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2(经典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一比》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等概念。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等概念。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比较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等方法,能够独立完成比较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学习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比较题,并能够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比较大小、多少、长短的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展示。
2.学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白纸,用于记录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大小、多少、长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比较的概念,掌握比较的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比较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比较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比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精品教案
课题二比一比单元目标:1、初步知道怎样进行比较,初步了解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2、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大小、轻重及最(长或短、高或矮等)、同样这些基本字词和语句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单元重点: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单元难点: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1课时比一比(长短高矮)教学内容:比较长短、高矮。
课本第4~5页。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1、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具:实物、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
(训练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XX比XX长、XX比XX短、XX和XX同样长或XX比XX高、XX比XX矮、XX和XX同样高。
)4、练习P4。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5、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较”的概念,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比较物体的数量、大小、长度等属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合作的课堂氛围,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比较物体的数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理解“多”、“少”、“一样多”的概念。
2. 比较物体的大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比较两组物体的大小,理解“大”、“小”、“一样大”的概念。
3. 比较物体的长度: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比较两组物体的长度,理解“长”、“短”、“一样长”的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比较物体的数量、大小、长度等属性。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一样多”、“一样大”、“一样长”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台、磁性黑板。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一些数量、大小、长度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比较它们的属性。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进行“比一比”活动,比较物体的数量、大小、长度等属性,并记录下来。
4. 活动二:让学生分组进行“猜一猜”活动,通过观察和思考,猜测物体的数量、大小、长度等属性,并记录下来。
5. 总结与讲解:通过磁性黑板,总结和讲解比较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6.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通过PPT课件,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1. 比一比2. 内容:比较物体的数量、大小、长度等属性的方法和技巧。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和比较身边的物体,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一比》|苏教版(2023秋)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比一比》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比较多少的情况?”比如,比较两堆糖果的数量。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比较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较的方法和用数学语言描述比较结果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比较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比较两组石子的数量,演示比较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比一比》这一章节的内容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比较的方法,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困难。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还不能熟练地将比较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比”来描述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够理解“比”的意义,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熟悉“比”的概念和应用。
2.能够正确地使用“比”来进行数字比较。
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材。
2.教师准备比较数字的实物,如水果,文具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1.教师将两个不同数量的物品拿出来,如两个苹果和三个梨子,并将它们排成两排,让学生看一看哪排的苹果多,哪排的梨子多。
2.教师引入比较的概念,比如问学生“两排水果哪排多一些呢?”让学生回答。
3.教师解释“比”的概念,并给出比的符号“:”,让学生学习使用表示比的符号来表示不同数量的物品之间的大小关系。
讲解知识点1.教师拿出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材,让学生跟随课本学习如何使用比来进行数字比较。
2.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比如让学生比较两个不同数量的文具盒或书包。
训练练习1.教师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使用比来比较数字的大小关系。
2.教师给学生一些实际的应用题,如让学生比较两家商店的价格,让学生使用比的符号表示两个商店的价格关系。
拓展延伸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周围更多可以使用比来比较大小关系的事物,如比较两个鸟巢里面蛋的数量,比较两棵树上的果子数量等等,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可以通过赛跑等活动来让学生感受到比的概念和应用,如让学生比较几个人谁跑的最快等等。
教学小结1.学生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比的概念和应用,能够正确地使用“比”符号来比较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学生通过练习题的训练,提高了对比概念的应用能力,并能够将比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教师通过实物的使用和拓展延伸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比一比-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比一比-一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通过比较数的大小,认识数的大小关系。
2.掌握基本比较方法,运用比较法比较大小。
3.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 教学内容1.比的概念和比的运用。
2.用比较法比较大小。
### 2. 重点和难点3.掌握“比”的概念和方法,正确比较大小。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 检查预习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将答案写在小黑板上。
然后从学生中抽几位同学上黑板讲解思路,纠正错误并表扬正确的学生。
### 2. 引入新知识教师用实物(如水果)让学生拿来比较大小,从具体实物教学,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在数字中表示“比”。
最后在黑板上画出比的符号“∶”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表达方式。
3. 讲解和示范教师利用实物或图片,分别进行多组数的比较演示,让学生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 游戏老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身高,让学生分为两组,比较身高的高低,并让同学用“比”的符号表示,进一步巩固“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5. 讨论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数字,让学生发言比较大小并且给出比的符号表示。
通过讨论,让学生掌握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
6. 练习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并及时纠正错误答案。
7. 课堂小结在本节课结束前,老师再次复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回归课本,反思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加深对“比”的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能否准确掌握“比”的概念和方法。
2.能否使用比较法正确比较大小。
3.课堂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并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五、教学后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游戏和讨论,多角度地认识“比”的概念和比较方法。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比一比”进行物体数量的比较,并能够用语言表达比较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包括一一对应比较、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
2.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比一比”进行物体数量的比较,并能够用语言表达比较结果。
3.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备一些小物品,如石子、树叶、扣子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教学新课: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学会使用“比一比”进行物体数量的比较。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比较物体数量方法的理解。
4.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五、板书设计1. 板书《比一比》2. 板书内容:(1)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2)一一对应比较(3)直接比较(4)间接比较六、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
2. 拓展练习: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比一比教案【篇一: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比一比》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1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参与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活动,在具体情景中了解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初步学习比较的方法,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与他人合作,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在具体情景中了解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初步学习比较的方法,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谈话:上一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游览了儿童乐园,在那里数了物体的个数,知道了数数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这节课我们到一所农村小学的校园里看一看。
这是一所美丽的农村小学的一角,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这节课我们不再数图中物体的个数,将用另一种方法来学习数学,那就是“比一比”。
二、教学新课1、比较哪跟跳绳长谈话:我们先比较两个小朋友的跳绳,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哪根跳绳长吗?那么我们怎么比较出来哪根跳绳长呢?老师带类了两根跳绳,谁能带前面来比一比?(指定4人合作在黑板上比,让全班学生都注意观察)问:他们是怎样比的?(让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发表意见)讲述:把两根跳绳并排放,一头对齐,看另一头,哪根跳绳还多出一段,哪根就长。
问:谁能说一说比的结果?红跳绳比什么长,谁能把话说完整?谈话:把比的结果告诉别人,除了说清楚外,还有一种方法,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看一看豆荚老师有什么要求,他说“哪根绳长,长的画√”。
你们会在书上画“√”,请大家画一画。
问:你是在哪根绳的后面的方框里画了“√”,你怎么看出来下面的跳绳比上面的跳绳长?2、比较上滑梯的哪个小朋友高谈话:给小朋友起名字,小强和小刚。
问:小强和小刚要比一比谁的个子高,你有什么办法?(同桌讨论,指名发表意见)如果老师要请你比两个小朋友的高矮,你会怎么比呢?谁能说说比的结果?3、比较哪个水果重这两个水果你有什么办法比吗?出示天平,用天平能比出来谁轻谁重?怎么比,谁来比一比?4、在情景图中找出其他的物体进行比较三、组织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1题他们想拿出几枝铅笔来比,又拿出几枝铅笔来比?学生活动,回答。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比较物体的多少、长短、高矮等,以及用符号表示比较结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对于比较的概念和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乐于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数量、长度、高度的方法,学会用符号表示比较结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和技巧,学会用符号表示比较结果。
2.难点: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比较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比较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一些图片、卡片、教具等,用于辅助教学。
2.教学场地:布置一个宽敞、明亮、整洁的教室,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如比较两朵花的大小,引入比较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卡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观察并比较物体的数量、长度、高度等。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一比》这一节内容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帮助他们建立数学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
2.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观察和思考,找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图片和实际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准备一些游戏道具,如卡片、小物品等,用于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比较大小时,发现和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比较大小的顺序和方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独立地解决一些比较大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比一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多、少、大、小、高、矮、长、短”等生字,会写“牛、羊、果、鸟”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比一比”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比较和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理解“比一比”的方法,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事物之间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动画、音频等。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3、实物道具,如水果、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不同数量、不同大小、不同高矮的物体图片,如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草,一个高个子男孩和一个矮个子女孩等。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图片,能发现什么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感受物体之间的差异。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一比》,看看怎样比较事物。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指认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互相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教师领读生字,学生跟读。
2、讲解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如“多”字,上面是“夕”,下面是“夕”,表示数量大;“少”字,上面是“小”,下面是“撇”,表示数量小。
3、让学生用生字组词,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强调书写规范和笔顺。
(四)理解课文1、再次出示导入时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多、少、大、小、高、矮、长、短”等词语描述图片中的物体。
2、提问:“课文中是怎样比一比的?”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较方法,如通过数量、大小、高矮等方面进行比较。
4、让学生模仿课文,用身边的事物进行比较,说一说。
(五)拓展练习1、展示一些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较,并用完整的句子描述比较的结果。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优秀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优秀教学设计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优秀教学设计课题:比一比第2教时总第2 个教案执教者: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课前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程序: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一、情境导入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
二、思索探究1.比长短。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3)指导学生用在□画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5)巩固:实物出示两组绳子的比较,你能比出他它们的长短吗?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比一比-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较”的概念,掌握比较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4.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学习比较的方法,包括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
2. 学习使用比较符号(>、<、=)。
3. 学习解决简单的比较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比较符号。
2.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比较卡片、比较符号卡片、实物模型。
2. 学具:练习册、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入“比较”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比较的方法,展示比较符号,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比较。
3. 演示与练习:通过实物模型、比较卡片等方式进行演示,让学生进行练习,加深理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5. 总结与讲解: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总结,讲解重点与难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6.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的进步。
板书设计1. 板书比一比2. 板书内容:比较的方法、比较符号、练习题目。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题目,巩固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符号的使用。
2. 拓展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思考题:设计一些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学生表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
3.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苏教版数学一上第2单元《比一比》单元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上第2单元《比一比》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一上第2单元《比一比》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找出图形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比较能力。
本单元内容包括: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重量、大小等,以及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比较的结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比一比的概念和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帮助他们掌握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重量、大小等。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词语描述比较结果,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较方法的应用和操作。
2.找出比较对象之间的相同和不同。
3.用正确的词语描述比较结果。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图片、教具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和问题,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3.准备课件和黑板,用于展示和记录比较结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请大家看看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并板书:“比较”。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或实物,呈现一组具有相同和不同特征的物体,如长度、重量、大小等。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词语描述比较的结果。
例如:“这两个小棒,哪个长哪个短?”、“这两个苹果,哪个重哪个轻?”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组物体进行比较,并用词语描述比较的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并给予鼓励。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独立进行比较,并用词语描述比较的结果。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的大小、顺序等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直观的图片来进行学习。
在《比一比》这一单元中,学生需要通过比较来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比较来理解和掌握数的大小、顺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比较来理解和掌握数的大小、顺序等概念。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直观演示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概念。
通过游戏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些大小、长短、高矮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3.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巩固和加深对比较的理解和掌握。
4.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5.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
在《比一比》这一单元中,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成绩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学反思来评价教学的效果和不足之处。
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比一比(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示比较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教学主题:比较物体数量的大小,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如何比较物体数量的大小,包括一一对应比较和数数比较两种方法。
同时,学习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示比较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物体数量大小的方法,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比较方法进行物体数量的比较,并能准确使用符号表示比较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教具模型等。
2. 学具:学生用练习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比较物体数量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3. 演示与讲解:通过PPT课件、教具模型等方式,展示比较物体数量大小的方法,并讲解“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使用。
4.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
5. 总结与讲解: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总结,讲解易错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一比(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2. 板书内容:比较物体数量大小的方法、符号使用、练习题等。
七、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物体数量的比较游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比较的概念可能还不够理解。
他们在幼儿园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比较活动,但对符号表示的大小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比较的意义,逐步过渡到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比较的意义,并能够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比较的概念。
3.交流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故事书、图片、卡片等教学材料。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物品,如小球、小木块等,用于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比较的概念。
例如,讲述两个小兔子比赛跑步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物体的大小。
例如,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两个小球,一张是两个小木块,让学生比较哪一张图片中的物体更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感受比较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物品,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并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说课稿 二 比一比(2)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说课稿二比一比(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为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比一比。
具体来说,本节课程是比一比中的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到比大小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比大小来进行排序。
二、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程中,学生将学会:1.认识比大小的符号,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2.理解通过比大小来进行排序的方法,并能够根据给定的数字进行排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比大小符号的认知;2.通过比大小来进行排序。
教学难点学生对比大小的符号理解不深,容易混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用一些有趣的图片或物品让学生用比一比的方式进行大小比较。
(2)问学生使用比一比的方式有什么好处,如排序、量化等等。
2. 正文(1)教师出示数值数字,让学生熟悉数值大小。
(2)教师教授“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让学生掌握使用这些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3)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和图形,让学生练习使用比大小符号。
(4)教师出示一些数组,让学生通过比大小来进行排序。
(5)教师让学生练习两种排序方法:从小到大排序和从大到小排序。
3. 总结环节在本节课程的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次课程的重点,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本节课程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五、板书设计大于小于等于><=六、课后作业1.利用比大小符号完成如下表格。
数字符号数字10 ? 158 ? 425 ? 187 ? 116 ? 312 ? 92.完成一道与比大小排序有关的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程中,应注重让学生实际操作,尽量减少听讲的时间。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对于数学概念理解不深的学生,需要进行重点辅导,并通过练习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一比》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之间有长与短、高与矮、轻与重之分。
2、通过观察比较,体验比一比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流程
流程1:情境导入→流程2:比较长短→流程3:比较高矮→流程4:比较轻重→流程5:巩固练习→流程6:总结提升
流程1:
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儿童乐园,在那里数了物体的个数,知道了数数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这节课我们到一所小学的校园里看一看。
课件出示例题情景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同桌小朋友先互相说一说,再大声
地说给大家听。
今天我们用另一种方法来学习数学,那就是“比一比”。
(板书课题)
流程2:
比较长短
1.教学例题
(1)师:我们先比较两个小朋友的跳绳,(课件出示)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哪根跳绳长吗?应该怎么做呢?
(2)师:老师带来了两根跳绳,(出示)谁来说说该怎么比呢?
(3)学生操作,全班注意观察。
(4)师:把两根跳绳并排放,一头对齐,看另一头,红跳绳还多出一段呢,所以红跳绳比黄跳绳长。
谁能说一说比的结果?要说完整,什么比什么长?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5)师:小朋友不仅要想出比的方法,还要能把比的结果说清楚。
会想、会说还要会写。
看看茄子老师有什么要求。
(课件出示)
把书翻到第4页画一画。
(课件出示答案)
2.小练习
出示课件两根毛线(一条弯着一条笔直)比长短;两个
卷纸比长短。
流程3:
比较高矮
师:大家看,有两个小朋友正在上滑梯,(课件出示)他们俩要比一比谁的个子高,你有什么办法吗?请两个小朋友到前面来表演一下。
学生活动
师:(课件出示)看看白菜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
把书翻到第5页,画一画。
流程4:
比较轻重
(1)师: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图片,出示一胖一瘦两个小孩,站在跷跷板面前。
师:他们坐上去会怎么样?
(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比较轻重的问题。
刚才那两个孩子一眼就能看出谁轻谁重,这个石榴和柿子你还能一眼看出谁轻谁重吗?你有什么办法比吗?
(3)学生活动
(4)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类似天平的支架)这是一个简易天平,把石榴和柿子分别放在两端,(课件出示)你发现了什么?
(5)师:翻开书第5页,豆荚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作业)
小结:在刚才的学习活动中,小朋友用眼睛仔细观察,开动小脑筋,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了。
你们还能在这幅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
(课件出示全景图)
流程5:
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师:小朋友,接下来是“想想做做”的时间了,先请大家玩一个比铅笔的游戏,怎么玩呢?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同桌小朋友照样子拿笔比一比,说一说。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老师读题学生画符号。
出示答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老师读题学生画符号。
出示答案。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老师读题学生画符号。
出示答案。
流程6:
总结提升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希望小朋友人人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经常比一
比,想一想,去发现更多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