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何”用法辨析
虚词何的用法总结

虚词何的用法总结虚词“何”的用法总结一、什么是虚词“何”虚词“何”是汉语中的一个常见虚词,它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达疑问、感叹或强调的语气。
本文将就虚词“何”的不同用法进行详细总结。
二、疑问代词1. 代替“什么”虚词“何”可以用作疑问代词,代替“什么”。
例如:“这是何物?”表示询问某物的具体名称或性质。
2. 代替“哪个”虚词“何”还可以用作疑问代词,代替“哪个”。
例如:“你要找何人?”表示询问对方要找的人是谁。
三、短语固定搭配1. 无事可做:无所事事,无聊。
例句:“暂时没事可做了,只得无所事事。
”2. 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着手处理(某件事)。
例句:“工程太复杂了,实在不知从哪里下手。
”四、感叹语气1. “~能如此!”:表示对某件事情或情况非常惊讶、惋惜等。
例句:“他竟然如此懒惰,真是让人无语!”2. “~有何不可?”:表示询问对方是否可以接受某种建议或做法。
例句:“这个提议合理,你觉得有何不可呢?”五、其他用法1. “至于其余(物品或事项)”虚词“何”还可以用作连接词,引导后面的内容是继续具体说明、列举。
例句:“今天我们主要讨论哲学和文学两个领域,至于其他何事就不在本次研讨会的范围内了。
”2. “一些”在古代汉语中,“何”可用作数量词,“何物”指一些东西。
例句:“他手中拿着一盒鲜花和一袋果子,也不知是与何人见面。
”六、总结以上就是对虚词“何”的用法进行的总结。
虚词“何”具有疑问代词、感叹语气和连接作用等多种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灵活多样。
了解并掌握这些用法,对于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和交流能力都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1. 傅玛, 身邻《新编实用现代汉语小词典》(第6版),沈阳方言图书出版社,2008年2. 张发宝,《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 2016年。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一、文言虚词何的用法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的一类词语,常常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或者引导疑问和感叹等语气。
其中,虚词"何"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文言虚词之一。
那么,在古代文言中,"何"有着哪些具体的用法呢?1. 代词“什么”的意义:在文言中,“何”往往被用作代词,表示“什么”的意思。
比如《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就有:“曰: '何罪也?' ”这里的“何罪也”即是询问“什么罪过”。
我们可以看到,“何”在此处充当了一个疑问代词。
2. 疑问句开头:“何”通常会出现在古代文言疑问句的开头部分,引导提问的语气。
比如,《论语·里仁》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则可使政于治也。
”这里第一句话:“君子食无求饱…”由于以“何”开头,表达了对于行为方式的提问,“君子的食物为何不追求饱足?”这样的用法常见于古代文言中。
3. 表示疑问和感叹:“何”在文言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或感叹,与疑问代词“什么”一样。
例如,《庄子·逍遥游》中就有:“余既无术,於负薪之人何加焉?”这里的“何加焉”实际上是一个反问,表示对于自己无能的自嘲。
二、文言虚词何的意义虚词“何”除了用法灵活外,还具备丰富的意义,使其在古代文言中广泛应用。
1. 疑问语气:通过使用“何”,作者可以表达出一种疑问的语气。
例如,《红楼梦》中有一句“显个不死也易耳然千人万人我只听见斗大景死了何以死呢?”这句话使用了两次“何”,传达了对景儿死因的怀疑和疑惑。
2. 反诘语气:在某些场合下,“何”还可用来表达反诘或反问的语气。
比如《孟子·离娄上》中写道:“子曰:“必也临邑矣!仲由,阖庐?”子曰:“业余者何知焉!”。
这里的“何知焉”是孟子对于阖庐知识的反问。
3. 感叹语气:有时,“何”还可以用来表示一种感叹的语气。
例如,《红楼梦》中有一句“人生亦似寄与何人?”中的“何人”即表达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文言文虚词“何”用法辨析

文言文虚词“何”用法辨析文言文虚词“何”用法辨析“何”的用法比较灵巧,使用频次比较高,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说。
语法功能比较强,与实词组合、连结、协助而成为完好的句子,表现不一样的意思,抒发不一样的感情,表达不一样的语气。
下边我们详细谈一谈“何”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独自作谓语,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何”“什么原由”。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③齐人何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②大王来何操?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而何时而乐耶?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何”“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约何甸甸。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五、固定构造。
【何如】【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 “为何”。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③沛公大惊,曰:“为之何如?“④何如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依据“以”的不一样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②不为者与不可以者之形何以异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文言文虚词何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何的用法和例句一、何字的基本用法及例句文言文中的虚词“何”,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介绍“何”的基本用法并提供相应的例句以帮助理解。
1. 疑问代词之一“何”可以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作为疑问代词使用。
例如,“何人”即为“什么人”的意思。
以下是几个例子:a) 何逆乎天命?(《封禅书》)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违背了天命是什么原因?”b) 子路闻之喜,对曰:‘其然!然则异於浸淫者’,子曰:‘姑止!吾告汝也:申伯焉向圣寿而辞。
四年已分矣,其冲乎?与或弗与乎?动乎畏惧,费乎哉!大哉问!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公冶长》)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听后很高兴,说道:‘果然如此!那么它就与溺水不同了’,孔子说:‘且慢!我告诉你吧:申伯尚在圣寿之际拒绝了。
四年已分了,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推辞?是与他有还是没有关系?让人动心,并耗费精力啊!真是个伟大的问题!巧言善色,却很少见仁’。
”c) 何也?乐亦多闻哉。
(《庄子·天下篇》)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呢?快乐也多听说过吧。
”2. 疑问副词之一“何”可以用作疑问副词,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
以下是几个例子:a) 若言我不适使吏乎?何故以此遇蔡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说我不能担任官职,为什么会遇到蔡生?”b) 吕先生常以反身复其实相示於法,故长与王粲辨析正望小谷何嘉业。
(《隋书·经籍志上》)这段话的意思是:“吕先生常常通过揭示事物本质而导致法律反射,所以常和王粲辩论确认对张华行负责的程度。
”3. 强调副词之一“何”有时也用作强调副词,表示程度的增加。
以下是几个例子:a) 夫以吾道解籍章可久而鲜?彼何家短哉!(《论语·为政篇》)这段话的意思是:“怎么能够以我的方法来理解章句,可以长久而又稀少?他们那个家庭多么无知!”b) 所谓治世之难及者:民罢有钱,在下胜有其国;民百姓以穆清,则天灾﹑水旱歃何留累慢?这段话的意思是:“所谓治理国家的难题在于:人们都贪图这个世界上的财富,当下胜任执政后就会形成自我国家;如果人们百姓没有过度困厄,则天灾、水旱为什么还留给我们?”二、何字常见的合成词除了以上介绍的基本用法外,“何”还可以与其他字合成各种词语,并赋予不同的含义。
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初中

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初中
1.疑问代词
-用作疑问代词时,“何”通常译为“什么”、“哪里”、“为何”等。
例句:
-《论语·先进》:“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有什么妨碍呢?我们也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
2.疑问副词
-用于询问原因、数量、方式、时间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怎么”、“多少”等。
例句: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何以利吾国?’”(大王说:“怎样能使我国获利?”)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起来,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3.否定性副词
-有时“何”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强烈的否定意味,相当于“一点也不”。
例句:
-《左传·僖公三十年》:“吾视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晋国必ajan。
若晋公子嗣位,其何辱命焉?”(我看晋公子身边的随从,都足以辅佐国君;如果辅佐这位公子,晋国必定复兴。
如果晋公子继承国君之位,怎么会辱没使命呢?)
4.构成固定结构
-例如“何如”、“何以”、“何必”等,表示询问、选择或因果关系。
例句:
-《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曰:“然则辟人之士也,吾将从之,小子何加之?”(假如你要跟随避开坏人的人,难道不如同那些避开乱世的人吗?)对方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愿意跟随避开坏人的人。
”冉有问道:“那我又有什么可做的呢?”这里的“何加”即“做什么”的意思。
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何”是汉语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用于疑问、感叹、否定等语气的表达。
正确定用虚词“何”,可以增添句子的语气和表达的丰富性。
下面将介绍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
一、用于疑问句
1.何时:表示询问时间。
例句:你们决定何时开始新的项目呢?
2.何地:表示询问地点。
例句:请问今天晚上的晚餐将在何地举办?
3.何物:表示询问物品。
例句:你手中拿着何物,让我如此吃惊?
4.何事:表示询问事情。
例句:你对我隐瞒了何事,为何如此不开心?
二、用于感叹句
1.何等:表示强调程度或程度之高。
例句:这场演出真是何等精彩啊!
2.何其:表示强调程度或程度之深。
例句:我为你的成功感到何其开心!
三、用于否定句
1.何必:表示无必要或不值得做某事。
例句:孩子,你已经很努力了,何必勉强自己?
2.何须:表示不需要或无须做某事。
例句:我们已经处理好了问题,何须再找其他人的帮助呢?
综上所述,虚词“何”在汉语中有着多种用法。
正确运用虚词“何”可以丰富表达,增强语气。
不仅在疑问句中可以用于询问时间、地点、物品、事情等,还可以用于感叹句和否定句中,起到强调程度或程度之深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我们应当学会灵活运用虚词“何”,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效果。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
在阅读、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起到衔接句子结构、表达语气、表示态度等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一、副词“之”1. 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表示所有关系。
例如:“此人之勇”即指这个人的勇气;“物品有名於市者”即指商品在市场上有名望。
2. 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达到一定程度。
例如:“众人皆惊之”即表示众人都被吓到了;“喜乐再三之后”即表示喜乐已经多次发生了。
3. 在某些特殊结构中使用。
例如:“不知尔之行也”中的“之”表示对方;“兹事体大,须得各位先生共商之”。
二、副词“乎”1. 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何以教孩子乎?”即表示询问如何教育孩子;“人谁无过乎?”即表示每个人都会犯错。
2. 在句中充当语气词,表达强调、感叹或请求。
例如:“知耻近乎勇”即表示知道羞耻是靠近勇敢的;“无边不入乎”即表示请求某物。
三、副词“者”1. 作为作者说明身份的标志。
例如:“孟子曰:吾不见至德之大者”。
2. 引导句子,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位卑未敢忘劳苦,言甘常思宽身耳”即表示因为地位较低才有奋斗的动力;“心广者易交友”,说明心胸开阔的人容易交朋友。
四、副词“乃”1. 表示结果或推理。
例如:“丈夫学以致用,事乃成也”即指通过学习来实现目标;“彼既与我志同道合,吾岂能相信其奸邪乎?”2. 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他一路上赞美了好几次我的博学多才和机智敏锐,而我这时乃情绪低落。
”五、副词“皆”1. 表示全体、全部。
例如:“百里奚皆倒戈而走”即表示所有的百里奚都转向逃跑;“古人众为一体,皆注重礼仪”。
2. 表示强调或肯定。
例如:“吾兄已无恋居之心,全力支持此次出使”即表示完全支持。
六、副词“可”1. 表示可能性。
例如:“似乎我这样看是有道理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何”用法辨析
“何”的用法比较灵活,使用频率比较高,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
语法功能比较强,与实词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下面我们具体谈一谈“何”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②大王来何操?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五、固定结构。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