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地球的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地球运动中的规律

高考地理——地球运动中的规律1、地球自西向东转,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转,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转2、地表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级递减至零;3、除南北极点外,地表任一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为15°/h;4、北半球观察北极星的仰角大小即为当地的纬度大小;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5、在地球公转运动中,近日点(1月初)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达最大值,远日点(7月初)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达最小值;6、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7、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春秋分直射赤道;8、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约每天移动0.26°,每月移动8°;9、晨昏线的判读:沿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线为昏线;在侧视图中,左夜为晨,右夜为昏;在晨昏线上的点,如果地方时<12时,则该点所在线为晨线,如果地方时>12时,则该点所在线为昏线;10、太阳高度判断:昼半球中太阳高度>0,夜半球中太阳高度<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11、在光照图中,晨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12、在光照图中,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即转折点)所在经线地方时要么为0时或24时,要么为12时;如果该转折点所在纬线刚好出现极昼,则过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如果该转折点所在纬线刚好出现极夜,则过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1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线: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所在经线;与夜半球中央经线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所在经线向东90°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时所在经线向西90°所在经线1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线或纬度: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与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线纬度(θ)互余,即(θ+φ=90°);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大小;15、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规律: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②太阳直射点向那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另半球反之;③距二分日越近,昼夜变化幅度越小,纬度越低,昼夜变化幅度越小;④同一天,南北半球对称纬线上的昼夜长短状况相反,即北纬X度的昼长等于南纬X度的夜长,北纬X度的夜长等于南纬X度的昼长;⑤某地与夏至日(冬至日)间隔天数相同的两个日期,该地这两日的昼夜长短状况相同,如40°N5月22日与7月22日的昼夜长短状况大致相同;⑥某地与春分日(秋分日)间隔天数相同的两个日期,该地这两天的昼长和为24小时;16、日出日落的方位判断: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最新专题一地球运动规律及意义

(2)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出现极夜,为北半球冬至日线图”,a、c为晨线的顶点,b为晨线的中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 北--东南走向,b点经度为50°E。据此回答1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正确的是 ( ) A.国际标准时间可能是2时40分 B.a点地方时可能是12时 C.b点地方时可能是14时 D.c点地方时可能是0时
2﹑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值出现的频次图(实线和黑点 代表实际存在),下表为我国夏半年各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统计表。阅读上 述材料,回答(1)~(2)题。 (黄赤交角取23°26′)
(1)该地纬度为 ( )
A.3°26′N
B.10°N
C.20°N
D.23°26′N
(2)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值在一年内出现的频次为 ( )
专题一地球运动规律及意义
【知识归纳】 一﹑昼夜长短变化:
1、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该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 直射点向哪方(南、北)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变化 幅度越大。 2、纬度越低,昼夜变化幅度越小;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3、同纬度地区一年中昼最长+昼最短=24小时。 4、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两地,北半球的昼长=南半球的夜长
(1)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4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图9示意a、b、c三个月甲、乙、丙、丁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读 图完成3~4题。
2.若a,b、C依次表示5、6 、7三月,则甲、乙、丙、丁四地按照纬度从小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首先,地球的自转运动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自转周期为约24小时。
这个自转运动决定了我们所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因此在地球表面上看,太阳似乎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但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导致了这种错觉。
地球自转还造成了赤道地区的地球表面明显膨胀,并在地球的两极形成了压缩。
其次,地球的公转运动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行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以顺时针方向运行,周期为一年。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一年之中有所不同,导致了地球不同的季节。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状,因此在一年中有时候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近,有时候较远。
这个现象被称为近日点和远日点。
除了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还有倾斜自转的特点。
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倾角,现在大约为23.5度。
这个倾角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因为地球轴向太阳的倾斜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强度和时间长度不同,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等不同季节。
地球的运动对于地理、气候和生物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地球自转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有所差异,地球公转则导致了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这些运动作用下,地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造就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带和生物群落。
总的来说,了解地球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地球运动的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奥秘,还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参考。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地球运动,加深对其规律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一 自然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运动规律——专题01 地球运动规律

专题一地球运动规律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天津卷)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回答(1)~(2)题。
(1)据上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北极附近D.南极附近(2)上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A.1个多小时 B. 3个多小时C.5个多小时 D. 7个多小时【思路分析】1.获取信息要准确(1)设问信息明确思路第(1)题,主旨词是“拍摄地点”,限制词是“据上图判断”,分析时要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判断。
第(2)题,主旨词是“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限制词是“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分析时要把握住“恒星的视运动实质上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这一基本思路。
(2)题干信息捕捉词语从题干中“恒星____________”可知要从地球________运动方面分析解答。
(3)图表信息抓住关键2.常见误区要避免第(1)题,注意不到图中北极星仰角大小的信息,联想不到北极星只能在北半球夜空看到和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等知识。
第(2)题,不能把“恒星的视运动”和地球自转联系起来分析。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地球运动及相关地理现象时空规律总结(1)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①从时间上区分:远日点的时间是7月初,夏至日的时间是6月22日;近日点的时间是1月初,冬至日的时间是12月22日。
②从公转轨道位置上区分近日点在冬至日的东侧,远日点在夏至日的东侧。
(2)春分与秋分①春分日:是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穿过赤道的时刻。
②秋分日:是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穿过赤道的时刻。
[触类练习要旁通]1.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完成(1)~(2)题。
(1)关于地球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各处都相等 ③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均匀分布的④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甲图M 点的纬度、乙图N 点的月份分别是( ) A .30°、1月 B .60°、7月 C .60°、1月 D .30°、7月 模块一 自然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运动规律 高考总复习第二轮·地理(福建专用)时间的计算[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广东卷)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18,北半球迎来冬至。
地球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1、自转中心:
地球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 从南极上空看
逆时针 顺时针
地球自转的速度
(1)角速度:作圆周运动的物
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旋转一周的角度 = 自转的周期 360° 360° = =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360° = 15 ° = 1° 24时 4分钟 小时
16时
2时 21时
4、一架飞机3月6日5点从北京(东八区) 出发,飞行了11个小时到达伦敦,问到达后 的当地时间是多少?
3月6日8时
1、我国目前采用的时间是(C ) A.北京的地方时 B.北京所在的经线的时间 C. 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 D.我国领土所跨5个时区的各个区时的平均值
2、关于地方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同一条纬线上地方时相同 B。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C.东边的地点地方时晚于西边的地点 C.地方是每相差1小时 经度相差4度 3、当北京时间为19点时,纽约(西五区)的区时是( A.8点 B .12点 C. 13点 D. 6点
3、当东经30º 为8点,5点在哪儿?
西经15º
时区与区时
15º 0º 15º 30º 45º 西 一 区 中 时 区 东 一 区 180º 西 十 二 区
……
东 二 区
东 东 三 ……十 二 区 区
1、时区的划分: 时区与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 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东经所在时区为东时区,西经所在时区为西时区
(1)当AB为晨线时,此日是12月22日
前后。
(2)当DF为昏线时,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 置是 23°26′N 。
(3)当AC为晨线时,此时是 夏至 节气;当 DE为昏线,此日是 冬至 节气;当AD为晨线,此 日是 春秋分 节气
地理课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理课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运动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之一。
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理解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一系列现象的影响,比如昼夜交替、季节更替、时间计算等。
本文将从地球公转和自转、地球的倾斜等角度介绍地球的运动规律。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运动,它是地球季节交替产生的根本原因。
公转规律表现为地球每年完成一次公转,公转轨道为近似椭圆形,距离太阳远近不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最短的时候是在每年的1月4日左右,距离最远的时候是在每年的7月4日左右。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自转规律表现为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个自然日。
地球赤道附近运动速度最快,而南北极附近则接近于静止。
二、地球的倾斜
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自转的轴线之间的夹角成为地球的倾角,地球倾角的大小是地球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地球倾斜的角度为23.5度,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南北半球交替接收到太阳斜射的光线,所以在不同的季节里,南北半球的气温、光照和降雨等自然现象也不同。
三、总结
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更好地认识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地球的运动规律是长期稳定的,但是地球上的环境却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地球的动态变化,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地球运动的一般规律

时区的划分
时区的定义
时区的影响
地球上的时间区域是根据地球自转和经 度划分的。每个时区覆盖经度15度,并 规定一个标准时间,称为区时。
时区的划分使得不同地区能够根据当 地时间进行生活和工作,方便了国际 交流和合作。
时区的划分方法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从 西向东依次递增,相邻两个时区相差 1小时。
地球公转的定义
1 2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它是地球最主 要的运动形式之一。
地球公转的方向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 向东。
3
地球公转的周期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即一个恒星年。
地球公转的轨道
01
椭圆形轨道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于椭圆形的轨道,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接近
地球上的气候分布
气候的形成因素
01
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地形、洋流、大
气环流等。
气候带的划分
02
地球上根据纬度可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带,每
个气候带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
气候分布的规律
03
气候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赤道附近地区通常较热,而
靠近两极地区则较冷。
洋流和季风的形成
洋流的定义
洋流是指海洋中大规模的流动, 是由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地球 重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洋流的分类
洋流可根据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 流和补偿流等类型。
季风的形成
季风是由于地球表面温度和气压分 布不均引起的,导致不同地区在一 年中的不同时间受到不同方向的风 的影响。
05 地球运动的探索历程
地球运动的一般规律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1.3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数增大,西经度数减小。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不同纬度与赤道线速度大小成cos 余弦关系,如60°N 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线速度的一半。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最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最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针对训练:关于右图中晨昏线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弧线ABC 是晨线B .弧线ABC 是昏线C .弧线AB 是晨线D .弧线BC 是晨线答案:C 解析:此题突破口在于根据经度大小的变化判断出来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然后再根据自转法,判读晨昏线。
AB 为晨线,BC 为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针对训练:晨昏线是地球上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下列有关晨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晨昏线上时刻相同B .晨昏线上日期相同C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相同D .晨昏线上区时相同答案:C★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1 地球的运动规律
1.某船于2018年4月13日16时(当地时间)到达里约热内卢(22°54′S,43°11′W),此时深圳的时间为()
A.12日3时B.12日11时C.13日5时D.14日3时
读部分月份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图,回答2~3题。
2.曲线e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A.5月B.8月C.11月D.12月
3.图中三条昼夜长短分布曲线能够明确表达出的规律是()
A.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
B.赤道昼夜等分只出现在春秋分日
C.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D.纬度数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一地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下表为石家庄、),读表完成4~5题。
4.
A.①—武汉B.②—杭州C.③—石家庄D.④—福州
5.该日北京时间15:30,王先生在武汉某动车站拍摄照片(如图),此时正好一列动车启动出发,据图判断该列车的行驶方向是()
A.东南B.东北C.西南D.西北
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家乡潍坊市(36.5°N,119.1°E)进行实地考察。
该学习小组观测太阳,此时太阳处于正南方位,仰角为60°。
下图为观测到的某居民楼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
读图回答6~7题。
6.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B.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C.当日昼长夜短D.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7.为了冬至时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学习小组建议居民将太阳能集热板()
A.调整方向B.不用调整C.角度大约上调9°D.角度大约下调9°
某人随队友于12月进行极地考察,他发现考察站某物体的影子达到一天中最短,随即拍下了照片,(如图所示),休息了12个小时,正好是19点(中时区),他观察到物体的影子变长了很多。
据此回答8~9题。
8.图示的照片他是从哪个方向拍摄的()
A.东B.西C.南D.北
9.据此推测他们所在的考察站的位置最有可能是()
A.70°W75°N B.75°E80°S
C.75°E68°S D.105°W80°S
甲、乙、丙为我国某地300 m ×300 m范围内新建居民区的三个规划方案。
三个方案中①~⑥为居民楼,
且序号相同的居民楼长宽一致,黑色阴影为居民楼影长,图中时间为北京时间。
据此回答10~11题。
10.据图推断该地最可能位于()
A.松嫩平原B.塔里木盆地C.长江中下游平原D.华北平原
11.下列关于各方案中楼高和楼间距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方案中①号居民楼高度一致B.⑤号居民楼在乙方案中最低
C.乙方案中的①②号居民楼间距小于丙方案D.甲方案各楼间距与乙方案各楼间距不同
某日太原(38°N,113°E)的日落时刻为北京时间17:20,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纬度值为68°。
据此完成12~13题。
12.几日后,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将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则在这期间()
A.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B.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C.太原日落时刻提前,昼渐短D.太原日出时刻提前,昼渐长
13.若此日P地昼长比太原略长,且P地与太原同时迎来日落,则P地位于太原的()
A.西南方B.西北方C.东北方D.东南方
梅关古道位于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
历史上,梅关古道是广东和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之一。
下图示意梅关古道与关楼景观。
据此完成第14~16题。
14.“庾岭寒梅”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梅花有“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
影响梅花次第开放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条件差异
B.降水条件差异
C.光照条件差异
D.热量条件差异
15.梅关是一座古老的关楼,位于梅岭之巅,是岭北与岭南分界线,游客每到此处,都要在关口两侧分别留影。
关楼留影效果最佳是在()
A.清明节傍晚,南侧
B.劳动节日出,北侧
C.端午节日落,南侧
D.元宵节中午,北侧
16.梅关古道现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遗迹,造成这一职能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
B.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C.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
D.社会政治的发展演变
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
下图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
据此回答17~18题。
17.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A.全球昼夜平分B.北半球为夏季C.太阳直射20°S D.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18.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
19.下图中矩形阴影示意其楼盘,“太阳光”示意北京时间15时40分的太阳光线。
该楼盘最可能位于()
A.上海浦东开发区B.北京海淀区C.四川盆地D.乌鲁木齐
猴年春节刚刚过去,中国多省(区)又迎来一轮房地产去库存政策潮。
广东省茂名市(约21.5°N)的小明家也准备在某楼盘买房,楼是东西延伸,每户南北均有阳台;两栋楼的楼高均是51米,楼层高3米,楼间距如图所示,有一地面停车场(车位布置如图)。
据此回答20~21题。
20.小明的爷爷怕冬季正午室内晒不到太阳,小明家最好买二栋的()
A.4楼B.6楼C.8楼D.都可以
21.小明的父亲想在停车场买一停车位(停车场长度与楼长一致),现在只有甲、乙、丙、丁四个车位,他怕夏天车被晒时间太长,最好选择()
A.甲车位B.乙车位C.丙车位D.丁车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A.春雷响,农夫闲转忙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
23.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A.寒露的夜较清明的昼短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
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
读图,回答24~25题。
24.乘飞机从甲地飞往乙地,最短航线的飞行方向是()
A.先向东北,后转向东B.先向西北,后转向西南
C.先向北,后转向南D.一直向东南
25.当甲地地方时为18时时()
A.全球昼夜等长B.理论上全球为同一日
C.昏线与乙地所在经线相交于赤道D.太阳直射180°经线
下表示意甲、乙、丙、丁四地12月至次年1月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变化状况。
据此回答26~27题。
26.四地中,属于同一半球的是()
A.甲、乙、丙B.乙、丙、丁C.甲、丙、丁D.甲、乙、丁
27.乙地的纬度最可能是()
A.0°B.62°N C.66°34′S D.86°S
下表为2018年
28.H地位于K地的()
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
29.H地可能位于()
A.美国东海岸B.我国东北地区C.南极半岛D.澳大利亚西海岸
30.总部位于杭州市(30°N,120°E)的我国某棉纺企业2014年斥资2.18亿美元在M国的甲地(下图)投资建造纺纱厂,其原棉和劳动力来自M国,产品销往中国、南美洲等地。
2016年4月30日,该工厂生产的第一批纱线经查尔斯顿港运抵杭州。
这一日,杭州与甲地相比()
A.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B.甲地的白昼时间较短
C.两地正午的物影方向相反D.两地的日出方位相反
读“某日①~④四地昼弧长短状况示意图”,回答31~32题。
31.图中四地,纬度值相等的是()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
32.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③地()
A.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D.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