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技术
湿热敷法操作程序(最全)
湿热敷法操作程序
目的:用于消炎、消肿、解痉和镇痛。
评估:
(1)病人病情、热疗部位局部组织状况。
(2)病人对温度的敏感性,确定用热时间和温度。
(3)病人的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对湿热敷的知识水平及心理反应。
计划:
(1)用物准备:治疗盘内盛小盆热水、敷布2块、敷钳2块、凡士林、棉签、纱布、棉垫或大毛巾,橡胶单及治疗巾、水温计、必要时备热源。
(2)环境准备:酌情调节室温,如需暴露病人,用屏风或床帘遮挡。
热源置于安全处。
(3)病人准备:取舒适体位。
(4)护士准备:着装整齐,戴口罩,洗手,备齐用物。
实施:
(1)操作步骤:
护士携物至床旁→核对解释→敷布放入热水盆内→暴露局部→垫治疗巾及橡胶单→涂凡士林→盖纱布→盖敷布→盖棉垫或大毛巾→更换敷布(每3~5min 一次)→用热源或热水袋保温→结束后揭开纱布→擦凡士林→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2)注意事项:
①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②伤口部位作湿热敷,应按无菌操作进行,热敷结束后,按换药法处理伤口。
③面部湿热敷者,敷后15min方能外出,以防感冒。
④操作时随时与病人交流,了解感受及需要并给予及时处理。
如感觉过热,可揭起敷布一角,局部散热。
评价:
(1)操作方法正确,能达到热疗的目的,病人未发生烫伤。
(2)能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满足病人身心需要,得到病人的理解与配合。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本文将从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历史渊源、操作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定义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药煎汤后,用纱布或毛巾浸湿,敷于患者皮肤表面,通过热力作用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渗透到患者皮肤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二、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历史渊源中药湿热敷技术源于中国古代中医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熨”的记载,即指用发热的物体在人体表面进行热敷。
到了明清时期,中药湿热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三、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操作方法1、准备材料:中药煎汤、纱布或毛巾、热水袋或毛巾、浴巾等。
2、操作步骤:将中药煎汤后,将纱布或毛巾浸湿,拧干至不滴水为止。
将纱布或毛巾敷于患者皮肤表面,再将其用热水袋或毛巾包裹,保持一定温度。
一般每次敷药时间约为15-30分钟,每日1-2次。
3、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纱布或毛巾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同时,在敷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敷药。
四、中药湿热敷技术的适应症中药湿热敷技术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等。
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五、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注意事项1、对于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2、对于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
3、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免造成不适或损伤皮肤。
4、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措施。
六、总结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具有显著疗效和安全性的中医外治法。
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药湿敷xin
中药湿敷一、定义:湿敷法是将敷布用药液浸透,敷于患处,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适应症:丹毒、脱疽、关节炎、手足癣等外科肿疡及皮肤病。
三、禁忌症:疮疡脓肿迅速蔓延、大疱性皮肤病、表皮剥脱松懈症及对湿敷药物过敏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1.药液温度常规38-41℃。
敷药前要辩证:热证凉敷,低于体温,以病人可耐受为宜。
寒证热敷,但不超过50℃,老人孩子注意避免烫伤。
2.湿敷时间为30min-1h,每日1-2次。
3.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红疹、水泡、破溃等应及时停止治疗。
4.所用器具应清洁消毒,每人一份,避免交叉感染。
中药湿敷中药熏洗一、定义: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等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临床常用的有全身熏洗、四肢熏洗、眼部熏洗和坐浴法。
二、适应症:1、化脓性骨髓炎,风湿、痹症等骨关节病。
2、疮疡、痈疖、丹毒、湿疹等皮肤病。
3、结膜炎、麦粒肿、目赤肿痛等眼部疾患。
4、外痔肿痛、肛旁脓肿、痔切除、瘘管术后、妇女阴部瘙痒、带下过多等外阴、肛门部的疾患:。
四、禁忌症:发热、炎症、昏迷、恶性肿瘤、出学倾向者,妇女月经期及孕期禁用坐浴。
五、注意事项: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熏蒸时为50-70℃,淋洗浸泡时为40-45℃,防烫伤。
3、熏洗可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4、颜面部熏洗者,半小时后才能外出,以防感冒。
5、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6、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7、所用物品需清洗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中药熏洗艾条灸法一、概念:灸,烧灼的意思。
灸法主要是借艾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适应症:灸法的适应范围较广,总的来说适应于寒证、虚证,尤其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更为适宜。
湿敷法中医护理操作规程分析
05
湿敷法在中医护理中地位 和作用
湿敷法与中医护理关系探讨
1 2
理论基础
湿敷法以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 通过刺激体表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护理实践
湿敷法作为中医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 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护理实践中。
3
个体化治疗
湿敷法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进 行个体化治疗,体现了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原则 。
湿敷法在中医护理中优势分析
操作简便
湿敷法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掌握 ,适合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应 用。
安全有效
湿敷法通过体表给药,避免了口 服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具有 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药物直接 作用于患处,起效快,疗效显著 。
经济实惠
相比其他治疗方法,湿敷法所需 的药物和器材成本较低,减轻了 患者的经济负担。
湿敷法中医护理操作规程分 析
汇报时间:2024-01-25
目录
• 湿敷法基本概念与原理 • 湿敷法操作流程与步骤 • 常见疾病湿敷法应用举例 • 湿敷法操作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目录
• 湿敷法在中医护理中地位和作用 • 总结与展望
01
湿敷法基本概念与原理
湿敷法定义及作用
定义
湿敷法是将药液浸透于敷料(如纱布 、棉纸等)后,敷贴于患处或特定腧 穴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
04
湿敷法操作注意事项与风 险防范
操作前评估患者情况
01
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及过敏史,确定湿敷治疗的适应
症和禁忌症。
02
评估患者皮肤状况,观察有无破损、感染、炎症等,
避免在异常皮肤上实施湿敷。
03
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反应,特别是对药物、敷料等材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中药湿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将药物煎煮后敷在患处,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湿敷不仅具有疗效显著的特点,而且
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药湿敷的操作方法。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器具。
选择适合疾病的中药材,
如黄连、板蓝根、薄荷等。
将中药材洗净,切碎或研磨成粉末状。
然后准备好煎药的器具,如煎药壶、煎药布等。
其次,煎煮中药。
将切碎或研磨好的中药材放入煎药壶中,加
入适量的清水。
用文火慢煎,煮至水剩下一半左右时即可关火。
然
后将煎好的药液倒入煎药布中,待稍微冷却后即可使用。
接下来,进行湿敷操作。
将煎好的药液倒入浅盘中,然后用干
净的纱布或棉布蘸取药液,轻轻拧干后敷在患处。
注意敷药的温度
不要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敷药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根据具
体情况可适当延长。
最后,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药湿敷时,要注意保持患处的清洁
和干燥,避免感染。
另外,在敷药的过程中要保持舒适的姿势,放
松身心,有助于中药的吸收和疗效的发挥。
总的来说,中药湿敷是一种简单易行、疗效显著的中医疗法,
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通过以上介绍的操作方法,相信大家对中
药湿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药湿热敷技术
概念
• 中药湿热敷是将中药煎汤或其它溶媒浸 泡,依据治疗需要选择常温或加热,将 中药浸泡敷料敷于患处,经过疏通气机、 调整气血、平衡阴阳,到达疏通腠理、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一个操作方法。
中药湿热敷技术
2/11
一、适用范围
• 适合用于软组织损伤、骨折愈合后肢体 功效障碍,肩、颈、腰腿痛,膝关节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中药湿热敷技术
8/11
五、基本操作方法
• 4.及时更换敷料或频淋药液于敷料上,以保 持湿度及温度,观察患者皮肤反应,问询患 者感受。
• 5.操作完成,清洁皮肤,帮助患者取舒适体 位。
中药湿热敷技术
9/11
六、注意事项
•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 现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马上停 顿治疗,汇报医师。
中药湿热敷技术
5/11
四、物品准备
• 治疗盘、药液、敷料、水温计、镊子2把、 纱布,必要时备中单、屏风等。
中药湿热敷技术
6/11
五、基本操作方法
• 1.查对医嘱,评定患者,做好解释。
•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取合理体位,暴露 湿热敷部位。
中药湿热敷技术
7/11
五、基本操作方法
• 3.测试温度,将敷料浸于38~43℃药液 中,将敷料拧至不滴水即可,敷于患处。
• 4.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并保暖。
中药湿热敷技术
10/11
谢谢大家!
中药湿热敷技术
11/11
中药湿热敷技术
3/11
二、评定
•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品过敏史。 • 3.对热耐受程度。 • 4.局部皮肤情况。
中药湿热敷技术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一、仪表:仪表端庄,戴表。
二、核对:核对医嘱。
请老师帮忙核对医嘱: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诊断:湿疹(湿热内蕴型)。
医嘱予三黄洗剂中药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
医嘱准确,谢谢老师。
三、评估:口述:敲门进病室。
携带医嘱执行单,核对床头卡,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
王女士您好,我是您责任护士XX,请您说一下名字,我看一下腕带,1床,王红,女,30岁,住院号:123456。
(注意核对腕带时医嘱执行单与腕带距离不可过远,在同一平面,勿压迫患者,注意保暖)。
王女士您感觉哪里不舒服?根据您的症状我将遵医嘱为您进行中药湿热敷,使用的药物是三黄洗剂,我刚刚看过您的病例,您既往健康,无过敏史,也不在妊娠期,对热的耐受程度良好,那我看一下您的皮肤情况(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您右手臂有一片红色的皮疹,没有破溃。
四、告知:王女士,您以前做过中药湿热敷吗?那我为您介绍一下,中药湿热敷是将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利湿的目的。
操作过程中您局部有温热感,操作时间20-30分钟。
您需要去卫生间吗?请您稍等,我准备一下,马上过来。
五、用物准备:检查手消毒液,口述:检查手消毒液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
洗手(手背按压取手消毒液,每步不少于5次,时间不少于15秒),戴口罩。
物品准备:处置车上层:医嘱执行单、治疗盘、记录单、手消毒液、中药液、湿敷垫(6-8层纱布)、剪刀、水温计、治疗巾、治疗碗、镊子、弯盘、纱布。
处置车下层: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回收桶。
口述:药液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
水温计、治疗碗、镊子、纱布、剪刀、治疗巾,所有物品已检查完毕,符合要求。
六、环境与患者准备推车至病室(一)评估病室环境:病室环境整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必要时屏风或围帘遮挡。
(二)为患者取舒适体为,暴露操作部位(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
治疗巾垫于手臂下),您这个体位还可以吗?七、操作过程(一)核对医嘱,请说一下您的名字好吗?1床,王红,湿疹(湿热内蕴型),三黄洗剂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
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健康教育
中药湿热敷技术的健康教育
《中药湿热敷技术:舒缓身体不适的自然疗法》
中药湿热敷是一种源自传统中医理论的自然疗法,通过使用各种中草药和热水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舒缓疼痛和不适。
这种疗法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于缓解各种疾病和症状,包括关节炎、肌肉疼痛、疲劳、感冒等。
中药湿热敷的技术非常简单,只需要准备好适量的中药材和热水,然后将中药材放入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待水温适宜后,将湿热的药水用毛巾或纱布敷在患处即可。
通过热敷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舒缓疼痛和促进愈合的作用。
在使用中药湿热敷技术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中药材,根据不同症状选择具有清热、活血、消肿等功效的中药材。
其次,要注意水温,不宜过烫或过冷,以免烫伤或减弱疗效。
同时,使用湿热敷时要注意保持患处的清洁,避免感染。
中药湿热敷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自然疗法,可以在家中轻松实施,对于缓解身体不适和促进康复都有很好的效果。
但在使用时仍建议在了解使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病情情况,谨慎使用,必要时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
通过中药湿热敷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关爱自己的身体,舒缓疼痛,促进康复。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9分钟)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在进行中药湿热敷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操作流程,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1.仪表在操作前,需要保持端庄,并佩戴表。
2.核对在操作开始前,需要核对医嘱以确保准确性。
例如,对于XXX女士,30岁,住院号为,诊断为湿疹(湿热内蕴型),医嘱为三黄洗剂中药湿热敷30分钟日一次。
核对无误后,可以开始操作。
3.评估在进入病室前,需要敲门并口述身份。
在进入病房后,需要核对床头卡,并询问患者的身份信息和症状。
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开始进行中药湿热敷操作。
在操作前,需要检查患者的皮肤情况,并保护患者的隐私。
4.告知在操作前,需要告知患者中药湿热敷的操作流程和目的。
中药湿热敷是将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利湿的目的。
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觉到温热感,操作时间为20-30分钟。
5.用物准备在操作前,需要检查手消毒液和其他操作用品,确保其在有效期内并符合要求。
需要准备的物品包括:医嘱执行单、治疗盘、记录单、手消毒液、中药液、湿敷垫(6-8层纱布)、剪刀、水温计、治疗巾、治疗碗、镊子、弯盘、纱布。
同时,需要准备好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和回收桶。
6.环境与患者准备在操作前,需要评估病室环境,确保其整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并遮挡必要的部分。
同时,需要为患者取舒适体位,并暴露操作部位。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暖和保护患者隐私。
7.操作过程在操作开始前,需要再次核对医嘱。
药液需要测量温度,并浸湿纱布,拧至不滴水为宜。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询问患者的感觉,并使用镊子将纱布放入回收桶。
操作时间为30分钟,需要定时过来淋药。
六)我倒入药液并测量了温度,口述温度为40度。
七)我将弯盘放在患者手臂下方,药碗放在旁边。
然后我告诉XXX我要为她淋药,询问她是否有任何不适。
在淋药的过程中,我观察了局部皮肤,并询问她是否感觉痒痛。
因为使用的是中药,可能会导致皮肤色素沉着,但这会在数日内自行消退,她不需要担心。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手册(9分钟)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手册(9分钟)
简介
中药湿热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通过将煮熟的中药敷于特定部位,以起到疏通经络,温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
本操作手册将为您介绍中药湿热敷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步骤
1. 准备材料:准备好需要使用的中药材和煮药的器具。
2. 清洁处理:将中药材洗净,去除杂质,并根据需要进行研磨或切割处理。
3. 煎药:将处理好的中药材放入锅中,添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改小火慢煎,煎至汤色黄褐,并确保中药效果释放完全。
4. 温度控制:在药汤煮制的同时,确认药汤的温度,确保其在合适的范围内,既能发挥疗效,又不会烫伤患者的皮肤。
5. 敷药:使用干净的纱布或棉布,将药汤滤出,将药渣去掉,轻轻敷于目标部位。
6. 压迫固定:用纱布或绷带轻轻包扎,固定湿热敷的位置,确保药效的渗透和吸收。
注意事项
1. 熟悉中药材性能: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性能,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2. 温度把握:药汤的温度应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烫伤患者的皮肤。
3. 卫生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手部清洁,并使用消毒工具准备湿热敷需要的器具,以避免交叉感染。
4. 适用范围:中药湿热敷适用于某些湿热方面的症状,但并非所有病症都适用,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咨询专业医生。
以上就是中药湿热敷技术的操作手册,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请务必在操作中注意安全和卫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巧用中药湿热敷法
龙源期刊网 巧用中药湿热敷法作者:胡顺强来源:《保健与生活》2006年第05期湿热敷法最常用的有药包热敷法和药液热敷法两种。
药包热敷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药物在锅内煮热,用30厘米x30厘米的棉布或纱布2~4块,将药包好;再让病人取适宜的舒适体位,暴露患病部位,将药包趁热敷患处,每次30分钟左右,每日1—2次。
药液湿热敷法:先取已配好的中药加水煎40分钟左右,去渣存汁;再取2—4块纱布,浸泡于药液内,待纱布充分浸透药液后,捞出,挤出多余的药液,热敷患处。
注意将纱布分成两部分,轮流持续热敷,一般每次30~60分钟,每日1-2次。
湿热敷法适用于多种疾病。
现选介如下:肠胀气将松节油与豆油或花生油配制成1:3的混合液,涂于腹部脐周围,上面覆盖一层纱布,然后置一热水袋于纱布上热敷。
松节油加热后可促进肠蠕动,故可减轻因肠胀气而引起的腹痛。
关节痛体虚感冒之四肢关节疼痛,可用晚蚕砂120克,黄酒(或用低度酒)100毫升,两者和匀,用药包热敷疗法敷四肢关节疼痛处。
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风湿性关节炎者,药用稀莶草20克、当归15克、海风藤30克、天南星10克、白芷10克、生大黄10克、川乌12克、生半夏10克、独活12克、羌活12克、麻黄12克、狗骨30克,共煎汁,用药液湿热敷法治之。
丹毒药用乳香末6克、没药末6克、淀粉60克、醋250毫升。
将米醋放沙锅内煮沸,先下乳香、没药搅匀,再入淀粉制成糊状。
将药糊摊于牛皮纸上约1.5厘米厚,面积大于患部,趁热外敷,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冻疮取陈醋250毫升,将醋煮热,用纱布蘸取醋液,热敷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
或用大白萝卜1个,中间挖一凹陷,倒人麻油,放火上烤至油沸,趁热用一层纱布蘸油,敷患处,每日2次。
乳腺炎药用蒲公英120~180克;或蒲公英30克、忍受藤60克,水煎作药液湿热敷法,每日2~4次。
月经不调药用当归30克,川芎15克,白芍、五灵脂、醋元胡、肉苁蓉、苍术、白术、乌药、小茴香、陈皮、半夏、白芷各9克,柴胡6克,黄连、吴茱萸各3克。
中药湿敷
中药湿敷概念:中药湿敷是指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
本法是根据病情配方,将配方的药物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酒精浸泡5-7天,即可使用。
古称溻法。
操作方法: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
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一、急性肠梗阻葛根皂角汤葛根、皂角各500g。
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l小时,每日2~3次。
功能理气通便。
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麻菜汤鲜麻菜1棵。
草药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
每日3~4次。
每次20分钟。
药液不可内服。
功能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胁痛。
三、痈一味消肿汤( 黄芩6g。
将晒干的黄芩切碎,投入500ml水中,火煎20分钟过滤;然后放入无菌纱布浸泡3天,即得黄芩纱条敷料。
将患处用双氧水消毒后,覆上黄芩纱条,再覆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2日1疗程。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痈、疽、疔、疖。
四、带状疱疹雄茶酊雄黄30g,儿茶60g,七叶一枝花30g,金银花lOg,蛇床子90g,白英90g,半边莲60g,白藓皮60g,75%酒精lOOml。
将上述中药浸入酒精中,浸泡1周后,经过滤装瓶备用。
用时,取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4次,一般连续敷药4~6天可愈。
功能清热解毒燥湿。
主治带状疱疹溃破糜烂渗出者。
注意事项:1.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中药湿热敷治疗气虚血瘀型脾胃病--新技术
中药成分:黄芪、党参、当归 、川芎、 红花 、葛 根 、桂枝 、没药、 威灵仙、 防风等。 使用方法:将中药煎剂置于治疗仪中,加热30分钟 以上,使中药与治疗仪中熨敷包充分接触,达到 治疗温度,后用毛巾包裹中药充分浸煮过的熨敷 包,放于治疗部位即可。毛巾厚度视患者的耐热 程度可叠1-2层,待适应后再逐次去掉包裹,每次 治疗半小时,每日1-2次。
适应症:胃脘痛、胃疡、吐酸病、便秘、泄泻等
多种脾胃病,对气虚血瘀型脾胃病疗效确切。另 外还可应用于头晕头疼 、失眠 、颈项疲劳酸痛 、 肩周炎 、落枕 、背痛 、手指麻痹疼痛 、网球肘 、 腱鞘炎 、骨质增生等疾病。
注意事项:
1.皮肤有破损者禁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2.中药熨敷包不用时用保鲜袋密封置于干燥通风处 妥善保存。 3.中药熨敷包刚从蒸锅拿出时不得直接接触皮肤, 以免烫伤。
长期以来,我科有较多脾胃病患者,表现为腹 部刺痛,痛处不移,拒按,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 乏力,气少懒言,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属气 虚血瘀证。对于此种症候,单纯补气则瘀血难除, 单纯化瘀则补气不足,一直缺乏有效的中医外治法, 2012年我科引进并开展中药湿热敷治疗气虚血瘀 型脾胃病,取得较血瘀型 脾胃病
脾胃肝病科
中药湿热敷治疗,是将加热好的中药熨敷包, 置于患病部位,通过中药熨敷包的热蒸气使患者 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利用其药 效和温度达到“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祛湿驱寒” 为目的的一种中医特色体外疗法。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热敷的局部生理效应是 小动脉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增 快,需氧量增加,血液粘滞度减小,血流增加, 淋巴回流增快,淋巴流动增快,肌紧张减弱等。 通过中药湿热敷法直接外敷于病变部位,使药力 直达病所,共奏“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 寒”之功,具有无损伤、痛苦小、疗程短、收效 快等优点。
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简述(9分钟)
中药湿热敷操作流程简述(9分钟)中药湿热敷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湿热类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药湿热敷的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药湿热敷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清洁双手,并戴上一次性手套;准备好热水或蒸馏水。
以下是中药湿热敷的操作流程:1.取出预先准备好的中药材;2.根据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按照比例将中药材放入药壶中;3.加入适量的水,注意水的温度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一般为80-90摄氏度;4.将药壶放置到炉上,用中小火慢煎,煎至水剩余约1/3;5.将煎好的中药煎剂过滤,去掉渣滓,留下药液备用。
1.将湿热敷器具放在合适的位置,方便操作;2.将预热好的热水或蒸馏水倒入湿热敷器具中,确保温度适宜;3.将备好的中药煎剂倒入湿热敷器具中,和热水充分混合。
1.根据患者的需要,就位于合适的位置,并迅速将湿热敷器具覆盖在患者所需治疗部位;2.注意保持患者的舒适度,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湿热敷器具的位置;3.持续监测患者的状况,根据需要适时调整湿热敷的时间和温度。
1.根据医生或中医师的指示,结束湿热敷的时间;2.将湿热敷器具从患者身上取下,进行清洁和消毒;3.关注患者的反应和疗效,记录相关信息。
在进行中药湿热敷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注意控制湿热敷的时间和温度,以免给患者造成不适;进行湿热敷前确保患者没有皮肤过敏等禁忌症;操作过程中保持清洁,并注意个人卫生;在操作结束后,做好器具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中药湿热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恰当的操作流程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治疗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注意事项的遵守和环境的整洁可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与舒适度。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流程
1. 准备材料:需要准备干净的毛巾、中药等材料。
2. 制备中药:根据需要制备相应的中药,一般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祛湿的中药。
3. 将中药浸泡:将制好的中药浸泡在热水中,约10分钟。
4. 准备毛巾:将毛巾浸泡到温水中,待毛巾充分吸水后,拧干。
5. 盛装中药:将浸泡好的中药放入毛巾中,将毛巾两端扎紧。
6. 敷贴部位:将湿热毛巾敷贴在需要治疗的部位上,一般要敷贴约20分钟左右,直到毛巾冷却。
7. 拆卸毛巾:取下毛巾,用温水擦拭敷贴部位,再用干毛巾擦干。
8. 注意事项:使用中药湿热敷时,需要注意保持敷贴部位的卫生,并确保中药在温水中充分浸泡,避免烫伤或过敏等不良反应。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目的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中药湿敷疗法禁忌
(一)禁忌证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二)注意事项
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湿热敷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是将中药加工成药散,或水煎汤,或用95%的乙醇浸泡5~7天,然后用纱布蘸药汤敷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等作用,适用于软组织损伤,以及骨折临床愈合后肢体功能障碍者,也适用于疖、痈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还未溃破者。
一、基本操作技术
1.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干净软布数层蘸药汤乘热摊放患处,另用1块消毒纱布不断地蘸药汤淋渍患处,使摊敷在患处的纱布层得以保持一定的湿热度,持续淋渍湿敷,根据病情,每次湿敷20~30分钟。
2.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在盆内,用消毒纱布7~8层或软布蘸药汤,浸湿药液,轻轻绞干,以不滴水为度,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
根据病情,每次湿敷20~30分钟。
特别提示:中药湿敷技术使用时应注意消毒灭菌。
二、常见疾病的中药湿热敷治疗
(一)唇风(慢性唇炎)
以唇粘膜肿胀,色暗红,干燥,有广泛灰白色秕糠状鳞屑,或有皲裂,局部发痒、发干、灼痛、肿胀、液体渗出、结痴为常见症状。
其发病与寒冷、干燥、日光照射、烟酒刺激以及舔唇、咬唇、乐器吹奏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或因风火毒邪搏结于唇;或因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熏灼唇部;或因皮经血燥生风所致。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组方】白鲜皮15g,蛇床子10g、川槿皮10g,地肤子30g、苦参30g。
【操作步骤】将中药置砂锅内煎煮,煮沸约10分钟,离火之后,去除药渣待温后,将药液倒出,用消毒纱布7~8层或软布蘸药汤,浸湿药液,轻轻绞干,以不滴水为度,再折叠数层,乘热敷在患处,两手轻轻旋按片刻,稍凉再换,如此连续操作。
每次30~60分钟。
每日3次。
5天左右为一疗程。
(二)漆疮(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粘膜由于接触外界物质,其临床特点为在接触部位发生边缘鲜明的损害,轻者为水肿性红斑,较重者有丘疹、水疙甚至大疤,更严重者则可有表皮松解,甚
至坏死。
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于禀赋不耐、腠理不密,以致风湿热毒之邪侵袭,蕴于肌表而发病,日久则耗伤阴血所致。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
【组方】蝉蜕50g/蛇床子30g,苦参20g,白矾10g、川椒10g、艾叶10g、食盐10g。
【操作步骤】将中药加清水1500ml,煎沸20分钟,过滤去渣后,将药液放入盆内使用。
将药液倒入瓷盆,用沙布棉垫在药液中浸泡3~5分钟,让药液充分浸入棉垫后,拧半干,敷于皮损表面,20分钟取下,3次/天。
(三)蛇串疮(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临床上以簇集水疱伴疼痛为主要特征,多呈条带状分布,病程2~4周,年龄越大、疼痛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中医认为本病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
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组方】黄柏30g、生地榆30g、五倍子30g、诃子30g。
【操作步骤】将中药加水1000ml,水开计时20分钟,连煎2次,将两煎药液倒入瓷盆,用沙布棉垫在药液中浸泡3~5分钟,让药液充分浸入棉垫后,拧半干,敷于皮损表面,冷热不换,20分钟取下,3次/天。
(四)流火(丹毒)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以局部皮肤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突然发红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丹毒多因血热内郁,外感毒邪,侵犯肌肤,或因肌肤破损,感染毒邪,毒邪乘隙而入,郁蒸血分所致。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用清热泻火解毒。
【组方】生大黄15g、黄连15g、黄芩15g、黄柏15g。
【操作步骤】将中药用粉碎机粉碎,将中药粉末加水1000ml煎煮,煮沸20分钟后倒出,待自然冷却后,用纱布4~6层做成布垫样片块,浸泡药液中,以浸透药液稍挤拧至不滴水为度,覆盖于患处,每隔5~10分钟更换1次,持续1小时,每日3~4次,3~5天为1个疗程。
(五)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
中医学认为多由气血虚弱,血不荣筋,肌肉失却温煦,
筋骨失于濡养所致。
起病缓慢,初起时在劳累后偶感肘外侧疼痛,延久逐渐加重,疼痛甚至可向上臂及前臂放散,影响肢体活动,但功能活动多不受限。
做拧毛巾、扫地、端壶倒水等动作时疼痛加剧,前臂无力,甚至持物落地。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组方】海桐皮10g、透骨草10g、路路通10g、乳香10g、没药10g、艾叶10g、当归10g、桑寄生10g、牛膝10g、刘寄10g、独活10g、川乌10g、白附子10g、伸筋草10g。
【操作步骤】建议使用湿敷法。
将药物装在纱布袋内缝好或扎好,放在沙锅或搪瓷盆内,加水(约1500ml)煮开以后,再继续煮15~20分钟使用。
每日1~2次。
10天为一疗程。
三、禁忌症
外伤后患处有伤口,皮肤急性传染病等忌用湿敷技术。
四、注意事项
1.湿敷垫的更换时间:注意掌握更换湿敷垫及湿敷液的时
间,以保持一定的湿度及清洁度与温度。
渗出伴浮肿较重者应持续湿敷,夜晚涂油膏,病轻者白天可湿敷多次,随着症状减轻而逐渐减少次数
2.注意部位和面积:湿敷垫必须与皮损密切贴附,方能达
到湿敷的目的。
颜面、耳后、肛周、外阴及指、趾间等部位,因形态不规则,应特别注意贴敷紧密。
湿敷面积不可过大,应随着季节、室温而定,一般不超过全身面积的1/3,以免过度的体表蒸发造成脱水。
对老人、幼儿以及皮损在颈、胸等部位的患者应特别注意。
冬季室温低时,颈胸部位最好不用冷湿敷
3.用后的纱布应洗净消毒(可煮沸消毒)后再用。
湿敷液应新鲜配制,防止因溶液变质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