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仁
孔子弟子问仁的句子
孔子弟子问仁的句子
1. 子贡问孔子啥是仁呀?就好比你问朋友啥是真正的友谊一样。
比如子贡会问:“老师,怎么才能做到仁呢?”
2. 子张也来问仁啦,这就像我们好奇一个超级神秘的东西似的。
子张问孔子:“咋样才算是仁呢?”
3. 颜回问仁,哎呀,那感觉就像我们急切地想知道人生的真谛一样!颜回会说:“夫子,仁到底是什么呀?”
4. 子路也来问仁了,这多像我们追着大人问问题呀!子路大大咧咧地问:“老师,仁是啥玩意嘛?”
5. 冉有问仁,就如同我们对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充满疑惑。
冉有会问孔子:“先生,那仁该怎么去追求呢?”
6. 宰我问仁,这和我们有时候打破砂锅问到底一样。
宰我会问:“老师,仁有啥具体表现呀?”
7. 樊迟问仁,就好像我们对一个很难懂的东西穷追不舍。
樊迟问孔子:“夫子,仁要咋做到呢?”
8. 有若问仁,这就跟我们对一个关键的东西特别想搞清楚似的。
有若会问:“老师,仁到底意味着啥呀?”
9. 公西华问仁,多像我们对一个神秘的话题充满兴趣啊!公西华问孔子:“老师,仁该怎么理解呢?”
10. 司马牛问仁,这简直就和我们对一个似懂非懂的东西非要弄明白一样。
司马牛会问:“老师,仁是啥呀?”
我觉得孔子弟子们问仁的这些句子都特别有意思,能让我们看到他们对仁的追求和思考,也能让我们反思自己对于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探索。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里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樊迟、仲弓问仁
孔子见路边有一农夫,便上前询问道:“你一天挥多少 下锄头?”农夫顿时张口结舌。孔子见问不出什么,也就兴 致索然,带子路离去。
等师生二人看完了海回来,又路过这里,子路趁歇息的 时候去问那个农夫,刚才我老师问你什么了。农夫回答说, 他问我一天挥多少下锄头;子路也问,农夫就说你的马一天 踏多少次蹄我就挥多少次锄头。子路听后很以为然,认为农 夫很机智,回去就跟孔子说。
孔子周游列国时,一日路过齐国边境,想去看看海, 子路便赶着马车陪同前往。在途中碰到几个小孩在路中 间堆了一堆土,子路很生气,于是呵斥几个小孩,让他 们
让路。几个小孩根本不理,继续玩耍。孔子便去问 小孩说:“你们为什么不给我们让路啊?”这时候一个 叫项橐的小孩对孔子说:“我们筑的是座城,只听说车 马绕城,没听说城让车马的。”孔子听后哭笑不得,只 好绕土堆而过。
孔子纳闷,刚才他没说啊,就下车问农夫,农夫也不隐 瞒,告诉孔子是他儿子说的。孔子顿时想起那个齐国神童来, 当天便在当地住了下来,要找项橐说话。
• 一上场就让项橐的几个问题给问住了, 几个问题一个也答不出来,项橐就嘲笑孔子 说:“孰为汝多知乎”。孔子给项橐一鞠躬, 口中称后生可畏,说是要拜项橐当老师。可 是子路在旁边都看在眼里,心里很不痛快, 孔子马上出言教导子路,说“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
樊迟、仲弓问仁
《论语》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 “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 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 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 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 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张问仁原文及翻译
子张问仁原文及翻译子张问仁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是: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翻译是,子张向孔子请教何为仁道。
孔子说:“能行五事于天下,便可称之为仁了。
”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事呢?”孔子说:“恭、宽、信、敏、惠。
恭敬则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戴,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愿意倚仗于你,敏行则易见成效,施惠于人就能够使人愿意为你所用。
”朱熹对于本章有这样的注释“行是五者,则心存而理得矣。
于天下,言无适而不然,犹所谓虽之夷狄不可弃者。
五者之目,盖因子张所不足而言耳。
”要做好这五件事,存心向善是关键,只有这样行此五件事自然顺理成章。
于天下任何地方,这种说法都是适用的,哪怕是到了夷狄也不可放弃一样。
正如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朱熹还认为本章孔子说这五条的具体内容,应该是针对子张的缺点而言。
我觉得这种解读不对,从孔子对子张的评价看,子张是有点“性情偏激”,但是如果说恭、宽、信、敏、惠都是子张的缺点,那基本上就是一无是处了,还怎么位列孔门十二哲呢?所以我认为孔子应该是通过回答子张的问题,将总结、汇总以后的内容进行了传授,也就是说恭、宽、信、敏、惠应该是孔子总结自己教学主旨后,认为仁者应该达到的五个方面。
后世学者多认为此章疑点太多,不论是与前后章的文体差异,还是用“孔子曰”对于弟子的问题,本章与孔子回答子张其他问题的答法相差也比较大,甚至有学者认本章乃杂伪之文。
其实换个角度去看待此问题,《论语》成书许两千余年,其教育、引领人向学、好学的作用并不会因为这些疑点而有所减少,可以存疑,但不必过于纠结于其中。
特别是“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即使放在今天的职场上,一样可以成为职场金句。
举报评论12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评论赵赵4144赞回复·2020年07月21日查看全部1条回复公子霜尘赞学习了回复·2020年07月21日查看全部1条回复负心狗729赞非常支持回复·2020年07月21日查看全部1条回复查看全部12条评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热点专题9评论11月21日健康中国丨蔡国庆提醒大家接种新冠疫苗热点专题前天20:02阿根廷队多名球员飞机上晒与大力神杯合影!回国后行程曝光齐鲁壹点1评论39分钟前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助力浙江乡村振兴中国青年报4天前微视频|麋鹿归来记新华网3评论21小时前西安日报19小时前·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官方账号关注【#微博网友给梅西的留言太戳了#】阿根廷夺冠,梅西圆梦。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作者介绍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的六代祖孔 父嘉为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 逃到鲁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是 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功,曾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 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 ,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 到20岁,于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 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施氏为人心术不 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 施氏所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 17岁时,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 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 鲤,字伯鱼。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原则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四书五经 《春秋并称“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丌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经典原意】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 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 门不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民 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丌喜欢的事 丌要强加给别人。如此在朝上就丌 会招谁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丌 招谁恨。”
作者介绍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不季 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丌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 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 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被鲁国迎回 ,此时孔子年六十八岁。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
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
(一)孔子对“仁”有诸多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而“仁”的基本内涵浓缩在他与樊迟的问答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二十二章》】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
为父之道就是由爱子之心出发去对待儿子,为子之道就是由爱父之心出发去对待父亲。
冯友兰认为,孔子的“仁”以同情心为本,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故曰爱人为仁。
(二)有时候,孔子用“仁”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品德,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
在这一场合下,“仁”的含义是品德完美。
二、《论语》中“仁”的诠释。
(一)真性情的合理流露。
实践“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它是我们真性情的一种合理流露。
仁在我也,因此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三十章》1、性情为真。
孔子认为,巧言令色矫饰以媚悦于人,非真性情的流露,故“鲜矣仁”;“刚毅木讷”之人,质朴有真性情,所以“近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第三章》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二十七章》2、“合礼”流露。
孔子认为,人的真性情或有所偏而为过,所以不但要有真性情的流露,还要合理。
如何合理?即合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所以仁为人之性情是真的,而又须合礼流露。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第七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第一章》】(二)能推己及人。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上)
龙源期刊网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上)作者:孔丽来源:《青春期健康》2018年第03期“仁”的思想在孔子之前早已有之,孔子赋予“仁”更多涵义,并使之成为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弟子们多次向孔子问“仁”,其中樊迟就问三次。
孔子的回答是:“爱人”(《论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
孔子对樊迟的这三次教诲,当然不能穷尽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而只是开启了洞见其“仁”思想内涵与意义的门窗,引领我们进入精深、美妙而伟大的“仁”世界。
孔子的三次回答隐含着“仁”是内在性情、高尚德性和美好德行的和谐统一,是内外合一、井然有序的整体。
“仁”作为孔子思想中一以贯之的精髓,给予人们心灵以光辉、自由和温暖,给予人类世界以光明、和谐和温情。
一、仁,性情之本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对樊迟问“仁”的回答是:“爱人”。
这可以说是孔子对“仁”的解答中最为简洁明了,也最为核心、温暖和有力量的诠释。
“仁”可谓以爱人为基点的思想体系。
正如徐复观在其著作《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所表述的:到了孔子,则把此一“仁”字深化,亦即把所以会爱人,所以能爱人的根源先发出来,以形成其学问的中心。
可关于爱谁、爱来自哪里等问题,樊迟没有再问,孔子也没有进一步解说。
这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也使“爱人”涵义更广,包揽更多。
为了进一步探究孔子此句的深意,可以参考《孔子家语·三恕》中孔子与颜回、子贡、子路就智者、仁者问题展开的讨论,加深对“爱人”的认识。
子路见于孔子。
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曰:“可谓士矣。
”子路出,子贡入。
问亦如之。
子贡对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
”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出,颜回入。
问亦如之。
对曰:“智者自知,仁者自爱。
”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孔子家语·三恕》)对于相同的问题“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子贡、颜回给出了不同的解答:“使人知己,使人爱己”“知人,爱人”“自知,自爱”。
颜渊问仁文言文翻译
颜渊问仁文言文翻译
“颜渊问仁”文言文翻译:颜渊向孔子请怎么做到任,孔子说:“能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
“颜渊问仁”原文为: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颜渊问仁”出自《论语·颜渊》,来源于《论语》的第十二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解释,孔子用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语颜渊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颜渊篇原文及翻译论语颜渊篇原文及翻译论语·颜渊出自《论语》,共计24章。
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
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
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论语颜渊篇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论语》颜渊篇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对人慈爱。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以正压邪,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邪恶之徒就被疏远了。
汤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2、《老子》二章——老子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3、《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着车赶来了。
仲弓问仁原文及其注释
仲弓问仁原文及其注释樊迟仲弓问仁【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朝代】先秦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
孔子回一刚:出门与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百姓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如此在朝上就不会招致怨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会招致怨恨。
仲弓刚:我虽然不聪明,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刚: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刚:了解人。
樊迟还是不明白。
孔子刚: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奸邪之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刚: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刚: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奸邪之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这是什么意思?子夏刚:这话刚得多么深刻呀!舜管理直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汤管理直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刚:平日心怀恭谨,做事严肃认真,待人真心实意。
这几种品德,纵使是到蛮夷之邦,也是不能废弃的。
注释: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的封地。
举直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即选用贤人,罢黜坏人。
错,通措,安置。
乡:同向过去。
见于被接见。
皋陶:舜时的贤。
伊尹:商汤时辅相。
孔子三问的内部逻辑
孔子三问的内部逻辑
孔子三问的内部逻辑如下:
1. 问志:孔子问弟子们的志向,目的是了解他们的理想和抱负,以此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他期望弟子们能够立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2. 问仁:孔子问弟子们什么是仁,是为了引导他们思考道德和仁慈的重要性。
他希望弟子们能够理解仁的含义,并以此作为行为准则,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3. 问政:孔子问弟子们如何治理国家,是为了引导他们思考政治和社会治理的问题。
他希望弟子们能够了解政治的本质和治理国家的方法,以便将来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这三个问题,孔子旨在引导学生们思考人生、道德和政治等重要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
同时,这些问题也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即“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
樊迟仲弓问仁的心得体会
樊迟仲弓问仁的心得体会樊迟、仲弓问仁这个故事,在我心中深深地刻下了烙印。
从小到大,我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
但最近又让我有了一次新的感受。
以前听老师说过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一次,孔子带领着他的弟子们出行。
大家一路上歌声、笑声连成一片。
走到半路,孔子看见前面有人把路让开了,就问身边的学生:“你们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他学生都摇摇头。
孔子再问:“你们也不知道吗?”学生们还是都摇摇头。
孔子很生气地说:“他可以把马让给别人,却不能让路!”等大家来到目的地时,孔子又发现另一个学生自己走在队伍的最后。
当孔子发现这个学生步履缓慢时,他赶紧上去拉住他的手,和蔼地说:“刚才我的马跑得太快,你又在队伍的最后,所以,我走路时都会尽量慢些,以免伤害你。
”回到学校之后,孔子把此事告诉他的弟子们,想让他们了解事情的原因。
弟子们听了之后都觉得很惭愧,以后做事更加谨慎。
孔子认为,弟子的问题,就像是被长辈教育了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标准。
只要按照这个标准去做,就没有错误,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放弃。
因此,如果发现错误,首先应该自省,自省之后再向别人请教,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加以改正。
这种问仁的方法,就叫作“反思”。
要想真正的为他人考虑,必须具备与别人交流、合作的基本能力,而要想达到与人合作的境界,首先应该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亲”,顾名思义,指亲爱;“孝”,就是“孝顺”的意思。
亲是孝的基础。
在这则故事中,“樊迟、仲弓问仁”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它直接决定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对待他人态度的转变。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被问到一些问题。
比如:“爸妈辛辛苦苦养育了你,难道你一点也不感激他们吗?”“你如果觉得老师教的课程没有用,你怎么不换一个老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
虽然我们都知道,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但为什么有的人从小就有孝心,有的人却对父母大呼小叫呢?一方面,环境影响了人。
如果在一个充满孝敬的环境中成长,那么他一定也是个孝顺的人;如果从小就接触充满争吵的环境,他们也很容易变得暴躁。
孔子关于仁爱的名言名句
孔子关于仁爱的名言名句1.孔子关于"仁"的名言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译文: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饭睡觉时也会按道德标准去做,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译文: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4、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译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
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
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译文: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译文: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了。
这正是推己及人,心在仁道。
2.孔子还写过哪些关于仁爱的名言要多,最好10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做人格言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
国学经典:论语(三)论语第十一至第十五篇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三)论语第十一至第十五篇译文论语先进篇第十一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像是朴野人。
后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真像君子了。
但若用到礼乐的话,吾还是愿从先进的一辈。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孔子说:以前从我在陈蔡的,此刻都不在我门下了。
德行: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有宰我、子贡。
政事:有冉有、季路。
文学:有子游、子夏。
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4、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5、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
的诗句。
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6、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哪个是好学的呀? 孔子对道:有颜回是好学的,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是没有了。
7、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
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
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
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
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8、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译文】孔子的学生颜渊死了,孔子说:噫,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9、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
孔子论仁
【原文】6·22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算有仁德,孔子说:“仁人是难事做在人前,收获退居人后,这就叫仁了。
”【评析】孔子说的“先难而后获”主要是指有困难自己上,有收获别人先的意思。
孔子把“先难而后获”提高到“仁”的程度,足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作为问题的另一面,就是反对不劳而获,或者获大于劳。
所以,人格健康的人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吃苦。
也就是说,人要自强,不能整天听天由命。
【原文】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
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如有一个人,能广泛地对民众施予和救济,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尧、舜也许都难以做到呢!仁人,就是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想自己过得好,也帮助别人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做人要自立自强,还要懂得为他人着想。
这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胡锦涛在访问印度的演讲中曾引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一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
中国自己要发展,也希望同其他国家和谐相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国际关系如此,人际关系也一样。
仁包含情感上的爱及物质生活上的扶助,而更注重道德上的励导,目的在于使其成为有德行有成就的人。
【原文】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nìng)。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
焉用佞”【译文】有人说:“冉雍有仁德却不会说道。
”孔子说:“孔子说,“能说会道有什么用呢巧嘴利舌地与人争辩,常常被人厌恶。
他有没有仁德,我不清楚,但何必要能说会道呢”【评析】据说当时崇尚口才,而冉雍没有口才。
因此,有人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仲弓问仁。子曰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孔子认为他有帝王之器。
冉雍向孔子请教“仁”的道理。
孔子告诉他:“出门要恭敬礼貌,待人如同贵宾;领导群众要负起责任,如同承担大祭。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与别人。
在国的层面没有怨言,在家的层面没有怨言。
”仲弓诚恳地接受了老师的教诲,并且也要身体力行地去做。
冉雍,是孔子认为学生当中可以当大领袖的人物。
儒家讲究“内修外用”孔子教颜回“克己复礼”符合内修,教仲弓待人之道重在外用。
颜渊深得孔门真传,若遇盛世明君,必然能尽其宰辅之材。
冉雍具备帝王之才,若生地其时,必然横空出世,担当天下重任。
可惜这两位孔门高徒皆是生不逢时。
但是,不妨圣人后世的教诲。
孔子对颜回说,内修心性要从感官上克制自己,做到格物致知。
孔子对冉雍说,待人处世要尊重礼敬,不能看不起任何一个人;对百姓庄重肃穆如同祭祀祖先神灵;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像常人那样推给别人;多替他人、部下着想,这样人、事平和,才可达到无怨无尤的“仁行”境地。
这些教诲,在我们今天看来,至少开辟了后来学者明确“内修外用”的途径,启发了子思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讲学图)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冉雍是孔子的学生,有人说他“仁而不佞”。
“仁”,就是仁慈有爱心,“不佞”就是口才不大好,说话不大动听,态度也不随和。
孔子听说后,讲“焉用佞?”为什么要光耍嘴皮子呢?“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会讲话的人常常欢用嘴巴得罪别人或刻薄别人,有时言语伤害比杀人一刀还痛苦。
所以“御人以口给”,用嘴巴和人家对抗常被人讨厌。
于是他进一步说:“不知其仁,焉用佞?”假如一个人没有做到仁的修养,光是利嘴有什么用么?冉雍出身于平民,但是孔子认为这个学生有帝王之才。
孔孟经典语录及译文
孔孟经典语录及译文孔孟经典语录孔孟语录(二十则)译文1.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译文: 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说:“出门办事,如同会见贵宾那样谦恭谨慎,治理百姓,如同进行重大祭祀活动那样严肃慎重。
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
(如果能这样做,那么)为国家办事就没有了怨恨,处理家里事也没有了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2.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论语・里仁》)译文: 孔子说:“富贵是所有的人都所希望的,但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它,就不能够接受。
贫贱是人们都不喜欢的,但不通过正当途径,也不能随便摆脱。
君子违背了“仁义”道德,怎么可能成名呢?君子即使在吃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里也不能违背仁的原则,流离失所时要这样做,动荡变乱时也一定要这样做。
”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
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智慧的人常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4.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5.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
(但这却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也都能做到饲养它。
如果对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6.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浅析
论语17.6《⼦张问仁于孔⼦。
孔⼦⽈:“能⾏五者于天
下,为仁矣。
”》浅析
⼦张问仁于孔⼦。
孔⼦⽈:“能⾏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请问之?”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以使⼈。
”
请问之:请问,含敬意的问。
之,代词,指五者。
恭:谦恭有礼不放肆。
宽:宽厚,不⼼胸狭窄。
信:信实不欺诈。
敏:勤敏不懈怠。
惠:慈惠不苛刻。
则:就。
任:任⽤。
焉:语助词。
功:功效。
⾜以:完全可以。
使:役使。
⼦张问孔⼦关于仁的事情。
孔⼦说:“能实⾏五种品德于天下的,可以称为仁⼈啊。
”
⼦张说:“请问哪五种品德?”
孔⼦说:“谦恭,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谦恭有礼就不受欺侮,宽厚就可以得到众⼈的拥护,信实就可以得到别⼈的任⽤啊,勤敏办事就会有功效,慈惠就完全可以役使别⼈。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欢迎来到咱们山东京博控股有限公司,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公司于2013年5月18日落成的的孔子问仁雕像群,这组雕像群是孔子对其五位弟子关于仁的不同回答,折射出了孔子“因材施教”“见利思义”“为政以德”的重要思想,虽然短短的几句话,但是却包含了儒家“礼与仁”的核心思想。
京博建设的是以“仁孝”为核心的文化。
孔子问仁雕像的落成也预示着京博将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企业中的继承,致力于构建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
(公司针对所有中高层每年学习一门课程,儒墨兵法等。
)这个在以后的学工作中有机会咱们还会再接触,下面让我为大家分别介绍一下孔子身边的这几位弟子以及他们的对话内容。
1、子贡,他是孔门72贤中最有作为的一位,春秋时期外交家和商人,子贡又被后世奉为“儒商的鼻祖”,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多次被抓入狱,每次都是子贡花钱将他赎出来的,史记中关于孔门弟子的记载,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的最好的一位。
子贡当时问孔子:“如有薄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意思就是说:假如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么?孔子就说:薄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个太难了,这是圣人做的事,连尧舜都很难做到。
一个仁者,只要能够做到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找想就够了,这与我们京博文化中的利他价值观是一样的,这也是实行仁的一种方法。
2、颜渊,为人谦逊好学,非常的尊重老师,孔子说的:不迁怒,不贰过就是说的颜渊。
他当时就问孔子:仁之可修?意思就是怎么做才能算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的行为,一切按照力的要求去做。
颜渊说:请问其目。
有哪些条目啊?子曰:非礼勿视,听,言,动。
不合乎理的不要看…。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3、仲弓,周文王之后。
他当时就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就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认真,推己及人,则,仁者无敌。
4.司马牛,多言而躁。
他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根据他的性格说:仁者,其言也仞。
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么?孔子回复他:做起来很困难,说话能不慎重么?其实孔子是希望司马牛在说话之前多想一想,就能少犯错,少惹祸这也是仁。
5、樊迟,从小贫穷,但学习刻苦,他很有谋略具有勇武精神,但却很内向。
他当时问了孔子三次,孔子分别回答: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恶归正。
樊迟很内向为人很实在,但是光自己实在不行啊!还要有团队精神,所以孔子这么教育他。
仁必须体现在团队中,以仁为人,亲也,以人为政,和也。
仲弓问仁中,孔子说过一句话“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这其实是表明了一种心态的重要性,所以我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像孔子的五位弟子一样,尽管实现仁的方式不一样,但从有一个爱人之心开始,不管将来大家到哪一个企业里面,要以员工心为心,以客户新心为心,做一名仁孝利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