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人物赏析)解析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项羽之死》鉴赏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
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
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
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
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
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项羽之死》历史代表人物文言文鉴赏译文解析
《项羽之死》历史代表人物文言文鉴赏译文解析项羽,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 的代表人物。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历史调表人物项羽乌江自刎的文言文。
【项羽之死】两汉: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项羽之死》的悲情英雄形象赏析
《项羽之死》的悲情英雄形象赏析作者:夏绍勇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5年第06期【摘要】从三个方面,对《项羽之死》一文中的悲情英雄形象进行赏析。
【关键词】《项羽之死》悲情英雄形象【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84-02《项羽之死》是高中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热情洋溢却不乏客观冷峻态度的笔触,记述了项羽由起事到兴盛终至失败的全过程,刻画了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悲情英雄形象。
《项羽之死》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部分组成,集中展示了项羽英勇豪迈、知耻重义、宁死不屈的光辉品质,文章于荡气回肠、跌宕起伏的事件描述中呈现浓郁的悲情色彩,寓大悲于大美,以大美衬大悲。
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立足于文章本身,同时联系《项羽本纪》的相关内容,扩展思维,深化认识,体会隐藏在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情节中的浓浓悲情,从而把握项羽这一悲情英雄形象。
一、霸王别姬:虞姬难揾英雄泪《项羽之死》开篇就交代了项羽的险恶处境:“兵少食尽”且面临汉军及诸侯军队的重重包围,从而拉开了英雄之死的悲剧序幕。
在如此的困境中以及显而易见的心理重压下,外界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掀起项羽心中的巨大波澜,从而引发其情感的宣泄。
于是,当汉军施以攻心计,四面楚歌响起,项羽大惊失色,以为“汉皆已得楚”,心绪不宁的他“夜起,饮帐中”,继而慷慨悲歌别虞姬。
本文对虞姬着墨不多,仅“有美人虞,常幸从”“歌数阕,美人和之”寥寥数语,其形象却呼之欲出:婀娜多姿柔情似水,与项羽情深意切相伴相随;歌声婉转凄切,如天籁之音。
霸王别姬的情节和虞姬这一美人的作用在此不可或缺,试想,曾叱咤风云、威震诸侯的一代英雄项羽在心爱的美人面前慷慨悲歌“虞兮虞兮奈若何”并泣不成声之时,那是何等凄凉的情景?而作为一个多情柔弱的女子,此时除了心如刀割哀切地流泪并忠贞不渝地生死相依,又有什么力量帮助心爱的男人走出困境?因此,虞姬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项羽儿女情长及两人的生死离情,更主要的是,柔美的虞姬反衬出项羽的悲愤与无奈,表现辉煌过后的英雄末路,从而为文章渲染了浓浓的悲情氛围。
初中语文教案《项羽之死》文学鉴赏:望断天涯路,思念黄河清
初中语文教案《项羽之死》文学鉴赏:望断天涯路,思念黄河清《项羽之死》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故事,许多人都知道其中的情节,但是如何对其进行深入的文学鉴赏呢?本文将通过对故事的分析,对文学的韵味进行探讨。
一、钟离汉史《项羽之死》的故事是源自于《史记》所记载的“钟离汉”这个事件,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概括了中国战国秦汉两朝的历史。
在这一段历史中,项羽被困在乌江之中,最后决定自杀,但是其死亡方式并不是被人所知晓的。
这时,一位叫钟离汉的将军跳入江中,将自己的衣物给了项羽,并表示自己是项羽的忠诚之臣。
项羽化干戈为玉帛,送给了钟离汉。
由此可见,钟离汉在项羽之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韵味1、望断天涯路故事一开始,项羽被困在乌江之中,身陷困境,孤立无援,寂寞难耐。
此时,他抬头仰望着天空,望断了天涯路,不由自主地流出了悲凉的感叹。
这样的句子非常优美,它不仅有着强烈的悲伤情感,还表现出了项羽在那个时候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2、思念黄河清在故事的后半部分,项羽决定自杀,并在自杀前表现出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今日且死,勿复言愁。
鸣鼓不再、悲从中来。
吴江水冷、梦入平湖。
”这样的句子表现出了项羽的伤感和无奈,以及对黄河的思念之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项羽在自杀之前,思念黄河之清,这不仅表现了项羽不忘民族大义的高尚情怀,更表现了作者对黄河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三、结尾故事在结尾处有一句话:“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样的句子是在项羽自杀之后,刘邦对其表示哀悼,人们对项羽这样一位英雄的评价和赞誉。
这也是对项羽一生历程的简单诠释,和对其生死的肯定。
而“使君”和“操耳”是关于历史上两位著名政治家的称呼,这样的结束也更加凸显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继承输。
四、总结通过对《项羽之死》故事的文学鉴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事件,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思想的传承。
而望断天涯路和思念黄河清等语言都是非常优美、饱含情感的,它们让我们从中品味到了中华民族那种高尚、深邃的文化性格。
浅谈《项羽之死》的多视觉解读
浅谈《项羽之死》的多视觉解读教学《项羽之死》,笔者没有从面上去突破,而是从点上去开掘,多人物、多角度、多视点、细致具体地去看项羽,使项羽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一、泪眼看爱情《项羽之死》中霸王别姬是最为伤情,最为感人的一幕。
项王的绝命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惊天地,泣鬼神。
帝王有没有爱情,项王是最有力的说明。
爱情的伟大在于真和诚,在于责任与担当。
项王在英雄末路的时候不离不弃,实属不易。
想想刘邦逃难时从车上踹下妻子儿女,夏侯婴再三劝阻,刘邦竟然要杀夏侯婴,夏侯婴不得不把刘邦的儿女藏在腋下逃走。
与刘邦相比,项王算是傻得糊涂,傻得感天动地。
《楚汉春秋》中讲,项羽从起兵到称王,一直把虞姬带在身边。
江山和虞姬,项羽一个都不想丢下,而虞姬更是渴望甜美的二人世界,她曾与范增争夺项王,不惜嫁祸于范增,采用苦肉计,让刺客杀她,最后刺杀失败,刺客咬舌自尽。
项王岂能容下杀害他的心上人,赶走了衷心耿耿的范增。
不说项王的糊涂,单说项王对于虞姬的感情已经让人感叹唏嘘了。
《史记·项羽本纪》中,虽然司马迁没有接受《汉书》的说法:虞姬在写下绝命词“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后自杀,但是他们的感情已经走向了永恒,项王是爱情至上的英雄。
传说项王在虞姬死后,带着她的头一路拼杀,一路的血,一路的爱和情,后来滴过血的地方长成一路的虞美人花。
南京十大文明古镇之一的桥林镇,建于公元1085年,原名失姬镇,传说因西楚霸王项羽败走乌江,其爱妻虞姬自刎于桥头而得名。
霸王别姬是千古美谈,版本自然色彩斑斓,“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以死相许”,项王和虞姬植下了爱情的种子,史书和传说演绎了多姿的美丽。
二、亮眼看民心关于田父,莫衷一是。
一个“左”字,把项王送上了绝路,神来之笔,让人深思。
也许田父是韩信的棋子,在项王败逃的路上有意等待田父。
也许,田父仅是一个田父,他的回答是有口无心的。
但这合乎逻辑吗?田父有必要这样吗?或者是田父的慌乱中的回答,无意识的欺骗。
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
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汉语言文学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左磊摘要:《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本篇课文多角度、多手法、丰富立体地塑造了西楚霸王在四面楚歌中走向末路的悲壮形象。
笔者以“末路英雄的四部曲”为主题和框架,来探究和赏析文本塑造人物的艺术,以期待能对人物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也希望能一窥《史记》的深奥高远。
关键词:项羽末路英雄慷慨悲歌人物塑造《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中《本纪》是专门为皇帝立传的,而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却名列其中,可见在司马迁心目中,项羽即使兵败自刎,但仍是一位可敬可佩可叹的英雄。
历史不容忽视,首先在推翻秦的斗争中,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不畏强敌,破釜沉舟,一鼓作气,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百二秦关终属楚。
而后统治天下,分封诸侯,“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曾有也”[1]。
另外司马迁经受腐刑的屈辱之后,心中有了一种感触,项羽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而大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仅仅是个市井无赖而已。
所以司马迁是怀着这种敬重与惋惜、褒扬与责斥的复杂心情为项羽立传的。
节选的《项羽之死》,多角度、多手法、丰富立体地塑造了西楚霸王在四面楚歌中走向末路的悲壮形象。
笔者以“末路英雄的四部曲”为主题和框架,来探究和赏析文本塑造人物的艺术,以期待能对人物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也希望能一窥《史记》的深奥高远。
一、壮士悲歌——英雄末路的苍凉“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1],仅用“兵少食尽”这四个字就写出了垓下围困的项王已是力单势弱、寡不敌众,但汉军慑于霸王的威势,仅“围之数重”,不敢轻举妄动。
在关键时刻,善用人才的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和陈平的计策,用了瓦解楚军斗志为主的“攻心”战术,以楚方归顺人员和汉军中善唱歌者,每夜皆唱楚歌,用“四面楚歌”瓦解敌人的斗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从《项羽之死》来看生与死的选择
从《项羽之死》来看生与死的选择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生死问题也是一直被探讨的重要主题。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项羽的悲剧命运,向我们展现了生与死的选择。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楚国的霸主,也是民族英雄。
《项羽之死》一文以项羽的死亡为主线,通过项羽内心的挣扎和抉择,向我们展示了人在生死抉择中的选择和态度。
本文将从《项羽之死》讲起,探讨生与死的选择。
《项羽之死》这篇散文描写了项羽在败于刘邦之后的种种挣扎和抉择。
项羽的生死抉择始终贯穿着整个故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项羽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在文中,项羽曾经说过:“什么权势、富贵,于我至亲死亡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项羽对生死的看法,他心甘情愿为至亲去死。
这说明项羽在生死问题上有着自己的选择和态度。
他愿意为了至亲去死,这表达了他对生死的态度,也表现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抉择。
在项羽即将面临刘邦的围攻时,他曾对身边的将士们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显示了项羽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人生都会死,重要的是要留下一个正直、忠诚的形象。
这说明项羽在生死问题上有着自己的思考和选择,他选择了留下一个正直、忠诚的形象。
项羽在生死问题上表现出了自己的选择和态度,他坚定地选择了忠心为国,照亮自己的汗青。
在项羽的最后一战中,虽然处于绝境,但项羽并没有选择向刘邦投降,而是选择了自刎。
这个决定充分展现了项羽对生死的选择和态度。
相比投降,项羽更愿意选择死亡。
这表现出项羽在生死问题上有着自己的选择和态度,他选择了死亡,来体现自己的忠贞和气节。
这也表现出了项羽对生死的态度,他选择了死亡,来守护自己的信仰和立场。
从《项羽之死》中我们可以看到,生与死的选择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神。
项羽的生死抉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忠臣的气节和忠贞的信仰。
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人们要有着正确的选择和精神,坚定自己的信仰和立场。
生死并非是一种终结,更是一种转变,人们要有着正确的生死观,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精神。
以《项羽之死》赏析项羽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论文-政治论文
以《项羽之死》赏析项羽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有人曾这样点评项羽:项羽拔山盖世之雄,暗呜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人笑?他的失败原因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
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
赞同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如唐朝大诗人杜牧就曾这样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夏口绝句》也说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项羽过江,认为过江也不可能卷土重来。
典型代表人物就有和王安石。
点评帝王将相,说项羽之所以失败是他出生贵族,不知底层人民的生活。
刘邦是底层人民,可也混了个泅水亭长,而项羽自幼却追随项梁流浪,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生活体验怎会少于刘邦?不过,话又说回来,提到这方面,陈胜,吴)、一才是绝对的优胜者,征战多年,利益熏心,到头来虽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却也没能成就帝业。
王安石也持同样的意见。
同一个人物,同样的问题,见解如此不同,笔者认为他们只是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而已。
诗人们看到项羽高尚的品格,家看到项羽身处的绝境。
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正是这样的原因。
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个坎坷漂泊的女子,一个沧桑憔悴的女子。
笔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众人儿层之上;鬼雄之雄,高出世人料想。
一个思字,标小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无畏。
这一绝句在她婉约的文字,异军突起,这是她另一种底蕴的显露,是她别一种的气质光彩,是亡国之悲忿、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
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儿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儿个词的巧妙润色。
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俱的人生姿态。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7《项羽之死》鉴赏 长版
《项羽之死》鉴赏公元前202年,中国历史上上演了英雄主义的最完美一幕——垓下之战。
美,首先就是那人性的激情澎湃。
记得当初读《赵氏孤儿》的时候,心不止一次的被撼动。
像那些义无反顾地追求自我生存理想和价值原则的人们,是人类永恒的英雄。
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
人类在社会的发展和心智的进化中,这种快感也基本上丧失殆尽了——试问现在有谁能真正体会得到项羽在乌江边上大喝一声“”时的恣意情怀,想必如暴风骤雨,摧枯拉朽,涤荡尽所有生前烦恼身后名。
现在的我们连追寻这种快乐的勇气也没有了。
内心被世俗所束缚,标准由舆论在引领,甚至自己“何许人也”也要在别人口中需求答案。
而像刘伶那“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像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更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将船买酒白云边”,难能因而可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也只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了。
因为他们那人性的激情澎湃,所以我们崇拜。
虽然这些人最终多半“潦倒”或者“失败”,可是,谁能不说——就是项羽的死造就了项羽这个万世英雄。
如果借着一叶扁舟和几多“江南才俊”,即便“卷土重来”,项羽也不过就是一代君主罢了(多半也是昏君),更何况结果还“未可知”!项羽是质朴的,他张扬着自己的性情,因此他也是幸运的。
其实,君主与英雄——世俗的成功,权力的拥有,对于生命的意义是需要好好思量的。
想起在卢森堡参观美军二战牺牲士兵陵园时的情景,一排排一列列的墓碑,宛如威武整齐的列队;而在墓地最高处的一个,一面美国国旗格外醒目,那就是著名的巴顿将军的葬处。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
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
巴顿死于1945年12月。
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
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
从《项羽之死》来看生与死的选择
从《项羽之死》来看生与死的选择《项羽之死》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传记,它描绘了战国时期的一个英雄人物项羽的生与死的选择。
项羽是一位具有极高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的人物,他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一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主。
最终他选择了自杀而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从项羽之死中我们可以看到生与死的选择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在《项羽之死》中,项羽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人物。
他在年少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天赋和过人的勇气,他迅速崛起,在乱世之中成为霸主。
项羽最终失败了。
在楚汉之争的总决战中,项羽与刘邦决战于巨鹿,最终溃败,被逼入垓下。
在眼看已经势不可挽的情况下,项羽做出了“不用丰登”的选择,选择了自杀。
在项羽面对失败和死亡时的选择,体现了他对生命和尊严的坚守。
项羽之死展现了一个人在绝境中对于尊严的选择。
项羽虽然是一个英雄人物,但最终选择了自尽以保持自己的尊严。
在古代中国传统观念中,自杀被视为一种逃避责任和背弃道义的行为,但项羽的生死选择却显示了他对尊严的坚守。
在垓下之战失败后,项羽被困于寡妇山,辗转思量之下,他写下了“亡命歌”,最终选择了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种选择虽然被视为逃避责任的行为,但项羽却通过这一方式,保持了自己的尊严。
他宁可选择自尽,也不愿成为他人的俘虏,这一选择凸显了他对尊严的珍视和坚守。
项羽之死体现了一个人在绝境中对于希望的追求。
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已经看到了自己的败局,然而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自杀。
这种选择表现了他对于希望的执着追求。
在他眼中,自己已经无法扭转败局,选择自杀也是在追求一线生机。
他或许已经感到了自己的失败与死亡,但他依然选择了自己的生死,这种选择也是在追求一种希望。
他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而不是被敌人俘虏和侮辱。
这种对希望的追求也是项羽在面对生与死时的一种选择。
《项羽之死》中项羽的生与死的选择展现了一个人在绝境中对于尊严、希望和自由的坚守。
他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保持了自己的尊严,追求了一丝希望,并展现了对自由的追求。
《项羽之死》赏析
《项羽之死》赏析一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赏析:此则文字是司马迁笔下项羽被围垓下的一节文字,其千古悲歌使无数骚客文人,豪杰英雄无不唏嘘扼腕,仰天长叹!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在这样的背景音乐烘托之下,我们的末路英雄演出了一幕霸王别姬的历史活剧.其苍凉感喟,其悲歌慷慨,怎使读者不为之动容呢?"力拔山兮气盖世",极言自己所创功业至伟."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不济呀乌骓马不能再跑,这里"乌骓"具有双关意:战马不能闯出重围,当然表示出了处境的危险,但又何不是对自己骑着乌骓马驰骋疆场的怀念呢?想英雄当年,杀宋义,沉渡船,持三日粮,声震距鹿;破函谷,灭强秦,自封西楚,分封诸侯,谁与争锋?!那真是风流倜傥,纵横捭阖,其霸王雄姿,世所罕匹呀!但今天呢?由于入秦前后,坑降卒,杀子婴,掠财宝,烧宫室,搞分封等一系列政策上的倒行逆施,大失民心;由于鸿门宴上,不听忠言,优柔寡断,大施妇人之仁,不打落水之狗,致使沛公得以东山再起,酿成大错;由于自己胸无大志,沐猴而冠,非弄什么"衣锦还乡"的把戏……,终于落得个敌围千重,四面楚歌,故地尽失,孤家寡人的境地,又怎么能不千肠百结,泣数行下呢?所唱之"虞兮虞兮"的悲歌,只是为知己红颜-哭吗?不!那是在为英雄自己而哭,为霸业消逝,风光不在而哭啊!试想当此末路凄凉之时,纵有拔山扛鼎的气魄,还能做什么呢?于是只好泣下数行,掬一捧伤心的泪水呀!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更何况是一个已经尝到了胜利,走到霸业顶峰的英雄呢?在这里我们仿佛见到那历史长悲的大画面呀:英雄挺立,饮泣悲歌,其左右,其美人都为英雄气短而洒同情之泪,大帐内外一片呜咽呀!这只是项羽在哭,部属红女在哭么?不,这是司马迁在施展平生本事,在驱使手中的笔墨,为惊天地泣鬼神的末路英雄祭奠而哭呢呀!是在为自己纵有胸中百万丘壑,终于不能被当路所重,能力不能施展而一洒触景生情之悲呀!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所说:"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史记》原文(续前霸王别姬段):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项羽之死点评100字
项羽之死点评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潦生”。
这首《和项王歌》的凄凉恰如西楚霸王项羽人生最后时刻的穷
途陌路。
“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
天下”。
无数人读到“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时,总免不了咨
嗟惋叹,起坐彷徨。
为什么一生都在打胜仗的项羽只打了一次败仗就身死国灭?我们能从项羽的失败里面学到一些什么?
⒈个人的力量无论多么逆天,也干不过一个优秀的团队。
项羽武勇能力逆天,但他不是万能。
项羽在垓下之围时“兵少食尽”,而刘邦好像从不缺兵员,也从未因粮草发愁。
这就是团队的力量,刘邦团队里面有后勤高手萧何,有韩信、张良、周勃等,每一个都是杰出人才,而项羽团队好像永远都是一个人在战斗。
⒉你可以多次以少胜多,但是你无法永远以少胜多。
巨鹿之战、彭城之战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获胜的都是项羽。
垓下之战项羽10万对刘邦30万,还是人少的一方,却无法获胜,项羽依然武勇,然对手越来越强。
3.人不是神,不可能永远都对,学会自我否定才能成长。
明明是打不过,弃众而逃,偏说“非战之罪”。
学会自我否定就是为了更加客观、清晰的认识自己,避免人生遭遇霸王式的
失败。
从《项羽之死》来看生与死的选择
从《项羽之死》来看生与死的选择《项羽之死》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通过描写项羽的生与死,展现了人生的选择与命运的悲剧。
生与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们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在《项羽之死》中,生与死的选择成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作者通过项羽的命运展现了生与死的选择对一个人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从《项羽之死》中我们可以看到生与死的选择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项羽是中国古代秦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将领,他有着非凡的勇气和才华,曾经力挫强敌,助力刘邦推翻了秦朝的暴政。
项羽的一生却充满了挣扎和痛苦,他在最后的抉择中选择了一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项羽的生与死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在经历了无数的考虑和挣扎之后做出的。
从项羽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生与死的选择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命运和最终的结局,对于项羽来说,他选择了死亡,也就注定了自己的悲剧结局。
生与死的选择在人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一个人的命运,也关乎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从《项羽之死》来看,生与死的选择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品质和态度。
项羽在选择死亡的时候,并没有选择逃避、投降,而是选择了自己的尊严和骄傲。
他向来成为了战场上的英雄,因此他不愿意成为别人的奴隶,也不愿意失去自己的自由。
项羽选择了死亡,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他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低头。
从这一点来看,生与死的选择也成为了一个人品质和态度的体现,一个人在面对生死选择的时候,是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还是选择妥协和逃避,这也展现了一个人的品质和价值观。
《项羽之死》通过描写项羽的生与死的选择,展现了生与死的选择对一个人的影响,也反映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生与死的选择不仅关乎一个人的命运,也关乎着一个人的品质和态度,更关乎着一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以及对命运的认知和接受。
生与死的选择也成为了人们思考人生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人们在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挣扎和抉择。
希望通过对《项羽之死》中生与死的选择的思考,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能够让我们在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刻地思考和认知。
《项羽之死》赏析
《项羽之死》赏析一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赏析:此则文字是司马迁笔下项羽被围垓下的一节文字,其千古悲歌使无数骚客文人,豪杰英雄无不唏嘘扼腕,仰天长叹!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在这样的背景音乐烘托之下,我们的末路英雄演出了一幕霸王别姬的历史活剧.其苍凉感喟,其悲歌慷慨,怎使读者不为之动容呢?"力拔山兮气盖世",极言自己所创功业至伟."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不济呀乌骓马不能再跑 ,这里"乌骓"具有双关意:战马不能闯出重围,当然表示出了处境的危险,但又何不是对自己骑着乌骓马驰骋疆场的怀念呢?想英雄当年,杀宋义,沉渡船,持三日粮,声震距鹿;破函谷,灭强秦,自封西楚,分封诸侯,谁与争锋?!那真是风流倜傥,纵横捭阖,其霸王雄姿,世所罕匹呀!但今天呢?由于入秦前后,坑降卒,杀子婴,掠财宝,烧宫室,搞分封等一系列政策上的倒行逆施,大失民心;由于鸿门宴上,不听忠言,优柔寡断,大施妇人之仁,不打落水之狗,致使沛公得以东山再起,酿成大错;由于自己胸无大志,沐猴而冠,非弄什么"衣锦还乡"的把戏……,终于落得个敌围千重,四面楚歌,故地尽失,孤家寡人的境地,又怎么能不千肠百结,泣数行下呢?所唱之"虞兮虞兮"的悲歌,只是为知己红颜-哭吗?不!那是在为英雄自己而哭,为霸业消逝,风光不在而哭啊!试想当此末路凄凉之时,纵有拔山扛鼎的气魄,还能做什么呢?于是只好泣下数行,掬一捧伤心的泪水呀!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更何况是一个已经尝到了胜利,走到霸业顶峰的英雄呢?在这里我们仿佛见到那历史长悲的大画面呀:英雄挺立,饮泣悲歌,其左右,其美人都为英雄气短而洒同情之泪,大帐内外一片呜咽呀!这只是项羽在哭,部属红女在哭么?不,这是司马迁在施展平生本事,在驱使手中的笔墨,为惊天地泣鬼神的末路英雄祭奠而哭呢呀!是在为自己纵有胸中百万丘壑,终于不能被当路所重,能力不能施展而一洒触景生情之悲呀!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所说:"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史记》原文(续前霸王别姬段):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项羽之死》的悲情英雄形象赏析
《项羽之死》的悲情英雄形象赏析龙源期刊网。
cn《xxxx之死》中的悲情英雄形象赏析于作者:夏少勇来源:广西教育B版2006年第号。
[摘要]从三个方面解读《项羽之死》中的悲凉英雄形象[关键词:]“项羽之死”悲剧英雄形象[中国人物分类编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84-02《项羽之死》是高中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文鉴赏》中的一篇课文,摘录自《史记·项羽本纪》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用热情而客观、冷静的笔触,描绘了项羽从开始繁荣到结束失败的全过程,描绘了一个热血沸腾、栩栩如生的悲剧英雄形象《项羽之死》讲述了项羽生命的最后阶段,包括三个部分:霸王别姬、东城速战和乌江自杀。
它集中表现了项羽的英雄品质,他的羞耻感和忠诚感,以及他愿意牺牲和投降的精神。
文章在事件描写的情感起伏中呈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大悲与大美相结合,大悲与大美相匹配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本身,同时接触《项羽本纪》的相关内容,拓展思维,加深理解,体会隐藏在精彩刺激的情节中的深切悲伤,从而把握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一、霸王别姬:霸王别姬余灿未得泪项羽之死以项羽险恶的处境为开端:“小夜曲已尽”,面对汉军诸侯的重围,揭开了英雄之死的悲剧序幕在这样的困境和明显的心理压力下,外界的任何麻烦都会在项羽的心中引起巨大的骚动,从而引发他的情感宣泄。
因此,当汉军进攻并被围困时,项羽大惊失色,认为“汉民皆得楚”。
坐立不安的他“晚上起来在帐篷里喝酒”,然后慷慨地哀悼并唱《霸王别姬》这篇文章并没有给予虞姬太多的关注。
只有几个字“美是有危险的,我们总是幸运地跟随它”和“歌是多的,美是和谐的”。
然而,虞姬的形象却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婀娜多姿,温柔敦厚,伴随着项羽的深情厚爱。
宋婉转凄然,如天籁之音《霸王别姬》的情节和虞美人的角色在这里是不可或缺的。
想象一下,当一代英雄项羽,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统治者,慷慨地哀叹“有什么危险?有什么危险?”在他心爱的美人面前放声大哭。
项羽之死2018分析人物1
性格决定命运
总结项羽的性格: 1.霸王别姬 过于儿女情长 2.东城快战 逞匹夫之勇 原因:少时个人修养的缺失 田父指路 残忍暴戾,不得人心 3.乌江自刎 沽名钓誉 4.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不善用人 5.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妇人之仁、不得人心
——易中天:项羽之死
项羽的宿命论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 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 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 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本纪》
再给项羽一次机会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那么,项羽自小就有养成了怎样的性格
呢?
项羽少时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 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 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 学。
“人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心理学家
少时虽志向大,但性格浮躁, 做事不彻底。
项 羽 之 死
漳州一中 黄安娜
本篇塑造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项羽是一个儿女情长、骁勇善战、 耻重义但刚愎自用、不懂反省之 人。
司马迁将自己爱、怜、怨、 恨,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 笔端,谱写出这一曲英雄悲歌。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 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 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 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 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 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 擒也。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 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 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 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 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 失天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霸王别姬
• 四面楚歌 • 霸王别姬
衬托手法:英雄末路, 多情无奈,悲剧氛 围笼罩天地。
东城快战
• 溃围 • 斩将 • 刈旗
展露勇猛雄壮之英姿 解释“天亡我”之原因
自刎乌江
项羽的人物形象小结
项羽是一个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之人。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悲歌慷慨痛别佳 人。乌江岸边,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实至情至 性之人。以数十击数千,斩将刈旗,当者披靡。身处绝 地,仍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 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 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 却兵败自刎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 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 望。鼓舞读者化逆境为动力,引磨难向奋斗,完成生命 的恢宏哪怕只是刹那芳华也当义无反顾!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 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 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 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 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 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 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 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 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也”,岂不谬哉!(《史记· 项羽列传》)
项羽之死?
名家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 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让 我 们 来 看 一 看 后 人 是 如 何
杜牧认为:男儿应 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 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认为:军民 离心,败势难回。根据 “壮士衰”“势难 回”“肯与君王卷土来” 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李清照认为:项羽 评 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价 项 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 羽 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 的? 仰。
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 入本纪?(用原句回答)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拒渡 • 赠马 • 赐头
骁勇善战 知耻重义
三个场面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 第一个场面:重在抒情,缓慢深沉,呜咽哀婉。 • 第二个场面:重在叙事,金戈铁马,激烈酣畅。
• 第三个场面:重在语言,江畔陈词,慷慨悲壮。
本文塑造了怎样的一个项羽形象?
1. 首先肯定项羽是一个英雄, 一个有缺点的悲剧英雄。 2. 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勇武豪爽、知耻重义、 宁死不辱、视死如归。 3. 但是从不自察,轻信自负、不知自责自省、 临死之前还一再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天命还是人 为???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 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 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 “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 饶,可都以霸。”项王见 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 怀思欲东归,曰:“富贵 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谁知之者!”说者曰: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 果然。”项王闻之,烹说 者。
高考满分作文
题乌江亭
• 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 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 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 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釜破舟沉,是你无 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 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 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 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予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 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 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 邦之机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是说你 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 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 诛,
• 项王自叙七十余战,项羽最得意之战: 项羽召黥(qí ng)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 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 .…..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项羽本纪》 项羽遂西,屠杀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高祖本纪》
毛泽东对项羽的评价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 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 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 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 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 邦有心明修栈道,暗渡(度)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 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 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 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 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 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 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 男人的涅槃。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 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 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 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 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 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