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方法论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第一篇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_2
克思主义,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这一点和历史制度主义的
“路径依赖”理论有些相似。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4
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
而导致的权力结构,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权力结构)的重要性”。
5
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其实就是
目录/CONTENTS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第二节 政治学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三、政治的地位
一、什么是政治
我们认为,政治就是关于维护国家性和分配正义的体系与能力。这个极为简单的 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所谓国家性(the stateness) 第二,与国家性密切相关的是“国民性”(the nationality) 第三,国家性前提下的分配正义 第四,国家性和分配正义不但是制度体系,更是制度能力或者治理能力 第五,政治的公正原则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背景: 第一,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 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科学性。 第二,阶级性。 第三,革命性。 第四,发展性。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3 .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知识渊源主要 是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是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 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而政治学上的新制度主义是指前两者。 ( 1 )历史制度主义。 ( 2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第一章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1、行为主义
强调政治活动者的行为主要是个体行为 1、行为主义认为,机构是重要的,但只有机 构之中的活动以及围绕政治机构的行为才是政治 学家应该关心的主要问题 2、资料量化 3、社会科学的统一 4、价值中立或价值祛除
PS:局限、遗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理性选择主义
(1)社会选择理论 主要是分析个人偏好和集体选择之间的关系 最喜欢什么,次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等 等 代表人物:肯尼思· 阿罗(Kenneth J.Arrow)和 阿马蒂亚· 森(Amartya K.Sen)
以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暴力拆迁事件
住房 城市化 房屋拆迁
案例一:南京拆迁户自焚事件 案例二:一个女人的燃烧瓶和政府铲车的拆迁 大战 案例三:猎德村重迁大喜
一个女人的燃烧瓶和政府铲车的拆迁大战
史上最牛“钉子户”
猎德村拆迁喜剧
808席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思考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二、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三、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四、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五、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 六、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七、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2)集体行动理论:
1、 理性的个体不会参与到集体行动中去—— 集体行动的困境。
(美)曼瑟尔·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2、采取“理性人”的假设,假设人都是理性 的、自利的、短视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 和最低的成本。 3、经典案例: “搭便车”现象 “农夫困境” “公地悲剧”
搭便车行为
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 而坐享他人之利的投机行 为,是指在一个共同利益 体中,某人自觉或不自觉 地,假装或不道德地像南 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 的行为与动机。
政治学——概念 理论 和方法
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第一章政治学:1.可以一般的定义为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政治过程,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实践的学科。
目的是揭示政治现象、过程的本质或规律性、提供政治相关知识。
2.一门研究政治主体尤其是国家或政府如何凭借公共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和分配社会价值的社会科学学科,目的是提供政治领域的知识。
政治的概念。
传统观点:1,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一种超越自然与社会的力量。
3,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利现象。
4,一种公共决策及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5,就是国家的活动。
6,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7,是利益集团之间的互动。
8,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新定义:社会权力的有限制的运用。
我们认为: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或社会关系的一个领域,政治是指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支配、影响、获取和运用公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或利益的过程。
特征:1,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领域。
2.主体是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3.是由一系列的行为或活动所构成的过程。
4.政治活动或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目标。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差别:主体,过程,原则和行为方式,目的。
联系:共同基础——人。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体重体现。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影响经济。
政府全面的干预经济,政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治学的结构。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
国际化与本土化。
第二章政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政治研究传统的形成。
近代政治研究的转型。
现代政治学科的兴起。
古代的政治学研究传统形成于古希腊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基本特点是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密切相关。
这一传统标志着政治学研究的真正开端,即人类对政治生活或者政治实践的认识由自发上升为自觉。
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的方向并确立的主题。
中世纪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是:1.神学政治论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政治学方法论
政治学方法论科学信仰与科学精神(1)科学信仰科学方法是以一系列基本假定为基础的,离开了这些假定,科学方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应用的价值和合理性。
因此,如果一个研究人员不接受这些基本假定,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用科学方法指导、设计自己的研究,这些假定包括:首先,世界是客观的。
其次,客观世界是有规律的。
最后,人可以发现和认识客观规律。
(2)科学精神,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政治学研究,除了要掌握相应的程序和技术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贯彻科学方法背后的科学精神,因为要发挥科学方法的作用和力量,就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撑和引导。
对于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不同学者的概括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集中于两个方面:实证精神和批判精神。
第一,实证精神。
具体而言,实证精神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任何观点和判断都要接受事实的检验。
也就是说,应用科学方法提出观点、进行研究,必须以事实为基出,不能空口无凭。
二是决不能伪造事实。
第二,批判精神。
科学精神相信,通过科学方法获得的知识依然可能存在错误,因此任何已有的科学结论未来都可能被推翻。
批判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批判别人的错误,二是要勇于批判自己的错误。
当然,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传统的政治学主要集中于对政府的正式机构和与此相关的法律和宪法文件的研究,所使用的是国家、政府、主权、联邦制和立宪政体等基本概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种文件——宪法、条约、法令、官方备忘录以及少量的投票统计数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受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影响,政治学广泛借鉴和采纳了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拓展其研究范围,从而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行为主义革命”。
但无论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有一个主要的特征是没有改变的,即政治学者始终只关注政治权力的研究,包括权力的分配、组织、操作及其斗争等,而忽略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系统对政治的影响,在政治与非政治之间预先设定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
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一、引言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强调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来研究政治行为,以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旨在探讨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优缺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基本概念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核心概念是“行为”,即政治体系中各个行为体的行动和相互作用。
它强调政治体系中的各种行为是受客观因素影响的,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研究。
三、理论基础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内部心理因素所驱动的,而社会学则关注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和社会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统计学则用于分析大量的数据,以揭示政治现象的规律。
四、研究方法1. 观察法:通过对政治体系的现场观察,了解各种政治行为的特征和规律。
2.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政治参与、政治态度、政治认同等变量。
3. 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政治行为的变化,以揭示政治现象的因果关系。
4. 定量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政治现象的规律。
五、优缺点优点:1. 客观性: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研究政治行为,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2. 可重复性:实验法可以控制实验条件,使得研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3. 适用于大规模研究:定量分析法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适用于研究大规模的政治现象。
缺点:1. 局限性: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侧重于对政治行为的描述和测量,缺乏对政治现象的深入解释。
2. 主观性:观察法和调查法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3. 适用范围有限:并非所有的政治现象都适合用行为主义方法进行研究。
六、实践应用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政策研究、选举研究、民主化研究等领域。
通过行为主义方法,研究者能够揭示政治体系的运行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同时,行为主义方法也有助于提高政治体系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强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感。
当前美国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争论及其学科根源
当前美国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争论及其学科根源刘 杉提 要|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政治科学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根据近几年美国政治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美国政治学研究方法最基本的分歧出发,对当前美国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中所产生的相关争论进行分类并系统地加以阐述,力图从宏观的学科研究的高度理清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争论的内容和实质。
关键词|政治学 方法论 美国中图分类号|D77112作者信息|男,1964年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生, 430072。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西方社会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趋势,美国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形成了大量的新分支学科、新思潮、新流派和新主题。
政治学的重要学科基础———政治学研究方法也是各种思潮交错,学派林立,主题繁杂,争议不断。
这种分裂的状态使得许多政治学者对美国政治学是否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学科提出了严肃的质疑。
①“究竟何为政治学”这个古老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
②虽然各种研究方法常常在研究观点和研究路径上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极少有人在方法论层面上对这个问题进行总体分析和归纳。
根据美国政治学方法论大师盖依・彼得斯(B.G uy Peters)、乔恩・皮埃尔(Jon Pierre)和格里・斯托克(G erry Stoker)等人的观察,在方法论方面的这种状况,使得绝大多数美国政治学学者对除自己研究方向以外的其他政治学研究方法也不甚了解。
③一般认为,美国政治学各种研究方法在比较政治和美国政治研究方面可主要归纳为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新制度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m)和后行为主义(post2 behaviouralism)。
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neo2liberalism)、新现实主义(neo2realism)、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和后 001①②③C olin Hay,M ichael Lister and David Marsh (eds.),The State:Theories and Issues,Palgrave,2006.J.T obin G rant,What Divides Us?The Image and Organization of P olitical Science,PS:Political Science&Politics,July,2005,p.379.T im othy V.K au fman2Osborn,Dividing the D omain of P olitical Science:On the Fetishism of Sub fields,Polity,V ol.38,N o.1,2006,pp.41~71.政治学现代主义(postm odernism)。
政治学方法论
《政治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吉嘉伍编写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128 目录概论 (1130)第一讲基本概念 (1131)一、基本概念及定义 (1131)二、社会科学通则形成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演绎 (1131)三、假设和假定 (1131)四、信度和效度 (1132)复习参考题 (1132)第二讲理论检验 (1133)一、什么是好的理论 (1133)二、如何检验理论 (1133)三、检验理论的方法提示 (1133)复习参考题 (1134)第三讲质化研究 (1135)一、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比较 (1135)二、质化研究的主张:以理解代替解释 (1135)三、质化研究的模型 (1135)四、质化研究的特性 (1135)五、质化研究的基本步骤 (1136)六、质化研究的重要途径 (1136)七、质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136)复习参考题 (1136)第四讲度量与调查 (1137)一、调查方法 (1137)二、问卷研究方法 (1137)复习参考题 (1137)第五讲比较方法 (1138)一、比较分析的逻辑 (1138)二、比较方法类型 (1138)三、注意的问题 (1138)复习参考题 (1139)第六讲规范政治理论 (1140)一、规范理论的方法与问题 (1140)二、规范政治理论各种主要立场 (1140)三、规范理论的应用:正义与自由 (1141)四、规范理论的评估 (1141)复习参考题 (1141)第七讲政治研究基本途径(一):制度研究途径、行为分析方法 (1142)一、制度研究途径 (1142)二、行为分析法 (1143)复习参考题 (1143)政治科学方法论第八讲政治研究基本途径(二):理性选择理论、女性主义 (1144)一、理性选择理论 (1144)二、女性主义 (1144)复习参考题 (1145)第九讲政治研究基本途径(三):多元主义 (1146)一、多元主义的特征 (1146)二、多元主义理论的困境 (1146)三、多元化主义对批评的回应 (1147)四、新多元主义 (1147)复习参考题 (1147)第十讲政治研究基本途径(四):精英主义、统合主义 (1148)一、精英主义理论 (1148)二、统合主义 (1149)复习参考题 (1149)主要参考文献 (1150)1129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130概论政治科学方法论旨在审视政治学领域的范围、内容和方法,并简要介绍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途径。
政治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政治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到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政治行为等各个方面。
本文对政治学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政治学的原理1. 国家与权力: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代表着一个政治实体的权力机构和组织形式。
政治学研究探讨国家的起源、结构、职能以及权力的来源和运作方式。
2. 政治思想与理论:政治学的原理根植于各种政治思想和理论,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通过研究不同的政治思潮和理论,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和分析不同政治现象和行为。
3. 政治参与与行为:政治学关注人们参与政治的方式和行为,包括选举投票、示威抗议、政治组织参与等。
研究人们的政治参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力量的运作和政治决策的制定过程。
二、政治学的方法论1.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政治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政府形式和政治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体制下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深入分析各种政治现象。
2. 经验研究:经验研究是政治学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它基于实证研究,通过搜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来验证政治学的假设和理论,揭示政治现象和行为的规律和规律性。
3. 理论分析:政治学的理论分析是以政治理论为基础,通过逻辑推理和思维模型来探讨政治问题。
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政治现象的本质和内在机制。
总结起来,政治学的原理和方法论在揭示政治现象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政治学原理涉及国家与权力、政治思想与理论、政治参与与行为等方面;而政治学的方法论包括比较研究、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等方法。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政治学领域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比较政治学考点
比较政治学第一章政治学方法论比较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一历史分析法1.把政治现象或政治理论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加以考察和研究,认为其产生都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2.分析特点的政治现象,从历史因果关系当中去把握,从而认识政治现象的演化规律;3.研究特定的政治现象,从历史发展的合理角度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4.研究政治现象,注重研究其发展的阶段性,并善于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5.眼注重总结政治现象的历史经验教训;四利益分析法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经济社会关系,从事政治活动的动因;2.利益是政治发展的目标;3.利益是影响政治关系调整和变化的基本因素;4.利益是政治决策的价值取向;5.利益是社会成员形成一定政治心理的根源;五比较研究法1.通过纵向比较,研究政治现象发展的阶段性;2.通过横向比较,研究各种政治要素的特点和互动关系;3.通过宏观比较,研究政治现象的特点和模式;4.通过围观比较,研究事物之间的具体差异及其每个事物的特点;5.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6.通过比较,实现政治创新,政治借鉴,政治批断;二、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一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认为,传统政治学只是抽象地、静止地研究国家权力和国家制度,没有研究政治行为当中的文化、心理因素,并且忽视了一些具体材料的运用,带有主观推测性,因此存在缺陷;1.把政治行为和政治行为为产生的文化、心理因素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不再重点研究国家和权力问题;2.在研究政治现象时,采取实证主义方式,注重定量研究,利用调查、民意测验、听证会等,来推断出政治行为的动机以及结果;3.在实际调查和研究中,大量采取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方法;4.在政治学研究中,应当坚持价值中立原则,不能带有阶级偏见和意识形态的色彩,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得出公正的结论;5.将政治学和其他科学交叉起来进行研究,主要是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进而又产生许多以交叉学科;(六)个案研究法是指对于一种特定的政治现象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的某一事件或群体进行个别的、专门的研究;具体包括下列一些个案:1.描述性个案研究;只对研究对象做一些纯粹的描述,不做理论分析;2.阐释性个案研究;运用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3.假说构建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精细化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假说或者理论;4.理论增值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某一理论的正确性,或者夸大丰富了某一理论的内涵;5.理论减值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否定某一理论或者削弱某一理论的适用性;6.异常型个案研究;是指那些背离既有的理论、特殊的个案,通过研究这种情况,发现或者创立新的理论; (七)政治角色研究法是指无论普通农民还是精英人物,总是把自己确定在特定的行为规范相关联的位置上,而人们对于特定位置的人总是按照一定的行为标准而寄予期望;具体内容:1.角色扮演;社会成员依据社会对自己的某种期待去行动,努力扮演好社会分配给自己的角色;一个人一旦被授予某种角色,就应该是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风度等,尽可能的复合这一角色的要求和规范;2.角色期待;人们对于一定角色的社会成员所持有的要求和期望,分为局外人期待,当事人期待;3.角色分类;角色具有多样性,依据不同标准分为多种类型的角色;依据时间划分为,永久性角色、短期角色、临时性角色;4.角色网络;一种角色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角色处于联系之中;同时,一个人也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5.角色冲突;个人对角色的理解期待和他们对角色期待的冲突;个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也能引起内在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章政治价值观比较研究三、多元主义一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1.政治过程中,政治行为主体是多元的,影响政治决策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除了政党、政府、议会、法院参与政治过程外,公会、宗教组织、教育部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以及公民个人也要参与政治角色,都要从自己利益出发;2.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的,反对单一的意识形态占绝对统治地位;3.社会权力的分配也是多元的,反对高度垄断权力;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彼此竞争的精英,但是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强大的支配一切的政治精英,而是表现各种政治精英为争夺权力彼此竞争;4.政治资源也是多元的,表现为财富、武力、职业、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知识、能力以及家庭等;由于,对这些政治资源拥有的不同,导致了政治影响力的差异性;5.认为政治过程就是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多元竞争过程,政治斗争形式就是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讨价还价;二多元主义对政治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三多元主义的缺陷五、社团主义一社团主义基本观点1.社团主义主张要研究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认为特定的利益集团与政府要形成一种稳定的联系;利益集团与政府的互动式在一种共识的的基础上的理性行为,并且利益集团的互动也要受到政府的管辖;因此,主张利益集团与政府保持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社团主义本质是一种合作主义;2.社团主义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做推崇的价值观是秩序、理性、协调、合作,否认利益集团与政府间,以及利益集团彼此之间的存在冲突,注重人为地安排;3.认为政治过程就是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过程,政治斗争形式就是谈判与协商;4.强调法律以及规则的重要性,正是这些法律、规则、界定了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结构关系;5.认为国家决策在政治实践中的极其重要性,认为国家就是一种利益的结合体,因此,个别利益应该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6.突出政治领导者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特别是自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期,政治领导者个人意志具有中药中作用; 二社团主义与多元主义的比较1、二者的相同点2、二者的区别三社团主义的基本类型五社团主义的政治影响六、精英主义一精英主义的基本观点1.成人社会的差异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精英主义的逻辑起点;认为,内在的不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2.精英与大众两分法,是精英主义的基石;认为一切社会无论政治制度如何,度存在着两个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属于统治阶级的永远是少数人,他们垄断着权力并享有政权带来的好处;而被统治者是人数众多的,收统治者合法的或者专横的控制;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少数人统治着分散杂论的多数人的社会;3.精英主义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没有阶级,没有政治统治”的观点,也反对自由主义主张实行代议制的观点,认为代议制也不会改变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区分;4.认为精英之所以能够行使权力是因为:一是,取决于个人素质,这些人有特定的组织能力,人格,特征,奋斗精神,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二是,取决于社会结构,社会上的一些等级结构的存在,领导位置的特殊性,客观上也使一部分人成为精英;三是,非精英方面的因素,非精英具有被动性需要他人领导;5.精英行使权力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控制政府,支配经济,使用暴力,控制大众传媒,强化意识形态,惩处反对者拿手段保护及行使自己的权力;6.关于精英主义权力的更迭,提出了“非精英循环论”,认为历史的变迁是不同的类型的精英循环的产物,是一类精英被另一类精英取代的产物;7.关于非精英成为精英的问题,认为非经营上升到精英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不间断的,非精英首先要接受精英的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此外,非精英还是要凭借自身的政治资源以及特定的政治机遇以及积极的政治行为才能成为精英;8.关于精英制定国家政策的价值取向;二精英主义的政治影响第三章国家观比较研究一、强权国家观1.认为国家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所建立起来的统治,统治者又以斗争的手段维持其统治;这种统治既包括物质统治,也包括非物质统治;2.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产物,是保证统治秩序的工具;3.国家政策市满足统治着需要的,维护期统治的一种现实的实现手段;4.统治者拥有压倒一切的权力,依靠国家全力保证国家稳定和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并且国家权力对内具有至高无上性,对外具有独立性;5.国家目的就是追求统治者的利益最大化,对内实行严密的控制政策,对外发动战争;二、法律国家观1.强调国家权力的规范化和非人格化;国家权力要依据法律规定来行使,官员的职权和责任有法律来规定,国家的价值就是行使权力的规范性;2.强调公民手法的重要性,每个公民都要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3.主张建立法治国家,强调法治优于人治;4.国家是一个有强制性的秩序构成的共同体,而这个强制性秩序就是法律,因此,特备强调国家的秩序性和有组织性;5.认为国家是法律的产物,视为执行法律而设定的特定组织,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法人,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三、合法性国家观1.认为国家虽然具有强制性,但是国家的本质在于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身安全,解决社会纠纷,实现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2.特别强调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性,这种经济职能主要包括:依据正义原则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建立必须的社会公共设施,制定政策推动经济发展;3.主张实行社会福利;认为现代国家已经成为执行经济职能的工具,通过支配掌握大量的物质财富,不断的为全民谋福利,通过立法以及有关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措施发展社会福利,这样,国家由阶级统治工具变成了福利国家;4.指出国家由于提供了服务,实行了福利,国家由消极国家变成了积极国家,政府由无为政府变成了万能政府,国家由不干涉居民生活变为了积极敢于居民生活;第四章政体理论的比较研究一、柏拉图的政体理论1.他认为,最符合正义的政体是贤人政体,这是最好的政体,以“哲学王”为最高统治者;2.由于战争,一些善战的人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建立起军阀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强调体育和军事的训练,其不足之处是统治者只重视战备和荣誉,轻视知识和学问;3.由于人们对财产的崇拜与日俱增,富人的低位越来越高,甚至连战功和荣誉等都被忽视,这样财阀取代军阀成为最高统治者,这种政体只重视金钱,不重视学问;4.在财阀整体中,由于人们唯利是图,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穷人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这就难免不会发生穷人暴动,穷人一旦掌权就建立起了民主政体;这种整体的缺陷是:过度自由,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党执政官;5.在民主政体中,穷人领袖总是不断的剥削富人财富,引起富人的不满和反抗,有人以平民代表自居杀害富人,这些人被拥戴为最高统治者,建立其僭主政体;这是一种最坏的政体,因为统治者名义上代表平民,实质上代表专制,这种政体被贤人的整体取代;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关于政体的分类根据统治者的人数及其掌权的目的,将政体分为两类6种具体类型:一类是正宗政体,另一类是非正宗政体;在正宗政体中,一个人掌权的是君主制,少数人掌权的是贵族制,多数人掌权的是共和制;在费正宗政体中,以上3种政体的变态分别成为: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2关于政体变化原因他指出,贵族由于在财产上占据优势地位,要求在各方面都超越他们,将政治权力的不平等视为正义;平民则认为,大家都是自由人,因此要求一切方面都平等,将政治权力的平等视为正义;这样在同一城邦中,贵族和贫民在平等的要求上产生了矛盾,是该城邦政体变动的原因;3关于理想政体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因为i,城邦的居民分为三部分:极富阶级,极贫阶级,中产阶级;极富阶级和极贫阶级都是少数人,并且极富阶级生活奢侈,只顾发号施令,易于引起人们的嫉恨;极贫阶级太卑贱,只知道服从,不能从政;中产阶级财产适中,人数众多,具有中庸的美德,适合充当富者和穷者的仲裁者;因此,以中产阶级为基础建立的共和制最稳定;第五章政体发展理论比较研究第一节西方学者的政治发展理论一、政治发展观(一)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1.地理学指向的政治发展是指,把政治发展仅仅界定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并不是指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因为他认为发达国家不存在政治发展问题;2.派生性指向的政治发展将政治发展理解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后果,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化,以及大众传媒作用的日益显着,社会流动和分层的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政治问题,这些新问题是政治发展的研究对象;3.目的指向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被看做是像某种特定的制度形态的政治变迁过程,主要是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专业化、制度化、理性化、官僚化;4.功能指向的政治发展5.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其中,多元化的政治体系,发达的政党政治和集团政治,合理的制度安排,个人权利得到保障是政治发展的研究内容;三、政治发展动力(一)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一些具有特殊威望的、能吸引公众的、具有非凡才能的领袖人物,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形成政治权威; (二)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组织特别是政党组织推动政治发展因为政党能够动员民众,控制社会动荡,维护整治稳定,构建政治制度;(三)依靠文官推动政治发展通过文官的组织创新,强化专业精神,改善政治制度;(四)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认为军队参与政治有利于国家稳定;(五)依靠文化推动政治发展文化能够促进政治认同,强化政治动员,此制度因素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六)依靠中产阶级推动政治发展因为中产阶级有助于保持政治稳定,并且实现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政治发展动力的描述(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是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任何政治发展都不是自发实现的,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四)改革是推动政治发展的一种现实动力;通过改革消除政治发展的阻力;(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先进的理论宣传教育群众,是政治发展的精神;(六)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这是政治发展的额文化和科技动力;(七)善于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要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推动本国的政治发展,这是实现政治发展的外部条件;第六章政党理论比较一、政党与一般群众组成的区别1.政党有先天的阶级性;表现在:政党是在一定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是积极的核心,是由积极中的积极分子组成的;政党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维护者;政党在阶级斗争中起领导作用,而一般的群众组织不具备这种阶级特征;2.政党有特定的政治纲领;纲领主要包括政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目标、政治政策,政治纲领是判断政党政治属性的标志;3.政党有特定的组织纪律;任何政党都要制定组织章程,建立组织机构,从基层到中央形成一个组织体系,并且,用组织纪律约束其成员的行为;4.政党的活动与政权有密切联系;政党主要是围绕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参与政权和影响政权而展开的;5.政党是连接政府和社会的纽带;一方面,政党代表一定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政党又将社会实施控制,政党的活动既存在政治体系内部,又存在于政治体制的外部;二、政党和利益集团的比较(一)区别1.政党是具有一定阶级性的组织,本质特征是阶级性;利益集团是由某种利益组成的团体,本质属性是利益性;2.政党的活动是围绕政权展开的,利益性的活动,虽然也是参与政治,但是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夺取政权,主要是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3.政党是全国性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把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得利益连接起来,而利益集团往往是按照一定的行业、区域、职业、民族、宗教等背景组织起来的;4.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纪律;利益集团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其成员也不受某种纪律的严格约束;(二)联系1.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都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2.利益集团的成员往往分布在政党之中,政党以利益集团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在竞选或执政过程中,政党需要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3.利益集团的要求往往通过政党的政策特别是执政党的政策,得到保护和实现;4.在政党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利益集团往往会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利益集团是对政党政治的补充;第七章政治文化理论比较研究一、关于政治文化的内涵不同内涵(一)柏拉图的“知识治国论”柏拉图认为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一个城邦的好坏,有赖于人们的品德,正是因为人们品德的堕落,才引起了社会秩序的混论,因此,唯有城邦制度建立理想国家,除了实行等级之外,就必须使公民保持完善的品德,此外,治理国家还要靠知识,知识、美德和权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二)孟德斯鸠的“民族精神论”(三)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定义(四)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二、政治文化不同类型比较(一)依据参政倾向划分1.地区型政治文化2.臣属型政治文化3.参与型政治文化二依据政治文化演化过程划分1.传统政治文化2.现代政治文化三依据政治之间的关系划分1.冲突型政治文化2.协调性政治文化三、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文化比较一奴隶社会政治文化二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三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四我国政治文化1.我国传统政治文化2.我国现代政治文化。
政治原理方法论总结
政治原理方法论总结
政治原理方法论主要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探讨有效的研究方法和较为科学的分析模式,以及相应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
总结如下:
1.历史分析法:政治原理研究中的历史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探究政治现象的发展演变规律。
历史分析法对于研究政治学理论和现象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现象的形成和演化历程,更好地理解政治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2.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比较,来探究政治学理论的普遍价值和适用性。
比较分析法对于政治学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学理论的全球性和普遍性,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解决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政治问题的差异。
3.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指通过实证数据来进行政治学研究,旨在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政治现象,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在现象和理论之间建立更为有效的联系。
4.理论建构法:理论建构法是指通过理论框架和概念建立来进行政治学研究,旨在推动理论框架的完善和理论的发展。
通过理论建构,可以更好地分析政治现象,并在现象和理论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促进政治学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总之,政治原理方法论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石,各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论
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论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国家、政府、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介绍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核心内容。
一、政治学基本概念1. 政治: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权力运行和决策的行为,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治涉及组织、管理、领导和决策等方面的问题。
2. 国家:指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具有领土、人民、主权和政权等要素。
国家是现代政治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3. 政府:指国家政权的组织机构,负责管理国家事务、维持社会稳定和实施政策。
4. 政治制度:指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和运行规范,包括国家构架、法律体系、选举制度等。
5. 政治行为:指个体或集体在政治环境中的行为。
政治行为可以是投票选举、参与示威抗议、参与政府决策等。
二、政治学研究方法论1. 宏观分析:政治学的宏观分析研究了国家间关系、国际体系以及国家内部的政治运行和决策过程。
宏观研究需要考虑大量的政治因素和国际影响因素。
2. 微观分析:政治学的微观分析侧重于个体和群体的政治行为和决策。
该方法通过深入研究特定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来理解政治现象。
3. 比较研究:政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和政治制度的比较来寻找其共同点和差异。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现象和政治制度的形成。
4. 历史研究: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政治演变的研究,来揭示历史对于政治的影响和政治发展的规律。
5. 数量研究:政治学的数量研究方法通过统计数据和数学模型来分析政治现象。
数量研究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三、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论的应用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现象和社会政治背后的规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政治学的研究可以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分析。
通过社会调查、统计数据、案例研究等方法,政治学可以帮助政府掌握社会民意、评估政策效果,并为政策调整提供建议。
哲学、范式及技术层面的政治学方法论.doc
哲学、范式及技术层面的政治学方法论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与其他一些生灵相比,原本非但没有优势,相反几乎在各个方面处于劣势:论速度不如马、鹿,论凶猛不如虎、豹,论雄壮不如熊、狮,论灵巧不如狐、猿但人却最终成为万物之灵长,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万物之中,人的大脑最发达,思考能力最强,从而做到了善假于物,即通过工具弥补了自己的不足,提升了自己的优势.这种善假于物实质上就是一种方法.其实,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学研究中,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俄国生理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巴甫洛夫曾经深有体会地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做出许多成就.如果方法不好,即使是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1〕方法一词,据说最早出现在墨子的《天志》篇中,指的是度量方形之法,后来逐渐扩大和演化成为做任何事情的手段和方法.〔2〕方法论(methodology) 一词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方法论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指人类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另一个是指在某一门科学上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的综合.〔3〕总之,方法论是以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政治学方法论显然是后一种释义上的方法论.政治学方法论在本质上是关于政治学的研究哲学和研究原理,它涉及如何来研究政治现象,在此过程中又形成了那些基本性的认知.简单地说,政治学方法论就是关于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既然是一个理论体系,那就必然形成一定的体系结构.政治学方法论的体系结构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哲学层面上的政治学方法论、范式层面上的政治学方法论和技术层面上的政治学方法论.一、政治学方法论的哲学层面解析.政治学方法论在哲学层面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本体论.在哲学中,本体论是研究世界的本原问题的理论.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本原.哲学家依照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内容被分为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两大阵营.前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后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在政治学研究中本体论主要有两种:观念本体论和物质本体论.观念本体论认为现象是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物质本体论认为现象是物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虽然对于政治学中纷繁复杂的理论来说,确定它们的本体论确实有一定难度,关键是要抓住核心概念,再来研究这些概念的哲学内涵.因为这些概念能够折射出研究者的世界观、宇宙观或哲学态度.如以正义、美德、伦理为研究出发点或核心术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思想具有观念主义的特征.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当然是观念本体论.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本体论,毫无疑问是物质主义,因为无论是对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的论断还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本质的探索,抑或对于世界范围内国家体系、帝国主义问题、殖民地与民族解放运动等问题的阐述,都是紧紧围绕生产力这个物质性的本原,以生产力为本位,通过研究生产力在民族国家内部和世界范围的发展、演进,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展开的.2.关于认识论.在哲学层面,本体论探究世界的本原问题,认识论探究人类的思维或理论能否认识世界和如何获得对世界的认识.认识论体现在政治学方法论中涉及两个领域的问题,即理论对于客观世界通过什么途径解释和从什么角度进行解释.对于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政治学研究的两种基本倾向---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和政治学研究的两种视角---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1) 关于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政治学中的规范研究方法有以下几个显着特征:第一,主要运用定性分析的手段,强调政治学研究的价值标准.主要对政治现象、政治活动、政治形式乃至政治关系等进行价值判断,着重应然的问题、规范的问题,关心的是政治行为和制度是否应当.有许多政治哲学家花了许多时间来预设最佳国家或最佳政治系统,提倡适当的或正确的政治目标.他们写作的目的是想影响实际的政治行为,借写作来谴责或支持现存制度,为政治系统辩护或劝告他们的同胞改变这个系统.对他们来说,政治学家所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维护人的政治生活,而且要告诉人们懂得并去实践一种自由的、有德行的、公正的政治生活.因此,热衷于教育公民成为有道德的人和规劝政府进行明智的行政管理,是规范性的政治理论范式的研究纲领,无疑这种研究范式具有某种价值进步倾向.虽然这一分析方法免不了有时被讥讽为空有道德热情的政治学,但这一研究范式的努力应该能成为激发政治价值发展的动力.第二,规范研究一般采用演绎逻辑思维方法,试图借助于普遍规则和手段来解决个别问题.第三,一般来说,运用这一研究方法的理论家们同语言都保持着一种亲密的关系,他们的行文都具有一种文雅的、生动的、善于文字修辞的风格.而实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个显着特征:第一,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可以适用相同的方法论,社会世界可以被经验观察,强调精确,主张通过定量分析、数据统计与测算的方法研究政治和国际政治现象.第二,认为事实和价值间存在区分度,倡导以价值中立的立场研究问题,反对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第三,主张运用归纳方法去获得认知,认为经验证实或证伪是真正的学术研究的标志.简单总结一下这两种研究方法的主要区别:它们分别是想象的和经验的、演绎的和归纳的、定性的和定量的、模糊的和精确的、应然的和实然的.事实上,政治学研究中的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并不是对立的两种方法,它们是可以统一的,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既应用了规范研究方法也应用了实证研究方法.(2) 关于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在哲学层面,这是一个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在科学研究中,个体与整体的区分涉及的是学者或其理论从什么角度解释客观世界,不同的切入角度反映了作者对现象的认知定位.政治学分析政治事物的切入角度有两种,从整体或结构的角度和从个体或行为体的角度.前者为方法论整体主义,后者为方法论个体主义.整体主义是在一对整体与个体的分析层次中,强调整体的体系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认为整体显着地影响和制约其部分的行为或功能;个体的行为离不开特定的集体或整体行为的制约,并可以在整体与个体的互动中得到解释,个人的行为应该从个人在整体当中的地位或作用演绎而来.整体主义的表现形式有阶级论、系统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等.如阶级学说强调阶级立场、身份的类属对个人意识和行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揭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时,倾向于从整体的结构出发来考察;在西方的政治理论中,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杜鲁门等人的利益集团理论、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论、社群主义思想都强调了整体对个体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程度上都体现了整体主义的认识论色彩.个体主义将个体作为理论研究和分析政治现象的起点,认为政治现象可以通过个体的思考、选择和行为来加以解释,政治系统及其变迁产生于个人的行为,所有大规模的政治现象最终都应该只考虑个人,考虑他们的气质、信念、资源以及相互关系的理论加以解释,〔4〕认为个体的属性中蕴.藏着整体的属性,对事物整体的解释可以还原,由个体组成的整体结构可以被最终归结为对个体和个体性质的解释,或从个体行为中得到解释或定义.如卢克斯等认为,社会由人组成,集团由人组成,机构由人、规则和角色组成;而规则是由人来执行的,角色是由人来担任的.只有个体才会思想、选择和行动,只有个体才有目标和意图,社会是男人和女人行为的结果,只有人才是历史的推动力;历史和社会都受到人的制约.而整个自由主义阵营,都显然地是以个体为优先的考虑单位,从个人权利出发去界定自由、平等、正义、民主等,以个人为本位,将国家等政治现象理解为个人权利转让的产物.此外,大多数行为主义政治学者都是个体主义者,因为他们是把个体的政治行为视为政治科学的基石,试图通过对个体的研究来总结政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或者将政治团体的行为归结为个体的行为(还原论).在政治学研究中,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对整体与个体何者是决定性力量一直争论不休,但实际上,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并非形同水火.更为合理的观点应该是,不管是整体还是个体都不能在所有层次上被给予绝对优先的解释,双方都应该承认各自存在的弱点,而选择合理的研究视角、对象和范围.事实上,除了少数理论外,当今政治学领域内的许多理论都具有趋于中间化或第三条道路的特点,在解释现象时,往往是将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视角结合起来考虑,区别只在于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如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本身就是同时从整体和个体两个角度考虑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也具有类似的特点.政治学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看起来是比较含混和模糊的,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在理论中似乎不能一目了然.但它们却是政治理论的皮肤而非套衫,不能随研究者的需要而随时穿上或脱掉.每一个政治学家对研究课题的定向都受到其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制约.它们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必不可少的哲学基础.二、政治学方法论的范式层面解析范式(paradigm) 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 一书中提出的,是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科学的模型和具体运用的范例.〔5〕今天人们通用的范式概念多数是指共享一些研究起点、共同观点和方法论要素等理论内核的某一种理论学派或分析框架.研究范式是对某种学科或理论研究方法的总体综合或抽象,反映学者整体的研究思路,是集前提假设、论据材料、论证方法、逻辑推理等于一体的有机整体,提供了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视角、分析起点和分析途径.政治学领域目前已经建构起许许多多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间之所以存在差异,除了孕育这些理论体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客观条件不同以外,还表现在不同的理论体系内部具有不同的要素、要素结构和要素论证方法,我们可以将这些称之为范式要素.政治学方法论的范式层面包括各种前提假设、定律及其推导过程等研究方式方面的内容.截至目前,政治学科内部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研究范式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分析框架(包括阶级分析方法、经济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等)、理性主义范式、制度主义范式、系统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行为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方法、沟通论分析框架、决策论分析框架等)、角色分析方法、权力分析框架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阶级分析方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从阶级对立和斗争的角度分析社会政治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分析方法是从经济角度分析社会政治产生、发展和演化的深层的经济动因,从而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分析方法是在政治分析中,从历史角度,用因果性揭示社会政治在历史的总联系中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不同历史环境中发展的特殊规律.理性主义范式是将研究对象假设为具有利己主义利益追求的行为个体,利己个体有着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意愿,正是这种利益最大化推动了个体与所在整体的互动以及整个系统的发展和演化.制度主义范式是用制度概念来分析人类政治行为和政治历史演进的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是将系统作为核心变量或从系统整体的视角来对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进行解释与说明.结构分析方法假定任何个体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整体之中,社会整体形成既定的结构,对个体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态度.行为分析方法主张以政治行为、政治过程作为分析对象,采用科学方法,实行定量的、动态的、不带价值偏见的研究.角色分析方法以角色概念作为研究起点,揭示出人们的社会政治行为和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之间的内在关联,突出主体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政治因素.围绕政治权力分析、了解、把握政治现象构成了政治学的权力分析方法.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研究范式都有它的核心概念、独特的命题以及能够自圆其说的一套理论,虽然也许这些概念是从别的学科借鉴而来的,但是已经有它独特的内涵了.同时应当指出的是,研究范式必须是经过长期累积,被一群人、一群理论所共享的东西.当然,由于理论在发展,在开始阶段,可能某一个个别理论独享一种范式,但它一定要有明确的区别性的理论要素.另外,在政治学领域中的这些研究范式是处于竞争状态还是处于霸权等级状态,即有一个主导范式,目前还没有广泛地达成共识.但是,不管这些研究范式是处于竞争状态还是处于等级状态,政治学已经形成明确的有区别性的多种范式这是已有定论的,这也正是政治学科成为一门成熟学科的重要标志.三、政治学方法论的技术层面解析政治学方法论技术层面的方法也就是技术性方法或具体方法,是用来收集和分析有关政治现象的资料的方法.它们是发现、组织和处理各种新旧有关政治现象信息的手段,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1.关于资料收集方法.资料收集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如调查研究(包括一般性、大规模访谈)、实验法等,通过这类资料收集方法,资料收集者能够直接获得大规模的或者个体性的、小规模的量化数据.另一类如观察法、深度访谈、小规模的访谈、文献法等,通过这类资料收集方法,资料收集者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多属于质性的资料信息.2.关于资料分析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定量分析,如通过集中、离中趋势分析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单变量、双变量推论统计进行推论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另一种是定性分析,如历史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每一种资料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都有长处,也有局限性.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存在层次和适用范围,不属于同一层次的不能相互贬低,相反却可以相互补充;同一层次,对立式的也可以相互借鉴.研究范式与技术方法的一个显着区别是,后者不涉及前提性假设和分析路径,而研究范式是包括前提假设、论据材料、论证方法、逻辑推理等在内的有机整体.这种前提性假设通常是一个命题或者判断,它是研究者的主观认知,是否真实还有待证明,而技术方法是纯粹工具性手段,本身并不体现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在政治学方法论的三个层面、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本体论、认识论、研究范式和技术方法) 中,前三者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整套认知与手段,带有世界观和哲学的背景,更为宏观、间接和深刻.但这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只是方法论的不同层次,它们互相交叉,而不是截然分开.某些方法在刚开始被运用时可能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可能具有认识论色彩,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学科的观察视角.同样,在一个大的研究范式下,各种具体方法可以综合使用.。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方法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也是政治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原则。
在政治学研究中,这一方法论要求人们客观到、全面地、联系地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
这些要求在分析方法上集中体现为对于客观事物的矛盾的研究。
“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辨证法对于矛盾的研究,是政治学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价值分析和事实分析相结合、个案分析和一般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的基本角度马克思主义分析政治现象有四个基本角度,即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角度,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的特点是把政治现象和政治事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去考察和研究;同时,从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要求从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去把握政治现象的本质、方式和方向,同时,确认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巨大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把阶级看作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为核心的经济关系的人格承担者,是社会群体意义上的经济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政治的主要原因和内容,阶级分析即是由此出发解释和说明政治现象。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从利益角度分析政治关系的动因、内容、功能、范围,并由此解释政治现象。
它是马克思主义其他政治分析角度的深化。
3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调查方法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的调查研究有三个基本程序,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同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
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论
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论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旨在了解政权组织、政治行动、政治思想以及政府间的相互关系和国家发展的规律性。
本文将介绍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
一、政治学的基本概念1. 政治政治是指控制和管理一个社会的方式,涉及权力、决策制定和资源分配等方面。
政治不仅仅是国家政权的运作,也包括社会中的各种权力结构和组织形式。
2. 政治学政治学是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旨在揭示政治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3. 政治现象政治现象是指与政治有关的各种行为、制度和事件,如选举、政策制定、国际关系等。
4.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对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构建,包括各种理论派别和政治哲学体系。
5. 政权政权是指行使政治权力的组织和机构,如政府、政党、军事机构等。
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 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政治变革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2.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基于真实数据和可观察现象,运用统计和实证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
3. 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通过对政治文献、宪法、法律和政策文件等文字材料的系统分析,以了解政治意识形态、权力结构和政策取向等方面的内容。
4. 质性研究法质性研究法是通过深入访谈、观察和案例研究等方式,以获得对政治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释。
5. 归纳与演绎政治学研究既运用归纳法,从具体观察分析中总结出一般规律,也运用演绎法,从一般理论推导出具体结论。
三、政治学的应用领域1. 政治理论政治理论研究政治的本质和原则,如民主理论、国家理论、权力理论等。
2. 政府与政策研究政府组织形式、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方面的内容。
3. 国际关系研究国际体系、国际组织、国际冲突和国际合作等国际政治话题。
4. 治理与公共事务研究政府治理、社会组织和公共参与等问题。
5. 政治经济学研究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如经济政策、政治经济制度等。
总结:政治学是一门深入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通过对政治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政治现象。
政治原理及方法论
政治原理及方法论
政治原理及方法论是指政治学科的核心内容,是政治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性原则。
在研究和分析政治现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政治现象的本质和特点。
政治原理是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和普遍性进行总结和概括的理论原则。
它主要包括国家权力的起源和性质、政治组织的建立和运作、政治决策的形成和实施、政治变革的规律等方面。
政治原理是政治学科的基础,对于研究政治现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为制定政策、推动政治改革提供了依据。
与政治原理相辅相成的是政治方法论,它是指研究和分析政治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
政治方法论的核心在于科学性和系统性,在研究过程中要坚持客观、科学、全面、系统的原则,避免主观偏见和片面性观点。
政治方法论包括正式逻辑推理、对比分析、实证研究、历史分析等多种方法和技巧,以此提高政治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政治原理和方法论是政治学科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政治原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政治现象的本质规律;政治方法论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使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进行政治研究和分析。
只有充分运用和结合这两个方面,才能够获得真正可信的、科学的政治研究成果。
政治原理方法论
政治原理方法论政治原理方法论是指在政治学研究领域中,对于政治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探讨的学科。
政治原理是指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政治方法论是指政治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是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操作和实践指南。
政治原理方法论的研究,对于加深对政治学的理解,推动政治学研究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政治原理方法论的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重视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政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
在研究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时,需要关注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深入探讨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从而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政治学理论体系。
其次,要注重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政治学研究的方法是指在研究政治学问题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在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方法时,需要关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政治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从而提高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再次,要重视政治学研究的实践应用。
政治学研究的实践应用是指将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政治工作中,为政治决策和政治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在研究政治学的实践应用时,需要关注政治学的实际应用领域和实际应用效果,提高政治学研究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
最后,要注重政治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政治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指在国际范围内开展政治学研究,促进政治学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和国际交流,加强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研究政治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时,需要关注国际政治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国际政治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机制,拓展政治学研究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
综上所述,政治原理方法论的研究对于推动政治学研究的进步,加深对政治学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要重视政治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政治学研究的实践应用,加强政治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政治学研究的发展,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
引言
本文档整理了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方法论考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帮助考生准备考试,理解关键概念和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认为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也是在矛盾斗争中前进。
2.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
3.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方法,强调社会是由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驱动的。
政治学方法论
1.比较政治学:研究不同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之间的比较与分析,揭示其异同和内在规律。
2.行为政治学:聚焦个体和群体的政治行为,研究其动机、决策和影响因素,探索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3.制度设计:研究政治制度的构建和改革,探讨有效的制度设计原则和机制。
结论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方法论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政治学的理论基础,为参加考试提供了基本框架和重要知识点。
注:本文档整理的内容具有参考性,考生应结合教材、讲义等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
政治学方法论有关于DeductiveandInductivemethods之讨论
政治學方法論~有關於Deductive and Inductive methods之討論壹、概論本文界定政治學,採德文Politik一詞,兼具體制(polity)、政策(policy)之意涵,概念內涵引用Boehret/Jann/kronenwett,其概念關係三個面向如表一:表一:Politik概念內涵的三個面向資料來源:Boehret/Jann/kronenwett,1988:7 其次本文對method(方法)和methodology採用黃進興教授的看法,認為用邏輯術語來觀照,「方法」是屬於「對象語言」(object language),即「第一層次的語言」(first-order language),指涉的是演繹法、歸納法、比較法和統計法等,至於「方法論」則是以這些「方法」為研究對象,來研究它們的功能與由之得來知識的性質,因此是為「後設語言」(second-order language)。
二者顯然屬於不同層次的知識。
(黃進興,民81:265)。
由上述的界定,筆者本文所要討論關於政治學的演繹法(Deductive)和歸納法(Inductive),是先以「方法」(method)來看待,繼以「方法論」的方式,來研究此二種方法的功能和其所得知識的性質,來了解二者對政治學知識累積或增長的科學化有何助益及影響。
貳、兩種方法(method)的介紹歸納法是採用「由部分累積到整全」的研究途徑,而演繹法則是「由已知部分透過邏輯推知未知部分」的研究途徑。
其兩者進一步討如下:一、歸納法:當代主導政治學的重要學者而言,採用經驗主義的科學觀點仍為主流,即注重從經驗世界的政治現象中,歸納與比較政治事實,從而獲得足以解釋政治的知識。
但這並不表示實證主義仍是一枝獨秀,固為科學的知識之意義已有所改變,不再是狹義的實證論所主張的客觀觀察方法。
所謂「實證主義」是指:知識的基礎建立在感官經驗的基礎之上,換言之,任何知識的主張至少在原則上必需是在經驗上可以被驗證的(empirically testable),所以其主張可轉述為一種可經由感官經驗去判斷的陳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意义,都能正确且清楚地界定。论证应该以避免不一致与模糊的方 式来建构。政治学也要求研究者去评估支持某一命题的证据是否充分。
第三,政治是“日常生活的政治”,是人类集体的实践活动。政治是
一种涉及范围广泛的活动,它发生在与人类生活有关生产与生产活动 的所有领域中:它涉及到冲突与合作,而透过集体决策找出议题是所 在及其解决方案。政治学的特征就是在于其研究途径的多样性,我们 在这里提供了几种主要的研究途径。规范理论在政治研究中源远流长。 政治制度研究途径在政治学发展成为一项自主研究领域,并将成为政 治学研究的核心。
归纳是从观察开始到推论的,而演绎是从推论到观察。这
就是两者的区别。
三、假设和假定
假设(Assumption),(尚未证实的命题)是一种置于
可检验的形式,以及预测变量之间关系上的命题。 Webster 将其定义为,为了描述与预测经验结果而做的 暂时性假定。其含义是目前应可
达到而未达到的不充分的状况。假设的检验是用归纳法
3.好的理论界定清晰。
4.好的理论原则上可证伪。 5.好的理论解释重要的现象,它能够产生出有用的政
策建议。
二、如何检验理论
基本的方法:实验法和观察法。观察法检验又分为两种:统计方
法和案例研究。因此,总共有三种基本的检验方法:实验法、使 用大样本分析的观察法和使用案例分析的观察法。 1.实验法。研究者从某种理论中推论出预言,然后只对两个相同 小组中的一组给予刺激,看看实验结果与预言是一致还是不一致。 结果与预言相一致就确证了理论,不一致则削弱了理论。 2.观察法。研究者从某种理论中推论出预言,在不施加任何外部 刺激的情况下对资料进行客观观察,并回答观察结果与预言是否 一致。
第一讲 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及定义
1.理论 理论是对同一类现象发生的原因或导致的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一般
性陈述,它由因果规律或假设、解释以及前提条件几部分组成。解释 本身也包括由自变量和因变量组成的因果规律或假设。简单地说,理 论是一种因果规律(我已确定A 导致B)或因果假设(我猜测A 导致了 B),以及对这种因果规律或假设的解释,从而说明A 是如何导致B。 2.规律
主要参考书目 1.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4 年。 2.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
3.尼尔•J•斯梅尔塞:《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王宏周、张平平译,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4.方雷:《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罗杰•皮尔斯:《政治学研究方法:实践指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年。 6.斯蒂芬•笵埃弗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7.W•夏夫利:《政治科学研究方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年。 8.吴量福:《政治学研究方法与论文撰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年。 9.阎学通:《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人民出版社2006 年。 10.高英琦:《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 11.格迪斯:《范式与沙堡:比较政治学中的理论建构与研究设计》,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打靶的例子。关系:信度是效度的
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即有效的测验必须是可信 的测验,但可信的测验未必是有效的。
第二讲
理论检验
一、什么是好的理论
好的理论有五个主要特征:
1.好的理论解释力强。
解释力取决于三个方面:重要性,解释范围,适用性。 2.好的理论通过简化方式来阐明问题。
假设中的原因的现象。因变量是因果理论或假设中作为结果的现 象。中间变量是因果理论解释中作为中间现象的变量。中间变量 由自变量引起,并引发因变量。条件变量是构成前提条件的变量。 它的值制约着自变量或中间变量对因变量和其他中间变量的影响 程度。在研究中作为原因或结果而被探究的变量就是研究变量。 在一个课题中,研究变量可以是自变量、因变量、中间变量,也 可以是条件变量。
应当做的是掌握并设法理解当事者主观的意义和建构。 认为企图分析并解释因果关系是自然科学的事情,因为 人的行为并不那么容易解释和预测。
三、质化研究的模型
1.质化研究源于人文科学的思想。质化分析侧重
特定脉络下其分析客体的“单一发生”,而不侧重 不同脉络下相似形式元素的“循环出现”。 2.质化研究从内在取向,进行对文化的了解,甚 至诠释或设身处地投入具体的文化表达方法。 3.质化研究检视意义的生产过程。
我们可以进行两种类型的观察分析:大样本;案例研究分析。研
究者详细探究少量案例(可以少至一个),以观察事件是否以预 言的方式发展,并且(如果研究主体涉及人类行为时)观察行为 者的言论验理论的方法提示
理论检验应遵循以下指导: 1.尽可能对理论的多个假设进行测试。 2.尽可能多地推论出每个假设的预言,并对它们进行测试。 3.对由理论所推断的预言进行解释和辩护。 4.数据的选择要尽量精确地反映测试域。 5.根考虑和评估一下,观察到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由第三 个变量所引起的可能性。 6.在诠释结果时,要根据其本身的价值来评价理论。 7.通过提出新的中间因果过程的解释性假设来取代不成立的假设,或缩小该理论 所宣称的解释范围,理论或许可以得到修补。 8.进行零假设测试(零假设提出的问题是“该理论有解释力吗”)或替代性测试 (替代性假设提出的问题是:“该理论跟与之竞争性理论相比,其解释力是更强还 是更弱?”)。 9.进行理论检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该理论所做的预言是否为经验证据所确认, 而不是回答理论能解释多少案例。 10.不能通过评价理论假定的有效性(控制变量的假定值)来检验理论。
1.深度访谈;
2.参与观察法
第四讲
度量与调查
度量。度量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社会
科学概念来定义分析单位,然后进行定性或定量的 方法。度量是决定各个分析单位特定属性的数值或 层次的过程。度量分为名义度量、级序度量、间隔 度量和比例度量四个层次。
一、调查方法 调查研究是本着客观的态度,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步骤,对某种社
二、质化研究的主张:以理解代替解释
1.以实证主义为主流的量化研究,并没有能够真正建
立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实证社会科学。 2.受自然科学观察自然事物影响的看法,是将社会人 文现象实物化(objectivation)。 3.重视社会生活中语言及沟通的主导性地位。
质化研究强调“社会真实”完全是主观的,所以研究者
会情况或个人问题,在确定的范围内,作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 资料,给予统计分析,以明了及改进有关问题为目的。
调查分为:全体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三种。调查的方法主
要有:表格与问卷法、访问法。 抽样调查的优点:1.节省人力物力;2.缩短调查和资料分析时 间;3.可对样本做深入分析;4.避免损坏研究的个体。 抽样的注意事项:1.选择适当的抽样方法;2.决定适当的样本 数目。
四、质化研究的特性
1.透过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
2.描述为主;
3.整体主义的方法。倾向于将事件放在其发生场景中
去看,而且企图对事件的始末做整体的了解。质化研究 者相信,资料只有坐落在其社会及历史脉络中才有意义, 也才能被了解。 4.社会过程; 5.弹性的研究方法:开放式而非结构式的研究方法; 6.理论与概念的形成:归纳。通常不预设理论假设, 研究发现均来自田野工作的经验及资料。
政治学方法论
概论
政治科学方法论旨在审视政治学领域的范围、内容和方法,并简要介
绍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途径。
我们坚持政治学的科学诉求。原因主要有:第一,政治科学的基本知
识主张,所有知识都是公开的,且必须接受挑战的。政治学要求研究 者提出充分的和令人信服的论证与论据。
第二,政治科学要求逻辑的一致性,也要求关键概念与反复验证的引
第三讲
质化研究
一、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比较
体现为以下四种分析层次: 1.客体分析:即厘清研究脉络和目的,进而寻找分析客体,并赋予特征。质化偏 重意义世界,量化偏重客观事实; 2.步骤分析:指具体操作研究步骤,包括资料的收集、验证和归类。质化重视记 录,量化重视通则; 3.方法学:指研究过程的整体设计,即在所使用的理论参考架构下,设计资料收 集和分析方法,证明资料选择的正确性,并进行资料的诠释。质化重视批判与解构, 量化重视解释和预测; 4.理论架构:指理论概念的组成,点出其他层次的知识论成分,赋予方法学在分 析客体层面的解释力。 在分析层次上,量化分析的中介体是数字、以及数字之间的相对关系;而质化分析 的中介体则是以人类语言表达出每日经验的概念,将人们带到一个更细致的脉络中。 所以,在本质上,任何分析客体都无法被划分、归类为“质化”或“量化”的分析 客体,而这种划分主要是由研究者使用的分析工具决定的。在理论架构的层次方面, 量化与质化的分野并不是很重要。
随机抽样、乱数法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分段抽样、非随
机抽样。
二、问卷研究方法 分为:邮寄问卷、当面分发问卷和电话访问问卷三种。 实施步骤:1.决定寻找何种资料;2.决定使用问卷的形式;3.问卷的
草拟;4.作最后的整理并检查每个要素:内容、形式、问题顺序、空间 安排、详细说明等。
4.解释 解释是把原因与因它而发生的现象相联系的因果规律或假设,它
表明因果关系是如何产生的。(A 导致B,是因为A 导致q,q 导致r, 而r 又导致B。) 5.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是能激发或扩大因果规律或假设的作用的现象。 6.变量
变量就是可以有不同取值的某个概念。自变量是作为因果理论或
二、社会科学通则形成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演绎
归纳(induction)是指从个别到一般,即从同质的个例中,
将其具有的同类现象概括为此类事物具有的共同的规则。 费尔巴哈认为,归纳法是实现预测未来目标的最佳方法。 演绎(deduction)是指从一般到个别,正好与归纳是相反 的,即将已有的规则应用于个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