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导论(教案)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导论教案

社会工作导论教案

课堂讲授(√) ;实 验( ) ;田间观察( ) 实际操作( ) ;讨 论( ) ;上 机( ) 闭 卷( ) ;开 卷(√) ;课程论文( 具体操作( ) ;多种形式结合( ) 32 学时 学 分 数 学时; 田间观察 学时; 上 机 王思斌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2 学时 学时 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1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第五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一人类行为二社会环境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四人类行为评估的基本框架第二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五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七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八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章节名称 授课方式 授课方法 和手段 教学目的 与要求
2
教学基本内 容纲要
难点: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提问】 大家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 什么是社会工作的对 象与领域? 【引出】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的概念和含义。 对象:贫弱群体——全体国民 教学过程 性质:补救性、治疗性——治疗与预防、补救与发展相结合 设计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1、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2、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3、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思考题: 作业、讨论 1.试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及辅导 2.简述社会工作的对象及其发展 掌握社会工作的概念、性质和功能 课后小结
2
教学基本内 容纲要
教学重点 与难点
熟悉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难点: 掌握中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教学过程 设计
作业、讨论 及辅导 课后小结 6 周 次
【提问】什么是价值? 1.日常话语中价值的含义 2.哲学中价值的含义 3.心理学中的价值的含义 【引出】社会工作中价值的含义 【讲解】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和社会工作价值的结构 【提问】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包括那几点? 1、新教伦理 2、人道主义 3、实证主义 4、乌托邦思想 【讲解】关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不同概括 【引出】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矛盾 (一)社会一般价值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 (二)不同学派关于社会工作价值的争论 (三)不同主体在社会工作价值问题上的摩擦 (四)社会工作实施过程中的价值冲突 课后练习题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价值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掌握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 10 周,第 1 次课;总第 6 次课 第三节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课堂讲授(√) ;实 验( ) ;田间观察( ) 教学时数 实际操作( ) ;讨 论( ) ;上 机( ) 课堂理论讲解为主、穿插现实问题讨论及案例分析相结合 1.熟悉价值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2.掌握中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三节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一、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方法论 二、我国社会工作价值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一、什么是专业伦理 二、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 三、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抉择 重点: 2. 掌握中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2. 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初中社区服务教案

初中社区服务教案

初中社区服务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区服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培养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教学内容:1. 社区服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社区服务的具体内容和形式3. 社区服务的注意事项4.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活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社区服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服务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社区服务的理解和经历,激发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兴趣。

二、讲解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形式(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社区服务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如环境保护、敬老爱幼、助残帮困等。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自己感兴趣的社区服务领域,并制定个人的社区服务计划。

三、讲解社区服务的注意事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服务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尊重他人、保护隐私、注意安全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如何做好社区服务。

四、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活动(20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计划,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活动。

2.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如清理小区环境、帮助邻居解决问题等。

3.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对自己的社区服务活动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参与社区服务。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学生对社区服务内容和形式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社区服务注意事项的遵守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社区服务的基本概念、内容和形式,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了解社区服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继续参与社区服务的兴趣。

初中社区活动教案

初中社区活动教案

初中社区活动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社区活动指导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3.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内容:1. 社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2. 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3. 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注意事项4. 社区活动案例分享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社区活动的概念,提问:同学们对社区活动有什么了解?2. 学生分享自己对社区活动的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导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community activities.二、讲解社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社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等。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三、介绍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10分钟)1. 教师讲解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流程,包括活动策划、人员分工、资源整合等。

2. 学生了解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方法,思考如何参与其中。

四、分享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注意事项(5分钟)1. 教师提出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注意事项,如遵守纪律、尊重他人、注意安全等。

2. 学生牢记注意事项,确保参与社区活动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五、案例分享(10分钟)1. 教师分享一则成功的社区活动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 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激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你们认为社区活动有什么意义?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社区活动的认识和兴趣。

2. 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如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注意事项的遵守等。

社会学导论教案

社会学导论教案

社会学导论教案一、课程概述社会学导论是一门介绍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了解社会学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探寻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领域;2. 掌握社会学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3. 能够分析社会现象并提出合理的解释;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讲:社会学导论- 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第二讲: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 社会结构的概念和要素- 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社会变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第三讲:社会交往与社会群体- 社会交往的类型和特征- 社会群体的形成和功能- 社会交往与社会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第四讲:社会不平等与社会福利- 社会不平等的产生和维持机制- 社会福利的概念和实践- 社会不平等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第五讲:社会变革与社会问题- 社会变革的类型和原因- 社会问题的定义和解决途径- 社会变革和社会问题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社会学理论和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2. 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观点交流;3.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来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5. 社会调研:安排学生进行一定范围的社会调研,培养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五、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小组作业: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贡献程度;3. 个人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社会学导论相关主题的个人论文;4.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社会学导论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参考书目1. Anthony Giddens,《社会学导论》,2010年;2. ,《社会学学科基础与方法论》,2015年;3. 斯特恩贝古尔德,《社会学原理》,2018年。

社会工作导论教案

社会工作导论教案

社会工作导论教案【教案名称】社会工作导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工作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2. 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核心价值观;3. 熟悉社会工作的专业领域和实践模式;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内容】一、社会工作的定义和历史背景1. 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门以提供服务、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的专业领域。

2. 社会工作的历史背景:社会工作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国家,起初主要是为贫困人群提供救济和援助。

二、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1. 多元化:社会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包括社区工作、儿童保护、老年人服务等。

2. 专业化:社会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社会政策、社会心理学等。

3. 国际化:社会问题具有跨国性和全球性,社会工作需要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

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核心价值观1. 人本主义: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权益。

2. 社会正义:社会工作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3. 自主权:社会工作鼓励个体自主权的发展,帮助他们实现自身潜能。

四、社会工作的专业领域和实践模式1. 社区工作:通过组织社区活动、提供社区服务,促进社区的发展和改善。

2. 儿童保护:保护儿童的权益,预防和处理儿童虐待和忽视问题。

3. 老年人服务:提供老年人的健康、福利和心理支持。

4. 康复服务:帮助残疾人士恢复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5. 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社会工作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核心价值观。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领域和实践模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社会工作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社会工作的定义和作用。

幼儿园社区教案引导幼儿关注社区培养社会责任感

幼儿园社区教案引导幼儿关注社区培养社会责任感

幼儿园社区教案引导幼儿关注社区培养社会责任感幼儿园社区教案:引导幼儿关注社区,培养社会责任感一、教案简介社区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关注社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社区:让幼儿了解社区的概念和特点,认识社区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

2. 关注社区:引导幼儿关注社区的公共设施、社区居民的生活和文化活动等,培养其对社区的关心和热爱。

3.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主动帮助他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1. 认识社区(活动时间:2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向幼儿介绍社区的概念和特点,并与幼儿进行简单的互动交流,引导幼儿了解社区是由一群人组成的。

2. 社区的公共设施(活动时间:3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参观社区附近的公园、图书馆、邮局等公共设施,让幼儿亲身感受社区中的公共资源,并与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幼儿认识公共设施的重要性。

3. 社区居民的生活(活动时间:4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教具展示社区居民的生活,向幼儿介绍社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并鼓励幼儿表达对社区居民的感激之情。

教师可组织幼儿一起制作感谢卡,向社区居民致以谢意。

4. 社区文化活动(活动时间:30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社区常见的文化活动,如春节庙会、社区音乐会等,通过图片、音频等多种手段让幼儿感受社区文化的魅力。

教师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让幼儿自由发挥,以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社区文化的理解和喜爱。

5. 社区服务活动(活动时间:4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垃圾分类、公园清洁等,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延伸1. 家长参与教师可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与幼儿一起参观社区,通过亲身感受和参与,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社区的认识和关注。

2. 书籍阅读教师可向幼儿推荐与社区相关的绘本、图书,鼓励幼儿主动阅读,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社区的兴趣和热爱。

基于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导论》课程设计

基于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导论》课程设计

基于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导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志愿服务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目标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

课程设计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基础知识介绍(300字)1.社会工作的定义和主要任务:介绍社会工作的定义和主要任务,包括帮助个人和家庭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等。

2.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伦理:介绍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伦理,包括尊重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促进社会正义和公正等。

第二部分: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方法(400字)1.志愿服务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志愿服务的定义和特点,包括无偿性、自愿性和社会责任感。

2.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介绍志愿服务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包括促进社会和谐、培养个人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等。

3.志愿服务的方法:介绍志愿服务的方法,包括通过组织参与志愿活动、开展社区服务和个人参与等。

第三部分: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设计和反思(300字)1.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设计:设计一项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确定服务目标、计划服务过程和评价服务效果等。

2.志愿服务实践反思:反思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过程和体会,包括对自己的成长和对社会工作的理解等。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社会工作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和交流社会工作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4.志愿服务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社会工作的实际操作和效果。

评价方式:1.课堂参与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完成相关作业和小组讨论等。

3.志愿服务活动报告:评价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和反思能力,包括活动的设计和效果评价等。

幼儿园社区文化教案:认识社区 幼儿园社区教育

幼儿园社区文化教案:认识社区 幼儿园社区教育

幼儿园社区文化教案:认识社区幼儿园社区教育一、前言在幼儿园阶段,社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幼儿园社区文化教案的编写,旨在帮助幼儿建立对社区的认识和情感联系,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团体意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技能。

教案内容将包括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功能和意义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二、社区的概念1. 什么是社区:在幼儿课堂上,可以通过图片、故事或动画等形式向幼儿介绍社区的概念,简单易懂地解释社区是由一群人共同居住在一起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小区、一个村庄或一个城市。

2. 社区的特点: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社区的主要特点,如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各种设施齐全等。

三、社区的构成要素1. 社区的人: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感受社区中不同芳龄、职业和族群的人群。

引导幼儿思考社区中的人应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 社区的环境: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实地感受社区的环境,如树木、花草、建筑等。

同时引导幼儿发现社区环境中的美好,并学会保护和爱护社区的环境。

四、社区的功能和意义1. 社区的服务设施: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介绍社区中的学校、医院、超市、公园等服务设施,让幼儿了解这些设施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他们对社区的依赖和信任。

2. 社区的活动:组织幼儿参与社区活动,如社区清洁、节日庆祝等,让幼儿亲身体验社区生活,感受社区的温暖和融洽。

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团体意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技能。

2. 教学内容:着重介绍社区的概念、构成要素和功能意义,引导幼儿关注社区生活。

3. 教学方法:结合图片、故事、游戏、实地参观等形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对社区的兴趣和热爱。

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言行举止,评价幼儿对社区的认识和情感联系的程度,及时纠正和鼓励。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主要对幼儿的社区认识、情感联系以及社会交往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了解幼儿的状态和需求。

《社区概论》授课计划

《社区概论》授课计划

《社区概论》授课计划一、课程简介《社区概论》是一门介绍社区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区的基本知识,掌握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社区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2. 了解社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3. 学会运用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方法,提高社区治理能力;4. 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部分:社区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1. 社区定义与特征(1学时)2. 社区构成要素(1学时)3. 社区组织与成员(1学时)4. 社区环境与设施(1学时)第二部分:社区发展历程与趋势1. 传统社区与现代社区的对比(2学时)2. 社区发展历程与演变(2学时)3. 未来社区的趋势与挑战(2学时)第三部分:社区运行机制与管理方法1. 社区治理结构与决策机制(2学时)2. 社区服务体系与运营管理(2学时)3. 社区安全与防范措施(2学时)4. 社区宣传与文化建设(2学时)第四部分:实践与案例分析1. 组织学生参观典型社区(1学时)2. 分析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3学时)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 第1周:介绍社区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包括社区定义、特征、构成要素等;2. 第2周:讲解社区发展历程与趋势,包括传统社区与现代社区的对比、社区发展历程与演变等;3. 第3周:介绍社区运行机制与管理方法,包括社区治理结构与决策机制、服务体系与运营管理、安全与防范措施等;4. 第4周:组织学生参观典型社区,并分析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同时进行课堂讨论和答疑解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效果;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4. 定期与学生互动,了解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社区服务教案

社区服务教案

社区服务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社区服务是指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工作,以提供无偿帮助、促进社区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行为。

社区服务能够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提升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积累社会经验和发展个人技能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社区服务的概念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3. 掌握社区服务的方法和技巧;4. 增强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5.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社区服务的概念和重要性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向学生介绍社区服务的概念;2. 向学生阐述社区服务对社区和居民的重要性,包括增加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节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方式1.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社区清洁、老人陪伴、义务教育等;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收集整理不同的社区服务方式,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第三节社区服务中的合作与沟通1. 引导学生了解在社区服务中,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2.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社区服务情境,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有效沟通。

第四节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1. 安排学生实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组织社区义卖、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等;2. 学生可自行选择并组织一项社区服务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四、教学方法1. 图片或视频展示:通过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社区服务的概念和重要性;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收集不同的社区服务方式;3.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感受社区服务中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参与具体社区服务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参与讨论的质量等综合评估;2. 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和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合作与沟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3. 学生的总结: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反思与总结,评估学生对社区服务的理解和意识的提升程度。

《社会工作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社会工作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社会工作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48(理论42,其他6)总学分数: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十一门主干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基础课,为社会工作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1)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实务三大方面的理论知识。

(2)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与专业成长小组等实践环节相配合,努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和价值观。

(4)尝试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与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社工精神离自己并不遥远、社工精神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从而激励学生从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助人意识、理念与技能。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领域(―)社会工作的内涵(-)社会工作的开展历史(三)社会工作的领域(四)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与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一)社会工作的功能(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一)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三)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一)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三)构建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第五章社会个案工作(-)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二)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三)个案工作的过程(四)个案工作的原那么与技巧第六章社会小组工作(-)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二)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三)小组工作的过程(四)小组工作的原那么与技巧第七章社区工作(-)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二)社区工作的理论模式(三)社区工作的过程(四)社区工作的原那么与技巧第八章社会行政(一)社会行政的基本概念(二)社会行政的内容第九章儿童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二)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四)儿童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章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一章老年社会工作(一)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三)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四)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二章妇女社会工作(一)妇女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二)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三)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四)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三章家庭社会工作(一)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二)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三)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四)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四章矫治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二)矫治社会工作的工作机构、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三)中国的矫治社会工作第十五章残疾人社会工作(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容(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六章企业社会工作(一)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二)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三)企业社会工作的内容(四)企业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七章医疗社会工作(一)医疗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医疗社会工作的理论(三)医疗社会工作的内容(四)医疗社会工作的方法第十八章社会工作督导、咨询与研究(一)社会工作督导(二)社会工作咨询(三)社会工作研究三、实践环节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实践环节只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

社区工作导论教案模板范文

社区工作导论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原则。

2. 掌握社区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参与社区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 社区工作的概念和特点。

2. 社区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社区工作的原则。

2. 学生参与社区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社区工作案例。

3. 社区工作相关法律法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播放社区工作宣传片,引导学生了解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区工作?社区工作有哪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社区工作的概念:介绍社区工作的定义,阐述社区工作的内涵。

2. 社区工作的特点:从服务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分析社区工作的特点。

3. 社区工作的原则:讲解社区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如:以人为本、民主参与、专业服务、和谐发展等。

三、案例分析1. 分析社区工作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社区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社区工作的概念、特点和原则。

2. 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社区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社区工作的概念、特点和原则。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社区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二、讲授新课1. 社区工作的方法:介绍社区工作的常用方法,如:调查法、访谈法、协调法、活动法等。

2. 社区工作的技巧:讲解社区工作过程中应掌握的技巧,如:沟通技巧、团队协作技巧、应急处理技巧等。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a. 如何在社区工作中运用调查法?b. 如何在社区工作中运用沟通技巧?c. 如何在社区工作中处理突发事件?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社区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2. 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社区工作项目,并撰写项目计划书。

基于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导论》课程设计

基于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导论》课程设计

基于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导论》课程设计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志愿服务不仅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社会工作导论课程中引入志愿服务元素,不仅可以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参与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

基于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导论课程设计将志愿服务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实践活动,感受社会工作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通过志愿服务的参与,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双赢。

【背景介绍】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导论课程设计,并提出相应的原则和具体教学安排,以促进学生对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志愿服务在课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结合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评估基于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导论课程的实施效果,可以为未来课程设计提供经验和建议,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在这一研究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能力提升,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以培养更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了解基于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导论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和发展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来深入探讨这一课题。

我们进行了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与基于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导论课程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看法和建议。

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和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体验和感受。

我们还结合课程评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基于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导论课程设计进行了全面评估和分析,从而得出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幼儿园大班社区服务教案 幼儿园社区教育

幼儿园大班社区服务教案 幼儿园社区教育

幼儿园大班社区服务教案一、概述社区教育是指家庭教育之外的,在社区开展的针对儿童、青少年和家长的一种社会教育。

社区教育能够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提高孩子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作为幼儿园教师,如何组织和开展社区服务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幼儿园大班学生的社区服务教育进行教案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社区文化,增强社会意识2. 提高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3. 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感4. 提高孩子们的观察、感知和表达能力三、教学内容1. 社区环境参观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的文化和历史,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社区的生活氛围,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

2. 社区服务活动组织孩子们参与社区的环境整治、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亲身体验社区服务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3. 社区交流活动邀请社区的老人、警察、医生等前来与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们了解社区中不同角色的重要性,丰富他们的社会认知。

4. 社区故事共享组织孩子们共享他们在社区中的趣事和感受,让他们通过共享提高观察、感知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社区的人、事、物,从生活中感悟社区的文化和风情。

2. 体验法组织孩子们亲身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来感受社区服务的意义。

3. 交流法通过与社区不同角色的人交流,拓宽孩子们的社会视野,增强社会认知。

4. 游戏法通过社区服务主题的游戏,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增强他们对社区服务的兴趣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环境参观活动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观察社区的建筑、街道、商店等,让他们用心感受社区的生活气息。

2. 社区服务活动组织孩子们到社区的公园、广场等地参与环境整治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区服务的乐趣和意义。

3. 社区交流活动邀请社区中的一些特殊人裙,如残疾人、独居老人等来幼儿园与孩子们交流,增强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社区服务教案

社区服务教案

社区服务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社区服务的概念和重要性;2. 理解社区服务对个人和社会的益处;3. 掌握选择和参与社区服务项目的技能;4. 发展团队合作、沟通和领导能力;5. 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社区服务的概念和定义;2. 社区服务的种类和范围;3. 社区服务的意义和影响;4. 社区服务项目的选择和参与方法;5. 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课堂开始时,引入社区服务的概念,并与学生分享社区服务经历,激发学生对社区服务的兴趣和积极性。

2. 知识讲解介绍社区服务的定义、种类和范围。

通过实例,说明社区服务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社区服务项目的案例(如环境保护、儿童教育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参与计划。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社区服务的认识和理念。

4. 团队合作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社区服务项目,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意,将计划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5. 实践反思学生在进行社区服务项目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感受,并从中学习到更多。

6. 课堂总结总结课程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收获。

鼓励学生继续参与社区服务,并相互交流他们未来的计划和目标。

四、教学评价1. 项目计划书学生需要提交自己选择的社区服务项目的计划书,包括项目目标、实施步骤、时间安排等。

2. 参与记录学生在社区服务项目中需要记录参与的具体内容和体会,以便后续的总结和反思。

3. 口头展示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口头报告他们的社区服务经验和收获。

通过展示,学生可以从彼此的经验中学到更多,并激发更多的参与热情。

五、教学资源1. 社区服务项目案例资源;2. 计划书模板和参与记录表格;3. 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

六、教学总结通过社区服务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社区服务的概念和意义,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大学生社会导论教案

大学生社会导论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导论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社会导论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社会导论的定义和意义,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什么是社会导论?它有什么作用?二、讲授新课1. 社会导论的基本概念- 社会导论是研究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规律的科学方法。

- 社会导论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我们的社会认知能力。

2. 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社会现象,了解其发生、发展过程。

- 分析法:对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揭示其规律。

3. 社会导论的意义- 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提高我们的社会认知能力;- 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供一些社会现象的案例,要求学生运用观察法和分析法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并分享讨论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导论的重要性。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社会导论书籍,了解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2. 结合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社会导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一讲何谓社区共同体社区研究导论

第一讲何谓社区共同体社区研究导论
*
第四组:传统村落中的建筑和 民居空间分析
这是有历史意味的题目,可以选择诸如江南水乡、上海石库门、北方四合院、少数民族居住方式进行对比分析, 以及诸如村落中的城隍庙、宗祠等事物 思考它们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所在。 但要注意:不要太多泛泛涉及,搞成了旅游指南。
*
第5、6组:读书报告《私人关系的变革》、《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第一组:“村官”与居委会的现实与未来 本选题切入在结合大学生职业选择,但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村委会、居委会等最基层的自治组织,分析社区治理过程的问题:例如,居委会与物业公司、街道办事处,与居民的关系等;现实中存在着哪些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原因是什么? 该小组要注意:不要搞成了职业指南。
*
第二组:城中村、拆迁分析
这两个方面是当下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涉及到农民工城市生活、城市居住环境的重新布局等重大问题,也是当下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重要体现。 要求在报告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个案, 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较深地搜集资料和分析。
*
第三组:世博“城市最佳实践案例”分析
从15个重要案例中选择若干;诸如伦敦“贝丁顿零化石能耗发展”生态村、马德里等;网络查资料或现场调查; 重在关注现代社会城市规划;及理念;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何落在实处; 但该小组要注意:不要搞成了参观指南。
*
自焚拆迁; 小区散步;民族情绪
*
好的课程即好的社会学训练
社会学训练就是首先有一种自我反省意识:能够将自己的生活对象化,反过头来看自己的生活。(三种经验) 尽管它们很重要但不要总盯着这些特定的事件; 好的学术思维训练,是能够将最日常生活化的东西解释出来 ——“熟悉的东西陌生化” 为何?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是解释烦恼的过程。
*
第九组:公民参与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导论(教案)————————————————————————————————作者:————————————————————————————————日期:前言第1讲下面我们将进入第一章的学习。

在了解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之前,请大家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个标志。

(图片一)大家认识吗?这是2012年4月,我国民政部公布的中国社区标识。

所以,开始了这个专业的学习,以后这个标志在同学们心目中的位置就要摆在像五星红旗在中国人心目中那样高的位置。

这个标志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由爱心组成的大红的中国结。

这个结的寓意就是我们这门课程学习的目的。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核心思想,伸出大家的双手、献出你的热心,为推进中国社区建设,贡献我们每位同学的一份力量。

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多么高尚的目标,这学期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门课的内容。

本书一共分为三大块儿,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社区概述。

围绕着社区的来源、含义、组成要素、结构、功能。

社区有哪些类型,还介绍了社区研究的几个概念,紧接着陈述了我们研究社区的理论视角,介绍了社区研究的方法。

第二部分,就是围绕城市社区展开的,包括城市社区的发展历程、城市社区的组织与管理、城市居民的家庭及邻里关系生活介绍,以及他们与社区服务的关系。

下面介绍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外来人口不断增多,他们弄得迁移与聚居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还有就是关于城市社区中贫困、失业、住宅、犯罪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我们展开深入的研究。

第三编,我喜欢,因为本书的这部分是我母校华农大文法学院钟院长编的。

这一部分是围绕农村社区的理论知识展开的,像农村社区的家庭、组织之间的历史变迁及相互关系,当前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以及农村社会变迁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

像现在农村现代化发展,城镇化加速的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是需要去研究的,当经济发展过热,社会问题不断出现的时候,加强社会管理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一件事情,我们这个专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章,社区。

第一个问题是社区一词的来源。

是19世纪末开始的“西学东进”的产物。

这个词最早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提出来。

他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与成名作,后来被翻译为《社区和社会》,又叫做《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这是社区一词的德文表示。

《Gemeinachaft and Geseiischaft》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罗密斯把滕尼斯的这本书翻译成了英文。

《Community and Society》这是社区一词的英文表示。

将英文community介绍到中国并译为“社区”主要归功于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

1948年10月16日,在学术期刊《社会研究》第77期上发表了论文《20年来中国社区研究》,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翻译滕尼斯的著作及汉译词汇“社区”的形成过程。

最早是翻译成“地方社会”,后来偶然间想到了“社区”,就这样,大家沿用,慢慢流行。

这就是社区一词的由来。

看到没,一个偶然的机会,创造了不一样的未来,所以同学们也有多多的这种偶然。

第二个问题,关于社区的含义,什么叫社区呢?我们可以先直观的认识一下,在这三张图片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是社区吗?相信同学们对这两张图所折射出来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同样,对于社区这个概念,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不同,因而界定也各不一样。

国外学者,比如帕克:占据在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地域上的人群汇集。

滕尼斯:由若干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

伯吉斯:强调“社区的地理环境”。

希莱里:包含那些具有一个或更多共同性要素以及在同一区域保持共同接触的人群。

罗吉斯:社区是一个群体,它由彼此联系,具有共同利益或纽带、具有共同地域的一群人所组成。

菲利普: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

邓肯.米切尔:指称人们的集体,这些恩占有一个地理区域,共同从事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具有某些共同价值标准和相互从属的心情的自治的社会单位。

(以城市、城镇、乡村、教区为例)。

国内学者:台湾的徐震认为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群体。

王康:社区是一定区域内,按照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本书主编蔡禾的老师何肇发:区域性的社会。

方明: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张敦福:共同情感联系和价值的认同,共同的地理空间,共同的利益,一定的人群。

不同的定义太多了,有两个数据可以说明,学者们对于社区这个概念的讨论的热衷程度与分歧。

1955年,美国学者希莱里做过统计,他发现有关社区的定义多达94种,1981年,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杨庆坤又指出,关于社区的概念有140余种之多。

到了今天,关于这个定义的数量,已经不敢想象了,同学们可以进期刊网搜索一下。

今天我们可以抛开对社区这些概念的分歧。

从界定的共性出发,就是说我们把别人的观点进行一下综合,把共同的部分融合起来,可以将社区界定为什么呢?社区——就是区域性社会,它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把握社区这个范畴,应该掌握以下四个基本含义。

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

即具体的地理位置。

第二,社区都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这些人口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形成的。

离开一定的人群,社区,就不复存在。

其三,生活于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文化上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源于邻里互助、社区文化建设等等。

其四,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我国各地,社区活动可以说开展得丰富多彩。

第2讲(暂缺)第3讲一、农村社区(是最早出现的社区类型。

)(一)农村社区的含义:是指居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农村社区这样一个区域社会里,人们的主要谋生手段就是从事农业生产。

)农村社区地域广阔,社区结构简单(人口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区域结构),人口同质性较高,社会流动缓慢。

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1)根据流动的方向可以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社会阶层内部和各层之间的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个社会垂直分化阶层内部的位置转移。

例如,第一、二产业转向服务业。

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一个分层结构层面中的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可以细分为上向流动(流入的层次高于流出的层次)和下向流动(流入的层次低于流出的层次)。

(2)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点把流动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同代流动)和代际流动(异代流动)。

同代流动指的是自己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参照基点一般是自己的最初职业,比如士兵当上将军。

代际流动是通过与上一代人进行比较而确定的地位变化状态。

参照基点是父亲(母亲)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者其他地位。

(3)根据流动原因又可分为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由外部原因推动的。

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

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

自由流动是由于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地位变化,又叫非结构性流动。

反应了各层次之间是否开放及开放程度、人们的流动意向,以及人们在选择、获取社会地位方面有没有平等的竞争机会。

(二)农村社区的特点:1、社区规模小,人口密度低;这个是相对于城市社区和小城镇社区相比较而言所得到的结论。

在规模上看,农村社区里面的家庭户数一般在几十户到上百户之间。

跟城市社区相比,随便划个楼盘都是多少人,一个小区都是几百上千户,更何况一个社区。

2、生产力落后,经济自给自足;农村社区里面,由于农业技术的落后和劳动者较低的素质,使得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农业具有随机性、季节性、不稳定性等特点。

农民的经济活动是很简单的,主要表现为经济活动的内容简单(种地)和方式简单(以手工或半机械化为主)。

3、社区结构简单,人口同质性强;人口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程度、心理情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相似度很高,个体间的差异较小,职业分工远远不如城市复杂。

以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以生产农业初级产品为主打,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经济活动。

4、社区流动缓慢,乡土文化浓厚;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发展程度较低,所以社区成员的流动性较小,速度较慢。

从代内流动看,农村社区成员一生平均流动次数会少于城市,从代际流动看,大部分与上代人之间还是差不多的,代际流动较少。

除了部分通过读书、做生意转为了城市居民,这只是少部分。

其次,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血缘关系浓厚,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乡土文化浓厚。

从这几个特点就可以看出,以前有个段子是这样形容农村社区: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挖掘基本靠手,耕地基本靠牛,娱乐基本没有,照明基本靠油,老婆基本靠买,发财基本靠偷。

(三)农村社区的类型:1、农村社区的静态分类:(1)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平原村、山村、草原村、沿江河湖海村、内陆村。

(2)根据农村社区聚落形态的差异,可以分为散村和集村。

散村的聚居程度较低,结构比集村简单,人们之间的合作与社会交往相对较少。

集村的规模较大,结构比散村复杂,囊括了一些简单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如小型商业网点、文化娱乐中心、医疗室、学校等。

2、农村社区的动态分类。

(1)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可以分为农业村、林业村、木村和渔村等等。

(2)根据人口聚居规模,可以分为基层村和中心村。

基层村往往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住宅的布局分布比较散漫,聚落占地面积较大。

只有简单的公共设施,没有统一规划的街道、商店和学校。

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一般就只有20~30户左右。

中心村就设有本村或者是附近村庄的生活福利设施(学校、商店、卫生院等),往往会有200、300户左右。

(四)农村社区的结构:1、农村人口结构(1)农村人口数量。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生育愿望较为强烈,农村社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高于城市,农村人口在社会的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但是,当前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是有所下降的。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

(2)农村人口的构成。

人口年龄构成——劳动年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低于城市,少年儿童的比例高于城市。

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人口离开土地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

人口性别构成——男女性别之比高于城市。

文化教育结构——教育层次低、文化水平低,城乡差别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