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广宇学校八年级语文《4.马说》学案(无答案)
《马说》第二课时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本课时主要介绍了《马说》这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代诗歌作品。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在语文学科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文化素养以及文学欣赏能力等方面。
一、导入活动:带领学生共同探讨《马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考察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对《马说》的分析和理解,了解古代诗歌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马说》诗歌,体会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语言技巧。
2. 教师讲解《马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3. 学生分组,探讨《马说》诗歌的不同解读方式和意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表意见的机会。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马说》,从中寻找其文化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5.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别从文学、历史和文化等不同角度对《马说》进行分析和解读。
6.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总结《马说》的文学内涵、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四、课堂作业:1. 学生自己写一篇类似《马说》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
2. 学生准备一份关于《马说》的解读,结合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历史常识进行分析。
3.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自选一篇与《马说》有关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学习,学生们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与文化传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我们要不断地加强文化教育和文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这堂课中,我们深入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马说》,探讨了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的解读方式和意义。
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并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马说》,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和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马说》第一课时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第一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第一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第一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导入环节:1.让学生回忆一下马有哪些特征,有哪些用途。
2.展示一张黑马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其中的特征。
3.播放《马说》的视频,学生同时跟读课文。
阅读环节: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记录生词。
2.集体阅读课文,老师解释生词和重点词语。
3.老师讲解马有哪些棕色变种,将学生分组,让每组找到一种棕色变种,介绍棕色变种的外貌特征和分布区域。
4.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老师在旁边指导和纠正。
引申环节:1.学生溯源,了解马的起源和进化,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者漫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学生进行配套阅读,阅读与马有关的课文或者书籍,通过讲述、PPT等多种形式展示个人见解和观点,并进行表演或者演讲。
3.老师邀请当地养马的农民或者训练马的专业人员前来,现场讲解和演示马的训练和驯服,让学生了解马的性格特征和如何控制和驾驭马匹。
4.老师为学生展示一些著名的马文化产物,如电影《勇敢的心》等,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马文化和马传统。
复习与总结环节:1.老师出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回忆课文中提到的马有哪些特征和分布区域。
2.学生分组,进行游戏环节,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比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总结,让学生尝试描述本课所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老师点评学生表现,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并纠正表现差的学生,告知其需要加强的方面和注意事项。
结合课程特点,这份学案主要采取了亲身经历、配合阅读、游戏竞赛等多种方式,旨在践行课程教育的多元化和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学案没有忽略与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学习马匹知识,更好地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习俗与风情,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们对马匹的性格特征、分布区域、驯服方法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实践活动和游戏竞赛等方式,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双羊中学吕艳华2018年12月一、走进课文:1、讲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讲〞即谈马、论马。
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
2、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讲,有一匹千里马拉着繁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巨吃力地爬行依旧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因此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同时体贴它啊!二、超前检测:1、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①祗辱〔〕〔〕②骈死〔〕③槽枥〔〕〔〕〔〕〔〕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④一食或尽粟一石〔〕2、«马讲»作者是〔768-824〕,_____代文学家、哲学家,字______,自号昌黎,世称______________,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宋八大伙儿〞之一,其散文成就尤为突出,他倡导古文运动,是古文运动的领导,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主张。
有«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伙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主先学: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及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 4《马说》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马说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郡望昌黎,人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散文创作成绩斐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1)古今异义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或者)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2)一词多义【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现在写作“饲”)【能】①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②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3)词类活用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③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④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耗尽,竭尽)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至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X 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马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说(愤怒)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关于马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的议论化、杂文化,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2、把握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结构,把握课文内容。
3、明确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体会作者声讨 ''食马者〃的无知,关于在位者不能识不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做法给予的强烈愤慨。
教学重点难点:启发学生抓住课文托物寓意的特点,深入明白得名句的含义,把握课文的内容。
课前预备:学生收集韩愈的资料,阅读韩愈的作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儿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讲:“您听讲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内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触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因此,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什么缘故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现在我被困在地点上差不多专门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讲?,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关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正音正字,初读课文1、祇〔zh 丫〕骈〔pi d n〕尽粟一石〔d a n〕食〔s门马者其真无马邪〔y e]〔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专门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2、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研讨《马说》这篇经典文章,让学生了解并体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其学习去考虑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语言以及作品中所描绘的文化现象等因素。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提升其文化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文化认知: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2. 文学鉴赏:文章的文化内涵、结构和风格等;3. 理解和分析:通过分析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语言以及作品中所描绘的文化现象,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文化主题和思想。
4. 写作训练: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并通过写作呈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1. 呈现法:通过多媒体、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课堂讨论法: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观点,在讨论中逐渐深入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结构和风格等。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和凝聚团队。
4. 写作指导法: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并通过写作呈现出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复述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了解的与马相关的文化现象。
2. 聆听音乐《赛马》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马在音乐中的表现形式。
二、阅读与鉴赏1. 教师概述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马文化在中国的深厚历史根基和文化内涵。
2. 教师讲解文学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语言、节奏以及特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马说》的全文,鼓励学生倾听和感知文章中流淌的文化元素。
4. 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讨论文章的意义、思想,以及文学特色等。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马讲?教学设计人教学目标1、积存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把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
3、明白得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会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策略重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明白得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1、引导学生明白得文早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畜的语言特点。
课时2课时教法教具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师生双边教学活动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手记情境引入我们古代名士文人专门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讲??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讲?。
学生回忆背诵课文。
预设教学过程一、作者及文体简介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朗读。
教师抽查预习情形,督促学生积存生字、通假字。
祇〔zh丫〕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岔〕死于槽枥之间食〔sh 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y 0〕?其真不知马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提醒学生朗读节奏。
〔3〕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翻译课文。
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及句读。
学生自读〔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咨询题。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三、合作探讨,深层探究1、齐读课文。
2、摸索:〔1〕提咨询: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依旧先有伯乐?〔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如何样的思想感情?四、体验与反思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
第 4 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doc 初中语文1..知识教学点1.把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明白得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2 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2.训练学生分析明白得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3 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教学过程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现〕同学们明白"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讲?最为闻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讲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咨询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幻灯片展现爱莲讲莲--人托物言志马讲马---人托物寓、、八意二.正音〔学生听,注音划出通假字〕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现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刻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点大伙儿喊停,讲解后换人读)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听录音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四.疏通文意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咨询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关心解决,假设没有,那么老师讲解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刻重新梳理课文。
然后翻译翻译采纳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
二组,负责第二段。
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完成后,教师评判,再读课文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定〕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养〕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1.讲是一种讲明议论的文体。
作者要借马来讲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如此的感叹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4马说教案新版苏教版
【关键字】教案马说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马说【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会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3.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重点难点】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新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一)当今“韩流”一词非常流行,现在指韩国的音乐、影视及文化影响,受到了大家的追捧。
其实早在唐代就有“韩流”一说,当时称“韩潮”。
古人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这句话中的“韩”说的是谁呢?(同学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韩愈论人才的文章。
设计(二)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1.介绍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学生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导读:本文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
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⑴重点词: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四、课堂小结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
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马的能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马说》的朗读和背诵。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的理解。
将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马的文学作品,如《马诗二十三首》等。
提问学生对马的印象和认识,引出本课的课文《马说》。
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课文理解: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讨论和问题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观点和主题。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马说》。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马的思考和感受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思考马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和价值,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马相关的短文或故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江苏省沭阳县广宇学校八年级语文 《马说》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沭阳广宇学校初二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马说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学习重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知识链接: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你知道哪些有关马的成语?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全文,注意难字的读音。
2、解释下列各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执策而临之。
()(5)是马也。
()(6)食马者。
()(7)策之不以其道。
()3、分组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思考讨论:(1)联系写作背景,思考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2)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达标检测: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马说》导学案1(无答案)苏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南通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马说》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南通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马说》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南通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马说》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马说》《马说》课堂学习活动单(第一课时)个性调整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朗读、翻译课文。
学习过程:活动1: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作者及文体。
【作者简介】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韩昌黎。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马说》大约作于795-800年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学习时要着重体会其语言力量。
对韩愈你还了解哪些内容?写下来和同学分享。
我们在初一学过一篇体裁为“说”的文章,题目是 ,作者是朝的。
活动2:朗读课文,画出难读词句,组内讨论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马说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
之、而、以”等。
知识链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C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 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你知道哪些有关马的成语?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全文,注意难字的读音。
2、解释下列各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执策而临之。
()
(5)是马也。
()
(6)食马者。
()
(7)策之不以其道。
()
3、分组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思考讨论:
(1)联系写作背景,思考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
(2)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达标检测: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义:
(2)才美不外见,
义:
(3)食之不能尽其材,
义:
(4)其真无马邪? ,
义:
2、韩愈,字________ ,唐代 _______ ,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美誉。
被歹U为____________ 之首,与柳宗兀并称_____________ 。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遇到怎样的悲惨命运?用原句回
答。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是否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物,他们
分别暗示着哪些人?
5、本文的主旨句是?
6、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思考: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自由讨论,并把心中所想写下来。
)
达标检测:
1、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在今天,
如果你的才能不能被发现,完全可以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段外成语填空),把看
书的才华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识别、运用人才也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
文段外成语填空)
2、该文以___________ 喻人才,以_______________ 喻识才之人,用的是
的写法。
3、简答题。
(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3)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