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语文会考文言文试题示例解析
北京市2016年春季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6年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语文试卷必答题一、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1-5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晋军.函陵军:军队B .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C .唯君图.之图:考虑D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高兴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以.其无礼于晋以:因为B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这样C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哪里D .吾其.还也其:还是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D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4.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选文中的“东道主”是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代生活中,“东道主”的意思是①。
选文中的“行李”是指② ,现在“行李”的意思是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016年京会考文言文测试正式
2016年会考文言文阅读测试会考古诗文阅读测试(一)姓名(一)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1—4题。
(每题都需要改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军队。
B.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
C.唯君图.之图:考虑。
D.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高兴。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以.其无理于晋以: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D.吾其.还也其: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4.根据文意,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请结合选文内容和下面的“课文背景形势图”,分析烛之武能够成功退秦的现实原因。
答案: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继而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接着以“”的事实说明晋国毫无诚信,利用两国矛盾来离间双方;最后得出亡郑是“”的结论,最终打动了秦伯。
会考古诗文阅读测试(二) 姓名(二)阅读《逍遥游》(节选),完成1—5题。
(每题都需要改正)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怒.而飞怒:奋发B. 志.怪者也志:记载C. 适.千里者适:往D. 小年.不及大年年:年月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风之.积也不厚A.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之.二虫又何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C. D.水浅而.舟大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海运..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则将徙于南冥 B.野马C.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D.蟪蛄不知春秋4.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联系庄子的思想特点,说说李诗、辛词的这肉种对大鹏的态度中,哪一种更接近庄子的本意。
高三语文2016北京夏季会考合格性考试答案解析word版
2016北京夏季普通高中会考语文试卷评分参考阅卷须知:1.认真掌握评分标准。
2.按规定的要求操作。
必答题一(12分)1.D(2分)2.C(2分)3.D(2分)4.①庄周②示例:扶摇直上、游刃有余等(2分。
每空1分)5.①小年不及大年②众人匹之,不亦悲乎(4分。
每空2分)二(8分)6.示例一:我认为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
翠翠在爷爷死后十分痛苦,爷爷的好朋友杨马兵告诉了翠翠许多事情:爷爷、爸爸、妈妈的往事,大佬、二佬对于翠翠的暗恋等。
翠翠全听明白了,她虽然十分痛苦,但是又对二佬、对爱情有所期盼,于是她坚强地把日子一个一个过下去,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明天”。
示例二:我认为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
当二佬傩送知道哥哥天保也深爱着翠翠后,与哥哥商定用唱歌的方式去争取得到翠翠的爱情。
大佬天保知道自己唱不过傩送,于是选择了逃避,结果船到茨滩出事死去了。
二佬十分难过,把哥哥的死归咎于翠翠家,与翠翠家产生了误会。
这种误会其实是他内心脆弱的表现。
示例三:我认为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
大佬天保和弟弟二佬傩送都深爱着翠翠,当天保知道弟弟的心思后,内心无法在翠翠与弟弟之间做出选择,也不愿按照乡里的规矩,“来一次流血的挣扎”。
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于是他选择了逃避,借口押船离开了家,结果船到茨滩出事死去了。
他的逃避其实就是他内心脆弱的表现。
(4分。
相关故事3分,说明1分)7.示例一:①从来如此,便对么?②要有质疑精神,遇事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人云亦云、轻信盲从。
如果只会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亦步亦趋,就会走上因循守旧的道路,丧失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
只有学会质疑,才能激发人的辨别能力和创造精神,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前行。
示例二:①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②遇到事情一定要认真思考,深入研究。
通过认真研究,我们能透过事物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避免失误。
另外,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新问题会不断地出现,这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三语文2016北京春季会考合格性答案解析word版
2016年北京春季普通高中会考语文试卷评分参考必答题一(12分)1.A(2分)2.B(2分)3.B(2分)4.①请客的主人②出使的人(2分)5.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②邻之厚,君之薄也(4分。
每空2分)二(8分)6.傩送(2分)7.C(3分)8.C(3分)三(22分)9.C(3分)10.⑴①罗贯中②关羽③赵云(3分)⑵D(3分)11.D(选D项,3分;选A项,1分;选B、C项,不得分)(3分)12.示例:句中写六斤由“双丫角”变成“一支大辫子”以及“新近裹脚”,说明她长大了,这是“变”。
据此批注“变了”。
但依然捧着带铜钉的饭碗,六斤们的生活贫穷依旧,这是“不变”;“新近裹脚”表面是“变”,但实际上写的是这种陋习和守旧的思想依旧,六斤们的精神状态依旧,因此这还是“不变”。
因此又批注为“又不变”。
(5分。
说明“变”的依据1分,说明“不变”的依据4分)13.示例一:我认为本篇的主旨是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
就本篇来看,辛亥革命带来的变化就是剪了七斤的辫子,并引发了一场风波。
但风波之后一切依旧,革命并没有改变村人们的生活。
再比如《阿Q正传》中写到革命后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换了名目而已。
可见辛亥革命并没有对民众及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是不彻底的。
示例二:我认为本篇的主旨是批判民众的极度愚昧与落后。
就本篇来看,被称为“出色人物兼学问家”的赵七爷居然说北洋军阀张勋是张翼德的后代,还有一支丈八蛇矛;可见其愚昧无知。
更可悲的是村人们对如此荒谬的说法深信不疑,更见其愚昧无知。
再比如《药》中的华老栓及茶客们都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可以看出民众的愚昧无知。
示例三:我认为本篇的主旨是批判守旧复古的思想。
就本篇来看,贯穿始终的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埋怨,而赵七爷及村人们也都认为革命是“造反”,还是留着辫子更安心。
这些都体现了守旧思想以及作者对守旧思想的批判。
再比如《狂人日记》中提到“从来如此,便对么?”,并认为四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体现了对守旧复古的批判。
2016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解析(汇总版)
2016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解析2016高考第一天结束,新东方在线甄丽鹤老师第一时间为我们解析了2016北京卷语文试题。
古诗阅读《西村》【原题】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甄丽鹤老师解析】古诗文方面,难度的提升除了表现在整个阅读量的提升,其次重要的方向就是对于古诗文的考察难度加大。
陆游这首《西村》与我们曾经学过的他另外一首诗《游山西村》极像,这便表现出高考出题人在出题时的规则。
很多同学认为去年出了散文的赏析题,今年便不会再出了。
其实它不是按题型来进行每年出题划分的,而是会根据这篇文章有何特点再去命题。
说到其文本特点,这首诗歌的文本特点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陆游写过与《西村》类似的诗歌。
17题就是比较这两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便印证了之前的观点。
15题要求选择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第15题中,第二句的解释为我曾从此地要过水喝,此时我又骑马来故地重游了。
选项A说的是现在来的时候是黄昏时分,绝不是他当初要水时候的时间。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古代文本难度的提升,对于古代文本难度的提升诗歌需要做积累,只有做非常深刻的积累,才能具有实力。
其根本方法是将每一句诗中的名词挑出来,通过组词对本意的解读,把整个句子的意思通过类似于语法结构,或者通过名词和名词之间关系的联想,把整个的意境进行现代汉语的解读,这样才能做到对于整个诗句非常深刻的了解。
2016年京会考文言文测试正式
2016 年会考文言文阅读测试会考古诗文阅读测试(一) 姓名(一)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 1—4 题。
(每题都需要改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 C .唯君图之.军:军队。
图:考虑。
B .又欲肆其西封 D .秦伯说,与郑人盟 .封:疆界。
说:高兴。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以其无理于晋.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吾其还也.以焉: 然:其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4.根据文意,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子亦有不利焉。
”( )许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
5.请结合选文内容和下面的“课文背景形势图”, 分析烛之武能够成功退秦的 现实原因。
::...答案: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继而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接着以“”的事实说明晋国毫无诚信,利用两国矛盾来离间双方;最后得出亡郑是“”的结论,最终打动了秦伯。
会考古诗文阅读测试 (二) 姓名 (二)阅读《逍遥游》(节选),完成 1—5 题。
(每题都需要改正)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A. 怒而飞 怒:奋发B. 志怪者也 志:记载. . C. 适千里者 适:往 D. 小年不及大年 年:年月.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A.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水浅而舟大也.B.D.风之积也不厚 .之二虫又何知 .去以六月息者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三餐而反,腹犹果然4.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联系庄子的思想特点,说说李诗、辛词的这肉种对大鹏的态度中, 哪一种更接近庄子的本意。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卷,含解析)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自主科技创新催生“蛟龙”入水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探索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活动。
深海潜水器是进入深海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载作业装备。
在无人潜水器迅猛发展的今日,载人潜水器的发展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被称为“海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石”。
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深海潜水器是美国的“曲司特I”号。
由于该潜水器无航行和作业能力,使用性能受到限制,加上体积较大,建造与运输均不方便,此类深潜器未得到进一步发展。
真正开创了人类检测海洋资源历史的是美国1964年研制的“阿尔文”号,法国、俄罗斯、日本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则是80年代的产品。
“蛟龙”号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09年,我国研发的“蛟龙”二号载人潜水器在南中国海首次开展了1000米级深潜实验。
2010年已能下潜到3759米的海底,并完成海底取样、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等任务。
2011年7-8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又在东北太平洋进行了5000米级实验,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应用成果。
仅仅过了一年,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7000米级载人深潜实验,下潜到7062米深度,创造了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最高纪录。
此次海试进行了海水矿物取样、标志物发放、高清摄录、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等深海调查作业,并首次获取了这一海域7000米深度的动物影像和样本。
2013年,“蛟龙”号转入实验性应用,并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取得了大量宝贵样品,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深海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
2014-2015年,“蛟龙”号在印度洋下潜。
2016北京卷高中会考文言文阅读精华版
1.解释下列红字体的词的意思。 D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智慧 ②而闻者彰 彰: 清楚 ③而绝江河: 绝: 横渡 ④君子生非异也 生: 习惯
生:通“性”,本性
• 2.下列语句中红字体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C ) A.①青,取之于蓝 ②而寒于水 B.①輮使之然也 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①登高而招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 ① 从; B: ①它 ; D: ①修饰或承接 ②比。 ②取独 ②并列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 确的一项是 B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 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 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 军的赏赐啊!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 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A:壮,年轻 C:赐,恩惠 D:敝,损害
• 2、下列各组语句中红字体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组是( ) D A、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B、风之积也不厚 之二虫又何知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水浅而舟大也 A:前“其”,大概;后“其” D、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B:前“之”取独; 后“之” 这。 C:前“而”修饰; 后“而”
2016年北京卷会考复习
文言文阅 一项是 A
A、晋军函陵 军:军队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唯君图之。 图:考虑 D、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高兴
A:军,驻军
2、解释下列语句中红字体的虚词的 意义
以其无礼于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吾其还也。 以: 因为 焉: 怎么 然: 然而 其: 还是
1、下列加语句中,红字体的解释不不正确的 一项是() A A、三径就荒. 就:即便 B、将有 事于西畴 畴:田地 C、善方物之得时 善:羡慕 D 、或植杖而耘耔 耔:培苗
2016年北京市夏季普通高中会考语文试题
2016年北京市夏季普通高中会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1. 阅读《逍遥游》(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怒:奋发B.志怪者也志:记载C.适千里者适:往D.小年不及大年年:年月【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B.风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C.去以六月息者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D.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水浅而舟大也【小题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三餐而反,腹犹果然D.蟪蛄不知春秋【小题4】本文的作者庄子原名①____,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016·北京卷·T9-14)阅读下面文言文 附答案详细解析
文言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2016·北京卷·T9-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
”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
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楚可下矣。
”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
”桓公曰:“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北京市房山区2016年九年级语文毕业会考试卷(讲评版)
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
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 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 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 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 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⑥,狱讼繁兴,而
同‚嘱‛,交付。这里意为劝酒。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⑴ 官吏相与庆于庭 翻译:
官员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 ⑵ 繄谁之力 这是谁的力量 翻译:
3. 以亭台楼阁为题的散文,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具 体描写亭台楼阁本身或它周围的景色,例如《岳阳楼 记》中有 ① 浩大湖水、早晚千变万化景色。 ,《醉翁 亭记》中有群山环抱、泉水淙淙。此文则不然,它不 仅没有对喜雨亭作任何具体的描绘,对亭子周围的景 色,也未著只字,通篇都是扣住 ② 喜雨亭的命名 ,抒写 ③ 喜雨 (限2字)之情,表现出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心。(3 分)
1. 理解文言词义,可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 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从而确定词义;可根据词语所 在位臵,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含义;可借助 语法分析推断词义。请根据语境,借助推断文言词词 义的方法,解释下列语句中红字体的词的含义。(3 分) ⑴ 以为休息之所 以为: ⑴把……当做 ⑵ 弥月不雨 ⑶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 雨: 属: 下雨
⑴ 下列对《论语》四则主要表达的内容,理解不准 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则:做学问的态度、修养。 B.第二则:‚孝弟‛对做人的影响。 C.第三则:君子‚好学‛的标准。 D.第四则:为政者的才能标准。
⑵ 上面几则中都提到‚君子‛一词。请结合上面文 字,简述你对君子的认识。(3分) 答: 示例:君子的形象应该是这样的:他不是 某种器具,只有单一的作用,君子应以学 习和交友为乐,不刻意追求别人的赏识, 讲仁孝,注重现实人生中的作人处世。
2016年北京语文会考文言练习(有答案)讲解-共47页
(一)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翻译: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含解析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西村是一首诗,中间两联是仗的。
甫《登高》也有两联是的,写出其中一联。
横线上填写品原句。
追忆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一诗中“______,______联,就是抗金历史的回忆。
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侵醉墨痕。
高柳簇桥初转,家临水成村。
列本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______台歌管三罢,自风摇九子。
(李商隐齐宫词》)“坏壁苔侵醉痕”意谓残土青侵蚀昔日醉后的字迹。
一首清记今细云新月耿黄昏。
西村梅子留酸齿牙,蕉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初夏午起二句》)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初”都是“才”刚刚”的思。
作到西村“叩求浆”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的黄昏时。
下列诗句:声色兼“项是______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列各题。
茂林风送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深处的鸣,衬出西村的幽。
笛闻声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陈羽《从军行)“莫农家腊酒丰年足鸡豚。
复无路,柳暗花明又村。
箫鼓追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若乘月,拄杖时叩门。
”这是陆游一首纪游诗《游山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内容上相同点和同点。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4.0分)3.阅读面文言文,成下列各。
楚不赋于民用也 /空空格/ // 空/ /空/ 空/:给予空格 // 空格/// 空//空/D.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项是______在下面每个人物的横线上写一个恰当的熟语成语,用来评价物在文中。
什至而金千也空格/空/ 空格格/ 格//格/ 空格空格空格/ 空格/ :十倍把十分六的粮食藏起来公即使楚生鹿楚鹿当一而八万。
管子即令桓公民轻重,谷十之六。
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钱庄山,令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之重也国之所以,明王之所赏功。
禽者害,之弃逐也。
今齐以其宝买吾群,则是之福也,天且以私楚。
2016北京语文会考文言文试题示例解析
2016北京语文会考文言文试题示例解析(一)《烛之武退秦师》1.答案A。
军:驻扎,驻军。
2.词语及部分所在句子的翻译。
以,因为。
指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焉:教材注解为“哪里”,与试题答案不同。
[阙(读缺)秦]使秦国土地减少。
阙,侵损,削减。
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哪里。
之,指代土地。
然:然而。
其:还是。
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3.答案B。
四句对应的教材翻译。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焉,何。
用,介词,表原因。
陪,增加。
邻,邻国,指晋国。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
尝,曾经。
为,给予。
赐,恩惠。
这句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因,依靠。
敝,损害。
4.①略②之(灭亡郑国)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这是客气的说法。
执事,办事的官吏。
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5. 略(二)《逍遥游》(节选)1.答案D 年:寿命怒而飞,振翅奋飞。
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志,记载。
适:往。
2.答案DA第一句中的“其”表选择,单独用可以翻译成“还是”,“其……其……”可以翻译成“是……还是……”。
教材原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教材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教材注释:其,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是……还是……。
第二句中的“其”是代词,可以翻译成“它”,指代鹏。
教材原文:其视下也教材译文:鹏在天空往下看。
教材注释:其,指代鹏。
教材原文:亦若是则已矣。
教材译文: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教材注释:是,这样。
B第一句中的“之”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翻译。
参考译文:试如果水汇积不深第二句中的“之”是代词,可以翻译成“这”。
2016会考语文答案
2016会考语文答案【篇一:2016年北京春季普通高中会考语文试题(含答案)】=txt>座位序号语文试卷考场号必答题一、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1-5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晋军函陵军:军队b.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c.唯君图之图:考虑d.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高兴..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以其无礼于晋以:因为.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这样.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哪里.d.吾其还也其:还是.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4.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选文中的“东道主”是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代生活中,“东道主”的意思是①。
2016北京语文会考答案
2016北京语文会考答案【篇一:2016年北京春季普通高中会考语文试题(含答案)】=txt>座位序号语文试卷考场号必答题一、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1-5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晋军函陵军:军队b.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c.唯君图之图:考虑d.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高兴..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以其无礼于晋以:因为.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这样.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哪里.d.吾其还也其:还是.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4.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选文中的“东道主”是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代生活中,“东道主”的意思是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北京语文会考文言文试题示例解析(一)《烛之武退秦师》1.答案A。
军:驻扎,驻军。
2.词语及部分所在句子的翻译。
以,因为。
指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焉:教材注解为“哪里”,与试题答案不同。
[阙(读缺)秦]使秦国土地减少。
阙,侵损,削减。
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哪里。
之,指代土地。
然:然而。
其:还是。
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3.答案B。
四句对应的教材翻译。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焉,何。
用,介词,表原因。
陪,增加。
邻,邻国,指晋国。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
尝,曾经。
为,给予。
赐,恩惠。
这句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因,依靠。
敝,损害。
4.①略②之(灭亡郑国)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这是客气的说法。
执事,办事的官吏。
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5. 略(二)《逍遥游》(节选)1.答案D 年:寿命怒而飞,振翅奋飞。
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志,记载。
适:往。
2.答案DA第一句中的“其”表选择,单独用可以翻译成“还是”,“其……其……”可以翻译成“是……还是……”。
教材原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教材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教材注释:其,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是……还是……。
第二句中的“其”是代词,可以翻译成“它”,指代鹏。
教材原文:其视下也教材译文:鹏在天空往下看。
教材注释:其,指代鹏。
教材原文:亦若是则已矣。
教材译文: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教材注释:是,这样。
B第一句中的“之”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翻译。
参考译文:试如果水汇积不深第二句中的“之”是代词,可以翻译成“这”。
参考译文:这两个小东西(指蝉和斑鸠)又懂得什么呢!C第一句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教材原文: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教材译文: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
教材注释:抟,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旋风。
九,表多数,不是实指。
第二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参考译文:水太浅可是船太大了。
D两句的的“以”都是介词,表示凭借。
教材原文:去以六月息教材翻译:凭借着六月大风才能离开。
教材注释:去,离开。
以,用、凭借。
息,气息,这里指风。
教材原文: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参考译文: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到如今独以长寿为人所知(著名)。
教材注释: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活了八百岁。
以久特闻:独以长寿著名。
久,长寿。
特,独。
闻,为人所知。
3.答案DA海运古义:海动。
古有“六月海动”之说。
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风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B野马古义:山野中的雾气,游动的雾气。
春天山林沼泽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所以叫“野马”。
今义:哺乳动物,外形像家马,毛浅棕色,腹部毛色较浅,尾毛长而多。
群栖于沙漠、草原地带。
原生活于我国,是一种珍稀动物。
C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
今义: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如,果然名不虚传。
/他说要下雪,果然下雪了。
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如,你果然爱她,就该帮助她。
D春秋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
如苦度春秋。
教材注解为“四季”。
4.略(三)《鸿门宴》(节选)1.答案C。
秋毫不敢有所近:意思是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
近,接触,沾染。
A距]通“拒“,把守的意思。
[毋内诸侯]不要让诸侯进来。
内,通“纳”,接纳。
诸侯,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B“要”通“邀”,邀请。
D“倍”通“背”,倍德,忘恩。
2.答案B。
婚姻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今义:指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如婚姻法/婚姻自主/他们的婚姻十分美满。
A奈何:表示没有办法,意思跟怎么办相似。
如无可奈何。
/奈何不得。
疑问代词。
用反问的方式表示如何。
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中间加代词,表示“拿他怎么办”。
如,凭你怎么说,他就是不答应,你又奈他何?C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
如秋毫无犯/明察秋毫。
D许诺:答应,应承。
如,他许诺的事情一定会办到。
3.答案C。
两句中的“与”都是连词,可以翻译成“和”。
有故:有旧,有交情。
备:防备。
非常:指意外的变故。
A.第一句中的“为”是介词,可以翻译成“对”。
对这件事怎么办。
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可以翻译成“替,给”。
您替我请他进来。
B.第一句中的“之”是代词,可以翻译成“他”,指代项伯。
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
第二句中的“之”是助词,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翻译。
倍德:忘恩。
倍,通“背”。
D.第一句中的“者”是语气词,放在句末,与前面的疑问代词“谁”呼应,构成疑问句。
可以翻译成“呢”。
此计:指下文“距关,毋内诸侯”的计策。
第二句中的“者”,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表示停顿。
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
4.答案D。
今:现在。
事有急:事情危急。
故:因此(所以)。
幸:幸亏。
来告良:(他)来告诉我张良。
现在事情危急,因此(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旦日:明天早晨。
蚤:通“早”,早些。
自:亲自。
谢:道歉。
谢项王:向项王道歉。
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5.略。
(四)阅读《陈情表》1.答案AA家门衰微,福分浅薄。
门,家门。
祚,福分。
B褥:rù,同“褥”,草垫子、草席。
C逋:bū逋慢:有意回避,怠慢上命。
逋,逃脱。
慢,怠慢、轻慢。
D矜:自夸。
不矜名节:并不想自命清高。
名,名誉。
节,节操。
2.答案A第一句:见背:相背,离开了我。
弃我而死去。
婉指父母或长辈去世。
见: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
如见德(对自己有恩德)。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如见告、见示、见教、见谅。
第二句:舅夺母志: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
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夺:强行改变。
《论语·子罕》中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说,一国军队,可以事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有志气的人),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夺”有“强取”的意思。
举例:巧取豪夺强词夺理第三句:猥:自谦之词,犹“鄙”。
鄙,谦词,鄙贱的意思。
微贱:出身低微,地位卑贱。
参考译文:微臣以卑微低贱的身份。
第四句:愿乞终养:希望求得奉养祖母到最后。
3.答案A。
补充“祖母”错误。
应补充“臣”,“臣”指自己,即李密。
没有什么近亲。
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
B到了晋朝建立。
逮,及,至。
奉,承奉。
圣朝,指晋朝。
(自己)受到晋朝清明的教化。
沐浴,这里指蒙受。
清化,清明的教化。
C(皇帝恩遇优厚)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的。
陨首,头落地。
D微臣想姑且顺从个人的感情(来奉养祖母),可申诉(苦衷)不被(上级)允许。
告诉,申诉(苦衷)。
4.答案C。
C句中的“以”是连词,可以翻译为“因为”,表示原因。
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如太阳接近西山(寿命即将终了)。
[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
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
薄,迫近。
例句中的“以”是连词,可以翻译为“因为”,表示原因。
微臣因为供养祖母之事没有人来主持。
A句中的“以”是介词,可以翻译为“用、拿”。
微臣(把自己的苦衷)用奏表一一呈报,使皇上听到。
B句中的“以”是介词,可以翻译为“用”。
微臣俯伏思量,我圣明的大晋朝用孝道治理天下。
俯伏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伏,俯伏。
惟,想。
D句中的“以”是连词,可以翻译为“来”,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微臣恭敬地拜上表章来使陛下您听到(这些情况)。
5.答案的思路(层次):想去,不是因有其他想法而不想去;困难,确实不能去;将来一定去。
(五)《归去来兮辞》。
1.答案A。
A句中的“就”是“接近”“将要”、“快要”的意思。
整句翻译: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
注意所使用的典故——三径。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B句翻译及注释: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事,指耕种之事。
畴,田地。
C句翻译及注释: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
善,喜好、羡慕。
得时,顺应天时、适合时令。
D句翻译及注释: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
植,立,扶着。
耘,除草。
耔,培苗。
2.答案D。
D项两个句子中“以”,都是连词,可以翻译为“来”,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第一句教材译文及注释: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眄,斜视,这里有“随便看看”的意思。
柯,树枝。
怡颜,使脸上现出愉快神色。
怡,愉快,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愉快。
第二句参考译文:身体倚靠着南面的窗户来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
A.第一句中的“之”是助词,可以翻译为“的”。
参考译文:亲人们的知心话使我感到愉快。
第二句中的“之”是动词,可以翻译为“到”。
教材译文及注解: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胡为,为什么。
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
何之,到哪里去。
B.第一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可以翻译为“却”。
参考译文:屋子虽然有门,门却经常关着。
第二句中的“而”是连词,表示顺承,可以翻译为“就”,也可以不翻译。
参考译文:鸟儿飞得疲倦了,就知道回到巢中。
C.第一句中的“乎”是句中语气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啊”“呢”、“吗”。
教材译文及注释: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胡为,为什么。
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
何之,到哪里去。
第二句中的“乎”是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吧”。
教材译文及注释:算了吧。
助词“乎”“矣”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3.答案C问:打听。
征夫:行人。
以:拿。
前路:前面的路程。
熹微,微明,天未大亮。
教材注释: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
征夫,行人。
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熹微,天色微明。
会考说明的翻译: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天亮得太慢。
教材注释: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谓仙境。
期,期望、期求。
会考说明的翻译:富贵并不是我的意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4略(六)《兰亭集序》。
1答案:C。
参考译文: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A参考译文: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
参考注释:群贤,指孙绰、谢安、支遁等人。
毕至,全到。
B教材译文:列坐在曲水之旁。
教材注释:列坐,排列而坐。
次,旁边,水边。
D教材原文:夫人之相与。
教材译文:人与人相交往。
教材注释:夫,引起下文的助词。
相与,相处、相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