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之百日冲刺(适用于文科艺术生):选修一改革史

合集下载

2018届《艺体生夺冠百分百》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选修一 高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8届《艺体生夺冠百分百》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选修一 高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刑。②加重剥削压迫。如连坐 法。③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 隶的合法性。④焚烧诗书,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发展。
特别说明:比较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
角度 目的 主要矛盾 代表阶级 等级划分 梭伦改革 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巩固统治 平民与贵族 工商业奴隶主阶级 财产等级制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 新兴地主阶级 军功爵制
王安石变法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 (“三冗” );积贫、积弱 (“两 弱”)。 (2)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 (阶级矛盾 )。 (3)边患危机:辽和西夏的威胁 (民族矛盾 )。 2.目的:挽救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和加强封建统 治。
3.主要内容 领 域 富 国 之 法 目的 改变积贫的局 面,调整封建国 家、地主和农民 的关系,发展生 产 措施 作用
孝文帝改革
过程
同 结果 意义 成功 原因
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都取得了成功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加速封建化进程;有利于结束长期 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措施全面有效,并 能贯彻落实;得到当政者的支持;改革者 注重策略、坚持改革、锐意进取的精神
焦点三 1.背景
民向政府交纳赋税, 地兼并,经济得到恢 承 担 一 定的 徭 役和 兵役 复发展,增加了政府 收入
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 三长制 制,负责清理户田和田亩, 征发徭役和兵役 整顿 吏治 政治
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健全 了地方基层政权,加强了中央 集权
实行俸禄制,惩治贪官污吏, 吏治得到改善, 农民安心生产, 定期对官吏进行考核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3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 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9.2百日维新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9.2百日维新优秀教学案例
2.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3.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学生从小组合作中吸取经验,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及其影响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以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五个部分为主线,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我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及其影响,从中汲取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百日维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时空观念。
4.运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历史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国家改革发展的关注。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情景创设与情感教育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形式,生动展现了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同时,教师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同情心。这种情景创设与情感教育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和体悟。
本教学案例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对清朝末年社会矛盾和改革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百日维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时空观念。

新课标高考历史之百日冲刺(适用于文科艺术生):选修一改革史

新课标高考历史之百日冲刺(适用于文科艺术生):选修一改革史

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高密四中张庆君整理朝代歌:原始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770),春秋(东周)战国(前770-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8,25-220)三国(220年-280年)晋(265—420年),晋后南北(420—589)分,隋(581-618)唐(618-907)五代(891-979)宋(960-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840-1912晚清)及民(1912-1949)。

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考试大纲】商鞅变法【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时代背景1、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井田制瓦解;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商业繁荣以及城镇兴盛、土地兼并、租佃制。

2、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礼崩乐坏;国家分裂,诸侯争霸;各国变法推动社会变革;奴隶主阶级衰落,新兴地主阶级。

3、文化:各国纷纷网络人才,学术环境宽松活泼;原先处于社会底层的士人阶层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私学兴起使“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大批人才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对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代表:齐国管仲改革;魏国魏文侯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秦国形势: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全面落后。

外交上诸侯卑秦。

3、人才储备:孝公求贤,商鞅入秦。

4、变法准备:说服秦王,获得支持;论战权贵,扫清障碍;南门徙木,取信于民。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三、商鞅变法的结局、历史意义、成功的原因、历史局限性、特点、启示:1、结局: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1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名师课件 选修

(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1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名师课件 选修

(4)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农战”和“法治”。其重农 主张影响深远,从根本上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了 生产力发展。以严刑峻法治国能够彻底打击旧贵族势力, 但激化了社会矛盾,教训被后世所吸取。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世宗诏令:“应逃户(逃亡他处者)庄田, 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 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 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 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辽国)人户,自 蕃界来归业者,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 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 五周年外来者,不在交还之限。” ——摘自《旧五代史》
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先从在下者起” 作答。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内容分析商鞅 变法与社会阶级关系变化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 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
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பைடு நூலகம்法
近代部分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二一九法令”(俄 历2月19日),开始农奴制改革。 19世纪80年代初,俄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 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群岛,改为冲绳县。 1889年,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 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1905年签署《朴茨茅斯和 约》。 1914年,参加一战,进占德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 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 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1941年,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 1945年,战败投降,后进行民主改革,并重新走向复 兴之路。

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选修模块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选修1历史教学案

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选修模块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选修1历史教学案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主干梳理]一、古代中国的改革(一)商鞅变法1.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④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变法内容(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②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长期的杂居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社会矛盾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②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第3课 百日维新(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裁汰冗员 废八股、改革科举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裁汰旧军
1.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 的愿望和要求?
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自由言论,有利于民族资产阶 级参政议政;
经济上制定了一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业等 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有 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欲救中国耳,若能救民,则朕虽无权可碍”?康有
为提醒皇帝,“而今守旧盈朝,万不可行。日本至
二十年始开议院,吾今于国会,尚非其时也。”
原因是“民智未开”。“上然之”。故未涉及到这
一内容设。制度局,军机大臣说:“官员中选拨轮
值备顾问。制度局不了了之。
类别
进步性
材(料1一):①康有西为方在和受日光绪本皇变帝革召取见时得称成:功“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 行三十年②而强甲,吾午中战国败国,土之中大国,人民民族之众危,变机法加三深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 日材经瓜济上料分、二,富文:的强③化戊可命教戌康驾运育变万有。等法国为各期”希个间方,望面光通。绪过对皇此变帝,工法—时计,—任发(独海布摘关变立自总法自《税诏强戊务令戌,司18变的4尽条法赫快,》德包摆)指括脱出政:被治、
大集群臣,革旧维新;设上书处,许天
康下士有民为上在书奏;折开中制提度出局了,重哪定三章项程变。法主张?
《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成为资产阶级维 新派的施政纲领。
请结合课文中的【历史纵横】回答:保国会 成立的时间、宗旨、性质、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时间、地点:
北京保国会遗址
1898年4月北京
宗旨:
“保国、保种、保教”
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思考: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 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

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科书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科书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科书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介绍教育部2003年安排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选修课程“(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关于学习这一模块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我们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安排了中外历史上9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实例。

其中,中国4个,即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孝文帝改革、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和清末的戊戌变法。

外国5个,即古代希腊的梭伦改革、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俄国的农奴制改革、非洲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内容基本反映了历史上改革的大致面貌。

本书采用单元和课的结构,每项改革为一个单元。

每个单元有3课或4课,单元或课前有引言,课后有“探究学习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进行探究性学习。

同时,本书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安排了3个活动课。

共计29课时+3课时。

教学建议:1.紧扣主题。

2.重新组织(根据不同的情况)。

3.合理安排课时。

4.做到难易有别(梭伦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如梭伦改革,即使在高等院校的世界通史课程中,也讲得相对粗略。

但根据课时安排,最少也要设计3课时的内容。

目前的课本内容比较细。

这一专题是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前奏或铺垫,在理论上不易把握。

概念也比较多,如部落、城邦、贵族与平民、古代农业与工商业、债务奴隶制、财产等级制度、僭主政治,可以结合必修一内容,进行回顾,加以铺垫。

又如阿里改革,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没有任何知识基础。

需要将近代时期非洲、埃及的历史加以适当的铺垫,要回顾一下奥斯曼帝国、马木路克的统治以及英国和法国的殖民统治。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9.2百日维新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9.2百日维新教学设计
4.结合比较分析法,将百日维新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改革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增强对改革的认同感。
2.理解改革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担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3.感受百日维新时期的民族危机,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通过学习百日维新,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学生反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教师给予解答。
3.价值观引导:通过总结百日维新的历史经验,教育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百日维新”章节知识的掌握,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历史小论文:以“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独立完成一篇8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合理。
4.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百日维新时期的改革者,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学生结合历史人物的身份和立场,编写一段对话,展现当时改革者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与百日维新相关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如《戊戌变法史话》、《晚清七十年》等,要求学生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分享阅读心得。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浓,但对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改革措施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需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历史事件。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道德判断的影响,对改革者的评价可能过于片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6.课堂练习巩固:针对课堂练习中的错误和不足,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完成一份针对性的错题练习,以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选修部分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选修部分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8页
(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户籍制 度,制定连坐法。
(4)文化习俗: 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诗书。 ②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第9页
作用 (1)积极: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开始建立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秦国的 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措施
青苗法
农田 水利法 募役(免 役)法 市易法
方田 均税法 均输法
内容
作用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之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收获后还本付息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 的财政收入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推行均田
制的土地分给农民,由 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制与租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 和徭役;恢复和发展

徭役和兵役
了北方经济
设立三 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
制,直属州郡,负责检 的控制,有利于中央
查户口、征收租赋、征 集权的巩固
发徭役和兵役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
整顿吏治
北魏吏治有所好转
俸禄由国家筹集和发放
第12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社会矛盾: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2)有利条件: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社会较安定,民族融合 加强。 (3)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第13页
内容

新课标高考历史之百日冲刺(适用于文科艺术生):必修二经济史

新课标高考历史之百日冲刺(适用于文科艺术生):必修二经济史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朝代歌:原始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770),春秋(东周)战国(前770-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8,25-220)三国(220年-280年)晋(265—420年),晋后南北(420—589)分,隋(581-618)唐(618-907)五代(891-979)宋(960-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840-1912晚清)及民(1912-1949)。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毕竟从属于农业,其发展水平明显受到农业的制约,只是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无法独立发展。

①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②古代中国手工业脱胎于古代农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中国古代手工业具有历史悠久、素称发达、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点。

③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兴起和繁荣。

【知识链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一定时期的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但政治和思想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又有反作用。

所以复习本单元时可以联系必修1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3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适当联系选修1中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内容。

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

是所有人行使所有权活动的行为规范。

所有权是决定社会生产劳动的目的,对象,手段,方法和结果的支配力量。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一、课程介绍《人教版选修1 历史》作为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是该门课程中的一道难点。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内容、解决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百日维新背景及其发生的原因;2.理解百日维新中各种改革措施;3.掌握清廷对百日维新的反应及后果;4.理解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1.百日维新的发生背景和原因;2.百日维新的改革措施;3.清廷的反应及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

四、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百日维新期间的各项改革措施;2.如何正确掌握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百日维新的发生背景和原因;2.百日维新中各种改革措施;3.清廷对百日维新的反应及后果;4.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2. 教学方法1.朗读教材相关内容;2.主动思考和解析教材知识点;3.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六、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思考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原因。

2. 教学讲授1.百日维新中各项改革措施,例如: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掌握军政两权、设立宪制制度等;2.清廷对百日维新的反应及后果;3.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3. 教师操作1.教师可以通过以史为镜寻找当今中国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思考;2.教师可以采取互动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 学生练习1.学生可以编写与百日维新相关的文章或作文,以加深学生对于百日维新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七、教学评价经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百日维新的发生背景和原因、各项改革措施的内容、清廷对百日维新的反应及后果、以及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并且能够通过朗读教材、思考问题、研究历史事件,提高对于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二历史新课标选修(一)改革回眸

高二历史新课标选修(一)改革回眸

高二历史新课标选修(一)改革回眸综合测试卷考试用时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①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②鼓励发展工商业③按财产决定公民的政治权利④创立五百人议事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2、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4、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5、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减轻农民的负担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巩固北魏的统治6、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北魏孝文帝改革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⑤日本明治维新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7、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行汉制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8、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A.长期分裂B.民族融合C.统一北方D.阶级矛盾9、王安石变法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10、王安石变法中,对官僚地主利益触动最大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11、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12、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①信仰得救②因信称义③简化仪式④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13、利马窦来华传教,当时传到中国的基督教派别是A.天主教B.加尔文宗C.路德宗D.东正教14、下列新教派别中,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分的是A.加尔文宗B.路德宗C.英国国教D.胡格诺派15、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①克里木战争失败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③十二月党人起义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③④16、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迅速发展资本主义C.维护沙皇专制统治D.增强实力,对外扩张17、有人说“斯托雷平是革命之父”,其含义是A.他镇压了1905年革命B.他实行了农村土地改革C.他消除了农奴制残余D.他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1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创办近代工厂B.开办技校,培养技师C.建立兵工厂D.发展商业19、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取得的最重要和最令人惊异的成果是A.中央集权B.整顿社会秩序C.创办近代工厂D.建立海军20、被称为“东方的伏尔泰”的日本启蒙思想家是A.福泽谕吉B.吉田松阴C.伊藤博文D.高杉晋作21、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B.下级武士已经成为资产阶级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D.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有号召力22、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强学会的成立B.《中外纪闻》创办C.“公车上书”D.保国会成立23、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社会经济C.推动政治改革D.促进思想启蒙24、被称为近代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25、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二、材料解析题(共25分)26、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百日维新_课件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百日维新_课件1
返回
返回
返回
一、推行百日维新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1.社会条件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 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走向 殖民地的空前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促使中国人民 民族意识的觉醒。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松了 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这就 为百日维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返回
2.表现 (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清帝第五书》。 (2)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 明治维新 , 进行全面改革。随后,又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 《 俄彼得变政记 》等书籍。 (3)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保浙会、 保川会和保滇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4)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 步高涨。
返回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 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 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材料中 的主张在戊戌变法法令中是怎样体现的? [我的思考] 中心论点:变法最重要的在于变官制。实质内容:设议院、 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君民共治。 体现:鼓励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设立大中小学堂;改 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但改革政治体制的核心观念未涉及。
返回
[特别提醒] 百日维新尽管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条件,但 各方面的条件并不成熟。在当时根本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 功的环境,也没有出现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只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来不及等社会条件 完全成熟,就被推上了历史舞台。由于他们的力量十分薄弱, 在强大封建势力面前仓促上阵,难免会遭到失败的命运。

2022届高考历史 考前百天试题精选预测卷 专题训练2(解析版)新人教版选修1

2022届高考历史 考前百天试题精选预测卷 专题训练2(解析版)新人教版选修1

世纪金榜2022届高三考前百天新课标历史试题精选预测卷(解析版):选修一专题训练2一、选择题1.“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A体现男女的平等待遇 B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C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 D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2.(2022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8题)“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对此做出的反应是()①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②改革幕政,实现富国强兵③对外开放,学习西洋之法④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向将军、大名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这些历史现象说明日本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A.已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势力 B.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C.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现状 D.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4.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5.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发展异常迅速的轻工业部门是A.面粉业 B.造纸业 C.纺织业 D.冶铁业6.孝文帝自娶大族崔挺之女为嫔妃,同时还为五个弟弟聘汉族高门之女为妻,这些做法()①对鲜卑贵族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②巩固了北魏政权与汉族地主的联系③有利于汉族官员政治地位的上升④有利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影响: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8.17世纪到18世纪,西欧各国发展迅速,而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朝代歌:原始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770),春秋(东周)战国(前770-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8,25-220)三国(220年-280年)晋(265—420年),晋后南北(420—589)分,隋(581-618)唐(618-907)五代(891-979)宋(960-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840-1912晚清)及民(1912-1949)。

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考试大纲】商鞅变法【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时代背景1、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井田制瓦解;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商业繁荣以及城镇兴盛、土地兼并、租佃制。

2、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礼崩乐坏;国家分裂,诸侯争霸;各国变法推动社会变革;奴隶主阶级衰落,新兴地主阶级。

3、文化:各国纷纷网络人才,学术环境宽松活泼;原先处于社会底层的士人阶层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私学兴起使“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大批人才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对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代表:齐国管仲改革;魏国魏文侯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秦国形势: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全面落后。

外交上诸侯卑秦。

3、人才储备:孝公求贤,商鞅入秦。

4、变法准备:说服秦王,获得支持;论战权贵,扫清障碍;南门徙木,取信于民。

三、商鞅变法的结局、历史意义、成功的原因、历史局限性、特点、启示:1、结局: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①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遭到其反对;秦孝公死后,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

②秦法未亡的原因:新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新法使秦国富强。

2、历史意义: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①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变法;③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

④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⑤为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3、成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②改革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成熟:井田制进一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

③法家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④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合乎秦国国情。

⑤秦孝公全力支持是保障。

⑥商鞅不惧权贵,执法如山,赏罚分明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

4.历史局限性①压抑工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君主独裁,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④法律严苛,轻罪重刑,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激化社会矛盾。

5、特点:①变法核心内容是“重农”和“法治”。

②手段: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③地位: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④影响: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6、性质:促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新兴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7、改革的启示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改革就会丧失活力,就会落后,就会灭亡。

②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可能遭受挫折,甚至中途夭折。

③改革者要具有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不怕挫折、不怕失败,不怕坐牢、砍头的大无畏精神,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引导改革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将取得成功。

⑤即使改革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都只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坚定改革的信心。

(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考试大纲】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1、改革的背景:(1)前提:北魏(386年—534年)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①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②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③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赋税制度混乱,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农民负担加重,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④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3)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改革的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3、改革的主要内容:(1)均田制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④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设邻长、里长和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

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作用:①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

②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大量依附人口脱离豪强,重新成为政府控制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③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3)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和任期考核制。

内容:①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不许官吏自筹。

凡贪污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俸禄制度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

②任期考核制:地方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

对官吏三年一次考核,以能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

意义: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巩固了封建统治,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

(4)迁都洛阳(493年)(魏孝文帝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原因:①政治上平城故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②经济上平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

③军事上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

④地理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影响:①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②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5)实行汉制。

(6)移风易俗:禁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定姓族;禁鲜卑族同姓通婚,与汉族通婚;禁鲜卑语、改说汉语。

影响:移风易俗,改革鲜卑族旧有落后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4、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5、改革的历史作用:(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巩固了北魏政权,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如新都洛阳重新成为北方的政治贸易中心。

(3)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局限性:丧失了民族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6、改革成功的原因:(1)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7、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什么启示?(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历史概念】宗主督护制: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

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

【知识拓展】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考试大纲】王安石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一、背景、原因:北宋(960年—1127年)中期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必要性)——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财政、边疆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1、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形成:政治危机(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措施,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行政效率低下,形成“冗官”弊端。

(2)为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南侵,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导致军费开支大增,造成“冗兵”问题。

(3)养兵、养官和战争赔款,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问题。

(4)“三冗”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5)分散军权,军队战斗力弱,与辽、西夏的战争连年战败,边疆危机,形成“积弱”局面。

2、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1)王小波、李顺起义:土地兼并、赋税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

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社会不安定。

大地主往往隐瞒田产,逃避税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导致财政收入难以保证。

(2)与辽、西夏连年征战,导致民族矛盾激化(边疆危机)——守内虚外:冗兵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受到辽、西夏的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