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饮食文化,认为“食”是天下之大任,它包容着人类的生命与文化。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饮食习惯也经过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过程。
一、史前时期史前时期,人类主要以打猎、捕鱼、采集为生,饮食方式也是极为原始。
大量的动物骨骼、种子残渣的发现证明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和食品消费的形态。
人们依靠原始的生存技能,开始慢慢了解到各种物种的食用价值,印证了人类始终与自然紧密相连。
同时,石器时代的肉食比例也远高于植物食品,营养水平相对较低。
二、商周时期商周时期,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人们开始种植和养殖。
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粮食、禽畜肉食成为中国古代菜肴文化的基础。
同时,商王朝政治稳定、阶级分化,大量的宫廷宴会、祭祀活动与音乐舞蹈集中展示了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于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日渐繁荣,开始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菜肴,并且不断地发展、演变。
例如:“茶饮”已有了初步的使用,这里的茶是一种经过烘焙、揉捻、蒸发油水等制作工艺精心制作而成的固体茶叶。
同时,国风和雅乐的诞生和流传,也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融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华大地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汉武帝开创了大汉盛世,这都带给了中国饮食文化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秦汉时期,在制作技艺和品尝方法上先后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如:- 《食鉴》一书记载了许多完整的美食配方,标志着饮食文化的系统化融合;- 在宴会中,主人与客人一同就餐,更加丰盛、大气,菜品品质也相应提高;- 禽类、海产品与蔬菜互相调制烹调,创造出更多到面貌、口感的食品。
而且从这时开始,《诗经》、《礼记》、《周礼》、《周易》等古典文献融入了大量的饮食文化元素,使得中国传统饮食更加富有文化底蕴。
四、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发展到了顶峰,而且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如“延年益寿、饮食系辞”等类似的饮食文化作品。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1. 历史渊源:中国的烹饪技艺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变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膳食文化已有雏形,并随着历史的推进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菜系。
2. 地域特色与物产: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物产资源的差异,各地菜肴风味迥异,形成了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及其它区域特色鲜明的地方美食,如赣菜等。
3. 烹饪技法与哲学思想:中国烹饪技术精湛,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同时融入了阴阳五行、儒家伦理、中医养生等传统哲学思想,体现出和谐共生的理念。
例如注重季节变化下的食材选择与搭配,提倡“不时不食”。
4. 饮食民俗与礼仪:饮食民俗丰富多彩,包括主食、菜肴、饮料及其食用方式,涉及饮食姿式、用具选择、餐桌礼仪等。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宴席礼仪更是繁复而庄重,如酒令、座次排列等都有严格规定。
5. 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在国内各地区间交流互动,也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华美食影响深远,同时也吸收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元素。
6. 饮食与生活哲学:中国饮食中寓含着深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儒家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道
家倡导的顺应自然则体现在季节性饮食上。
7. 食品多样性和层次消费: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此在食品种类、制作工艺、餐饮服务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不同的消费层次也有各自的饮食习惯和需求。
改革开放后中国饮食业的繁荣与创新

改革开放后中国饮食业的繁荣与创新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饮食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通过引进外国餐饮文化和技术,并结合本土饮食传统,中国饮食业在繁荣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后中国饮食业的繁荣与创新,并分析对其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
中国开始引进外国的餐饮文化,推动了饮食业的繁荣与创新。
此次开放让中国人民接触到了更广泛的世界,对于改变传统封闭的饮食习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引进外国餐饮文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饮食业开始引进外国餐饮文化,如西餐、日韩料理等。
这些外国餐饮文化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饮食体验,丰富了菜谱的种类和口味。
例如,西方烹饪技术的引入使得中国厨师学会了西餐的烹饪方法,将传统的中餐与西餐相融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菜品。
三、结合本土饮食传统改革开放后,中国饮食业在繁荣和创新的过程中注重结合本土饮食传统。
中国人民在尝试外国餐饮文化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保留和发扬自己的传统饮食文化。
例如,传统的中餐烹饪方法、食材的使用以及饮食文化节日等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时尚元素。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并为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四、创新的菜品和菜单设计改革开放后,中国饮食业不仅繁荣,而且在菜品和菜单设计方面也进行了创新。
餐饮企业通过创新菜品的研发和设计,满足了消费者对不同口味的需求。
例如,由钢琴家赵鑫开设的“赵小姐的后花园”餐厅,将音乐与菜品完美融合,通过菜品名称、菜品外形以及菜品味道等方面的创意来吸引消费者。
这种创新的菜品和菜单设计不仅促进了饮食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整体消费体验。
五、影响因素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饮食业的繁荣与创新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1.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人民的经济水平提高,对餐饮业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也日益增加。
这促使饮食业必须不断创新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一、多样性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饮食文化和传统菜肴差异巨大。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反映了各地的地理、气候、生产方式以及民族风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在北方,面食是主食,如饺子、面条等;而在南方,则以米饭为主,如粤菜、川菜等都是以米饭搭配各种菜肴而闻名。
同时,中国还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传统的烹饪技艺和食材仍然保留,同时,西方的烹饪方式和食材也经过中国人的改良和融合,融入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中。
比如火锅,最初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如今已经成为了全国各地都喜爱的美食,不仅有传统的四川麻辣火锅,还有清汤锅、铜火锅等各种变种。
此外,快餐、外卖等现代化的饮食方式也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中。
三、健康和营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现代人注重饮食的健康与营养,更加注重均衡的饮食和新鲜的食材。
中国饮食文化中,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都被广泛地应用到饮食之中,以保证食物的丰富多样性和均衡营养。
四、餐饮文化的多元化中国的餐饮文化逐渐多元化,餐饮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类型的餐馆层出不穷,有中餐、西餐、日韩料理、甜点咖啡店等各种餐饮场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外卖服务和线上订餐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快了餐饮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五、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饮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融合创新,传统的烹饪技艺和家常菜系得到保留和传承,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型的饮食方式和新的食物品种。
比如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更加崇尚创新,一些新兴餐饮品牌的兴起,也推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总体来说,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包括多样性、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健康和营养、餐饮文化的多元化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饮食选择。
我国饮食文化发展趋势

我国饮食文化发展趋势中国饮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丰富多样的,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未来几年,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健康饮食将成为主流。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的营养和健康价值。
未来,健康饮食将成为人们的首选,人们将更加注重食物的选择和搭配,追求均衡饮食和营养搭配。
在饮食环节上,人们将减少烹制过程中的油炸和深炸,多采用清蒸、水煮等健康烹饪方式。
其次,绿色餐饮将受到更多关注。
绿色餐饮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餐饮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采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保护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餐饮方式。
未来,绿色餐饮将受到更多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的关注,消费者将更倾向于选择环保、健康的餐饮品牌和产品。
第三,跨文化融合将推动饮食多样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
在未来几年,中国餐饮业将其与国际化的趋势,多样化的餐饮文化将进一步融入到中国,让更多人享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食。
第四,智能化将推动餐饮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已经渗透到餐饮业的方方面面。
未来,智能化将成为餐饮业的重要趋势,人们将更多地采用智能点餐系统、无人餐厅、人工智能烹饪等技术手段来提高餐饮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我国饮食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健康、绿色、多样化和智能化。
这些发展趋势与当今时代和人们的消费需求密切相关,也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只有不断追求创新和改进,我们才能让中国饮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为人们带来更好的饮食体验。
文化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文化与饮食习惯的关系文化与饮食习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们的饮食习惯往往受到所处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各地人们的饮食方式和食品偏好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文化与饮食习惯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文化对饮食习惯的塑造文化是一个国家或群体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的总和。
而饮食习惯是人们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根据自身文化背景选择食物和制作方式。
文化对饮食习惯的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食材选择与烹饪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食材的选择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人饮食重视五谷杂粮,注重荤素搭配;日本人则讲究利用新鲜的食材,偏好海鲜和蔬菜。
此外,烹饪方式也因文化差异而异。
中国菜烹饪注重炒、煮、炸等技法,而法国菜则以烘烤和调味为主。
1.2 餐桌礼仪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饭食的态度和礼仪规范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中国,人们注重家庭团聚,在餐桌上讲究尊重长辈,尽量不浪费食物;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个人独立性,餐桌礼仪相对简单,强调个人享受。
1.3 餐饮场所与用餐时间在饮食习惯中,人们选择不同的餐饮场所和用餐时间也与文化密切相关。
例如,西方人习惯在家中用餐,并有规律的用餐时间;而中国人偏好在饭店或餐馆就餐,也更注重社交和宴请。
二、饮食习惯对个人的影响2.1 营养与健康不同的饮食习惯会直接影响个人的营养摄入和健康状况。
例如,西方国家的饮食结构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容易导致脂肪和糖摄入过多,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东方国家注重杂粮蔬菜的摄入,有利于维持体重和预防慢性病。
2.2 心理和情感饮食习惯也与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食物的情感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人对米饭的喜爱程度较高,将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西方国家的主食以面包为主。
特色美食也是一种情感的延伸和表达,可以唤起人们对家乡和亲情的共鸣。
三、文化与饮食习惯对社会的影响3.1 经济与就业文化与饮食习惯也对经济与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餐桌上的变革:改革开放与美食的融合

中国餐桌上的变革:改革开放与美食的融合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许多变革,其中之一就是中国餐桌上的变革。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一变革体现在食材的多样性、烹饪技巧的创新以及对食物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上。
首先,改革开放为中国引进了许多新的食材。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饮食主要以传统的谷物、蔬菜和畜禽为主。
然而,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国际贸易的增加,中国开始引进各种各样的食材,如海鲜、进口水果和调味品等。
这些新食材的引入使得中国人的餐桌上增加了更多的选择。
现在,中国人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风味,从意大利披萨到日本寿司,从泰国咖喱到墨西哥卷饼。
其次,改革开放也带来了烹饪技巧的创新。
中国的烹饪技巧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传统菜系和烹饪方法。
然而,随着外来文化和烹饪技巧的引进,中国的烹饪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西式烤肉、炸鸡和汉堡包等快餐食品的兴起,带动了中国快餐业的发展。
同时,国际厨师的入驻也使得中国的餐饮市场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
不仅如此,中国自身的烹饪技巧也在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菜系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的麻辣风格、湖南菜的酸辣口感以及新疆菜的烤肉特色等。
最后,改革开放还促使了中国人对食物的消费观念的转变。
过去,中国人对食物的观念主要是以填饱肚子为主,追求物质的满足。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中国人开始注重餐桌上的品味和质量。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费更多的金钱去享受高品质的餐饮服务。
这也催生了中国的美食文化,不仅有各种高级餐厅和饭店,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和夜市。
在这些地方,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体验到不同的口味和文化。
总之,改革开放对中国餐桌上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的食材、烹饪技巧的创新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使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中国人现在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同时,中国的美食文化也开始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为中国人的餐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好嘞,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文案:咱就说,这饮食文化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就拿我前段时间的经历来说吧,我去了一家新开的餐厅,那可真是让我好好体验了一把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进门,这装修风格就透着一种混搭的美。
中式的雕花屏风旁边,摆着欧式的烛台;墙上挂着的中国山水画下面,是一排精致的西餐餐具。
这场景,就像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派对。
点菜的时候,那菜单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既有咱们熟悉的宫保鸡丁、麻婆豆腐,也有意大利面、法式牛排。
我点了一份中式的糖醋排骨,旁边桌的外国友人点了一份披萨。
等菜的功夫,我观察了一下周围的食客。
有一家老小来聚餐的,小朋友吵着要吃汉堡,爷爷奶奶却坚持要点一份小笼包;还有一对情侣,男生给女生推荐着北京烤鸭,女生则笑着说想尝尝沙拉。
这场景,多有意思啊!不一会儿,我的糖醋排骨上桌了。
那色泽,红亮红亮的,闻着酸甜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
我夹起一块放进嘴里,外酥里嫩,酸甜可口,真是太满足了。
再看看旁边外国友人的披萨,芝士拉着长长的丝,上面的香肠和蔬菜看起来也十分诱人。
这时候,我听到隔壁桌的外国友人在跟服务员交流,说想知道糖醋排骨是怎么做的,服务员耐心地给他讲解着步骤,外国友人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点点头。
其实啊,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了。
就像现在很多超市里,能买到进口的黄油、奶酪,同时也能看到传统的豆瓣酱、腐乳。
还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吃到巧克力,那浓郁的甜味让我觉得新奇极了。
而现在,咱们中国的传统糕点,比如月饼、桃酥,也走出了国门,受到了外国朋友的喜爱。
在学校里,孩子们也能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到不同国家的美食。
有一次,学校举办了美食节,每个班级都展示了不同国家的特色美食。
有的班级做了日本的寿司,有的班级准备了印度的咖喱饭,我们班则拿出了拿手的饺子。
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交流着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那场面热闹极了。
再说说现在的外卖平台,不仅能点到中餐,还能轻松下单各种西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文化综合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魅力。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饮食文化与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饮食文化是发展饮食产业必不可少的媒介。
挖掘饮食文化价值,将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有机融合,促进饮食产业发展,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营销饮食产业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食物生产与消费活动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社会物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在食品的生产、营销和消费领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的重点是,在饮食消费日益商业化的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与揭示现代食品文化和食品消费服务文化,让饮食文化在商业中发挥精神旗帜作用、价值支撑和对未来发展的牵引作用,并成为发展商业的有效促进因素(李志刚,1997)。
饮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等的文化综合体。
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
饮食文化就是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
因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文化往往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内容可以国家、地域、民族、宗教、食源、生产工艺、炊饮器皿、消费层次、文化品位等进行分类。
从饮食文化的内部结构可分为:饮食物态文化、饮食制度文化、饮食行为文化、饮食心态文化等。
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狭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如饮食风俗、饮食思想、饮食行为、饮食技术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原料的几经变化、烹调技术的完善以及外部物质条件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地形成独有的特征(冯玉珠,2009)。
一是生存性。
以“民以食为天”为例,可见对于饮食文化的生存性这一特征是没有疑义的。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世界上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营养。
二是传承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区位文化的长久迟滞及内循环机制下的代代相传,使得区域内的饮食文化保持着传承。
诸如食物原料品种及其生产、加工,基本食品的烹制方法,饮食习惯与风俗等等。
三是地域性。
由于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强,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闭程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地。
人类为了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观察、利用和改造环境,以便进行有效的文化活动,从而直接获取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形成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的饮食
文化。
四是民族性。
饮食文化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传统的食物摄取、食物原料的烹制技法及食品的风味特色。
饮食文化的民族性是由不同原因形成的,包括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礼仪、饮食禁忌等方面。
五是审美性。
随着调味品的不断发现、人类烹饪经验和技术的日益成熟,人类对食物质地的好坏、味道的甘美、食物的色泽和形态等方面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在此基础上,人类便开始自觉地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注入到饮食中去。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在悠久历史过程中,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了许多民族传统。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以粮为主,主、副配餐”的膳食配置、“热、熟为主,兼用生、冷”的饮食方式、“以味为本,至味为上”的美食追求、“菜系繁多,流派纷呈”的菜肴风格、“以筷进餐,实用独特”的技能餐具、“进食有时,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先上酒菜,后用饭食”的就餐习俗、“客来敬茶,清饮热品”的茶事传统、“用膳循礼,讲究客套”的食仪传统(冯玉珠,2009)。
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赋予了中国餐饮特别诱人的魅力。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并汲取世界各国、各民族饮食文化的有益营养,中国饮食文化一定会继续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与产业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起、传播与饮食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饮食文化必须以饮食行业为载体,而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必然促进饮食行业的繁荣和发展。
即饮食行业的发展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产生,饮食文化提升了饮食行业,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安晓,2006)。
(一)饮食文化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弘扬和提升
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产业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而逐步弘扬和提升并完善的。
随着饮食产业的发展,品牌的文化含量的提升关键在于人。
要加强对饮食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建立起具有饮食技术、饮食文化和饮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队伍。
同时,加强饮食与科技、饮食与健康、饮食与旅游、饮食与经济、饮食与贸易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二)促进并完善饮食文化和饮食产业的结合
饮食产业是饮食文化的载体,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饮食文化的发展与提升,也促进饮食产业的发展。
因此,要合理构建或调整饮食产业的政策、饮食产业的结构,推广饮食新项目、新方式,引导消费,促进饮食文化和饮食产业走向大众,走向生活,充分实现构建饮食产业、弘扬饮食文化、繁荣饮食经济的目的(李里特,2005)。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点与措施
发展饮食产业,应找到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经济的融合点,饮食文化是发展饮食产业经济必不可少的媒介,如对饮食文化的比较优势加以利用,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必将促进饮食产业的发展,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一)树立饮食文化品牌的主导地位
当饮食产业竞争在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物质要素上难以有所突破之时,为饮食本身注入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与其他同类产品突破物质层面的比较,进行文化品牌这一更高境界上的较量,则对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饮食产业的品牌影响,离不开文化品牌的作用。
品牌的核心在于其文化内涵。
品牌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复合的,是一种兼收并蓄的、
开放的商业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