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方案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长期而又重要的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鉴于此,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制定一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宣传和培训工作的目标1.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和培训的力度。
2.提高广大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3.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防工作,使其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
二、宣传和培训的内容1.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分类和危害、发生的原因、形成的基本过程等方面的知识。
2.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包括防御工程、应急处置、监测预警、隐患排查等防治措施,重点介绍如何有效地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减小其危害程度的方法。
3.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4.地质灾害意识:包括做好自我保护、提高自救能力、消除灾害隐患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灾后重建、生产生活设施的加固、抗震减灾等方面的建议。
三、宣传和培训的形式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和培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如下:1.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宣传,如报纸、电视、广播和杂志等媒体。
2.组织讲座、演示和展览,通过举办专题论坛、培训班、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给人们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3.开展学校和社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专题、展览、讲座等形式,向学生和居民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4.在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中,利用组织内部宣传和内部培训等形式,向职工传授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
5.通过网络宣传,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在网上进行宣传和交流。
6.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多媒体展示,向离线人群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四、宣传和培训的重点1.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加强对宣传人员和防灾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地质灾害培训会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地质灾害培训会,旨在提高大家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组织者,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逐渐上升。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我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与大家进行交流:一、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及类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土地、山体、水体等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破坏和变形,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根据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危害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1. 地质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震等。
2. 地质灾害成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
3. 地质灾害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等。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1.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2.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助于减少灾害损失,降低灾害风险,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 维护社会稳定。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助于消除安全隐患,降低灾害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现状: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防治体系逐步完善,防治能力不断提高。
2. 存在的问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防治经费不足、防治技术手段落后、防治人才缺乏等。
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措施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
2. 完善法规,强化政策支持。
地质灾害防治培训
2.1 防治基本原则
1.1.
2.2 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2.3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及监测
2.1 防治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
原则 ➢(4) 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原
处置
的方
上漆法和贴片法
利用上漆法和贴片法监测裂缝拉裂,如果纸片 被拉断,说明变形加剧,需严加防范,与前面 提到的两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 数据,但可以非常直观清晰的发现变化情况。
半简易—
滑坡伸缩
仪。安装于
滑坡、崩塌、 地面塌陷等不 稳定坡体两侧, 当拉绳位移量 达到预设阈值 则报警,提醒 附近受灾居民 注意防灾。
乡五
五是灾险情预 案和险情现场 5
到位
3 三是组织巡 查到位;
人员到位。
4
四是宣传材料发送到位;
村居一级群测群防应做到:四应有、四应知
四应有、四应知
村(居)委会做到“四 应有”:应有防治方案、 群众转移预案;应有值 班、监测、巡查、速报 等制度;应有防灾责任 人、监测人、协管员名 单;应有监测器具、通 讯工具。
地面沉降
1.2.2 地质灾害的分级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 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①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
万元以上的;
②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
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③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
(一)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和转移对象;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三)应急响应; (四)转移工作的实施,包括应急发布信号、转移路线及 临时安置场所或者安全地带; (五)保障措施,包括生活安置及供给、医疗防疫、治安 保卫等; (六)其它相关内容。
2023生活知识_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
2023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一、土体滑坡的防治对策土体滑坡是指第四系残坡积物及基岩风化层,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而产生的滑坡,这是镇江最主要的滑坡类型。
土体滑坡的形成,与水有很大系。
由于水作用于斜坡土体,使土体软化,降低C、Ф值,因此在防治土体滑坡时:(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排水:排水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除。
排除地表水,可在滑体的集汇水部位修排水沟,在滑坡后缘及两侧修环形截水沟,在滑体上修“∧”型排水沟,或顺坡向修排水沟。
排除地下潜水,可采用钻孔排水,可打垂向孔、斜向孔、水平孔,视条件还可打平硐,铺盖反滤层等。
其目的是排除滑体上的地表水及地下水,使斜坡土体保持干燥状态,增大抗滑力,减小下滑力。
(二)削坡减载护坡:对于那些因坡角太陡,而形成重力卸荷型的土体滑坡可采用此方法,将滑体后缘土体削去部分,使斜坡坡角变缓,上部重量减小,必要时辅之心护坡,以得斜坡的稳定。
(三)挡土墙:对于某些规模小,因切蚀斜坡前缘而形成的滑坡,可采取修建挡墙的方法,斜坡上修排水沟,起先护坡处理。
(见下表)(四)抗滑桩:对某些规模较大的土滑坡,在挡土墙难以的当的情况下,可在滑坡体的前缘或其它适当部位设置桩,或采用桩墙结合的方法,可实现滑坡挡土的理想效果。
(五)限制或控制在滑体上进行工民建工程。
(六)搬迁:对于某些治理不经济,或其它原因不能实施治理的滑坡点,可进行搬迁,将居民异地安置。
总之,土质的防治对策是多种多样的,上述工程处理方法在处理滑坡时,一般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以达到使滑坡稳定的目的,倘若处理难度较大,且治理费用高,一时难以治理的,应加强监测预报,一旦出现险情,再予以迅速搬迁撤离。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
它们是: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地质灾害培训会议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地质灾害培训会议,旨在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在此,我谨代表主办单位,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一、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质现象,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二、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1.加强地质调查与监测地质调查与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
我们要加大地质调查力度,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掌握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同时,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预警能力,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支撑。
我们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责任,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法进行。
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
3.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4.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应急救援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环节。
我们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发生地质灾害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协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我们要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信息共享,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1.加强部门协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要密切配合,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要建立健全防灾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ppt课件
地质构造
房屋选址应尽可能避开顺层滑坡
斜坡发育有断层、节理裂隙等不连续面时,将岩体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分
离体,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因此,在村镇选址中,应注意观察构造面的
组合和分离体的分布特征。当这种不连续面顺斜坡分布时,边坡岩体稳定
性差,最易发生滑坡和崩塌等灾最害新。编辑ppt
42
斜坡岩层中裂缝发育,易形成滑坡、崩塌
地表水的冲刷、淘蚀、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地表水下渗, 使土体达塑性,当水渗入不透水层上时,接触面湿润,减少其摩擦 力和粘聚力,促使崩塌滑坡产生.
水库、河道水流冲刷、潜蚀、淘蚀坡脚,削弱斜坡的支撑部分, 河水涨落引起地下水位的深降,均能引起崩塌滑坡的失稳破坏。
地震的影响。地震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由于地 震产生裂缝和断崖,助长了以后降雨的渗透,因此地震后常因 降雨而发生滑坡或山崩。
最新编辑ppt
45
不合理开挖坡脚易导致 斜坡失稳、发生滑坡
在滑坡体上修房、筑路、场地整平、挖砂采石和取土等活动中,不能随意开挖滑坡体
坡脚。如果必须开挖且挖方规模较大时,应事先由相关专业部门制定开挖施工方案,并
经过专业技术论证和主管部门批准,方能开挖。坡脚开挖后,应根据施工方案和开挖后
的实际情况对边坡进行及时支挡。 最新编辑ppt
最新编辑ppt
20
2004年12 月11日22 时20分甬 台温高速
公路乐清
段发生山
体崩塌,
导致高速
公路交通 中断。
甬台温高速公路乐清段山体崩塌
最新编辑ppt
21
2006年8月11 日凌晨,受8号 超强台风带来的 强降雨影响,石 磨下村附近山体 多处发生浅表层 土质滑坡,并由 这些滑坡作为起 动条件形成了泥 石流,共造成2 0人死亡,经济 损失达158万元。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培训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培训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往往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本次培训将为大家介绍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知识。
一、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1.山区土壤保持工程。
这一措施旨在保持山区的地形和地貌,并避免人类经济活动破坏自然环境。
具体方法包括修建绿行道或绿化带,加固山坡、设置人工护林带等。
2.消除灾害隐患。
定期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监测,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灾害发生。
如在山区加固水土流失面,防止石崩等。
3.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了解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预防措施。
二、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1.人员疏散。
必要时要马上疏散人员,避开灾害现场,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2.组织抢险。
紧急情况下,可以组织相关力量进行抢险救援。
现场指挥和传达指令要明确,整合资源配合人员,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灾害程度。
3.抢救财产。
在灾害发生时,应积极采取措施去抢救个人及相关财产,防止继续损失。
1.通过调解解决。
主要是针对简单纠纷,可以由相关部门或组织进行调解,尽快达成协议,减少损失。
2.通过诉讼解决。
在一些情况下,需要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
双方需要通过律师进行谈判,可尽快解决问题。
3.通过仲裁解决。
仲裁是在互相同意下,通过专业仲裁机构解决纠纷。
这种方式可以减轻双方诉讼成本,缩短处理时间。
四、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1.组建队伍。
应选择有关专业人员组成有经验的队伍,有必要时也可加入志愿者。
2.严格训练。
队伍成员需进行严格的实践性、技能性训练,并定期进行演练。
3.设备配备。
队伍需要配备应急救援设备,如防护服、破拆工具、灯具等等。
本次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培训结束,希望每个人都能了解地质灾害防治的知识,增强应急处理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培训PPT43页
或有明显位移迹象,裂缝发育,后缘壁 和明显位移迹象,
后缘有裂缝发育。 上有不明显变形迹 原有的裂缝已被充
象。
填。
10
(2)崩塌 ①崩塌概念
指陡倾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 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 、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 现象。根据运动形式,崩塌包括 倾倒、坠落、垮塌等类型。根据 岩土体成分,可分为岩崩和土崩 两大类。
2021/9/27
龙源村石新建组店门口 汪斌等不稳定斜坡
14
潜在滑坡: 可能发生的滑坡,指已有微量的变
形,但尚未发生明显整体位移的斜坡, 属不稳定斜坡中的一类。
滑坡: 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指斜坡上岩
土体沿着一个或数个贯通的软弱面(带) 发生顺坡剪切滑移的现象,他可能已经 处于稳定状态,形成稳定斜坡,也有可 能在外力作用下继续滑动,形成不稳定 斜坡(潜在滑坡)类型中的滑坡。
2021/9/27
竹棵村切坡建房崩塌
猴坑山顶茶园
13
潜在滑坡、滑坡与不稳定斜坡的区别:
学术界对潜在不稳定斜坡还没有权威定义。可以理解为处于临界 状态即将失稳的斜坡。不稳定斜坡与滑坡最大的区别在于:滑坡有明显 的滑动面,不稳定斜坡则不一定有。 不稳定斜坡:
是指经过对斜坡形态及地质结构分析评价划为稳定性等级较差(欠 稳定)但尚无变形迹象的斜坡。不能确定其可能失稳的方式,在地震、 暴雨、坡脚卸载等外力作用下,可能发生滑坡、错落、表层溜坍、崩塌 或者坡面泥石流等现象的斜坡。
易发生泥石流的沟谷大多具有以下地形特征:沟谷上游三面环山、山 坡陡峻、平面形态呈漏斗状、勺状、树叶状;沟谷中游山谷狭窄,沟谷纵 坡降较大,束流特征明显;下游沟口地势开阔,有利于固体物质停积。
c、沟内能迅速汇集大量水源 流水是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局地暴雨多发区的沟谷、有溃坝危险 的水库或塘坝的下游沟谷、季节性冰雪大量消融区的沟谷,可以在短时间 内产生大量流水,在沟道中汇集成湍急水流,易诱发泥石流。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第一部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
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发生地质灾害有两大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石)土的坚固性、雨雪、台风、山洪等。
山体坡度大,岩(石)土松散或不完整,遇到雨雪或台风天气就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
地下有溶洞,就可能会发生地面裂缝或塌陷。
在山区,周围是山,水只能从一个口子外流,当山洪暴发,夹带土石,就会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建房,房子后山开荒、蓄水等破坏山体的活动,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开山挖沟、堆土(石)、地下挖洞、抽水、放炮、建设等。
这些人为活动,有的是开挖山脚,或者是在斜坡上加重,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有的是使水更容易进入山体,增加了崩塌、滑坡的可能性。
有的形成了地下空洞,排空了地下溶洞的水等,容易引起塌陷。
有的是在山谷形成了大量的废土石,遇山洪会形成泥石流。
3、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很突然,可预见性差。
有的还会多次发生。
山区丘陵地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尤其是房屋后形成了高陡坡或者房屋建在沟口;地下水较多和地下工程较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雨季尤其在汛期、台风影响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干旱季节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是怎样形成的?形成滑坡,要看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条件。
有一定坡度(一般大于10度、小于45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变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振动和水的浸泡、冲刷;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知识一、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常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2、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降雨: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易诱发滑坡、崩塌;(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易诱发滑坡、崩塌;(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形水体不断地冲刷坡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和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也可能诱发滑坡、崩塌;(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挖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可能诱发滑坡、崩塌。
常见的可能诱发滑坡、崩塌的人类活动有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的机械振动等。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原则是什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4、什么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做到广为人知,在此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和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广泛的群众性防灾抗灾工作。
5、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怎么办?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
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6、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该怎样处理?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地质灾害临灾报警信号有哪些?临灾报警信号有:敲锣、敲铁盆、敲铁箱、吹哨子、放鞭炮等。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宣传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一、什么是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种类?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地热等。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泥沙石块的介于夹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二、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哪些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发生源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汛期强降雨引起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第二方面是人为建设活动引发的,如采矿、兴建水利工程、架桥、修路引发的地质灾害(滑坡、塌陷等)。
违反自然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会诱发地质灾害。
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开挖坡脚: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等。
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
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
止矽卜,劈山开矿的爆破、山坡上乱砍乱伐等,也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发生前有哪些前兆?凡较大型山体崩塌、滑坡等要完成自身的变形破坏,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必然过程,在强烈破坏之前,都显示出一定的前兆特征。
(一)崩塌发生的前兆特征(1 )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
(2)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
(3)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4 )出现热、氨、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二)滑坡发生的前兆特征(1 )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地质灾害的发生,影响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_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知识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例如,云南小江流域近40 年来发生严重泥石流25 次,造成163人死亡,55 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 6906 万元。
1991 年 9 月 23 日发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头寨沟的滑坡,总方量 1800 万 m 3 , 造成 216 人死亡。
1989 年四川华莹山溪口镇的滑坡型泥石流造成 221 人死亡。
3、地质灾害分哪些级别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
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地质灾害培训知识
• 2.地形条件:①沟谷上游是漏斗状、勺状、树叶状,中游切割深而窄,下游比较开阔。
• 2、按致灾作用的诱发动力划分: • ①自然地质灾害——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发展为转移; • ②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随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增多。 • 3、按发生、发展进程划分: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渐变性地质灾害。我县突发性
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和矿山地下工程灾害; 渐变性地质灾害有水土流失、石漠化、地方病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常有明显 前兆,对其防治有较从容的时间,可有预见地进行,其成灾成果一般影响范 围大,只造成经济损失,不会出现人员伤亡。突发性地质灾害,可预见性差, 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其成灾后果常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 损失。
• 2.地质条件:断裂发育、地震强烈;软质岩石、软硬相间岩层,为泥石流提供碎屑固
体物源。
• 3.强度较大的暴雨是使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动力条件。水库突然溃决,且下游又存在丰
富松散堆积土时,常形成泥石流。
• 4.人类不良的工程活动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以及开山、采矿、筑路弃碴堆石为泥石
流提供大量物。
• 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判别: • 1.固体物源:①沟内出露软弱或软硬相间的风化地层,如泥岩、页岩、胶结差的疏松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一、基本概念
• 什么是地质灾害
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 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 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 《地质灾害防治 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 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知识一、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Q二、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三、什么是崩塌?崩塌是指陡峭斜坡的岩土体突然崩落的现象或者过程Q发生在土体中的叫土崩,发生在岩体中的叫岩崩;规模大,涉及到山体的叫山崩;发生在河流、湖泊等的叫岸崩。
四、当发现了滑坡、崩塌的一些可疑的异常现象后,该怎么办?发现了滑坡、崩塌的一些可疑的临滑、临崩的异常现象(即前兆)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根据这些现象的发生程度立即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立即向所在地村委会、乡(镇)政府或县级国土资源局(地矿股)报告。
同时,告诉周围的人注意不要靠近滑坡、崩塌区域。
有关国土资源局(地矿股)会及时派技术人员前来调查,发放“避险明白卡”,提出防治建议。
(2)以乡(镇)为单位,落实防治和监测责任,做到责任到人,落实防治建议,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汛期要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公布值班电话,保证电话畅通。
要选派责任心强、有一定素质的人进行巡查和监测。
巡查和监测人员按要求做好巡查和监测,并做好记录,雨季或雨后要加密监测,发现变异及时报告当地政府。
对要避让的,要主动避让或配合乡(镇)做好搬迁安置工作。
(3)编制好应急避险救灾方案。
方案要明确撤离路线、信号和避险场所,组建抢险救灾队伍。
方案要向群众公告,并进行演练。
(4)要密切关注天气和周围情况,增强防灾自救能力。
五、如何监测滑坡、崩塌?对滑坡、崩塌的监测,包括斜坡开裂变形、整体变形、地下水和应力等方面的监测。
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在最容易发生变形的地方监测其变化情况。
(一)监测方式:1、设桩观测地表裂缝:在斜坡变形开裂大的裂缝两侧布置几对观测桩,定期用尺子量每对桩的距离、高差。
新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培训教材
第一章主要地质灾害第一节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地质灾害易发区可以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可以划分为危险性大区、危险性中等区和危险性小区。
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可分为危害性大、危害性中等和危害性小三级。
5、地质灾害分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明文规定: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已发生的: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因灾死亡10—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0—1000万元的;中型:因灾死亡3—1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的;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自治区定死亡1—10人。
潜在隐患点:特大型:受威胁人数>1000人;大型:受威胁人数100—1000人;中型:受威胁人数10—100人;小型:受威胁人数<10人;6、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首先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然后根据防治分区原则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7、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包括避让、监测、预警、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四大类。
第二节崩塌、滑坡一、崩塌(一)什么是崩塌崩塌系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动、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的地质现象。
(二)崩塌的形成条件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陡峻切割剧烈,悬崖临空高耸,坡度在25°—40°的斜坡,上、下陡,中间缓的斜坡,易产生崩塌。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培训资料
•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但 通过建立制度、采取措施,加强管理,经 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 造成的损失还是可以做到的。
第二部分 我县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情况
• 我县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高淳在地貌 上由滨湖地区和胥溪河流域的平原和自东 北斜穿县境至西南部的低山丘陵组成。这 样的地貌特点决定了我县的地质灾害主要 以露采废弃矿山宕口、砖瓦取土堆场的崩 塌、滑坡为主。
固城镇淳皖碳酸钙公司地质灾害崩塌隐患点
• 该隐患点为开山取土遗留的人工陡 坡,局部近乎直立,坡高最高处约 13m,坡顶局部悬空突出,坡顶树 木根部裸露,已发生歪斜。坡面土 体主要为粘土,并含少量碎石,碎 石直径不超过5cm,陡坡坡顶长有 灌木,且坡脚存有崩塌堆积物。坡 面裸露,局部有小裂隙,坡面长期 受雨水冲刷渗入,结构稳定性遭到 破坏,遇强降雨天气,雨水沿坡顶 下渗加重滑体的自重,导致土体间 粘聚力下降,在重力或其他动力作 用下易诱发崩塌地质灾害。
• 2、地质灾害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 影响下形成的灾害。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 设的需要,人类对自然无度的索取、各种不 合理的工程建设、不规范的采矿活动等人为 活动,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据不完 全统计,近年来发生的严重地质灾害中,有 半数以上与人为因素有关,并且还有加剧的 趋势。因此,除了自然因素作用和影响下形 成的地质灾害外,因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 害也是本条例的调整重点。
• 1、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作用产生的自然 灾害;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 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火灾等与地质作 用无关的灾害,不属于本条例的调整范围。 这里所谓的地质作用是指促使组成地壳的 物质成分、构造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 发展的各种作用。根据发生作用的部位可 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地壳深处产生的动力 对地球内部及地表的作用,如地质构造运 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大气、水和生 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等影响下产生的动力 对地壳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如风化、 剥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是一种提高基层防灾人员和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应急防范能力的培训活动。
通过开展此类培训,可以增强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掌握预防、监测和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
培训内容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地质灾害类型和形成原因: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
2. 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
3. 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如地面变形监测、降雨监测、地震监测等。
4. 地质灾害发生前的预兆:如地面裂缝、房屋倾斜、水井水位变化等。
5. 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如科学选址、加强监测、提高防灾意识等。
6. 地质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救方法:如紧急疏散、临时避难、急救知识等。
培训形式多样,可以通过讲座、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知识抢答等互动环节,使参与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