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西省事业单位招聘面试真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江西省事业单位招聘面试真题及答案
面试题目1.目前单位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大家都在做自己分内的事,负责档案工作的小王,又在本单位很勤快地找相关资料,又是积极收集兄弟单位相关信息。
有人说,小王很热心,也有人说,小王不务正业,玩忽职守。
如果你是小王,你怎么做?
【题型分析】
这道面试题属于人际沟通类题型,观察考生能否正确评价人际和认识交往中的各种特设情境,能否对人际交往中自己与他人、团体的复杂关系进行协调处理,能否恰当地与他人沟通,促进组织中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测评要素包括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角色定位的准确性、复杂情境的适应性、沟通的有效性、处理问题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这道题特设情境是单位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小王的身份是负责档案一块的工作人员。
在这一特别时期中,小王多渠道地积极查找相关资料,以配合完成单位的改革任务,但他的行为和表现带来了不同的评价。
有人赞同称他热心,有人认为他不务正业,对他的工作和行为并不认可。
在这种特设情境中,小王该如何面对,该怎样去做。
这种面临特设情境是如何看待又该如何去做的题目,能够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客观理性的评价能力,是否能站在公务员的视角和立场,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适应特定的情境并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
【参考答案】
单位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面对同事们对小王的种种说法,如果我是小王,我不会因为同事的赞扬或者批评而影响工作进度,我会端正态度,继续做好档案管理的本职工作,做好分内事,不因同事的赞扬沾沾自喜,也不因有同事批评而与之争锋相对,恶化同事间关系。
同事对于我近期工作的评论,有褒有贬,有了反对意见,可以提醒自己思考,是工作出现了问题还是人际沟通不畅。
能够听到不同声音,决不是坏事,对于反对意见,我认为应抱着平静对待的心态,客观有选择地接受。
第一,审视自己工作方向是否正确。
可能我对自己的岗位没能进行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工作职责没有很明确的定位,致使工作起来偏离了应有的方向,因此会有同事说我不务正业、玩忽职守。
这种批评其实是对我的一种提醒,长此下去,在工作上我将陷入南辕北辙的困境。
认识到这点,我应马上纠正,虚心向领导和前辈请教,对我的档案工作方向有何指示和提点,因为他们对单位的整体状况更加了解,对工作方向的把控更加清晰和准确。
同时我也应向同事们检讨自己的错误,感谢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些批评也是鞭策和鼓励。
第二,自己工作大方向没错,但工作方式和方法上不甚妥当。
单位面临人事改革,自己作为年轻人,就热血沸腾想为单位的改革多做贡献,希望能通过充分地收集单位内相关资料和信息,将档案管理工作做得更细更好,也希望能通过对兄弟单位相关资料的收集,为本单位人事档案工作准备调研素材,吸取借鉴有益的工作方式和经验。
这样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工作素养不足,对单位人事改革中档案工作的推进理解不够深入,开展工作的方式不
够稳妥,有些急躁冒进,不符合一名公务人员的身份定位。
这时,我应及时向领导请教,与同事们沟通交流,争取用正确和合适的方式来工作。
第三,也可能人事改革后,同事之间对于彼此的工作职责互相都不是很明确,产生了误会,认为我的近期表现超出了档案工作的职责范围,这种情况下,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多和同事交流工作,有效的沟通也是保证工作的重要前提。
第四,我平时在工作中忽略了和同事人际关系的相处,在这次改革中,部分同事看到我表现积极,误解为我借此想表现给领导看,华而不实,对我产生了失望和不满,从而提出了批评,如果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会在合适的时机主动向同事说明情况,希望他们能继续支持我的工作,毕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人际互动,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面对同事们的批评,我应该尽快做出改进方法,主要有:第一,立足于档案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定位自己,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不懂的问题向领导请示,向同事和前辈请教,多与领导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汇报,请领导多批评指正。
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如何在人事制度改革中更好地推进档案工作的开展。
同时,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与方式。
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努力构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同事多尊重、多请教、多交流、多关心,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沟通平台,推动工作更上新台阶。
【答题误区】
在回答这道题时,考生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答非所问”,答题时偏离考查重心。
有些考生一看到“人事改革”、“小王找相关资料”、“你怎么做”,就开始为如何找资料出谋划策,错将如何更好地进行人事改革、如何改进档案工作作为阐述的核心。
这是审题错误,偏离了试题的考查要点,因为这道题应立足于在人事改革这一特设情境中,如何面对同事的评论,考查的是考生人际沟通交往意识与技巧,即为何会对小王的表现有不同的评论声音、小王该怎么面对这种情况,他该如何正确地与他人和团队相处应从角色定位准确性、沟通有效性的角度展开分析。
二是就题论题,答题内容没有深度。
只知道套用模板,“面对同事的不同评论,我要冷静客观的对待。
然后大谈特谈如何与同事相处,同事赞同的,要冷静对待,不骄傲;同事反对的说自己不务正业的,也要平常心对待,不与之争吵,不影响工作的开展,找合适的机会与同事交流,化解对自己的误解,甚至还扩展到“这也启发我面对同事该怎么做,面对领导该怎么做”。
这样的考生多半是在考场上心理素质不强,平时对人际沟通题思考较少,拿到题目后容易被题目所蒙蔽,只知道谈怎样与同事相处,回答的内容较为表面和浅显,这样是拿不到高分的。
有些考生在答题的最后,不会跳出小王这个特设身份,除了给出小王该怎么做的正确解决办法,还可以联系到自身的(准)公务员身份,谈谈这种情境对自己将来工作的启示是怎样的。
三是抓词不周,答题时分析不够全面。
更重要的应该分析出现这些不同评论背后的原因。
有些考生能根据自身和对方进行查找原因,自己在态度上、工作方法上有哪些做得不够好;对方对自己是否存在误解等。
这些主要从人与人的沟通角度进行分析,却极易忽视题目中的
特定背景“人事改革”这个关键词,在改革进行的阶段,人员会变动、工作职责也会有变动,变动后的岗位职责大家是否互相了解、人事改革中是否有人对小王的工作不满或对他这种不安分守己做“份内事”的行为不满或嫉妒而发的牢骚等,都是可以加以假设和分析的。
【高分点拨】
考生在分析时要全面思考,善用人际沟通的答题技巧,学会从题目中抓取关键词来帮助自己确定答题着眼点,帮助串联答案。
如“人事改革”、“分内事”、“玩忽职守”这些是题目给出的特定情景,小王的身份是“档案工作”,那么在“人事改革”时,小王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小王负责接收保管单位人事档案,做好统计和数据分析,调查研究人事档案工作情况,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好人事档案的业务建设和业务指导。
单位正值人事改革,小王积极在本单位收集相关信息属于职责所在,在外积极收集兄弟单位的相关资料,可以更好地对人事档案进行调研,以借鉴对方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促进本单位人事改革更加平稳有利地开展,取得更好的成果,这样的初衷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这点可以体现考生的答题高度和思想水平。
题目中对于不同人的评价,需要分析原因。
重点放在自身上,在查找时,一是对事,二是对人。
对事,可以从工作职责、“分内事”来谈,小王多方收集资料和信息表现了他积极做好“分内事”,尽职尽责完成工作职责的良好职业素养;对人,小王的行为惹来不同人的不同看法,这时可以用到人际沟通基础题型的八字方针思路进行答题,面对争议,小王的态度是怎么的;分析原因,也许是工作方法不恰当,也许是与同事相处时的方式不妥,导致部分同事对小王的表现不满,也许是由于进行人事改革,大家对变动后的岗位职责互相并不十分清楚,从而造成了误解。
对原因的分析尽量多层次多角度,客观的和主观的角度都可以谈,原因分析深入后,自然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小王应该怎么办,最后提升联系到自己在工作中该如何去做,不仅展现了考生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而且体现了考生对工作场景的客观全面理性分析,这样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考查,相信能得到考官的欣赏
面试题目2.中学到大学有一个转变,结合大学的转变谈谈你在工作中的感悟。
【题型分析】
这道面试题属于自我认知与职位匹配类的题型,既考查自我梳理中的人生经历,又考查了考生职业规划中的报考动机。
观察考生能否正确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是否对所报考岗位有较客观正确的认识,也即自身能力与职位匹配度。
测评要素包括对自己的性格、态度等构成有良好的评价;兴趣与岗位情况匹配;成就动机与岗位情况匹配(认知需要、自我提高、自我实现,服务他人的需要,得到锻炼等)。
题目中的关键词有“转变”、“工作中”、“感悟”,要求考生通过谈转变,来考查考生能否借由转变获得新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并非随意的有感而发,在公务员面试中,这种认知能力均是要与职位相匹配的。
【参考答案】
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舞台。
在进入大学后,我在价值观、学习
能力、个人素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并给我带来很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以及长期的思考,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大学的学习与中学大不相同,中学学习是老师教学生接受,而大学的学习氛围更加宽松,主要靠学生的自觉和主动性;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这也拓展了我的眼界,并有机会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锻炼我的实践能力。
应该说,大学的转变很多,有作为大学生群体所共有的转变,也有每个人独特的转变感悟。
在这些转变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大三的经历。
当时我作为副导演,负责班级的话剧排练的安排和监督。
作为院演出汇报的表演节目,大家对话剧排练都十分刻苦。
前期排练时,我们的班长主要负责外联事宜并不在排练现场,后期时,班长对我们的话剧排练提出了很多自己的建议和看法,由于大家都是抽时间排练,而且进程过半,部分同学对于班长的建议很是恼火,认为他指手画脚,现在再重新更改排练浪费时间,班长坚定的态度更引起了一些人的罢练,甚至有同学在我面前说,把班长这个挂名的导演撤了,就我带着他们排练,不要理睬班长。
对于这样的要求,我并未接受。
因为班长前期在外面跑外联,不太了解排练进程,我一直陪着大家排练,深知大家排练的辛苦,对于推翻整个排练成果重头再来我并不赞成。
但班长的话不无道理,因为他有机会和其他班级以及院系交流,知道他们的排练剧目和形式,他的建议里是有可取之处,只是和大家的沟通方式过于强硬而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经过思考,我吸纳了班长的一些可行性较强、大家尚能接受的建议,肯定大家前期的排练成果,鼓励大家继续排练,确保能按时按质的上演话剧,并在公开场合感谢班长对话剧排练提出的建议,肯定他为大家付出的辛苦,支持班长继续担任导演,欢迎班长后期带领和参与到班级的实际排练中。
在合适的场合,通过和班长聊天,将大家对班长的一些中肯的意见转达给班长,大家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演出成功,希望班长在与大家的沟通中可以采取更加缓和的方式,大家也会愿意支持班长继续带领我们排练。
最后我们的话剧得以顺利进行并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这件事虽然只是小事,但是它是我在中学时所没有经历过的,在以后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能否搭建一个良好的人际沟通平台,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必要。
我是报考办公室职位的,工作中面对不同的同事、团队、领导,需要我们应用的人际沟通技巧也不同,如何能够很好得处理同事的反馈,维护领导的尊严、在服从领导的安排下妥善安排同事和团队顺利完成任务,并能维系单位良好的人际互动氛围,都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的。
【答题误区】
在回答这道题时,考生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答题内容空泛,找不着重点。
考生一见到大学里的转变,便开始大谈特谈大学生活和学习,如同流水账一般。
大学里的生活相对于中学来说是个崭新的变化,部分考生甚至觉得大学太精彩,可说的太多,只恨答题的时间太少。
答完后自信满满,答案都是真实事例,真情实感毫无编造,但最后的得分却不高。
原因在于审错了题,没弄明白本题真正想考察的是什么。
这题的回答重点在于“结合大学的转变,谈谈在工作中的感悟”,“结合”二字暗示了答题重点在于考生得出的怎样的工作感悟,对工作有什么启发,而不是仅仅听考生聊他的大学生活。
考生回答时找错了重点,自然导致回答不全面,只看到了题目的前半段,大谈特谈中学到大学之间有什么转变未谈及感悟,或感悟仅一两句话带过,整个答案头重脚轻,得分自
然不会高。
二是答题主次不分、条理混乱、逻辑不清。
考生认为大学的转变有很多方面,有学习方式上的改变、有个人素质的提高、有价值观的变化、甚至是兴趣爱好和性格的转变。
想谈很多个方面,想面面俱到,但却不能很好地进行分层和组织,让考官听不出重点。
或是空谈一堆感悟,没有充分的事例支撑,答题时间容易过短,而且显得泛泛而谈,说服力不强。
【高分点拨】
本题关键点在由“转变”谈“感悟”。
考生在答题时,要能将自己的求职动机和对职位的理解融入答案中。
报考职位对该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如果考生没有事先思考和准备,会变成描述一件大学里对其印象或影响最深的事,然后戛然而止,未细想过为何要摆出这件事例,有论据,无论点,想通过事例论证怎样的一个论点,这个论点就是你在工作中的感悟。
此题经过变化后,可变成“谈谈你在大学里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你在大学里改变最大的方面,以及它对你今后工作的启发”,同样适用本题的答案。
所以,自我认知类的知识可以事先进行梳理,一案多用。
在转变中,可以是自己曾经的缺点在大学里改正了;可以谈自己在大学里培养了学习或能力上的优势,或思想上价值观受到某些正面事件的影响,发生了积极的改变,也可以是兴趣爱好的变化,这些改变或经验或教训都对自己的工作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也就是对工作的启发和感悟。
答题时,可以使用一些答题技巧。
如赋予答案一定的逻辑框架。
开头可采用并列式结构,简单阐述自己在进入大学后转变的几个方面。
在具体答题时,可采用例证法,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
也可用对比法讲述中学与大学具体表现,加以剖析对照,突出转变的重要性。
考生注意讲述的转变内容,尤其是所举的事例,一定是要与岗位匹配的,能突出考生在此岗位上的优势。
考生需事先对该职位的工作性质、任务责任、职位所需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术特长、个性特征等有详细的了解,才能在答题中体现自己的正确自我认知,充分展现自身具备的能力和优势,才能获得考官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