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土壤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土壤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土壤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土壤地球上广泛分布着土壤,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壤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我们将学习土壤的形成、组成和类型等知识点。

本文将从土壤的定义开始,逐步展开对地球表层土壤的分析。

一、土壤的定义与形成土壤是由无机物、有机物、空气、水和微生物等组成的地球表层的自然体系,是植物生长的基质。

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通常需要几百到几千年的时间。

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和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二、土壤的组成1. 矿物质:土壤中的矿物质主要来自岩石的机械破碎和化学风化,包括石英、长石、云母、蛭石等。

矿物质对土壤的肥力和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植物残体、动物尸体和微生物的分解产物等。

有机质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结构。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对植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水分除了对植物提供水分外,还能溶解和运输养分。

4. 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土壤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分解和养分的供给。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土壤的成因和发育过程,地理学家划分了多种类型的土壤。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的土壤类型:1. 黄棕壤:黄棕壤是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

它呈现出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透水性,适合于农业生产。

2.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其呈现出红色或橙红色,富含铁、铝和有机质。

红壤肥力较高,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非常适合种植茶叶、烟草等。

3. 黑土:黑土是在寒温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土壤类型,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黑土肥沃,适合种植小麦、大豆等作物。

4. 沙质土壤:沙质土壤的颗粒较大、透水性好,但保水和肥力较差。

沙质土壤主要分布在沙漠和沙地等地区。

5. 粘土土壤:粘土土壤的颗粒颗粒小,含有较高比例的粘土颗粒。

高中地理关于土壤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关于土壤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关于土壤知识点总结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4)土壤的形成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相关知识:土壤的来源于结构土壤是由各种颗粒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以及各种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轮虫,线虫,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鼹鼠,野鼠等构成。

土壤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大家庭。

是最复杂的生态环境。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颗粒的矿物质。

包括沙粒,土粒和胶粒。

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成分复杂。

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农作物养分氮,磷,钾,硫等的重要来源。

土壤有机质(腐殖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遗体及其分泌物。

土壤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

以及人为施入的各种有机肥料。

土壤是由矿物质和有机腐殖质组成的固体土粒,是土壤的主体。

约占土壤体积的50%,固体颗粒间的空隙由气体和水分占据。

土壤气体中绝大部分是由大气层进入的氧气,氮气等。

小部分为土壤内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

土壤中的水分主要由地表进入土中,其中包括许多溶解物质。

土壤中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土壤是岩石圈顶部经过漫长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

物理风化的本质是将地表整块岩石分解成大量小碎屑的过程。

化学风化则改变了岩石的化学组成和矿物面貌,其中地表水和大气中的氧,二氧化碳的作用最为重要。

化学风化使矿物分解,形成以粘土矿物为主的松散物质。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更为关键,生物的风化作用是通过新陈代谢和降解作用实现的。

地理土壤 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 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概念和形成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有机和无机物质混合的固态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本载体,含有水和空气,并支持着生物的多样性。

2.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

其中,母岩的风化、植被和动物的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以及水和气候的侵蚀和侵蚀是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

二、土壤的成分和结构1. 土壤的主要成分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

其中,矿物质占据了土壤大部分的重量,主要由矿物颗粒和有机质组成。

2. 土壤的结构土壤的结构由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决定。

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粉砂土、壤土、砂壤土和重壤土。

而根据土壤颗粒的形状,土壤可以分为砂土、干式土和云母土。

三、土壤的类型1. 根据成分和性质划分的土壤类型根据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土壤可以分为沙土、壤土、壤土和淤泥土。

其中,沙土主要由沙粒组成,透水性强;壤土主要由粉砂、黏土和有机质组成,具有较好的保水性;煤土主要由粉砂和有机质组成,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淤泥土主要由淤泥颗粒组成,主要分布在河流和湖泊的沉积物中。

2. 根据地理位置和环境划分的土壤类型根据土壤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土壤可以分为森林土、草地土、农田土和河漠土。

其中,森林土主要分布在森林地带,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适合树木和植物的生长;草地土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区,具有较高的肥力,是畜牧业的适宜土地;农田土主要分布在农业区域,根据土壤的肥力和适合的作物不同,可以分为黑土、红壤、黄壤等不同类型;河漠土主要分布在河流和河岸地带,受水文和泥沙的影响,土壤肥沃度和水分含量有较大差异。

四、土壤的功能和用途1. 土壤的功能土壤的功能主要包括植物生长的基本载体、水分的调节、有机质的储存和分解、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的建设和生活所需的资源。

2. 土壤的用途土壤广泛用于农业、畜牧业、工业和建设业等领域。

在农业中,土壤被用于种植农作物和果树,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在畜牧业中,土壤被用于草原和饲养场地的建设;在工业中,土壤被用于矿产开采和能源储备;在建设业中,土壤被用于房屋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土壤地理知识点

土壤地理知识点

土壤地理知识点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再次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是指生物在其风化产物的基础上进行植物营养元素的富集、保蓄,使部分营养元素暂时脱离地质大循环的轨道。

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次以及母质层次,即 A,B,C层。

土壤景观:即景观中的土壤部分,以土壤为主体,特别是以土壤剖面及其发生层次为主体,反映该土壤所分布的地貌、植被、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总体自然特征。

土壤的绝对年龄:是指土壤从母质上开始发育,直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

土壤的相对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用土壤剖面的分异程度来确定。

土壤风化淋溶系数:指的是母质或土壤中各种盐基的氧化物与氧化铝的分子比值。

土壤风化系数:淋溶层氧化钾与氧化钠的分子比和母质层中氧化钾与氧化钠分子比的比值。

单个土体:指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一般统计的平面面积在1-10m2不等,即在这个范围内,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是连续的,均一的。

当然,这是一种人为的统计划分。

聚合土体(土壤个体):在一定的范围内,一群在统计意义上具有相似性的单个土体。

它是进行土壤分类的基层单位,如土种或土系等。

潴育化过程:实质上是土壤干、湿交替所引起的氧化与还原交替的过程。

潮土化过程:在冲积平原上,地下水参与的条件下,发生潴育化过程,再加上人为熟化,称为潮土化过程。

潜育化过程:土壤在长期处于水分饱和、缺氧的条件下,有机物质进行嫌气分解,产生还原性有机物,并使铁、锰等无机氧化物还原成低价态,土壤颜色也随之转变为蓝灰色或青灰色。

这一还原过程即为潜育化过程钙化过程:是指母质或土壤中碳酸钙(镁)的淋溶作用。

粘化过程:是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聚积过程。

粘化分为残积粘化和淋淀粘化。

地理土壤知识点初中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初中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初中总结学科内容:地理学段:初中关键词:土壤,地理,初中一、土壤的形成1.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层的疏松物质,由岩石经过风化、物理和化学作用,再加上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的作用所形成。

2. 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岩石的风化、破碎和分解,有机物质的堆积和微生物的作用。

3. 风化分解:岩石受到自然力的作用,如温度变化、水分、植物生长等,使岩石发生变化。

4. 有机物质的堆积:植物和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堆积。

5. 微生物的作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土壤中繁殖,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肥力的增强。

6. 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形、植被和时间的影响。

7. 气候:气候决定了风化和糜烂的速度,寒带气候和热带气候土壤的形成过程不同。

8. 地形:山地、平原、丘陵地形土壤的形成受地形的影响。

9. 植被: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形成也不同,如丛林的土壤和草原的土壤。

10. 时间: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土壤的性质与形成时间有关。

二、土壤的类型1. 棕色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通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2. 黄棕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北,属于雷州半岛等地区。

3. 黄色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周围和新疆等地区。

4. 红黄土:分布在江汉平原周围和云南高原的部分地区。

5. 红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平原。

6. 山地土: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带。

7. 海岸土:分布在沿海地区。

8. 沼泽土:分布在低洼地区和湿地。

9. 盐渍土:分布在干旱地区和盐碱地。

10. 灰土:分布在华北地区。

三、土壤的结构1. 土壤的颗粒结构,土壤颗粒的大小不同,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2. 砂土:颗粒大,排水性好,通气性强,但保水性较差。

3. 壤土:颗粒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保水性、通气性和肥力较好。

4. 粘土:颗粒小,保水性好,但通气性差,容易粘黏。

5. 土壤的结构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适合的土壤类型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四、土壤的肥力1. 土壤的肥力主要由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和微生物数量等因素决定。

高中地理知识点:土壤

高中地理知识点:土壤

高中地理:土壤土壤处于四大地理圈层的过渡地带,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如土壤中的有机质来源于生物圈各个体、遗体和排泄物等,水分和空气则分别来自水圈和大气圈,而岩石圈更是构成了土壤的“骨架”;同时土壤也反作用于以上四大圈层,比如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此外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更重要的是土壤能生长植物的特性,决定了只有土壤能将无机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有机界(生物圈)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说没有土壤这一中心枢纽,就没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土壤的枢纽作用可通过下图表现:上文所述土壤作为枢纽的重要性的根本原因何在?就在于土壤可以很好地提供和调节内部的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包括水、各种养分元素、空气、热量等,这即是土壤的根本属性——肥力。

而土壤的肥力则由其构成所决定,土壤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如下表:需要明确的是,不同地区由于地形、气候、生物等因素不尽相同,当地的土壤在组成结构上也有明显差异,这样就造成了土壤肥力的差异,如土壤偏酸或碱性时,土壤肥力很低;如果各组成部分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比例,则能最好地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即肥力最高。

理想土壤成分的各部分体积比例如下图所示,矿物质约占45%,有机质约占5%,而水分和空气则各占25%左右。

在了解了土壤的组成成分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去探究土壤的有关知识:土壤各部分组成成分来自于哪一方面?土壤经历着什么样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人类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壤?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们可以得出答案:土壤的“骨架”——矿物质形成于母质岩石及其风化壳,而有机质来源于生物体,同时土壤的形成还受地下水、河流、降水、气温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其形成过程可以概括如下:从上图可以看出,土壤的形成起源于岩石的风化,这—过程需要气候、生物等因素的参与,而低等植物的着生则意味着有机质将添加到土壤中来,因此标志着成土过程的真正开始。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1.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

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些?它们的性质如何?(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

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化学催化聚合学说动植物残体的中间分解产物如氨基酸酚类蛋白质土壤腐殖质本质素等2两种有机质转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有机质的转化是土壤形成中最重要的过程矿质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腐殖化过程是矿质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第一章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绪论
一、 土壤的基本概念(掌握)
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位置:地球陆地表面
存环境质量的作用
二、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掌握)
(一)土壤圈概念和研究意义 ● 概念:由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 1938 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模,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二)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
2.土壤污染 ▲ 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当其含量超过土壤的容量和自净能力时,引起的土壤理
化性质恶化,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人畜健康受到危害的现象。 ▲ 污染物类型:①工业三废;②城市污水和垃圾;③化肥和化学农药;④放射性物质。 ▲ 土壤污染的后果:①降低农副产品的品质;②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④降低土壤维护和改善人类生
粒级分析也叫机械组成分析或土壤颗粒分析。
2. 划分:砾石、粗砂粒、细砂粒、粉砂粒、黏粒。
4
(二)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1.概念:是指不同粒级(组)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
2.分类:根据土壤机械组成的相似与否,把土壤质地划分为 3 大类别,12 个类型(美国制):
土壤质地类型表
类别
类 型(12 个)
三 、土壤有机质 1.概念:是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中间分解产 物、腐殖质。其中以腐殖质为主。 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土壤分为: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性、富含养分的固体物质,是支撑植物根系并供给植物养分生长的重要基础。

在地理学中,土壤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农业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土壤的定义、形成、类型、特性、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长期受自然力和生物力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层陆地表层。

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与此同时,土壤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多种物质和作用,在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受到气候、母岩、地形、植被、动植物、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而言,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岩石破坏、物质迁移和淋溶、物质聚积和土壤生成。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其形成过程、成分、性质和利用方式,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壤、棕土、黑土、沼泽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四、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土壤的孔隙度和贮水性等;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程度、土壤动植物的多样性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土壤的适宜性和利用价值。

五、土壤的利用土壤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土壤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地理学中,土壤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理区域对土壤的利用方式千差万别,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六、土壤的保护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污染问题。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矿化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3倍—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高一地理必修一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天然的、相对薄而不连续的物质覆盖层。

它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土壤的几个主要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气候、岩石、地形、植被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岩石风化是土壤形成的首要因素。

当岩石暴露在地表时,受到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的影响,发生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最终形成颗粒状的岩屑。

接着,生物作用也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包括植物的根系渗透、微生物的活动等。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主要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

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由植物残体和动物遗体等有机物质分解而来,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植物的生长、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起到重要作用。

土壤中还包含着各种生物,如细菌、真菌、蚯蚓等,它们参与土壤的养分循环和分解作用。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同,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沙土、粉土、壤土和黏土等。

沙土颗粒较大、排水性好,土壤肥力较低;粉土颗粒介于沙土和壤土之间,适合农作物生长;壤土颗粒较细、肥力较高;黏土颗粒最小,排水性较差。

四、土壤的功能土壤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植物通过其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

其次,土壤还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各种土壤微生物和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平衡。

此外,土壤还具有水文调节的功能,它可以吸收和储存水分,还可以调节地下水位和地表径流。

土壤还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和分解能力,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五、土壤保育与治理土壤保育是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行动,它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壤保育的措施包括合理耕作、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

合理耕作包括合理施肥、轮作休耕等,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

植被恢复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地表覆土层和改善土壤结构。

高考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土壤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在高考中,土壤知识点经常成为考生备考的难点。

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和复习,下面将土壤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高考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是地壳最上部的带状表层,由可风化的岩石和有机物质组成。

土壤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岩性、植被和微生物等。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土壤形成,而寒冷干燥的气候则对土壤形成不利。

岩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类型,不同的岩性有不同的风化速度和成土能力。

二、土壤的成分土壤的成分主要包括矿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

矿质是土壤的无机基质,它来源于母岩的物质组成,其中主要包括石英、石灰石、黏土等。

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和排泄物,在土壤中起到了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等作用。

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重要的介质,它们影响着土壤中的生物活动和物质交换。

微生物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土壤的有机物质分解和养分循环过程。

三、土壤的类型土壤的类型很多,根据地貌、气候、植被等因素,可以分为砂质土壤、黏土质土壤、壤土质土壤和腐殖质土壤等。

砂质土壤颗粒较大,通透性较好,但保水能力较差;黏土质土壤颗粒较小,保水性较好,但通透性较差;壤土质土壤则是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的一种类型。

腐殖质土壤是由大量的腐殖质组成,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保肥性能。

四、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有质地、结构、容重、保水性等。

质地指的是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成,结构则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容重则是单位体积土壤的重量,保水性则是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

化学性质包括酸碱性、养分含量等,酸碱性影响土壤的生物活动和植物的生长,养分含量则是土壤的肥力指标。

生物性质则主要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五、土壤的利用与保护土壤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资源,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地理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地理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地理土壤,作为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组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的课程中,对土壤的形成、分类、特性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阐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壤相关的地理知识。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母岩类型、生物活动和时间等。

在气候方面,温度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有利于土壤的发育。

地形也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山地的侵蚀作用会使得土壤层较薄,而平坦地区的土壤层相对较厚。

此外,母岩类型决定了土壤的矿物成分,不同的母岩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生物活动,如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也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成分。

最后,时间是土壤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土壤的成熟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

二、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的质地、结构、层次和化学性质,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分类系统有土壤质地分类和土壤系列分类。

土壤质地分类主要根据土壤中砂、粉砂、黏土等颗粒的比例进行分类,如砂质土、黏土等。

土壤系列分类则是根据土壤的发育程度和母岩类型进行分类,如棕壤、黄壤等。

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特性和分布,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包括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颗粒大小、结构、密度、孔隙度等,这些特性影响着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根系的生长。

化学性质则涉及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

土壤的这些特性共同决定了土壤的生产力和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

四、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土壤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例如,通过轮作、施用有机肥料、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自然界的岩石带的表层,它是人类生产和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本文将对地理土壤的定义、形成、组成、分类和功能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理土壤的定义地理土壤是地球表面岩石圈与大气圈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物,是由固体颗粒、水、空气和有机物质组成的,呈现出一定层次和形态的地球表面的物质。

它是地球上居住的物种提供水分、营养和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自然资源。

二、地理土壤的形成地理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首先,岩石经历风化、侵蚀和岩性变质等自然力量的作用,逐渐分解成颗粒状的物质。

然后,在水的作用下,这些颗粒沿着坡降、河流或冰川运动,并与其它物质混合,形成了土壤。

最后,生物活动的参与为土壤提供了有机物质和氮、磷、钾等营养物质。

三、地理土壤的组成地理土壤的组成主要包括固体颗粒、水、空气和有机质。

固体颗粒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砂、粉砂、粉土、黏土等不同颗粒大小的颗粒。

水在土壤中起着储存和输送营养物质的作用,土壤中的孔隙即空气,提供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分泌物和代谢物等转化而成的,它能提供营养物质和保持土壤结构。

四、地理土壤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地理土壤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土壤的发生过程和性质,可以分为风化壳土壤、重积土壤、湖泊沉积土壤、河流沉积土壤、冰川沉积土壤等。

根据土壤的化学性质和肥力特点,可以分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壤、盐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壤土、肥沃黑土等。

根据土壤的质地和颗粒组成,可以分为砂质土壤、粉砂土壤、粉土壤、黏土壤等。

五、地理土壤的功能地理土壤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提供了水分、养分和生长空间。

其次,土壤具有保持水源、调节水分和气候的能力,对防止干旱和洪涝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土壤还具有保存和分解有机物质的功能,参与有机质的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中国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概述1. 土壤简介土壤是地球表面上的一层颗粒状的新鲜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微生物和根系等组成的,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的形成受到气候、地形、岩石、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土壤的功能土壤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包括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调节水文循环、净化水体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3. 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成分、成因和性质,可以将土壤分为沙壤、粘壤、砂粘土等不同类型。

二、中国土壤特点1. 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东南濒临南海,南临中国海,西南与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西北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相连,北面与朝鲜、俄罗斯(额尔古纳河北岸)交界。

2. 土壤类型中国的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有草土、森林土、荒漠土、湿地土、农田土等,其中以农田土覆盖面积最广。

3. 土壤肥力中国土壤肥力良好,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长江流域的土壤肥力较高,而西北地区的土壤肥力较低。

三、土壤与生态环境1. 土壤保持水源土壤对水源的保持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储存雨水并为植物提供水分,同时还能够调节地表径流,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洪水发生频率。

2. 土壤净化作用土壤能够吸附和分解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3. 土壤与植被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和水分,同时也为植物的根系提供生长空间,土壤和植被之间密不可分。

四、土壤退化与保护1. 土壤退化问题中国的土壤退化问题主要包括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重金属污染等,其中土壤侵蚀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2. 土壤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土壤资源,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植树造林、防止过度开发农荒地、推行节水灌溉等。

五、中国土壤研究与开发1. 土壤科学研究中国的土壤科学研究颇有建树,中国土壤学会成立于1982年,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开展土壤科学研究,推进土壤科学领域的发展。

高三地理土壤重点知识点

高三地理土壤重点知识点

高三地理土壤重点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指地表被植被覆盖的薄层物质,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高三地理学中的土壤重点知识点,包括土壤的定义、形成因素、组成成分以及土壤类型等。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表被植被覆盖的薄层物质,由固体颗粒、液态和气态组分以及有机质组成。

它是地球陆地上生物活动和岩石风化作用交互作用的产物,常常被用作农业,林业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二、土壤的形成因素土壤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岩石的性质、气候、植被、地形和时间等。

其中,岩石的性质对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岩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气候因素对土壤的形成也至关重要,气候可以影响土壤的水分、温度和生物活动等。

植被通过提供有机物质和根系活动帮助土壤的形成。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水分的流动和积聚、风化物质的输送等。

而时间因素则是土壤形成的长期过程,土壤的形成需要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

三、土壤的组成成分土壤由固体颗粒、液态和气态组分以及有机质组成。

其中,固体颗粒包括矿物颗粒和有机质颗粒。

矿物颗粒是土壤中的无机成分,主要由岩石经过风化和淋滤等作用形成。

有机质颗粒是土壤中的有机成分,主要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和分泌物等有机物质组成。

液态和气态组分包括土壤中的水和气体。

水分对土壤很重要,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微生物的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气体主要是空气中的氧气、氮气以及微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成分。

四、土壤的类型土壤的类型根据其成分、性质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常见的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黑土、棕壤、草土等。

红壤是指富含氧化铁的土壤,常见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黄壤是指富含氧化铁和氧化铝的土壤,广泛分布在我国的亚热带和季风气候区域。

黑土是指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

高三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三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三地理土壤知识点【高三地理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生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地理学科中,土壤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以下是一些高三地理课程中的土壤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溶解、侵蚀等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而形成的。

土壤形成受到气候、地形、植被、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黑土等。

土壤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的增添、淋溶作用、铁锈化、胡氏作用等几个阶段。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颗粒大小的成分比例,常见的有沙壤、粘壤、壤土等。

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砂粒状、团粒状、块状等。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的空隙比例,对于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影响。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pH值、养分含量等。

pH值是衡量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不同植物对于土壤pH值的要求有所差异。

养分含量是指土壤中对于植物生长发育有营养作用的物质,包括氮、磷、钾等多种元素。

四、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着丰富的生物群落。

土壤中的生物有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以及蚯蚓、昆虫等大型生物。

这些生物在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养分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保护与治理土壤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此保护土壤对于维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保护与治理方法包括合理耕作、植被恢复、化肥农药的科学使用等。

此外,科学合理的土壤利用与土地规划也是土壤保护的重要措施。

总结:地理学科中的土壤知识点涉及土壤的形成、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以及保护与治理等方面。

对于理解地球表层的运动、生态平衡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增加对土壤这一自然资源的认识,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土壤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土壤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一必修一地理课程中关于土壤的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与组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包括岩石风化、有机物质分解和微生物作用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破碎变成颗粒,植物和动物残体的分解产生有机物质,微生物和地下水的作用使土壤形成。

土壤主要由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分、气体和微生物等组成。

无机物质包括矿物质和岩石颗粒,有机物质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以及它们的代谢产物。

水分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气体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微生物则有助于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二、土壤的类型与特征土壤可以根据其成分、结构和形成过程的不同分为不同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砂土、粘土、壤土和淤泥等。

这些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用途。

砂土是由细砂颗粒组成的土壤,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

粘土含有较多的黏土颗粒,保水能力强但通气性差。

壤土是砂土和粘土的混合物,具有较好的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淤泥是水流携带沉淀物形成的土壤,肥沃但排水不畅。

三、土壤的功能与利用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拥有多种功能和利用价值。

首先,土壤是农业的基础,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同时,土壤还承载着大量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除了农业和生态系统,土壤还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道路建设和废物处理等领域。

通过适当的管理和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的潜力,提高土壤的耕作能力和生产效益。

四、土壤的保护与改良土壤资源的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农业生产中,应合理使用肥料和农药,控制土壤的侵蚀和污染。

此外,人工植被的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也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

土壤改良是提高土壤质量和增加产量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矿物质的添加和土壤通气性的改善等。

这些改良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养分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

本课程知识点小结1.1.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 1.1.2 土壤肥力概念•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 1.2.2 土壤圈的功能•1、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2、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层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3、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 4 、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区域文献资料并通过野外观察对成土环境、土壤剖面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利用进行研究,运用地理比较法和相关分析法,把握区域土壤地理分异规律,绘制区域土壤图,采集土壤标本、分析样品。

其他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并结合书上)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单个土体(pedon) 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聚合土体(polypedon) 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

又称土壤个体、土壤实体。

•土壤发生层(soil genefic horiozons),亦称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

土壤地理知识点

土壤地理知识点

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再次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生物小循环:是指生物在其风化产物的基础上进行植物营养元素的富集、保蓄,使部分营养元素暂时脱离地质大循环的轨道;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次以及母质层次,即 A,B,C层;土壤景观:即景观中的土壤部分,以土壤为主体,特别是以土壤剖面及其发生层次为主体,反映该土壤所分布的地貌、植被、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总体自然特征;土壤的绝对年龄:是指土壤从母质上开始发育,直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土壤的相对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用土壤剖面的分异程度来确定;土壤风化淋溶系数:指的是母质或土壤中各种盐基的氧化物与氧化铝的分子比值;土壤风化系数:淋溶层氧化钾与氧化钠的分子比和母质层中氧化钾与氧化钠分子比的比值;单个土体:指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一般统计的平面面积在1-10m2不等,即在这个范围内,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是连续的,均一的;当然,这是一种人为的统计划分;聚合土体土壤个体:在一定的范围内,一群在统计意义上具有相似性的单个土体;它是进行土壤分类的基层单位,如土种或土系等;潴育化过程:实质上是土壤干、湿交替所引起的氧化与还原交替的过程;潮土化过程:在冲积平原上,地下水参与的条件下,发生潴育化过程,再加上人为熟化,称为潮土化过程;潜育化过程:土壤在长期处于水分饱和、缺氧的条件下,有机物质进行嫌气分解,产生还原性有机物,并使铁、锰等无机氧化物还原成低价态,土壤颜色也随之转变为蓝灰色或青灰色;这一还原过程即为潜育化过程钙化过程:是指母质或土壤中碳酸钙镁的淋溶作用;粘化过程:是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聚积过程;粘化分为残积粘化和淋淀粘化;灰化过程:是冷湿针叶林植被下的一种强酸性淋溶过程,主要表现为铁、铝的螫合淋溶和酸性淋溶;硅铁铝率Saf值:土壤物质粒径<2mm或粘粒粒径<中SiO2的分子数与Al2O3和Fe2O3分子数之和的比值;土壤的纬度地带分布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分布规律;河北省栗钙土的成土过程,土壤资源现状及其利用改良措施成土过程:以Ca化为主一有机质积累:草原残体经微生物转化形成有机质,保留于土壤表层,有机质黑色;有机质只能在50cm以上土层积累,因B层紧实,植物根系不能下扎;二钙化过程:1.产生钙化原因:年降水250-440mm,较少;土壤中Ca素经过如下转化:CaCO3+CO2+H2O→CaHCO32,可溶性Ca随雨水下渗,至一定深度,CaHCO32有分解为沉积下来,逐渐形成BCa层;2.CaCO3来源:⑴母质中含钙;⑵地下水中含钙;3 其上生长的植被大部为喜钙作物,吸钙能力强,利于钙素聚积;3.CaCO3淀积形式:CaCO3淀积产生新生体;栗钙土产生的新生体为粉末状假菌丝,呈眼球状;4.其他元素淋溶问题:Na+、K+易溶于水,被淋失,Ca2+、Mg2+淀积,Si、Fe、Al难溶,未被移动;现状:现在河北张北草原气候恶化、盐碱化、草场砂化、土壤侵蚀、土壤僵化很严重; 措施:1.保护现有草场,恢复和建设新草场;2.总的利用方向应以牧为主,适当发展旱作农业与灌溉;3.稳定粮食总产,提高单产,植树造林,防风固沙;4.在保证粮食自给的条件下,适当地退耕还牧;白浆土的E层与灰化土的E层有什么不同A.灰化土的E层为灰白色富硅的灰化淋溶层,更为重要是具有暗棕色Fe、Al的腐殖质结合的灰化淀积层;B.白浆土E层:,厚度一般在20cm左右,灰白色10YR7/1,湿时浅黄色5Y6/3,雨后常会流出白浆;以粉沙为主,质地中至重壤,结构呈水平层理的片状,湿润状态下结构不明显;粉末,紧实;植物根系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常常低于10g/kg;该层有较多的白色SiO2有大小不等的铁锰结核或锈斑潜育白浆土;气候条件对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成土过程的影响以及造成土壤性质差异;黑土是在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草甸植被下形成的、降水量比黑钙土地区多,蒸发量比黑钙土地区少,土体内碳酸盐遭到淋失,全部剖面无石灰反应,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故明显区别于黑钙土;一般黑土的腐殖质的厚度与腐殖质含量均大于黑钙土;黑钙土是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下形成的具有黑素腐殖质表层,下部有钙积层或石灰反应的土壤;气候条件较黑土干燥,因此淋溶作用相对较弱,土体内有碳酸钙淀积,呈中性至微碱性;其Ah层厚度及有机质含量较栗钙土厚或高,Bk层出现深度较栗钙土深,碳酸钙含量也少于栗钙土;栗钙土处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地区,降水量比黑钙土地区少,蒸发量比黑钙土地区大,腐殖质矿化明显,其含量比黑钙土低,呈栗色,栗钙土的碳酸盐钙点击层的层位比黑钙土高,一般从表层开始为石灰所饱和;土壤性质差异:黑土的机械组成比较单一,土壤质地较粘重,多为壤土到粘壤土;黑土结构良好,水稳性结构体发达,有机质含量丰富,腐殖质中胡敏酸为主,酸性至中性反应,左右,通体无石灰反应,阳离子交换量高,盐基饱和度小;黑钙土有机质以表层最多,腐殖质层的交换量较高,表层土壤一般呈中性,向下逐渐变为碱性,大部分为壤土,有弱的粘化现象,铁、铝氧化物的移动不明显;棕壤与褐土成土过程的异同点;棕壤成土过程一强淋溶:雨多, 枯枝落叶涵养水分,植被根粗,使土壤产生裂隙,水易下渗;二生物复盐基作用:生物给土壤提供一些盐基,称为生物复盐基作用;阔叶植物的残体中灰分元素Ca、Mg、K等含量高,腐解后这些灰分元素回归土壤,补充盐基,使棕壤盐基饱和度较高;三有机质积累较多:茂密的植被为有机质积累提供了条件,土壤上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向下速减;四棕色粘化:以淋移粘化为主;水化的高价Fe氧化物在活性有机质参与下,使土壤染成棕色;由于降水多,造成粘粒下移,在土体下层形成明显的棕色粘化层B层;褐土成土过程一残积粘化:初期脱Ca,全部脱盐,次生粘土矿物形成,Fe、Mn释放活跃;二弱淋溶,Ca淀积:褐土淋溶可分为三级:稍强、中、弱;三有机质C弱积累:褐土表层有机质1%左右,林地土壤在5%以下;原因:1.有机物质来源少;2.湿热同期,微生物活动强烈,易于矿化,不利于有机质积累;3.地势高躁,土体疏松,通气透水,有机质易分解;4.耕作频繁,有机质矿化量大;四褐土化与洪冲积相伴随:通常可见埋藏剖面;在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森林灌丛草原条件下发生的褐色粘化和弱淋溶、Ca淀积、弱有机质积累过程;褐土分布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在剖面中有明显的碳酸钙积聚,粘化作用以残积粘化为主,而淋溶淀积粘化作用较弱,粘化层出现部位稍高,层次厚度小,PH中性到微碱性,SiO2/Al2O3大于棕壤,而铁锰游离度和活化度明显低于棕壤;河北省土壤分布规律水平分布规律南北,在土壤水平带上,分布有:一冷温森林、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黑土带分布于承德丰宁、围场坝上和部分接坝处;在半湿润森林、森林草原植被下,发育着灰色森林土、黑土;该区气候寒冷,年降水量400mm左右,土壤冻结期长达半年以上,表土有机质含量超过3%,淋溶作用较强;土壤偏酸,通体无石灰反应,,呈隐灰化现象;是河北省重要的林、牧业集中产区;二冷温干草原栗钙土带分布于张家口坝上高原、坝下低山丘陵盆地,大体上是我省春小麦、莜麦、马铃薯集中产区;本区气候干冷,大陆性较明显,属于干草原景观,发育着栗钙土,淋溶弱,钙积明显,适于牧业,农业生产受干旱、多风威胁;三凉温、暖温落叶阔叶林、灌丛草原棕壤、褐土带分布于燕山、太行山山地、丘陵和山麓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棕壤处于褐土的上部,比褐土湿润,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水土流失问题,是河北省主要林、果产区;褐土土层较厚,质地适中,适种性广,为我省主要粮、棉、油产区;四暖温耕种草甸型土壤—潮土区分布于河北省冲积平原,过去地下水位较高,具有草甸过程的条件,但受人为活动深刻影响,自然草甸过程难以进行,而发育为潮土;潮土为非地带性土壤,在河北省处于中南部和东南部,面积很大,其北部、西部与褐土接壤,气候与褐土相当,同属暖温带,称为“潮土区”;潮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为河北省重要粮棉油产区;农业生产上存在着汗、涝、咸、碱、薄等问题;东西从西边太行山东麓到渤海海滨,可依次出现如下带谱:棕壤—淋溶褐土—褐土—潮褐土—潮土—潮化盐土—盐土—滨海盐土;为什么棕色针叶林土没有发生典型的灰化过程,而仅发生了隐灰化过程在暖温多雨的季节,真菌分解针叶林凋落物时,形成酸性强、活性较大的富里酸类的腐殖酸下渗水流,含有富里酸类的下渗水流导致盐基及Fe、Al的络合淋溶,使土壤盐基饱和度降低,土壤呈酸性;但由于气候寒冷,淋溶时间短,淋溶物质受冻层的阻隔,这种酸性淋溶作用并不能像灰化土一样有显着发展,与此相伴生的淀积作用也不明显;因此,棕色针叶林土的有机酸的络合淋溶过程只能称为隐灰化过程,这有别于欧亚同纬度的海洋性气候地区的灰化土带;红、黄壤类“酸、红、粘、瘦”的形成原因富铝化过程的三个阶段造成了“酸、红、粘”;(1)原生矿物的分界阶段:矿物分解强烈,在分解过程中,盐基物质大量释放出来,同时形成硅酸胶体、铁、铝氧化物及其氢氧化物,这一阶段造成红壤、砖红壤“粘”的特征;(2)中性淋溶阶段:由于第一阶段大量盐基释放,使土壤溶液变为中性至微碱性,这种条件使一些元素的迁移能力产生了差别,其中盐基物质可被淋失,Si有一定移动性酸性条件下不会移动,Fe、Al、Ti不能移动;由于迁移能力的差异,加上大量降水,盐基和Si大量流失,Fe和Al含量相对提高,其氧化物在土壤中富集,在旱季便包裹在土粒外面,再经失水或脱水就把土壤染成了红色;这一阶段造成“红”的特征;(3)Fe、Al聚积阶段:在第二阶段基础上继续淋溶,盐基继续淋失,土壤中Al3+、H+占了一定的比例,土壤变酸,此时一般土壤pH<;这一阶段造成“粘”的特征; (4)由于高温高湿,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很强,有机质含量并不高,一般1-2%;这个原因造成了“瘦”的特征;棕壤与褐土棕色与褐色的起因是什么1棕色粘化:以淋移粘化为主;水化的高价Fe氧化物在活性有机质参与下,使土壤染成棕色;由于降水多,造成粘粒下移,在土体下层形成明显的棕色粘化层B层;⑵颜色:含Fe矿物→FeHCO33→FeOH2+→FeOH3→FeOH3Fe3+→胶体表面,使土壤粘化层成为鲜艳的褐色;母质和地形对土壤形成过程和性质的影响表现在那些方面地形因素:1、不同的地形影响地表水条件的重新分配;2、不同的地形部位的成土过程是不同的;3不同的地形部位的母质分配是不同的;4地形发育深刻的影响着土壤发育;母质因素: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指原生基质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他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1.母质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2.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不同母质上形成的土壤,其养分,质地情况有所不同;3.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机械组成;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发生学分类和以美国为代表的系统分类各自的分类体系是什么你对上述两种分类体系的看法是什么以苏联为代表的分类体系是土壤发生学分类体系;以美国为代表的分类体系是土壤诊断分类体系;分类思想:美国:发生学思想,在定义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时力求将有着共同发生特性的土壤归集到一起,另一类思想是,分类标准必须定量化,以求在不同的分类者之间有共同的计较基础;前苏联:发生学分类、成土过程发生学分类、土壤里时发生学分类;看法:苏联的发生分类体系清楚地揭示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按地理条件将土壤在空间上全部控制起来,使土壤分类与土壤分区相结合,比较好地处理了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的问题;但由于它将土壤地带性概念绝对化和过分注重成土条件在分类中的作用,没有定量化的分类标准,在实际鉴别分类土壤时遇到了困难;土壤学家们常因对于土壤的发生认识不同,对同一土壤产生不同的分类;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体系在定义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时力求将有着共同发生特征的土壤归集到一起;如松软表层有8条定义,每条定义都是为了将过去称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的一类草原土壤归集到软土纲中,这类草原土壤的共同特征就是具有暗色松软的高盐基饱和度的腐殖质表层,即松软表层;但美国的土壤学家认为,成土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土壤性质也不见得与现代的环境成土条件完全相符,如以成土条件和成图过程来分类土壤必然会存在着不确定性,而只有以看得见测得出的土壤性状为分类标准,才会在不同的分类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建立起共同鉴别确认的标准;因此,尽管在建立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时,考虑到了它的发生学意义,但在实际鉴别诊断层和诊断特征,以及用它们划分土壤分类单元时,则不以发生学理论为依据,而已土壤性状本身为依据;中国土壤分类原则、分类系统、分类特点、分类体系分类原则:1.土壤分类的发生学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为把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者结合起来考虑,而以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类的基础;2.土壤分类的统一性原则;土壤既是历史自然体,又是劳动的产物;自然土壤与耕种土壤有着发生上的联系;3.土壤分类的系统性原则;采用多级分类系统反映不同土壤的发生、演变规律和横发生联系,但土壤分类等级又不宜过繁;分类系统: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共7级分类制;分类特点:1.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现代土壤分类的核心;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制定土壤分类检索系统;2.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我国的土壤系统分类尽可能地采用国际上已经成熟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如果根据我国国情创造新的,也依据同样的原则和方法来划分;3.充分体现我国的特色我国土壤类型众多,土壤资源丰富,有许多特色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①耕种土壤:在我国,人为活动对土壤影响之深,强度之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其中占世界四分之一的水稻土尤具特色;②我国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湿润热带、亚热带土壤,其强淋溶、弱风化的特点是又一特色;③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不仅有世界上各大干旱区的土壤类别,而且还有我国特有的寒性、盐积、超盐积和盐盘干旱土等土壤类别,是世界干旱土分类研究的天然标本库;④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土壤,有类似于极地而又不同于极地的土壤特点;土壤系统分类已向定量化、指标化前进;分类体系:土壤发生学分类体系:以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为土壤分类的依据;土壤诊断分类体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以定量为特点的土壤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再次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是指生物在其风化产物的基础上进行植物营养元素的富集、保蓄,使部分营养元素暂时脱离地质大循环的轨道。

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次以及母质层次,即A,B,C 层。

土壤景观:即景观中的土壤部分,以土壤为主体,特别是以土壤剖面及其发生层次为主体,反映该土壤所分布的地貌、植被、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总体自然特征。

土壤的绝对年龄:是指土壤从母质上开始发育,直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

土壤的相对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用土壤剖面的分异程度来确定。

土壤风化淋溶系数:指的是母质或土壤中各种盐基的氧化物与氧化铝的分子比值。

土壤风化系数:淋溶层氧化钾与氧化钠的分子比和母质层中氧化钾与氧化钠分子比的比值。

单个土体:指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一般统计的平面面积在1-10m2 不等,即在这个范围内,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是连续的,均一的。

当然,这是一种人为的统计划分。

聚合土体(土壤个体):在一定的范围内,一群在统计意义上具有相似性的单个土体。

它是进行土壤分类的基层单位,如土种或土系等。

潴育化过程:实质上是土壤干、湿交替所引起的氧化与还原交替的过程。

潮土化过程:在冲积平原上,地下水参与的条件下,发生潴育化过程,再加上人为熟化,称为潮土化过程。

潜育化过程:土壤在长期处于水分饱和、缺氧的条件下,有机物质进行嫌气分解,产生还原性有机物,并使铁、锰等无机氧化物还原成低价态,土壤颜色也随之转变为蓝灰色或青灰色。

这一还原过程即为潜育化过程钙化过程:是指母质或土壤中碳酸钙(镁)的淋溶作用。

粘化过程:是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聚积过程。

粘化分为残积粘化和淋淀粘化。

灰化过程:是冷湿针叶林植被下的一种强酸性淋溶过程,主要表现为铁、铝的螫合淋溶和酸性淋溶。

硅铁铝率(Saf值):土壤物质(粒径<2mm或粘粒(粒径<0.002mm中S©的分子数与A^Q和F Q Q分子数之和的比值。

土壤的纬度地带分布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分布规律。

河北省栗钙土的成土过程,土壤资源现状及其利用改良措施?成土过程:(以Ca化为主)(一)有机质积累:草原残体经微生物转化形成有机质,保留于土壤表层,有机质黑色。

有机质只能在50cm以上土层积累,因B层紧实,植物根系不能下扎。

(二)钙化过程:1. 产生钙化原因:年降水250-440mm较少。

土壤中Ca素经过如下转化:CaCQ+C(Q-H2Q^Ca(HCQ2, 可溶性Ca随雨水下渗,至一定深度,Ca(HCQ2有分解为沉积下来,逐渐形成BCa层。

2. CaCQ睐源:⑴ 母质中含钙。

⑵ 地下水中含钙。

[3] 其上生长的植被大部为喜钙作物,吸钙能力强,利于钙素聚积。

3. CaCQ3®积形式:CaCO淀积产生新生体。

栗钙土产生的新生体为粉末状假菌丝,呈眼球状。

4. 其他元素淋溶问题:Na+ K+易溶于水,被淋失,Ca2+ Mg2淀积,Si、Fe、Al难溶,未被移动。

现状:现在河北(张北)草原气候恶化、盐碱化、草场砂化、土壤侵蚀、土壤僵化很严重。

措施:1 .保护现有草场,恢复和建设新草场。

2. 总的利用方向应以牧为主,适当发展旱作农业与灌溉。

3. 稳定粮食总产,提高单产,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4.在保证粮食自给的条件下,适当地退耕还牧。

白浆土的E 层与灰化土的E 层有什么不同?A. 灰化土的E 层为灰白色富硅的灰化淋溶层,更为重要是具有暗棕色Fe、Al 的腐殖质结合的灰化淀积层。

B.白浆土E层:,厚度一般在20cm左右,灰白色(10YR7/1),湿时浅黄色(5Y6/3),雨后常会流出白浆。

以粉沙为主,质地中至重壤,结构呈水平层理的片状,湿润状态下结构不明显。

有较多的白色SiO2 粉末,紧实。

植物根系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常常低于10g/kg 。

该层有大小不等的铁锰结核或锈斑(潜育白浆土)。

气候条件对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成土过程的影响以及造成土壤性质差异。

黑土是在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草甸植被下形成的、降水量比黑钙土地区多,蒸发量比黑钙土地区少,土体内碳酸盐遭到淋失,全部剖面无石灰反应,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故明显区别于黑钙土。

一般黑土的腐殖质的厚度与腐殖质含量均大于黑钙土。

黑钙土是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下形成的具有黑素腐殖质表层,下部有钙积层或石灰反应的土壤。

气候条件较黑土干燥,因此淋溶作用相对较弱,土体内有碳酸钙淀积,呈中性至微碱性。

其Ah层厚度及有机质含量较栗钙土厚或高,Bk层出现深度较栗钙土深,碳酸钙含量也少于栗钙土。

栗钙土处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地区,降水量比黑钙土地区少,蒸发量比黑钙土地区大,腐殖质矿化明显,其含量比黑钙土低,呈栗色,栗钙土的碳酸盐钙点击层的层位比黑钙土高,一般从表层开始为石灰所饱和。

土壤性质差异:黑土的机械组成比较单一,土壤质地较粘重,多为壤土到粘壤土。

黑土结构良好,水稳性结构体发达,有机质含量丰富,腐殖质中胡敏酸为主,酸性至中性反应,PH6.5-7.0 左右,通体无石灰反应,阳离子交换量高,盐基饱和度小。

黑钙土有机质以表层最多,腐殖质层的交换量较高,表层土壤一般呈中性,向下逐渐变为碱性,大部分为壤土,有弱的粘化现象,铁、铝氧化物的移动不明显。

棕壤与褐土成土过程的异同点。

棕壤成土过程(一)强淋溶:雨多,枯枝落叶涵养水分,植被根粗,使土壤产生裂隙,水易下渗。

(二)生物复盐基作用:生物给土壤提供一些盐基,称为生物复盐基作用。

阔叶植物的残体中灰分元素(Ca、Mg、K 等)含量高,腐解后这些灰分元素回归土壤,补充盐基,使棕壤盐基饱和度较高。

(三)有机质积累较多:茂密的植被为有机质积累提供了条件,土壤上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向下速减。

(四)棕色粘化:以淋移粘化为主。

水化的高价Fe 氧化物在活性有机质参与下,使土壤染成棕色。

由于降水多,造成粘粒下移,在土体下层形成明显的棕色粘化层(B 层)。

褐土成土过程(一)残积粘化:初期脱Ca,全部脱盐,次生粘土矿物形成,Fe、Mn释放活跃。

(二)弱淋溶,Ca 淀积:褐土淋溶可分为三级:稍强、中、弱。

(三)有机质(C)弱积累:褐土表层有机质1%左右,林地土壤在5沖下。

原因:1 .有机物质来源少。

2.湿热同期,微生物活动强烈,易于矿化,不利于有机质积累。

3.地势高躁,土体疏松,通气透水,有机质易分解。

4.耕作频繁,有机质矿化量大。

(四)褐土化与洪冲积相伴随: 通常可见埋藏剖面。

在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森林灌丛草原条件下发生的褐色粘化和弱淋溶、Ca 淀积、弱有机质积累过程。

褐土分布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在剖面中有明显的碳酸钙积聚,粘化作用以残积粘化为主,而淋溶淀积粘化作用较弱,粘化层出现部位稍高,层次厚度小,PH中性到微碱性,SQ2/AI2O3大于棕壤,而铁锰游离度和活化度明显低于棕壤。

河北省土壤分布规律水平分布规律(南北),在土壤水平带上,分布有:(一)冷温森林、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黑土带分布于承德丰宁、围场坝上和部分接坝处。

在半湿润森林、森林草原植被下,发育着灰色森林土、黑土。

该区气候寒冷,年降水量400mm左右,土壤冻结期长达半年以上,表土有机质含量超过3% 淋溶作用较强。

土壤偏酸,通体无石灰反应,,呈隐灰化现象。

是河北省重要的林、牧业集中产区。

(二)冷温干草原栗钙土带分布于张家口坝上高原、坝下低山丘陵盆地,大体上是我省春小麦、莜麦、马铃薯集中产区。

本区气候干冷,大陆性较明显,属于干草原景观,发育着栗钙土,淋溶弱,钙积明显,适于牧业,农业生产受干旱、多风威胁。

(三)凉温、暖温落叶阔叶林、灌丛草原棕壤、褐土带分布于燕山、太行山山地、丘陵和山麓平原,呈东北-- 西南走向。

棕壤处于褐土的上部,比褐土湿润,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水土流失问题,是河北省主要林、果产区。

褐土土层较厚,质地适中,适种性广,为我省主要粮、棉、油产区。

(四)暖温耕种草甸型土壤—潮土区分布于河北省冲积平原,过去地下水位较高,具有草甸过程的条件,但受人为活动深刻影响,自然草甸过程难以进行,而发育为潮土。

潮土为非地带性土壤,在河北省处于中南部和东南部,面积很大,其北部、西部与褐土接壤,气候与褐土相当,同属暖温带,称为“潮土区”。

潮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为河北省重要粮棉油产区。

农业生产上存在着汗、涝、咸、碱、薄等问题。

(东西)从西边太行山东麓到渤海海滨,可依次出现如下带谱:棕壤—淋溶褐土—褐土—潮褐土—潮土—潮化盐土—盐土—滨海盐土。

为什么棕色针叶林土没有发生典型的灰化过程,而仅发生了隐灰化过程?在暖温多雨的季节,真菌分解针叶林凋落物时,形成酸性强、活性较大的富里酸类的腐殖酸下渗水流,含有富里酸类的下渗水流导致盐基及Fe、Al 的络合淋溶,使土壤盐基饱和度降低,土壤呈酸性。

但由于气候寒冷,淋溶时间短,淋溶物质受冻层的阻隔,这种酸性淋溶作用并不能像灰化土一样有显著发展,与此相伴生的淀积作用也不明显;因此,棕色针叶林土的有机酸的络合淋溶过程只能称为隐灰化过程,这有别于欧亚同纬度的海洋性气候地区的灰化土带红、黄壤类“酸、红、粘、瘦”的形成原因?富铝化过程的三个阶段造成了“酸、红、粘” (1)原生矿物的分界阶段:矿物分解强烈,在分解过程中,盐基物质大量释放出来,同时形成硅酸胶体、铁、铝氧化物及其氢氧化物,这一阶段造成红壤、砖红壤“粘”的特征。

(2)中性淋溶阶段:由于第一阶段大量盐基释放,使土壤溶液变为中性至微碱性,这种条件使一些元素的迁移能力产生了差别,其中盐基物质可被淋失,Si 有一定移动性(酸性条Si 件下不会移动),Fe、Al 、Ti 不能移动。

由于迁移能力的差异,加上大量降水,盐基和大量流失,Fe和Al含量相对提高,其氧化物在土壤中富集,在旱季便包裹在土粒外面, 经失水或脱水就把土壤染成了红色。

这一阶段造成“红”的特征。

(3)Fe、Al聚积阶段:在第二阶段基础上继续淋溶,盐基继续淋失,土壤中Al3+、H+占了一定的比例,土壤变酸,此时一般土壤pH<5.0。

这一阶段造成“粘”的特征。

(4)由于高温高湿,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很强,有机质含量并不高,一般1-2%。

这个原因造成了“瘦”的特征。

棕壤与褐土棕色与褐色的起因是什么?(1)棕色粘化:以淋移粘化为主。

水化的高价Fe氧化物在活性有机质参与下,使土壤染成棕色。

由于降水多,造成粘粒下移,在土体下层形成明显的棕色粘化层(B层)。

⑵ 颜色:含Fe矿物—Fe(HC03)IFe(0H)2iFe(0H)3- Fe(OH)3?Fe3+—胶体表面,使土壤粘化层成为鲜艳的褐色。

母质和地形对土壤形成过程和性质的影响表现在那些方面?地形因素:1)、不同的地形影响地表水条件的重新分配;2)、不同的地形部位的成土过程是不同的;3)不同的地形部位的母质分配是不同的;4)地形发育深刻的影响着土壤发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