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六国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文 《六国论》原文 作者简介 译文 背景 主题 鉴赏 赏析
【原文】六国论苏洵〔宋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
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
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
16.2《六国论》课件 (共5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 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 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以致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然:这样。 事:侍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与……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的土地比较,(前者)实际数目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对。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却:使……退却,使动。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短语后置句。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转折连词。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 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后也随着五国 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资料--苏辙《六国论》原文
苏辙<<六国论>>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jū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六国论》【精品课件】
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
赂秦国啊。
思考: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总 六国破灭, 论 弊在赂秦 点
(1)赂秦而力亏 分论点① (2)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②
故曰弊在赂秦也
总
分
总
第二段梳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①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②所大欲,
3.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 的句子生动感人。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 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
4.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 增强了表达效果。
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迁灭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迁灭即灭亡;迁, 即改变 。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与 (yǔ):亲附,亲近
既 副词,已经 义 名作动,坚守正义
翻译:齐国人没有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 么呢?(这是因为它)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 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
2.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堪称典范。
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 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 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6课《六国论》知识点总结精讲+导学教案
学习活动课文朗读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1.实词:弊、率、固、厥、举、判、与、迁、速、再、殆、使、当2.虚词:而、之、也、以、则、其、于、者二、识记通假| 奥妙无穷方块字①暴霜露(同“曝”,pù,冒着)②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③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三、一词多义| 看我七十二变例:①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得到,获得)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得到,获得)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④聚精会神,相得益彰(中意,适合)⑤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满足)⑥戒之在得(贪得)⑦诚不得已(能够,可以)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能够,可以)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可以)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能够,可以)⑧吾得兄事之(应该,应当)⑨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对的)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恩惠,感恩)⑪尚得推贤不失序(同“德”,道德,有德之人)四、古今异义| 词语的昨天和今天①其实百倍(其实:它的实际数量)②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辈和父辈)③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后:这样以后)④至于颠覆(至于:以致,以至于)⑤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和力量)⑥刺客不行(不行:不前往)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五、词类活用| 词性变化含义迥①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③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按道理)⑤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⑦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⑧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⑨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24张
弊( 在总
分
赂)
秦
赂 (总分) 秦 力 (第二段) 亏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为国者无
( 使为积威
过 渡
之所劫哉
) (第四段)
(
第
一
段
)不
赂 者
(总分)
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 有如此之势,为国者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 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省略句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省略介词 ❖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宾语 ❖ 奉之弥繁。省略主语 ❖ 侵之愈急。省略主语 ❖ 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 ❖ 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
❖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 在赂秦也。
❖ 译文: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因此 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译文: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曝露在霜露之中,披荆 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 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 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2、《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六国论”实为论六国,论六国灭亡的原因 ——史论。
六国灭亡顺序:
《六国论》ppt课件
强援:强有力的援助
完:保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 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割地贿赂秦国。贿 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 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 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不能 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议论。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 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邑:小城镇
所得:所字结构,所得到的土地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燕
赵
齐 魏 韩
秦
楚
越
•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汴梁(开封) 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
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
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芥:小草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寝:安稳睡觉 四境:四周边境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 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 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稳觉; (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部编版高中语文 六国论
焉。
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
了(灭亡的)祸患。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 其用武而不终 也。且燕赵处 秦革灭殆尽之 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 亡,诚不得已。
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 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 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进 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 死的时候,(赵国都城)邯郸 变成(秦国的)郡,可惜赵国 用武力抗秦没能坚持到底。而 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 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 都很单薄,战败了因而亡国, 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 尤长于策论,主张“言 必中当世之过”。为文 见解精辟,论点鲜明, 论据有力,语言锋利, 明快酣畅,纵横捭阖, 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 横家的风度。著有《嘉 祐集》。本文即选自 《嘉祐集·权书》,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 和历史的。
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 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 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 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 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 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 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 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 写《六国论》的。
向使三国各爱其 地,齐人勿附于 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 理,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 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 附秦国,(燕国的)刺客 不去(刺秦王),(赵国 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 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 与秦国相比,也许还不容 易判断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六国论
然后用“然则”一转,由摆事实过渡到讲道理。用“有限”与“无 厌”、“弥繁”与“愈急”,道尽暴秦无厌之欲、诸侯赂秦之失,并明 确提出赂秦的最终结果是亡国。
最后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准确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 本错误。既对上文的论证进行了补充说明,又能很好地收束上文,通俗 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3.第三段怎样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论证“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
⑤后古秦义击:赵两者次再,表示行为重复。今义:第二次。
⑥然古后义得:一这夕样安之寝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4.一词多义。
非兵不利 (名词,兵器,武器 )
兵 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军队 )
名词,武力
斯用兵之效也 (
)
较秦之所得(动词,得到,获得 )
得 此言得之 (形容词,适宜、得当 ) 助动词,能够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① 举例论证。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通过列 举具体史实,充分论述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 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用铁的事实说话,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 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作者用这一形象的比喻,雄辩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这一分论点。
介词,向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介)词,比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
)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因为,由于 )
秦以攻取之外 ( 介词,用、凭 )
以
连词,才 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来
)
举以予人 (
) 介词,用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连谋词臣,(表结果,以)致
16-2《六国论》(含视频)(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否定判断句:……非……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因
亏损削弱
相继 一概、都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
承接上文,表原因 形作动,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总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一
(2)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二
分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 在结构上具有引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作用。
yì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用
形作名,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城市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比较
古:<代>它+实际上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贪利
4,文本争鸣
苏洵为什么避而不谈秦国的强盛? 商鞅变法在七国中效果最好 秦国(商鞅)相对于魏国(李悝)、楚国(吴起)还有赵国(赵武灵王)来 说,变法最彻底、推行最深入,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地缘优势最好
秦国位置虽然偏西,但不存在腹背受敌的情况,地形易守难攻,避免了在整个春 秋时期以及战国初期,陷入争斗,消耗国力。很早就攻取四川盆地这个号称“天府 之国”的超级板块,实力大涨,地缘实力碾压其他六国,稳居不败之地。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
《六国论》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3
3
整体感知:
一、朗诵技巧:
因声求气
“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 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 歌作品的思想感情。
“因声求气”之说早已有之,韩愈、柳宗元、苏洵等人都有这方面的阐述。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因 声求气”说影响较大,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 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段话 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 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 等语言因素。“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 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刘大櫆进而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 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旧是有指导意义的。古人学习古诗 文尚且重视“因声求气”和诵读,对于今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 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习惯。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够形成语感,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这种境界是默读所不能达到的。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因声 求气》中说,“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的默读虽然可以得到启示,但跟诵读时“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的状 态还有所区别。
六国 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PPT课件
艺术特色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 脉络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 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 “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 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 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本文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作者又提出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是针对直接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最 终被消灭;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是针对没有赂秦的国 家而言的,从反面解释由于赂秦国家被消灭,没有赂秦的国家就失去了强援,结 果也就不能独自保全。这两个分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一步阐释 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周密完备、无懈可击,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谢谢欣赏
艺术特色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 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 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 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任务三
艺术特色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 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 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 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六国论——高中语文背诵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年少不学,二十七岁才发愤学习。
庆历七年(1047)参加进士及茂才异等考试,失败。
归家尽焚文章旧稿数百篇,闭门潜心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
嘉祐初,携二子赴京师考试。
以文章谒翰林学士欧阳修,其文深为欧阳修称赞。
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16.2《六国论》(课件)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知识补充(2)——文体常识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 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 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本文属于史论文。
颠覆:灭亡 宜:应当,应该 以:拿,介词 事:侍奉,动词 得:得当,适宜
分论点1
六 国
得难 有限 奉繁 不尽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小邑 得百倍
大欲
大城 失百倍
大患
秦 国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韩魏楚以地赂秦年表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释义知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文章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论证思路,体会作者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探究辨识文本局限性,培养理性质疑的思辨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涵养爱国主义情怀。
文本解析: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文本解析:第二段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这里指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异义
⑴ 其实百倍 ⑵ 思厥先祖父 ⑶ 始速祸焉 ⑷ 可谓智力孤危 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⑹ 至于颠覆
词类活用
1、不能独完。
2、义 不赂秦
3、始速祸焉 4、李牧连却之 5、惜其用武而不 终 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
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之)以予人。 (6)赵尝五战于秦。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为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终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故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以”的词义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 (7)(以)天下之大 (8)(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第一段 六国破灭灭亡,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在 赂秦。赂秦而因果关系,因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判断句式。或有的人曰:六国互交互、相继丧 灭亡,率全、都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 者丧。盖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 全。故因此曰弊在赂秦也。
翻译
• 六国灭亡,不是兵器不锋利,打仗打不好, 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因而国力削 弱,(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 “六国相继灭亡,全(因为)贿赂秦国 吗?”(回答)说:“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 赂的国家而灭亡。因为(它,不贿赂的国 家)失去强有力的援助,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没有论点) 会 (怎么样),
因此,
(论点 )
秦赂在弊
)分
总(
丧者赂以者赂不 )段一第( 亏 力 秦 赂(总分) 源自第二段)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并 列)
齐亡之事实
(总分)
燕亡之教训
(第三段)
赵亡之悲剧
)总分( )渡过(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引古 )
(递 进)
毋从六国 破亡之故事
• 惭愧也是一种美德
• 惭愧并不是美丽人生路途中的的一 个污点,也不是美好理想的绊脚石,而 是一种美德。人都会做错事,只要会内 疚,会惭愧,就是一种美德;不会惭愧 的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坚毅,而是 缺少最基本的自我反省的勇气。因为, 会产生惭愧之心的人,一定有一颗崇善 之心。而惭愧,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一词多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觉今是而昨非 非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或曰:六国互丧„„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大则得城 此言得之 得 诚不得已 吾得兄事之
当与秦相较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会不相从许
诸侯之所亡而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亡 广故数言欲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老实是诚实、忠厚、专一,并不 是傻里傻气成一根筋;聪明是机 智、敏锐,而非偷奸耍滑。老实 是一个人的做事原则,不可丢弃; 聪明是一个人的做事方法,亦不 可丢弃,唯有二者兼而有之,才 是最佳的处世智慧。
• 15.(重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 文。(60分)
(第五段)(讽今)
• 10.(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 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 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
• 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
• 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
• 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 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式: 先驳后立
• 主题:六国破灭原因
•驳:兵不利 战不善
•立(论点) :弊在赂秦
•论证(正反论证):1、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启示:作文怎么开头?
• (主题) 不是 (反面观点一) , 不是 (反面观点二) ,而是 (论 点) 。 (有论点) 会 (怎么 样),
•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 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 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 了大家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 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 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 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 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