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 武侠电影与文化论文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的说来,《迎》片乃集《龙门客栈》与《大醉侠》之大成:大明朝背景、客栈、西北景观、北方民俗、宦官与侠士、巾帼英雄、布阵、斗勇斗智、民族情结等,这些各自发光发亮的元素,共同构成了整部电影的繁荣和大气;同时在胡导强大的控制力下充分融合、和谐,整体感令人赞叹!!

张彻一生,对电影业之贡献可总结为两点,一是引领潮流,屡创动作片新风;二是培养人才,除了吴宇森、狄龙、姜大卫、郭追甚至陈勋奇这些港台知名影人外,他来内地拍戏时培养出的副导演杜玉明、摄影师马德林亦为何平成名作《双旗镇刀客》的风格确立起到关键作用。

“知己酒千斗,人情纸半张;世事如棋局,先下手为强”——这是张彻当年写给邹文怀的一幅字。张彻懂权谋,世事看得自然通透,但讲到“先下手为强”,张彻只在电影创作时做得到,现实中则经常慢半拍,尤其在功利的敏感性上。当年周旋于邵逸夫和邹文怀之间,张彻本可利用形势,为自己谋利益,他却自负保持品格;远赴台湾利用邵氏资金组建长弓时,本来是自立门户做老板的最佳机会,他却顾念宾主旧情……权臣不善谋己?或曰:权臣不屑谋己?

关于画外空间更加不显山露水的一处运用是在《迎春阁之风波》中的某场戏,化装成乞丐的沙云山(韩英杰)杀了朝廷派来的三个密探。每个密探死的那一刻刚好都在我们的视线之外。第一个人是在画框下方被扼死;第二个是被扔将出去,落地后死在画外。沙云山当着我们的面扼断了第三个人的脖子,可此人的斗笠恰好挡在了观众眼前(图12)。有人或许会认为,如此低调地处理杀人——至少比起张彻的方式来说——是为了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主角这边。

邵氏名导电影数典(写在邵逸夫百岁寿辰之际)(原创申精)

2007年10月4日是香港电影大亨邵逸夫的百岁寿辰,这个老头子已经活了整整一个世纪了,他的人生和他出品的电影一样精彩纷繁。因此翻出几年前发表过的旧文一篇,来做个小小的纪念。

邵氏名导电影数典(原创文字)

文/王新禧

邵氏影业,历史悠久,追本溯源,自1924年其前身“天一影片公司”开影以来,迄今已有八十余年历史。大凡古装时装、武侠言情、神话科幻、戏曲喜剧、风月艳谈等等各种类型题材,邵氏皆有涉及。其中尤以胡金铨、张彻、楚原、李翰祥四大导演的作品最为脍炙人口,在票房和社会影响两方面都有热烈反应,成为电影史上历经时间锤炼的真正经典。

一、融画入武、以侠寓禅——胡金铨

在影迷的眼中,武侠电影的天堂自然首推有“东方好莱坞”之誉的香港影视圈,而香港武侠电影的黄金时代则公认为1960—1970年代的邵氏武侠风潮时期。其前继50年代关德兴(《黄飞鸿》)南派硬桥硬马真功夫,后启80年代李连杰、于荣光引领成潮的“少林系列”及90年代徐克、程小东、袁和平天马行空的特技武侠片。不但融合了武侠片的所有精髓,更在自成一家的基础上独立发展,最终构成一个令人永难忘怀的武侠经典世界。

胡金铨可称是中国武侠电影界的第一位大师,他是第一个把武侠电影当作艺术电影来拍的导演,中国人第一次在戛纳拿到奖杯靠的就是他当年导演的《侠女》。而1966年的一部《大醉侠》则是他电影风格开始显露峥嵘的开山成名之作。

《大醉侠》的剧情本身了无新意,讲的无非是山贼寻仇,正道不敌,然后大侠仗义援手的老套。但电影镜头在胡金铨的灵活处理下,充分借鉴了日本武士电影以及西部片的精华,融会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无论人物、空间、武打造型都饶有兴味。金燕子英姿飒爽,大醉侠蓬头垢面,恶人反而白衣傅粉,一副公子哥儿气派,其艺术形象完全超越了当时的时代限制。

本片在动作方面还首创采用弹簧床拍片,启用“武术指导”进行动作编排,弥补了一般武侠片导演不懂武术的缺憾,大大提升了武打招术的专业化。武打场面配合音乐步履,既有实感也注重美感,轻盈得一如舞蹈。再加上精确的场面调度和娴熟的剪接技术,无一多余镜头,每个画面都体现了胡金铨严谨而追求完美的创作态度,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胡氏电影美学,深刻影响日后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可以说,胡金铨的首部武侠片就已隐然具有经典气派。

从美学的角度来讲,《大醉侠》应该算是胡金铨确立自己影像风格的入门之作。而《龙门客栈》(1967年)与《侠女》(1971年)的出现,才真正使得胡氏风格的美学影像被人们所认同。

《龙门客栈》取材于明朝的“夺门”之变,讲述忠臣于谦被诬陷受害,儿女发配龙门,龙门客栈的吴老板是于谦旧部,他组织手下与追杀而来的东厂周旋,双方势均力敌。后吴老板的朋友侠客萧少兹出现,双方都对他劝说收买,意图为己所用。最后萧少兹以及女侠朱伟毅然站到了正义一方,与东厂展开一番龙争虎斗……跌宕起伏的剧情、细腻深刻的人物刻画、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使得《龙门客栈》打破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票房记录,在港台、韩国和菲律宾等地引发观影热潮。30年后徐克翻拍的《新龙门客栈》也未能摆脱原作强烈的意境与风格。

《龙门客栈》的武打,是1960年代末期典型的戏剧式打斗方式,影片人物的亮相、装束、动作都深受传统戏剧的影响,一招一式,你来我往,中规中矩。从动作到眼神、身段、招式,无不体现着浓郁的京剧味道。从客观上讲,这种以戏剧性,舞蹈性、真实性为主的武打,是比较符合当时观众口味的。

胡金铨在执导本片时所显出的深厚造诣,确立了其武侠大宗师的地位。影片制作的严谨在今日看来也仍见水准。美术、服饰、道具精妙搭配,影片的历史背景犹如长画卷般悠然重现,中华的悠久历史文化与传统手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在刀光剑影之间,随处溢透着古色古香的韵味;而角色们的侠义豪情中,也流露着儿女情长的细腻与感性。镜头的变幻以及对鲜明色彩的掌握与运用,让胡氏武侠写意风格在本片中得到了极为绚烂的再现。

《龙门客栈》获得空前成功后,胡金铨又花费3年时间,导演了鸿篇巨制—《侠女》。《侠女》和《龙门客栈》一样,都是以明代的黑暗政治和东厂暴虐为背景,聚焦于替天行道的侠士侠女。在《侠女》中,胡金铨对影像的要求近乎苛刻,经常一个动作要拍上百十遍。“竹林对决”一场戏,虽然只有短短十分钟,却足足拍了25天,后期胡金铨又亲自一格一格精剪,这才造就了武侠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场景。日后李安也巧妙地借鉴了这段戏的意境,成就了《卧虎藏龙》中让老外啧啧称道的竹梢斗剑。而《侠女》更凭借如此出色的动作效果,获得了第28届戛纳影展“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成为中国人在戛纳获得国际承认的首个奖项。

在胡金铨的影片中,主角几乎全是清一色的女性英雄,她们大都冷静、神秘、坚毅,并多数以男装(中性形象)出现,上官灵凤、郑佩佩乃至“侠女”徐枫无一例外。在立意上,胡金铨始终尝试将禅理、佛法嵌入电影,在《侠女》之后的作品中,这种理念越发执着。但这种跳脱的思想与当时观众的欣赏眼界是无法接轨的,在韩国拍摄的《空山灵雨》及《山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