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专题一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自有 其正面、负面的作用和影响(表现在哪 些方面呢)。
正面影响与作用
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 对包括君王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 力内在基础。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 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在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 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在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 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传统节日均来源于农 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其他民族,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 识和总结,不同专家有不同的意见。而我们学习 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就是从各个方面、各个角 度来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把握它的民族性和特 殊性。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从其强大的生命力、务 实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家国一体的宗法集体 主义文专题一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目录
一、中国文化的类型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三、相关补充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 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集 中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 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一、何种类型:
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山脉河 流等地形地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部,自然资源 丰富,物产富饶;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 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 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如佛教文化的传入 和中国化。
中国民俗文化的类型
中国民俗文化的类型
中国民俗文化的类型有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包括采集民俗、狩猎民俗、畜牧民俗、农耕民俗、手工业民俗等。
)
(2)共商业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1)家庭民俗,包括称谓民俗、排行民俗、亲族民俗、财产继承民俗等。
(2)村落民俗,包括集市民俗、乡规民俗、村社民俗等。
(3)民间组织民俗,包括行会民俗、社团民俗、帮会民俗等。
(4)礼仪民俗.包括生育礼俗、成年礼俗、婚嫁礼俗、寿诞礼俗、丧葬礼俗等。
(5)岁时节日民俗,包括传统节日、公历节日、宗教节日、二十四节气等
3、精神生活民俗
(1)信仰祭祀民俗,包括民间宗教信仰、巫术星占、礼俗禁忌等;
(⑵)口承语言民俗,包括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谚语、方言俚语等;
(3)民间艺术民俗,包括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小戏、民间舞蹈等;
(4)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包括民间游戏、民间体育竞技、民间杂艺等。
(⒂)民俗旅游资源。
第3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3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庞大丰富的系统,包含了众多类型和特点。
下面将从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探讨。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崇尚和平: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平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内心的平静。
这种和谐观念在中国文化中贯穿始终,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追求。
2.注重传统礼仪: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尤其是家庭、社交场合以及官方场合的礼仪。
尊重长辈、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观。
3.尊重圣贤思想:中国文化中崇尚圣贤思想,尊崇古代圣人和智者,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和智慧被广泛传承并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
以下是宗教文化的特点:1.多元和融合: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不同宗教之间相互交融、共生共存。
佛教和道教都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同时伊斯兰教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2.尊重自然:中国宗教文化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相呼应,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
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婚礼习俗、饮食习惯等等。
以下是民俗文化的特点:1.重视家庭:中国民俗文化非常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崇尚尊敬长辈、家族的传承和维护。
家庭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单位。
2.丰富的节日文化:中国拥有众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集体记忆,丰富多彩。
3.多样化的饮食习惯: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各地菜系独具特色。
中国菜以其美味和独特的烹饪方式闻名于世。
除了以上介绍的类型,中国文化还包含了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养生保健、中医药、武术等多个领域的传统知识和技艺。
中国传统文化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形式是中国历史、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体,贯穿着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文明史。
它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曲艺术、书法绘画、建筑艺术、服饰美术等等形式。
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是一种充满哲学思想的语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汉字的书写更是独具特色,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方式,而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就以其神奇的笔法、独特的字体、精湛的技艺,在书法艺术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传奇。
二、音乐舞蹈音乐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古筝、琵琶、笛子、二胡等乐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民间舞蹈则有扇子舞、腰鼓舞、绣球舞等,每种舞蹈都带有地域、民族、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它们的动作优美、形态奇特,表现出优美浪漫的古代生活风情。
三、戏曲艺术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古代戏曲分为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川剧、评剧等多种类型。
其中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绚丽的舞台效果以及精湛的表演技巧在中国以及海外都享有盛誉。
京剧的唱腔、表演手法、服饰造型、脸谱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四、书法绘画书法是用笔墨书写汉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书法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和篆书,并且被誉为“文化至宝”。
绘画则是以墨、水、色等材料为笔,以绢、纸、壁等材料为画面,展现出古老而又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画家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都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中的佳作。
五、建筑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是一种体现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艺术形式。
传统建筑分为寺庙、宫殿、园林、民居等多类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紫禁城是建筑史上的经典,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而是一个文化的符号。
中国园林设计则以“山、水、建筑、植物”为依托,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六、服饰美术中国传统服饰美术是与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与观念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形式。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知命等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天地有德”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念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精密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罪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如英语中uncle和aunt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第四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第四讲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类型和特点。
它的类型可以分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现代化文化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首先,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崇尚中庸之道,在思想、道德、礼仪等方面有明确的规范和原则。
例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人伦关系,重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此外,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艺术形式注重以形似神、以人为本,追求的是内在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其次,现代文化是中国在近代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源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现代文化注重个性和自由,追求个体的独立和自主。
例如,中国的新文学运动在20世纪初兴起,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篇章,强调写实主义和个体的心灵体验。
此外,电影、摄影、舞蹈、时装等现代艺术形式也在中国迅速发展,反映了现代化社会的多元文化。
最后,现代化文化是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现代化文化强调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国际交往等方面,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和全球化的重要文化表现。
例如,中国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和社交媒体成为现代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国际化教育等也是现代化文化的具体体现。
现代化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开放,同时也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总之,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多种多样,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明,现代文化展示了新时代的思想和艺术创作,现代化文化表现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时代的特点。
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性,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欢迎阅读下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
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目前,虽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第一,强调知行统一,知识与道德统一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其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其宇宙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他看来,人伦效法自然。
他把自然人格化了,伦理化了,人的价值以伦理原则为尺度。
从认识论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知行统一,认识与道德统一,认识的目的是在于觉悟,在于行德。
《白虎通义》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所谓觉悟,就是打开心灵的混沌,焕发德行的潜力。
以德行觉悟为认识的主要目标,既是中国文化伦理型性格的表现,又助长了它的伦理化走向。
因此,中国文化认识外在客观事物,即使是自然界,也把它与人伦道德搅在一起,而不把它当作独立的认识对象。
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可以称作“德性文化”。
在这种“求善”的德性文化模式制约下,中国的“治道”要津不在“法”冶,而在“人”治,而“人”治又特别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
“以身训人是之谓教,以身率人是之谓化”,尊者、长者尤其要讲究以表率服人。
所谓“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
类型和特点
2、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民本思想产生于殷周之际 尚书》 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尚书》:“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本固邦宁”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左传》 夫民,神之主也, 《左传》:“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天生民而树之 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 君,以利之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 之”。 老子: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无常心,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孔子: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修 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 响和制约, 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 与这个系统相适应, 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政治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人格在社会生活和政 治生活中拥有无形却强大 的影响力, 的影响力,道德威力是一 种比法律更重要、 种比法律更重要、更有效 的统治手段。 的统治手段。
2、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 孟子: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王阳明: 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满街都是圣人” 3、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鼓舞人们自觉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 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 节。 4、伦理政治型文化的消极影响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独创性、悠久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 独创性、 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性、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 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现、家族本位、重 德精神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强大的生命力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文化元素,涵盖了从社会价值观到宗教、历史、传统美学到博物馆、艺术和文学,以及更多。
它深入地影响着每一个拥有这种文化的民族的生活以及生存。
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最早形成的文化形式。
传统的中国宗教文化包括道教、佛教、法教、儒家、文化之乡,这些宗教从古至今不断吸收社会新的观念和理论,互相影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理念,对中国的正常社会秩序有着巨大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中国文化形成的历史轨迹。
从古代起,中国历史就一直保护着近代中国文化的精神,比如“四书”、“五经”以及儒家思想,它们不仅是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哲学,也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根据地。
艺术文化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文艺、工艺品、舞蹈、戏剧等。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学习辅导一、学习要求:第四章主要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伦理政治型文化,具有五种突出特点。
重点掌握:伦理政治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特点。
二、知识点归纳:(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型的分析意见目前关于文化分类的讨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按地理环境区分文化类型,认为任何民族的文化,其产生、衍变、丰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土壤里完成的。
中国因地域广阔复杂,自古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即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
河谷型文化的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草原型的文化特点是流动性和外向性明显;山岳型文化特点是封闭性和排他性突出;海洋型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冒险性较强。
河谷型文化是一种以农业为主体的混合型文化,有较大的伸缩性和较强的适宜性,有很强的容纳、吸收和同化别的文化的潜力,所以几千年来不断融合和同化了相当多的草原、山岳和海洋文化,使它的内涵Et益丰富和充实起来,始终保存着自己的发展基因。
但由于中国河谷型文化是一种单向的发展类型,给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某种不良影响,主要表现是文化结构的单一化倾向和文化心态上的自我优越感。
第二种意见是按照观念文化和一定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将文化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等。
认为中国文化孕育诞生在一个农业宗法社会的母体之中,大约在氏族社会后期,中国就进入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其后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干。
纵观中国农耕文化从萌芽到发达的历史,其经济结构的许多特色在相当程度上给中国文化以影响。
长期的农耕生活对中华民族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人们安土重迁,追求生活的稳定与安宁,缺乏冒险精神。
中国封建统治者视农业为立国之本,认为商业和手工业是“困辱游业”,甚至认为“务末”则丧国。
第三种意见则是审视中国文化形成发展走过的路程,认为儒、道、墨、法、佛等诸家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内容。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1、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 、 2、农业经济格局 、 3、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的特点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 6、重人伦轻自然但学术倾向 、 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
(一)天人关系上对人的充分肯定。 天人关系上对人的充分肯定。 天人合一之天已经是伦理化的天, 天人合一之天已经是伦理化的天,也就是天是 人的本质的某种反映。 为天地立心” 人的本质的某种反映。“为天地立心”云云就 是如此。 是如此。
(二)儒家强烈的无神论倾向(人神关系上的以 儒家强烈的无神论倾向( 人为本)。儒家学者一贯反对以神为本, )。儒家学者一贯反对以神为本 人为本)。儒家学者一贯反对以神为本,孔子虽 然承认天命,但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 然承认天命,但对鬼神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他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雍也》 他的弟子问如何事鬼神, (《论语 雍也》)他的弟子问如何事鬼神,他说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孔子是将现实的 人生问题、人的生命问题始终放在第一位。 人生问题、人的生命问题始终放在第一位。 这种思想从孔子开始,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 这种思想从孔子开始,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最 后在宋明理学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后在宋明理学中得到集中的体现。中国文化在中 世纪诸大文明体系中是唯一一个世俗的文明, 世纪诸大文明体系中是唯一一个世俗的文明,与 此有直接关系。 此有直接关系。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圣才出品】
(5)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 的庞杂精细。“尊亲”成为中华民族古已有乊的道德传统,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 和母体。
3.中国文化的诸特点对中国现代社会有何影响? 答:(1)中国文化的特点 ①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②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③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④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8/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⑤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⑥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⑦经学优先幵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2)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①中国人往往表现出习故蹈常的惯性,喜常恶变。反映在精英文化中,求“久”的观念 应运而兴。反映在民间心态中,是对用具追求“经久耐用”,对统治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 祈求延绵永远。 ②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仸和义务,个人的权利则丌那么重要。由尊祖到敬宗 再到收族,整个社会就团结统一起来。传统文化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忽略个人在 社会中的权利,使道德平等意识仅仅成为一种理想,不“权利”相联系的“法制”观念没有 用武乊地。 ③从文化史角度看,由于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广泛影响,在古代学术史上关于严密逻辑 结构的理论、关于技术性控制的实验,以及二者乊间相互联系验证的操作,都没有得到重视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的倾向是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乊一。 ④中国文化的伦理性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 风亮节。 ⑤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以究天人乊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世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⑥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使古代的知识论从未不道德伦理学说明晰地区分开,伦理 道德学说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绵延丌断,甚至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 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中国文化类型及特点
中国文化的种类和特点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种类半关闭的大陆型地区、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构造,互相影响和限制,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生计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种类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单在观点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长远的影响,并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意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求实、乐天知命等假如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能够称之为“德行文化”,一种德智一致、以德摄智的文化。
着重人与自然的和睦与一致,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此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亲母亲,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能够与天地相通。
所以能够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能够“合其德”。
“天地有德”1.中国文化的伦理种类,在社会本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系统的完美及其影响的长远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一样,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足的状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到的宗法系统。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点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并且其形态在此后的发展中日趋精美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系统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变为法律条则(如不孝成为犯法的“元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远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意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意理方面,中国人素来对血缘关系分外着重,其语言表现是家属称呼系统的错乱精美。
不单好像世界诸多民族同样纵向区分辈分,并且在父亲母亲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如英语中 uncle 和 aunt 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亲母亲、叔父亲母亲、姑父亲母亲、舅舅亲母亲、姨父亲母亲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常常怀有浓郁的“孝亲”感情。
第十八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五、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西周时宗法道德观念的确立,使神学独断的观念 削弱以致被摆脱。 对道德来源的看法:孟子认为,道德之善,来源 于人的本性。荀子认为,礼义道德来源于后天环 境对人性的陶冶、改造。 《孟子·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 对于鬼神的看法,儒家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实 用的一面。道家否定有人格、有意志的神。 《论语· 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 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中国文化强健延续力的成因:东亚大陆特 殊的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中 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 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农 耕经济的持续性。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六、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表现出鲜明的 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但对于自然界本 身的认识和改造却受到忽视。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政治领域,统治者 用人重德不重才;在教育领域,往往是身 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在科技领 域,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是中国科技 在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文化伦理型特征的社会根源
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 的长期存在。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 法律条文,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 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三、伦理道德学说是中华学术的 首要重心
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方面内容构成: 人伦关系原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人性 的认同。概括地说,就是人伦、人道、人 性。“礼”的法则,“仁”的原理,修养 的精神,构成中国伦理体系的基本结构要 素。 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 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影响之大, 导致道德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互 摄互涵,畛域不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半封闭的大陆型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不仅在观念的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着久远的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传统社会心理和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知命等⏹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气”)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自然天地,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天地有德”1.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
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的观念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而且其形态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精密化。
⏹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罪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如英语中uncle和aunt的汉语对应词,竟有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等五种之多。
⏹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尊亲”成为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道德传统。
⏹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等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正是由于在尽孝、尽忠这两大伦理观念上有所修正,汉译佛典甚至伪造《父母恩重经》,阐发孝道,宣扬忠君,这才获得民众的理解,得以顺利发展。
2.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影响之大,导致道德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互摄互涵,混淆不分。
⏹人伦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亦被人伦化,天人之间攀上了血亲关系,君王即“天子”,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
⏹中国古代的知识论从未与道德伦理学说明晰地区分开,为学的目的主要固在求“真”—探索自然奥秘,而更在于求“善”—追求道德觉悟。
⏹自然科学、分析哲学难以获得充分地发展,伦理道德学说却延绵不断,甚至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
政治学成为道德评判,政事被归结为善恶之别、正邪之争、君子小人之辨;文学强调教化功能,成为“载道”的工具,史学往往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更以德育居首,所谓“首孝悌,次见闻”,“行有余力则学文”,知识的传授倒退居其次。
至于哲学,往往与伦理学相混融,主要是一种道德哲学。
儒学尤其突出:“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梁启超)。
3.伦理型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正面: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对包括君王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人格评判式的道德制约在缺乏分权制的古代中国,所发挥的社会调节功能不可低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还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
⏹负面: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有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如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化。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也有同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内在基础。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在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在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
传统节日均来源于农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其他民族,节日多来源于宗教。
⏹农本商末、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中国式的农业社会可谓根深蒂固。
⏹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群体价值趋向。
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人,从小农业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运思方法是注意切实领会,并不追求精密谨严的思辨体系,被西方人称赞为“最善于处理实际事物”的民族。
⏹“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更是直接从农业文明中生发出来的国民精神。
⏹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与农业文明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中国人受到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到收获这一循环状况以及四时、四季周而复始现象的启示,产生一种循环论的思维方式。
农业社会中的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能力,因而社会运行缓慢迟滞。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很容易滋生永恒意识,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袭故蹈常,好常恶变。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不是以奴隶制的国家代替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而是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家国一体”的格局。
⏹氏族社会的解体在我国完成得很不充分,因而氏族社会的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残余大量积淀下来。
几千年来,全社会并未长期存在如同古代印度和欧洲中世纪那样森严的等级制度,社会组织主要是在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间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不仅由于氏族社会解体极不充分,还由于此后自然经济长期延续,“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而这些村社中又包含家庭宗族与邻里乡党两大网络,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
这种社会结构给宗法制度、宗法思想的迁延、流播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以宗法氏族社会传说的圣人—尧舜为圣人,以宗法氏族社会的“大同世界”为理想的社会境界,社会组织结构长久地笼罩在父系家长制的阴影之下,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
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因此,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个人的权利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这就是所谓的“人道亲亲”。
⏹《礼记·大传》中解释“人道亲亲”说:“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由尊祖到敬宗再到收族,整个社会就团结、统一起来,这正是儒家的思路。
⏹从“亲亲”的观念出发,可以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关系的一整套处理原则,都是以义务观念为核心的。
⏹《大学》提出“知止”的范畴,具体表现在“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等等,这都是义务的概念。
⏹正是由于传统文化重家族而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因而总是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而忽略了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也就使得“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的道德平等意识仅仅成为一种理想,而与“权利”相联系的”法制”观念在这样的系统之内无用武之地,这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二元性。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长期运作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商品交换欠发达、彼此孤立的经济。
在这种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统治加以整合,以抵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则来自专制君主。
因此,“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乃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中国农业社会需要并养育了一个君主集权政体,而这种君主集权政体一经形成,又称为超乎社会之上的异己力量,它剥夺了人民群众的一切权力,将军、政、财、文大权全部集中到朝廷以至皇帝个人手中。
马克思“东方专制主义”⏹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依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如此方能为朝廷提供租税赋役,保障社会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社稷家国方得以保全,否则便有覆灭崩溃之虞。
因此,“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的思想传统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民为邦本”、“使民以时”、“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是双重的,“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一方面,以“爱民”、”重民”、“恤民”为旗帜的民本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极端形态——“残民”、“贱民”、“虐民”的暴政和绝对君权论是对立的,历来抨击暴政的人几乎无一例外的提倡民本思想。
⏹另一方面,民本主义又和君主专制主义的一般形态相互补充,构成所谓“明君论”。
这种明君“重民”、“惜民”,民众则将安定温饱生活的希望寄托于明君。
⏹民本主义与主权在民的民主主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民本主义严格划分“治人者”与”治于人者”,它是从治人者的长治久安出发,才注意民众的力量和人心向背。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一方面强调“国以民为本”,另一方面又强调“民以君为主”,在他们看来,“尊君”和“重民”是统一的。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同世界上任何民族一样,在中国的远古时期,也产生过原始的宗教以及对天命鬼神的绝对崇拜。
直到殷商,仍然尊神重巫。
⏹西周时,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产生了重要变化,开始“疑”天及“敬德保民”。
从宗法中产生道德,而道德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宗法道德观念的确立,使神学独断的观念削弱以至被摆脱了。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等相区别的一个突出之处。
⏹在欧洲以及印度,宗教的神或上帝、佛,是最高的信仰,是精神的寄托。
而最高的善,生活的目标,人们的行为准则,都是从宗教的神的诫命或启示而来的。
道德来源于神启,宗教的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