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树大山河远刘醒龙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相信,那棵树竟然已站立在风雨飘摇的世界3200年了!3000年前,由西周都城丰镐西出200公里,抵达那时叫作西戎的平凉;2000年前,由大汉皇城长安西出200公里去往那时刚刚不再叫义渠的平凉;1000年前,由五代名城大安西出200公里来到名为大原实则野树萧条的平凉;在今天,由西安西出,还是200公里,追随雾中寒雁,到平凉那号称陇首地界的一处山坳,卢照邻诗里的马系千年树依然在那里!一棵树生长得久了,便有些哲学意味信或不信,人是树的命运,树也是人的命运去平凉的路上,每隔一阵,就会有人提起那棵树,其间有见过那棵树的,更多是没有见过的。

无论见没见过,只要提起那树,从没有一连说出三句整话的人与此行同样要去的公刘故里、峻桐山、大云寺和浸川人遗址相比,人们提及那棵树的次数最多,所说的话却最少。

为了弥补语言的贫乏,我联想到别的树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去西藏,在海拔5138米的查果拉哨所,放眼望去,不要说一棵树,就连紧贴地面的花草也难得一见在绿色苔鲜也朝不保夕的地方,那种在两指宽的石头缝里开着蓝色花的骆驼刺,是整个哨所唯一与森林相似的风景。

哨所里的一位士兵,因为生病从山上下来,到了日喀则,一下车就像抱着亲人一样,抱着医院院子里的一棵白杨放声大哭治好了病,士兵又重新回到那座永远也不可能长出树来的哨所,将自己站成迎着冰霜雪雹的最坚强的白杨。

平凉所处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无人区是近邻,那位在查果拉主峰值守的士兵,是否知道,邻居家有如此大的一棵树并非关键,重要的是人在哪里,就有沃土在哪里。

没有叶子,也没有年轮,只有在大地上无限深扎的根须。

这样的树,冰雪冻断弓弦,也冻不断一根枝条,台风吹折旗杆,也吹不掉一片叶子。

由平凉漫卷开来的黄土高原,由查果拉舒展出去的青藏高原,有太多长不出树木的山野沟壑和坡滩。

高考语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高考语文阅读专题练习1: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

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

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

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

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

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

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

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

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

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失去自然的风趣。

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

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

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

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

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

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

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

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

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

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

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五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五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清明两忆(节选)(肖复兴)①父亲去世那一年,我在北大荒,弟弟在青海。

那时,我们热血沸腾,挥斥方遒,一心只顾“指点江山”,而把两个老人那样毅然决然、毫无情义地抛在家里,像抛在孤寂沙滩的断楫残桨。

我们只顾自己年轻,却忘记了老人的年龄。

②那是1973年秋天,我和弟弟回北京探亲后,我刚刚返回北大荒不几日,而弟弟还在返回青海的途中,父亲去世的电报就打来了。

③家里只剩下了母亲一个人。

好心的街坊问她:“肖大妈,有没有孩子们的地址?找出来,我们帮您打电报!”④从床铺褥子底下,她找出放着的一封封信。

那是我们几个孩子这几年给家中寄来的所有的信。

她看不懂一个字,却完完整整保存完好;虽目不识丁,却能从笔迹中,准确无误辨认出哪封是我或弟弟寄来的。

我回到家后,街坊们告诉我:你妈这老太太真是刚强的人,一滴眼泪都没掉,就等着你们回来。

街坊就是按照信封上的地址,给我和弟弟打去了电报。

⑤匆忙赶回家,母亲正孤零零呆坐在床前,看见了我,站起身来,缓缓地走到我的面前,望着我半天没有说话。

家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安静,静得我直想落泪。

过了一会儿,母亲才对我说道:你先去谢谢人家街坊,人家帮忙拍的电报!⑥这时候,我才忽然发现母亲已经老了,头发花白了,皱纹像菊花瓣,密密地布满在瘦削的脸上。

算算她的年龄,这一年,她整整七十岁了。

年轻和壮年的时光,一去不返,我却以为她还不老,还可以像以前一样为我们操劳奔波。

⑦那天晚上,我和母亲睡得很晚。

一直到她催我:快睡吧,你回家跑了这么老远!我说:好,就睡,您先睡吧!⑧我确实没有一点儿睡意,心里乱得很。

看着母亲钻进被子,脱掉外衣,忽然,看见她里面穿的内衣,是我读中学时候的运动衣,棕色,翻领,已经很旧,掉了颜色,而且破了洞,被她缝补上了补丁。

补丁是几小块蓝布,和运动衣的颜色不一样,在昏黄的灯光映照下,格外刺眼,像飞出来几块蓝色的箭镞,扑簌簌直射向我。

我的心一阵紧缩,强忍着,没有在母亲的面前掉下眼泪。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曰:“服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

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

”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

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

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

”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

”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

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ꞏ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新高考语文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遗憾莫高窟张晓惠特喜欢舞剧《丝路花雨》中伎乐天(飞天)的飘逸、灵动,他们使在凡间行走的吾等之辈有了飞翔的幻想。

那女主角英娘身着绚丽的裙衫反弹琵琶的舞姿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左膝微弯,右腿略收于左膝,左胯送出,张开双臂向上向后,举着一柄琵琶。

舒展又典雅,含蓄又风情。

这就是我心中最初的莫高窟。

当跟随着莫高窟那位身着黑色上衣银色短裙的讲解员在一个个洞窟中转悠时,灰暗的灯光使我这视力不好的人看不见一位飞天,瞪大眼睛寻来看去,御风翱翔、翩翩起舞的飞天我真是一个也没看见,只看到人面蛇身的女娲、翱翔天际的凤鸟、凌驾太阳的飞车,还有大大小小的佛。

几个洞窟下来,我忍不住发问:飞天在哪里?讲解员头也不回,用手电筒不经意地向洞壁晃了晃,说:处处有飞天。

那不是吗?模糊中终于看见,顶壁上似乎有几根圆润又流畅的线条。

这线条勾勒的是飞天的裙袂吗?我还没分清是几位飞天在飞舞就被吆喝着去下一个洞窟了。

我说:怎么没有画册上的色彩瑰丽?我又问:如何不见《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那种曼妙舞姿?那普通话字正腔圆却不带丝毫情感、职业性解说的姑娘面无表情地把我上下打量一番,说:你是搞敦煌研究的还是舞蹈爱好者?最好都像你这么感兴趣,还都有大把大把的钞票。

话音未落又掏着钥匙吆喝着游人向下一个洞窟走去。

丢下我一个,静静地伫立在莫高窟第三层的崖壁之间。

开凿在鸣沙山崖壁上的莫高窟有492窟洞窟上下五层,高低错落,迤逦绵延。

但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这样的景象与我来之前想象的苍茫间的古朴,古朴间的荒凉之景象很不一致。

更大失所望的还不是没见着想象中的瑰丽的飞天,是那将莫高窟生硬拦起的绿色栅栏,是那将每一个洞窟冷漠地锁起的金属门,是那不能随心所欲选择洞窟观瞻只能跟着解说员的机械和匆忙。

我魂牵梦萦这么多年,就这样跟着人流急匆匆地“游行”,连千佛洞都观瞻不到,且只能无序地看几个洞窟,真是不甘!可我知道,真的知道,这些自公元366年始建,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等十多个朝代的苍老的壁画实在经不起大量的观者观瞻了。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7题。

(20分)辰州途中沈从文小船去辰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浅绿相间的丘阜,山势既较平和,河水也温和多了。

两岸人家越来越多,随处可以见到毛竹林。

山头已无雪,虽尚不出太阳,气候干冷,天空倒明明朗朗。

小船顺风张帆向上流走去时,似乎异常稳定。

但小船今天至少还得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

大约九点钟时,小船到了第一个长滩脚下了,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在惊心眩目的情形中小船居然上了滩。

小船上滩照例并不如何困难,大船可不同一点。

滩头上就有四只大船斜卧在白浪中大石上,毫无出滩的可能。

其中一只货船,大致还是昨天才坏事的,只见许多水手在石滩上搭了棚子住下,且摊晒了许多被水浸湿的货物。

正当我那只小船上完第一滩时,却见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

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

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追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儿,人便不见了。

这个滩共有九段。

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

小船上第二段时,河流已随山势曲折,再不能张帆取风,我担心到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就向掌舵水手提议,增加一个临时纤手,钱由我出。

得到了他的同意,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讲生意来了。

两方面都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一个要一千,一个却只出九百,相差那一百钱折合银洋约一分一厘。

那方面既坚持非一千文不出卖这点气力,这一方面却以为小船根本不必多出这笔钱给一个老头子。

我虽立即答应了不拘多少钱统由我出,船上三个水手,还是一面与那老头子对骂,一面把船开到急流里去了。

见小船已开出后,老头子方不再坚持那一分钱,却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的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躬着腰向前走去了。

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就赶到船边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

河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文章内容:(此处省略具体文章内容,假设为一篇关于文学对人生影响的论述文)1. 文章认为文学对人生有哪些积极影响?(4分)答案:文章认为文学能够丰富人的情感体验,提升思维能力,激发创造力,以及促进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2. 作者在论述文学与人生关系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分)答案:作者在论述文学与人生关系时,使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

3. 根据文章内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6分)答案: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情感共鸣、思想启迪、审美体验和价值引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小说或散文,完成4-6题。

文章标题:《故乡的云》文章内容:(此处省略具体文章内容,假设为一篇描写故乡情感的散文)4.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云”,其象征意义是什么?(4分)答案:“云”在文中象征着故乡的宁静与美好,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5. 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5分)答案:文章中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故乡情感的复杂性。

(6分)答案: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既包含着怀念与眷恋,也透露出对故乡变迁的无奈与哀愁,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文章标题:《岳阳楼记》文章内容:(此处省略具体文言文内容,假设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浩浩汤汤” (2)“忧谗畏讥”答案:(1)浩浩汤汤: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2)忧谗畏讥:担心被诽谤和讽刺。

8.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5分)答案:作者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9. 请简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

(6分)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即在国家和人民有难时先于他人感到忧虑,在国家和人民安乐时后于他人感到快乐。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心” 与“匠心”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诗心” 与“匠心” 常常被提及。

“诗心” 强调的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灵感和想象力,而“匠心” 则侧重于创作过程中的技艺、精细和严谨。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

“诗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没有“诗心”,作品就会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者以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世界,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融入作品之中。

从古代的诗人墨客到现代的作家艺术家,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诗心”。

例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奇幻瑰丽的想象,正是他那颗不羁的“诗心” 的体现。

然而,仅有“诗心” 是不够的,还需要“匠心” 来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匠心” 代表着创作者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运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展现自己的“诗心”;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艺术家则要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的造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诗心” 与“匠心” 的完美结合。

“诗心” 与“匠心” 的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

一方面,创作者要保持内心的敏感和诗意,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要刻苦钻研技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情感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总之,“诗心” 与“匠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心” 强调情感和想象力,“匠心” 侧重于技艺和严谨,二者相互独立。

B. 没有“诗心” 的作品缺乏情感深度和感染力,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C.“匠心” 代表着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语言技巧和结构布局。

高中语文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共四道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共四道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现代文阅读I)【2023年新高考全国I卷】(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直接导致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原因,应该是1912年以后经学这门学科的消亡。

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被分割为文史哲三个学科,成为所谓“人文学科”的一部分。

尽管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学、哲学角度研究经学,但和以西医的方式研究中医一样,主要是一种外在的研究,经学的自主性丧失了。

晚清的摧枯拉朽式失败带来一种客观效应,似乎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

这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的理由。

晚清道咸以后,清朝的社会政治系统已经开始发生崩解,以皇权及八旗、绿营兵为主体的政治架构已经不足以因应困局。

虽然由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理学士大夫组成的湘淮军系统暂时稳住了局面,所谓“同光中兴”,但在内对付太平军、捻军等似乎尚可,在外应对西洋文明却远远不够。

因此,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新变,这种新变不只是作为常道的经学的自我要求,同时也还是在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

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工作,尽管他们的许多工作在经学内部也是极有争议的,但在主张有体有用、回归传统学术体系的意义上却是相通的,借用时下的学科分类体系,经学不仅涵盖人文学科,同时也包括杜会科学,两者相合,才是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才是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

经学应该取精用宏,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形成能够为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奠定基础的新的经典诠释。

在这方面,无论晚周、汉唐、宋明还是清代,都产生了具有自己风格的重要经学著作,但能够代表中西会通时代的经学注疏,却仍然凤毛麟角。

中国经学学者应该自觉进行自身义理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其他文化的深入对话。

在这一方面,二十世纪留下了不少遗产,这就是新儒学的各种形态。

经学不能故步自封,应该重新回到世界之中。

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

经学应该显示出其应对时代问题的能力,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供寻章摘句之用。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2.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翻译句子(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

西方用兵,偏校有临陈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著令皆中覆。

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

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

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路平奴,使附己说以证。

高中语文2023高考中国文学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中国文学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中国文学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先生贾平凹茶棚沟取名于沟里有家卖茶的。

这家人姓许,卖了两辈人的茶。

其实那不是茶,是从山上采的一种叫猫眼翠的草,再加上胎菊、甘草、决明子熬出的汤,生津止渴,祛湿利尿。

到了第三辈,出了一位中医,那一年老屋大梁上生出灵芝,茶是不卖了,给人看病,四十几岁便声名隆起,人称许先生。

茶棚沟距沟外的三岔镇三十里,镇政府让许先生去镇上开铺坐诊,许先生不愿意去,村里人也不愿意许先生去。

镇上人甚至县上人有了疑难杂症都到茶棚沟村子来。

来的人多了,村里二十户每家都是客舍,村主任就负责给患者挂号,分配着这家住两个人,那家住三个人。

许先生到了六十岁时不再亲自上山采药,这些人家的女人们经营客舍,而男人们全成了药农,但也分工明确,有专门挖丹参、当归、黄芪、茯苓的,有专门饲养飞鼠收五灵子的,有专门背了绳索在崖上采石斛、灵芝和独叶草的。

药草挖采来了,卖给许先生。

许先生号脉是一绝,一搭手就能说出病在哪儿,病人拿出在县医院做过的仪器检查单,和检查的结果相同。

病人说:你是神啊!许先生说:我摸了半天才知道你的病,仪器一照就清楚了。

病人说:可我花了那么多钱呢,在县医院没治好呀,你救救我!许先生就对症下药,药量都不大,一日一服,五服一疗程。

病人在客舍住下,服药三个疗程或五个疗程,大多是病好了,临走时要给许先生磕头。

许先生说:病是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是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是治了也不好。

不让磕头,说可以去植一棵树。

社会杂乱,难以做到出入无疾。

患癌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发现就是晚期的,去了县医院甚至出山去了省医院,凡是被告知回去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死马要当活马医,就又到茶棚沟找许先生。

许先生对这些病人都用一种药,同时发给两只塑料桶。

服药后,一只桶是盛了山泉水不停地喝,然后不停地在另一只桶里吐或泻。

病人上吐下泻得呼天抢地,或许就软瘫在床上奄奄一息,或许就眼睛发亮,脸上退了灰气。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解析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1:老作家是在生命的最后当作“收山之作”来写那部长篇小说的。

闭门谢客,十年磨砺,当六卷本二百多万字的小说最后封笔的时候,他想想自己的生命之灯是否也快熄了。

想一想,十年来,天天忙于写书,犹如与世隔绝,竟再也没有踏上街道。

出版社的人拿走书稿后,老作家决定出去走走。

一位年轻的爸爸,带着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先是说问他一下路,而后就说自己是来这座城市工作的,把工作的地址丢了,一天下来钱也花完了,小孩子很饿没吃饭。

老作家当即拿出十元钱让他们去吃饭。

没有走出六十米,老作家就看到一个脖子下挂着牌子的孩子,站在街边,说父母有病,自己没钱上学,求好心人相帮。

老作家的老眼竟泛起一层潮雾,他没想到在这儿竟与自己作品中的人物相遇了。

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五十元钱给了这个孩子。

想着那个失学的孩子,他的心里不好受,一边走还一边喃喃自语。

突然,一个穿着很不错的青年女子挡在他面前。

女子一副为难而不好意思的表情,老作家瞧着她问有什么事。

她似乎犹豫再三才下了决心似的说,原来,她去别的地方办事,转车到这儿,没想到钱丢了,没办法回去,看老作家能否帮帮她,有个车票钱就行,还让他留下地址,回家后就把钱寄来,只是“借”。

也是的,出门不容易,一分钱困倒英雄汉的事多了。

老作家一问原来需要四十多元钱,好吧,老作家就拿出五十元给了这女子。

老作家遇到了一位因交通事故死了儿子来城市告状的老人,背着脏兮兮的行李卷,一副走到哪儿就住到哪儿的样子……遇到一个残疾儿童没有饭吃了,或是要看病了什么的……与一位穿着很体面的小伙子相遇,小伙子手里拿了一封已经写好的电报,说是来这儿办事,钱丢了,想找他帮忙,就是十多元的电报钱。

老作家没想到,在他一个个遭遇这些人的时候,手里的钱早已送完。

这时,老作家身上嘟嘟地发出声响来。

原来他写作时养成了每天在自己的小院里散步的习惯。

老伴儿怕他出事,就专门为他买了个传呼机,也只有老伴儿和两个儿子知道号码,平时几乎没响过,老作家甚至都忘记了还有这个玩意。

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章文章内容:(此处省略文章内容,假设为一篇记叙文,讲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1. 作者在文中提到“时间的重量”,这是指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8分)2. 文章中提到了“记忆”和“遗忘”,它们在文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8分)3.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受?请列举至少两个例子。

(8分)4.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生命的价值”,作者对此有何看法?(8分)5. 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概括。

(8分)参考答案:1. “时间的重量”在文中指的是时间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和价值,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深刻感悟。

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表达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珍贵性。

2. “记忆”在文中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遗忘”则是时间流逝的自然现象。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对时间感知的复杂性。

3. 作者通过描写老照片、季节变化等细节,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直观感受。

4. 作者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自我实现和贡献社会。

5. 本文的主题是对时间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通过个人经历和对时间的反思,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二、古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6-10题。

古文标题:《岳阳楼记》古文内容:(此处省略古文内容,假设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描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感慨。

)6. 请解释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

(6分)7. 文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8.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景观?请列举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6分)9. 文章最后一段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6分)10. 你认为《岳阳楼记》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6.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愿意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困难时先于他人感到忧虑,在国家和民族欢乐时最后感到快乐。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附答案蜂窝猜想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附答案蜂窝猜想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专项训练精选附答案详解蜂窝猜想经过1600年的努力,数学家终于证明蜜蜂是世界上工作效率最高的建筑者。

四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蜂窝的优美形状,是自然界最有效劳动的代表。

他猜想,人们所见到的、截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造成的。

他的这一猜想称为“蜂窝猜想”,但这一猜想一直没有人能证明。

几周前,美密执安大学数学家黑尔宣称,他已破解这一猜想。

蜂窝是一座十分精密的建筑工程。

蜜蜂建巢时,青壮年工蜂负责分泌片状新鲜蜂蜡,每片只有针头大小。

而另一些工蜂则负责将这些蜂蜡仔细摆放到一定的位置,以形成竖直六面柱体。

每一面蜂蜡隔墙厚度不到0.1毫米,误差只有0.002毫米。

6面隔墙宽度完全相同,墙之间的角度正好120度,形成一个完美的几何图形。

人们一直疑问,蜜蜂为什么不让其巢室呈三角形、正方形或其他形状呢?各墙为什么呈平面,而不是呈曲面呢?虽然蜂窝是一个三维体建筑,但每一个蜂巢都是六面柱体,而蜂蜡墙的总面积仅与蜂巢的截面有关。

由此引出一个数学问题,即寻找面积最大、周长最小的平面图形。

1943年,匈牙利数学家陶斯巧妙地证明,在所有首尾相连的正多边形中,正多边形的周长是最小的。

但如果多边形的边是曲线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陶斯认为,正六边形与其他任何形状的图形相比,它的周长最小,但他不能证明这一点。

而黑尔在考虑了周边是曲线时,无论是曲线向外突,还是向内凹,都证明了由许多正六边形组成的图形周长最小。

他已将19页的证明过程放在因特网上,许多专家都已看到了这一证明,认为黑尔的证明是正确的。

5.文中画线句中“破解”一词的意思是()A.弄清了蜂窝的优美形状为什么说是自然界最有效劳动的代表。

B.证明了截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造成的。

C.了解到蜜蜂建巢时,青壮年工蜂负责分泌片状新鲜蜂蜡;而另一些工蜂则负责将这些蜂蜡仔细排放到一定位置。

D.解答了蜜蜂为什么不让其蜂巢呈三角形、正方形或其他形状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你是不是还在疑惑你的语文拿不了高分?是不是你的阅读题扣分特别厉害?学好阅读是有方法技巧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希望大家喜欢!辰州途中沈从文小船去辰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浅绿相间的丘阜,山势既较平和,河水也温和多了。

两岸人家越来越多,随处可以见到毛竹林。

山头已无雪,虽尚不出太阳,气候干冷,天空倒明明朗朗。

小船顺风张帆向上流走去时,似乎异常稳定。

但小船今天至少还得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

大约九点钟时,小船到了第一个长滩脚下了,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在惊心眩目的情形中小船居然上了滩。

小船上滩照例并不如何困难,大船可不同一点。

滩头上就有四只大船斜卧在白浪中大石上,毫无出滩的可能。

其中一只货船,大致还是昨天才坏事的,只见许多水手在石滩上搭了棚子住下,且摊晒了许多被水浸湿的货物。

正当我那只小船上完第一滩时,却见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

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

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追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儿,人便不见了。

这个滩共有九段。

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

小船上第二段时,河流已随山势曲折,再不能张帆取风,我担心到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就向掌舵水手提议,增加一个临时纤手,钱由我出。

得到了他的同意,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讲生意来了。

两方面都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一个要一千,一个却只出九百,相差那一百钱折合银洋约一分一厘。

那方面既坚持非一千文不出卖这点气力,这一方面却以为小船根本不必多出这笔钱给一个老头子。

我虽立即答应了不拘多少钱统由我出,船上三个水手,还是一面与那老头子对骂,一面把船开到急流里去了。

见小船已开出后,老头子方不再坚持那一分钱,却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的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躬着腰向前走去了。

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就赶到船边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

得了钱,坐在水边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

我问他有多少年纪,他说七十七。

那样子,简直是一个托尔斯泰!眉毛那么长,鼻子那么大,胡子那么多,一切都同画相上的托尔斯泰相去不远。

看他那数钱神气,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着,这人给我的印象真太深了。

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

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人隔河喊人的声音,两山不高而翠色迷人。

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一字排开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我知道他们正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

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中溜着。

忽然村中有炮仗声音,有唢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村中人正接媳妇。

锣声一起,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无不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

——多美丽的一幅画图,一首诗!但除了一个从城市中因事挤出的人觉得惊讶,难道还有谁看到这些光景矍然神往?(原出自沈从文《湘行散记》,转引自叶圣陶《文章例话》,标题为叶圣陶所加。

略有删改。

)4.在作者看来,在第二个长滩上碰到的老纤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作具体阐述。

(5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5.文中画线部分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说明。

(5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6.结合全文,怎样理解文中第五段“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这句话?(5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7.本文是一篇旅行记,在文章结尾,作者描写了一幅小小水村如诗如画的生活景象。

从全文看,这样安排有何好处?作者的描写有何特色?(5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答案4. (1)体格健壮,生命力旺盛。

他年近八十“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在干冷的天气里光着脚谈生意;“见小船已开出后” ,“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 。

(三个例子任意举出两个即可)(2)对于生存努力而执着。

他冒着寒冷同掌舵水手讨价还价,希望多挣钱; 在讨价还价无望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要求,自动拉纤;数钱时神气活现。

(三个例子任意答对两个即可)5.画线部分记叙的是一个水手的意外死亡,这本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情、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但作者的叙述语言却冷静客观,不渲染,不夸饰,与所叙内容的悲剧色彩和带给读者的心理震撼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一方面与下文“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相呼应,另一方面,将水手的生活状态更如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了体悟和思索的空间。

6.这句话既写出了弄船人因生活境遇之悲惨,已经对生活的苦难习以为常,并不觉得年近八十的老人这样卖命地拉活有什么不合常理,甚至连自身的意外死亡也被视作平常之事。

也写出了作者对他们的悲苦生活状态的深切同情和对他们漠视生命意义的委婉批判。

7. (1)作者在文中主要记叙了一位水手意外身亡和一位老纤手执着于生存的故事,重点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苦难、沉重,结尾转而对一个典型的水村风物进行描绘,重点写出水村生活美丽的一面,这样写不仅使文章点面结合,摇曳多姿(或:显得手法灵活),也更全面地反映了辰州途中的生活面貌。

(2)作者的描写主要从声音这一角度切入,着重写了自己所听到的各种声音,并结合眼前所见,虚实相生,生动地写出了水村生活的恬静的一面。

大美之美阿敏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

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

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

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

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 5 000 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土壤与碎石。

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

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

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

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

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

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精彩的一幕。

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

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

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

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

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水因山而生,山为水而存。

羊卓雍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教科书上说,它由冰川堰塞和包括岗巴拉在内的山上的雪水汇聚而成。

这种解释是科学的,也是冰冷的。

来到它的跟前,我发现绿宝石般的颜色变成了湛蓝,露出了海的韵味。

它要容纳那么多的膜拜、那么多的礼赞,同时又要在膜拜、礼赞中满足人们心愿上的索取,自然有海一样的情怀。

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绝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

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

是的,这样的地方若非神灵栖居之处哪里还是呢?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

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

伫立圣湖之畔,我只好来个“意”浴,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

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选自《人民`报》 2010 年 11 月版,编者有改动)1.请以山峰为例,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文章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主要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从审美的角度看,文章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的?请分点说说你的理解和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