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人教部编版2019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1 文言文二则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 -21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 -21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3.结合注释及译文把握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4.积累中国经典诗文,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内涵。

2.感受朋友间的珍贵友谊和明白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
子期: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杜处士——好书画——有戴嵩《牛》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牧童——拊掌大笑——指出画中错误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的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何翻译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是个问题,也是他们畏难所在,所以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多讲授些文言字词,让学生积累学习,更好学习文言文。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案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静静聆听后,教师提问所播放的曲子是哪首古曲?顺势导入课文。

二、资料链接。

1.《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贤、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2.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锺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是一名樵夫。

3.介绍名画《伯牙鼓琴图》。

三、朗读感知。

1.一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其中“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这句要求学生划分停顿。

)2.二读课文,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语速节奏。

四、文意疏通。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文章,疑问之处组内解决。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21、文言文二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学习《伯牙善鼓琴》,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二、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列子,名列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了解人物: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是一名樵夫。

三、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卒( cù)逢暴雨乃援( yuán )琴舍(shě)琴辄(zhé)穷其趣2、划分节奏: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重点字词鼓:弹奏卒:通“猝”,突然洋洋:盛大的养子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援:拿,拿过来穷:穷尽舍:停止逃:隐藏4、一词多义志:(1)志在高山:用音乐表现的意境(2)志想象犹吾心也:叙述,讲述。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词句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述《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1.多读,初步理解文言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词句意思。

3.聆听音乐,感受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言文的简练和深刻。

2.体会音乐和绘画艺术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1.重点:根据伯牙的琴声,大胆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难点: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进而理解整句和文章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伯牙鼓琴【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读准“汤”字在文中的读音。

2.理解“鼓”“志”“巍巍”“汤汤”的意思,不要把“太山”写成“泰山”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分享听音乐的心得。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点音乐,听完后说说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表达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知音乐者,**也;会倾听者,**也;懂音乐者,**也。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二、板书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2.解题。

①“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鼓是弹的意思)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初读文本,读通课文。

1.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课件1:自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用“/”标记。

②读出情感和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

2.出示课件2: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相关标签:&nbsp&nbsp部编版&nbsp&nbsp&nbsp&nbsp语文&nbsp&nbsp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图画导入,激发兴趣1.激趣:(出示戴嵩的《斗牛图》)请同学们看看,你想说些什么?(生畅所欲言)2.导入:(出示古文《书戴嵩画牛》)这是大文豪苏轼写的一篇小古文,让我走进课文好好地读一读吧!设计意图:出示图片,调动学生的感官,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任务,学法多样1.导学:通过上节课学习《伯牙鼓琴》,你学会了哪些学习小古文的方法?生1: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多读,读通顺。

生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等多种方法,自学古文中的字词句,然后再了解古文的意思。

生3:要一边阅读一边质疑,并通过阅读、感悟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出示学习任务:(1)初读,读通读熟。

借助学习单自学字词,会写生字轴、锦、曝、矣。

(2)细读,借助注释,疏通文义。

(3)精读,质疑解难,读懂道理。

三、回读感知,体会表达1.组织学生开始10分钟的学习,教师做好指导。

2.小组汇报,针对共性问题,老师要逐一讲解。

3.引导学生细读,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汇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

4.精读,质疑解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戴嵩的画是正确的吗?还是牧童的话是正确的?要用这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5.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6.总结:牧童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牛尾样子的,戴嵩是画家,画画要源于生活,而艺术往往也会高于生活,例如:齐白石的《虾》,梵高的《星空》就是再现想象的创作。

因此,牧童和戴嵩都可以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有层次、有梯度地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019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9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9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课题。

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

“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

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6】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

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

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课件7】《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⑵这幅画上是什么?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21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21文言文二则

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巴金◇士为知己者死。

——《战国策》◇酒逢知己千杯少。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指名学生读一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这些名言都告诉我们友谊的难得和珍贵。

)2.“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可见,知音是何等的可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动人故事。

(板书:伯牙鼓琴)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示: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停顿,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标注停顿记号的课文。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伯牙、锺子期。

2.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呢?课件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仔细读读这段话,说说它的意思。

(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大山的乐曲,锺子期听了(赞叹)道:“琴弹得多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锺子期又说:“琴弹得多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4.伯牙当时已是著名的琴师了,那么,他的琴音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水之外,他的琴声还可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5.假如你是锺子期,你会如何赞叹呢?我们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过渡: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幸福的。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反思

21 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哉、巍”等生字。

(2)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情感与价值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学习牧童勇于指出名人画作中错误的精神。

【教学重点】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互相欣赏的友情,学习牧童的精神。

【教学准备】学生:查资料了解伯牙、锺子期。

教师:制作课件,《高山流水》古筝曲。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乐曲导入,释题存疑1.(课件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国经典国乐《高山流水》,关于这首动听的曲子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

(板书:伯牙鼓琴)读题。

关于伯牙,你们有什么了解?2.伯牙学琴,以大自然为师,终成一代操琴高手,足见其对音乐艺术的酷爱。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操琴高手,最后却“破琴绝弦”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读通课文,疏通文意1.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4名学生一人读一句,随机正音。

(平翘舌音等。

)3.字音读准了,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太合适。

大致地了解古文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正确断句,读得流畅。

回忆一下,理解古文有哪些方法?(借助书下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4.让学生练读停顿的文言内容,指名读,老师带读,齐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哪些词?(知音、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琴瑟之好……)6.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品味“知音”之情(一)逐句分析,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文言文二则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文言文二则教案

总第课时21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备教师:修改教师: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哉巍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2)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3)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4)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琴声入文,揭题释题(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在优美的古琴乐曲中指导学生理解课题,引人入境,舒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

抓住课题的易错字与难理解的词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片)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

“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学习任务二初读感知,了解知音故事(设计意图:文言文简洁凝练。

读好语气词和停顿,不仅能体验到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意的初步感悟。

)1.(出示学习提示)(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这是一篇古文,先自己大声读一读,读准字音,努力把句子读通。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文言文非同一般,还要读出停顿、节奏,请你试着借助下面的注解,想想意思再读读,看怎么停顿较合适。

(3)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提示:“少选”的“少”读shǎo,不要读成shào;“汤汤乎”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以为”的“为”读wéi;“复为”的“为”读wèi。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指名朗读,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中的“乎”。

(4)全班齐读课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研究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观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2.了解一般的古文研究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讲授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讲授过程: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研究第21课《伯牙鼓琴》。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2、初读课文,层层训练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简单读错的字词。

)文言文朗诵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课件出示:鼓琴哉若巍巍汤汤绝弦终身指名读,全班齐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案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组织语言,复述故事。

3.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杨柳依依”,要求学生照样子说词语。

(说大自然中的景物)2展示词语,齐读。

清风徐徐、炊烟袅袅、春雨绵绵、雨雪霏霏、绿草茵茵溪水潺潺、白云悠悠、明月皎皎、霞光灼灼、云雾蒙蒙3小结过渡: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也能用音乐表现出来。

这当中,还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伯牙绝弦4指名读课题。

指导“弦”字读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读文。

(1)学生自由读文。

(教师: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学过《杨氏之子》,知道读好文言文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节奏。

下面,就请你们试着读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听清节奏和停顿了吗?请你们再读读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跟着录音再小声读,后全班齐诵,要注意正确、流畅。

(4)同桌合作,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弄懂难词难句。

2明意。

(1)理解题意,归纳学法。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绝”是什么意思?(2)默读课文,运用学法,看看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三、细读文本,品味知音教师:刚才我们仅仅是理解了句子的表面意思,接下来我们要深入理解句子,读出他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出示句子)A.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看到的是一座怎样的泰山?(高大、巍峨峻拔)请你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泰山的巍峨峻拔。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XXX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研究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根蒂根基,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研究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XXX、子期由于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根蒂根基上记诵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想【教学重点】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2.了解一般的古文研究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XXX、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研究第21课《伯牙鼓琴》。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学习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准确的翻译课文。

2.熟读成诵,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知音难觅的感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解题导入:1.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谁还记得“善”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来学习《伯牙善鼓琴》(板书课题)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

(明确:先秦时期的著名乐师伯牙擅长弹琴)二、读文识字: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

在初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较迟疑,应该是有些字音在作怪,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并且知道什么意思吗?谁会谁上黑板写出来。

①辄穷其趣②卒逢暴雨③善哉④援琴而鼓⑤霖雨之操⑥更造2.解决了“拦路虎”,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

3.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看来字词没问题了,那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谁来读读,你想读到哪里停就停,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部编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部编人教版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1.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两篇精读课文和《京剧趣谈》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书戴嵩画牛》讲杜处士晒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月光曲》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京剧趣谈》从道具和动作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京剧独有的几个艺术特色,赞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通过搜集到的图片或实物来谈论对书法的认识,提高对书法的艺术鉴赏力。

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和大家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把自己经历的、体验过的最拿手的一项写出来。

《学习园地》知道做课堂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明白一些与戏曲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能够将写得不清楚的说明书进行修改。

积累有关艺术之美的四字词语。

2.单元重点:(1)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分别给我们呈现了音乐、绘画、京剧之美,在学习当中我们要运用联想去理解,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

比如《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描写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时面前出现的景象的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作者运用联想的手法将《月光曲》的意境描写得极其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

《京剧趣谈》中要抓戏剧动作想象,戏剧动作是戏剧艺术基本表现手段。

戏剧就是用动作去模仿人的行动,或者说是模仿行动中的人,戏剧动作首先具有直观性。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

21 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方法: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

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

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

抓住描写人物的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表达运用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伯牙鼓琴》一课突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和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书戴嵩画牛》一课则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出故事的趣味性。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巧激趣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材分析】:《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书戴嵩画牛》讲述了热爱书画的杜处士与天真的小牧童之间的故事。

杜处士有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牧童见了却拍掌大笑,指出了画中的错误。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

在教学中要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

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会写5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

3.结合注释及“资料袋”中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两个故事各讲了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4.感受朋友间的珍贵友谊;明白从客观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积累古代经典诗文,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21文言文二则教案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21文言文二则教案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重点)
3.体会音乐与绘的艺术之美,懂得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4.理解词语。
9.“知音”有关的古诗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10.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上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课后第2题)
伯牙摔破琴,扯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伯牙和锺子期以琴声相知,成为知音。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悼知音,从此不再弹琴。可见他对知音的一片深情。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书戴嵩画牛
2.助读资料: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文言文二则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FL)〗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

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

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

抓住描写人物的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表达运用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伯牙鼓琴》一课突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和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书戴嵩画牛》一课则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出故事的趣味性。

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

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

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

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

“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

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

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预设:(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

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欧阳修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曹雪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孟浩然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增广贤文》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

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

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96页插图)。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

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

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板书:艺术的魅力)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

《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

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

”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第2课课时目标: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一、欣赏作品,导入课题1.一首乐曲,让伯牙和锺子期成了知音,艺术就是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不仅音乐艺术如此,绘画艺术也同样能震撼人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绘画作品。

课件依次出示四幅著名画作(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戴嵩的牛),最后一幅为戴嵩画的《斗牛图》,顺势导入课题。

2.介绍背景: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特别擅长画牛,他画的牛栩栩如生,尤其这幅《斗牛图》深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

因为这幅图还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吧。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由绘画作品导入本课,既让学生直观感受绘画艺术的美,又能顺其自然引出故事,让学生质疑,会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这样的设计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吗?课件出示:蜀轴囊曝搐婢拊掌(3)指名朗读,正音。

(4)齐读全文。

2.指导课文,明确节奏。

(1)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2)生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