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
张思德
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 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 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 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 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 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 感到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 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他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随着 吐出一股股清水。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 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把手中的草样一扔, 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 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 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1944年九月五日,一大早下起了毛毛雨。地皮湿漉漉的,地里的 活儿干不成了,大伙儿都建议争取时间多打窑,多烧炭,队长和张思 德商量以后,决定临时组织一个突击队,进山赶挖几个新窑。 张思德带着小白、小朱、小李等8个战士,精神焕发,干劲十足, 一路唱着歌到了庙河沟的山林,沾满露水的青冈树叶显得鲜红欲滴, 高大的白桦、松树更加挺俊。 张思德带着8个战士,分成3个组,分散在3个地方挖。 张思德和战士小白一起干。窑越挖越深了,但是,里面还是直不 起腰。张思德钻在里面,猫着腰,累得满头大汗。小白蹲在洞口朝里 边喊:“组长,出来歇歇,让我进去干会儿吧!” “不用了!”张思德总是这样照顾别的同志。 这时,天更加阴了下来,牛毛细雨下大了。张思德赶紧从窑洞里 钻出来,把一条背炭用的麻袋披在小白身上。小白说:“天气凉,你 也披一条吗!”张思德说:“我不要紧!”说着,张思德拿上两条麻 袋,向山后沟走去, 小李、小朱几个战士见张思德给送来了“雨具”,干得更欢了。 他们喊道:“小雨大干,大雨猛干,不下雨拼命干,保证今天挖好 窑!” 张思德也高兴地说:“好哇!”说着,把麻袋递到了战士们的手 里,顶着雨回到自己干活的地方,和小白一起继续挖窑。
精选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迎接红军来家乡、长征途中艰难跋涉、奔赴抗日战场、给毛泽东当警卫战士、执行烧炭任务中不幸牺牲……四川仪陇县40余名来自张思德纪念馆、公安局、学校、社区等单位的“草根演员”,为家乡干部群众上演了红色歌剧《张思德》,向革命英烈张思德致敬。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
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
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张行品被迫把他抱给婶母收养。
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
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
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
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
据其班长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
一个小战士高兴地嚷嚷着发现了野萝卜,张思德过来检查发现,在水塘旁边果然有一丛叶子绿绿的、模样很像萝卜的植物。
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把叶子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
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无力,紧接着,他肚子开始剧痛,大口呕吐起来。
在失去知觉之前,他还在嘱咐小战士告知大家这草有毒。
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
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范文七篇1秘书
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范文七篇张思德同志先进事迹篇1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毛泽东在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发表讲话,表示悼念。
图为正在和战友烧炭的张思德。
毛泽东追悼张思德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发表已经70多年。
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也已家喻户晓,超越时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张思德是1944年9月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的;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张思德还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他在长征途中英勇奋斗的模范事迹,同样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县人。
他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自小受尽人间的苦难。
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他的家乡六合坊,他积极报名参加了红军。
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冲破川军的阻拦,渡嘉陵江西进。
在战斗中,张思德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右腿中弹,毫无惧色,冲进敌阵,同敌拼杀,击毙敌军射击手,一人缴获了两挺机枪。
有一次,他外出执行任务,路上遇见一个敌人疯狂追赶一个十四五岁的红军小战士。
他怒气填膺,猛冲上前将敌击毙,救下了那个小战士。
他的英勇事迹,在红军中广为传扬。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地区胜利会师。
张思德闻讯后分外高兴,他和战友们一起,准备了毛巾、毛袜等礼物,赠送给红一方面军的战友们。
两军会师后,红军力量大增,士气高昂。
党中央派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进行慰问,宣传遵义会议精神和党中央的正确决定。
张思德等红四方面军的战士拥护中央的正确领导,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
是年秋天,红四方面军来到丹巴黑水河边。
河虽不很宽,但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
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根高悬在两岸之间的溜索。
细长的溜索似乎好久没有人使用了,站在河边的战士们都有些发怵。
炊事班的老班长放下行军担子说:“我去试试看!”但没等他伸手,张思德已用树枝钩来了溜索上的竹筒,坚定地说:“我先过!”老班长拉住他说:“不行!你伤刚好!”原来不久前张思德的右腿第二次负伤,一个多月前才归队。
张思德的观后感(四篇)
张思德的观后感张思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在他牺牲后,___专门写了为人民服务来纪念他。
张思德是伟大的!他所做的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平凡的小事,但是众多个平凡小事积累起来就是不可或缺的,平凡中关心他人,在平凡中做出伟大。
从___年参军,过草地,尝百草,编草鞋,送信,照顾孤儿,不忘战友,关心战友、哑巴炊事员、烧窑……最高的职位只是个班长,但是职称高又能怎样?张思德做着平凡的小事,但也不失自己的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平凡的小班长也比那些犯了错了的旅长、团长、营长更有意义!如若把张思德的价值拿出来与他人相比较,就会是对他的亵渎,如果他想有所彰显,又何必做那么多别人不记得、不知道的小事?___在任他为警卫员时,让他说说自己的最大的优点,如果在现在或是换做其他人,为了职位或者某些利益,谁会说自己没什么优点?谁会真诚地袒露自己?___替他总结了张思德的最大的优点是:不说话;最大的缺点是:不说话。
这最大的优点让他变得有意义,那最大的缺点也就使他是平凡的,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说到命运,那时的个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交给党,交给革命,那么说张思德的死是为了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他的死是重于泰山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似很空,很大,只是个思想指标,思想空壳,并没有实质内容。
但是归于生活,回到实际来看,这些不仅体现在那些惊天动地的政策为人、为民,更体现在那些平凡细微的小事上。
我们因为正在享用着这些细小的关心和益处,所以没有觉察到它的意义,当它离开或消失时才会引得我们注意,因此,我们应该注意身边平凡的人,更要在平凡生活中小事去着手,平凡在不知不觉中变的有意义。
我们可以平凡,但不可以没有意义。
张思德平时不说话,很木讷,肯吃苦,做实事,细心、关心、爱心、奉献之心,这些使他在做___的警卫工作,是对他的肯定,是对革命的保障。
主席在追悼会上说,他是个伟大的人,死重于泰山,成天跑来跑去,也许你们不认识他,那是因为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凡的战士,他们都一样。
平凡英雄张思德
平凡英雄张思德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24年第16期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一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上,第一次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
这位战士叫张思德,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英雄。
1915年,张思德出生在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
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
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
随部队到达陕北后,张思德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战场上,张思德冲锋陷阵、一往无前,战友们敬佩地称他为“小老虎”。
一次战斗中,他两度负伤。
可是冲锋号一响,他就置自己伤情于不顾,跃出战壕,冲进敌阵,击毙机枪手,一人缴获两挺机关枪。
在长征途中,张思德总是挺身而出。
一次,饥肠辘辘的战友发现了“水萝卜”,他抢过叶子以身试毒,不幸中毒昏迷。
刚被抢救过来就说:“这种‘水萝卜’有毒,千万不要吃,快告诉大家。
”平日里,张思德处处先人后己,时时无私奉献,始终关心同志、爱护战友。
生活简朴的张思德有一只搪瓷碗,伴随他三过雪山草地,碗壁上坑坑洼洼,搪瓷几乎掉光了。
部队给他发了新碗,他却把新碗送给别人,自己依然用旧碗。
1941年冬,张思德和战友在执行任务途中,发现一辆车陷入冰河。
他当即脱下鞋袜,跳入刺骨的冰河中又是破冰,又是推车,竭尽全力帮被困车辆脱险。
1942年春,他在杨家岭大礼堂工地参加劳动。
上大梁时支架突然断裂,他只身一人上前顶住,挽救了梁下施工的工人和战友,自己却受了伤。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减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
张思德也被调到中央警卫团1連当战士,对此,他毫无怨言,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
他说:“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班长和战士的职责不同,但为党工作是一样的。
”不久,张思德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
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
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事例有哪些范文(精选3篇)
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事例有哪些范文(精选3篇)事例一:捐资助学张思德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人士,他见义勇为,乐善好施,一直致力于为人民服务。
其中一个令人感动的事例是他的捐资助学。
在张思德所在的城市,有许多贫困家庭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看到这个问题,张思德决定行动起来。
他先是调查了那些贫困家庭的情况,了解到有许多优秀的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上学。
于是,张思德设立了一个教育基金,用于支援这些学生的学费、书籍和学习用品。
通过广泛宣传和社会捐赠,张思德的教育基金迅速筹得了巨额款项。
他与学校合作,选拔出接受资助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之后,他还亲自去贫困家庭进行探访,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
通过这些努力,许多贫困孩子得以继续上学,有机会改变他们的命运。
事例二:义务清洁工张思德所在的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缺乏专业的清洁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清扫。
为了改善小区的环境,张思德主动担任起义务清洁工的角色,为居民们提供一个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
每天清晨,张思德会提前起床,拿着清洁工具,进行公共区域的清扫工作。
他清洁楼道的地面、擦拭楼道的扶手,定期清理垃圾箱,保持小区整洁。
同时,他还帮助老年居民扔垃圾、搬运重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居民们提供方便。
张思德的义务清洁工行动得到了小区居民的一致赞扬和支持。
他的行为激励了更多居民加入到环境整治工作中,小区整体的环境得到了大幅改善,居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事例三:建立免费医疗服务机构在张思德所在的城市,有许多贫困家庭无法负担昂贵的医疗费用,甚至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思德联合一些医生和慈善机构,建立了一家免费医疗服务机构。
这家机构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包括日常门诊、急救救治、慢性病管理等。
他们设立了专门的医疗团队,包括多位医生、护士和志愿者,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机构还组织医疗义诊和健康讲座,以提高社会对医疗知识的认知。
张思德
张思德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楷模。
1915年4月19 日(农历三月初六),这天是谷雨节气,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的佃农张行品家中。
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
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
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
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
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张思德家本来就生活艰难,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张思德的出生给家里带来的不是喜,而是深深的忧愁。
因为张思德的母亲产后得病,卧床不起,没钱买药,无米下锅,所以没有奶水喂孩子,只好拖着重病的身子,从穷苦乡亲那里讨得一点谷米,捣碎后熬成糊糊喂养孩子。
母亲望着这个出生在谷雨节,用谷米糊糊喂养的瘦弱孩子,给他取名“ 谷娃子” 。
张思德生下才7 个月,母亲就连病带累,离开了人间。
临死前,她把张思德托给了他的叔叔张行忠和婶娘刘光友收养。
此后,张思德一家的生活更加艰难。
大哥给地主干活,累死在水田里;二哥沿街乞讨,饿死在猪市场的戏台旁;生父张行品外出谋生,流落他乡。
家人就这样生离死别了。
养父张行忠的日子也十分艰苦。
他给地主扛活,累坏了身子,常常吐血。
养母生下女儿张桂香才4 个月,身体还很虚弱,为了活命,就把两个娃娃放在背篓里,背着他们起早摸黑地在地里干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思德很小就下地干活了。
娘上山坡种豆,他跟在后边点种;娘下田割谷,他跟在后边捡穗。
七八岁,正是上学念书的年纪,可他却成了割草、挖菜的劳力。
尽管养父母终日辛苦,家人仍然难得吃上一顿饱饭。
张思德养母刘光友家原有一幼女,但不幸夭折。
所以刘光友视张思德如己出,对其疼爱有加。
刘光友于1933年12月在六合场(现思德乡)一根田埂上送别了加入工农红军的张思德,从此张思德再也没能回到生他养他的六合场。
我眼中的张思德作文
我眼中的张思德作文张思德,这个名字或许对于一些人来说,只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符号,或者是一段遥远的记忆。
但对于我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物。
我最初了解到张思德,是在书本上。
那时候,他的形象是模糊的,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字介绍和一张黑白照片。
然而,随着我对他的深入了解,他在我的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
打小,他就受尽了苦难,可这并没有磨灭他内心的善良和坚韧。
在红军队伍里,他总是默默地付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有一次,部队在行军途中遇到了恶劣的天气。
狂风呼啸,暴雨倾盆,道路泥泞不堪。
大家都又累又饿,脚步沉重。
张思德看到有个小战士背着沉重的装备,艰难地走着,他二话不说,就接过了小战士的背包,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那背包沉甸甸的,压得他的肩膀都有些微微弯曲,但他的步伐却依然坚定。
一路上,他还不断地鼓励着大家:“同志们,加把劲,这点困难算啥子,咱们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他的声音在风雨中显得格外有力,让大家都重新燃起了斗志。
还有一回,部队驻扎在一个村庄里。
村里有户人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在一场大雨后摇摇欲坠。
张思德得知了这个情况,马上带着几个战士去帮忙。
他爬上屋顶,小心翼翼地更换着破损的瓦片,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可他一刻也不停歇。
修完屋顶,他又帮忙修补墙壁,把屋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那户人家感激不已,非要留他们吃饭,可张思德摆摆手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能帮到乡亲们,我们心里高兴!”张思德对待战友,那更是没话说。
有个战友生病卧床,张思德就像照顾亲人一样照顾他。
每天,他都会打来热水,为战友擦洗身子,还会把饭菜端到床前,一口一口地喂给他吃。
晚上,他就睡在战友旁边,只要战友有一点动静,他立马就起来查看。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战友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1944 年 9 月 5 日,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 29 岁。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
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简介张思德(1921年2月20日-1952年5月7日),山东省齐河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烈士,他以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勇表现而闻名。
张思德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党员和坚定的革命斗士,他的无畏精神和牺牲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本文将简要介绍张思德的英雄事迹。
张思德于1940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
他加入了人民抗日军第四团,并成为副班长。
在战斗中,他始终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
1943年,他被派往山东省滕州地区执行特别任务,他成功地组织了一支游击队并与日军在当地展开了长时间的斗争。
他在这次任务中获得了区党委授予的英模称号。
解放战争期间,张思德被派往湖北黄冈地区执行地下战斗任务。
他被任命为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并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在这段时间里,张思德坚持秘密行动,开展了大规模的情报工作,有效地破坏了敌人的行动计划。
他的努力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对台湾的解放战争。
张思德被选中参加这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
他作为独立游击队的一员,被派往解放台湾的前线。
然而,不幸的是,他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1岁。
张思德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他被誉为“英勇的烈士”。
在中国,他被追授“革命功臣”称号,并被纪念为英雄。
他的故事激励着年轻的中国人,勉励他们追求真理,坚持正义,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张思德的故事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赏。
他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和和平的追求,他无私地献身于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战斗。
他的事迹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各地的青年和爱国者们学习和崇敬的对象。
总之,张思德是中国革命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无畏和牺牲精神的力量。
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他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他的故事是一个充满勇气和希望的象征,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张思德烈士
个 人 履 历
(1915— 张思德 (1915—1944) 四川 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 仪陇人, 楷模。张思德兢兢业业, 楷模。张思德兢兢业业,吃 苦耐劳,认真负责, 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 务准确无误。 务准确无误。 • 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40年初夏,他带领一班人 1940年初夏 年初夏, 到深山老林中烧木炭。 到深山老林中烧木炭。那时 人要爬进去, 人要爬进去,将木炭一根一 根地传出来。进去一次, 根地传出来。进去一次,人 就闷热得好像要脱一层皮。 就闷热得好像要脱一层皮。 张思德总是抢在最前面。 张思德总是抢在最前面。三 个月后, 个月后,终于把八万斤烧炭 运到了延安。 运到了延安。
纪 怀念张思德 巴山蜀水多英雄, 巴山蜀水多英雄, 念 思德本是苦寒衣。 思德本是苦寒衣。 张 革命事业无贵贱, 革命事业无贵贱, 伐薪烧炭一心红。 伐薪烧炭一心红。 思 虽言安邦赖股肱, 虽言安邦赖股肱, 德 平凡岗位亦建功。 平凡岗位亦建功。 石峡峪里埋忠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峡峪里埋忠骨, 同 领袖名篇传域中。 领袖名篇传域中。 志
个人履历
• 1944年,组织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 1944年 张思德在炭窑内工作时, 炭。9月5日,张思德在炭窑内工作时, 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时年29岁! 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时年29岁 29
•
我们眼中的张思德
• 在我们的眼中,张思德同志是一个 在我们的眼中, 平凡而伟大的人。 平凡而伟大的人。最令人感动的就 是他听从领导的安排, 是他听从领导的安排,服从党的分 不讲条件,不讲报酬, 配,不讲条件,不讲报酬,他干一 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 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以 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 诺言。 诺言。不像我们我们现在的某些党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条件, 员,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条件,讲报 甚至以权谋私。 酬,甚至以权谋私。
张思德感人事迹
张思德的感人事迹心里总想着同志张思德同志在革命队伍里是关心同志,爱护战友的模范。
他心里总想着同志,时时处处都是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他常说:“同志们都是为打日本、救中国来到部队的。
革命队伍里的人,应该互相帮助。
我们要多想人民,多想同志,多做工作,少考虑个人。
”一个冬天的早晨,张思德起床以后,推开窑门,看到哑巴炊事员老王在担水上山,那走路的样子显得很吃力。
张思德跟着老王来到了伙房。
他把窑前放着的一个榆木疙瘩搬过来,扶老王坐在上面,伸手就要给他脱鞋,老王不肯,想拦没拦住,鞋被脱下来了。
只见老王的脚上裂了好几条大口子,上面还渗着血。
看着老王若无其事的样子,张思德心里一阵心疼。
老王是长征过来的老同志,他虽然不能说话,但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每天早晨,战士们起床出操之前,他早就起来忙淘米做饭;晚上战士们都睡下了,他还在劈柴、磨面。
每当战士们练兵、生产时,他都把热腾腾的饭菜担到山上、场里。
通信班的战士外出送信,他就特地把饭菜放在锅里,不管什么时候回来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同志啊!他往灶里添了几把柴,往锅里添了几瓢水,烧了一盆热水。
替老王把脚洗干净,然后涂上一些猪油,再把自己的毛袜子给他穿上。
第二天,张思德又从老乡那里打听到一个土方:把土豆捣成糊糊涂在口子上,可以治冻疮。
于是,张思德一连几天,给老王洗好脚,涂上土豆糊糊,一直到口子完全好了为止。
受苦受难盼解放张思德同志于1915年阴历3月初六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的韩家湾一户贫苦的佃农家里。
仪陇也是朱德总司令的家乡。
六合场座落在磊巴山,四周群山环绕,绿竹成荫,风景十分秀丽。
可是,在旧社会,张思德一家人生活非常苦。
张思德一家几辈都受尽了地主的压榨和剥削。
他的曾祖父叫张经合,在韩家湾实在活不下去了,就跑到陕西的汉中谋生,活活累死在那里。
父亲张行品也成年给地主扛长活,打短工,后来也流落他乡。
张思德生下来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一粒米也没有了。
他的母亲重病在身,小思德饿得拼命呼喊,吮吸破了妈妈的奶头,也吸不出一滴奶水。
学习张思德心得体会
学习张思德心得体会张思德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师。
他一生致力于机械传动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为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学习张思德的心得体会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敬业精神、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广泛涉猎的领域知识。
首先,张思德给我留下了敬业精神的深刻印象。
他对机械传动理论的研究没有止境,一生都在钻研其中。
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工作中,他都能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这种敬业精神是他对科学事业的坚守,也是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学习中,我要时刻保持对待学习的态度,认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努力追求卓越。
其次,张思德的卓越科研能力令我叹为观止。
他在机械传动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泛的实践经验。
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为机械设计与制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他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
在我学习中,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勇于挑战困难问题,追求科学真理。
最后,张思德的广泛涉猎的领域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不仅精通机械传动领域的理论和技术,还广泛涉猎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
他对材料、力学、工艺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这种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使他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在我学习中,我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习张思德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他的敬业精神、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广泛涉猎的领域知识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要时刻保持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学习的态度,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生平简介
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生平简介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张思德简介了解张思德简介得知,张思德生于1915年,卒于1944年,终年29岁。
张思德简介中,不仅提及了张思德基本信息,还提到了张思德的生平经历。
张思德还在童年时期,母亲就已去世了。
年幼的张思德被婶母收养,为了补贴生活,张思德自六岁起,就已经在田间劳作。
1933年8月,红四军方面解放了四川仪陇县。
张思德得知后,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少先队,成为乡里第一任少先队队长。
期间,张思德积极地帮助红四军方面筹款筹粮,并受到乡苏维埃的表扬。
同年10月,张思德加入红军,随后在仪陇县独立团二营担任通讯员。
瓦子寨战斗爆发之后,张思德积极作战,并在战斗中立功一次。
同年冬,张思德进入列宁小学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军事作战方面的知识。
学成后,张思德被调往至省军区指挥部的政治部担任一名交通员。
不久之后,张思德成为一名共青团员,并且担任特务连的班长。
1935年,张思德跟随红四军方面参加了长征。
长征结束后,张思德跟随队伍来到陕北,进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思德因有伤病而被编入了警卫连,年轻机智的张思德担任副班长,负责保护云阳荣誉军人学校的设施安全。
1937年,张思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张思德以严格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张思德的资料张思德资料记载了张思德的生平经历,以及张思德去世的原因。
通过查阅张思德资料得知,张思德生于1915年,卒于1944年,享年29岁。
提起张思德,都会想到他是一位共产主义战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张思德是四川仪陇人,因家境贫困,张思德18岁时,就已加入红军,成为一名共青团员。
1937年,张思德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值得一提的是,张思德曾经担任过毛泽东的卫士和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等职。
张思德个人资料
张思德个人资料:姓名:张思德,性别:男生日:1912年10月10日忌日:1943年02月07日汉族籍贯:四川仪陇思德乡解读战士张思德: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
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
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生平孤儿“谷娃子”在革命军队中成长为浑身是胆的“小老虎”,长征期间他三次过草地。
参军11年,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许多已当了团长甚至是旅长,张思德身为战士却从不计较职务高低1944年夏天,张思德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
9月5日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开窑口的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
背景张思德牺牲后,毛泽东发表了传扬天下的《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主席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下午1时以后,毛主席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张思德当过班长,又从班长当回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其高尚品质十分可贵。
毛泽东在演讲中称赞:“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 张思德牺牲后,毛泽东随即吩咐,晚上要多派些人站岗,防止尸体被狼吃了,尽快把尸体挖出来,洗干净,买一口棺材;开追悼会,我要讲话。
党的领袖如此关心一个普通党员和战士,远不止是出于私人感情,而是表现出革命队伍中人人平等,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那是因为毛泽东想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悼念张思德这位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的人,并且希望大家都可以学习张思德一心只为人民服务的可贵精神。
背景“为人民服务”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
这句话原本是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演讲。
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事例字
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事例字张思德,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之一,为人民事业奉献了一生。
他在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和推动人民生活的改善工作。
本篇文档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事例。
一、抗日战争期间的服务在抗日战争时期,张思德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斗争,为人民服务。
他先后在山西、陕西地方政府工作,并组建了安全保卫队和抗日自卫军,保护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张思德还积极组织和参与了救济灾民、救治伤病员、疏散难民的工作。
他不仅为伤病员献血,还为困难难民发放救济物资。
他的服务精神和爱心深得人民拥护和赞誉。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张思德继续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他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物资部门主管、中船重工厂厂长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亲自下田、下厂、下车间,了解民情民意,促进企业发展。
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张思德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员工福利和生产环境,积极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了员工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三、个人服务精神除了在工作中为人民服务外,张思德在个人生活中也积极且自觉地发挥了服务精神。
例如,他将自己的房屋租赁给医院和学生作为住所;经常给邻里的贫困家庭捐助钱物,并在附近的校园开展了义务教育活动;还组织和参加了抗震救灾、扶贫济困、环保公益等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可以说,张思德不仅在工作上,而且在个人生活中也积极发挥了服务精神,深刻体现出他对人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总之,张思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男儿、为人民服务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一生的工作体现了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
他对人民事业的贡献和服务是永载史册的,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和借鉴样本。
《张思德》:对人生的心得启示
《张思德》:对人生的心得启示《张思德》是著名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张思德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略显黑暗的社会中不断挣扎、奋斗的故事。
小说中的张思德并非一个完美的角色,他也曾经犯过错误、犹豫过、迷茫过,但正是这些人生的曲折,让他变得更加坚强、自信,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通过读完《张思德》,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小说中蕴含着许多对人生的启示和心得。
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厚积薄发秉持不懈追求张思德一开始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私塾老师,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一直有着追求更高境界和更广视野的内心渴望。
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不断地学习、积累并不断挑战自己,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和革命家。
也正是因为他那不懈追求的精神,才让他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宽广,直到最终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二、心有所向方能有所成张思德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他的心中早已有了目标和方向。
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他才能够朝着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并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
只有当我们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行,我们才会更加努力地去实现它。
三、自我教育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张思德最终成为了一名医生和社会活动家,这与他的自我教育密不可分。
他不仅通过阅读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且还通过积极发掘生活中学习的机会来不断完善自身素质。
没有自我教育的支持,我们就无法在日渐竞争的社会中获得有意义的生活和成长。
四、追求卓越要有不容退缩的勇气张思德在社会上不断前行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但他从未屈服,反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逆境中不断前行。
正是因为他那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对卓越的追求,才让他变得更加坚韧,最终取得了成功。
五、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个人,而在于奉献张思德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生和教育家,更是一名忠诚奉献的社会活动家。
他通过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并体现了个人的价值。
我们在人生追求中,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社会,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体现生命的价值。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的故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的故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的故事九月五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牺牲周年纪念日。
为纪念和学习张思德同志,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动人事迹。
受苦受难盼解放张思德同志于1915年阴历3月初六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的韩家湾一户贫苦的佃农家里。
仪陇也是朱德总司令的家乡。
六合场座落在磊巴山,四周群山环绕,绿竹成荫,风景十分秀丽。
可是,在旧社会,张思德一家人生活非常苦。
张思德一家几辈都受尽了地主的压榨和剥削。
他的曾祖父叫张经合,在韩家湾实在活不下去了,就跑到陕西的汉中谋生,活活累死在那里。
父亲张行品也成年给地主扛长活,打短工,后来也流落他乡。
张思德生下来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一粒米也没有了。
他的母亲重病在身,小思德饿得拼命呼喊,吮吸破了妈妈的奶头,也吸不出一滴奶水。
没办法,妈妈拖着重病的身子,走东家,串西家,要来一把半把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
谷娃子不到7个月,妈妈就去世了。
妈妈去世以后,张思德的婶母刘光友收养了他。
张思德6岁就下地干活,割草、挖野菜、拣蘑菇、采松果,什么都干。
可是,仍然缺衣少食,吃了上顿没下顿。
后来,张思德的父亲从外面回来,又租种了地主范有万的几亩地,父子俩辛辛苦苦整整干了一年,可是,谷子上场的时候,地主范有万的狗腿子拿着大斗来收租,一五一十量了个够,交完租子就剩下2斗不满的粮食。
这还不行,地主范有万还要收回租种的地。
张思德的父亲跟地主讲理,说:“不是讲好了,一租3年吗?我们把田种肥了,又想收回!”地主范有万说:“不收也行,明年加一成租子。
”地主的心多狠啊!父亲没办法,带着全家离开了韩家湾。
可是,旧社会天下乌鸦一般黑,有钱人都是一样黑心肝,穷人哪有活路啊。
张思德那时虽然人小,也恨不得把狗地主这些吃人的恶魔统统砍死,把暗无天日的旧世界推翻。
张思德从小受苦受压迫,懂得了爱谁、恨谁,后来参加了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故事】张思德的故事
张思德的故事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太阳像火球一样挂在天空,烤得大地滚烫。
在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一个名字被人们口口相传,他就是张思德。
张思德,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却用他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3年的春天,那时的陕北正经历着严重的旱灾,庄稼枯萎,百姓生活困苦。
张思德作为中央警备团的战士,不仅负责着保卫工作,还主动承担起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的任务。
他身材不高,皮肤被晒得黝黑,但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一天,张思德接到任务,要去帮助一个叫李大爷的孤寡老人耕田。
李大爷的田地位于山坳里,道路崎岖,连牛车都难以通行。
张思德二话不说,卷起袖子,扛起锄头就出发了。
到了李大爷家,他看见老人正愁眉苦脸地坐在门槛上,望着那片干涸的土地发呆。
“大爷,别担心,有我在呢!”张思德拍了拍胸脯,笑得一脸灿烂。
李大爷叹了口气,说:“小张啊,这地怕是没救了,你看这旱情,连草都不长了。
”张思德却乐观地说:“咱们人有办法,天无绝人之路。
”说着,他便开始挥汗如雨地耕起田来。
他的动作娴熟有力,每一锄下去都像是在给这片土地注入生命。
李大爷在一旁看得眼眶湿润,心里暗自感叹:“这孩子,真是个好后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思德不仅帮李大爷耕完了田,还四处奔走,动员乡亲们一起挖渠引水,共同抗旱。
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挖渠,有的担水,有的施肥,整个村子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然而,就在大家齐心协力,眼看着就要战胜旱灾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却给村民们带来了新的考验。
山洪暴发,冲垮了刚挖好的水渠,也冲走了不少村民的财物。
一时间,村民们人心惶惶,不知所措。
就在这危急关头,张思德挺身而出,带领着一支由年轻党员组成的突击队,冒着大雨,奋力抢修水渠。
他们与洪水搏斗,与时间赛跑,终于在水渠即将被完全冲毁的前一刻,将其牢牢地固定住了。
当洪水退去,村民们看到完好无损的水渠,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纷纷围上来,感谢张思德和突击队的队员们。
张思德先进事迹
张思德先进事迹张思德,浙江省湖州市南浔人,参加工作12年,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3次、二等功3次,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公职人员等荣誉称号,是一位兢兢业业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人民群众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张思德自2009年起,在南浔区农业局担任工作,一直从事着种植业的推广工作,他不仅在农业技术方面有着扎实的功底,而且人际关系处事能力也是其所长。
工作期间,他注重与群众沟通交流,深入了解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拓展工作领域,从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张思德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他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交流活动,从技术上掌握种植技能和农业知识,那种热爱工作、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
张思德永远坚持了一种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无论是在遇到困难、疲惫的时候,还是在战线上,从来不言败,从不懈怠。
他也常常提醒年轻的同志们要坚持梦想,不言败,不畏难,勇往直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凭着卓越的业绩,张思德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嘉奖,但他却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态,不骄不躁,一心为群众服务,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想,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工作中,张思德更是作风严谨,尽职尽责。
他始终坚持以工作为重,忠诚履行职责,推进工作,精益求精,善于发掘问题,解决问题,始终保持警觉,尽心尽责,为人民群众的福祉发光发热。
2019年,南浔区政府评选出的“最美基层工作者”名单上,张思德的名字名列其中。
这是对他多年来为群众默默付出的最大的肯定。
张思德勇于担当、敬业奉献、诚实守信、服务群众的精神,值得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学习和借鉴。
我们要以张思德先进事迹为榜样,坚定信念,昂扬斗志,发愤图强,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思德》讲述了共产党人的动人故事。
张思德同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他们都忠实地实践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就在于它们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这就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张思德以及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部影片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共产党人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一个共产党员,只有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才能在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才能体会平凡中的伟大,艰辛中的幸福,奋斗中的快乐。
从张思德到雷锋,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杨利伟到奥运健儿……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都不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消逝,而是历久弥新,光彩照人,长驻人民的心中。
这部影片让我见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张思德。
尽管一切是那么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
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
60年前,毛泽东主席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影响了几代人。
60年后,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
撼人心魄的是张思德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
同时,这种震撼力也来自观众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种共鸣。
影片诠释了众人崇尚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
真正的崇高,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
真正的美善,只会因朴素的质地更生光辉。
凝望这个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种永恒: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
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
回答:2006-12-01 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