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构建各民族

合集下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8.12•【文号】•【施行日期】2021.08.12•【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年8月12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坚持依法保护,全面落实法定职责;坚持守正创新,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弘扬其当代价值。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经验总结】三项举措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验总结】三项举措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项举措”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让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加强课程开发做好顶层设计出台《**县德育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文明校园创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实现有机结合。

全县28所学校结合实际,相继开发木偶戏、剪纸、东雷上锣鼓等多种“非遗”校本文化课程,切实发挥课程育人主体作用,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二、搭建展示平台做强活动组织充分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住校园活动,定期邀请提线木偶、东雷上锣鼓、剪纸、面花等20余位“非遗”专家、传人为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开设讲座、现场演示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组织学生与“非遗”传承人、老艺人结成“对子”,参与社区和乡村文化艺术活动。

常态化开展中小学校园艺术节、中华经典诵读写、红色研学等活动,让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和效果。

三、拓宽教育渠道做优文化实践相继建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县少年宫,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场地保障。

在全县建成13个乡村少年宫,积极引导农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依托渭南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遴选建设了澄城尧头窑、富平陶艺村等15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学旅行基地和将相故里蒲城、史记韩城等10条传统文化研学路线,不断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道德立身,文化铸魂。

下一步,**县将继续发挥学校作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阵地的作用,创新育人途径,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落地,努力培养富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守望精神家园》知识点+练习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守望精神家园》知识点+练习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守望精神家园》知识点+练习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价值和作用?(重要性)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1)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2)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6.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1)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2)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作业课件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框 延续文化血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作业课件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框 延续文化血脉

②樊锦诗,从小在上海长大,1963年北大毕业后,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 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 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 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 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
5.(云南中考)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已成为一种文化 基因。践行美德,青少年应培养( A )
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④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的生存法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舟山中考)舟山有本古老的史籍——康熙《定海县志》。据该书记载:“乡岙 间居近通衢者,必家制茶瓯(箱子),烹茶以待行人,从无识面,索茶立应。若知 其路远、饥饿,即便留饭。”此段史料反映出舟山人民具有的传统美德是( A )
2.(呼和浩特中考)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春秋战国诸子百
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下列内容能够说明中华文化薪火
相传、一脉相承重要原因的是( C ) ①一如既往,相安无事
②我创造,所以我生存
③大度兼容,万物兼济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武汉中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需 要我们( D )
(2)根据文化自信的内涵,结合材料说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 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有利于增强文化 认同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利于民 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等等。 (3)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③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④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 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发表时间:2014-02-28 来源:中国文明网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通用4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通用4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通用4篇)第1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非遗(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

以更大力度、更多举措促使非遗(戏曲)进校园,进一步推进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蚌山区文化首善之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精心遴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戏曲曲目和葫芦工艺雕刻、蛋雕、万胜苗刀、心意六合拳、陈式太极拳等具有蚌山特色的非遗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让社会各界人士、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2024年,全面展开“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继续深入推进非遗(戏曲)进小学、进中学工作。

在抓好中小学校“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基础上,要突出抓好我区乡(镇)、街道(社区)及农村中小学“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

进一步推进戏曲文化学习的课程化、普及化、常态化、特色化,扩大覆盖范围,力争到实现全区大中小学全覆盖,确保所有学生能欣赏到一场优秀的非遗(戏曲)演出。

四、主要内容(一)整合蚌山区地方资源,以泗州戏、花鼓灯为重点,组织戏曲专家和各专业剧团,创作、制作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合学生欣赏、易于学唱的戏曲曲目音像资料,供学校在主题班会、课间及课余时间播放与欣赏。

(二)聘请和组织戏曲名家、戏曲工作者、戏曲志愿者、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深入学校开展非遗(戏曲)知识普及讲座或结对辅导。

确保每个学校至少能听一次非遗(戏曲)知识讲座。

(三)组织全区各戏曲院团配合教育部门通过校园大舞台、流动舞台车、校园文化周等方式,把优秀戏曲剧目送进学校、送到学生身边。

同时采取请上来的方法,组织全区各学校戏曲爱好者进剧场观摩演出,确保观看效果和艺术质量。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国人中国梦共圆中国梦知识点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国人中国梦共圆中国梦知识点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国人中国梦共圆中国梦》知识点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国人中国梦共圆中国梦》知识点一、如何实现中国梦(条件和途径)?1、中国的腾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5、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二、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三、自信的中国人的特点?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

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一个自信的中国人,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间正道,坚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创造中国奇迹。

四、四种自信是指什么?四种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五、五个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六、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七、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

MACRO宏观26 小康 INSIGHT CHINA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文化立场”问题,坚定文化自信,就是需要每个中国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其出发点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播中华文化,是历史给予每个中国人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赋予每个中国人的使命。

其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各个层次。

文化自信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要认同中华文化并愿意学习、吸收。

第二,要热爱中华文化并为之自豪。

第三,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包容的态度,也要对外来文化予以承认和尊重,“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第四,要践行中华文化,将中华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相结合,在生产和生活中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做到知行合一。

可以看出,如果不做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无法认同和热爱中华文化,更不可能在外来文化面前保持文化自信,更无法践行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将失去自己的灵魂和支点。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贯穿于“五大任务”之中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五大任务,包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这五个方面互为依托,相辅相成,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则贯穿始终,不可或缺。

1.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思文|张洪生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

“文化”一词贯穿于十九大报告全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专题——文化自信类(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专题——文化自信类(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专题—文化自信类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从‘黄河落天走东海’到‘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吹面没有寒杨柳风’到‘铁马秋风大散关’……‘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再次跟随中华文明的步伐,走遍祖国的山川湖海,再次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这是2020年1月28日开播的以“贯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季场的开场白。

“读杜甫的诗,让人感到来自历史深处的一种温情、博爱与力量。

这次疫情,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伟大的艺术一定是关于人性的,而关于人性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拍的是杜甫,说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

”这是观众对今年4月6日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发出的感慨。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千百年来,中华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

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

学校要举办“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的研讨会,请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没有要套作,没有得抄袭;没有得泄露个人信息;没有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连上热搜。

“性暗示”“星条旗”“眯眯眼”“唐氏儿”“穿丝袜”“着兔耳”“有纹身”“吐舌头”“斜视眼”“舔手臂”等细节均受到广泛的批判和质疑。

但也有个别网友持没有同意见:“只是个别细节,整体无伤大雅”“数学知识无误,审美争议而已”“体现中西并包,没有算文化的侵蚀”“画风虽丑,但没有至罪及声讨”……对以上现象和观点,你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请选择一个角度,就此写篇发言稿,在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没有要套作,没有得抄袭;没有得泄露个人信息;没有少于800字。

高中作文素材:坚守传承与变通创新

高中作文素材:坚守传承与变通创新

高中作文素材:坚守传承与变通创新1.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人们说,老物件儿是有灵气的。

因为手艺人把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统统给了它们。

然而,现在不少“手工艺品”,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看起来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作用还是那个作用,却很难承载起“很家乡”“很传统”“很中国”的那股子精气神了。

前不久在湖北仙桃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交流研讨会上,剪纸艺人、专家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把刻刀十年功”的技艺正被机器扰乱节奏;对生活的琢磨正在被投机取巧的速成法挑战;对好材料的坚守正在被新工艺猛烈冲击;“北方重浑厚、粗犷,南方尚灵秀、精美”的异彩纷呈也正在被渐渐同化。

诚然,文化产品既然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必然逃不开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效率、材料革命是大势所趋。

但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今年91岁的工艺美术师陈由明,曾创作了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60多年来,他一直创作不息、佳作频出。

谈到创作诀窍,陈老说:“我要搞出一个作品,就是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思考。

现在的好多东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远呐。

只想着赚钱,没有心心念念、反复推敲,哪里出得来好作品呢?”的确,一味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

试想,如若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遭话说回来,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的同时,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

比如,20世纪50年代,陈由明整理创作的剪纸《八仙图》风靡欧洲,出口近5万套。

而现在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愈发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又比如,从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杨柳青年画、河北蔚县剪纸等传统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材,赋予了“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六篇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六篇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六篇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她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滋润着我们的文化精神,造就了华夏民族淳朴和善的民风。

她的神奇激发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学子去探究,去求知,用我们擅长发现美的眼光去揭开她的面纱。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六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篇1”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八目。

三纲八目合而为之则为大学之道。

这是古人对于大学的理解,而做到三纲八目才算成就大学之道,也就成了圣人。

而今对于大学生的理解则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育的高级专业人才。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崛起中的后备力气,大学生学古通今,对于如何继续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则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融汇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正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详细的。

继续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就要发挥“主心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的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主心骨”的作用。

作为当代大学生,第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教育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第二,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之一,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乐观学习党的大政方针,贯彻执行党的思想精神,乐观进取,努力完成学业,成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刘永赟(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陕西 商洛 726000)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将坚持文化自信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论,概括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基本要求之一,并将文化自信称之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之所以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是因为文化的存在形态及其影响人心所独具的特点,是因为中华文化之于中华民族每一分子所共有的意义,也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蕴含着我们所选择和探索形成的道路、理论、制度所发的“初心”。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背后”更深层的依据。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文化问题上所具有的一种积极精神状态,它体现为观察、思考和推动文化发展进程中对于优秀传统的礼敬、直面世界的从容、开创未来的坚毅。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在文化上有新创造的精神底气,是一个民族能够走向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必备条件。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厚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

诸子百家,异彩纷呈。

琴棋书画,绵延古今。

传统文学世代相传,影响深远。

传统节日彰显民族礼仪习俗。

中华诗词浩如烟海,璀璨夺目。

中国戏剧异彩纷呈,历久弥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1.深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作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2.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3.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2.深入研究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发扬革命文化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高考精品资料]高考政治高三政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专题练习.doc

[高考精品资料]高考政治高三政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专题练习.doc

本专题命题热点常着眼于——“文化科技”领域热点聚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和担当[上榜理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近年来,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中国汉字书写大赛》《汉字英雄》等文化栏目为书写文化自信、延续文化传统、唤起文化担当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高考政治试题的载体。

[热点材料]材料一2017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部署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

《意见》要求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材料二近年来,央视和各地方电视台倾力打造《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中国汉字书写大赛》《汉字英雄》等文化栏目,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引发无数网上网下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是科教频道自主研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

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诗词大会引发了全民热追,优胜者赢在热爱诗词上,更赢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上。

这种现象引导全社会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引导全社会自然地、自发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和情意。

铸就社会文化新辉煌原文摘抄

铸就社会文化新辉煌原文摘抄

铸就社会文化新辉煌原文摘抄
铸就社会文化新辉煌,需要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此外,我们也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共同推动文明进步,携手绘就现代化新图景。

同时,我们还要在新的征程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我们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以中华文化厚重底蕴为依托,源源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

总之,铸就社会文化新辉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坚持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部艺术推广方案

文化部艺术推广方案

文化部艺术推广方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构建中华审美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为了更好地推广艺术,文化部制定了一份全面的艺术推广方案。

该方案旨在提高公众对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促进艺术创作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一、推广目标1.提高公众对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促进艺术创作和交流。

3.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推广策略1.举办艺术展览和活动在各地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和活动,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设计、戏剧、音乐会等,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和欣赏到各种艺术形式。

同时,开展艺术讲座和导览活动,提高公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2.支持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加大对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艺术家发挥创造力,推陈出新。

支持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和推广,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3.加强国际艺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艺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秀艺术作品和资源,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

同时,向国外推广中国艺术,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4.建设艺术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的艺术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普及艺术教育。

加强对学校艺术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和教学水平。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艺术教育,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格局。

5.创新艺术推广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思维,拓展艺术推广渠道和方式。

例如,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展览、在线直播、VR体验等活动;与旅游、商业等领域合作,实现跨界融合;举办创意设计大赛、音乐节等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三、实施步骤1.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根据推广目标和策略,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计划,明确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考核标准。

2.建立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确保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构建各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也标注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新高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中国传统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过程中,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这一思想中的许多基本理论观点,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是对中国传统理念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升华而形成的。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和重塑,在价值体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书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篇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特别是近代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书记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首次对中华民族长期奋斗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作出科学概括,创造性提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并把它们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价值追求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践行、丰富、发展了中国精神,使中国精神在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时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作用,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地位作用,指出它“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把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体现出我们党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

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并强调“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使得“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基于这些认识,总书记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任务,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把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这些重要论述及理念以宽广的世界视野、深刻的历史思维、长远的战略眼光,擘画了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辉煌的光明图景,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加坚强的精神支撑。

历史使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进一步指出,“两个结合”是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根本经验之一。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从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入手,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党的创新理论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总书记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

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从思想文化发展规律来看,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上的融通合一,是影响这一过程最
深层、最关键的因素。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要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就必须深入推进它的本土化进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这个基本前提下,第二个“结合”事实上指明了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但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使它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再创新辉煌,同样需要通过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来实现自身的提升与飞跃。

只有回应时代需求,承担起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长盛不衰、枝繁叶茂,才能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繁荣途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我们既要固本守根,也要创新发展。

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这一要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起,确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途径。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决了传承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问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科学途径。

要坚持辩证扬弃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骄傲自大、固步自封,也不能妄自菲薄、数典忘祖。

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正确取舍,着力挖掘、阐释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优秀的内容,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要坚持科学方法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丰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展现其生命力和创造力。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化,找到它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充分发挥其资政育人、文以化人的作用,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要坚持胸怀天下,洋为中用、海纳百川,虚心学习借鉴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要抓住机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传播出去,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