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_数学思考(二)教案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思考(二)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思考(二)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思考(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观察、分析、比较、归纳。

2. 数学思维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数学元素。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数学元素,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数学思考。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思考方法,如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

(2)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教师总结并强调数学思考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一道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考方法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总结解题方法。

4. 巩固拓展(1)教师出示一道拓展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考方法进行解答。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总结解题方法。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学思考的方法和实际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教师总结并强调数学思考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相关习题。

(2)尝试运用数学思考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 终结性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数学思考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思考中有所收获。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数学思考第2课时数学思考(2)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数学思考第2课时数学思考(2)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4.数学思考第2课时数学思考(2)人教版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4.数学思考第2课时数学思考(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第208页的第2课时,6.4.数学思考(2)。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学会使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图形的变换来理解实际问题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画图的方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2. 让学生通过图形的变换,理解实际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让学生通过图形的变换,理解实际问题的本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2.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 教师通过示范,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画图的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可以通过画一个10厘米乘以5厘米的矩形来表示这个问题。

4. 教师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5.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通过画图的方式,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实际问题的本质。

例如,通过画图,可以发现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实际上就是一个10厘米乘以5厘米的矩形。

6. 教师通过图形的变换,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本质。

例如,通过将一个矩形旋转90度,可以得到一个同样大小的矩形,这个矩形的边长和原矩形相同,只是长和宽的位置互换了。

7. 教师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图形的变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学思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学思考》教案
2.辅助材料:准备与平面几何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如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实际生活中的几何应用实例等,以丰富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感受。
3.实验器材:由于本节课涉及几何图形的推理,准备一些几何模型、量角器、直尺等实验器材,帮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几何性质的理解。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划分为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同时,设置实验操作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所,创造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
2.结合教材内容,我重点讲解以下知识点:
(1)平面几何图形的对称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3)勾股定理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3.在讲解过程中,我会通过举例、画图等方式,使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几何知识。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1.我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要求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知识和简单的推理方法。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能力方面,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待加强。在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合作意识和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缺乏主动性,对复杂问题的探究耐心不足。
然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部分学生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较弱,需要我在教学中更加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其次,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环节显得有些仓促。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适当调整教学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消化知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2)》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2)》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2课时数学思考(2)教学内容:教科书P101第2题,完成教科书P103~104“练习二十二”中第5~8题。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用列表、符号表达逻辑关系等直观手段解决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2.在逻辑推理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表格推理的方法,学会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逻辑推理的尝试与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符号正确表达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解读符号,有序描述逻辑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课件出示习题。

师:同学们还会解决这样的推理问题吗?请大家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解答。

生1:根据小红说的话可知她拿的是语文书,小明拿的是数学书。

生2:根据小天说的话可知他拿的是语文书,根据小刚拿的不是数学书可知,小刚拿的是音乐书,则小丽拿的是数学书。

师:这些问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推理问题,在推理时可以根据各量之间的关系直接推理,也可以利用表格把各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进行间接推理。

出示课件。

师:你能看懂这个表格吗?引导学生明确“√”表示拿的是这本书,“×”表示拿的不是这本书。

例如小天拿的是语文书,那么他就不可能拿数学书和音乐书,小丽和小刚都不可能拿语文书……师:同学们对简单的推理问题分析得有理有据,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较复杂的推理问题。

希望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作出准确的推理判断。

[板书课题:数学思考(2)]【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旧知,再引导学生把熟悉的内容进一步的提升,向学生介绍列表法,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索,学习逻辑推理(一)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师:默读题目,你能读懂吗?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这道题初次接触,学生会觉得比较复杂,很难读懂。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不可能与谁同班,引导学生理解同班的两个人不可能同一次到会,也不可能都不到会。

(二)分析与解答。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案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案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案2一. 教材分析《数学思考》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和总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灵活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和总结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和总结的方法;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数学案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巧;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2.教案: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编写详细的教案;3.教学辅助材料:与本章内容相关的PPT、案例、问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思考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思考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思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与思考:通过对图形、数字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操作与思考: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 分析与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趣味数学故事或实际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思考的主题。

2. 观察与思考:教师出示图形、数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规律。

3. 操作与思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分析与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 解决问题:教师设计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布置相关作业。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等。

2. 终结性评价:以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 家长评价: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六、教学建议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思考》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思考》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思考》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小组合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

2. 教师给出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思考(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思考(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思考(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中的“数学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思考的概念,明确数学思考的重要性。

2. 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思考,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能够运用数学思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1. 数学思考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2. 数学语言的表达和运用。

3.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数学教材或练习册。

3.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数学思考的概念和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数学思考的兴趣和认识。

2. 讲解:通过讲解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思考。

3. 示例:通过示例题目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数学思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通过练习题目的设计和解答,使学生巩固数学思考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1. 数学思考2. 重点内容:数学思考的概念、方法和步骤,数学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作业设计:1. 练习题:设计一些与数学思考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思考方法进行解答。

2. 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数学思考方法进行解决。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数学思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数学语言的表达不够准确,数学思考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数学思考方法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我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在数学思考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4数学思考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4数学思考教案及反思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4.数学思考第1课时数学思考(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3)2、4、8、16、()、()(课件说明: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答案。

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

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

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二、探索规律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收集人数)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思考》教案6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思考》教案6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思考》教案6篇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思考》教案 1一、教材内容分析这节课是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中“数与代数”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教材呈现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通过相互连接得到多少条线段。

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画图,由简单到繁杂最后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观测和探索,学生能过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2、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考地方法灌输其中。

通过规律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班有学生62人,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在探讨总线段数的`算法时,同样延用从简到繁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个点时总线段数怎么计算,之后列出4个点和5个点时总线段数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从1依次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从而让学生明白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

接着让学生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6个点,8个点时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这样既巩固算法,同时还回应了课前游戏的设疑。

最后拓展提升,还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学生准备:直尺、铅笔、数字卡片、扑克一副教师准备:小黑板、直尺、彩笔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师生合作、探究规律三、课内活动、加深理解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五、课后练习、巩固提高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思考》教案 2教学内容: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教案设计2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教案设计2

教案设计2:《数学思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数学问题的观察与分析2. 数学问题的归纳与总结3. 数学问题的解决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分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3. 交流分享(10分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小组补充、评价。

4.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炼数学思想。

5. 应用拓展(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收获。

7. 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六、附录本节课所需的教具、学具: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练习本、笔等。

以上就是对《数学思考》这一课时的教案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设计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在本教案设计中,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自主探究、交流分享、归纳总结、应用拓展、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等环节。

下面将对这些环节进行详细补充和说明。

1.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需要选取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数学问题。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学思考》是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运算、比例、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整数和分数的应用题等。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目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比例、几何图形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比例、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但对一些复杂应用题的解决能力还不够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比例、几何图形的运算规律,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比例、几何图形的运算规律及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多个知识点的综合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数学概念和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数、比例、几何图形的运算规律。

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巩固学生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6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 数学思考(2)

人教版6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 数学思考(2)
板书课题:数学思考(2)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谈话,准备进入复习。
1.王老师、张老师和刘老师共同承担了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和美术这六门学科的教学,每人教两门学科,现在知道:
(1)王老师喜欢与体育老师、音乐老师交流;
(2)张老师不懂外语,但他常去听音乐老师讲课;
(3)数学、英语老师常和王老师一起去图书馆。
第2课时数学思考(2)
课题
数学思考(2)
课型
复习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对逻辑推理中排列组合、语言逻辑判断的复习,数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例2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列表使题目条件一目了然,放手让学生分析、推理。整个教学过程都在逐步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列表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全班交流。
(5)分析推理。
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推理方法,教师也可让他们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2.复习排列组合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3页第6题。
(2)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指出分析方法:
分析:假设左起第1位固定一位小朋友,有2种排法,一共有4种这样的情况,共2×4=8种。
1.(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交流思路。
(3)学生尝试用列表法分析题意。
(4)学生结合表格独立推理。
(5)学生独立推理,向教师汇报。
2.(1)学生认真读题,获取相关信息。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生根据分析研究解题思路并独立完成。
2×4=8(种)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在人教版新课标数学教材中,每一册书都设立了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数学广角,其中渗透了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逻辑推理、统筹优化、数学编码、抽屉原理等方面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的一个内容。

教材中例题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的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

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

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二、教学成功的地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巧设连线游戏,紧扣教材例题,同时又让数学课饶有生趣。

任意点8个点,再将每两点连成一条线,看似简单,连线时却很容易出错。

这样在课前制造一个悬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同时又为探究“化难为简”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

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过程,随着点数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初步感知点数、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

在经历了丰富的连线过程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从而进一步发现每次增加条数就是点数-1,为后面推导总线段数的算法做好铺垫。

在探讨总线段数的算法时,同样延用从简到繁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个点时总线段数怎么计算,之后列出4个点和5个点时总线段数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从1依次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从而让学生明白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

接着让学生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6个点,8个点时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这样既巩固算法,同时还回应了课前游戏的设疑。

回应课前游戏的设疑,进一步提升。

这是数学思考在这节课中的一个升华。

也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的探究。

书上没有明确地表示要用字母表示规律,但我感觉应该揭示出这一实质性结语。

于是我增加了n个点:可以连接n(n-1)÷2条线段这一环节。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的一个内容。

在本套教材的各册内容中都设置了独立的单元,即”数学广角”,其中渗透了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逻辑推理、统筹优化、数学编码、抽屉原理等方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总复习第一部分“数与代数”专门安排了《数学思考》的小节,通过三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

本节课是教材中的例5,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的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同,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

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

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平时,这几个类型的问题是编排在数学奥赛内容里。

现在在复习内容中出现,而且只是很小的一节,我认为编排在这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几个题的解法,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复杂的数学问题。

同时也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策略也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但不管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特别是这样复杂的数学问题,我们一定要注意有一份数学的思想。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意在让学生多总结,多归纳,并谈自己的感想。

二、教学成功的地方:1、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我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找规律数线段”的探究过程,再回归生活加以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教学反思一、设计意图1、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例4简单的几何推理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体会推理过程的严谨性。

使学生经历根据已知信息、定理、性质,推出新的结论的过程,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从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使学生能从多维角度思考,体验方法多样性。

感受数学思维的内在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探索愿望。

教学重难点: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利用已知信息,推出新的结论。

1、课前三分钟我采用同学们熟悉的情景,今天早上,廖老师、杨老师、陈老师吃面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廖:我和杨老师身上的钱加起来是200元。

陈:是吗,我和杨老师身上的钱加起来也是200元。

你发现了哪些信息?我和陈老师的钱谁多?学生很快就能用寻找到的规律去解决这个问题。

拓展延伸部分我选用了教材练习,让学生去自主寻找规律,拓展学生思维。

二、课堂中存在的不足1、课前准备不够充分,预设问题不够丰富,在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时,教师讲解过多,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未得到较好的培养。

在作图时,怕学生操作过慢影响教学时间,因此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体验。

2、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在课前我计划让学生观察表格,从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去验证。

结果在引导填表操作时没有大胆放手给学生去做,结果在合作时没有明显的效果,导致讲解点拨过多,学生合作能力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3、作业设计单一,贴近生活的较少。

虽然课前设置了有趣情境,但在作业的布置上没有精心设计,按部就班的照书上习题布置作业,没有充分考虑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给学生解决。

三、改进措施1、加强课前准备。

在课前的准备除了熟悉好教案,更应该注重细节问题。

如这个问题是否有较强的指向性、针对性,学生能否回答。

2、多钻研教材,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为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组织好的学习活动,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让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6.4.2 数学思考2 (导学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6.4.2 数学思考2 (导学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6.4.2 数学思考2 (导学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思考2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数学思考2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思考2的概念和意义2. 数学思考2的计算方法3. 数学思考2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学思考2的概念和意义,数学思考2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数学思考2的应用,如何运用数学思考2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学思考2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数学思考2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思考2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 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学思考2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作业的正确率。

3. 测试成绩:通过定期的测试,了解学生对数学思考2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思考2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2. 练习题: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 学生应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之处,及时改正,提高学习效果。

十、教学延伸1. 开展相关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4.数学思考
第1课时数学思考(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3)2、4、8、16、()、()(课件说明: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答案。

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

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

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二、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
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收集人数)
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
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

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困惑——如果发表格,那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如果不发,那怎么揭示这个规律?(每人发一张白纸,这样难度拔高了,但可以试一试。


(2)动手操作,(发现)验证规律。

已经发现的属于验证,没有发现的,可以依托这一环节去发现。

方案一:
用一个点分别和其他点连接,6个点的时候,分别是5+4+3+2+1=15。

方案二:
①连线填表。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合作还是独立做。

如果发一张白纸,就让生自己设计,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也有可能出现其它结果。

看看图上的数据和自己的操作,思考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课件说明:这张表格用课件展示,但是不完整,在课堂上边听学生回答边填写)
②交流汇报。

指名到投影上汇报,教师板书。

从2个点开始。

板书:2个点共连1条
学生:3个点共连3条
提问:这3条线段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

前面2个点,就加2条,所以3条。


板书:3个点共连1+2=3(条)
学生:4个点共连6条线段。

提问:这6条线段又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就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成一条线段。

前面3个点,就增加3条,所以6条。

)板书:4个点共连1+2+3=6(条)
追问:观察算式,6条是从1开始的几个什么样的数相加?
学生:从1开始的3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板书)
提问:你能快速说出5个点可连成几条线段吗?是从开始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板书:5个点共连1+2+3+4=10(条)
(从1开始的4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提问:6个、8个、12个、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学生列式后回答:6个点共连1+2+3+4+5=15(条)
(从1开始的5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从1开始的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8+9+10+11=66(条)
(从1开始的1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19=190(条)
(从1开始的19个连续自然数相加)
总结规律:
提问:如果有n个点,你能说出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吗?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规律。

教师小结:本题的规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n个点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的(n-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

用算式表示为:1+2+3+4+5+6+7+……+(n-1)
方案三:
①继续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吗?
②学生汇报
两个点能连1条。

一个点能引2条,那么有3个点就共有2×3,但是每条线段分别重复了一次,所以,实际上有2×3÷2。

四个点呢?谁能说说怎么连接?四个点、五个点……同理。

根据规律,你知道15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第七个问题,再思考,如果有 n个点呢?(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实在说不出来了,再提示)
有n× (n-1)÷2
解读关系式:点数×(点数-1)÷2
三、指导阅读
计算全班每个人都与同学握手,一共要握手多少次?生答:人数×(人数-1)÷2。

四、课堂作业
1.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1、2、4题
2.按规律填数:
1+3=()
1+3+5=()
1+3+5+7=()
1+3+5+7+9=()
……
1+3+5+7+9+11+…+97+99+97+…+5+3+1=()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学习所得。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数学知识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本节课教师注重渗透由难化易的数学思考方法,在教学例1时,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的过程,随着点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

学生经历丰富的连线过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发现每次增加的条数就是点数(n-1)。

生活就是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培养应用技能及创新精神。

在教学例题时,我采用了一题多解的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之后,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之前发现的连线问题的规律,解决这道生活中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学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素材积累】
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

几千年前的三星堆、金沙,是古
蜀人智慧的结晶,难以忘怀的文明,静静地诉说着古人们的智慧……刘备,孟昶等,多少为成都制造机会,创造美丽的人啊!武侯祠中诸葛亮摘悄悄的感叹成都的美……杜甫草堂,有多少千古名句,虽然简陋却给了杜甫一个温暖的港湾。

2、早上,晴空万里,云雾满天。

太阳公公把一切都搞得有一层薄薄的金黄色。

一群小鸟,摘老松树的枝头上欢蹦乱跳,叽叽喳喳地唱歌,这些小淘气们一跳上去,那些晶莹的小露珠旧滴一声,跳到了地上,继续进行它们的旅行。

空气摘早上也是非常的清新,你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可以把自己所有的心烦事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旧是我家乡的早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