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 ,生理 方面的突变 引起心理 、 行 为也发生相应变化 。同时心理 矛盾更 为明显 , 如独立 性 与依赖性 , 自尊心与 自卑感 矛盾 , 反抗 性与屈从 性 的矛 盾, 理想与挫折的矛盾。这些矛盾使他们在体育课 堂上 表现 出厌学 、 抑郁 、 焦虑 、 偏激 、 逆反心理等现象 。因此 , 体育教学 中实施 心理健 康教育 , 不但是必要 的而且是 重
和勇气 ; 上课 时进行 比赛 或游戏 , 胜利者 也必然有 失 有
【 素质提 升 】
如何在体育教学 中促进学 生 的心理健康
闫 信, 苟爱丽 河南省 . l峡 黄金工业 学校 河南  ̄l 峡市 =' - J ' - J
420 70 0
摘 要 : 文 从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的 目的 和 任 务 出发 , 合 自己 多年 体 育 教 学 实践 , 体 育教 学 中师 生 关 系 、 理 因 本 结 就 心
二、 掘心理健康 因素 , 挖 适时进行培养 , 是形成健康
心 理 的 关键
“ 如果你拒绝 了失败 , 实际上你就拒绝 了成功 ” 。体 育 教学过程 中学 生 的运动技 能学 习效 果 的差 别显而 易 见, 一个动作做得好坏 , 一个动作学会没有 、 学得怎样都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 增强社会适应 能力 。 么在体 那 育教学 中如何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 呢?
一
、
改 善 师 生 关 系 , 造和 谐 的教 育 环 境 。 形 成 健 创 是
康心理的基础
师生之 间、同学之 间的人 际关 系无不影 响着体 育教 学。 以往只追求表 面上 的效率 和运动 负荷 、练 习密度等方 面, 忽视 了学生参 与练 习的主动性 , 学生 不能很快地 使 掌握 运动动作 , 把握正确 的练习方法 , 让学 生感到体 育 课上得乏 味和生硬 。知 之者不 如好之 者 . “ 好之 者不如乐 之者 ” 在体育教 学过程 中师生心理是 处在动态之中 , 。 体 育教学 的实践性 、 紧张性 、 争性 、 竞 公开性 、 同性和集 协 体性 等特点决定 了体育教学对 促进 学生的心理 健康发 展起着特殊 的作用 。 师生 心理是 复杂 的 、 多变 的 , 处于 主 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 , 审时度势 , 利用教学艺术 , 因 材施教 , 满足学生的生理 、 心理需求 , 促进他们运动能力 的提高 , 调节他 们的情 绪 , 陶冶他们 的情操 , 磨炼他们的 意志 , 他们 的合作 、 培养 竞争 的精 神 , 完善 他们 的个 性 , 促进他们 身心健康发展 。 四、 引导学生正确 面对失败 , 加成功体 会 , 形成 增 是
论体育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论体育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引言:当今的体育课已经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它的全称叫“体育与健康”课!而人们习惯上仍然称它为体育课。
而体育课的中心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那什么是健康呢?“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体育课除了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今天我要论述的就是体育课怎样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主要从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两个方面论述:关键词:社会适应、比赛、竞争意识、游戏、合作精神1.竞争意识当今社会竞争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教育要迎合时代的发展,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各类竞争。
体育教学能使学生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
竞争意识已经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
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呢?1.1在体育教学中树立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
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组织好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白竞争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
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人是均等的。
“公平竞争”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使人们通过体育活动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观念。
1.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有一部分学生对某项活动甘心落后,怯于竞争。
如“跳高”教学中,有些学生表现出犹豫、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激励学生鼓起勇气,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起跳方法,加强保护帮助,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消除心理障碍。
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和意识。
然后,组织学生组与组开展竞赛,在集体荣誉面前,在同伴们互相鼓励和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不同程度地减轻了惧怕心理,教易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竞争势态。
1.3在体育教学拓宽竞争的渠道,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竞争活动。
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
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一、创设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长期过大的学习竞争压力,使学生产生心理压抑,久而久之,这种压抑的心理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为一线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比如有的学生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能力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得较快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
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二、谈话诱导,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感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作为体育教师,要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人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f青与学生交淡,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正确对待各种问题,克服自卑心理,正确面对现实,正视不足,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形成自己坚毅的心理品质。
三、创造条件,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
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
”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自己欲望强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努力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5页word资料
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形成自信、自尊、自强等积极的心理体验。
(二)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使人形成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
(三)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
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训练的目的就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完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准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和把握自己未来发展的基础。
二、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
合作意识需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在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及共同承担该任务的责任和共同分享该成果的过程中培养。
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必须先培养他们的尊重、信赖意识。
(一)尊重。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不喜欢听取别人意见;以自我为中心;瞧不起学习困难的同学;缺乏集体意识;比赛失利后会互相指责、埋怨。
究其原因,乃是学生不善于合作,缺乏合作所必需的前提――尊重。
在竞争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发挥失常在所难免,此时需要相互谅解、鼓励和支持,切忌责备、埋怨,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8篇)
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8篇)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论文篇1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善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力量,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随着中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与健康紧密联系起来,而提高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
因此在教学中,必需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同学身心进展。
一、体育熬炼能促进同学的心理健康1、体育熬炼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进展。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
同学力量的凹凸、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熟悉。
竞争的胜利可以提高自信念和理想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
从而可以正确地熟识自己的社会价值。
2、体育熬炼有益于心情的调整和掌握。
体育熬炼内容的多样性和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熬炼的爱好。
体育熬炼内容的冗杂性和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和力量。
常常参与体育熬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剧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掌握、克服心情的冲动性、易变性。
3、体育熬炼有利于培育人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便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乏、激烈、紧急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征。
同学在进行体育熬炼时。
总是伴随着剧烈的心情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因此,体育熬炼有助于培育同学英勇坚韧。
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主动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4、体育运动有利于培育人际交往力量。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忱、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当处理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公平、友好、和谐地练习和竞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
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
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沟通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平安感和自信念。
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三、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 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 力
体育教学中常用到一些特殊的保护、帮助、双人练习 (合格与对抗的)等,在这些练习中,学生扩展自己的交往 范围,学会了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了被助与助人的快乐 。体育活动中所提供的人际交往的时间与空间,有助于学 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和睦 友好的相处,帮助与保护的实践过程也有助于社会责任感 的形成。
四、学校体育中如何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课 体育竞赛 课外体育活动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小社会”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确实做到以学生 为主体,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让课堂成为一 个和谐的大家庭,使学生有亲切的归宿感,能够生动活泼 地进行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地发表个人的意见, 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形成一个民主的课堂社会。
• 4、群体环境中的身体练习促进学生自我现念的形 成
教师在学生练习完成之后的评价对学生自我观念的形 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鼓励和赞许有可能使学生的自尊 、自信得以强化和确立、而挖苦和嘲笑则可以使学生的自 卑心理得到加强。可以认为,体育活动中群体环境下的身 体练习所引发的他人反应会大大加强、促进学生自我观念 的形成。
学校体育 与学生社会适应
扬州大学体院LSS
Content
1
社会适应的浅析
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
2
关键因素
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
3
适应能力的作用
学校体育中如何加强学生
4
社会适应能力
一、社会适应的浅析
1、社会适应的概念
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 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它有别于生物自我调 整以适应自然环境过程的生物性适应。
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摘要】作为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在身体上得到健康发展,更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健康发展。
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才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世人关注的大问题,提高人才的心理健康素质是现代教育的责任和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以实现素质教育为宗旨,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情景,建立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之上的评价机制,使学生逐步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他们的挑战,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作为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在身体上得到健康发展,更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健康发展。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心理需要,适时进行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就能够健康地发展,就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一、抓住学生的成就心理需要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体育教师必须转变和更新传统的教育思维;其次是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把学生解放出来。
如今的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在对于健康认识转变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意识到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它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
因此,在体育课中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
体育核心素养下的新三大教学目标
体育核心素养下的新三大教学目标
在体育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了新的三大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核心,它包括了拼搏、合作、公正和尊重等价值观。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良好习惯。
学校应当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体育氛围,鼓励学生在运动中追求卓越,不怕失败,勇于挑战自我。
其次,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身体健康是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石。
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学生可以增强体能,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
同时,运动也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缓解学习压力,提升自信心。
学校应当提供多元化的体育课程和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促使他们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最后,我们要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需要与队友、对手和裁判等进行交流与合作。
这种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同时,通过参与团体项目和竞赛,学生可以学会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处理胜负结果,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比赛和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新的三大体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
体育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对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有以下好处:(一).体育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是指社会成员“基于一定价值目标,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从而在社会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活状态,以促进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
它包含了心理调试和行为调整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在发展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
首先,体育实践课程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身体练习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学生都有直接的体验,这在发展学生心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其次,体育实践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在环境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体育操场是开放的,教学空间比较大,因此环境变化多,角色转换快,信息交流频繁。
这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
基于上述社会适应内容和体育学科特点,我们认为,体育课程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还可以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
但是,由于体育运动项目众多,各项目特点和表现形式又不一样,其内在机制的可变性很大,所以要完成社会性发展这样的目标,还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内容,设计并运用、实施不同的办法,以达到心理健康和实现社会性发展的效果和目标。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2. 1改变和充实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改革一直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研究课题之一。
体育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
竞技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休闲娱乐体育项目都可以精选为体育教育内容,作为“教材”进行运用。
因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竞技体育可以是大负荷方式,也可以以小负荷形式进行,传统体育和娱乐体育也是一样。
“教材”一词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具体”的教材,是指课本、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今天上篮球等),另一种是“抽象”的教材,主要是指“教材的研究与使用方法”。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同一个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的教师强调运动技术,有的教师强调锻炼方法,有的强调文化,有的强调运动乐趣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摘要: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两全发展,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学面临的一大课题。
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现代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生活生育能力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教学目标专门设置了心理健康这一领域,以发挥体育的多样功能,这是新课程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新价值和新目标,体现了体育工作者的价值。
在此,我仅以自己多年来对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浅析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一、通过体育课堂培养学生吃苦的意志品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一批“小皇帝”出现了,教师必须结合每学年的教学任务,对学生吃苦意志品质进行培养。
以中长跑为例,特别是对女学生来讲,这是个“难关”。
他们在练习中往往会出现头晕、呛咳、胸闷、腹痛等生理症状,加之平时的娇生惯养,存在着怕苦怕累的思想,在练习中消极应付,承受不了较大的运动负荷,影响教学效果,意志也得不到锻炼。
此时我及时地通过讲解、讨论等方法,为学生分析解答产生头晕、呛咳、胸闷的原因,以及对克服人体惰性的重要意义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长跑的锻炼价值,消除他们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
同时还教给学生脉搏测评的方法,指导他们分阶段地进行自我评定或对照评比,及时了解自己的锻炼效果。
实际表明,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对中长跑有了更生动、更理性的认识,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对中长跑练习的兴趣,树立了做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强者的信念。
二、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体育这门学科恰好有很多内容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这种竞争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巧妙地把竞争内容贯穿其中,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培养学生挑战自我、挑战他人、群体竞争的意识。
谈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礴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牢牢把握体更新观念, 变方法, 改 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从而促进学生
心 理健 康 的全 面发 展 。
关键词: 体育教 学; 心理健康 ; 培养方法 41 激趣法 。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 的教学 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 . 兴趣。学 生对体育 教学 的兴趣 和喜爱程度及 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 快 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 的重要 因素。如果学 生从事 的 是 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那就很难获得 良好 的情感体验 。因此 ,运用 多 种生动活泼 、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 的兴趣 ,让学生在体育教 学 中体验到快乐 ,使他们爱上体育课 ,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 的学 生 能 够起 到 较 好 的 缓 解 与调 节 作 用 。 目前 ,我 国独 生 子 女 在 校 生 的 比例 大 ,由 于 独 生 子 女 的 家 庭 与 环 境 的 42 疏 导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 ,尽可能地 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 _ 优越感以及父母在教育方法上 的缺陷 ,导致 了他们存 在一些不健康的 体 育活动 ,创造新 型 、融洽 的师生关 系 ,使学生充分信 任体育教师 , 心理状况 ,如 自 、 自 、孤僻 等等 ,他们经 不起挫 折的打击和胜利 愿 意跟 教 师 进 行 沟 通 。这 利 于学 生保 持 愉 快 的 心境 。 学 生 有 了逆 反 心 ’ 负 我 的掌声 ,以致 于产生失落或骄傲感 而影 响学 习和生 活,有 的甚至走 上 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 ,疏通感情 ,了解产生抵触 情绪 的原 因,然后 了绝路 。 因人施教 ,对症下药 。 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具备一个 良好 的健康 的心理 品质 ,已经成 了 4 竞赛 法。心理 学研究表明 ,当自己的能力适应 任务挑战时 ,人 的 3 我们应该重点关注 的问题。 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 ,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 。相反 ,任务太 2 调 查研 究 学 生 心理 健 康 现 状 ,确 定 教 育 目标 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 个体焦虑 ,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 ,人的能力适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 教育渗透 ,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 ,同 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 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 、焦虑等 其他学科 比具有明显 的优势 和得天独厚 的条件。学生 的各种思想意识 不良心理 的学生其运 动能力 也往往较差 ,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 ,让 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 口头上 ,而是从他们 的实际行动 中表露 出来 活动的形式适应不 同运动能力学生 的心理需要 ,使有 抑郁 、焦虑心理 的 。而体 育与健康教学不 同于其 他学科 的一个显 著特点 ,主要是通过 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 各种身体练 习和活动进行 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 出来 的言行 ,及时并 4 鼓励 表扬法 。对 于体育差 生的微小进 步都要及 时给予肯 定和表 . 4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渗透 ,既具体又实际 ,与一些学科相 比,容易收 扬 :充分利培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 ,增强他们克服 困难的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 、较强的 信心 ,引导他们正 确对待 自身不足 ,消除 自卑心理。对学生提 出的练 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 ,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 、意志品质紧密联 习要求要适 当 ,教 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定出不 系在一起。在体育 教学中既要发挥 其德 育渗透 的优势 ,还要根据事态 同 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的欢乐。 形成发展过程,适 时进行心 理健康 教育 ,有意识 、有 目的地对学生心 45 诱导法 。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 接受能 力极慢 的学生 ,教师要循循 . 理施加影响 ,使其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以满足提 高运动技 术水平 和增 善诱 ,使之能正确对待 自己,抛弃 自暴 自弃 的思想 。首先 ,使其懂得 进身心健康 的需要 。学生心理状况不经过细心观察 、 深入探究 是很难 只要 主观努力 ,方法 得当 ,就能将 自身的运 动潜力挖掘 出来 。其次 , 了解 的,更不必说进行针对性教育了。 可适当放宽运动技术要求 ,使得其不断尝到成功 的喜悦 ,并引导他们 通过广泛细致深入的心理调查 ,参照学生生理健康 的实际 ,教师 在练习中扬长避短 ,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才能有效地确定具 体的教育 目标 ,如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和谐的 46 感染法 。有一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 了示范 ,但有的学生心里还 . 人 际关 系和健康的学习心理 ;发展稳定的情绪 ,提 高情绪 自控 力等。 犯嘀咕 ,不相信 自己也能完成这 一技术动作 。这是 不好的 自我暗示 。 有了 耳标 ,就能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并在课 堂教学巾加 以落实。 教 师除 启 发 、鼓 励 学 生 的信 心 外 ,还 可选 择 有代 表 性 的 同 学带 头 去做 3 强化课堂心理环境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练 习时,能很快 消除这部分学 生的心 31 加 强 教 师 的 心 理 健康 教 育 。教 师 健 康 的 心 理 和稳 定 的情 绪 在 教 学 理 顾 虑 ,增强 完 成 动 作 地 自信 心 。 . 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 、愉快而活泼 的气氛 中学 习。相反 ,教 师 47 自我暗示法。教师要 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 知识 ,并结合 . 情绪 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 。心理健康的 练习进行心理训 练。培养学生具有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 体育 教 师 应 该 具 有 良好 的 心 理 修 养 和 师 德 修 养 ,有 较 强 的 自我 心 理 调 积极有效地 自我暗示 、自我鼓励的能力 ,从而逐步消除其不 良心理障。 节能力 ,不断完善 自己的个性 品质 ,能真诚 地接纳学生 ,理解与尊重 综上所述 ,随着社 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素质的地位和 学生 ,创设一个健康 向上的学习环境 。 作用,体育对培养健康 的心理状态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 , 3 建立良好 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 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 。教学 而且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 科学技 术 ,而且要 . 2 既 是 对 师 生关 系 的教 学 , 同时 也 是 对 同学 关 系 的教 学 。 在 良好 的 人 际 具有强健 的体魄 、 健全 的人格 和健康 的心 理素质。因此 ,对学 生的智 关系背景 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 的积极情感 ,合作支持 的态 力发展 、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 的提 高;创新 意识 、竞争 能力 、 自主人 度和良好 的情绪气氛 ,都将促进教学效果 的提高 。由于体育教学 的特 格 、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健康心理素质 的培养 ,将培养学 殊性 ,师生之间 、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 生 ”心理健康 ”的内容 寓于整个体 育教学之 中,提高学生心理 素质 , 学 ,也为建立 良好人际关 系提供 了更多的机会。 养成 自觉 参加体育锻炼 的好 习惯 ,养成 自觉 、独立的体育锻炼 习惯 , 3 设计科 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 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 ,复杂 可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 的心理健康基础 。 - 3 多变的环境给学生上体育课带来~定 的干扰 ,所 以应在 课前画好场地 , 参 考 文 献 放好教具 ,使之整洁 、美观 、富有 吸引力 。例如在 教学 前滚翻时 ,把 … 林崇德. 积极而科 学 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 地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 1 垫子放成梅花型 , 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 “ 花瓣” ,让他们感到心 2 0 1 0 2, . 情 舒 畅 ,愉 快有 趣 ,渴 望 快点 上 课 。 f】黄 光 明. 育与 心 理健 康 『f 国 学校 体 育 ,9 2 4 2 体 J_ 中 19 ,. 4 适时采用几种培 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l胡剑 波. 3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 育的探讨[- J武汉体育院报 ,0 16 】 20 ,.
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摘要:社会适应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锻炼自己,为将来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与生活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锻炼自己,为将来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与生活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呢?一、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过程的能力。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对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性的强弱表现,也就是学生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
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一)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参加运动竞赛中,学生往往情绪高涨,潜意识和潜在的思想作风很容易完全的表露出来,而在规则、裁判、舆论以及精神文明规范等有效的教育措施下,学生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规范的约束。
学生的规范意识会逐渐增强,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而这种体育教学过程是在极为自然且生动活泼的运动中进行的,因此具有良好的效果。
所以,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法纪观念的形成,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心理承受能力独生子女在当今学生中所占比例相当大。
由于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多数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有缺陷。
当他们在某一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导致人的性格偏离正轨,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
而克服障碍和挫折正是运动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体育的实践性、技能性、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体育活动更多的表现为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的特色。
小议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小议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也是日益明显。
但是,作为培养学生的学校而言,却在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以至于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
从体育教学入手,深入分析了体育教学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若干有助于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措施。
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教学体育教学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在新课标颁布之后,对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被提升了醒目位置。
而体育教学在学生适应能力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体育教学能够充分地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能够全方位地锻炼和培养学生,促进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共同发展。
所以,大力研究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体育教学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关系分析1.体育教学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是一个全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教育学科。
但是学生体育教学不能等同于社会意义的体育锻炼和竞技体育能力培养。
学校体育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精神的培养,要树立学生讲公平、讲团结、讲互助的体育精神。
2.社会适应能力简述社会适应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
无论什么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必须使自己的生活符合社会的总体要求,要通过与社会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群的交往,形成自己的办事原则和人际关系网络,社会适应能力就是要求我们能够充分体会社会角色的特点,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要科学合理的化解各种矛盾冲突,与他们形成良好的互助竞争关系。
同时社会适应能力也体现在遵守社会规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调节自己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方面。
3.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关系体育教学是一个群体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之间各自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并且在老师的安排下,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活动。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浅析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摘要:卫生类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包含两个方面,既让学生具备各类专业理论和技能,还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中职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该课题进行了浅显探讨,期望通过本文的写作,为当前中职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体育教学适应社会中职学校能力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09-02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国民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中职卫生类学校,是培养医务人才的重要机构,当前,进入学校的学生年龄层次较小,在步入社会之后,出现了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现象,或者不能很好的融入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
体育教学对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自身意志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因此,卫生类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不仅具备各类专业理论和技能,还应当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1 中职体育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性所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为在社会上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的一种能力,是个体融人社会,接纳社会能力。
”对卫生类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如需要掌握基础医学理论和卫生保健与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以护理对象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规范、熟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基本操作技能等。
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必要的竞争力以及处理好人际关系等。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中职体育教学也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体育教学中学习到体育文化的内涵,体验竞技体育中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泪水,形成坚强的意志与品质,培养学生具备拼搏精神与社会竞争力。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作者:汤远燕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3年第03期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也不断加快。
这就需要学生逐步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所谓心理健康,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能力。
所谓社会适应能力,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能力。
新课改理念认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那么,我们应如何实现体育教学的这一价值呢?一、磨炼坚强意志,形成良好品质作为一种必要的心理素质,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需要经历一个磨炼和形成的过程。
在体育课堂学习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我们应以此为契机,通过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法等措施,来引导学生以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积极、稳定、高昂的情绪完成这类学习任务,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例如,部分学生在跳高过程中,怕自己跳不过去而不敢起跳。
很显然,他们缺乏自信。
对此,教师只要调低横竿高度、加高垫子厚度并强调动作要领,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增加高度,学生也一次次取得了成功。
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自信心逐步增强,其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引导调控情绪,形成健康心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这就需要他们能够适时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由于小学生心智发育尚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适时、有效地调控情绪,所以他们更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
为了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及时引导他们通过冷静思考、自我激励等方法控制自身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体育活动往往是比速度、比耐力、比技巧,因而学生会更多地经受挫折甚至失败的考验。
体育教育对社会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66体育教育对社会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韩洋雷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摘要:时下,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往往能赢得社会的青睐。
体育教学作为一项特殊的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性、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举措四个方面论述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关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学生世界卫生组织(WHO)1984年对健康做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而且应该包括健美的体格、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培养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使学校传授知识经验的地位更加突出,而且要求加强学校同社会、生活的联系。
新阶段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优良的公民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2]。
”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基本生产劳动能力和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自觉利用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
而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社会行为规范教育,为尝试不同的社会角色提供平台,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归属感以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此同时,体育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抗挫折能力。
一、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性分析受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深刻影响,迫于就业的严酷形势和生存的巨大压力,在当今中国学校,分数压倒一切,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分数成了上名校的标尺,学生每天的生活都是“围着课桌转”,体育锻炼时间被挤压,参与社会实践更是“天方夜谈”。
近年来,人民法院审理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超过30%,性犯罪案件占18%—25%,并呈直线上升趋势,这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书育人>2013第三期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也不断加快。
这就需要学生逐步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所谓心理健康,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能力。
所谓社会适应能力,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能力。
新课改理念认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那么,我们应如何实现体育教学的这一价值呢?一、磨练坚强意志,形成良好品质作为一种必要的心理素质,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需要经历一个磨练和形成的过程。
在体育课堂学习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我们应以此为契机,通过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法等措施,来引导学生以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积极、稳定、高昂的情绪完成这类学习任务,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例如,部分学生在跳高过程中,怕自己跳不过去而不敢起跳。
很显然,他们缺乏自信。
对此,教师只要调低横竿高度、加高垫子厚度并强调动作要领,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增加高度,学生也一次次取得了成功。
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自信心逐步增强,其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引导调控情绪,形成健康心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这就需要他们能够适时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由于小学生心智发育尚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适时、有效地调控情绪,所以他们更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
为了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及时引导他们通过冷静思考、自我激励等方法控制自身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体育活动往往是比速度、比耐力、比技巧,因而学生会更多地经受挫折甚至失败的考验。
所以,我们应在体育活动中着力引导学生学习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进而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例如,在比赛中,一组学生急于求成,却因传球屡屡失误而使自己的比分暂时落后。
笔者马上叫了暂停,并提醒他们:“你们不要急躁,要放慢节奏,控制好速度。
”在后面的比赛中,他们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最终比分反超并赢得了比赛。
在总结时,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同样的一支队伍,为什么前后表现判若两人呢?关键是心态不同。
不仅是在体育比赛中,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稳定的心态面对挑战,这样才能学会生活,享受生活。
”三、培养合作意识,形成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学生逐步适应当今社会生活并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必要条件。
所以,我们应通过集体活动,引导学生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珍惜每一个合作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努力使自己融入团队并积极履行职责,使其在合作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培养其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笔者指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正确判断,准确传球,同时要善于穿插,与队友形成呼应。
对合作意识较强,传球及穿插积极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排练结束时,笔者还安排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评选出合作意识好、合作能力强的学生和小组。
这样做,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其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四、指导公平竞争,形成体育道德公平竞争是指竞争者之间所进行的公开、平等、公正的竞争。
它是文明社会竞争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
公平竞争,不仅体现在市场经济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引导学生形成公平竞争的意识,需从他们的学习入手。
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活动中的公平竞争原则显得更直观、更具体,因而更容易为其所感知和接受。
我们应切实把握这一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团结互助,礼貌待人,尊重裁判,以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
例如,教学过程中一名男生在比赛中违反规则,一名女生将一位摔倒的女生扶到场边休息。
笔者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大家都对这名男生违反规则的行为提出了批评,并纷纷赞扬那名女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在新课改理念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应牢牢把握“健康第一”的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效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辽宁教育》2013第五期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几项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情感得到熏陶、心理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则指出,“心理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体育教师要结合运动技术的教学和体能练习,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情感得到熏陶,心理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要在体育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目标导向原则《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新课程标准》则把“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作为课程的总目标之一。
很显然,两者是有机统一的。
教育目标是预设的教育工作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教育过程中所安排的各类活动,都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学生完成体验、获得感悟的载体;而教育目标才是我们开展活动、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
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活动;而偏离目标的活动,也无益于教育总目标的达成。
因而我们所安排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
例如,支撑跳跃教学的心理健康目标是:引导学生体验运动时的情绪变化,克服胆怯、畏难等心理障碍。
这个动作的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上述目标,通过强化安全保护措施来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通过反复讲解动作要领、鼓励学生大胆练习,消除畏难情绪,体验成功的乐趣。
此外,还应启发学生回顾自己学习中的心理变化过程,使他们能为自己的进步而兴奋,为自己的勇敢而自豪,为自己的成功而骄傲,以进一步达成教学目标。
二、活动育人原则所谓活动育人,即是以活动为载体,把教育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活动育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形成情感,磨炼意志,发展身心。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因此,应把活动育人作为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原则,以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优势。
在具体工作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体育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活动,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实际的接触,并进行观察、思考,从中积累经验和智慧,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
例如,跨越式跳高教学的心理健康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老师指导下勇于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勇于挑战自我。
教学中,教师应在具体讲解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性练习活动——先重点练习正确动作以掌握技术,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再逐步提升横竿高度以提高成绩,使其在重复练习中,体验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的精神。
三、因材施教原则《纲要》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愿望,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
因此,为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不仅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即便是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生之间,他们在身体、心理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应准确把握这种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
只有学生力所能及的目标,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果。
例如,同样是投掷教学,在四年级教学中,我们确定的心理健康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参加投掷时的紧张、兴奋的心理感受;而在六年级教学中,我们确定的心理健康目标则是:引导学生体验重复练习的艰辛,养成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
后者的要求显然比前者要高出很多。
再如,同样是蹲踞式跳远,同一班级中,成绩优秀者与成绩平平者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提高后者的成绩,不单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还要在教学中辅之以单脚跳、立定跳等练习。
这样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可有效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正面引导原则正面引导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的行为因获得满意的结果而得到强化的过程。
只有在正确认识的支配下,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才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坚持正面引导原则,首先,要善于发挥榜样的作用。
由于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同伴交往的日益增多,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
良好的同伴常常能为大家树立一个积极的行为榜样,这有助于大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学生中的正面典型,并把他们列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作为重点,并与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应充分考虑我们的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其兴趣、爱好、经验来安排活动,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感受,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一些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请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为其做示范表演。
由于学生彼此之间生理年龄和心理距离都很接近,因而更易于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这就大大缩短了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再如,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应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其能以愉悦的心情投身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积极、愉快的心理体验能产生前进的动力,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之中。
五、反馈矫正原则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再获得输出信息的结果,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