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摘要】阅读使人快乐,阅读使人睿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以至整个小学教育阶段都有重要地位。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阅读教学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进行文本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使学生畅游在阅读中,沐浴在书本的阳光里。

【关键词】整体把握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创造性

小学语文教科书上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灵的创造,更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具有生命的性质。阅读这些作品,会感受到一种活力、一种生机,感受到生命在跃动、在伸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仿佛青春的气息在洋溢;欣赏李清照的《声声慢》,仿佛听到精神在追寻寄托的脚步声;细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则是的生命在进行无限的超越……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将文学作品称作“生命的形式”是很有见地的。要让学生聆听到这种生命的呐喊,语文课就应该飞扬着激情,就应当燃烧着思想,就应当闪烁着青春。语文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的历程、共创人生的体验。

一、认知作品

每一个作为审美对象的形象,都是一个有生命的自成一个小天

地的整体。列夫·托尔斯泰精辟地论述了这一种统一性:“在真正的艺术作品——诗、戏剧、图画、歌曲、交响乐里,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位置上抽出一句诗、一场戏、一个图形、一段音乐,把它放在另一个位置上,而不致损害整个作品的意义,正像我们不可能从生物的某一部位取出一个器官来放在另一个部位而不致毁灭该生物

的生命一样。”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把文学作品当成一个整体来欣赏才能欣赏到它的美。学生的阅读在一般意义上说是整体的而非分解的;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教师应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把课文看作是一个整体进行教和学。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进行理解和感受,这样对文章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理解深透。学生每一次阅读学习的对象都是整篇课文,获得的都是在整篇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学生的阅读就从人为的逻辑段的概念中回到了最朴素最自然的阅读角度,从而也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角。

二、入情入境

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需要把我们整个的身心意志和感情,全部融化到为整体的审美对象中去,自由地进入各种人物心态中去神游,忘情地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介入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心绪感情,陪伴着他们或者欢乐或者哭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

三、体会节奏

文学作品的节奏是作家生命节律的外观。作品的节奏,由强弱、反复、曲折、缓急、间歇、变化、停顿、明暗、动静形成。节奏使得作品于内在运动中显示出无限的活力。如《威尼斯小艇》的威尼斯之夜的静谧松弛;《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紧张。这种无声的旋律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体会出来。我们可以让学生把文章当作一首乐曲,把自己当作演奏家,弹奏出感情的节奏和旋律。

如《圆明园的毁灭》中写圆明园内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的一句话:“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金碧辉煌”读重一点,‘玲珑剔透’读轻一点;‘买卖街’一句语速快而且声调高,‘山乡村野’一句声调低缓。),让学生说出老师读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读?从而让学生知道可以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突出景观各自不同的

特点,悟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并能以爱激恨,产生对疯狂掠夺我国文化遗产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让读和想象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学习带着个人情感地读。朗读的形式也要多种多样,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轮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乃至背诵,配乐读,配画读,加上动作地读,还可以引情入境地读。如教学《望庐山瀑布》

时可以这样安排:

1、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势。

3、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

4、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

5、结合图像、理解,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读。

入情入境的读,整堂就会“书声朗朗”,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在读中真正感受到文学的魅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四、领悟作品

一个不朽的文学作品典型,是属于任何时代的。这种典型作品是一个富有弹性的、带着乳白光色的开放结构,留下广阔的空间,能够激起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读者的丰富想象,足以引发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并进行再创造。文学中最精微动人、奇妙灵幻的方面,也最需要读者调动自己心理潜能加以补充。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填补空白

波兰哲学家罗曼·克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提供给接受者一个“图式化”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点,读者只有在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意义才逐渐表示出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不言”或“少言”的方式在作品中造成

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空白”,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回味。《卢沟桥的狮子》中介绍卢沟桥的狮子形态各异,描写了五种形态的狮子。这里教师就可以利用课文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其他狮子丰富多彩

极富个性的形态,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等灵车”一段最后写以红领巾“相互扶着肩,掂着脚望着,望着……,教到这时,我充满感情地把这句话又朗读了一遍,然后,满怀期待地看着学生,学生也都盯着我。我加上体态语言又朗读了一遍,做了一个心潮澎湃、艳情要反悔无限感慨的动作,仍是满怀期待地看着学生。学生终于忍耐不住了,一个个站起来代表作者、作品人物倾吐心声:“灵车啊,你快点来吧!再让我们看总理一眼吧!”“总理呀总理,你的人民想念你!”“敬爱的总理,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审美趣味往往因人而异,而且有时候差别很大,“慷慨者逆声而有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这里既有欣赏者不同的兴趣爱好,也表现了欣赏者审美能力的高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经验。”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