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19世纪后三十年到一战前夕的国际关系(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关系
1914-1918年巨大的劳动力缺口,促使进入政府机构、运输业、 建筑业等行业的女性数量激增。随着职场女性构成的多元化,她 们的待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社会地位也随之大幅度提高。
——陆伟芳《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
在人们中间,存在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的反抗的强
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2. 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第五条 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联盟出席于会议之 会员国全体同意。
第十一条 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 何一会员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 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第十六条 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盟约而从事战争者,其他各 会员国立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3. 国际力量对比变化:
(2)美国实力增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始 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国际政治的地缘中心不是由其自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而是 由该地区国家的实力决定的。
——阎学通《权力中心转移与国际体系转变》
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 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 40%在美国手中。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被德军占
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沙皇俄国永远从
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
入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 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 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 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与“大国”有关文档共6张)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 战战战战战 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 战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后初 初 初 初 初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初期期期期期 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 期的的的的的 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 的国国国国国 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 国际际际际际 际际际际际际际际际际际际际际际际际际际际际 际关关关关关 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 关系系系系系 系系系系系系系系系系系系系系系系系系系系系 系 战后初期页。
大国
战后欧洲凋敝
力量对比发生了 哪些变化?
世界格局重新组合
第4页,共6页。
时间
主要机构: 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
第5页,共6页。
总部: 纽约
对德国法西斯的处理
纽伦堡审判
第6页,共6页。
初中历史国际关系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国际关系知识点归纳国际关系是指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交往和联系。
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初中历史国际关系的知识点的归纳。
第一,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
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一种以军事力量为核心的博弈状态。
各国之间通过战争、同盟、外交手段来争夺地盘和利益。
第二,西方殖民时期的国际关系。
15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开始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
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一种以殖民地占领和控制为中心的格局。
各国通过殖民地的开发和剥削来获取资源和财富,同时也发生了殖民地间的争夺和冲突。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两次世界大战席卷全球,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和冷战状态。
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分别代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阵营。
两个阵营之间进行意识形态、军备和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抗。
第四,联合国的成立和发展。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成立于1945年,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
联合国的宗旨是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解决国际争端和问题。
它的组织结构包括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社会理事会等机构,各国会员国在联合国内有平等的发言权。
第五,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冷战时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和竞争。
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一种意识形态和军备对抗的状态。
美苏两国通过核武器、经济援助、间谍活动等手段来争夺全球的影响力,世界上很多国家被迫选择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取舍。
第六,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全球化。
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各种领域的交流、联系和互相依赖。
现代国际关系呈现出一个越来越紧密的全球关联格局。
近现代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一)知识结构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
只有当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世界越来越联系为一体的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才开始出现。
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1.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
2.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反奴役的矛盾与斗争。
3.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世界格局的演变是其核心内容。
一、16世纪下半期新航路开辟以后至一战1.16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中期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确立的时期,也是早期西、荷、英、法向外扩张充满矛盾斗争的时期。
这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
17世纪,英、荷之间发生三次战争,荷兰战败,失去了海上强国的优势0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进行了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不仅掌握了欧洲霸权,而且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英国对欧洲大陆推行均势政策,多次组织反法同盟。
1815年拿破仑战败,英国和欧洲的封建君主们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国际关系格局——维也纳体系,重新划分了欧洲的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这个体系中,英国的霸主地位得到巩固,法国受到削弱,俄国实力增强。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了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争夺海外商品市场,欧洲列强们极力向外扩张,冲突不断,1853年至1856年,英、法同俄发生了克里米亚战争,俄国遭受失败。
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德国崛起,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2.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一战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候,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他们之间国家实力的对比,后起的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市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 3、1875-1878近东危机:波黑保门(俄) 土(英) • 《圣斯特劳诺和约》 • 柏林会议 • 4、三国同盟: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 • 1882年意大利加入
2、三国协约
奥匈
争夺巴尔干
意 德
争夺突尼斯
1887年《双保险条约》 战后衰落 近东关系缓和 1892年协定
俄
法
增加盟友 共同反德
1907年协定
1904年协定
英
英德矛盾 放弃中立
3、 战争危机的加剧
• 1899年10月 英布战争 1899年10月 •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 1905-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1906年 英美俄西意) 奥匈) (英美俄西意)法 德(奥匈) 结果:法国获胜。 结果:法国获胜。 • 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 1908年 奥匈( 奥匈(波、黑)+德 俄 塞尔维亚 结果:俄国退让,塞尔维亚受辱。 结果:俄国退让,塞尔维亚受辱。 • 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
非斯起义 法国占领 德国介入 英国警告 法德协定
结果:大国交易,英法关系密切,英德矛盾上升。 结果:大国交易,英法关系密切,英德矛盾上升。
1911-1912年 意土战争 土耳其(黎波里、昔兰尼加) 意 土耳其(黎波里、昔兰尼加) 结果: 结果:削弱了三国同盟 • 1912年10月-1913年5月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反土联盟(塞保希门) 德奥) 巴尔干反土联盟(塞保希门) 土(德奥) 俄英法) (俄英法) 伦敦会议 结果:土耳其被大大削弱。 结果:土耳其被大大削弱。 • 1913年6月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反保联盟(塞希门罗) 德奥怂恿) 反保联盟(塞希门罗) 保(德奥怂恿) 土耳其 结果:将保推向德奥。 结果:将保推向德奥。
高中历史的归纳世界两大战争中的与外交关系
高中历史的归纳世界两大战争中的与外交关系近代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与经济力量的较量,更是国际外交关系的一次巨大演变。
本文将就高中历史中世界两大战争中的与外交关系进行归纳,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
具体内容如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外交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涉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场战争由于各种原因,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外交动荡。
1. 各国结盟与对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主要分为两个阵营:协约国和同盟国。
协约国主要由法国、英国、俄罗斯等组成,而同盟国主要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构成。
这些国家结成了各种军事和政治同盟,使得整个战争格局变得复杂。
2. 阿恩斯特亲王暗杀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1914年克罗地亚的阿恩斯特亲王被塞尔维亚极端主义者暗杀。
这一事件引发了一系列的外交纷争,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3. 特殊战争形态与外交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来适应战争变化。
比如,英国采取海上封锁政策限制德国,德国则采取潜艇战争和东线战略等。
这些外交政策对于各国的胜负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外交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爆发,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为广泛和残酷的战争之一。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外交关系更为复杂,也更加牵动世界的发展。
1.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外交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主义势力崛起,如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
这些国家在外交政策中主张对外扩张,对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它们的侵略行为引发了全球外交关系的重大调整。
2. 盟国与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主要由英美、苏联等国家组成,而轴心国主要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组成。
盟国和轴心国的对峙,使得整个战争进程充满了外交纷争和国际关系的变动。
3. 战争的结束与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主要源于盟国的胜利,但也牵涉了大量的外交活动和外交协商。
一战简史战争的国际关系
一战简史战争的国际关系一战简史:战争的国际关系一、背景与起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迅速蔓延至整个欧洲以及其他地区。
这场战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一战的国际关系展开讨论,以揭示各国之间的角力与争斗。
二、中欧势力对抗一战前,欧洲各大国形成了两个主要的势力集团,即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组成的中欧同盟,以及英法俄三国组成的协约国。
两个势力集团的对立使得整个欧洲处于战争的边缘。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德国的崛起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德国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使得它成为主要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之一。
英国对德国的崛起感到忧虑,开始与其他主要势力进行合作,以维护其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三、冲突与战争爆发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费迪南德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导致了对塞尔维亚的宣战。
随后,协约国和中欧同盟之间的争端逐渐升级,一战正式爆发。
德国计划实行“速决战略”,试图迅速击败法国并转向东线击溃俄国。
然而,法国的坚决抵抗以及英国的加入使德国的计划受挫。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战逐渐进入了胶着状态,壕沟战成为了常态。
四、战争的国际扩展一战很快波及到了整个欧洲以外的地区。
协约国和中欧同盟纷纷邀请其他国家加入战争。
例如,日本、意大利、土耳其等国相继加入中欧同盟一方,而美国在1917年则加入了协约国。
战争的扩大进一步演化了国际关系。
帝国主义的殖民企图导致了更多地区的动荡。
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的殖民地纷纷被利用为战争资源和劳工来源。
五、战后和平与影响战争在1918年结束,结束了四年的血腥冲突。
然而,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
《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德国承担了巨大的战争责任与赔款,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不满与复仇情绪。
一战不仅重塑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也对整个世界秩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一战,美国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欧洲列强的实力受到削弱。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
19世纪末俄、德、法三国为了各自的侵略利 益,联合干涉日本,要求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 事件。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 分别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内容相同的声明,“劝告” 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
1894年5月英国与利奥波德二世签定了对刚果自由邦 的条约,英国目的是用这狭长地区修筑从开普敦到开罗 的铁路,为其实现两C计划奠定条件。但最终英德矛盾 激化,德国反对英国的行动,英国遭到失败。因此,英 国炮制的两C计划没有得到实现。
《中俄伊犁条约》
《中俄伊犁条约》是清光绪七年(1881)沙俄强 迫清政府在彼得堡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光绪七年 一月二十六日(2月24日),曾纪泽与沙俄代理外交 大臣吉尔斯和布策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 《改定陆路通商章程》。
在三国的联合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同意 “放弃对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条件是向中国 增索赔款3000万两。沙俄诱逼清政府签订《中俄 密约》,逐步使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的势力范 围
致克鲁格电报
1896年1月3日德皇威廉二世发给南非德 兰土瓦总统克鲁格(Kruger)的电报,祝贺他 击退来自英国控制的开普殖民地的入侵部队, 此举带有明显的挑唆性质,恶化了德英关系。
该电报同时使英国下决心以武力解决与 德兰士瓦的争端,成为“第二次布尔战争” 的主要因素之一。
推荐阅读:
考研论坛:/t2989757p1 (名词解释) CCTV-6 《世界历史》系列纪录片 (优酷)
《大国的兴衰》 作者:保罗·肯尼迪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谢谢观看
高中历史知识点世界两大战争与国际关系的演变
高中历史知识点世界两大战争与国际关系的演变20世纪是一个充满战争与冲突的时代,其中两场世界大战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
这两次战争不仅对各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演变。
本文将从战争的原因、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战后的格局重建等方面,探讨世界两大战争与国际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的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由于国家之间的复杂利益纠葛以及殖民地争夺等原因,导致战争迅速扩大化。
这场战争结束后,全球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关系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1. 冲突原因与战争扩大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运动。
各国为争夺殖民地和经济利益而发生了一系列冲突。
军备竞赛、民族自豪感和复杂的冲突联盟使得战争很快扩大化,最终牵扯了整个欧洲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
2. 宝剑与丧钟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军事伤亡,超过几千万人丧生。
战争的持续时间和规模震惊了世界。
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追求和平的重要性,并加强了对国际合作与国际机构的呼吁。
3. 国际关系的转变战后,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关系变革出现。
《凡尔赛和约》的签署导致德国等败国承担了巨大的赔款和领土割让。
这引起了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此外,英国和法国等传统大国的相对实力有所削弱,美国和苏联等新兴大国崛起,重新定义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的再次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是一场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的战争。
这次战争再次改变了国际关系,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与演变。
1. 极权主义与冲突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后是极权主义国家的崛起与冲突。
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意大利以及日本的军国主义统治都试图通过扩张来实现它们的利益。
这些国家的野心和侵略行为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战争。
2. 盟友合作与反法西斯阵营在战争中,盟军(由英美苏等国组成)与轴心国(以德意志为核心)之间进行激烈的抗衡。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共15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第二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演变。
演变的趋势大体表现为:在欧洲大陆,德法矛盾特别尖锐,成为左右欧洲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在近东,包括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地区,俄奥、英俄、俄德矛盾明显加剧。
在世界范围,英德两国逐渐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而原来在殖民地问题上激烈争夺的英俄、英法矛盾有所缓和。
围绕这几对矛盾,欧洲大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过19世纪最后30年的演变过程,20世纪初最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与三皇同盟的建立普法战争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法国在战争中惨败,割地赔款,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欧陆优势;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
战败的法国复仇意识极为强烈,1872年实施普遍兵役制,现役军人达67.5万,几乎与德国相等。
1873年提前偿清50亿法郎的赔款,使德国军队撤离法国领土。
法国还重新拟定外交方针,积极寻找盟友,摆脱孤立。
法国的复仇心理使德国十分不安。
德国俾斯麦时期外交的基本路线是孤立法国,阻止法国与其他大国结盟,把法国可能和潜在的盟友都拉到自己一边。
德国的这一政策直接促使三皇同盟的建立。
德国推行孤立法国的政策时,原本把注意力放在英、俄、奥身上,但英国要保持行动自由,和平时期不与他国结盟,德国转而着重拉俄奥。
对德国来说,俄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拉住俄国可以避免德国与法国冲突时的两面作战。
此时由于俄国与英国在近东和中亚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需要取得西部边界的安全,也想与德国友好并以此对付英国。
俄奥虽然在巴尔干有矛盾,但俄国为防止德奥合作,也表示愿意与奥友好。
在这个基础上,1872年德、俄、奥三国皇帝在柏林会晤,并于1873年在维也纳郊区兴勃隆签约,三皇同盟正式形成。
同盟条约规定:当缔约一方受到他国进攻时,三国应“立即进行商谈,以便拟定所应采取的共同方针”。
战争的纷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战争的纷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战争的纷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在二十世纪初,世界上发生了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涉及众多国家,导致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也对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与外交政策的变化。
1. 大国之间的相互威胁与结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帝国主义和殖民扩张的浪潮使得各国争夺殖民地和资源,导致了紧张局势的逐渐升级。
大国之间的相互威胁逐渐攀升,形成了几个明显的阵营。
2. 各国的外交政策调整与对战争的预期面对紧张的国际局势,各国不得不对自己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
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缓解紧张情势,避免战争爆发;另一方面,各国也在暗地里为战争做准备,以防不测。
3. 对新兴国家的影响与卷入战争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些新兴国家被卷入了这场战争。
这些国家原本希望通过保持中立来保护自身利益,但在国际关系的压力下,他们很快面临了选择,要么加入一方,要么被迫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4. 战争对国际关系的长期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长期影响。
战后,国际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系列国际组织和条约被成立和签署,试图在未来避免类似的大规模战争。
然而,一战带来的矛盾和后遗症仍然在世界各地影响深远,甚至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结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场重大事件,它对各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场战争让世界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后果,并努力走向和平与合作。
然而,在历史长河中,战争与纷争既是无法避免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在和平建设中不断成长与进步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推动和平与合作,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专题五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争霸世界的斗争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性加剧。
2.表现: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了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意、奥匈)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结果: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形成了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统治秩序,20年代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为战后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这一体系内部隐含了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等矛盾。
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它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
3.解体30年代,德国扩军备战,吞并奥地利;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遭到破坏。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打破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状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解体。
三、二战前的国际关系(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英法的绥靖政策(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1.原因: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化之间的矛盾。
2.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①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本质。
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4.应对危机的措施: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二)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德、意、日)1.原因:①1929——1933经济危机的打击。
②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2.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影响:法西斯国家加紧扩军备战,疯狂对外扩张,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矛盾,最终导致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讲义:十国际关系——从对抗到合作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讲义:十国际关系——从对抗到合作历史专题复习十国际关系——从对抗到合作专题解读: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但是世界依然不太平,有局部冲突与战争。
国际政治关系中的核心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
本专题包含的内容: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转移,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格局的三次变动,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政治组织、经济组织)。
谚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第一方面: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时间主要内容结果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
新航路开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世界被瓜分完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到一战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到1929年一战后到经济危机前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争夺帝国主义矛盾暂时缓和,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矛盾。
1929年到1945年经济危机到二战结束最终二战爆发二战后到1991年美苏争霸苏联解体1991年之后世界经济面临激烈竞争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日益尖锐第二方面: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转移:时间国际中心舞台变化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到一战前欧洲中心的确立和延续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思想解放运动、英法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一战后到二战前欧洲中心开始被打破从欧洲向两侧转移一战使欧洲国家力量削弱,美日实力增强。
欧洲内部斗争也加速欧洲中心向外转移。
二战后欧洲中心彻底被打破。
出现两极格局二战使欧洲实力进一步被削弱。
美国实力大增。
苏联唯一能通美国抗衡。
第三方面:第二次次世界大战:一、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大战。
二、挑起国家:都有德国。
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都成了战败国。
三、战争性质:二战是正义的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四、战争影响:1)、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人员伤亡、建筑破坏、经济损失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关系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关系与危机在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关系经历了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
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危机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这场世界性的冲突。
本文将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关系与危机,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一、军备竞赛与殖民地争夺自19世纪后半叶起,各国开始竞相扩大海外殖民地,争夺资源和市场。
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大国在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展开角逐,这导致了殖民地争夺的紧张局势。
同时,为了保护和巩固殖民地的利益,各国也开始进行军备扩张,军队实力逐渐增强。
这种军备竞赛和殖民地争夺使得国际关系更加紧张脆弱。
二、国家主义与民族问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国家主义思潮在欧洲迅速兴起。
各国普通民众开始崇尚自己的国家,追求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自决。
这引发了一系列民族问题和领土争端,如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和俄国对奥斯曼帝国领土的要求等。
这些民族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国际关系的稳定性,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三、同盟体系的形成为了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和危机,各国开始寻求结盟。
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帝国、意大利为核心的“三国同盟”,以及以法国和俄国为核心的“协约国”。
这两个对立的同盟体系使得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和紧张。
双方通过结盟来维护自身利益,但同时也增加了发生战争的风险。
四、巴尔干问题的爆发巴尔干地区一直是欧洲局势的薄弱环节。
俄国、奥斯曼帝国、奥地利-匈牙利帝国等多个国家在这一地区有各自的利益和影响力。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上爆发了一系列冲突和战争,如塞尔维亚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斯拉夫人民自由联盟的抗议等。
这些冲突使得巴尔干问题成为国际危机的焦点,各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五、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一起突发事件成为导火索,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克的黑手党成员费迪南德大公在波黑的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一事件引发了奥地利-匈牙利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宣战。
由于国家之间的同盟关系,各国迅速陷入了全面战争的局面。
《高一历史课件:一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凡尔赛和约与二战种子
1
种子
2
随着种族偏见和反犹太主义的加剧,德国
人的思想变得更加激进。由于凡尔赛惨败
的主义,德国开始以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
卜克内西等人为代表的极端社会主义势力
3
兴起。
凡尔赛和约
被广泛认为是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无情惩 罚,是一场秣庐山之志的巨大失误。一赔 后不仅剥夺了德国能够接受的许多领土和 殖民地,还让他们承担了惊人的赔偿。
暗杀事件
黑手党成员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 萨拉热窝街头向奥匈王储费迪南 开枪暗杀。
世界各国反应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下战书,各 国展开一系列政治斡旋调停。
战争态度及经济影响
1
参战国家
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匈牙利王国、意大利王国、蒙古国 等。
2
战争经济
各国不惜消耗货币、消耗资源和武器,以立于不败之地。
3
战争态度
极端主义派别主张对敌人的彻底讨伐。和平主义保持中立状态,反对战争。
斯卡尔米谈判的失败与战争爆发
斯卡尔米谈判
奥地利政府向塞尔维亚发出 索要答复的外交纸条,被列 强干预的谈判,被称为斯卡 尔米谈判。
失败原因
1914年7月25日,奥匈帝国向 塞尔维亚发出的最后一道通 牒被塞尔维亚否决,致使谈 判破裂。8月4日,德国发动 战争。
提出14点原则,旨在维护世界和 平,避免类似一战的发生。其中 最重要的是第14点,主张成立一 个国际组织,以维护世界和平。
国际社会的反对
巴黎和会上,各国对威尔逊的14 点进行修改和反对。美国最终也 未加入国际联盟。
俄国革命对战争的影响
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动荡
世界大战中的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演变
世界大战中的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演变在20世纪,世界上爆发了两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这两场战争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演变。
战争期间各国的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都有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今天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年爆发的,这场战争是由于各国在殖民地、领土和资源方面的竞争而引发的。
欧洲主要强国在战争期间都会加入不同的联盟,比如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组成了“中央同盟国”,法国、英国和俄罗斯则联合组成了“协约国”。
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上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最终被协约国击溃。
这场战争各国损失惨重,尤其是德国,经济和社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此外,这场战争结束后还使得战胜国对德国进行了高额赔偿金的要求,这更加加剧了德国的经济危机。
战后,英超上千万人死亡,全球经济也遭受了极大的打击。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1939年爆发的,这场战争是由于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侵略而引发的,最终演变为一场全球大战。
德国和其盟友意大利、日本组成了“轴心国”联合对抗“协约国”。
这场战争中,老师国再次成为了主角,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极大优势。
不过,随着战争的推进,协约国逐渐占据了优势,最终将轴心国击败。
战争期间,德国侵略行为和大屠杀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引起了全球的谴责。
三、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演变这两场世界大战经历了几年的激烈战争,但在其背后却有区域、国别的利益问题,也显示了强权与弱者之间部分想法,特别是在殖民地问题上,加速了征服民族逐渐独立的历程。
这两场大战都导致了许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今天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的形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强国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四、结论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争主要是由于领土、资源和殖民地的竞争而引发的。
两场大战中许多国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对各国的发展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一战前的国际关系及一战知识脉络复习提纲学案
一战前的国际关系及一战
一战前的国际关系: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德发展最快
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发展缓慢
三国同盟: 年,德国和 签定针对
的秘密军事协定,1882年,
加入;
三国协约: 年, 两国签定秘密军
事协定,后来,英国放弃“ ”
政策,也加入进来, 年和
年,分别和法、俄签定了军事协定
争夺的焦点: 地区一战的导火线: 事件
爆发的根本原因:
导火线:
爆发标志:
作战双方 同盟国:
协约国: 主要战线: 最残酷的战役: 年, 战役,双方伤亡70多万人,被称为“ ” 此战役后,德军的进攻被遏止,法军开始由 转入 。
结束: 年11月11日, 。
结果: 失败。
性质: 掠夺战争
影响:。
19世纪中后期国际关系
• 俄国:在战争中本有外交优势,因其是没有受到在1848年革命冲 击的大陆强国,并通过干涉他国革命大大提高了其在中欧的影响 力。 • 奥普:拿破仑三世上台后,处于对法国传统恐惧和寻求法俄之间 的传统平衡,奥地利和普鲁士摇摆不定。在1848年3月革命之后, 实际与俄国没有了紧密的联盟关系。 • 奥地利:认为双方在两个远处的欧洲两端,一旦与任何一方结盟, 它的国土就是战争的前线,这对于革命后虚弱的奥地利是不愿意 看到的。由于俄国侵占了多瑙河两公国,奥地利对俄国采取了敌 对态度:要求俄国撤出所占的两公国,并不得翻过巴尔干山脉。 并于1854年8月,俄国撤出后,奥地利迫使土耳其答应奥占领两 公国。从此,俄奥两国结下怨恨。此时,普鲁士也在附和奥地利, 于1854年4月双方签订了反俄同盟条约。
• 影响 • 《巴黎和约》是俄国失去了在土耳其境内的所有优势, 多瑙河两 公国在土耳其政府的宗主权下以及在缔约各国的保证下,继续享 有原有的特权和豁免权,任何国家不得有干涉其内政。黑海中立 化,禁止任何国家的军舰通行。参战国撒丁王国所关心的意大利 问题虽被提及,但没有任何解决。战争的后果仍然是“混乱不清 和令人失望”。 • 俄国: 克里米亚战争后, 俄国的国际地位与战前相比,判若云 泥,对欧洲国际事务的发言权也被削弱,在英法的遏制下,俄国 的西进之路受阻,扩张的矛头不得不转向中亚和远东,以弥补在 欧洲和近东的损失。
意大利一月革命
• 1848年1月中旬,意大利人民打败了奥地利军队,在一些地区恢 复和建立了共和国,撒丁国王号召意大利人参加意大利独立战争。 意大利一月革命既是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信号,又是吹响欧洲 革命的号角。
法国二月革命与法兰西第二帝国
• 1848年2月,法国人推翻了1830年七月革命后建立的由金融贵族 把持控制的七月王朝,国王路易·菲力普逃亡英国,建立临时政府, 宣告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 3月,外交部长马丁发表《告欧洲书》,表明法国不会向其他国 家发动战争,并声明1815年的条约已经不再具有法律效力,但承 认条约中有关领土的事实。《告欧洲书》中由于表露出的维持欧 洲政治现状的意愿,受到欧洲列强的欢迎和赞赏。 • 此时,英国认为法国临时政府所需和平的环境和秩序,有利于加 强两国的关系;而俄国却想联合普鲁士武力干涉,鉴于经济力量 有限,最终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但不承认法国,同时断绝外交关 系。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08
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1)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对抗——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一战爆发(1914—1918年)。
(2)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确立)。
(3)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1937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轴心国集团);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标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4)二战后国际关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
(5)当今国际关系(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总之,20世纪至今,国际格局历经三次变化:★①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苏联解体:苏美争霸的两极格局。
★③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②丧失原因: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 19世纪后三十年到一战前夕的国际关系本章主要问题:1870-1914国际体系的特征.欧洲普法战争后欧洲政治新格局——法德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焦点;——俾斯麦的外交方针与三皇同盟建立;——70 年代的“ 东方危机” 与柏林会议;——德奥意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的斗争;——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5.1 1870年后的国际体系(1870-1914 )5.1.1 欧洲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向全球性国际体系全面过渡(环境,界限)动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世界性经济体系形成;——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政治影响——后发优势集中体现的一次机遇,导致国际权势结构变更;——急剧扩大西方与非西方世界的差距标志——以非欧现代强国为中心的两大非欧现代区域国际体系出现——形成以欧洲为中心,以美、亚为次中心的国际体系5.1.2 新兴资本主义大国逐步参与到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管理(结构)美国•从大陆扩张到海外扩张;•南北战争后走向帝国主义:美西战争;•“门户开放”;•“海-庞斯福特条约”日本•“脱亚入欧”;•中日甲午战争;•英日同盟;•日俄战争德国:”大陆政策”到”世界政策”•德国、美国、日本在地区和世界范围内逐步构成对英国主导的世界霸权的挑战•大国对外扩张性逐步加强;——大国矛盾复杂化;——德、意要打破原来欧洲的均势框架;——英国“ 平衡者” 的作用失败;5.1.3 跨国价值变迁•王朝的、政治的“国际主义”被列强民族主义取代;•帝国秩序受到民族分离、民族独立思潮的严重冲击;•民族主义思潮间的尖锐对立(特殊民族主义盛行);•19世纪末的政治思想酝酿了20世纪跨国意识形态的冲突;•马克思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主义、自由国际主义提供了主要的思想条件;5.1.4 欧洲国家国内政治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组成单位的政治性质)•主权从国王手中象征象征性地转到以人民名义行使权力的政府手中•大众政治的发展——普选权;——议会;——政党•经济压力集团与军事压力集团的兴起•全民动员方式•福利国家特性5.1.5 规范的改变规范:调节体系内组成单位的相互作用的规则与习惯•王朝外交向政府外交转变;•外交的专业化、制度化;•权力、生存、扩张与民族国家的利益成为现实政治的新目标,取代了欧洲协调(合作、信赖)5.2 普法战争后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5.2.1 德国问题与俾斯麦外交的方针德国问题(一)德意志作为“缓冲”地带的作用消失使欧洲国际体系的内在灵活性大为减少,----直接冲击法国和奥匈帝国----法、德矛盾左右欧陆政治----欧洲联合制衡的能力进一步转向英、俄(二)德国对国家地位和外交政策的选择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一个长期命题:保持欧陆优势还是“突围”加入角逐世界强国?俾斯麦大陆政策核心内容:•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形成大陆政策的现实因素:•地理;•法国复仇;•统一后影响大陆政策的外交战略布局:联奥,拉俄,亲英,反法;俾斯麦方针与体系(1871-1890)德国外交定位的选择(1)大德意志主义与预防性战争大德意志:荷兰、瑞士、丹麦阿尔萨斯,洛林哈布斯堡帝国日耳曼人(2)“满足”的国家——维持和平与现状是捍卫国家的最保险、廉价之手段——欧洲性的对外政策(非民族性、王朝性对外政策)关键:孤立法国及防止敌对同盟的出现手段:建立蛛网式外交联盟体系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1873 年三皇同盟1879 年德奥同盟1881 年第二个“ 三皇同盟”1881 年奥塞同盟1882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1883 年德奥罗同盟1887 年英奥意《地中海协定》1887 年德俄《再保险条约》5.2.2 第一次三皇联盟•1873年•德-俄-奥•意(稍晚加入)•保守性大国间的梅特涅式协调——维持国内现状与控制波兰的共同利益——就威胁和平的大国分歧磋商第一次三皇同盟的瓦解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德对法“预防性战争”的言论——俄国的反应5.2.3 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巴尔干危机•1875,波-黑两省起义;1876,塞-门起义•俄克制与针对英国的宣传战(土耳其人暴行)•俾斯麦东方政策:不反对俄对土战争不许俄、奥大国地位受威胁•俄奥1877《布达佩斯协定》:奥对俄土战争中立奥可占领波-黑俄在巴尔干不建大国英国提议的会议与调停方案:土割让门的内哥罗;巴尔干行政权国际监督土耳其的反应:军事胜利之下的让步是民族耻辱俄国对土宣战:1877年4月24日俄土战争(1877-1878)战争爆发•1877年4月24日俄国对土宣战俄国战争与外交•1877年12月,普利佛那俄打败土,土请求停火•1878年3月俄土《圣斯特法诺条约》:——大保加利亚与地中海出海口(从黑海到阿尔巴尼亚山脉,从多瑙河到爱琴海)柏林会议的召开列强对《圣斯特法诺条约》的反应•奥倡议召开柏林会议修约,俄不得不接受•会前外交——英俄秘约:新保加利亚边界远离爱琴海——英土秘约:土耳其割让塞浦路斯英保障土耳其亚洲领土——英奥协定:英支持奥瓦解大保加利亚柏林会议:1878年6月13日-7月13日《柏林条约》1878-7-13•大保加利亚一分为三——保加利亚:北临多瑙河,西接塞尔维亚,南临巴尔干山脉;土耳其宗主权下的独立公国,俄国士兵负责守卫;保加利亚大公为巴登堡的亚历山大——东鲁美利亚:巴尔干山脉以南,土耳其总督管理;欧洲委员会负责政府改革——其余部分:濒临爱琴海的地区,土耳其直接统治•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完全独立•俄得到黑海东部的巴统、卡尔斯、阿达汗,并重新得到比萨拉比亚•奥地利占领(非兼并)波-黑,驻兵两地之间要地,南方通道畅通•英得到占领塞浦路斯的权利•法国被秘密允许占领突尼斯•意大利、德国无领土收获柏林会议的意义:欧洲国际关系发展史上重要的分水岭会议结果•俄国在巴尔干势力缩小,英奥收益;•俄与奥英矛盾加深;•俄奥英三国在近东暂时达到新平衡,东方问题并未解决;•俄德矛盾加深(俄国的假朋友),德国走上正式结盟之路强权政治时代的一次外交成就•作为议题的巴尔干国家没有与会;公开提出,私下敲定•和平的维持德国与柏林会议•俾斯麦主导谈判的步伐和基调,维持近东和平•避免在俄奥间选择和干预非核心利益区,但酿成俄之敌意5.2.4 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与瓦解一、第二次三皇同盟德奥同盟,1879-10-7•德奥:俄国入侵情况下相互支持•奥:防止德-俄-意联合瓜分哈布斯堡帝国•德:限制奥地利在东欧的侵略性行动三皇同盟(有效期三年),1881-6-18•过程——俄主动要求德复活三皇同盟:德奥结盟的刺激——德说服奥:新首相不满奥,英在东欧支持奥无望•内容——与第四国交战(土除外),其他两国中立;——同意战时封闭土耳其海峡(避免通过黑海进攻俄);——德奥不反对保加利亚-鲁梅利亚合并;——奥地利可以兼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目的:消除彼此间在东欧的重大冲突•作用:稍微消除了俄奥间的紧张,为危机时谈判提供立足点第二次三皇同盟的裂痕:奥地利在巴尔干的进展与俄国的挫折、怨愤奥地利推进在巴尔干的经济影响(修铁路)奥-塞关系•利用塞对俄不满(上一次战争的领土收益),收买塞大公,支持塞向南寻求领土收益《奥罗同盟条约》,1883-10-30(有效5年,实至1916,德加入)•罗马尼亚:德奥提供针对俄的保护•奥:防止罗将统治扩展到特兰西瓦尼亚等帝国其他部分•德:利益在于与俄友好和拥有不卷入东欧的自由二、保加利亚危机与俾斯麦同盟体系的调整保加利亚危机•巴登堡婚姻:巴登堡的亚历山大+普鲁士的维多利亚公主(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女,德国皇帝继承人的女儿)•东鲁梅利亚革命,1885-9:旨在与保加利亚合并,亚历山大大公担负领导•塞尔维亚入侵保加利亚:保战胜塞,奥外交干预阻止保入侵塞•1886-4,列强承认保加利亚和东鲁梅利亚事实上的合并(名义上土苏丹有宗主权)•1886,亚历山大退位,新保加利亚政府仍不愿屈从俄•德国的作用:阻止巴登堡婚姻,迫使奥地利守约•后果:俄对奥愤恨,对德不满1882年三国同盟缘起:突尼斯事件与意大利的外交调整•1881,法国夺取威尼斯(法突《巴多条约》确立实际保护者地位)——背景1,德国帮助法国海外扩张以补偿法——背景2,柏林会议列强的许诺——背景3,支持殖民政策的朱尔·费里当总理——背景4,意大利有大量投资,视为天然扩张范围•意大利的外交选择(1)共和派:与共和制的法友好,获得奥控制区(2)亲德派——德军事实力帮助意获得殖民地——新教德国可以帮助意反对教皇——君主制德国支持反对共和制和革命•俾斯麦的动机——君主制的意大利较少可能与法国结盟——一旦奥俄战争,确保意大利中立三国同盟的内容•1882-5-20,签约(定期续签,直至1915年意大利转至英法阵营)内容:•保证支持君主制原则及现存政治社会秩序•针对法国及法、英、俄间任何形式组合的防御性同盟涵义:•奥地利:意对奥俄开战保持中立的承诺;抑制意大利民族统一主义者夺取“未归”领土•意大利:赢得声望;两个强大的防御性盟友;对自己夺回教皇国及反对革命势力的支持俾斯麦与埃及危机埃及危机•1869,苏伊士运河完工•1875,埃及总督向英国出售运河股权•1876,英法政府代表债券持有者确立对埃及的某种共管•1882-2,埃及军官建立民族政府•1882-9,登陆的英国军队打败埃及军队•英国的埃及政策表态:占领时暂时的埃及危机与欧洲大国关系•英、法、意三国紧张关系:埃及成为英法关系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德国先力劝列强协议,后鼓励英国单独行动俾斯麦的殖民政策:从反对获得海外领地到追求殖民地扩张动机与算计•德意志民族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进步主义者)的呼声与选举需要•维持国家融合统一的手段•削弱皇太子及太子妃(维多利亚女王之女)的地位•德国安全的命脉所系是欧洲大陆•保护和扩大德国的经济机遇•殖民地置于德国国旗的保护之下,但特许公司和企业家承担夺取和管理的风险与费用夺取殖民地的做法•法德合作,对英施压,从英国榨取殖民让步•不至于使英国人永远对德国疏远俾斯麦殖民扩张的成果与后果•德国的殖民帝国:西南非洲,多哥兰,喀麦隆,东非,新几内亚部分地区(太平洋地区)•法国的收获:法属刚果,红海沿岸部分地区,东南亚•1885,法费里内阁倒台,法德合作终结•法德和解的限度显现•对英国的粗暴施压与殖民利益抢夺,根本性地疏远了英国(仅次于海军计划的作用)柏林非洲问题会议的召开(1884-1885)对刚果和西非的争夺:•葡萄牙:1884英葡条约(完全的自由贸易;英-葡共管刚果河交通;达荷美部分地区的古老权利转让;莫桑比克港口转让)•法国:与“国际刚果协会”联手,换取未来得到西非•“国际刚果协会”/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通过银行家说服俾斯麦会议的召开•葡萄牙呼吁•法德建议召开所有欧洲大国政府参加的会议(没有任何非洲国家)•1884-11-15,召开•1885-2-26,《柏林会议最后条约》柏林非洲会议的内容地理范围:中非地带(刚果河~赞比西河);西非尼日尔河大盆地内容•贸易自由(制成品免除所有税赋)与航行自由(自由进出东西海岸、刚果河流域等)•保护宗教、科学与慈善机构,改善土著的道德与物质福利•终结奴隶贸易和处罚违反者领土划分:•法属刚果:刚果河以北,北接德占喀麦隆•葡属安哥拉:刚果河以南区域,刚果河河口两岸的控制权•刚果自由国(1908,比利时刚果):刚果盆地大部分柏林非洲会议的影响•制定欧洲人争夺非洲海岸领土的规则——超出原有范围需告知其他签字国;——保护现存权利与确保自由贸易等规定的义务•对非洲内陆的领土权利悬而未决•给予非洲各民族人道主义待遇的规定常被抛弃•法德合作终结,英德关系有所改善俾斯麦同盟体系的高潮背景:•法国反德情绪和布朗热主义•俄国因保加利亚受挫的反德情绪•法俄联手,德国面临两线战争的危险算计:•构建反俄同盟:奥地利为轴心,英国为盟友,意大利、土耳其、巴尔干国家支持•迫使俄国让步,孤立法国同盟体系的构成:•《第一次地中海协定》•“三国同盟”续签•俄德《再保险条约》•《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第一次地中海协定》,1887·2~5•大国秘密的照会互换,非正式条约•核心的英-意照会:维持地中海、亚得里亚海、爱琴海、黑海现状;意支持英埃及政策,英支持意北非政策•英-奥照会:双方承认东方问题的共同利益•西-意照会:遵守•界定了相关大国共同利益“三国同盟”续约,1887-2-20•法俄反德,意大利提高要价•原条约延续•奥-意秘密照会补充:——维持近东现状——否则意参与瓜分巴尔干和奥斯曼帝国•德-意秘密照会补充:——维持北非现状;——若法在北非威胁意,德援助意(以英国对意大利的保证为前提,共同防止意滥用)俄德《再保险条约》,1887-6-18•为期三年,秘密条约•一方陷入与第三国战争,另一方善意中立,但不适用于德对法侵略战争、不适用于俄对奥侵略战争•支持巴尔干现状:德承认俄在保利益•土耳其海峡在战时应被封闭•绝密议定书——德保证支持俄恢复在保影响力——反对巴登堡的亚历山大亲王的复辟,——在外交、道义上支持俄控制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两海峡条约涵义与作用•对德国的非核心利益区对俄提供行动自由和外交支持,并以维持现状的大国同盟存在为前提•延缓了法俄两国结盟《第二次地中海协定》,1887·12·12和16奥、英、意三国再一次互换照会•重申维持近东现状原则,•土免遭任何形式外国统治的重要性,土不应放弃保、两海峡及小亚任何部分•三国帮助抵抗对土主权的蚕食,包括占领土耳其领土俾斯麦同盟体系的特点•列强进入联盟网络,但没有分裂成两个敌对阵营•任何一国都得到遭受侵略时受到若干其他大国支持的保证•侵略国将面对一个占据压倒性优势的防御同盟•作用:反对破坏现状,威慑沙文主义•长处:国家维护条约的巨大利益与条约内容灵活•弱点:前提是对维持领土和政治现状的坚持,但多数列强不满现状威廉二世继位•1888·3·9,威廉一世去世•皇太子弗里德里希三世继位•1888·6·15,29岁的威廉二世(维多利亚女王外孙)继位“德国的最大悲剧就在于他从来也没有成熟过”•教育:不能接受严格的学习纪律或思想训练•智力特点与行事风格:——聪明而肤浅(爱好军事,但仅在意游行和检阅)——敏锐而混乱(好主意多,靠灵感提出政策,但无法制定合乎逻辑的行动方针和贯彻到底的意志)——勤政而冲动自负(经常潦草地批阅文件)——想象力丰富而简单化(简单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大德意志主义)俾斯麦后期的政策德俄关系:•沙皇政府损害德国贸易和德在俄属波兰利益的立法措施•1887·11,下令对俄国关闭柏林货币市场(命令德意志帝国银行停止接受以俄国国家债券作为贷款抵押),俄国债券贬值•1888秋,法国金融家为俄国在巴黎市场融资50亿法郎•影响:对俄恶毒的打击(宣布的时机)经济意义不宜夸大对俄国亲法仇德分子提供了机会寻求英德结盟•索尔兹伯里的保守党政府对1889英德结盟的建议不置可否•1889·5·31《海上防务法案》与“两强标准”•维多利亚女王同意邀请威廉二世访英宪法修正的努力与遭解职:1890·3·18三、俾斯麦体系的瓦解(一)废除《再保险条约》俄国外长基尔斯伯爵与《再保险条约》续签•拒绝续约将迫使德在东欧支持奥,并推动英德结合•法俄结盟危险性:诱使法发动复仇战争,不信任共和政府德国放弃俄国:1890年不续签《再保险条约》•俾斯麦的责任•反对续约的理由:——与德与奥、意、罗之条约相矛盾,如果俄威胁泄露,则德受到俄要挟——没有规定弥补俄法结盟危险的措施,没有保证法国攻击时俄国支持德——没有缓解俄国的敌意俄国的坚持与德国的疑心德国外交“新路线”卡普里维政府设想:由利益相同国家构成的同盟取代相互制衡、自相矛盾的同盟,英国取代俄国的地位,抑制侵略性大国(法俄)缺陷:忽略对俄政策改变对其他大国和盟国的影响•奥、意:将向德国索取更高的要价•俄:将被迫寻求与法结盟(1892,《法俄军事协定》)•英:自己不必介入,德国将被迫支持奥意反英法加入则德国可以对法俄颐指气使英国不可能缔结将给与德国几乎是欧洲大陆外交霸权的同盟俾斯麦体系瓦解的根源•欧洲均势环境条件的根本变化:•国际共识瓦解;•破坏国际关系稳定、主张国际冲突的国内压力因素增长;•国际意识形态严重对立;•体系过于精巧,脆弱(二)英德关系英德殖民协议,1890·7·1•德国在非洲几乎所有争议性殖民问题上对英让步•索尔兹伯里政府将赫尔戈兰岛让与德赫尔戈兰岛:北海上巨岩,扼守威悉河、易北河入海口(不来梅、汉堡)横跨在未来北海-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河口•德国购买英国友谊和推动英德结盟的步骤•英国寻求同德结盟的愿望并未增进•推动法俄意识到自身的孤立和缔结条约德国寻求英国加盟的努力意与三国同盟:•因突尼斯问题对德要求,德游说英给补偿•利用法国离间攻势,要求德在伦敦支持意•1891·5·6,《三国同盟》新签,德奥保证让伦敦支持意英国与三国同盟•1892上台的格莱斯顿自由党新政府对1887两个《地中海协定》态度谨慎暹罗危机•1893,法属印度支那与英属缅甸间的缓冲国受到法国威胁•英法关系紧张,英国谋求德国支持,威廉二世担心战争•虚惊一场:英不需立即与其他强国捆绑,加强海军更可靠德国对英不满,重新寻求与俄国的条约关系罗斯伯里关于地中海问题的声明和建议罗斯伯里(1894·3起接任英相)1894对奥保证:•英反对俄采取任何旨在获得自由通过海峡进入地中海的举措•英想得到奥及其盟国将牵制法国的保证德国一贯立场:•英对将承担保护近东和地中海利益的保证•德战时支持英国的条件:——和平时期英与三国有约束力的保证——三国同盟赶来援助前英国已经参战卡普里维此时的反应:完全拒绝•迫使三国同盟预先明确英俄因海峡冲突的态度,英国则不承担义务•英国对是否及何时反对俄国,行动完全自由•德国可能参加只对英国有利的东地中海战争,并遭遇两线作战危险机会的丧失•1890-1914期间的最好机会•狭隘、僵硬的道理,没有考虑到进一步谈判的可能性和英国加入的价值•既拒绝俄国,又拒绝英国,琐碎而迟疑•愚蠢的政治推理,引发其他国家的错误结论,帝国主义政策与德英关系德国的估算•英国有朝一日需要寻求与德结盟•德加速英屈服的方式:在殖民地对英施压结果:•骚扰得罪了英国•海外争夺中的恐吓威胁和言过其实的声明显得危险巨大(本来法德同盟首先构成对英更大威胁)•大规模的舰队计划迫使英国与法俄结盟(三)法俄同盟的建立•背景:•法俄矛盾的目的:在西欧对抗德,非洲对抗英v.s. 东欧对抗奥,亚洲对抗英•动因:对英国与三国同盟签约的恐惧——1891·5,三国同盟提前续约——1891·7,威廉二世对伦敦盛大访问1891·8,一般协议1892·8,法俄军事协定1893·12和1894·1,互换照会批准协定,同盟正式开端1899·8·9,互换照会,同盟目的由维护和平扩大为维持均势;军事协定时间无限延长5.3 列强对非欧世界的争夺5.3.1 “新”帝国主义及其根源和影响帝国主义的概念:•传统上:扩大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和其他领土的某种形式的控制力或影响力•列宁的解析:垄断的资本主义;腐朽的资本主义;垂死的资本主义争论:•帝国主义与特定经济社会体制的关联性•帝国主义与特定种族或民族的关联性19世纪后期列强的“新”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的内涵•对非欧地区建立正式统治做法的显著增长•政府和民众对帝国主义事业兴趣加强•列强:英;法、俄;德、意;日、美背景与动因现实原因•伴随工业革命扩散对经济资源和市场的需求•1871年后欧洲国家边界重大调整暂告平息•现代国家政治、经济与军事权力优势与领土有限的紧迫感思想逻辑•抵消外国保护主义的唯一方法是获取殖民地•大国生存取决领土面积提供的战略优势与资源•宗教理想主义和人道理想主义•殖民地是伟与威望的象征(满足民族心理需要)控制方式•直接征服(俄国占领中亚汗国)•“保护权”(英国在埃及,法国在突尼斯)•殖民政府(英、法、德在中非)•通过商业企业统治(1858前英在印,1908前比在刚果)•主导某个地区经济(英国在南非)•大规模对外移民(白人在北美、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势力范围”(欧洲国家、日本在中国达成协议)欧洲帝国主义的作用与影响两个重要的命题(1)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双重使命论•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论(2)列宁: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1、殖民统治对非西方世界的影响——马克思的论述《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