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四讲陵墓建筑69页PPT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e5036caaea998fcc220e82.png)
《荀子、礼论》
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中国古代建筑史
-
9
“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si)及水牛皮; 第二重称杝(yi)或椑(pi),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 四重称大棺,梓木制成,又称梓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 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易·系辞下》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
之度。”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
-
8
三、等级观念
“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礼记、檀弓上》、《丧大记》
12
平民墓
商代
如以墓地面积为标准分2类:
1类墓室面积在1-3平方米之间 。一般都有棺,有的墓有腰 坑和椁。随葬品无铜礼器, 有陶器、盆、生产工具等。
2类墓室 面积不到1平方米。 有的有棺,有的无棺,或以 席裹尸。少数有棺和腰坑, 但全无椁室。全无随葬品, 墓主大都贫民。
西周 西周平民墓室结构 ,墓室面
中国古代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
-
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知北游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2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三、等级观念 四、发展过程 五、实例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史
-
3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中国建筑史9(第四章陵墓)doc资料
![中国建筑史9(第四章陵墓)doc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418927fed630b1c58eeb543.png)
第三节 陵墓
(2)东汉-明清时期 墓穴多为横穴,砖石 发券
第三节 陵墓
(2)东汉-明清时期 墓穴多为横穴,砖石 结构墓室盛行
2. 地上部分(陵体)——从墓而不坟到宝城宝顶 (1)早期墓而不坟 (2)春秋战国开始坟丘式墓葬,后来演化为三种形式: A、方上:以人工夯筑的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 B、以山为陵:起源于汉,流行于唐,利用自然的山体作 为封土坟头;
C、明清以后:宝城宝顶
方上
以山为陵
3. 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
A、汉及以前:享堂、寝殿
B、唐宋时期:献殿(上宫)与寝殿(下宫)
C、明清:棱恩殿(隆恩殿)
战国中山墓
陕西长安汉杜陵陵园
献殿 寝殿
左图:陕西乾县李治乾陵平面 右图:南京明孝陵
3. 陵园建筑 (2)神道 石象生、牌坊、门阙等
第三节 陵墓
(2)北京明十三陵 十三陵总体布局特色: 利用自然,共用神道
石像生 碑亭
大红门 石牌坊
A、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各据冈峦,面向中 心——长陵; B、陵区入口起点石牌坊遥对天寿主峰,南面山口处有龙山、 虎山如同双阙; C、自南往北,神道经大红门、碑亭、石像生到龙凤门(棂 星门),作为共同神道使用,各陵不再单独设置石像生、 碑亭之类; D、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神道略倾 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
5.宋永昭陵 A、选址根据风水
五音姓利,就是把人的姓氏分 成宫、商、角(jué)、徵 (zhǐ)、羽五音,再将五音 分别与阴阳五行中的土、金、 木、火、水对应,这样即可在 地理上找到与其姓氏相应的最 佳埋葬方位与时日。因此,丧 葬择地选日时,若与之相合则 阴阳相生,大吉大利,反之阴 阳相克,主凶。
陵墓课件ppt
![陵墓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25ed691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e.png)
世界各地的陵墓文化
埃及的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陵墓建 筑之一。金字塔不仅是死者的安息之地,还承载着埃及人对 来世的信仰和追求。
印度的泰姬陵
唐宋陵墓风格
以唐乾陵和宋陵为代表, 建筑布局严谨,注重山水 格局的融合,展现了盛唐 和北宋时期的繁荣昌盛。
明清陵墓风格
以明孝陵和清东陵为代表 ,建筑精致细腻,装饰华 丽,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 的文化特色。
陵墓雕塑艺术
石雕艺术
以石材为载体,通过雕刻 技法表现人物、动物、器 物等形象,具有质朴、粗 犷的艺术风格。
陵墓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陵墓的起源与历史 • 陵墓建筑与艺术 • 陵墓文化与信仰 • 著名陵墓介绍 • 陵墓的未来发展与思考
CHAPTER 01
陵墓的起源与历史
古代陵墓的起源
古代文明中的陵墓
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等,都有其独特的陵墓形式和葬俗。这些 文明中,陵墓不仅是埋葬死者的场所,还承载着宗教、文化和历史的意义。
明孝陵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帝王陵墓之一。
清东陵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墓群, 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之一。
世界著名陵墓
埃及金字塔
01
位于埃及开罗市附近,是古埃及法老和王后的陵墓,也是世界
中国的陵墓起源
中国最早的陵墓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多为土堆墓和木椁墓。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和豪华的陵墓,如秦始皇陵和汉武帝茂陵。
中国古代建筑4—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4—陵墓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cac015b502768e9950e73896.png)
定陵出土的皇帝金冠
定陵出土的皇后凤冠
现存著名帝陵
名称
秦始 皇陵
主人 秦始皇
位置 陕西临潼县
汉茂 陵
汉武帝
陕西兴平县
唐乾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 陕西乾县梁山
陵
天的合葬墓
长陵、献陵、景陵、 明十 裕陵、茂陵、泰陵、 北京市昌平县 三陵 康陵、永陵、昭陵、 天寿山下
定陵、庆陵、德陵、 思陵
清东 顺治、康熙、乾隆、
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西汉中期以后,随葬品中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
的陶制明器,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模仿的“俑”,一 是实际的用品。
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 宋至明代,随葬品以实用物品和珍宝为主,包括陶 瓷器、金银器和玉器等。
秦始皇兵马俑 马王堆汉墓:木俑
茂陵博物馆展出的西汉铜鎏金马
金缕玉衣
土穴墓:在原始社会早期,墓葬的形式很 简单,只是在地下挖一个小而浅的墓坑,仅能 容纳尸体,既无棺椁,也无墓室,尸体也无特 殊东西加以包裹。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贫 富开始分化,埋葬方式有了发展,墓坑除了土 壁之外,又加用了木板围护。
如山东泰安大汶口氏族墓葬的坑内四壁用 天然木料垒砌,上面用天然木材铺盖。与后来 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木椁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已经开始向墓室建筑迈进了。
(2)陵园建筑
帝王陵墓除了它的主要标志封土之外,在它 们的陵前还有一大片建筑园林和石像生仪仗队。 所以陵园范围极大,陵墓建筑也很多,其中地面 建筑主要有以下3个部分:祭祀建筑区 、神道 、 护陵监 。
祭祀建筑区:为陵园主要部分,供祭祀之用。建在墓冢前 方,为一封闭的方形庭院,主要建筑物是寝殿和享堂。寝 殿是供死者灵魂起居生活的建筑,内设墓主生前用具。享 堂,是祭祀死者的场所。帝王陵的祭祀建筑多称为享殿、 献殿、祭殿。主殿周围还有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 房等。祭祀建筑往往用围墙围绕起来成为一个区域,宛如 宫内的建筑群一般。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PPT参考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PPT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4572206569dc5022abea0058.png)
2021/3/10
授课:XXX
12
北宋陵
• 北宋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嵩山北麓与洛河间的丘陵和平地上。总 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陵墓均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各陵尺度和 墓前石刻数目整齐划一。墓室上建造方形三层陵台,每门各有 石狮一对。由南门向北的神道两侧排列文武大臣和各种石像。 陵园布局和唐陵一样分上宫和下宫,分别为上陵谒拜祭祀和日 常供奉起居的场所,所不同的是唐代下宫建筑在陵墓南面偏西 处,而宋代建筑在陵墓北面偏西处。北宋 9个皇帝,除徽、钦 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 7个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弘 殷(赵匡胤之父)均葬于此。世称七帝八陵。
2021/3/10
授课:XXX
3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是由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两部分组成。 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遗物和随葬品等,多仿死者 生前的居住状况。 地面建筑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地上部分: 春秋战国时: 冢墓普遍,墓的称谓有墓 丘 陵 ;
秦始皇营建骊山陵墓,大祟坟台。 汉: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2021/3/10
授课:XXX
11
唐乾陵
乾陵是中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的合葬之地,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陵地 距古都西安80公里,其居梁山。三峰耸立,风景秀丽,远望宛如一 位女性仰卧大地而有“睡美人”之称。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陵 园雄踞整个梁山山峦,海拔1047.9米的主峰如首而高昂,东西对峙 之南峰似其乳,俗谓之奶头山。因处于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 乾陵。
2021/3/10
授课:XXX
5
历代陵墓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e5036caaea998fcc220e82.png)
-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 虎门。陵前司马道两侧排列有雕 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刻124件。 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 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戴冠持 剑的直阁将军石人十对,四个门 外各有石狮1对,北门外有石马3 对,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 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 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 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 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 尊。
积均在5平方米以下。很少棺椁齐 全,个别只用席子裹尸。 东周
墓坑一般长2-3米,宽1-2米。较 大的墓长为3-5米、宽3-4米。椁室 都是四壁围成的长方形,少数用 搁扳为出头箱。
中国古代建筑史
-
13
奴隶墓
奴隶在商周时期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没 有人 身自由,生死大权由奴隶主掌握,死时无一定墓 坑,而是散见与灰坑或祭祀坑中。如郑州商代遗址 二里冈时期的灰层中。
-
36
• 第三,祠堂规模更大,用石材建造的石祠或石庙成 为一种时尚。
孝堂山石祠 是我国目前 发现最早的 祠堂。祠壁 用石块砌成, 屋顶用石板 覆盖。雕出 脊背、瓦垅、 勾头、连檐。 祠内东西北 三壁和隔梁 上雕刻36组 画像。
-
37
• 第四,墓前起阙之风盛行于汉代。墓阙的高低和多 少,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易·系辞下》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
之度。”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
-
8
三、等级观念
“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https://img.taocdn.com/s3/m/dcb57249f7ec4afe04a1df72.png)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采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证明了夏商两代宫室都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二里头和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不是庭院式建筑,再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西汉武帝时,宫殿与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树木等,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天子宫室设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紫禁城中轴线)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一、唐长安大明宫大明宫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宫城周长7628米,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两翼,伸出翔鸾、栖凤两阁,南面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之间纵向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
殿身面阔13间,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面积相近。
内廷部分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陵墓建筑课件
![陵墓建筑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662f45f524ccbff0218464.png)
宋孝宗赵昚 1163--1189年 永阜陵 绍兴
宋光宗赵敦 1190--1194年 永崇陵 绍兴
宋宁宗赵扩 1195--1224年 永茂陵 绍兴
宋理宗赵昀 1225--1264年 永穆陵 绍兴
宋度宗赵禥 1265--1274年 永绍陵 绍兴
宋恭帝赵显 1275--1276年 甘肃张掖白塔寺
陵墓建筑
31
西村陵区:宣祖赵弘殷的永安陵、太祖赵匡 胤的永昌陵、太宗赵光义的永熙陵;
蔡庄陵区:真宗赵恒的永定陵; 孝义陵区:仁宗赵祯的永昭陵、英宗赵曙的
永厚陵; 八陵陵区:神宗赵顼的永裕陵、哲宗赵煦的
永泰陵。 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
陵墓建筑
32
南宋帝陵
宋高宗赵构 1127--1162年 永思陵 绍兴
宋端宗赵罡 1277--1278年 永福陵 广东新会
宋少帝赵昺 1278—1279年 少帝陵 深圳市赤湾
陵墓建筑
33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夏 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
西夏陵内现存9座帝陵,按昭穆宗庙次序,形 成东西两行,有254座陪葬墓。
陵墓建筑
34
陵墓建筑
4
黄肠题凑
“黄肠”,即柏木黄心。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 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 梓宫、便房、
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陵墓建筑
5
陵园建筑: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第二部分:墓道 第三部分:护陵监
陵墓建筑
6
第一部分:祭祀建筑区
祭殿:为主殿,也叫享殿,明代称祾恩殿,清 代称隆恩殿
门址形制与杜陵陵园基本相同,唯其规模较小,
陵墓建筑解析PPT优选版
![陵墓建筑解析PPT优选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e9c3d93968011ca20091c1.png)
唐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是全国 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因处于长安西 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乾陵。
唐乾陵在唐代18座 帝王陵墓中是目前唯一 未被盗掘过,且保存最 完整、气势最雄伟。
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
五、宋陵
中国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嵩山北麓 与洛河间的丘陵和平地上。总面积约30平方公 里。北宋 9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 死漠北外, 7个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弘 殷(赵匡胤之父)均葬于此。世称七帝八陵。
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 筑大型墓室。
五、殉葬制度的演化
帝王的殉葬品,除生前的主要生活用品和心爱 的物件外,还包括其在位时的生产工具、科学发明、 乐器、兵器、各种重要的书籍、史册、艺术品、 珠宝乃至物种。殉葬品中的人物,商周时期为活人 殉;战国后期开始,因大量的人殉造成劳动力的不足 ,遂改为俑殉制。但是人殉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消灭。
神功圣德碑
这是一座体积巨 大的、为帝王歌功颂 德的碑石,其碑座为 程质,碑上铭刻着帝 王之种种“功绩”, 赑屃力大无穷,曾在 海上背过仙山寝的分布 历代帝王陵寝的分布与其建都地点有关。
二、帝王陵寝的选址 在帝陵的选址中,以“藏风得水”、“聚气”为核心
方上
周朝
隋朝、宋朝
以 山 为 陵
唐朝
宝城宝顶
明朝、清朝
三、古代帝王陵园建筑布局的演化 历代帝王陵墓的陵园建筑群由三部分组成: 祭祀建筑群 、神道 、护陵监 。
四、古代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演化
帝王墓穴及棺椁在汉初以前,多为石质。 西汉主要用特殊木材修造地宫,称“黄肠题凑”。 东汉以后,棺椁都用木质制作;地宫,除唐朝是直 接在开凿的山洞中就地营造外,都是用砖石发券垒 建。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ppt课件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42dd00dd88d0d232d46a3b.png)
•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 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 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 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 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 房屋、宫殿和院落。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厚葬之制
•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 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 ,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 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 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
⒉西汉皇陵平面布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帝后合 用陵园,如:高祖长陵、惠帝安陵。一种是帝后 各各筑一方的陵园,从阳陵以下,终西汉之世, 皆遵此制。西汉皇陵平面呈方形,四面有围墙。
春秋战国时代奴隶使用减少,但奴隶墓仍 有存 在,大都无一定墓坑无随葬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四、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山顶洞人对待逝者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仰韶文化中出现公共墓地
西 安
• 公共墓地中无葬具
半
,只有一些陪葬品
坡
。
遗
址
平 面 示
• 居民区中有幼儿以 及“凶”死者的翁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平民墓
商代
如以墓地面积为标准分2类:
1类墓室面积在1-3平方米之间 。一般都有棺,有的墓有腰 坑和椁。随葬品无铜礼器, 有陶器、盆、生产工具等。
2类墓室 面积不到1平方米。 有的有棺,有的无棺,或以 席裹尸。少数有棺和腰坑, 但全无椁室。全无随葬品, 墓主大都贫民。
西周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陵寝建筑.ppt
![陵寝建筑.ppt](https://img.taocdn.com/s3/m/9320d821b4daa58da0114a14.png)
前朝后寝:明清时期。 2.地上陵园(帝王陵体结构变化 的三个阶段) 方锥形:战国、秦汉时期。 以山为陵:唐初。 宝城宝顶:明清时期。 战国到宋代,帝王的陵体皆以方 型为主。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 陵体有规矩的方形变成圆形
柏木是中国北 方特有的上等名 贵木材,古人之 所以选择它用于 墓葬,主要取决 于其材质优良、 耐水湿、抗腐性 强、有香味,可 以保护棺木不受 损坏。
明长陵
十三陵中保存最完好的大殿 —长陵祾恩殿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 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 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 (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 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 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 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 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 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随葬品; 1)原始社会: A、早期:陶器、石器、骨器。 B、晚期:出现贫富分化。有的墓随葬精 美的玉器及象牙器等。 2)阶级社会: A、贫富分化悬殊。 B、商周时期:青铜器、玉石器等。人殉。 C、战国时期:俑。 D、汉朝: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 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模型。
E、魏晋南北朝:陶瓷器皿、陶 制模型、陶俑和镇墓兽。 F、隋唐五代时期:陶俑。 G、宋——明清:实用物品和珍 宝,包括陶瓷器、金银器和玉器。
帝王陵按等级分有三种
1、黄杨提腠 2、金缕玉衣 3、厚葬 王侯级:一般的厚葬,银 缕玉衣... 百官:普通的厚葬 百姓:最一般的
1.地下幽宫(玄宫) 布局特征 黄肠题凑:先秦至秦汉时期。 “黄肠”是指堆垒在棺椁外的 柏木;“题凑”是指木头头部 向内堆放的墓葬结构。因西汉 流行用柏木构筑,故称“黄肠 题凑”。 以砖石代替木材:东汉以后至 清代。
桥梁津渡牌楼、风景园林 牌楼等等。从建筑材料上看 有木牌楼、砖牌楼、石牌楼、 琉璃牌楼、砖石混建牌楼、 木石合造牌楼、钢筋混凝土 牌楼等。牌楼飞檐挑出,翼 角翘起,玲珑精巧,古朴雅 观,堪称中国古建筑之精品。
中国建筑史第四讲-陵墓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四讲-陵墓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12ab58f8941ea76e58fa0456.png)
5、陵前标志
南朝帝王陵今仅存 一些陵前标志, 一些陵前标志 , 如 神道入口的神道柱 右图) 石兽、 ( 右图 ) 、 石兽 、 石 碑等石刻。 碑等石刻。
江苏南京梁萧景墓 石柱
这件江苏南京梁萧景 墓石辟邪形态生动, 墓石辟邪形态生动, 古朴昂扬, 古朴昂扬,是难得的 艺术珍品。 艺术珍品。
打 虎 亭 砖 石 拱 券 墓
资料影片观摩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秦始皇陵》 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秦始皇陵》 45min 中国考古大发现-西汉帝陵》 《中国考古大发现-西汉帝陵》 44min
第三节 唐代帝陵
唐代陵墓的主要特点是“以山为陵” 唐代陵墓的主要特点是 “ 以山为陵” 。 唐 太宗不主张劳民伤财地在高大的夯土方上 建陵墓,遂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制度。 建陵墓,遂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制度。
所谓以山为陵, 所谓以山为陵 , 就是把皇帝的墓室修建在山 体内, 体内,这样既可以借助山体的高大体现帝王的 伟大,同时又大大减少了建陵的开支。 伟大,同时又大大减少了建陵的开支。 唐代帝陵前往往还建有功臣贵戚的陪葬墓, 唐代帝陵前往往还建有功臣贵戚的陪葬墓 , 其依次排列,更衬托出了帝陵的宏大气势。 其依次排列,更衬托出了帝陵的宏大气势。唐 18座帝陵中 座帝陵中, 15座都遵循了唐太宗李世民 代18座帝陵中,有15座都遵循了唐太宗李世民 昭陵的修建制度。 昭陵的修建制度。
3、长陵
明长陵(朱棣墓) 明长陵(朱棣墓)鸟瞰
明长陵祾 明长陵祾恩殿
4、定陵
定陵是明神 宗万历皇帝 的陵墓, 的陵墓 , 为 目前国内考 古界惟一主 动发掘的帝 陵。
明定陵(万历)地宫前殿
后殿及帝后棺床
三、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昌瑞山,葬有顺治、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昌瑞山 , 葬有顺治 、 康 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及其后妃, 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及其后妃,主 陵为顺治的孝陵。 与明代帝后合葬不同, 陵为顺治的孝陵 。 与明代帝后合葬不同 , 清 代帝后死后分葬,各自起陵。 代帝后死后分葬,各自起陵。 清陵陵区的总体布局效仿明陵: 清陵陵区的总体布局效仿明陵: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优秀课件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f1db64580216fc700afdca.png)
二。实例
(一)唐大明宫
建筑群的处理:
– 突出主体建筑, 强调纵轴
– 巧妙利用地形
布局
– 前朝后寝,三朝 南北相重(含元、 宣政、紫宸)
宣政殿 含元殿 龙尾道
丹凤门
52
大明宫——俗称“东内”(太极宫称“西 内”),始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年), 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再度兴建大明宫。
改造:北部收回5华里,南 部扩1华里,后又向南扩大, 清没有较大变化。
66
金中都
金中都宫城
67
元大都
68
69
70
明清北京城
71
72
73
2.布局
(1)紫禁城 (2)外朝 (3)内廷 (4)其它
27
28
29
30
31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
出土当时这座陵园的规划图——《兆域图》 《兆域图》是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代表作。
32
33
34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M1享堂
二层回廊平面图
台顶平面图
35
36
37
(三)秦汉
西汉长安未央宫已发掘遗址位置图
前殿
椒房
38
规划布局
42
(四)魏 晋南北朝
曹魏洛阳 北宫
– 三重城, 南北轴 昭阳殿
线 东西 式乾殿
堂制
太极
殿
– 骈列制
尚书省朝堂
宫内 广场
43
东晋南朝建 康宫
魏晋南北朝 时的宫殿形 禁 制
– 1。从多宫 并置到只有 省 一宫
– 2。宫省禁 三重宫墙
– 3。东西堂 宫 制
– 4。骈列制
44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3陵墓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3陵墓](https://img.taocdn.com/s3/m/79be0a2a5727a5e9846a6102.png)
裕陵享殿——隆恩殿 裕陵二柱门及方城明楼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葬有雍正、嘉庆、道
光、光绪及其后妃。主陵为雍正的泰陵。
石柱
这件江苏南京梁萧景 墓石辟邪形态生动, 古朴昂扬,是难得的 艺术珍品。
打 虎 亭 砖 石 拱 券 墓
唐代帝陵
唐代陵墓的主要特点是“因山为陵”。唐
太宗不主张劳民伤财地在高大的夯土方上 建陵墓,遂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制度。
所谓因山为陵,就是把皇帝的墓室修建在山体内
,这样既可以借助山体的高大体现帝王的伟大, 同时又大大减少了建陵的开支。 唐代帝陵前往往还建有功臣贵戚的陪葬墓,其依 次排列,更衬托出了帝陵的宏大气势。唐代18座 帝陵中,有15座都遵循了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修 建制度。
M260位于殷墟王陵
遗址东区。M260墓 呈“甲”字形,墓道 在墓室南部,呈坡状 ,墓室为一长方形竖 穴坑。墓室底有一腰 坑,内有一人一大玉 戈。在墓道填土内, 有集中在一起的22个 人头骨。
殷墟王陵M260
陵墓形制的沿革
夏商周春秋战国墓葬
在古人的观念中,活人居住的建筑称为“阳宅”,
死人的墓地建筑称为“阴宅”。
宝城宝顶
帝王陵寝的分布与选址
一、帝王陵寝的分布 历代帝王陵寝的分布与其建都地点有关。 二、帝王陵寝的选址 在帝陵的选址中,以“藏风得水”、“聚气”为核心。
秦始皇陵 1)地下宫殿与地 上城垣,再现了 现实的世界 2)陵体高大,位 于轴线的交汇点
汉陵
汉宣帝杜陵
1)陵园 2)寝园 3)陵邑
河南洛阳西汉空心砖墓内部
画像石(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