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平】协作性公共管理:现状与前景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前途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前途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前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更好地解决公共问题,公共管理学科应运而生。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个以政府为中心,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公共组织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学科,旨在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效率、推进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目前,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教育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本文就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公共管理学科是一个涵盖范围较广的学科,以政府为中心,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公共组织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学科。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早期、阶段性和现代化。
早期,公共管理学科是从实践中形成的,其主要关注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
此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机构的组织管理、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实施等方面。
阶段性,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逐步发展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1960年代至1980年代,公共管理学科经历了马斯洛、西蒙、梅奥、斯塔纳等学者的理论探讨和学科建设。
理论上,公共管理学科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并将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各相关学科的理论纳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
实践上,公共管理学科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并开始强调公共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现代化时期,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重心在于提高公共管理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公共管理模式正在转型,而公共管理学科也在不断更新、创新和完善。
当前,公共管理学科正面临着多个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何更好地解决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领域的问题,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公共管理学科的前景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公共管理学科在未来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需求。
下面从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2024年协作性公共管理_理念、结构与过程》范文
《协作性公共管理_理念、结构与过程》篇一协作性公共管理_理念、结构与过程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社会复杂性的日益增加,协作性公共管理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公共管理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一种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多方共同参与和协作的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如何理解并执行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念、结构和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念、结构及其执行过程,以实现更高效、公正和透明的公共管理。
二、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念协作性公共管理理念强调的是一种多主体参与、互动合作的管理模式。
它不仅要求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鼓励社会各界如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积极参与公共决策过程。
这种理念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几点:1. 共同治理:各参与主体平等对话、共享决策权,实现公共管理的共同治理。
2. 协作共享:建立跨部门、跨组织的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公民参与: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决策过程,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结构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机构: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政府应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机制,推动各部门的协同合作。
2.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代表,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公共决策过程,为政府提供专业建议和资源支持。
3. 企业: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应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公共问题的解决。
4. 公民:公民是公共管理的最终受益者,应积极参与公共决策过程,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四、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过程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问题识别与定义: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的共同参与,识别和定义公共问题。
2. 信息共享与沟通:建立跨部门、跨组织的沟通机制,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沟通。
3. 决策与计划制定:基于共享的信息和各方的利益诉求,制定公共决策和计划。
4. 实施与执行:由政府主导,各参与主体协同执行决策和计划。
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读书笔记
读《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地方政府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梵蒂冈等几个袖珍国家外,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有着众多的地方政府。
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与行政,就必须弄清楚它地方政府的情况,因为在一个国家内,相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地方政府和人民的生活更息息相关,一些具体的政治与行政事务更多地发生在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里。
地方政府对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有效行政及经济社会发展史至关重要的,然而,在我们通常的理论研究和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却经常忽视地方政府的因素,很容易地把地方政府的管理等同于中央政府的管理,试图用一般性的原则去解释地方公共管理的事务,尤其在我国这一问题更为明显,当然,这样一种倾向也造成了诸多不良后果,迫切等待我们的是对地方管理乃至地方治理的独立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或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全国社会治理的向前推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掀起了一阵对传统公共管理范式进行改革的浪潮,这些改革立足于对传统范式中官僚制度的猛烈批判,认为等级制和官僚制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治理理论都是这些改革理论中的代表,它们认识到政府规模过于庞大、政府行为过于僵化、没有效率等等,现在看来,这些对传统组织及管理范式的批判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也仅仅是立足于政府及组织的职能范围内部的批判,都忽视了当代复杂社会背景中管理已超越了组织内部这一事实。
在今天复杂的网络时代中,如何处理政府于政府之间,政府于非政府组织之间关系,如何利用政府于其他组织之间的协作或合作①共同进行公共管理,实现地方治理目标的达成,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
现在笔者手中的这本《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的新战略》便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最新贡献,本书的两位作者通过对美国237个城市及其官员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详细地论证了地方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中大量存在着协作性的公共管理活动,这些活动对政府治理辖区的作用与影响大大超过了等级制组织内的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转型_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兴起
一、 协作性公共管理兴起的背景 奥利瑞指出, 在过去十余年间, 公共行政中的一个新进展就是协作性公共管理领域的开拓。 发 [1] (P6-9) 端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在有效提高公共部门行政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机构裂化和公 共服务碎片化 (Fragmentation) 的实践局限性。 于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 英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从解决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实践局限性出发, 又开始了以协同政府 (Joined-up Government, JUG)、 “整体 政府” (Holistic Government)、 网 络 化 治 理 (Governing by Network)、 无 缝 隙 政 府 (Seamless Government)、 协作性公共管理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协作型政府 (Collaborative
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与发展
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与发展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资源和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提供公共服务,并满足社会的整体利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公共管理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趋势及其发展,包括数字化转型、参与式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转型是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核心内容。
在公共管理领域,数字化转型意味着运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来改善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电子政务平台提供在线申请、在线支付和在线办事等服务,方便公众的办事流程。
同时,数字化转型也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分析和利用大数据,从而提高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和公众满意度,还能够促进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和沟通。
参与式管理是另一个公共管理的新趋势。
传统的公共管理往往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独自决策和执行的,而参与式管理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合作。
公众的参与可以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和期望。
例如,一些政府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举行公众听证会或开展在线调查,以便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参与式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还能够增强公众的满意度和对政府的信任。
因此,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正在采用参与式管理的方式来推动公共管理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公共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公共管理不可忽视的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以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
公共管理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来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引导和鼓励企业和公众采取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全社会的合作下,公共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协作性公共管理_理念、结构与过程
协作性公共管理_理念、结构与过程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通过组织和调配资源,制定和执行政策,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
协作性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强调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协调,旨在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益和质量。
本文将探讨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念、结构和过程。
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念根植于现代社会对民主、参与和合作的追求。
它强调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对等合作和互动,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解决公共问题,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透亮性。
协作性公共管理重视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各方力气,共同制定政策和方案,实现公共决策的多元化,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执行的可持续性。
协作性公共管理提议横向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鼓舞政府机构与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团体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责任共担。
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结构主要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社会等参与主体。
政府作为主导者和协调者,负责制定公共政策和制度环境,提供资源和服务保障,并监督协作过程的执行。
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社会作为协作的参与方,依据各自的资源和优势,为公共管理提供专业知识、经济支持和社会动员等方面的支持。
在结构上,协作性公共管理强调对等、多元和自治的原则,建立合作伙伴干系,形成协作网络,共同应对社会问题,实现共赢。
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过程包括问题识别、协作组织、协作实施和评估反馈等四个阶段。
问题识别是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起点,通过广泛的社会咨询、调研和专家评估,确定公共问题的性质、影响和解决需求。
协作组织是协作性公共管理的核心环节,政府和参与方共同组织协作团队,建立合作机制,明确责任和权利,制定共同目标和工作规划。
协作实施是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关键环节,各方按照协作规划,乐观参与协作活动,分享信息、阅历和资源,形成协作合力,并保障协作过程的透亮和公正。
评估反馈是协作性公共管理的总结和改进环节,在协作实施结束后,对协作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总结阅历教训,为下一阶段的协作活动提供参考。
《2024年协作性公共管理_理念、结构与过程》范文
《协作性公共管理_理念、结构与过程》篇一协作性公共管理_理念、结构与过程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公共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率和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和公众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协作性公共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其强调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合作,以实现公共管理的最优效果。
本文将探讨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念、结构与过程,以期为公共管理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协作性公共管理理念协作性公共管理理念强调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实现公共管理的最优效果。
这种理念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部门壁垒和层级界限,构建一个开放、透明、高效的公共管理平台。
通过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协作性公共管理理念的优势在于:首先,可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可以增强公众对公共管理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最后,可以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结构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跨部门协同机制: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机制,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这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确保协同合作的顺利进行。
2. 跨层级沟通机制:通过建立跨层级的沟通机制,实现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决策协调。
这需要建立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决策的快速执行。
3. 信息化平台: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这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为协同合作提供技术支持。
四、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过程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明确目标和任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公共管理的实际情况,明确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充分沟通和协调,确保目标的明确和任务的清晰。
“协同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新趋势
门合作为 目标的协 同政府研究。文章对 国外协 同政府相 关文献进行 了梳理 ,从协 同政府 的 内涵、背景、维度 、机 制、 途径等方 面进行初步综述。研 究发现 ,协 同政 府是 个综合性 的概 念 ,它 包含 多种协 同维度 和机 制。协 同政府 的实现
需要 多种基本要 件和解决多重阻碍 。正确认识协 同政府 的多面向特征 ,对 于协 同失灵 问题 的解决具有一定 的借鉴
表 1 协作、协调和合作
资 料 来 源 :来 自于 Moron Blank,Sharon Kagan,Atelto Melavstle和 Karen R.ay。
所谓协作(cooperation),是组织 问为了满足组织的常规 目标而进行 的一种 临时的和非正式 的共同工作安排。进行协作的组织间没有共 同的任务和计划 。信息按需要共享 ,不需建立正式的 沟通渠道 。每个组织都保有 自己的权威 ,独立行事 ,资源和回报分开 ,因而面临很小的(或零 )风 险。比如 ,一件大衣的制造需要羊毛加工 、染色 、纺织和缝制等工人共同协作完成。闱从逻辑上讲 , 协作与劳动分工相对应 ,最基本 的特征就是各个独立劳动组合搭配。
和 启 示 意 义 。
关 键 词 :协 同政 府 ;协 同 失 灵 ;协 同维 度 ;协 同机 制
中图分 类号 :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008—4088(2018)08—0076—10
随着 社会 的发展 ,公 共 事务 日益 复 杂 。食 品安 全 、环 境治 理 、灾 害救 援等 跨 部 门治 理难 题 不 断 增 多 。政 府 改革进 程 的相对 缓 慢 和技术 理性 、制 度理 性不 足 的缺 陷 ,往 往使 原 有 的协 同机制 无 法 有 效应 对 复杂 问题 ,从 而 ,政府 部 门在政 策制 定 、政 策执 行 与项 目管理 和公 共 服务 供 给方 面存 在着协同失灵的情况 。[1】政府部 门各 自为政 、互相扯皮推诿的现象屡见不鲜。协同失灵 问题的出 现严重影响了公共 目标的实现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为解决协 同失灵问题 ,近年来国家进行 了多轮 以大 部制 改革 为 代表 的行 政体 制改 革 。然而 ,协 同失灵 问题 并 未得 到 真正解 决 。大 部制 改 革 只是将 协调 问题 内部 化 。部 门表 面上是 合在 一起 ,内部仍 各 自独 立 。圆协 同失灵 仍是 未来 行 政 体制改革解决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 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 目标是 ,构建系 统完备 、科学规范 、运行高效 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 ,形成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 的党的领导体 系 ,职 责 明确 、依 法 行 政 的政 府 治理 体 系 ,……推 动 人 大 、政府 、政协 、监察 机关 、审判 机 关 、检察 机 关 、人 民团体 、企 事 业单 位 、社会 组 织等 在 党 的统一 领 导 下协 调行 动 、增 强合 力 ,全 面提 高 国 家 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作而言 ,协调 (coordination)是组织间一种更为正式的关 系,参与协调的行动者将 他们的长期互动集 中于一项特定 的工作或计划上 ,其本质是行动者之 间的相互调整 ,是一种有 意识的趋利避害的互动过程。它要求行动者之间要有共同的计划和分工 ,建立起正式的沟通渠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合作与资源整合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合作与资源整合研究在当今社会,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合作与资源整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涉及各种公共事务,包括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以及公民等多个参与方。
这些参与方需要协调合作,整合资源,为社会提供高效和优质的公共服务。
首先,社会合作是公共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共事务的复杂性要求多个参与方的协调合作。
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不同的角色和责任。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在制定政策和执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市场作为资源分配的机制,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服务。
非营利组织则是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市民需求、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这些参与方需要相互合作,共同推动公共事务的发展。
其次,资源整合是公共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
资源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
如何利用和整合这些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确保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同时,市场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事务的重要参与方,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资源整合和利用,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在公共管理中,社会合作和资源整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合作是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而资源整合则为社会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手段。
只有各种参与方能够积极合作,共同整合资源,才能够实现公共事务的良好运行。
社会合作和资源整合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共同推动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
然而,社会合作和资源整合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各参与方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目标导向。
政府追求公共利益,市场追求经济效益,非营利组织关注社会福利。
这些不同的利益和目标可能会导致合作和整合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
其次,参与方的能力和资源分配存在着不平衡。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通常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而非营利组织和公民则相对较弱。
协作性公共管理论文.doc
协作性公共管理论文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政府膨胀,财政压力增加,社会问题的不可治理并受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协作性公共管理可谓盛行一时。
但协作管理的组织是新是旧?什么结构,如何运作?这正是迈克尔.麦圭尔教授在《协作性公共管理》中所表达的内容,他通过对大量文献的、。
成功的展示了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形成、运作以及它的收益和缺陷。
这是一篇关于协作性公共管理综述性的文章,整体结构严谨,逻辑连贯,为学者们研究协作性公共管理提供了依据和重要的参考文献。
该文章发表于《协作性公共管理杂志》,文章遵循协作性管理理论的开展轨迹,对其现有的协作类型和方式进行,对其发挥的作用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有缺陷的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研究协作式公共管理提供了研究资料同时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的背景对于其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在社会变革下,政府与其他机构实现了跨区域及部门的合作,有效的调动私人部门以及非营利组织和公众的协同配合,实现从权利集中到分散的转变。
其二,协作性管理可解决官僚体制的效率问题。
这种协作性管理虽然理论较新,但却有丰富的历史。
美国联邦制的存在便是最好的。
2.协作性公共管理的框架文章从协作性公共管理盛行着手。
首先作者提出协作性公共管理是政府治理的新方式、具有独特的管理技巧。
其次对现有文献进行。
协作性公共管理类型主要有五种:①间歇性组织②临时性组织③永久性组织④联盟⑤网络性组织;协作性管理的技巧分为四种,即激活、定位、发动、综合;Kickert和Koppenjan将关系分为,干预现有的关系、重构关系以及建立共识深化合作等……最后,作者指出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利弊。
积极影响:①协作性网络结构越稳定,公众满意度越高。
②协作性网络互动频率越高,绩效越高。
③政府与非政府间协作程度越高,地域经济开展越快。
影响:①协作性管理信任难于建立,权利分配不平等。
②政府没有对协作性网络管理做好准备。
③协作管理中合作各方可能会出现局部认为绩效比关系更重要而因此产生负相关关系。
中国区域政府合作的困境与展望
一
38 —
束 、社会认 可 的非 正式 约束及其 实施机 制所构 成 。它包 括两个 层 面 ,一 是正式 的 ,如政 治规则 、经 济规 则 和契约 等 ,它 由公共权 威机 构制定或 由有关 各方共 同制定 ,具有 强制力 。而 非正式 制度 是人 们在长 期 交 往中无 意识 形成 的 ,具 有持久 的生命 力 ,并 构成代代 相传 的文化 的一部分 。 1 [ 2 正式 制度环境 可 以从 宪法 法律 、经 济体 制 、组织 结构等 方面来 考察 。 其一 ,从 宪法 和法律 等正式制 度来看 ,我 国宪法 和地方组 织法 中关 于 政府合 作 的具体 规定 和条例几 乎 是空 白 ,法 律 只明确 了各级政府 对其辖 区内事务 的管 理 ,及 上级机 关在 跨辖 区事 务中 的角色 , 区域 公 共 问题 得 不 到及 时有 效 的 解 决 ;地 方政 府 忽视 公 共 管理 和 服 务 效 率 的 提 升 ,更
倾 向 于 与 中 央政 府 讨 价还 价 等 未 来 中国 区域 政 府 合 作 可采 用三 阶 式 区域 政 府合 作 策略 模 式 ,该 模 式 强 调 通 过 沟通 协 调 机 制 、信 息 共 享机 制 和 利 益 补 偿 机 制 实现 区域 政 府 自主 合 作 的 横 向 问责 ; 突 出 中央 政 府 的协 调 、 支持 作 用 :把 合 理 的 激励 机 制 和 更 为 充 实 的地 方 自治 资 源和 民间 资 源作 为保 障 区域 政 府 合 作 的 长 效机 制 。 『 键 词1 区域 关 政 府合 作 困境 机 制
我 国区域 政府合作 的
没 有 涉 及 地 方 政 府 问 合 作 的 问 题 。 根 据 18 9 2年 宪 法 的 规 定 : “ 央 与 地 方 的 国 家 机 构 职 权 的 划 分 ,遵 循 中 在 中 央 的 统 一 领 导 下 ,充 分 发 挥 地 方 的 主 动 性 、积 极 性 的 原 则 。 ( 3条 第 4款 )而 在 行 政 辖 区 的 争 ” 第
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
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前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国际公共管理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演变,开发和实施全球治理体系成为国际公共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将介绍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并分析其对国际公共管理的影响和意义。
全球治理的概念和特征全球治理是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对全球问题(如环境问题、金融危机、贸易战等)的共同管理和应对。
全球治理由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和国家等国际主体共同构建,尤其是涉及到全球公共产品、全球公共利益等方面,面临非同寻常的治理问题。
全球治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共赢: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各个主体需要倡导合作共赢,通过合作实现共同诉求和利益的最大化。
2.多元参与: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尊重各个主体的权利和利益,实现多元参与,包括国家、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普通民众等。
3.公正、合理: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公正地对待所有主体,让全球治理的结果体现合理的机制与制度,关注全球的公共利益。
全球治理与国际公共管理全球治理是国际公共管理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国际公共管理需要通过全球治理体系实现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发展。
全球治理体系需要依靠国际公共管理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形成有效的、建设性的机制和制度。
全球治理为国际公共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全球治理要求公共管理者具备全球化思维,认识到所有问题都是全球性的,这需要有广阔的视野,具有更好的协调和管理能力。
公共管理者需要以此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和创新。
全球治理的新趋势和未来展望全球治理的新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全球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空气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新挑战。
国际公共管理工作者需要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应对措施,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协作性公共管理内涵及公共管理的转型
协作性公共管理内涵及公共管理的转型随着各种公众要求不断增多,公共管理趋于复杂化,而由于公共管理问题牵扯到了诸多政府机关部门和管辖区域,仅依靠一方支持是无法能让公共管理实现有效转型的,需要政府、私营机构和大众等各方的支持与配合,才能使得公共管理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1. 协作性公共管理背景协作性公共管理主要就是在发生任何社会问题时,各方采取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理论上来说,协作性公共管理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实现诸多领域的整合。
对一定的社会问题,比如说非典、抗洪、地震等等,单方很难处理的时候,就需要采取多方合作的方式,以便达到预期的目的。
1.1 社会变革。
在社会的不同阶段,会经历各种原因的社会变革,主要就是不同阶级、等级间的利益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和调整。
按照此理解的话,在面对“跨边界公共管理问题”不断涌现的现状,需要对全新的社会形势做新的诠释,在各方的配合和努力下,从容应对这些“跨边界公共管理”问题。
为了能够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在相关部门之间建立协作治理网络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种以资源整合为主要目标的公共管理模式,使得公共管理能够不受地域和部门的限制,公共管理人员能有效履行工作的职责。
1.2 部门失灵。
面对现代社会诸多的管理问题,原先的官僚制度早已无法适应,那么为了给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需要相关政府部门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来解决现存的问题。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极大的便利了部门管理工作,为跨行业、跨部门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甚至使得边界联系的组织部门也能够相互联系与渗透,更好的实现协作管理。
经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在处理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上,传统公共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用,需要实现公共管理的转型,促进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结构升级,帮助管理体系更好的完善与发展。
2. 协作性公共管理内涵及其对公共管理转型的影响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协作性公共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我们国家主要是政府机关部门应用这种管理模式,而我们最为明显的问题是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早已和我们在此方面的实践不吻合,这也从客观实际的角度上反映了我们在管理理念上的落后。
公共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公共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公共管理是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它涉及政府、公共组织和社会公益机构等多个层面,负责提供和优化公共服务,协调资源分配,并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公共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现状和问题。
一、人才短缺公共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然而,目前公共管理领域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一方面,公共管理领域普遍要求综合素质较高,需要了解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具备策划、组织和执行的能力。
另一方面,公共管理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吸引力。
因此,吸引和培养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公共管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政府和公共组织在决策过程中往往拥有更多的信息,而公众对于政策和决策的了解和参与度有限。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公众对于政府和公共组织的不信任,也容易产生舆论的偏见和不理性的社会反应。
因此,加强信息公开、提升公众参与的机制和途径,对于公共管理的合理性和透明度至关重要。
三、制度不完善公共管理的制度建设是保障其有效运行的基础。
然而,目前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些制度存在着不完善和滞后的问题。
例如,公共资源的分配机制仍然存在一些利益输送和不公平问题;公共服务的评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共组织的激励机制不够有效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公共管理的效能,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
因此,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公共管理的制度,是当前需要重视的任务。
四、创新能力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公共管理面临着新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然而,目前公共管理的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一方面,公共管理往往面临着利益分散、利益冲突等复杂问题,阻碍了创新的实施。
另一方面,公共组织的体制机制偏重保守,很难及时拥抱新的科技和理念。
创新能力不足使得公共管理的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五、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管理需要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公众需求。
刘亚平 公共部门改革 行政改革之二
香港的立身之本是香港市民的支持,是香 港市民纳的税。现在香港奶粉供不应求, 自己本土的婴儿都吃不饱,凭什么来供养 大陆的孩子?自己不反思大陆的奶业让人 无法信任,大陆的政府为什么不作为,倒 责怪香港政府了?
不去指责不作为的政府,却大加抱怨一个 对你没有义务的政府政策。
声音
奶粉如白粉。一个号称面向全球的自由市场, 出此严历的管制措施,趋害而避利,的确匪夷 所思。
12
Public Management
公共管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 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所以,公共 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 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 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 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 任。
13
新公共管理
New Public Management
新兴的力量: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缩写 NGO)是一个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 常独立于政府。一般仅限于非商业化、合法的、与社 会文化和环境相关的倡导群体,通常是非营利组织, 他们的基金至少有一部分来源于私人捐款。
思考题
第二讲:新公共管理运动
主要内容
PA, PM, NPA, NPM 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 当代行政改革的理论来源
全球化的影响
新兴的力量:资本
外在地主;真正不受空间局限,不顾后果
流动性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因素(Bauman)
新兴的力量:国际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等
公共选择理论
尼斯卡宁、塔洛克(Tullock),奥斯特洛姆等
公共选择:资源在公共物品间的配置;政治决策 过程
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
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管的一种行政管理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数字化转型、参与式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
数字化转型是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趋势。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政府机构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各个领域的情况,从而制定更准确、科学的政策;通过在线服务平台,政府可以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提升公众满意度。
数字化转型还能推动政府机构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在未来,公共管理领域将继续加大对数字化转型的投入,推动公共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发展。
参与式治理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对公共事务进行规划、决策和执行。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公众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参与需求越来越强烈。
参与式治理强调政府、市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的合作和共同决策。
通过建立更开放、透明、民主的决策机制,可以更好地听取民众的声音和需求,实现公共决策的民主化。
例如,一些城市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了社区参与项目,通过引入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改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因此,在未来,公共管理领域将更加注重市民的参与和合作,实现治理的共享和共赢。
可持续发展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必然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的挑战和目标。
公共管理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建立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政策和法规,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等。
公共管理还需要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调控,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平衡。
因此,在未来,公共管理领域将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投入,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共生理论及其在公共管理学科的适用性研究
社会科 学诸领域 的情 况 , 重点 分析哲 学意义上 共生和 经济学意义上共生 。随后尝试将共生及其理论 引入公
共管 理领域 , 探讨共 生范畴在 公共管 理领域 的适用性 以及可能 的意义和 面临的挑 战。
口共 生 的 起 源 — — 生 物 学 意 义 上 的 共 生
基金项 目: 天 津 市 哲 学社 会 科 学 规 划课
来, 对 于共 生 的研究 越来越活跃 , 不但 生物学 家 、 医学
家热 衷此道 , 许 多研 究人文科 学的专 家学者也 纷纷加
入这个 行列 , 研究范 围 日益扩 大 , 研究 成果不 断深入 .
蔚为壮观 。C ] J & 5 o - 5 4 ) 本文追根溯源 , 考察共生概念演化 的
界还是人类社会 , 无论是社会个体还是政府 、 企业 以及 社会组 织等各类 型的组织 ,无论是 经济领域还是政 治
的、 复杂 的, 生物共生方式或类型 的划分更 多地是一种 理论上 的界定 ,实际上不 同的共生类 型之 间存 在着相
文进 化论之后 又一 次重大 的理论 创新 , 其 重要性 不仅
体现在共 生是生物科 学 的理论 网络 , 还在 于共生 涉及
许多实 际应用 问题 。 共生是一种普遍 的现象 , 其存在范
围不 限于生物领域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概莫能外 。 共生 不仅可 以帮助认识 、 理解和解决众多的实际问题 , 而且
历程 , 从生物学共生概念 的产生 、 发展到共生被应用到
毕希纳 ( B u c h n e r ) 认为共生是两种不相似有机体之间亲 密的持久的联合并且倾 向于将共生 限制为互利 的结合。 原 生动物学 家戴 维斯 ( D a l e . S . We i s ) 也 把共生 定义为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3卷 第4期2010年7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Wuhan U 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V ol.63.No.4July 2010.574~582 作者简介:刘亚平,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8CZZ02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07J C810010) [文章编号]167227320(2010)0320574209协作性公共管理:现状与前景刘 亚 平[摘 要]协作性公共管理是西方公共行政研究中逐渐呈现出的理论内核。
作为一种研究组织间关系管理理论,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资源依赖理论、政府间管理和网络理论。
目前学者们对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协作的结构、过程、协作关系的领导以及参与者四个方面。
协作性公共管理的未来发展需要解决协作中的权力影响、责任问题并认识到协作并非一定是有益的。
[关键词]协作性公共管理;现状;前景[中图分类号]D01 [文献标识码]A一、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兴起现代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之上的。
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设计使每个子单位只关注自身而忽略其他单位从而将个人的局限转换为组织的力量。
它认为复杂的任务可以分解为小的、相对独立的组织成分,通过分别处理这些小的部分,就能够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1](第69页)。
这种分解任务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职能进行分工,从而形成组织的各职能部门;另一种分解方式是根据地域进行分工,从而形成各不相同的管辖地域。
这样一种管理思路在我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以至于当我们面临任何新问题、突发问题时,我们首先的反应就是,应该由哪个部门或哪个地方负责处理?如果没有现有的部门或地方对该问题的处理负责,人们往往建立起一个新的职能部门或设置一级政府来处理这样的问题。
正如Kettl 所言,边界已经构成公共行政和政府的根本[2](第10页)。
然而,随着近代社会分工向纵深发展,我们发现这样的思路已经逐渐面临着根本的困境。
正如1993年绩效评审报告所言:政府机构一再发现很难去实现客户的需求,原因在于组织边界的障碍。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最佳的解决方案不是重新设计组织图表,而是融化组织间的强大边界[3](第48页)。
同样,Brookings 的《改进政府绩效》系列中也指出,今天服务于公民意味着寻找方法来跨越辖区边界,这要求联邦所有层面的官僚都坚决地致力于培育一种善于跨越边界的政府管理人才,那些突破自己组织的界限,从其他组织中寻找能够一起解决问题的同僚[4](第60页)。
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得行政管辖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交通的便利和信息传递的迅捷使得各种跨越边界的行为越来越常见。
这种情况下公共行政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态环境,传统“内部”问题日益外溢和无界化,建立在封闭管理辖区和地域基础上的管理理念和体制也日益显得软弱无力。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化,许多问题本身不完整、矛盾和不断变化从而使得该问题的解决成为不可能,同时也因为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使得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层面的努力往往会产生或加剧另外的问题。
这类没有明确解决方案的所谓奇特问题(wicked problem )不断涌现[5](第 第4期刘亚平:协作性公共管理:现状与前景1552169页),没有一个政府部门或者政府单位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公共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凸显,传统的管理手段日益捉襟见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今天的世界上,权力是分散而非集中的;任务是去分化的(de 2differentiated )而非可以分割和专门化的。
正如层级制组织是农业时代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制是工业化时代的主要组织形式,而信息时代要求的组织形式是那些具有可渗透的结构,其中个人可以跨越组织功能和边界而联系起来的组织[6](第23页)。
这一切都表明,我们的时代,需要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这种新的理念和模式是什么?目前可以见到的标识语有很多,如强调治理单位之间结构关系的“网络化治理”、强调公私伙伴关系的“跨部门协作”、强调整体化政府的“协同政府”、强调地理疆域及部门跨越的“跨域治理”等。
鉴于协作性公共管理目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强,而且它能够较好地涵盖网络化治理、跨部门协作、协同政府、跨域治理等术语的内涵,包括了治理单位之间的结构、公私关系、整体政府和地理的跨越,更重要的是,它凸显出这种新管理理念的本质———“协作”,因此,本文将采用协作性公共管理这一术语,并在这一标签下综述相关研究成果。
所谓协作性公共管理,是指一种在多样化组织中的运作过程,能解决在单一组织中不能解决或者不容易解决的问题[7](第33页)。
在这一界定中,最关键的词语是协作(collaboration ),即参与各方看到问题的不同层面,能够建设性地利用他们的差异并寻求解决方法,这种方法和视角往往超越他们自己对于什么可能和可行的有限视角[8](第5页)。
协作不是结果,而更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利益相关人为他们的共同未来承担决策责任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自主的行动者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协商进行互动,共同创造规则和结构来管理他们的关系,确定行动方式,或就那些使他们走到一起的问题进行决策[9](第20233页)。
在协作关系中,没有一方知道最终的答案,没有一方知道问题该如何解决,问题的解决往往产生于各方之间的协商、互动之中。
协作关系的研究者认为,那种想当然地认为协作性努力中的各方已经形成了某种组织关系的观点过低地估计了协作过程的发展特点,忽略了让利益相关者走到一起来的最初努力的复杂性。
在缺乏规则的情况下非正式的互惠得以建立的过程,与最终出现的正式协调安排对于协作来讲都是同等重要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协作”与“协调”有着明显的不同。
协调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努力改变或使得独立的组织、员工或资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通畅[10](第41页),它强调的是减少冲突和摩擦,以实现这样一种状态,即没有或尽可能少地出现冗余、不连贯以及空白[11](第295页)。
协调的层级特点非常明显,往往由一个中央机构通过更清晰的组织分工来实现下级单位之间的协调。
如Stein 认为,诸如囚徒困境之类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两难困境中,需要的是协作,即只有一个最优均衡,而个体的独立决策往往导致帕累托无效的结果———每个行动者都愿意选择那个非帕累托最优的结果。
为解决这类问题、确保帕累托最优的结果,各方必须进行协作,并且有对偏离行为的足够强大的威慑。
而在面临公害的困境中,行动者各方都希望避免某一结果的产生,尽管他们各自追求的并不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只是协调,即确保某一状态不会实现即可,最终的均衡状态有很多种。
而且这种结果将是自执行的,即各方对这种均衡的偏离只会伤害自己,因此不存在着监控和服从的问题[12](第2992324页)。
许多学者都相信,协作性公共管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对于传统等级制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协作性公共管理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管理,它的产生是基于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共同的依赖性、相互之间存在共同的价值理念。
传统公共管理者在面对来自市民的要求时,会回答:“是的,我们可以提供这种服务。
”或者,“不,我们不能够这样做。
”而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回应是:让我们一起努力来看看我们可以怎样做出改进。
传统的等级制体制要求的管理技能是POSDCORB ,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但协作性公共管理要求的技能完全不同,它强调多个参与者在多个领域内的共同协作,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来完成任何一方所无法独立承担的工作。
尽管传统的政府管理中可能偶尔也会出现协作性公共管理的情形,但是它往往被看作是一种例外,而非常态的管理方式。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协作性公共管理的规模将日益扩大,并占据政府管理的主要内核,这使得公共事务的管理在实质上・575・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3卷 呈现出与传统政府管理的本质不同。
政府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的时候,已经变得越来越倾向于寻求与外部组织的协作,传统的行政管理将变成一种内化于政府内部的管理活动,政府将逐渐以协作性公共管理活动为主处理公共事务,协作性公共管理将会逐渐取代传统的行政管理。
二、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协作性公共管理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组织层面的分析,因此,从理论来源上看,其发展是建立在资源依赖、政府间管理和网络理论基础之上的。
资源依赖理论将视角从组织内部转移到组织与其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政府间管理理论则将注意力聚焦于不同的辖区政府,而网络理论则致力于分析不同组织之间相互关联构成的各种关系,它们都为协作性公共管理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一)资源依赖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70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到组织关系的研究,其主要代表著作是杰弗里・普费弗与萨兰奇克1978年出版的《组织的外部控制》。
资源依赖理论假定,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组织都必须为了生存而与其环境进行资源交换。
组织间的资源依赖产生了其它组织对特定组织的外部控制,并影响了组织内部的权力安排;外部限制和内部的权力构造构成了组织行为的条件,并产生了组织为了摆脱外部依赖,维持组织自治度的行为。
依赖可以是相互的,两个组织也可以同时地相互依赖。
有两种类型的资源依赖:竞争性相依与共生性相依。
竞争性相依主要是指在同一市场中运行的组织的特点,这种组织与其他组织竞争稀缺资源。
而共生性相依主要是指组织与其他组织有共同利益,一个组织的产出成为另一个组织的投入。
当一个组织面临不利,另一个组织也会受到相似的影响,他们共生共灭。
与结构权变理论强调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资源依赖理论一个鲜明的特点在于它是通过分析组织怎样以合并、联合、游说或治理等方法改变环境,说明组织不仅是为需要去适应环境的被动行动者,而是让环境来适应自身的主动行动者。
在现实的组织行为中,大量的组织合并、组成网络等行为正是组织控制环境资源的实例。
例如,组织会通过垂直的整合来消除与其他组织的共生式依赖;通过水平的扩展,吸收竞争者以消除竞争中的不确定性或者通过多样化的策略扩展到多个领域,以避免依赖单个领域内的主导性组织等等。
协作性公共管理对资源依赖理论的吸纳主要体现在对各参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分析上,它们之所以能够进入到协作的过程之中,往往是因为各方彼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资源依赖理论帮助管理者和参与者认识到各成员之间关系的实质,正如Benson 所认识到的,组织之间的互动可以产生在服务的提供层面,也可以产生在资源的获取层面,但服务提供层面的互动最终取决于资源获取的层面[13](第2292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