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公共政策.doc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各级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策划、组织、协调、执行和监督的过程。
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对于保障社会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的概念、特点以及相关理论进行探讨。
一、公共管理概念及特点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按照法定职责,通过组织、管理资源,推动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和解决。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公共性:公共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公众利益的最大化,解决公共问题并提供公共服务。
公共管理所涉及的资源和权力是属于整个社会的,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所有。
2. 非营利性:与商业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过程和目标没有盈利性质。
政府以保障和满足社会公众利益为主要目标,而非追求经济利润。
3. 组织性:公共管理必须通过适当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化的管理手段来实现。
政府及其各级部门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他们负责规划、制定政策,组织协调资源,推进公共事务的发展。
4. 科学性:公共管理应该基于科学研究与实证分析,运用科学的管理原理和方法进行管理,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实现效率、公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公共管理涉及到各种理论和模式,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理论基础:1. 政府管理理论: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政府管理理论包括行政管理理论、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理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等。
这些理论主要关注政府行为与管理的规范性、效率性和可行性。
2. 公共组织理论:公共管理中的组织问题是一个关键议题。
公共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公共组织的结构、功能、领导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高公共组织的效能和服务质量。
3. 公共决策理论:公共管理需要制定和执行各类决策。
公共决策理论主要研究公共决策的政策形成、决策过程、决策方法与工具等,旨在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参与度。
4. 公共管理伦理学:公共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内涵界定出发,发掘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进一步探究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实现与作用,从而促进公共政策学科科学合理有效的发展。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内涵廓析(一)公共政策从学科属性上讲,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之一。
从实践层面上看,公共政策是公共部门为有效实现社会目标,推动社会发展,将社会资源及社会价值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政策及途径。
从主体的角度看,公共政策是政府部门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公共权威作为依据,对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行引导,以促进社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从功能上看,公共政策能对政治、经济及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节。
从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路径来看,公共政策是以多种政策方针及措施方案来协调和分配社会价值和资源,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资源和价值的有效利用。
从规范意义的角度来看,科学合理的政策能够将国家、社会及公民之间的利益实现有效的制衡与分配,能够通过政治、行政和管理的方法途径,对地方和社区的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而为公共部门高质量决策提供保障。
当今,公共政策已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概念,成为国内外学者竞相研究的焦点。
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基于不同的重点、运用不同的知识框架,对公共政策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理解。
万变不离其宗,尽管具体的界定并不相同,但离不开对公共政策本质的定义。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部门以多种方式方法,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直接体现的是政府部门对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
公共政策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管理对象是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的范畴较大,包含了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行政管理、图书资源与情报管理等多个方面。
公共管理是针对政府管理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一方面,它强调公共权力必须履行公共职能,即管理目标的“公共性”;另一方面,它强调科学运用公共权力,并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制约,强调权力主体的多元性、异质性。
公共管理背诵手册
公共管理背诵手册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管理。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在政府机构、企业组织还是非营利组织,都需要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来有效地实施公共事务。
因此,我们编写了这本《公共管理背诵手册》,旨在帮助读者系统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帮助。
第一章:公共管理概论公共管理是一门涵盖广泛领域的学科,它包括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组织管理以及团队协作等内容。
公共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
公共管理的核心职能包括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等。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是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公共决策、公共服务等内容。
公共管理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公共事务管理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三章:公共管理实践公共管理实践是将公共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工作实践的过程。
在实践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管理工具和方法,不断提升管理效能,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
公共管理实践需要注重团队协作、信息共享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章:公共管理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的公共管理案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公共管理的实践过程和管理策略。
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分析和决策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升管理水平。
结语《公共管理背诵手册》是一本涵盖公共管理各个方面的基础手册,旨在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希望通过学习本手册,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的内涵和要义,提高管理水平,为社会的良性发展和组织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当代公共行政的公共性
论当代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摘要]公共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去理解。
对于公共行政来说,公共性是其根本性质,它决定着政府的目标和行政行为的取向。
研究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非常必要,但是在当代如何培育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则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努力,如培养公众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公共行政主体的素质以及增强公共行政的法治性等。
[关键词]公共行政;公共性;公共精神一、相关概念界定(一)公共行政这里是从广义上来讲的,即公共行政或是指国家职能中立法和司法以外的全部职能的总称;或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在其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等活动的总称;还指公共行政主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以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等特定手段发生作用的活动。
总之,公共行政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首先,它属于国家的范围,即属于公务;其次,只有政府或者行政机关的权力才是行政权力;第三,行政权属于“执行权”,它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去行使国家职能从而实施的法律的行为。
(二)公共性公共性的概念,不同的学科与视角存在不同的结论;针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不同的理解。
王乐夫教授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一文中对“公共性”的内涵从公共行政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将其观点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1〕1.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的“公共性”。
即:“公共性”是用于描述现代政府活动的基本性质和行为归宿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
在一般情况下,是指政府作为人民权力的授予者和委托权力的执行者,应按照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
2.作为一种公共精神的“公共性”。
这种观点认为,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内涵可以归结为公共精神,即:民主的精神,法的精神,公正的精神,公共服务的精神。
这四种公共精神在公共行政活动中实现的方式应是:逐步实现政府与公民平等化;行政权力既受到保护又受到制约;行政活动既有效率又有责任;公共行政是由民众驱动的、积极的、合作主义的、参与的过程,等等。
公共政策文档
公共政策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和决策。
在现代社会,政府在面对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和管理社会发展。
公共政策的目标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公众利益,提高社会福祉。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阶段:1.议题确定:在这个阶段,政府会确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共利益。
这些议题可以是经济发展、教育、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可能通过调研、咨询专家和利益相关者来确定议题。
2.政策制定:在这个阶段,政府会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确定的议题。
政策制定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政府会考虑各种因素,如预算限制、法律法规、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考虑。
3.政策实施:在政策制定完成后,政府需要对政策进行实施。
这包括资源分配、监督和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政府可能需要与各方合作,如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来实施政策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4.政策评估:政策的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用于评估政策的效果和成效。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评估政策的影响,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方式。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政府调整政策,提高政策的效率和效果。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公共政策的几个重要方面:1.社会公正:公共政策可以促进社会公正,解决社会不平等、贫困和歧视等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以提高社会公正。
2.经济稳定:公共政策对于维护经济稳定和发展也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经济,调整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增长。
3.环境保护:公共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来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
公共政策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着各种挑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利益冲突:公共政策涉及多方利益,不同利益相关者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目标。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 公共政策_OK
5.思想库
思想库在公共决策中的主要作用是: 第一,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谋机构。 第二,提供学术思想,充当认识机构。 第三,提供政策结果信息,充当评估机构,即注重评估 政府的各种政策和计划,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社会医师”作 用。 第四,向政府机构输送官员和专家,充当人才交流、储 备机构。 第五,制造舆论,传播观点,充当宣传机构。
2005年11月14日早晨5时40分,沁源县第二中学组 织全校初二、初三13个班的900多名学生来到汾屯公路 上跑操,学生们跑到汾屯公路118公里+206米处,在公 路上调头返回。前面12个班都调头返回去了,尾随其后 的初三121班转弯时,一辆车号为晋D13513的东风带挂 大货车突然碾压过来,在一片惊呼和惨叫声中,学生们 纷纷倒地。东风带挂车“扫”倒一大片学生后,撞断路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去影响或 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这些途径主要有:一是以 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直接行使权 利;二是利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去参与公 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三是使用各种威胁性的方式去反对某 些政策,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些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 的要求,追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四是通过参加利益 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造舆论或游说 的方式去影响政府决策;五是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 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等。
一、公共政策主体 二、公共政策过程
12
一、公共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 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 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 传媒和公民(选民)等。
13
公共政策理论
公共政策理论 摘要: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者的关系是:公共管理部门是公共政策的执⾏者,公共政策的质量影响公共管理的效果:公共管理管理体制反作⽤于公共政策。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Pubic Management)往往是与⾏政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等概念相联系的。
由于视⾓的不同,故⼈们对公共管理的看法并不⼀致,有的强调它的公共性和政治性即政治取向:有的认为它是类似于私⼈部门的⼀种管理⾏为即注重其管理取向:另外⼀些⼈则突出公共管理中主权、机构和规制的重要性即法律取向。
有关公共管理的内涵⽬前国内主要有两种观点:⼀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依然属于⾏政管理范畴,即便不能包含在⾏政管理中,最起码也是与公共⾏政并⾏的⼀种范畴;另⼀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的情况下,⾏政管理已⽆法涵盖公共管理的全部内容,公共管理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其它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中介。
它们共同从事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活动,⽽通常意义上的⾏政管理是指政府对内对外(主要是对内)相关活动的管理。
因此公共管理范畴已超出了⾏政管理范畴。
综合国内外历史与现实的状况,我们认为。
公共管理就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并与其它公共组织⼀起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处理公共事务的开放式的管理活动,是⾏政管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与完善。
具有三⽅⾯的主要特征:(1)在管理主体上。
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各级政府组织,同时还包括⾮政府组织,如:社会团体中介机构等:(2)在管理范围上。
除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处理公共事务外,突出公共政策的重要性这不仅取决于中国⽬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背景,同时也与政治体制特征相适应:(3)在管理对象上,不仅包括政府及其它公共组织的公共管理实践对象,同时还包括政府及其它公共组织的内部组织⾏为管理。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段,为社会经济、政治、⽂化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公共政策理论
2.公共问题的类型 (1)按地域和行政区划分: 全球性或国际性公共问题 全国性公共问题 地区性公共问题 和社区性公共问题 (2)按公共问题的性质分: 管制性公共问题 基础性公共问题 服务性公共问题 保障性公共问题
3.公共政策问题的特点 (1)相互关联性 (2)主观性 (3)可变性
4.公共政策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途径 (1)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的 存在并加以注意 (2)各利益集团通过政治途径反映问题 (3)部分公民、民间组织或媒体通过呼吁或 请愿的方式提出问题,引起有关公共决策机 构的关注 (4)专家、学者通过发表学术研究论文的方 式提出社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学研究 的核心内容之一。公共政策是公 共组织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的重要准则,是公共管理实践的 灵魂。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性质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 公共政策是公共行为主体在职能范围 内为了某一特定的,经过政治活动所选择 的行动方案,并通过公共管理过程实现这 一特定目标的过程。 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各项方 针、原则、策略、措施、计划和行为规范 的总和是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
1.自上而下的公共政策执行途径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途径以政策的制 定者为出发点,认为制定政策的政治领导 人所形成的政策偏好会具体化为下层行政 官员执行政策的行为,所以这种途径关注 的焦点是政策的制定者,着重研究政策制 定者的偏好对具体政策执行者、从而对政 策执行效果的影响。
2.自下而上的公共政策执行途径 自下而上的公共政策执行途径以政策 执行者为出发点,认为具体执行政策的每 一个下层公共管理者对政策的理解和他们 所采取的执行政策的措施,是政策执行成 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这种途径关注的焦 点是政策执行者,并着重研究他们执行政 策的具体举措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公共管理过程——公共政策分析_OK
(四)重分配性政策(Re-Distributive Policy)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这种政策出现利益 上的排他性,乃是一种零和赛局的政策。
16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
17
一、政策问题的性质
• (一)传统的政策分析学者通常将公共问题视为封闭问题(Close-ended Problem) 或第一类问题(First Type Problem),或称之为“温顺的问题”(Tame Problem)。学者李特尔(Rettle,1972)认为,这类问题具有下列十个特征:
41
【1】公正无偏原则 【2】资源集中配置原则 【3】个人受益原则 【4】预见性或挑战性原则 【5】延续性原则 【6】信息完备原则 【7】一致性原则 【8】弹性政策原则
42
三、理性政策规划的基本步骤
估计需要
确定目的
决定目标 回馈
评估
设计方案 评定后果 选定方案
设计执行
43
第四节 公共政策执行
44
26
(三)问题构建的方法
1、边界分析 (1)饱和抽样
(2)问题陈述的引出 (3)边界分析
27
28
2、类别分析
(1)逻辑划分 选择一个类别并将其分解为构成部分
实质相关、穷尽、互斥、一致性、层级差别等原则 (2)逻辑分类
将情势、物体或人组合成更大群体或类别的过程
29
贫困家庭数量变化的分类和解读
分类
24
25
(二)问题建构过程中的“第三类型错误”
当我们认定政策问题时,我们所感受到的问题情境必须与后设问题的性质相符合, 我们所搜索到的后设问题也必须符合实质问题,而当我们将实质问题转化为形式问 题时,更必须维持一致的关系。如果这些阶段的转化过程中,发生了认定错误的现 象;换言之,后设问题不能反映问题情境,实质问题与后设问题是两回事,形式问 题无法凸显实质问题的真相,这些现象就是“第三类型错误”。
公共管理学1绪论:什么是公共管理
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 ) ---- P途径
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 -----B途径
17
公共管理研究途径
P途径
强调与政策分析的关 系,认为公共管理必 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 与制定紧密相关,但 又不满公共政策分析 所强调的计量分析和 经济学应用的思路, 而是更看重政治和管 理层面。
4
(二)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
1. 管理 一般说来,可以把管理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中,
管理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职能 和手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2.公共管理(20世纪70年代末)
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 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 能活动。
一、公共管理的涵义
(一)公共物品、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 “公共”是指多数人的或关于多数人利益的,公共性 及其问题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从公共管理的 角度看,处理“公共”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生产和分配 公共物品、处理公共事务,以满足民众的公共性需求。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和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是公共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 二、现代社会变迁推动公共管理发展 三、传统行政学的局限
21
一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
(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22
二、现代社会变迁推动公共管理发展
8
3.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和公共组织的学科。
它不仅涉及政府管理,还包括非营利组织、私营企业的公共管理等。
以下是公共管理学的主要知识点:1. 公共管理的概念和特征公共管理,是指行政机关、政府部门或其他公共组织、企业以及非营利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实施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监督、评估和规范等活动的总称。
其特点包括政治性、公共性、制度性、专业性等。
2.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公共管理学是从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学科,因此理论与实践是公共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公共行政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公共组织理论等是公共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3. 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核心,公共政策分析则是对政策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因素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公共政策分析涉及到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方面。
4. 公共组织管理公共组织是指政府机构、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等。
公共组织管理则是指对这些组织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监督、评估以及规范等活动。
公共组织管理与组织行为、组织文化、组织设计等相关。
5. 行政法律行政法律是指涉及到公共管理范畴的法律规定。
行政法律包括管理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处罚法等等,其主要作用是保证公共管理能够合法、公正地行使职权。
6. 公共管理实践公共管理实践是公共管理学中的实战组成部分。
公共管理实践包括政府管理实践、公共组织管理实践和公共政策实践等。
公共管理实践是公共管理学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
以上,是公共管理学的主要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是公共组织的一项重要学科,对公共事务的科学合理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汇总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汇总一、公共管理的概念和理论1.公共管理的定义和特点: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通过特定的管理手段,对公共事务进行决策和实施的过程。
其特点包括政府性、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和目标性。
2.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经济学理论、组织理论、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理论等。
其中,经济学理论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和行政效率理论;组织理论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行为等;社会学理论包括社会角色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政治学理论包括政策制定、决策理论和政体理论等。
二、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和环境1.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政府、公共组织、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
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公共组织是政府的执行机构,公共政策是政府的目标和行动准则,公共服务是政府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
2.公共管理的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等。
政治环境决定了公共管理的政治力量和决策制度,经济环境影响公共管理的资源配置和财政支出,社会环境反映社会需求和组织行为,国际环境影响公共管理的政策制定和国际合作。
三、公共管理的基本功能和过程1.公共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政策制定、决策实施、资源配置、组织管理、监督评估和公共参与等。
政策制定是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决策实施是政策的具体操作,资源配置是按照政策目标进行资源分配,组织管理是通过组织机构和管理手段实现目标,监督评估是对政策实施和组织绩效进行评估,公共参与是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
2.公共管理的过程:包括政策形成阶段、政策实施阶段和政策评估阶段。
政策形成阶段是政策制定的过程,包括问题识别、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和政策采纳;政策实施阶段是政策的具体操作,包括组织实施、资源配置和监督管理;政策评估阶段是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四、公共管理的相关领域和实践1.公共行政管理:研究政府机构的组织管理和政府行为的决策实施。
2.地方政府管理:研究地方政府组织体系和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和问题。
公共管理基础理论
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 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 有效。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公共管理的职能与角色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采取措施保护公共资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公共危机管理与应对
危机预警与识别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识别潜在的 危机因素。
危机应对与处置
在危机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程序,进 行有效的处置和救援。
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不同的危机情境,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和措施。
危机恢复与重建
在危机过后,进行恢复和重建工作,恢复正 常社会秩序和经济活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公共管理的挑战与未来 趋势
全球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1 2 3
全球化推动公共管理变革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公共管理领域的变革,要求政 府和国际组织采取更加开放、透明和协作的管理 方式。
跨国公共问题的挑战
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共问题日益突出,如气候变化 、跨国犯罪等,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合 作,共同应对。
网络安全对公共管理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公共管理提出 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公民社会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公民参与推动公共管理民主化
公民社会的兴起促进了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了公共管理的民主化和透明 化。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doc
是指一种建立在社会公/私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独特概念,它诞生于成熟的资产阶级私人领域基础上,并具有独特批判功能。
关于公共性的演变,哈贝马斯认为,自古希腊以来,社会有明确的公私划分,公代表国家,私代表家庭和市民社会。
例如在古希腊、罗马,公私分明,所谓的公共领域是公众发表意见或进行交往的场所,那时虽有公共交往但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
在中世纪,公私不分,公吞没私,不允许私的存在,公共性等同于“所有权”。
直到近代(17、18世纪)以来,在私人领域之中诞生了公共领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注:[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
受到国外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启发,国内也有学者从社会领域分化的角度分析公共性的产生。
他们认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生活与经济活动具有对应的相关性。
整个近代社会发展史的客观进程,都在于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日益分化,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成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整合体。
在社会分化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过程中,国家的职能也开始了分化的历程,除出现了国家职能的多样化趋势,其中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是最为基本的两大职能。
由于国家统治职能是在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的关系中实现的,所以,虽然它表现出一定的现代公共性的内容,但本质上是与公共性相悖的。
而在管理职能中,公共性则是其最为根本的特性,甚至可以断言:归咎于管理职能的是一个纯粹的公共性的领域。
因此,社会领域的分化引发国家职能的分解,从而导致公共性的彰显。
在论及公共性在近代的演变时,国内外学者都倾向于用“公共性丧失”一词。
一种观点认为,在近代功利哲学和市场经济的趋利倾向共同催生下,古希腊公共性的含义进一步丧失,现时情况是,“通过集体的方式寻求更大的善已被个人的计算、功利以及成本和利益所替代。
政府的目的在实践中已是私有的福利(privatewell-being)。
我们凭借官僚、技术和科学的手段来决定福利、幸福和功用。
公共政策概念
公共政策概念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公共政策概念: 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管理 & 公共政策二者的相互联系体现在以下几点:(1)研究对象上相同,都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公共问题.(2)实施过程的环节相同,都要经过确认问题、制定方案、计划实施到结果评估的程序.(3)公共管理要在公共政策的指导下进行.(4)在实现目标上,公共政策的目标要通过公共管理来实现.(1)两者的范围不完全一致.公共管理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公共政策主要体现在解决公共问题上.(2)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完全一样,公共管理则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来改善大众的生活质量公共政策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对利益关系进行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的本质①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解决社会公共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②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过程是动态过程 -- 4个环节.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③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即服从于政府对利益的追求.④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与增进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政策的指导思想是统治阶级思想的集中体现,其理论基础是统治阶级倡导并支持的理论等.2、整体性:政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完整性;政策的过程具有完整性等.3、超前性:政策是对未来的一种安排与指南,所以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4、层次性:不同的主体制定的不同政策是有主次之分的.5、多样性:由于政府职能管理内容的扩大,而引发的政策问题页涉及到诸多领域,从而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6、合法性:政策体现着政府的行为,在法治国家,政府的行为必须依法而行.元政策:元政策(即总路线、总方针),是关于政策的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行的指针.基本政策: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又被称作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等.具体政策:又称部门政策或方面政策,是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是针对特定而具体的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1)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A.政策分析包括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的研究.B.政策分析分为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C.政策内容政策过程与规范性分析描述性分析相互交叉,构成四种不同类型的政策分析.2)沃尔夫的分析模式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制定公共政策,侧重于实施前的政策方案确定过程(3)邓恩的分析模式侧重于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公共政策分析要素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模型;5、政策资源;6、政策评价标准7、政策效果; 8、政策环境;9、政策信息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1、系统原则2、预测原则3、协调原则4、分解综合原则5、民主原则公共政策的主体:一般而言,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一、官方决策者二、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2.政党:政党作为利益集团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以政治联盟的形式出现.其关注的政策范围要比一般的利益集团更广,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当然也比一般利益集团更大.3.公民个人:“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4.大众传媒5.思想库(智库)公共政策的客体1.社会问题: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存在差距.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问题1)社会问题外延最广泛,超出私人范围影响问题.强调对社会的影响(2)公共问题:波及到非直接相关群体,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强调对公共利益的影响.(3)公共政策问题:列入政策议程的公共问题2.目标群体: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公共政策环境: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一切因素的综合公共政策工具:定义: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手段.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与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自愿性工具: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不受国家强制力约束,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市场重要性、争议性强制性工具目标:控制和指导目标群体的行动借助政府权威和强制力管制: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对个人和机构的行为作出要求和规定的活动公共企业普遍特性:具有一定的公共产权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控制和直接管理生产的物品和服务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优点:有效率的经济政所需信息较少,利润可以积累公共资金缺点:政府难以有效控制企业,运行缺乏有效约束,成本转嫁到消费者直接提供:由公共财政直接拨款并由政府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大部分政府职能通过此工具完成优点:所需信息较少,资源提供,避免间接提供产生的问题,直接允许交易内部化→降低成本缺点:官僚主义,公共服务质量较差,资源浪费,内部冲突损害物品和服务提供混合性工具允许政府有限干预,但最终由私人作决策信息与规劝信息传播不具有强迫性,规劝不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优点:没有明确方法时,首选规劝,改变或放弃规劝工具较容易,规劝成本低,较易实施,强调自由与个人责任缺点:没有权威性,效果有限,需要其他工具配合补贴政府给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产转移目的:影响和改变受资助者的想法,促使其采取政府期望的行为补贴形式:拨款、税收减免、凭单、低息贷款优点:易于确立并加以实施,较灵活,鼓励创新,管理和实施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政治可行性缺点:需要财政资金,信息收集成本较高,作用效果滞后,不适用与危机处理,补贴取消程序较繁琐,产权拍卖优点:只需确定物品和服务的总量,其余事情由市场来解决,较灵活缺点:助长投机行为,不公平性税收:法定的由个人或公司向政府的强制性支付使用者付费:税收的创新,是管制和市场两种政策工具的结合体优点:较容易确立,较灵活提供持久的财政激励,有利于创新,减少官僚机构干预缺点:需要大量前期信息准备收集,不能用于危机处理,程序较繁琐,提高管理成本公共政策问题定义: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1.问题:通常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正因为这种差距,才导致很多紧张状态.2、社会问题:当相当一部分人遇到同一个问题,并且彼此意识到这一点进而认为社会规范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不再是私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3、公共政策问题:当公共权力主体体会到公众的公益性并趋同于公众的诉求时,该问题就成为了一项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构建内涵问题情境:问题源于情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人民去质疑问难元问题:比普通问题进一层,通常涉及本体论和知识论实质问题:是指事物的根本问题,实质性的东西正式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1、小论证:分析小组对问题的不同部分分别论证2、功能论证:制定者综合,确定结构状况及所属领域.3、二级论证:政府论证政策目标、成本、效果.4、一级论证:最高级论证.是否进入议程区别一级论证反映在政府最高层,以确定是否要做某事件;二级论证反映在政府机构进行规划时,所优先考虑的背景条件,以及目标群的确定等;功能论证反映在具体规划上;小论证反映在特定项目中.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1、政策问题的关联性2.政策问题的主观性3.政策问题的人为性4.政策问题的动态性政策议程: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的区别(1)前者仅有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还很模糊;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或提出阶段;它可以不涉及可行性解决方案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2)后者则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所组成;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实.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形成的权力奉陪隔绝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决断子系统:又叫中枢子系统,是公共决策体制的核心部分.其职能在于决策目标的确定和决策方案的抉择.咨询子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团”,其作用是在决策过程中向中枢子系统提供政策信息、科学知识与备择方案.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专门从事信息搜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的机构.监控子系统: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决策内容和决策程序进行监控的子系统.执行子系统:使方案转化为现实,使目标得以实现的系统.公共决策的择案规则全体一致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每一个决策者的否决,都将导致决策方案被否决.要通过一项决策方案,该方案必须对所有决策者的利益来说都是最佳方案,都是令人满意或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决策者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充分关注其他决策者的利益.规则的使用将随着决策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决策成员数目的增加,而使形成决策结果的困难程度成倍增加.优点:绝对平等缺点:复杂、投票成本高、难以实施多数裁定规则: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优点:成本低、容易实施缺点:多数剥削少数,投票“循环”现象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目标导向,变革导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群体取向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公正无偏原则,个人收益原则,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原则,分配普遍原则,持续进行原则,人民自主原则,紧急处理原则政策方案的评估: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可行性评估: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行政可行性政策执行: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将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效益的唯一途径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把中央政府的高层决策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上层政府及其官员确定政策目标,形成政策偏好,基层政府及其官员执行政策内容,落实政策目标;同时强调层级节制的指挥命令关系.优点在于为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清晰的路线.批判:它更关注上层的政策决策者,而不是下层的执行者倾向于对行政执行机构的自由裁量权持否定看法;它要求的所谓完美的必要条件很难具备;在执行中无法维持;带有个案研究的局限性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作为出发点,以政策链条中较低和最低层次为研究的基础.强调应给基层官员或地方政府充分的自由裁量权,使之能够应对复杂的政策情境.贡献:它促使我们能够正视执行过程中执行机构间懂得互惠性与裁量权;促使我们重视彼此意见与利益的沟通交流.批评:它过分强调了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只适合于分权的政治环境;它对自上而下的研究取向的批评有失公允.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行动理论:强调政策执行是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基本观点:政策执行作为政策过程的一个环节,包含着政策执行者一系列行动.行动是政策执行的关键,政策执行的研究应以行动过程和行为性质为中心.在阐述政策执行行动过程时忽略了对行动主体的研究;忽略了对政策执行产生影响的一些环境因素.组织理论:重视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特点和作用,认为组织是政策执行的关键,研究政策执行必须充分了解组织的运作,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 1)组织是政策执行的主体,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执行的.(2)不论是政策方案本身还是执行环节导致的政策成功或失败,都可以通过组织得到集中反映.(3)组织的研究可以从政策执行角度反映公共政策的过程和特征.博弈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交易过程博弈理论把公共政策执行视为各级政府或各级部门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政策执行的过程---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1)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政策宣传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认知;有助于提高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政策宣传的内容包括政策的公布和政策方案的解释、说明.(2)做好组织准备(3)进行物质准备:经费和设备两个方面(4)制定执行计划制定计划必须遵循的原则:客观原则、弹性原则、统筹原则政策执行的过程---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是实现政策目标、提高政策效益的关键环节,包括政策实验、全面推广、指挥协调和监督控制等内容.政策执行的过程---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这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为知道新的着呢刚才做准备.包括绩效评估和追踪决策绩效评估的作用:首先,政策执行绩效评估是检验政策执行效率、效益、公平性的基本途径;其次,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再次,是进行追踪决策的必要前提.评价:通常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得出可靠且逻辑的结论本质上是一个判断的处理过程评估:是指依据某种目标、标准、技术或手段,对收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其效果和价值的一种活动,其评估报告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书面材料.是对评估对象的价值或所处状态的一种意见和判断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正式评估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关系到评估活动的质量,应该大力提倡,不断改进.非正式评估一方面可视为正式评估的必要准备,另一方面也是正式评估的一种重要补充,因此,在政策评估中,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缺一不可,都应给予足够重视.2)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根据评价机构的地位)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外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外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3)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事前评价是在公共政策实施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价.内容大致包含三个方面:(1)对公共政策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2)对公共政策可行性的评价(3)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预评价.执行评价就是对执行过程中的公共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价事后评价是公共政策执行完成后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也叫效果评价,这是对一项政策的最终评价.它在公共政策执行完成以后发生,是最主要的一种评价方式.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发现政策问题——规划——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了一个周期;公共政策终止:是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不良后果,而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公共政策终止的障碍1、心里抵触(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2、组织的持久性(组织为了生存下去而想尽办法避免政策终止)3、反对势力的联盟:反对政策终止的力量集合各方面力量反对终止.4、法律上的障碍:终止的法律程序复杂.难以及时终止.5、高昂的成本:沉淀成本(已经投入无法挽回);终止的实施需付出的成本:出路的安排,与利益相关者的矛盾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等.广义的则指哲学方法论,即研究一切科学的最普遍的方法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和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对同一个问题所面临的几种自然情况或状态,又有几种可选方案,就构成一个决策,而决策者为对付这些情况所取的对策方案就组成决策方案或策略.面向未来,对目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所进行的决策.决策论包括:五个因素:状态、方案、概率、报酬函数、期望值类型: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事实分析:事实分析就是对政策分析对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影响作用及变化进行度量、描述与推理的过程.价值分析:考察公共决策过程中某种目的是否值得为之争取、采取的手段是否被接受以及改进系统的结果是否良好.三种价值关系:一致性、统一性局部矛盾:互相损害.战争;市场经济.处理矛盾的原则:政治与经济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利益分析:以利益为视角的政策分析.作为公共管理研究基本方法的利益分析,是制度分析、权力分析、组织分析、文化分析和伦理分析的基础.运用利益分析方法,需要明确公共管理的利益主体及其关系,判断利益主体真实的利益需求,规范利益主体寻求利益的方式,协调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最终寻求实现和增进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利益.系统包含三大基本特征:第一,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第二,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三,由要素及要素间关系构成的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公共政策系统:是政策制定过程所包含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因素,包括公共机构、政府制度、政府官僚机构以及社会总体的法律和价值观系统分析: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构成事物的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优化可行方案,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可以将系统分析看作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及层次、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求得最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及政策分析方法.。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策科学必须充分考虑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公共管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把它放在公共管理的大视野中加以考虑,这有助于把握政策科学发展的未来取向,拓宽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加快政策科学的知识创新。
一、公共政策学的缘起政策科学又称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和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思想库和大学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它的出现被视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发展”、当代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以及当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化。
政策科学的迅速成长以及它对各国政府政策制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它成为各国政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学科.现在政策科学已构成当代公共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富有活力的部分。
一般认为,“政策科学”概念是美国政治科学家拉斯韦尔首先提出的。
早在1943年的一个备忘录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学”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现则是他与卡普兰在1950年合著的《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1951年,拉斯韦尔在与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特别是拉斯韦尔本人所写的“政策方向”一文中,首次对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和发展方向作出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发展的基础,成了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拉斯韦尔因此成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奠基人”;政策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则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它以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政策科学构想》(1971)和《政策科学进展》(1971)的出版为代表,这些著作构成政策科学发展的第二里程碑。
“政策分析"一词则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首先提出的。
他在1958年发表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示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渐进比较分析类型。
在西方文献中,“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两个概念的关系颇为复杂,有的学者将两者当作同义词使用;有的学者将它们加以区别,用“政治科学"作为一个总的学科领域名称,强调它的跨学科、综合性特征,而将“政策分析"看作政策科学的一个分支,强调政策分析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应用性学科的特征。
公共管理课题题目
公共管理课题题目1。
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2.国外后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创新研究3.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及演进路径研究4。
论“公共价值管理”:一种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超越与限度5。
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评析6。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7。
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8。
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9。
迈向公共管理范式的全球治理—-基于“问题-主体—机制"框架的分析10.从区域公共管理到区域治理研究:历史的转型11。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12.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思想、模型和实践13。
基于衍生职能界定的政府会计角色定位研究14。
公共管理转型: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兴起15.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16。
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的社会网络分析17.后新公共管理时代的跨部门协同——评希克斯的整体政府理论18。
从新公共管理到后新公共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19.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作用机理和条件初探20.案例研究概推性的理论逻辑与评价体系—-基于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样本的实证分析21.公共管理理论范式的嬗变:从官僚制到网络治理22.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与重心——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14年收录文章的预测23.区域公共管理视域下的整体性治理:跨界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24.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兼评新公共服务理论25.对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定量推崇的批判26.协作性公共管理:西方地方政府治理理论的新模式27.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28.新公共管理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及学术工作的影响29。
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分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30。
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31。
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公共
政策-
其次,公民社会的日益成长,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形成了强大的参与力量,这就要求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公共性”,从而表现为某种程度上“公共性”的觉醒。
譬如,一种成熟的理论认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存在体现公共理性的力量,公共领域由于是公共权力活动的场所,因而天然地必须体现公共性。
而私人领域是市民社会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它发挥社会批判功能,体现参与和监督精神,因此它的存在有助于公共性的发扬(注:[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
许多国内学者也认为,“经济的市场化或自由化推动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开来而获得独立的存在和发展,在市民社会里,各种非官方的社团组织及他们活动于其中的非官方的公共领域也逐渐活跃起来。
一般而言,自治原则、法治原则、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公共性等被人们认为是市民社会特有的价值旨趣或规范基础。
”随着第三部门的成长壮大,它在政治生活中起到有效抑制公共权力对社会公众的滥用,从而发扬民主行政理念,使公共管理更能体现为公众利益的本质目标(注:参见汪俊昌《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谈论市民社会》,《浙江学刊》1999年第3期。
)。
由此看来,当前对于“公共性”的研究,既是过去探索的延续,又具有现实紧迫性。
二、“公共性”的由来及演变过程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中文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
《礼记·礼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为此意。
《汉语大辞典》
中,“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
因此,自古以来,“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或公用。
也有人认为“公众”一词有两个起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 or maturity),强调个人能超出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
同时意味着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且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
二是源于古希腊词汇(Koinon),英语词汇“共同”(common)就起源于该词,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
在古希腊社会里,公共是一种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的政治共同体,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些永久的标准和规则,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之善。
因此,从起源上看,“公共”更多地意指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在古希腊政治社会里与早期民主相关联。
这也应证了,随着时代发展,当代的“公共”概念已发生很大改变,公共成为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的观点。
哈贝马斯考察了另外一种公共性起源。
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公共性或公共领域不是指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而是指一种建立在社会公/私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独特概念,它诞生于成熟的资产阶级私人领域基础上,并具有独特批判功能。
关于公共性的演变,哈贝马斯认为,自古希腊以来,社会有明确的公私划分,公代表国家,私代表家庭和市民社会。
例如在古希腊、罗马,公私分明,所谓的公共领域是公众发表意见或进行交往的场所,那时虽有公共交往但不足以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
在中世纪,公私不分,公吞没私,不允许私的存在,公共性等同于“所有权”。
直到近代(17、18世纪)以来,在私人领域之中诞生了公共领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注:[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
受到国外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启发,国内也有学者从社会领域分化的角度分析公共性
的产生。
他们认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生活与经济活动具有对应的相关性。
整个近代社会发展史的客观进程,都在于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日益分化,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成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整合体。
在社会分化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过程中,国家的职能也开始了分化的历程,除出现了国家职能的多样化趋势,其中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是最为基本的两大职能。
由于国家统治职能是在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的关系中实现的,所以,虽然它表现出一定的现代公共性的内容,但本质上是与公共性相悖的。
而在管理职能中,公共性则是其最为根本的特性,甚至可以断言:归咎于管理职能的是一个纯粹的公共性的领域。
因此,社会领域的分化引发国家职能的分解,从而导致公共性的彰显。
在论及公共性在近代的演变时,国内外学者都倾向于用“公共性丧失”一词。
一种观点认为,在近代功利哲学和市场经济的趋利倾向共同催生下,古希腊公共性的含义进一步丧失,现时情况是,“通过集体的方式寻求更大的善已被个人的计算、功利以及成本和利益所替代。
政府的目的在实践中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