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论证方法 及其范例
《劝学》《师说》论证方法 及其范例
《劝学》、《师说》论证方法一、类比论证所谓类比论证,就是类推、比较论证的意思。
也即通过对甲事物的分析,类推到与其属性相同的乙事物:然后从两者的比较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说明某个道理。
在具体的写作中,用作类比引申的材料,一般是寓言、童话、典故、神话故事、自然现象和社会幽默小品等。
类比论证的好处在于材料本身的生动有趣及富于哲理性,能使文章观点鲜明深刻。
[课文展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运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个事例,论证了积累的重要性,或者说是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这是从“物事”的角度进行例举。
事实上,所有的写作都不可能为写物而写物,写物的终结目的,还是为了写人,于是荀子顺水推舟,类比得出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论,也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
[例文展示2]中心论点:“善于借助外物”。
借助高峰,能够看得更远;借助车马,能轻松到达千万里;借助船只,可以安全横渡江河。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白纸一张,天性禀赋没有差异,而借助学习,则可以提升自我,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小试牛刀:必修一《同步练习》第36页第4题:“仿照劝学第2段,用该段的例子作论据,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文段的主题是:勤能补拙。
不少于100字。
”[参考示例]中心论点:“勤能补拙”。
没有超长的手臂,但是奋力攀登高处,可以让远处的人看得更清晰;没有便捷的车马,每天坚持努力多走一程程,也能抵达远方;没有骄人的游泳技术,不妨花点时间打造一条小船,最终也会顺利地到达彼岸。
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上每个人也可以通过勤奋弥补不足,提高自己!二、举例论证:《师说》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进一步阐释了师道、师生关系,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理论的正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在人们眼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虽用寥寥数语却把孔子的言行写得很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
学习之道:《师说》《劝学》同品
——从《劝学》《师说》析古人学习之道
一、赏析名句知道理
浏览课文,找出《劝学》和《师说》 中谈学习的名句,并说说其中所蕴含的 道理。
二、比较异同明方法
中心观点
主要内容
同
异
《劝学》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意义、作用 及方法态度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善假于物也”
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
三、求同存异省吾身
两篇文章都跟“学习”有关,结合自己的 学习经历,以及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 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新的内涵?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 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汉·刘向
以能者为师
两篇课文同样都是谈论学习之道,可是内 容上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呢?
议论要有针对性
二、比较异同明方法
行文结构
提出观点 《劝学》 分析原因
指出方法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师说》 提出观点 批判时风
有 立
提供榜样
有
写作目的
破பைடு நூலகம்
论证方法
同
异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三、求同存异省吾身
两篇文章都跟“学习”有关,结合自己的 学习经历,以及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 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新的内涵?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1引用论证所谓引用论证,就是在高考议论中引用名言、谚语、诗文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即“引”;二是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主旨充分联系起来,即“证”。
许多考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就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需要予以克服矫正。
1﹒1例文展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在文章开篇,即引用君子之言“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这是“引”。
之后,荀子例举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等点例,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是“证”。
文章有“引”有“证”,“引”“证”结合,显得逻辑严密,颇具说服力。
1﹒2佳作分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
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受益终生。
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玄藏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诸法空相,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时代风流。
(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节选)这篇2016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考生在段首引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的名句作为分论点,以强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
随后,考生对自己确立的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析,并例举了“司马迁壮游九州”“唐玄藏西行万里”“孔仲尼东游列国”“苏东坡被贬黄州”四个点例,进一步论证了“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这一观点。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证方法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1引用论证所谓引用论证,就是在高考议论中引用名言、谚语、诗文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即“引”;二是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主旨充分联系起来,即“证”。
许多考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就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需要予以克服矫正。
1﹒1例文展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在文章开篇,即引用君子之言“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这是“引”。
之后,荀子例举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等点例,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是“证”。
文章有“引”有“证”,“引”“证”结合,显得逻辑严密,颇具说服力。
1﹒2佳作分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
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受益终生。
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玄藏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诸法空相,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时代风流。
(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节选)这篇2016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考生在段首引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的名句作为分论点,以强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
随后,考生对自己确立的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析,并例举了“司马迁壮游九州”“唐玄藏西行万里”“孔仲尼东游列国”“苏东坡被贬黄州”四个点例,进一步论证了“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这一观点。
《师说》中的论证方法综述
《师说》中的论证方法综述庄子通过《师说》向读者们阐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好老师,以及老师应该如何教育学生。
在这本书中,庄子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论证方法,用以论证他的观点。
以下是对《师说》中的论证方法综述。
一、例证论证:庄子通过举例的方式来论证他关于好老师的观点。
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尧舜,一个是乐羊。
庄子称尧舜为“君子”,并指出他们将自己的智慧和品德传授给了学生。
而乐羊则被庄子描述为“小人”,他并没有把自己的智慧和品德传授给学生,反而将学生当作是竞争对手,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
通过这两个例子,庄子论证了一个好老师应该具有的特质,即将自己的智慧和品德传授给学生,而不是将学生当作竞争对手。
这一论证方法使读者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庄子的观点。
二、论理论证:庄子在《师说》中还通过论理的方式来进行论证。
他认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中心,而不是仅仅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庄子以乐羊为例,指出他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名誉,而忽视了道德和品质的培养。
庄子认为,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这种论理论证使得读者们能够通过思考庄子的观点,从道德的角度来评判好老师的标准。
这种方法要求读者们进行思考和辩证思维,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庄子的观点。
三、对比论证:庄子在《师说》中对比了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和品质,从而论证了好老师应该具有的特质。
君子将自己的智慧和品德传授给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而小人却不愿意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将学生当作是竞争对手。
通过对比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庄子论证了好老师应该具有的特质。
这种论证方法使读者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好老师与小人的差异,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庄子的观点。
总结起来,《师说》中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论证、论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庄子通过这三种不同的方法,阐述了他对好老师的观点和评价标准。
这些论证方法让读者们能够更加理解庄子的观点,并通过思考和辩证思维,形成自己对好老师的价值观念。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闻先师之言,悟学习之道(一)
5. D项: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C“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上食埃土 D学不可以已
——辜鸿铭
四、分析论证思路,补全结构表格
《劝学》结构表
第1段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原文)
分论点(自行概括)
第2段 分论点1
学习的( ):______________
第3段 分论点2
学习的( ):______________
第4段 分论点3
学习的( ):______________
四、分析论证思路,补全结构表格
作业布置
1.《劝学》新续——写作示例
君子曰:学贵于勤。吾之为学,当勤学不怠。古语有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如登山,博览群书则如临 绝顶,见者远矣;读书如游水,博览群书则如潜深潭,感者深 矣。勤,则难者亦易矣;惰,则易者亦难矣。岂不闻“熟能生 巧”乎? 吾等勤学,待日久,必学有所成。
无以至千里( 没有……的办法 )而绝江河(横渡) 3. D项 :A B C 表示修饰;D表示递进 A吾尝跂而望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顺风而呼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 C项:A “知”通“智”;B“生”通“性”;D“有”通“又”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虽有槁暴
而绝江河( )
3. 下列选项中“而”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顺风而呼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 下列选项中没有出现通假字的一项是:( )
《师说》、《劝学》群文阅读思路
《师说》、《劝学》群文阅读思路从文体形式来看,两篇都是议论性质的文章,都旨在通过对中心问题的阐述以解决人在求学过程中的某项疑问。
从中心论点来看,《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阐明“学习”这一最根本环节的重要意义,以鼓励学习。
而《师说》的中心论点是阐述“老师在求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以鼓励从师而学,侧重于方法论的指导。
从论证结构(文本结构)来看,两者都是层进式的说理结构。
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劝学》中先是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是什么),接着分别从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指出学习的作用和意义,以揭示“为什么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一道理,接着指出该怎么做——即阐明学习中应该要有的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师说》中也是开篇指出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表示在求学过程中老师的必不可少(是什么)。
接着从老师的职责和作用两个方面阐释为什么,最后给出择师的标准(即怎么选择老师)。
不同点在于,《师说》还增加了对于当时时风的讨论来肃清观点,并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缘由。
从论证方法(写作手法)来看,两者都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劝学》中有百工之人的从师和士大夫的不从师等对比,《劝学》中有积累和不积累、坚持和不坚持、专一和不专一的对比。
而《劝学》还侧重于设喻说理(比喻论证),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深入浅出阐述道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容易接受。
设喻为说理服务,结合紧密,灵活有变。
如以提取靛青色法、水寒成冰和车轮制作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师说》中多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孔子从师之事为例,诉诸权威,大大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从作者身份来看,荀子和韩愈都是儒学大师,文本中都有对儒家“尊师重教”传统风尚的承袭,都强调的是儒家培养君子,成就圣人的思想。
从继承关系来看,韩愈《师说》中有一些思想是对《劝学》中的沿袭。
比如对于师徒关系的理解,两文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异曲同工之处。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荀子《劝学》是一篇鼓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而高考议论文是一种要求考生表达观点并给出充分论证的文章形式。
本文以荀子《劝学》为例,探讨高考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首先,高考议论文需要明确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立场。
在文章开头,可以先引用一段荀子《劝学》中关于积极进取的句子,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荀子强调不断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一观点在高考中也同样适用”。
接着,在论证部分,可以使用一些例子、引用权威观点或进行逻辑推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以荀子的观点为例,可以引用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或名言,如“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断学习,他曾说过‘成功是不断学习的结果’”。
这样的例子可以有力地证明学习的重要性,并使读者信服。
此外,还可以引用权威观点来加强论证。
比如,引用教育专家的观点,如“教育专家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是自己的事情,学问是别人的事情;学问最好可以少一点儿,多一点实际知识’”,这样一方面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呼吁读书要有实际应用。
此外,逻辑推理也是高考议论文论证的重要方法之一、以荀子的观点为例,可以从学习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出发,进行逻辑推理,如“学习可以使我们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提高竞争力,从而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最后,在文章结尾处,可以再次强调荀子的观点,并表达对该观点的赞同或总结,如“荀子《劝学》中针对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观点,我相信努力学习会帮助我们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同时也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考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可以借鉴荀子《劝学》中的观点和论证方式。
通过明确观点,引用例子、权威观点和逻辑推理来支持观点,以及最后对观点的再次强调或总结,可以使得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且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议论文写作指导——以《劝学》《师说》为例
四、试选一种模式调整本次考试作文结构
生命面前,规则需要变通
10月7日晚,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北湖医院(以下简称“北湖医 院”)正门外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伤者急需救治,司机及亲属三次进 入该医院寻求帮助,却无一人出院将伤者拉进医院。
事发次日,北湖医院负责人回应,医院确有规定值班医生不能脱
岗,且当日急诊只有一名医生值班。医院有规定不假,但在生命面前, 规则需要变通。(引述材料,提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②+论据②+分析论证
分论点③+论据③+分析论证 重申论点,总结全文
提示:在采用此类模板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分论点,然后根据分论点选择恰当的论据。 2.分论点一般以独句、独段或概括性语句的形式出现,位置在论据之前。 3.分论点要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每个分论点都应从属于中心论点。递进式仅 是在分论点基础上,层意上存在递进关系。 4.各分论点中最好都出现与中心论点相关的词语或语句。
“医生不得擅自离岗”的规则很有必要,但在制定规则时是否可 以考虑在一些特殊、极端情况下给予医生自由灵活的处置权呢?毕 竟,规则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挽救生命。如果因为规则而眼睁睁看 着生命的离去,反而违背了规定制定者的初心。
此外,一间大医院的急诊科仅有一名医生值班,这本身恐怕就
不合常理。连面对倒在门口的伤者时,北湖医院都无法做到应急处 理、特事特办,其急救能力难免要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结合 材料证明分论点)
模式解说
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包括引论、 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此模式,要求文章 在“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在“本 论”部分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并列(或 递进)关系的分论点分层论述,从不同角 度和层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结 论”部分,深化、总结论点。
高中议论文写作习得法-------以《劝学》《师说》为例浅析
高中议论文写作习得法-------以《劝学》《师说》为例浅析摘要:高中议论文写作是重点,亦是难点,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寻求突破点,古人给予了很好的写作典范,在学习了议论性文章后,我们可以从《劝学》《师说》中习得方法,助力学生掌握议论文写作的结构与方法。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结构方法写作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更何况对逻辑思维要求更高的议论文写作呢?且从近年高考作文题中,可以发现,高考作文题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更为强调基本的逻辑说理、论述能力,要求学生看待事物有联系发展的眼光。
故而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生中,加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训练。
且我们在教学上就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古人的写作典范更是能从中汲取智慧与方法。
本文就从《劝学》《师说》两篇议论文性文章中,浅谈议论文写作结构与方法。
一、概念清晰,观点明确何为议论文?简而言之,议论文作为一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体裁,学生在写作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即文章的中心观点与作为论据的材料需要两手抓。
如在我们学习《劝学》《师说》后,就不难得出作者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与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学生在练习写作时,首先要明确要表达的观点,再围绕观点来用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来论述。
二、树立结构,建立框架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大都不限文体,不过议论文占了绝大多数,而论证思维是议论文的生命,写议论文尤其讲究严谨的逻辑,而学生练习写作,心中也要有明确的方向与框架结构,层进式结构是非常能体现论证思维逻辑、有层次感的议论文结构。
层进式结构符合人们认识问题由浅入深的规律,不仅能体现思维的清晰性,更能反映思维的深刻性。
一般来说,层进式结构可分为三类:1.层层推进。
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写作上不能停在一个层面,而是需要层层推进。
2.逐层分析。
文章通常呈现“摆现象—挖根源—析危害—明做法”的形式,通过一层一层地分析,最后凸显出问题的实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样使文章的论证更加严密,结构更加严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劝学》《师说》论证方法 及其范例
《劝学》、《师说》论证方法一、类比论证所谓类比论证,就是类推、比较论证的意思。
也即通过对甲事物的分析,类推到与其属性相同的乙事物:然后从两者的比较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说明某个道理。
在具体的写作中,用作类比引申的材料,一般是寓言、童话、典故、神话故事、自然现象和社会幽默小品等。
类比论证的好处在于材料本身的生动有趣及富于哲理性,能使文章观点鲜明深刻。
[课文展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运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个事例,论证了积累的重要性,或者说是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这是从“物事”的角度进行例举。
事实上,所有的写作都不可能为写物而写物,写物的终结目的,还是为了写人,于是荀子顺水推舟,类比得出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论,也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
[例文展示2]中心论点:“善于借助外物”。
借助高峰,能够看得更远;借助车马,能轻松到达千万里;借助船只,可以安全横渡江河。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白纸一张,天性禀赋没有差异,而借助学习,则可以提升自我,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小试牛刀:必修一《同步练习》第36页第4题:“仿照劝学第2段,用该段的例子作论据,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文段的主题是:勤能补拙。
不少于100字。
”[参考示例]中心论点:“勤能补拙”。
没有超长的手臂,但是奋力攀登高处,可以让远处的人看得更清晰;没有便捷的车马,每天坚持努力多走一程程,也能抵达远方;没有骄人的游泳技术,不妨花点时间打造一条小船,最终也会顺利地到达彼岸。
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上每个人也可以通过勤奋弥补不足,提高自己!二、举例论证:《师说》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进一步阐释了师道、师生关系,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理论的正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在人们眼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虽用寥寥数语却把孔子的言行写得很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
劝学师说论证思路及方法
劝学师说论证思路及方法和那可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呀!它们在论证思路和方法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呢。
先来说说吧。
荀子那是苦口婆心,用了好多形象的比喻来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就好像他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多像我们的成长呀,通过不断学习可以超越前人呢。
他还把学习比作不断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只要坚持积累,就会有惊人的成果嘛。
他用这些具体可感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就像那水滴石穿,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哟。
再看看,韩愈那可是毫不含糊地阐述了他对从师学习的看法。
他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开篇,直接点明了老师的重要作用。
然后通过对比那些“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悲。
这就好像有些人对别人要求很高,对自己却很宽松,是不是很讽刺呀?他还强调了无论身份贵贱、年龄大小,都可以互相学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多有魄力呀!这种平等的学习观念在当时可是很先进的呢。
就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告诉我们学习的道理;而则像是一位勇敢的斗士,大声疾呼要重视师道。
它们一个注重道理的阐释,一个注重观点的表达。
在论证方法上,它们都善于运用比喻呀。
里那些生动的比喻,让我们对学习的过程和意义有了直观的感受。
里的对比手法也用得恰到好处,让那些不合理的现象暴露无遗。
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写文章也好,讲道理也罢,要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才能让别人更容易接受嘛。
想想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不也应该借鉴这些古人的智慧吗?我们要像里说的那样,不断积累,持之以恒地学习。
也要像里倡导的那样,尊重老师,敢于向别人学习。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呀,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们要从这些经典作品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别小看了这些古老的文字,它们蕴含的道理可是能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呢!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珍惜和利用吗?。
学习《劝学》的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
学习《劝学》的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
《劝学》这篇文章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落实字词,更要让学生学习古人的文章结构,以读带写,边读边写,让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 者的阅读压力内,容适梳理得其反。论 段证 意手 概法 括与
中心观点: 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青——蓝、冰——水、 木直——轮曲、木受绳、金就 利、君子博学参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学习的意义
……
……
学生作业展示1
思维导图注意事项
《劝学》行文结构
为学之道、有效说理
——《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同样阐述“学习之道”,两位作者是如何 有效说理的?
•1、观点明晰
•2、论证手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假设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 论证……
•3、论证结构
仿照示例,画出《劝学》《师说》
思维导图。
• 您的正文已经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 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
• ①论据1②论据2③论据3④总结论据(小结) • ——论证手法
•请从《劝学》和《师说》中 一句
作为自己的
,并利用所学论证
手法来说明理由,100字左右。
学生作业展示2
中 1、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对比)
心 论 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
: 学
2、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 (5个比喻、对比)
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可 以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上论证
已
(10个比喻、对比、假设推理)
锲而不舍,用心一也
《师说》行文结构
人 必 须 要 从 师 学 习
”
“
古 之 学 者 必 有 师
1、正面阐述中心论点。老师的作用、择师 的标准与原则。
2、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论点。
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劝学 师说 论证方法
劝学师说论证方法我折腾了好久劝学和师说中的论证方法这事,总算找到点门道。
咱先说劝学啊,这篇文章里有好多很妙的论证方法。
我一开始瞎摸索的时候,觉得它用的大量比喻论证真是绝了。
就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段,把人学习进步比成靛青胜于蓼蓝,很容易让人理解知识传承和超越的关系。
我也想在自己写东西的时候这么用,可开始尝试就失败了。
我找的比喻不贴切,我把读书获取知识比成从井里打水,这太生硬了,后来我才明白找到恰当比喻的重要性。
劝学里还有对比论证呢。
就比如说积土成山那一段,积跬步与不积跬步的对比,一下子就把坚持积累的重要性给凸显出来了。
我自己试着用对比论证,是讨论自律与不自律的问题。
我把自律的人每天合理安排时间,不自律的人整天荒废时间进行对比,效果还挺好。
再说说师说。
师说里面的举例论证很值得琢磨。
它列举了很多古代圣人和常人从师的例子,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我仿照这个去写关于谦逊学习的文章,就举例古时的名人和现今身边的达人,原本都是谦逊向他人学习才能有成就。
不过我一开始犯的错就是只注重例子数量,结果逻辑乱七八糟,后来才学会要精心挑选例子,而且有逻辑地排列。
师说里也隐隐有一些归谬论证在。
我理解这方法挺费劲的,我反复看好多遍才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
但是我自己写的时候拿不准,不太敢用。
我觉得这归谬论证就像是把一个不合理的观点顺着错误的方向推理,最后得出荒谬的结果,可我每次推理到一半就觉得不太对劲儿。
从这两篇文章里,我还学到论证要有条理。
不管用啥论证方法,都得围绕中心思想。
像我写东西有时候写着写着就跑偏了,这就是没把握好文章整体论证的方向。
再说这论证方法也可以混合着用,多种方法一起用能把观点阐述得更透彻,就像做菜放多种调味料一样,单独一种调味料味道可能不咋地,混一起那味儿就全出来了。
总之啊,多去读经典文章,多去练习,慢慢就能掌握好论证方法啦。
对比论证: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以统编教材《劝学》和《师说》为例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21年第23期(总第447期)▲课程教学【摘要】文章以对比论证为切入口,把思辨性文本《劝学》与《师说》整合为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对比论证把握课文中的“学习之道”,理清论述“学习之道”的逻辑思路,表达自我对“学习之道”的认识,进而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
【关键词】对比论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之道对比论证: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以统编教材《劝学》和《师说》为例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 张海娃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统编教材上册第六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该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安排了六篇课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单篇课文的教学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新的课改要求。
如何对单元课文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选取不同课文的共同点进行切入是整合单元课文教学最为高效的方法。
在第六单元的课文中,《劝学》和《师说》同属古代散文,都充分运用了对比论证阐述“学习之道”,体现出了强烈的思辨性。
笔者以对比论证为切入口整合课文开展课堂教学,探究课文关于“学习之道”的观点态度、论证方式和逻辑思路,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之道”,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一、剖析对比论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提升思辨性阅读能力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进行对比,通过思考辨别,进而准确认识其中的差异性或共通性。
第六单元的核心是“学习之道”,那么《劝学》和《师说》的“学习之道”是什么?如何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从分析对比论证入手,对课文中的对比论证所列举的事物逐一进行剖析、思考辨别,就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提升思辨性阅读能力。
如《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两者对比之下,可见相同之处在于“锲”,差异性在于前者“舍之”造成“朽木不折”的结果,而后者“不舍”造成“金石可镂”的结果。
师说中比喻论证的句子
师说中比喻论证的句子1. 师说里用到比喻论证吗师说里没有用到比喻论证;《劝学》里用到了比喻论证方法师说里用到的论证方法1.下定义、作结论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议论见长。
能言善辩如孟子、荀子,也总是在他们的议论文章中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
相比之下,韩愈这篇论说文却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人。
这表现在概念明晰、论证严密上。
如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
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
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
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3.引用论证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这在现在的学术论文中也是最常见的。
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
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
而在短短的几行字中,述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2.略通过设喻论证的手法在先秦诸子文章中可以举出很多,显示了诸子为普及自己的学说而作的努力,用如此之多来自生活的事物作比喻,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及人的接受能力相适应。
写作本文的目的是说服人们不怕困难努力学习,作者注意用恰当的论述方式打动读者。
本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深入浅出阐述道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容易接受。
设喻为说理服务,结合紧密,灵活有变。
如以提取靛青色法、水寒成冰和车轮制作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劝学的论证方法范文
劝学的论证方法范文劝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它不仅对个人的发展有益,更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下面将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成果三个方面,来阐述劝学的论证方法。
首先,劝学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天赋,是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世界,提升个人素质,改变命运。
同时,学习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一个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队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外,学习还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经之路。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人们可以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
其次,劝学的方法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有兴趣,学习才能持久,才能有动力。
因此,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喜欢上学习。
第二,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学习需要有目标和规划,才能更好地发展。
一个科学的学习计划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从而高效地学习。
第三,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人们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
第四,合理安排休息和调节,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学习是一项长期而紧张的活动,需要学生适时地休息和调节,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通过这些劝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习更加愉快和有效。
最后,劝学的成果是不可忽视的。
学习不仅对个人发展有益,更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学习可以提升个人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中,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此外,学习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力量。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掌握新技术和新知识,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学习可以让人们真正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和素质,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1引用论证所谓引用论证,就是在高考议论中引用名言、谚语、诗文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即“引”;二是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主旨充分联系起来,即“证”。
许多考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就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需要予以克服矫正。
1﹒1例文展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在文章开篇,即引用君子之言“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这是“引”。
之后,荀子例举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等点例,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是“证”。
文章有“引”有“证”,“引”“证”结合,显得逻辑严密,颇具说服力。
1﹒2佳作分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
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受益终生。
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玄藏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诸法空相,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时代风流。
(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节选)这篇2016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考生在段首引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的名句作为分论点,以强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
随后,考生对自己确立的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析,并例举了“司马迁壮游九州”“唐玄藏西行万里”“孔仲尼东游列国”“苏东坡被贬黄州”四个点例,进一步论证了“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这一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师说》论证方法
一、类比论证
所谓类比论证,就是类推、比较论证的意思。
也即通过对甲事物的分析,类推到与其属性相同的乙事物:然后从两者的比较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说明某个道理。
在具体的写作中,用作类比引申的材料,一般是寓言、童话、典故、神话故事、自然现象和社会幽默小品等。
类比论证的好处在于材料本身的生动有趣及富于哲理性,能使文章观点鲜明深刻。
[课文展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荀子运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个事例,论证了积累的重要性,或者说是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这是从“物事”的角度进行例举。
事实上,所有的写作都不可能为写物而写物,写物的终结目的,还是为了写人,于是荀子顺水推舟,类比得出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论,也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
[例文展示2]中心论点:“善于借助外物”。
借助高峰,能够看得更远;借助车马,能轻松到达千万里;借助船只,可以安全横渡江河。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白纸一张,天性禀赋没有差异,而借助学习,则可以提升自我,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小试牛刀:必修一《同步练习》第36页第4题:
“仿照劝学第2段,用该段的例子作论据,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文段的主题是:勤能补拙。
不少于100字。
”
[参考示例]中心论点:“勤能补拙”。
没有超长的手臂,但是奋力攀登高处,可以让远处的人看得更清晰;没有便捷的车马,每天坚持努力多走一程程,也能抵达远方;
没有骄人的游泳技术,不妨花点时间打造一条小船,最终也会顺利地到达彼岸。
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上每个人也可以通过勤奋弥补不足,提高自己!
二、举例论证:
《师说》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进一步阐释了师道、师生关系,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理论的正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在人们眼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虽用寥寥数语却把孔子的言行写得很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
小试牛刀:从必修一《同步练习》第39页《治国学杂话》、40页《求学之道,在乎坚持》中寻找论据,论证“勤能补拙”。
素材:英国医生詹纳在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之后,才发现了牛痘接种的原理和方法,终于使人类免受天花之苦;德国细菌学家埃利希为了研究传染病的化学疗法,经过几百次失败,才研制成功“六零六”,成为治疗梅毒的特效药。
[学生范例]
卡莱尔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
学习重于积累,而积累的多少就在于你是否勤奋!我们读一部名著,看见他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麽细密,情不自禁地赞叹“真是天才,神人啊!”殊不知,他们只是从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来的,是从无数的摘抄小册子、一张张的单纸片中勤勤恳恳积累而来。
我们再反过来想,如果他们很懒惰,不积累、不思考,哪得丰富的素材,哪得后来分析整理、自我“发酵”的资本?
正是因为经过30年的艰辛努力,英国医生詹纳才发现了牛痘接种的原理和方法,终于使人类免受天花之苦;正是因为经过几百次失败的勤奋探索,德国细菌学家埃利希才研制成功“六零六”,成为治疗梅毒的特效药。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如果再不勤奋,只顾吃喝玩乐、享受安逸闲逸,那么你只能“白首方悔读书迟”,捶胸顿足悔不当初了!
——高一四班刘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