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招考点新课程改革概述及案例分析题》
教师招聘考编考试新课程改革案例分析题知识点精讲整理PPT
一般会结合学校设置了哪些课程,问题一 般是体现了哪些教育理念等。
3.密切课程内容和 时代生活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 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 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 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般会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去考察大家。 这点在做题的时候还可以用到综合实践活
这个点是最近几年考察的热点。考察的方 式有很多,分析各种学习方式开展过程中 的问题,各种学习方式的优点,如何去开 展各种学习方式等等。
5.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 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 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最近几年考察的方式不再是大框架式了。 考察更侧重细节。பைடு நூலகம்是把评价的某一要素 拿出来让大家来分析。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我 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 度,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 应性。
这个点里考察最多的校本课程。
这六个具体目标更多的是让大家提前熟知 课程的相关内容,更多的需要结合每章节 的内容进行展开学习。
这六点可以做案例题的一个很好的铺垫。 铺垫分正反,正的就是适应了或符合了;
第四章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与探究学习
(一)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概念 所谓的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
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 “他主学习”。
2.自主学习的三个子过程
自我监控 自我指导 自我强化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3.自主学习特征
(1)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 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教师招聘新课程改革典例分析
教学观
1.学习者为中心
2.教会学生学习
3.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例题】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B.方法改革C.课程改革D.思想改革
【答案】C。解析: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程实行( )级管理。
A.三B.四C.一D.二
【答案】A。解析: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师招聘新课程改革典例分析
核心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课程评价
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教师招聘考试结构化面试新课程改革题型(历年考点)
教师招聘考试结构化面试新课程改革题型(历年考点)教师招聘考试结构化面试新课程改革题型(历年考点)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教师的招聘考试对于确保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也在持续更新。
其中,结构化面试成为了考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对教师招聘考试结构化面试的新课程改革题型进行详细介绍,供考生参考。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合作能力。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方向,教师招聘考试也相应作出了调整。
二、结构化面试简介结构化面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面试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和素质。
与传统面试相比,结构化面试更加科学、客观,减少了主观性的干扰。
结构化面试注重考查应聘者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对于选拔优秀教师具有很大的意义。
三、教师招聘考试结构化面试的题型1. 课程设计题课程设计题是教师招聘考试结构化面试中常见的题型。
考生需要根据给定的教材和教学要求设计一节完整的授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
这项考核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教学理论与实践,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设计中。
2. 教育理念题教育理念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问题的认知和解决方法。
考生需要回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并给出具体的教育实践案例。
这项考核旨在评估考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以及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度。
3. 班级管理题班级管理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班级管理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班级管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考生需要回答如何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4. 师德师风题作为一名教师,师德师风是重要的职业素养要求。
师德师风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践行。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 新课程改革(总)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简答题、论述题★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的发展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原因在于(或:片面追求升学率会造成哪些后果?):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2.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我国现今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4)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及甄别、选拔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这次课改在强调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注重把学生当做国家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因而非常重视学生的发展,因为这不仅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课改除了重新厘定课程目标之外,还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方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涉及“课程”的几乎所有方面加以改革。
★五、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这里试从课程观、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校文化等方面阐述课改的几个重要理念。
1. 反思“课程是学科”的传统观念,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教师招聘材料分析题之新课程改革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部分地区会涉及到材料分析题,由于分值较大,综合性又比较强,所以令许多考生都比较头疼。
本文将对教师招聘材料分析题中新课程改革方面的答题方法和常用的答题依据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大家更好地去攻克这一难题。
一.答题原则(一)原理正确(二)逻辑清晰(三)表述得当(四)字迹规范二.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找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学生、教学等第二步:分析材料理论依据+相关材料第三步:组织答案总:提出观点分:理论依据+相关材料总:怎么做在组织答案时,最后一步联系自身谈做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删减。
三.答题技巧(一)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将相对应的理论依据标注在旁边,与材料逐一匹配。
(二)组织答案过程中,紧密联系材料,可以使用在材料中这样的提示词。
(三)先分条列点写出草稿,不要急于落笔。
(四)把最符合材料的理论依据写在前面,不确定的写在后面。
【例】请运用新课程更改革的相关理论分析案例中的语文教师的做法?语文教师的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语文教师遵循了学生观中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在材料中,语文教师。
其次,语文教师遵循了教师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在材料中,语文教师。
最后,语文教师遵循了教学观中由教育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同时做到了对学生的尊重、赞赏。
在材料中,语文教师。
因此,作为教师,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高。
四.常用理论依据(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常用于开头提出观点部分。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正面: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通过实验或者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反面:教师单纯使用讲授法,学生没有思考地接受;学生听懂了知识却不会用。
(三)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正面:教师通过合理的方式促进了学生成绩、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发展提高;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犯错误是很正常的。
《新课程改革》概述+试题精选
《新课程改革》概述及试题精选۩第九章课程与课程改革۩第十章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第九章课程与课程改革۩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概念的演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课程即教学科目(二)课程即学习经验(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一般认为: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第九章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二、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中心课程论:以学科教学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二)学生中心课程论:以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为核心,故也叫人文主义课程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三、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
即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
2、活动课程有多种含义。
“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经验本位课程”、“设计课程”、“随机课程”,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主要倡导者:杜威、克伯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1、综合课程是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2、核心课程是一个新兴的课程概念,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超越。
他反对分科课程把各门学科进行切分的方法,而是在若干科目中选择重要的学科合并起来,构成一个范围广阔的科目,所有学生都必须吸取的科目。
新课改案例分析及常考点归纳
四、真题回顾第一类:提问明确到新课改具体知识点【真题一:2017年安徽中学】材料一:科技的发展让不少孩子从一出生就与互联网相伴,他们常常看到自己的父母使用手机、电脑在网上购物、交流、娱乐和学习,身边有些同学也成了“低头族”。
借助网络的便利,以往难以完成的任务,一些很难克服的困难,如今只需要简单操作便可解决。
有许多企业还针对孩子们的学习需要,开发出先进的学习系统和工具,进行在线教育,诸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程”、“MOOC课程”等的出现不仅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甚至可以将课堂搬回家。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已经给新时期的学校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材料二:据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2016年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52%的教师感到教学压力增大;有30%的教师认为“教学思维仍然是传统的”,还有20%认为“教育信息化技能亟待提升”,这让自己备感压力。
问题:(1)分析网络时代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2)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技巧解析】本题的命题特点是紧密联系当前互联网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考察的较灵活,且第一问已经明确指出用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知识点来作答,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新课改的三种学习方式,把新课改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答上,然后要结合材料分析具体是怎么体现学习方式的变化,把知识点用序列号写在前面,后面用材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网络时代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①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具有主动性,由于网络媒体更加有趣,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②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独立性,可以自己独立的进行学习,不再过分地依赖于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网络资源及网络学习系统及工具,诸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程”、“MOOC课程”等;③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独特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带有个人自身的个性特征,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新课程改革概述)
第1章新课程改革概述1.1 考点精讲考点1 课程的基本概念一、课程概述1.传统课程概念(1)现行课程体系的根本问题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多年来一直被基础知识与技能所主宰、为升学考试所左右,这一状况表明,我国的课程价值观已出现问题。
这是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根本问题。
(2)教育的基本价值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①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根本价值;②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
(3)“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课程“应试教育”不只是教授一套应对考试的做法,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扭曲了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我国现行课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这种背景下,在人们心目中:课程等于教材(教学内容),即知识;把教材作为静态的知识来传授,不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知识。
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大多缺乏学习兴趣,没有了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变成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机械练习过程,或者说课程在“应试教育”的视野中变成了学生获得考试成功的手段。
2.新课程概念(1)概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观,力图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概念的重建。
(2)课程的内涵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所有内容和活动的过程。
广义地说,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课程。
①《课程标准》是教师施加影响的依据;②教材是所影响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自身的素质和生活经验是发挥影响的基础,现实生活、时代要求、学生、教师、家长都是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③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施加影响的主要途径;④课堂是施加影响的主要渠道,校园、家庭和社区也是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场所;⑤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游戏、运动和朋友都是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有效渠道。
3.课程要素(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也可以说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而在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发生的变化。
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三
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三材料题1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教学《窦娥冤》一课时的课堂导语,读后请写一段比较性评析。
甲:今天我们来学习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这个杂剧写的是一个冤案,有一个叫窦娥的青年女子,为了保护婆婆,承担了药死公公的罪名,被昏官判了斩刑。
刑场上他发了三个誓愿,结果一一应验,充分说明她是被冤死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乙:阴云密布,悲风怒号,荒凉的法场上,一个美丽善良的弱女子,面对刽子手的砍刀,喊出了内心的悲愤与怨屈,然而有谁肯听她的诉说,有谁能为她洗刷罪名?在那样一个社会,也许她真的只能寄希望于皇天,然而,她真能感天动地吗?上天真的能还她一个公道吗?她是谁?她为何罹罪?让我们进入时光邃道,回到那个官贪吏虐,是非混淆的时代,去重温那一场悲剧的始末吧。
要求:⑴指出两则导语各自的特点。
⑵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特别是新课改的理念出发比较这两则导语的优劣。
答题要点:⑴从特点看,甲老师的导语是一种传统的导入法,特点是较为简洁直白平实,概括性高,信息容量较大,能够较快导入新课;乙老师的导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特点是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示现、对比、排比、反问),设置悬念,曲折有致,描写准确,抒情强烈,渲染出悲剧的气氛,表明教师鲜明的是非观点和爱憎立场。
⑵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来看,虽然两则导语具有共同的优点,例如目的性明确、条理清楚、点拨正确、紧扣教材。
但相比之下,乙导语要优于甲导语。
理由主要有五个:①甲导语语言形式单一,内容以复述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乙导语则形式灵活,丰富多变,内容不是简单的复述,因此,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②甲导语情感上较为平直,波澜不兴,由于缺乏情感性,学生要进入课文的特定情境较为困难迟缓;乙导语则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情感强烈,尤其是连珠式反问,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悲剧的力量。
③在甲导语中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因此,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虽然言简意赅,信息量大,但这些信息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来获得;乙教师则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引导者,达到了“导而弗牵”的要求,通过语言的激发和悬念的设置,诱导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招聘新课程改革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
教师招聘新课程改革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案例1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
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
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
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
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参考答案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还应重视个别差异。
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案例2老师,让我们自己来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
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
”“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
”“我可不想演。
”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
下课,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
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
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
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
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详解配套练习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详解配套练习第一局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第一章新课程改革第一节新课程改革概述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课程改革是国家开展的需要人才的缺乏是影响我国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全面提高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增强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关键.本知识讲解依照考试大纲要求,参照教师招考的权威教材,符合学生学习和指导教学的特点,注重教学的教育性,旨在为考生节约宝贵的复习时间.同时提醒广阔考生注意,教师类考试时间比拟分散,科目设置较为灵活,面试方式各异,有的考试为网上报名,有的为现场报名,考生务必高度留意招考公告,切莫错过考试时间!〔二〕新课程改革是教育开展的必然新课改实施的背景条件是,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显露的一些问题:1.课程目标混乱;2.课程内容庞杂;3.课程观念陈旧;4.课程形式呆板;5.实施方法落后;6.课程评价扭曲.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新课改要关注学生的和谐开展1.新课改要关注学生全面开展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几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每一门课程都相应地提出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进展有机的整合.2.新课改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开展关注学生全面开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开展的转变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3.新课改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开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开展的四大支柱.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开展奠定根底,应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记忆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4.新课改倡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开展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开展,而且还注意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开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评价注重了解学生开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采取多样化,不仅重视量的评价,而且注重质的评价,评价的功能如此由侧重甄别筛选功能转向侧重学生的开展.此外,还特别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景性,不仅重视对学生显性结论的评价,而且注重对其缄默过程的评价.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开展.〔二〕新课改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开展l.新课改带来学生观的改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开展倡导关注学生全面开展和个性化的开展.2.新课改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教师的专业开展创造可能课程改革力求建立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3.课程改革要求的开展性的课堂教学和评价制度赋予教师自主权教师由教材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实施的重构者,要求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现有的教育资源,冲破教材的束缚进展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对教材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完全可以进展处理,并向编订者反映,直接参与教材的修订工作.〔三〕新课改要重建学校文化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重建学校文化的核心在于重建学校的价值观.同时,重建学校的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文化.三、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一〕课程功能实现转变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课程结构实现调整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开展的需要.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开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三〕课程内容更切近生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开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技能.〔四〕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制度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适应性.〔五〕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承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与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六〕评价与考试制度得以调整即要建立一种开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教师提高和改良教学实践的功能.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为必考点.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区县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考试并不涉与专业知识,如某某教师招考中,仅有个别区县开考专业知识的内容.我们对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常考知识点已经做了详细解析,并配套教材详解、同步练习题、真题〔含学前教育〕,提供应广阔考生作为复习资料下载.第二节新课程结构一、新课程结构调整〔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二〕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开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三〕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开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根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开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与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四〕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五〕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二、新课程结构的特征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根本原如此,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根本特征.〔一〕均衡性〔二〕综合性课程结构综合性的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的学科本位.它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新课程结构重视对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2.设置综合课程本次课程改革不仅开设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发现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三〕选择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开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开展.第三节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一〕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二〕突破学科中心〔三〕改善学习方式〔四〕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五〕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空间第四节新课程改革下的"五个转变〞一、教学观念的转变〔一〕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1.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教师普遍认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即知识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新课程实验班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讨论、实验、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与学习对象相互作用,使其主动认知、主动建构,获得充分开展.2.教师把学生看做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不应是被动地承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展知识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等得以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挥.3.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是对话与知识的建构活动,没有与学生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知识,交流获得知识的体验.〔二〕教学方式的转变1.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2.师生、生生交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师生关系的明显改善以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显著增加,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师如此突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方面的能力.3.教师更倾向于自主选择教学方法二、学习方式的转变〔一〕自主学习〔二〕探究学习〔三〕合作学习三、教学评价的转变〔一〕评价功能上强调促进与提高作用〔二〕评价主体上注重教师的互动参与〔三〕评价内容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四、学生评价的转变〔一〕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宗旨1.发现和开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2.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考试的方法应做到形式多样,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4.对于成绩的评定与处理,可以实行等级制,甚至不设总分而改为各项评定,而且必须遵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的规定.〔二〕建立以促进学生开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1.评价内容包括根底性开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2.采用多样、有效的评价方法.3.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4.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语言.5.明确促进学生开展的改良要点并制定改良计划.五、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一〕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制度〔二〕课堂管理轻松、自然、和谐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达成教育目标对课堂进展的设计、实施的评价过程.新课程改革开始后,课堂管理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和确定,以与参与式学习活动的广泛采用.课堂开始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变化,许多教师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等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参与式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体验到了平等、自由和某某,同时也受到了激励和鼓舞,从而形成了积极而丰富的人生态度与体验,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拉近了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的距离.〔三〕教材选择自主化〔四〕课程评价多元化、方式多样化、项目多种化〔五〕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密切点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第二章新课程下的课前准备第一节分析研究学生一、分析研究学生的方法〔一〕观察法1.全局观察法2.细微观察法3.比拟观察4.多角度观察法5.抽样观察法6.实验观察法〔二〕问卷法1.封闭式或结构式问卷2.开放式或非结构式问卷3.综合式问卷〔三〕谈话法谈话的方式1.渐进式谈话2.商讨式谈话3.谈心式谈话4.自我介绍法5.总结法确定教学的起点,确保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学生实际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第二,学生实际与教学思想的关系第三,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第四,学生实际与教学方法的关系第二节深入理解和钻研教材一、钻研理解教材的方法:〔一〕整体把握法〔二〕单元教学法〔三〕单篇钻研法〔四〕教例收集法〔五〕专题比拟法〔六〕立体展现法二、钻研教材的具体操作〔一〕抓重点,抓关键〔二〕突破难点〔三〕找出规律〔四〕关注习题第三节优化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组成要素与根本阶段〔一〕组成要素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人工开放系统,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二〕根本阶段1.心理准备阶段2.感知知识阶段3.理解知识阶段4.巩固知识阶段5.运用知识阶段6.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阶段二、优化教学过程的主要途径〔一〕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目标,要求依据教学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展阐述.〔二〕优化教学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达到优化,应做到以下几点:1.组织教学内容要统观全局,分清层次,有详有略.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系统.2.要挖掘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纵向序列和横向间的有机联系,按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个别、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到未知的顺序安排知识内容.3.要确定适当的深度和广度,把深度、广度、难度、速度控制在学生脑力潜能的可接收X围内.4.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三〕优化教学方法1.注重启发教学,重在兴趣培养2.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3.强调科学探究,重在动手动脑〔四〕优化教学手段〔五〕优化教学评价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地变革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根底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展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2001年全国根底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本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一、时代开展特征的新要求〔一〕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此外,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文肓〞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文化、没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二〕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冷战〞完毕后,被"冷战〞长期掩盖的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凸现,国际间的竞争空前激烈.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幌子粗暴践踏他国主权;信息技术兴旺的国家在经济、军事以与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渗透使得和平与开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三〕人类的生存和开展面临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开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开展〞的概念.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开展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8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同提出了可持续开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从上述对当前时代三个主要特征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对21世纪人类开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根本的学习工具,即阅渎、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根本的知识、技能以与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的开展.二、我国政治经济开展的客观需要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开展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然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使我国的开展落后于西方兴旺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开展中国家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意义深远.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向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抓住人类生产方式变革这一历史性机遇,我们就可以尽快缩小与兴旺国家的差距,甚至超越他们.我国是一个开展中国家,是一个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国.我国能否很好地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变革这一历史机遇,能否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而教育如此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历史经验证明,教育在把握人类自身命运、促进社会开展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奠基作用,综合国力竞争必将聚焦到教育上来.基于对教育功能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开展的战略地位.三、我国根底教育开展的内在需求我国根底教育的开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我国根底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开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距.我国根底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原因在于: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反差.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是客观的.学生的任务是承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现象.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学习是一种"探究活动〞,而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有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我国现今根底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开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开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与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开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开展的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以与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与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开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教育受到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除了大量增加拨款给予教育改革以财政支持之外,由政府支持并组织有关专家、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家长等参与的各种研究报告、课程改革方案、教育法律、教育政策等文件纷纷出台.1990年美国提出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1998年日本课程审议会发表了关于改善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审议报告;1996年韩国教育部在《韩国教育》白皮书中提出了韩国第六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开展需要之间的关系20世纪教育开展的历程明确,满足各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开展的需要是各国不同时期教育开展和课程改革唯一的追求目标,而学生的开展几乎成为一种奢求.这次课程改革在强调国家开展需要的同时,注重把学生当作国家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因而非常注重学生的开展,因为这不仅是开展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开展的需要.〔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前苏联的课程改革,历时长久,规模浩大,然而其内涵却是非常有限的.尽管两国的国情以与理论根底不同,但是它们却表现出惊人地相似,即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两国都耗时费力地组织了各门学科的一流专家重新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以容纳各类"最新〞"最先进〞的知识.美苏两国的这次课程改革除了重新厘定课程目标之外,还对根底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其组织方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涉与"课程〞的几乎所有方面加以改革.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根底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根底教育课程体系.二、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开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根底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二〕表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新课程改革概述、新课
山东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新课程改革概述、新课程带来的变革)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6. 判断题7. 简答题9. 材料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不能正确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共同发展趋势的是( )。
A.重视能力的培养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C.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D.重视个别差异正确答案:C解析: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共同的发展趋势是: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差异。
知识模块:新课程改革概述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更好的提高学生成绩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正确答案:A解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1)关注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论教。
知识模块:新课程改革概述3.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的本质是一种( )活动。
A.沟通B.训练C.传授D.伦理正确答案:A解析: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活动。
知识模块:新课程改革概述4.下列教学现象中,不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是( )。
A.各地方各学校统一使用国家标准课程和国家标准教材B.开设《通用技术》课程,认真做好学生的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C.理工科的教学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知识D.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正确答案:A解析:教材开发与管理提到: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
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讲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考点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了解)(一)新课程改革的内涵1.新课程改革的含义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指我国从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2.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产生与发展(1)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拉开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
(2)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和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
(3)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
(4)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做修改。
(5)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颁布。
(6)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7)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基本方向的确立。
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2001年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期。
至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试点实验阶段,并拟用5年时间,在全国推行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02年秋,实验范围扩大,省级实验区工作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包括三级课程管理的运行机制、评价制度等)全面进入实验阶段。
2003年秋,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
2004年秋,课程改革的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
2005年秋,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进入新课程。
教师招聘新课改案例分析题备考
教师招聘新课改案例分析题备考新课改案例分析题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不仅包括课程理念变革(现代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以及创新观)以及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相联系的学生权利、义务,教师劳动特点、专业发展,教学方法、原则等内容,还包括新课改的心理学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知识点在后面的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中会有涉及)以及课程评价变革(发展性评价以及激励性评价),但这些都是较为具体的知识点。
新课改是一种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改革方式,有时对于新课改的考察较为灵活,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也较为广泛,要想真正的一网打尽就稍显困难了。
『09年』某年长教师对教学知识点掌握得非常透彻、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感觉到自己的教学方法落后,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顿感困惑。
另一年轻教师刚进入教育行业,此人在教学时常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因觉得这个好玩而常在讨论时嬉笑,诸如此类的方法收效甚微。
学生在考试时的成绩亦不胜理想,家长们为此对该教师很不满,这让该教师感到很困惑。
请对案例中两位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存在的问题用新课程相关理念和原理进行分析。
『11年』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材料一:“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
”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
材料二:“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
”——叶圣陶材料三:张同学从小酷爱天文,每次向家长和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与天文有关,家长认为孩子满脑子奇思异想,对他们认为的主科语数外下功夫太少,会影响他将来的学习、升学与就业,多次横加阻拦。
班主任则认为张同学有天文的潜质,便建议张同学自己做一个人生规划设计,并联合家长、自然学科教师共同指导,使张同学正确处理好了学科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
后来,张同学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几年后硕士毕业,分配在北京天文馆工作。
(1)分析材料一,反思“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你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2)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招聘归类复习--案例分析-法规、职道、新课改
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案例分析补充内容:1、教师职业道德案例分析2、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新课程改革案例分析题一、教师职业道德案例分析1.刚刚毕业的王某被分配到一所小学担任四年级三班的班主任。
班里有几名学生特别爱打小报告,尤其是李某同学,总是隔三差五地到王老师办公室反映班里谁欺负女同学、谁骂人、谁没有值日等情况。
开始时,王老师还耐心地倾听并作出处理,时间久了,就心生厌烦。
有一次,李某走进办公室,向王老师反映班干部某某做事偏心,记录班级违纪情况时有作弊嫌疑的问题。
王老师正为公开课的事情忧心呢,听到李某这么一说,便不耐烦地反问道:“你说班干部某某偏心,有什么证据证明吗?自己不好好学习,总惦记别人的短处,对同学胡乱猜疑,难怪有同学说你烦人呢!”李某当即变得脸红脖子粗,悻悻地离开了办公室。
从此变得无精打采,上课时常低着头,下课也不爱说话。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该班主任的行为。
(答案要点)这名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养有些欠缺,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学生打小报告本来就多发生在小学阶段,这一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很难明辨是非。
同时,小学生对老师极为崇拜,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肯定、赞扬与鼓励,并认为打小报告就可以获得老师的表扬、肯定、赞扬与鼓励。
于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光明磊落的道德品质。
这名班主任的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原则,伤及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教育只有一次,如果在这一次的教育中出现失误,是很难用第二次、第三次的教育来弥补的。
”这位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要对学生有耐心,做到真正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不断自我反思,终身学习。
2.江苏省无锡市某中学张老师一走进教室,就发现那只很脏的痰盂,仍然挑战似地摆在教室的一角。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理论知识与习题
走进新课程改革课程理论课程的概念课程的中西方词源孔颖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西方:斯宾塞,跑道。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课程要素课程六大要素★★一、课程目标二、课程内容三、课程结构四、课程实施五、课程评价六、课程管理什么是课程?课程类型(1)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3)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和选修课(4 )根据课程任务: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5)根据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6)根据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制约课程的因素1.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2.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知识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生特征)课程内涵的变化对课程理解的变化代表着课程观的变化传统的课程即教材,是学科中心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杜威的课程即活动,注重课程的探究性,是活动课程观的起源;泰勒的课程即经验,强调建构性的课程;课程理论流派(1)学生中心课程论活动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代表观点: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组织活动,以活动来代替分科教学,在活动中学。
(2)学科中心课程论结构课程论代表人物:布鲁纳代表观点:重视发现法,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
5.1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是()A.教学B.管理C.教育规律D.课程答案:D5.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A.柏拉图B.泰勒C.斯宾塞D.赫尔巴特答案:C5.3判断: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答案:错误。
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还包括学校有目的地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学校内其他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潜在的教育影响。
课程不但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规范,而且包括对教学进程的规范。
教师能力考试新课程案例分析题
教师能力考试新课程案例分析题一、何谓案例?所谓案例就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叙事的一般特征,它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方式和结果。
包含着大量的理论成分和现实因素,具有很高的讨论价值。
二、何谓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的具体情境和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与效果,包含着特有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处理方式,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1、在事件中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干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美国研究者: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四、教学案例的主要形式1、叙述型2、片断型n3、比较型n4、图表、数据型五、教学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1、整体阅读、攫取信息2、联系理论、对号入座3、针对信息、具体分析4、语言表述、全面准确六、教学案例列举(一)教学观、学生观案例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
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
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
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
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
”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案例1分析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
学生案例1分析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招考点|新课程改革概述及案例分析题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地变革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本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一)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
此外,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文肓”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文化、没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二)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冷战”结束后,被“冷战”长期掩盖的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凸现,国际间的竞争空前激烈。
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幌子粗暴践踏他国主权;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渗透使得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8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
从上述对当前时代三个主要特征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对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渎、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然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使我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意义深远。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向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抓住人类生产方式变革这一历史性机遇,我们就可以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超越他们。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国。
我国能否很好地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变革这一历史机遇,能否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而教育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历史经验证明,教育在把握人类自身命运、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在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奠基作用,综合国力竞争必将聚焦到教育上来。
基于对教育功能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距。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原因在于: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反差。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是客观的。
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
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现象。
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学习是一种“探究活动”,而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有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我国现今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及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教育受到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除了大量增加拨款给予教育改革以财政支持之外,由政府支持并组织有关专家、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家长等参与的各种研究报告、课程改革方案、教育法律、教育政策等文件纷纷出台。
1990年美国提出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1998年日本课程审议会发表了关于改善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审议报告;1996年韩国教育部在《韩国教育》白皮书中提出了韩国第六次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20世纪教育发展的历程表明,满足各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展的需要是各国不同时期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唯一的追求目标,而学生的发展几乎成为一种奢求。
这次课程改革在强调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注重把学生当作国家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因而非常注重学生的发展,因为这不仅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前苏联的课程改革,历时长久,规模浩大,然而其内涵却是非常有限的。
尽管两国的国情以及理论基础不同,但是它们却表现出惊人地相似,即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因此,两国都耗时费力地组织了各门学科的一流专家重新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以容纳各类“最新”“最先进”的知识。
美苏两国的这次课程改革除了重新厘定课程目标之外,还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方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涉及“课程”的几乎所有方面加以改革。
新课程改革案例分析题1.“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
”孩子说出了原因。
“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
”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
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首先,师生平等关系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
其次,尊师爱生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第三,心理相容也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具体体现,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2.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参考答案】显然,这种认识是表浅的、不够深刻的,这容易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
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
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也是一种师生之间心理的相互融合。
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3.广播操比赛为推广新的广播操,某校决定举行广播操比赛,有人选择某年级四个班针对广播操比赛全过程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四个班主任在动员,训练中对学生的教育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比赛结束成绩公布之后。
某(1)班(冠军):同学们,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荣获了四个班级广播操比赛的冠军,老师祝贺你们,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某(2)班(第三名):老师不打算对这件事进行评价。
某(3)班(第四名):同学们,这次广播操比赛,很多同学都尽力了,但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太好,因而成绩不太理想,失败不可怕,只要同学们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将成功的经验用之于今后的活动中去,改进这次比赛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能够成功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次比赛同学们成功的方面和失败的教训…某(4)班(第二名):这次比赛由于有的同学不努力,我们班没能获得冠军,老师很失望。
问题:请你根据四位老师不同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第一位老师重视了结果,没有指导学生认识在比赛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应该重视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第二位老师忽视了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也是下一次评价的起点。
第三位老师将结果与过程结合起来,重视结果的同时更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过程的意义,同时,该教师由关注学科本身转向了关注人,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状态,有利于他们的人格成长。
同时,该老师让学生们总结经验教训,是丰富了评价的主体,让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第四位老师,过分重视结果,唯分数是从,抹杀了学生的努力,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举行比赛,肯定有一个班是冠军,至于是哪个班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不能把这次比赛与整体教育割裂开来,认为纯粹是一次机遇。
从动员比赛到结束的过程中的教育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获胜后或者失败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