肺炎、肝炎、结核病、疟疾、艾滋病等,给健康和生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微生物感染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及其功能的科学。

它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

天然免疫是指人体固有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如皮肤、黏膜、炎症反应等;获得性免疫则是指在感染或接种疫苗后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微生物感染和免疫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体感染微生物后,免疫系统会产生免疫反应,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天然免疫的主要作用是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如皮肤和黏膜上的屏障、炎症反应等。

当病原微生物克服了天然免疫的防线后,获得性免疫就会被激活,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消灭病原微生物,并保留记忆细胞以防再次被感染。

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预防和治疗微生物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疫苗研究中,科学家可以利用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抗原来开发疫苗,激活获得性免疫,使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同时,疫苗也可以被用来治疗某些感染,如乙型肝炎、人乳头瘤病毒等。

在疫苗研究中,科学家还可以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来合成特异性抗体,以治疗某些感染。

除了疫苗研究外,免疫学还可以被应用在微生物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上。

例如,在感染诊断中,可以利用免疫学技术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如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

在治疗方面,可以利用免疫学技术来开发抗感染药物,如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

此外,免疫学还可以被应用在免疫调节治疗中,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以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移植排斥反应等。

总之,微生物感染和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克服策略研究

微生物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克服策略研究

微生物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克服策略研究微生物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以对免疫系统产生广泛的影响。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防线,但它也需要面临各种微生物的挑战。

微生物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炎症反应、免疫细胞功能的改变、病原微生物的逃逸和免疫应答的抑制等。

为了克服这些影响,科学家们在微生物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其克服策略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应答。

炎症反应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其主要功能是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消灭病原微生物。

然而,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科学家们研究了一系列调控炎症反应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以期减轻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害。

例如,研究发现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可以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调节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聚集也是一种重要的克服策略。

其次,微生物感染对免疫细胞功能的改变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

研究表明,微生物感染会改变免疫细胞的表面受体表达、细胞因子产生和细胞增殖等功能。

这些改变可以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效应,从而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效果。

因此,科学家们研究了调控免疫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并且开发了一系列药物和治疗策略来修复和增强免疫细胞功能。

此外,微生物感染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病原微生物的逃逸。

微生物感染是一种动态的竞争关系,它需要病原微生物逃过免疫系统的抵御并在宿主内存活繁殖。

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策略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如改变抗原表位、激活免疫抑制通路和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等。

为了克服这些逃逸策略,科学家们研究了特异性抗原表位的识别和疫苗设计,以及调控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通路的治疗方法。

最后,微生物感染会抑制免疫应答的发生和效果。

研究表明,一些病原微生物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从而降低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
本章内容
1 第一节 微生物的致病性 2 第二节 微生物感染的发生发展 3 第三节 医院感染监控
学习目标及重点
学习目标: 掌握:微生物致病性,细菌毒力的组成和毒素的生物学
作用,感染类型;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方法。 熟悉:常见全身感染的类型及特点,医院感染常见病原
体。 了解:机体抗感染免疫的特点;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点,
素),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
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靶点等,可
分成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内毒素
来源: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
分,由菌体特异性多糖、非 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 部分构成,菌体裂解释放出 来。
❖理化性质稳定, 160℃2-4h破坏; ❖毒性作用相对较弱,无组织选择性; ❖毒性位点在脂质A上,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抗原性较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
然环境和带菌(毒)的生物体。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
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
群引起的感染。
第二节 微生物感染的发生发展
一、感染来源
◆外源性感染:患者 病原携带者 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内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 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
第二节 微生物感染的发生发展
(一)侵袭力
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力是指病原体能突破宿主的防 御屏障,侵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 能力。
➢黏附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侵袭性酶类
1、黏附
绝大多数的感染是从病原 体黏附到宿主的靶细胞表 面开始。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 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 成菌斑,造成龋齿。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作用。
本章重点: ★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因子。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方法。
病原微生物:能侵入宿主,引起感染甚至传染性 疾病的微生物,又称病原体。
感染:病原微生物体侵入宿
主体内,生长繁殖和(或) 产生毒性产物,同时与宿主 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引起宿
主出现病理变化的过程,又 称传染。
病原微生物可通过多种接触途径形成感染
(a)
(b)
病原微生物可从母体感染婴儿 图(b)是图(a)的局部放大,病原微生物(绿色颗粒表示)正突破母婴间的血胎屏障 对胎儿形成感染。
感染 = 致病?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能力
宿主的免疫系统与病原菌的斗争
(感染后的表征)
第一节 微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疾病的性质称 为致病性。 ➢在不同种或同种不同株的致病性有差异 ➢致病性差异与毒力、数量、和侵入门户有关
相同,引起休克,发热,
DIC等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但无中和作用,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 素
2、真菌毒素
➢毒性强 ➢污染频率高 肝脏毒、肾脏毒、心 脏毒、造血器官毒等
3、病毒毒素样物质
毒力因子
黏附
侵袭力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毒素
侵袭性酶类
黏附物质:P11 表2-1
细菌表面大分子结构成分 病毒包膜、衣壳 真菌表面:几丁质、黏附 素
2、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利用特定的细胞机能抵抗或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繁殖或扩散。
⑴抗吞噬作用 ⑵抗体液免疫机制 ⑶内化作用
➢举例
某些病原微生物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 某些病原微生物产生的结合性凝固酶可以抗体液免疫 某些病原微生物具有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 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 ……
种类 来源 存在 部位 化学 成分 稳定性 毒性 作用
抗原性
外毒素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蛋白质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 细胞0~80℃ 30分钟破坏 强、160℃ 2~4小时破坏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3、侵袭性酶类
➢病原微生物在局部生长繁殖,甚至进一步扩 散的能力。
➢侵袭性酶类:可以作用于组织基质或细胞
膜,造成它们的损伤,增加其的通透性,有利 于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扩散。
毒力因子
黏附
侵袭力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侵袭性酶类
毒素
(二)毒素
毒素:由生物体产生的、极少量即可引起人和
动物中毒的物质,包括细菌毒素、真菌毒素和病 毒毒素样物质。
二、感染的发生发展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宿主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 复杂过程。 不感染、 隐性感染、 潜伏感染、病原携带状态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 全身感染(generalized infection)
1、细菌毒素:按照来源、性质和作用等的 不同可以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是由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
菌合成及分泌的毒性蛋白质产物。
外毒素
来源:主要由G+菌和部分G-菌产生并释放到菌 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理化因素不稳定; ❖毒性作用强,具有菌种特异性,组织选择性; ❖免疫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抗毒
细菌毒素
外毒素 内毒素
真菌毒素
病毒毒素样物质
二、病原体的侵入数量
急性肠胃炎
鼠疫
三、侵入门户和感染途径
➢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吸入污染病菌的飞沫或尘 埃引起; ➢消化道感染:主要是误食病菌污染的食物或水, 或者通过手媒介引起; ➢皮肤黏膜、创伤感染:主要经皮肤黏膜或因其创 伤、破损而感染;
➢接触感染:通过人与人、人与动物直接接触或 间接接触而感染;
毒力因子

侵入机体的数量


侵入门户
机体的免疫力等
一、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因子
毒力: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 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使一定体重或
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 病原体数量或毒素量。
毒力因子
侵袭力 毒素
病原微生物毒力的因子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等方面。
➢虫媒感染:病原体以节肢动物为媒介而引起 的感染; ➢血液传播:通过输血、使用血液制品、穿刺、 注射、吸毒等途径而感染某种病原体;
➢垂直感染:一般是指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 接由亲代传播给子代而导致的感染。
毒力因子

侵入机体的数量


侵入门户
机体的免疫力等
第二节 微生物感染的发生发展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包括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