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办学探析及专业建设启示

合集下载

2023年德国双元制中校企联合培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2023年德国双元制中校企联合培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2023年德国双元制中校企联合培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2023年,德国已实现了双元制教育(Dual Education System),即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

此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也让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这种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在联合培养方面,我国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与此相对,德国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既获得理论知识又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技能,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因此,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应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吸引企业参与学校的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性的教育体验。

其次,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在职业培训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设置与实施更灵活,能够更加及时地满足市场需求。

德国企业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随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向,使学生掌握最新实践技能,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施也应更加灵活、与时俱进,给学生提供更加针对性、贴近市场的实践教育。

再次,双元制教育中实习期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动态和实践技能。

德国实习期的时间较长,有些实习时间甚至可以达到半年以上。

中校企联合培养可以让我国职业教育也更多地在实习方面加以重视,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在进入职场时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双元制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也可以让企业具备更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与成就感。

德国企业参与学生的教育,一方面获得了未来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招聘成本,让企业更加舒展未来的发展。

我国企业也应该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为未来自己企业获得更高质量人才的同时,也成就了梦想。

综上所述,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建立与企业的联合培养、灵活调整职业培训内容、重视实习经历、提高企业的培养责任与成就感。

这些措施可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几点思考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几点思考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几点思考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中国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这种合作不仅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也可以提升中国的教育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以下是我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几点思考。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

许多国家在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与这些国家合作办学,中国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的教育实践中。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还可以引进国外的教材、教师和教学方法,提高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其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为中国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通过与外国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中国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增加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同时,中国学生也可以与外国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第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通过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可以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提高中国大学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同时,也可以为中国学生提供更多出国深造的机会,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然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国家的法律和教育体系的差异。

为了确保合作办学项目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相关的合作协议和规章制度,并加强双方的沟通和协作。

其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教育资源,这对于中国的高校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因此,合作办学项目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并通过有效的管理和运作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机会。

通过积极参与合作办学项目,中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升中国的教育水平。

同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需要通过双方的努力和合作来解决。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领域。

在这一背景下,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为我们改进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德国一直以来以其严谨的工匠精神和高质量的技能教育而闻名于世,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是德国成功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德国,企业和学校通常会合作开设双轨制的教育体系,即学习型企业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德国被普遍的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它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实际的工作技能,有助于降低学生和企业的对接成本。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注重产学合作,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在德国,企业和学校密切合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开设课程和提供教育资源。

学校会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教育计划,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以满足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

这种紧密的合作可以确保学生学习到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注重培养工匠精神和实际技能。

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就会有机会参与企业实习或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和实际技能。

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强调企业的参与和责任。

在德国,企业不仅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会为学生提供有偿的培训,或者提供奖学金和补贴,鼓励学生学习技能,同时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负有责任。

这种企业责任的意识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生成才的速度和水平。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我国,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产学合作,在教育计划的制定上更加注重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学生的技能培养上更加注重实践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激励企业更多的参与到学生的培训和教育中来。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德合作办学的路径反思及发展策略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德合作办学的路径反思及发展策略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德合作办学的路径反思及发展策略引言: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下,中德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加强两国制造业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背景分析、路径反思及发展策略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德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策略。

一、背景分析1.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推动制造业实现从数量规模到质量效益的转变。

2. 中德合作办学的优势中德合作办学集结了中德两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优势资源。

德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技术创新、工艺制造、质量控制等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在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方面也非常有优势。

中德合作办学可以通过合作项目,将德国的先进制造技术和理念引入中国,为中国制造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二、路径反思1. 路径选择的合理性中德合作办学是加强两国制造业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合作办学既可以促进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可以为中国制造业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和人才支持。

选择中德合作办学的路径非常合理,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需要加强的方面在中德合作办学中,有几个方面需要加强:(1)政策支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为中德合作办学提供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

(2)培养机制:建立起与德国优秀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培养机制,推动中德合作办学的持续发展。

(3)人才培养: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为中国制造业培养适应新型制造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合作领域拓展:除了传统制造业领域,还应加强中德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办学。

三、发展策略1. 政府支持策略(1)制定中德合作办学的相关政策,明确政策目标和支持政策。

中职汽修专业中德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汽修专业中德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汽修专业中德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王瑞君来源:《汽车维护与修理·汽修职教》 2017年第9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汽车制造业、汽车运输业、汽车维修业、汽车美容业等新型产业应运而生,并将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态势。

依据省市各级关于职业教育教学国际化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和学校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校与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简称GFBM)合作,开展汽车机械电子维修技术项目的国际办学。

1 中德合作办学背景1.1 外方学校理念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汽车机械电子维修技术认证项目是以德国汽车行会课程为标准,结合考核认证的体系。

整个教学项目与工作领域完美结合,并以工作情景进行设计,符合企业生产实际。

其教学模式以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师组织引导,指导学生,服务学生。

注重培训学员的从业能力、社会能力,特别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2 外方学校优势(1)外方学校国际地位高。

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是德国柏林地区规模较大,培训力量非常雄厚的,非盈利性、有政府背景的集团化教育培训机构,承担欧盟和德国国内各有关部委和政府机构委托的各类项目培训。

(2)外方学校国内合作多。

自2007年起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对华开展合作以来,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多家企业集团和教育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有着较强国内合作基础。

(3)职业证书含金量高。

GFBM-汽车机械电子维修技术认证项目的培训证书是国际认可的,由德国汽车维修行会和德国柏林职教集团共同颁发的“汽车机电维修技师”证书。

1.3 社会现实需求(1)汽车产业发展需要高标准的技术人才。

目前,德资企业大量涌入中国,汽车产业更是如此。

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保时捷等世界主流品牌在宁波均设有高端4S店,而符合德国汽车维修要求的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产业发展急需职业教育能培养出符合德国技术标准的汽车维修从业人员。

中德合作办学的工作探索——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中德合作

中德合作办学的工作探索——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中德合作
中 德 合作 办 学 的 工 作 探 索
— —
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 专科学校中德 合作办学项 目为例
◆姜 杉
( 河南财政税 务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 。 河南 郑州 4 5 1 4 6 4 )
【 摘要】 合作办学是实现更优质教育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 也被越 程度。
来越 多的 国家接 受并使 用。德 国教 育以治 学严谨 , 理论 结合 实际 享誉世 界 , 早期 的德 国大 学办学模 式极 大地 影响 了全世 界的 高等 教 育。本 文以河南财政 税务 高等专科 学校为例 , 对 专科层 次的 中 德合 作 办学形 式下的 实际教 学过程及 学生进行探 究 , 针 对合作 办 学过程 中 出现 的问题找 出应对方法。 ( 二) 报考动机 笔者 自 2 0 1 0年项 目开始 , 每个学期 的第一节课都会 对学生做 一次选择该项 目动机 的课 堂调查 。通 过调查 , 选择该 项 目的学生 数 目没有逐 年递增 或递减的明显趋势 。选 择合 作项 目的学生动机 分两种情况 , 第一种就是有意选取项 目的 . 看中德国高品质的教学
( 四) 外 语在 2 0 0 3 年颁布的【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第一章总则中
明确指 出 : “ 国家鼓励 引进外 国优质教 育资源的中外 合作办学。国 家鼓励在 高等 教育 、 职业教育领域开展 中外合作办学 , 鼓励 中国高 等教育机构 与外 国知名 的高等教 育机构合作办学。 ” 梁启 超也曾经 说过 , “ 少年强则 国强 ” 。在全 球化 的教育 环境 中 , 如何 让 中 国的 年轻人具有 国际视野 、 国际化 的学 习研究方法 , 每个 国家都有不 同 的策 略。比如 欧盟 委员 会推 行 的” 伊 拉斯 谟计 划 ( E r a s mu s ) ” , 它 是欧 洲大学之 间的联合 办学模式 。 学生 可以在欧洲不 同的高校里 进行学 习 , 学分互认 。这种独特 的课程培养方式 , 利 用多校合作 和 优 秀教学资源 的整合方式 。 为 学生提供体 验不 同文化 和丰富人生 阅历 的机会 。而我国高校 目前利用 中外合作 办学这 种形式 , 为 学 生提供增 加文化体 验的机会 。 二、 中德 合 作 办学 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与我校合 作的德方大学属 于应用 技术类 大学 , 这类大 学 的基 本特 征是班级 小 、 学制 短 , 专 业设 置 面向地方 行业企 业 , 主要培 养 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教学方面 以实践性教学为主 , 小 班讨论课 、 案例 分析课及现场教学 ( 课堂 与实 验室融合 ) 是 主要 的授课 方式 。 在这种培养模 式下培养 出 的学生具 有很 突出的专业能 力、 方法 能 力 和 社会 能 力 。 合作办学 的人才培养方 式大 多遵循教育 教学 国际化 的原则 。 然而中西方教学体制及教学理念 的极大不 同决定 了合作办学 不能 全盘照搬合作院校 的教学过程 , 本土化是基础 , 国际化是特色 。 我校合作办学 的人才 培养方 式是 3 + 1 . 5模 式 , 即三 年 国内的 学习 。 1 . 5 年在德 国的继续深 造。参与中德 合作项 目的班级在 我校 三年 内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北黑森应用技术 大学有关物 流管理 专业 的课程设计进行课程安排 。从第一学期 到第三学期 每周 德语 语言教学课时 1 6 节 。第 三学期开 始每学期 开设 两 门由德方 专业 老师讲授 的德语 专业 课程 , 使 用合 作 大学 的原版 教材 , 纯德 文授 课 。由于合作双方在课 程设计上 达到统 一 , 所 以专科 毕业后 想继 续去德 国读书 的学生可 以进行学分互认 , 节省 了很多不 必要 的重 复性学 习 。 有 效 地 实 现 短 期 内专 科 升 级 到 本 科 的深 造 愿 望 。 三、 中 德 班 学 生 特 点 分 析 合作 办学 学生和普招生相 比在报考 动机 、 生源 质量 及 生源家 庭状况上 以及 外语 基础有很 大差别 ( 一) 生源质量 我校 中德 项 目的学 生录取 分数 在 2 0 0 . 4 0 0分之 间 , 低 于我校 统招分数线 。这个是合作 办学项 目生源情 况的普遍 现象 。学生 的 学习动机不 强 。 基 础知识欠缺 导致在 国外 课程引进 阶段 的教学 困 难 很 多同学和家长都误认 为 3 +1 . 5就是 简单 地 以时间 累积 , 在 国内三年 . 国外 1 . 5年 即可 拿到双 学位 。忽 略 了德 国高校是 全世 界“ 宽进严 出的典范 。据 德 国官 方统计 , 在2 0 1 4年 德 国综 合性 大 学毕业率是 4 6 %左右 , 其 中女 生毕业率远 远高于男 生毕业 率。所 以生源质量也直接决定 了学生在德 国学 习部分 的时 间长短及难 易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

德国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发德国产教融合模式是指企业和职业教育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职业教育内容和课程,实现产学融合,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这种模式在德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那么,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又有哪些启发呢?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强调了职业教育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在德国,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制定职业教育的内容和课程,确保学生所学的技能和知识能够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和技能要求,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对我国而言,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市场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重视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企业背景。

在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通常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企业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这种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企业背景,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的要求和挑战,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对我国而言,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实践经验和企业背景的职业教育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职业发展。

在德国,学校和企业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进行个性化培养,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种个性化培养和职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对我国而言,也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有着很多的启发。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加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职业规划,努力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实用性,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技师学院电气类专业中德合作办学的探索

技师学院电气类专业中德合作办学的探索

技师学院电气类专业中德合作办学的探索关键词:电气中德合作HWK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取得很大的进展,特别是电工电子类的专业,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但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职业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而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给我国的职业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因此笔者学院继2016年成立了“机电一体化(中德合作)专业”后,又在2017年与德国莱比锡GBS学校合作,成立了“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中德合作)专业”。

一、专业介绍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中德合作)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采用“5+1”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的高技能人才。

学生前五年在国内学习,其中四年为校内培训,一年为企业实践学习,第六年到德国莱比锡GBS学校和HWK培训中心学习一年。

中国学生需在此职业教育结业时参加符合德国法律条例的HWK(手工业行会)考试,以获得该行会颁发的电气自动化师专业证书,此考试的权威性与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结业考试的权威性同等。

前五年的專业课程由中方老师进行授课,德方提供课程大纲、教学计划与授课内容涉及的参考书、工具书、考题等,便于中方全面、整体了解专业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及考试要求等。

中方按周提供培训证明表给德方,便于德方快速了解中方的实际授课情况,及时对授课内容做出指导。

每学期末德方老师来笔者学院进行1~2周的教学指导,最后按德方的要求进行考试,并且由德方给出最后的考试成绩并归档。

第六年学生到德国莱比锡GBS学校和HWK 培训中心进行学习,由德方进行授课,最后学生要通过HWK(手工业行会)电气自动化师专业的考核,才能取得证书。

二、中德合作办学中的问题及对策1.夯实语言基础,拓展专业术语德语本身是一门较难的语种,而笔者学院的学生之前没有学过德语,并且在初中时普遍英语课成绩不佳。

而德语和英语又属于同语种,这使得学生刚开始学习德语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巨大的词汇量和读写听说过程中,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从中德合作办学引发的几点思考

从中德合作办学引发的几点思考

从中德合作办学引发的几点思考——在中国职协技校委员会第26届年会暨经济新常态下技能人才培养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赵建军(2015年4月15日)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今天的论坛。

我来自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下面我从我们学校5年中德合作办学的实践谈一谈经济新常态下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技能人才的问题和下一步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我院开展中德合作办学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大家知道,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德国制造世界闻名,其秘密就在于德国拥有一大批“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产业大军。

借鉴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探索实践国际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对打造我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品牌,为常州及周边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早在2011年,我院就进行了中德合作办学的探索。

先与德国青年、社会及教育工作国际联盟(简称IB)合作建立了中德焊接技术研究中心;接着,我院受南通科技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又与德国IB三方联合办学,合作办学专业为数控加工专业,学制为四年,招生对象为应届高中、技职校毕业生,培养目的达到技师水平。

该班采用2+1+1模式,即两年在本院学习,一年在德国学习,一年在南通科技学习。

学生属南通科技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培生,采取双元制培训模式,入学后既是省常技学生,又是南通科技的员工。

南通科技为学生提供学习及生活补贴,设立奖学金资助学生完成学业,承担学生德语培训及德国学习期间的培训费用等。

随着校、企与德国IB三方联合办学的深入进行,我们发现这种由企业出资委托培养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够稳定,特别是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合作办学的稳定。

中德合作办学要能够可持续发展、真正与德国职业教育接轨,我们必须与德国实体职业教育机构进行长期、持续、稳定的合作。

经过考察,我们和德国埃尔福特培训中心(简称EBZ)建立了合作关系。

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运用与反思

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运用与反思

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运用与反思汤庆中(淮海技师学院,江苏宿迁223800)一、合作办学的当前情况和意义分析随着现代教学进程的逐步推进,校企合作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首要选择与必由之路。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国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是由于我国教学起步较晚,而校企合作作为一个涉及面广、利益多方的复杂工程,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学校教学与校企合作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

而德国教育采用的“双元制”教学,为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输送与培养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特点即是将企业与学校教学交替进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换言之,所谓“双元制”教学就是指将学校文化教学与企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合作办学的实施方式与过程(一)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中德合作办学模式是一项实践性与开创性的教学过程,合作双方由于文化背景以及知识背景的不同,在中德合作教学校方与企业很难进行正常交流,从而阻碍了中德合作办学步入正轨。

对此,建设一批高素质、高质量、高技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非常有必要。

所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校应当定期组织部分教师到德国进行专门的进修与培训,让其在具体的德国企业工厂中进行实践操作,将先进的职教理念以及先进的实践技术引入学校教育教学中,以此提升国内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与德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探讨与研究,以此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教学理念,实现全体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二)加强校企交流合作在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中,应当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相结合的规则,明确教育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就业。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结合本学科以及当地发展特色,寻找与本学科教学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与教学。

在合作形式与内容上,应当秉承长期性、时效性以及多元性等原则,杜绝中德校企合作过于表面化与形式化,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时代发展、企业需要、学生创新的新型中德合作办学模式。

初探中德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

初探中德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

初探中德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摘要:本文从中德合作办学的历史入手,阐述了国内几所知名中德国际学院中德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了中德合作办学发展特色以及办学困难,并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思索与启示,最后展望了中德合作办学的未来。

关键词:中德合作办学;中德学院1 引言中德合作办学自1907年德国医生Paulen建立了同济医科学校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德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和深入,国内大学和德国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最初的校际交流,互派留学生,邀请客座教授讲学等等合作方式发展到目前多种学科、专业的合作办学。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多所院校成立了中德学院,这标志着中德合作办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 以国内几所知名中德国际学院为例描述中德合作办学的现状:2.1 中德法学研究所中德法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德所)的前身是1989年在南京大学成立的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它是中国南京大学和德国哥廷根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经过自1984年起的数年交流与合作后,共同建立的一个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

2001年,在中德两国开展“法治国家对话”的大背景下,出于现实需要和双方的共同愿望,中德所更为现名,将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公法纳入自己的教学研究领域。

德国联邦议院副议长福尔默博士(Dr. Antje V ollmer)和南京大学蒋树声校长亲自为更名后的中德法学研究所揭牌,标志着中德所在中德两国法律领域合作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德所的科研工作涉及中国和德国经济法、民商法、法律文化以及欧洲联盟法、比较法等领域。

中德所以南京大学为后盾,依托法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将在中德两国法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2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同济大学和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1907年,德国医生Paulen建立了同济医科学校。

改革开放以后,同济大学和德国的交流被重新重视和发扬光大。

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探析——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合作工

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探析——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合作工

导 致合 作办学 的特色无 法彰 显 ,优 势无法 发挥 ,
直接 影响学生 的就业质量 ,甚 至影 响到专业 的声 誉 和 口碑 。因此 ,要解 决人 才培养 方面 的问题 , 提高 办学水平和形成办学特色 ,需要 制订适合的 人才 培养模 式 。以珠海城市职业技 术学院 中德合 作工 商管理专业为例 ,针对现存 问题 向该 专业的 学生 开展了问卷调查 ,结合该专业 办学模 式的现 状 ,相关 的研究经验和理论 ,提 出创建合 理培养 模式的构思和建议 。
Vo 1 . 2 4, No . 1
2 0 1 5 年 2 月
F e b . 2 0 1 5
中外合作 办学培养模 式探析
— —
以珠海城 市职业技术学院 中德合作2 r _ 商管理专 业为例
罗 丝
(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珠海 5 1 9 0 9 0 )
摘 要 :高职 中外合作 办学关键在 于构建科 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突 出优势和特 色,这就 需要双 方 明确培养 目标 ,分析和研 究办学过程 的各种 问题 ,找 到有效的合作培 养模 式。珠 海城 市职 业技 术学 院 ,为实现 “ 顺利 出国”和 “ 高薪就业”的人 才培养 目 标 ,针对 问卷调查所发现的诸如语言学习、学习 动机 与态度、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结合相 关研 究经验及理论 ,提 出了构建合理培养模式的思路
第 2 4 卷 第 1期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一 天 津 职 业 大 学 学 报 Vo c a i t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_ J o u ma l o f Ti a n i i n Vo c a i t o n a l I n s i t t u t e

高校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高校中德合作办学模式在中国的教育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探讨。

这种合作模式代表了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合作,为双方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独特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本文将探讨高校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意义、特点以及最佳实践。

高校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了中德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更重要的是为中方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德国作为世界教育强国,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严谨的教育体系在全球享有盛誉。

通过与德国高校合作办学,中国的高校得以借鉴德国的优势,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同时,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也为德国学生提供了更多与中国学生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加深了两国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高校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科领域的多样性和教育模式的创新。

在学科领域方面,中德合作办学涉及了广泛的学科,包括工程、经济、管理、医学等。

双方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互相交流和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教育模式方面,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合作办学项目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多年来,中德合作办学模式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最佳实践。

以下是几个成功的案例:首先,某大学与德国某工程院校合作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

该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参与工程项目的实际操作和管理。

通过与德国工程院校的资源共享和互相学习,该专业已成为该大学的品牌专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生的报考。

其次,某大学与德国某医学院合作开设了中医药专业。

中医药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德国在现代医学方面领先。

通过中德两国专业的融合,学生们能够掌握中医药和西医学的知识和技能,丰富了其医学视野,提高了综合医学水平。

此外,某大学与德国某商学院合作开展了创业教育项目。

该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课程设置、创业实践和企业导师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业过程和商业运营,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

中德合作调研报告

中德合作调研报告

中德合作调研报告中德合作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经过对中德合作的调研,我们小组针对这一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以下是我们对中德合作的调研报告。

中德合作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这一合作模式已经有着长达数十年的历史,在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众多领域展开合作。

中德合作成果丰硕,双方互利共赢。

首先,中德合作在经贸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两国在贸易往来方面密切合作,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德国的制造业技术领先,在中国市场受到广泛的欢迎。

中德之间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商品贸易,还包括投资、项目合作等。

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中国企业也通过与德国企业的合作提高了技术水平和质量标准。

其次,中德合作在科技领域有着深入的合作。

德国是世界科技强国之一,中德之间在科技创新和科研合作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在全球享有盛誉,与中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和合作,加强了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

中德科技合作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科技研究方面,还有许多具体项目的合作,如共同研发新技术、共建科技园区等。

再次,中德合作在教育领域有着长期的合作。

德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世界闻名,吸引了众多中国学生前往德国留学。

同时,德国对中国学生的接纳力度也增加,为中国学生提供更多的留学机会。

中德之间的教育合作不仅仅是学生的互流,还包括学术研讨、教师交流等方面。

中德的教育合作有助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深化。

最后,中德合作在文化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德两国文化的交流在过去几十年间有了显著的提升。

中文与德文的教育互换、中德电影节的举办、两国之间的文化展览等活动,促进了两国民众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文化交流的深化有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友好的相处。

中德合作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模式,为两国带来了许多利益。

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有助于促进两国经济的繁荣,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德合作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

关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加强德育教师的培训和研修,提高教师的德 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加强德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树立德育教师的良好形象,发挥教师的示范 引领作用。
建立德育教师评价机制
制定科学的德育教师评价标准,激励教师积 极投身于德育工作中。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中外合作办学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样本量较小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量较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中外合作办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以提高研 究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缺乏长期跟踪研究
本研究主要关注中外合作办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缺乏长期跟踪研究,未来可以对中外合作办学德育工作进行长 期跟踪研究,以深入了解其发展变化趋势。
学生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和学习环境,对跨 文化交流和适应能力有一定要求。
德育工作挑战
文化差异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 化背景和教育理念,需要关注文化差异对学 生德育工作的影响。
学生个性化需求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具有不同的价值 观和信仰,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心理辅导 。
案例二:某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德育创新
1 2 3
背景介绍
某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针对当前德育教育存 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尝试。
德育创新内容
引入外籍教师参与德育课程设计、开展跨文化交 流的德育实践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德育 教育形式等。
创新效果
学生德育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德育课程更加生动 有趣,学生参与度更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进 一步提升。
德育工作国际化
在国际化背景下,德育工作需要与国际接轨 ,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德 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变破唯:构建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路径探析

以变破唯:构建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路径探析

以变破唯:构建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路径探析在教育的大潮中,高职院校犹如一座坚固的堡垒,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梦想与希望,驶向知识的彼岸。

然而,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的路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以变破唯:构建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路径探析,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的概念。

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是指高职院校与德国等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

它如同一位智慧的工程师,能够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起高效、便捷、智能的高职教育环境。

然而,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的路径并非易事。

它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深入探究每一个环节,了解其如何影响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的效果。

这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需要我们不断地试错和调整。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的特性和发展环境,以确保合作路径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探讨以变破唯:构建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路径探析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合作路径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这就像是在探索一座未知的宝藏,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和发现。

经过研究发现,以变破唯:构建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路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机制实现:1.教育内容的创新:通过创新教育内容,融入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这就如同一位智慧的园丁,精心培育适合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的教育内容,使其在合作中绽放光彩。

2.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就如同一位勇敢的探险家,敢于挑战传统教学观念,勇于创新。

3.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这就如同一位优秀的工程师,通过调整师资队伍的组合和搭配方式,创作出适合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的作品。

然而,尽管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我校中德合作办学情况调查及分析建议

我校中德合作办学情况调查及分析建议

我校中德合作办学情况调查及分析建议------以中德机制专业为例姚九成(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承德 067000)摘要:以学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德合作办学专业)为例,通过对该专业学生和相关任课教师的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的思考分析,提出了针对中德合作办学的建议。

指出:合作办学重在合作,合作要全方位,合作应深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校要提供合作交流平台,参与教师要加强学习,学校要进行相关培训,合作办学信息要共享。

关键词:机械制造,合作办学,情况调查,建议Investigation of Sino-German Cooperation in Chengde PetroleumCollege and Suggestions----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MajorYAO Jiu-cheng(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Chengde 067000, Hebei, China)Abstract: Taking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major(sino-German cooperative running majo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 this major,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operation project. Cooperation is the key element in running the major, and the coopera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as well as penetrate into every step. The school should provide a platform for communicaton, and the relative teachers need to improve themselves by attending training programs. Any information in the cooperation should be shared by the two sides.Key words: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suggestion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德),是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的专业,当年开始招生,现有2012/2013/2014三个年级,6个班,在校生162人,生源均为普通高中毕业。

技工院校中德合作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技工院校中德合作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职 业OCCUPATION 教学探索80OCCUPATION2021 12文/王丽华技工院校中德合作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技工教育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求德技双馨、身心健康,还要有进行实际生产的复合型技能、技术创新能力和后续学习发展等综合能力。

技工院校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国外合作办学,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一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一、中德合作办学,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苏州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自2015年12月与德国某培训中心洽谈合作,2016年9月成功开设模具制造和机电一体化两专业的合作项目,2017年9月新增工业机器人合作项目。

目前学院有11个中德国际班,均采用“5+1”培养模式,即五年在国内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语言文化,经过测试合格者,第六年去德国学习,考证获取德国IHK或HWK国际职业资格证书。

在中德合作办学过程中,学院系统地引进专业的教学标准、教材和课程体系,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对接苏州产业,采用德方教学标准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优化了课程体系,改进了教学方法,改善了教学环境和实训场所条件。

中德教师相互配合,探索本土化与国际化融通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德合作一体化设置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是指理论与实践通过一个个特定的载体(项目、任务、学习情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手脑并用的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等手段来进行课程教学。

在中德班教学过程中,学院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将理论、实训等教学内容进行一体化设置,根据德方教学规格书中的模块组织编写校本讲义和学生工作页。

中德国际班采用小班化教学,每班25人,采用德方标准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计划。

每学期共有380课时,设立3~4个模块,有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要求每个模块的内容相互补充且有机融合在相关实操训练课题中。

中德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置,不是为了技能认定去单一传授、训练、操作,而是将多技能、多课程、多知识点融合。

技工院校中德合作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技工院校中德合作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编辑 祁 娜EXPLORATION教学探索77OCCUPATION 2022 02文/王丽华技工院校中德合作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技工教育需要瞄准前沿技术,对接产业升级,为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搭建平台。

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德技双馨、身心双健,还要有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复合型技能、技术创新能力和后续学习发展的综合能力。

因此,技工院校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合作办学,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将成为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一、中德合作办学,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德国工人技艺精湛,德国人普遍认为培养一名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劳动者和培养一名知识广博的大学生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这种教育理念为德国培养了庞大的技工大军,让德国制造领先于世界。

开展中德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德国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和管理经验,迫使我们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不断进行反思与创新,从而推动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苏州技师学院自2015年12月与德国某培训中心洽谈合作,2016年9月成功开设模具制造和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的合作项目,2017年9月新增工业机器人合作项目,目前学院有11个中德国际班,均采用5+1模式教学,即五年在国内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语言文化,经过测试合格者,最后一年去德国学习,考证获取德国IHK 或HWK 国际资格证书。

中德合作办学,系统地引进专业的教学标准、教学规格书和课程体系,结合学院校情,对接苏州产业,双方共同商定教学规格书实施教学。

采用德方教学标准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优化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实训场所,中德师资相互配合,探索本土化与国际化融通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德合作一体化设置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是指理论与实践通过一个个特定的载体(项目、任务、学习情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手脑并用的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做中学、学中做、行动导向等手段来实施课程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德合作办学探析及专业建设启示
作者:孙渊李晓军刘将将杨王致夫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34期
摘要:分析了德国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学习了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办学的成功举措,结合我校中德合作具体情况,提出了我校在中德合作专业建设上的建议:专业明确具体对象,全面地采纳德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建设负责人、建立师资一对一;加强企业实习、设立中德合作校企办公室;增设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效果;启动ACQUIN工作。

关键词:人才培养特色;合作办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058-02
一、引言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是当前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院校,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呈现出强大的活力,根据文献数据分析:截至2015年冬季学期,德国已有应用科学大学219所,占全部高校总数的47.8%,从1995年到2015年的二十年间,应用科学大学的数量增长了58.7%,而同期综合性大学仅仅增加了2所。

应用科学大学所代表的“应用型”特色与德国经典高等教育理念中“纯粹研究”的理念在当代登上了高等教育的舞台。

同样在中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迫在眉睫,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近年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等成为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和改革的课题,学习和借鉴德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具有积极意义;加强中德合作,引进德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国内多家本科院校与德国建立了合作关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等。

2016年我们与德国进行了合作,旨在借鉴德方的培养模式,全方位推动合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且逐步地推动其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因此本文分析德国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特色,探析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办学的成功举措,结合我校中德合作具体情况,提出了我校中德合作办学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建议。

二、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德方凯撒斯劳滕应用科技大学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该专业描述了以机器人技术应用为专业方向,学生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专业领域内预实习12周,不计学分,在前三学期应完成以下课程的学习:数学和物理、工程力学和材料科学、机械零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科学等。

随后四学期,学生学习以下专业领域知识:控制工程、动力系统模拟、
机电一体化系统、机器人、微处理技术、多体系统、控制技术等。

课程体系由以下模块组成:数学和自然科学模块(35学分),工程科学模块(60学分),工程科学选修模块(20学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模块(23学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选修模块(41学分),机电一体化项目、毕业论文及专题讨论、企业实习构成的实践模块(38学分),跨专业模块(11学分),跨专业选修模块(13学分)。

总学分为241。

在第6学期规定了从选修模块中选修8个学分,在第7学期中规定从选修模块中选修33个学分,共计41个学分。

在课程体系中,加强实验课程教学,开设了独立课程实验,共有10门,学分为16,非独立课程实验有8门,学分可统计为8学分。

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学分为179,占比74.9%,实验和实践教学学分共计62,占比25.7%。

课程大纲主要描述了能力/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参考资料、考核形式、讲授课时和学生学习课时、课程负责人等信息。

从中可以看出,德方注重与区域产业结合的实习安排(预实习12周和企业实习);注重实验和实践课程设置(独立课程实验10门和非独立课程实验8门、专题讨论);专业方向明确(以机器人技术应用);学生能力描述明确(课程大纲主要描述了能力/学习目标);师资信息明确(课程负责人信息)。

三、以中德合作院校为例
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系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合作院校为吕贝克应用科学大学和西海岸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专业为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模式为4+0,采用德方的培养方案,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经考核成绩合格,可获得中方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符合中方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符合德方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德方专业学士学位。

1.全面引进德国模式。

全面引进德国合作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除思政及体育课外,引进课程覆盖率达100%。

实行全德国模式的教学“原汁原味”、德国合作院校派遣师资承担占全部专业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1/3及以上课程教学工作、1/3及以上的技术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全面引进德国合作院校的课程模块手册、教学大纲、教学资料、参考文献、课程考卷等教学材料。

推进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学模式,以工程问题(案例、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开展项目式、研讨式、现场式教学,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改革。

全面引进德国合作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包括质量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考试总纲、专业考试条例、实习条例、预实习条例),建立健全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考试委员会和德语教学管理委员会/考试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中德双方专业负责人、中德双方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组成。

2.全面采用德国ACQUIN认证。

ACQUIN专业认证是德国权威工程教育认证机构,系德国六大专业认证机构之一,其认证结果在国际范围内具有权威性和广泛的认同性。

为了检验中德合作专业建设的质量,申请和通过了ACQUIN专业认证,佐证了其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国际应用型人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为毕业生在国际跨国公司就业和申请德国大学硕士教育创造了条件。

四、对我校中德合作专业建设的启示
我校中德合作办学的最终目的是引进德方办学理念和德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举措,加快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使之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基于德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特色和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办学的成功举措,结合我校中德合作具体情况,建议如下:
1.根据中德合作专业,明确具体对象,例机电一体化专业具体对象为工业机器人,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进行机械本体设计、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动力系统模拟,控制系统设计开发、仿真编程、人机界面、视觉识别、轨迹控制、碰撞技术、人工智能,网络通信,以及机器人周边设备集成的智能自动化生产线系统设计与控制。

2.全面采纳德方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引进课程覆盖率100%。

分析德方课程标准,确定中德合作重点课程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作业方式、考试内容,体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建立师资一对一,确定课程建设负责人,选派课程教师跟随德方课程负责人讲课,全程跟踪外方教师的教学过程,了解外方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教学方式和方法、课程教学的全面实施和考核。

具体措施为选派课程教师前往德方院校跟随德方课程老师学习,和聘请一定比例的德方教师在我校进行课程教学,中方老师跟进学习。

4.加强企业实习,设立专门中德合作专业校企合作办公室或者成立中德校企合作联盟,配备工作人员负责落实预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岗位,实习专业方向明确,以机器人技术应用的岗位实习和毕业设计。

5.改善实验实施,增设实验设备,分析实验课程内容以及所涉及实验设备,比较我校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实验教学,增补和改进实验设备、实验仪器,满足课程学习要求。

6.启动ACQUIN工作,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课程模块手册、教学大纲、教学资料、教学管理文件等严格按照德方模式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接受中德合作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并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http://www.bildungsbericht.de/de/bildungsberichte‐seit‐2006/bildungsbericht-2016/pdf.
[2]徐理勤,郑友取.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30年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5,27(5):332-3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