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6(表格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难点:1. 诗中历史典故和寓意深刻的词语的理解;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文学成就;(2)展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2)鼓励学生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中的意境、艺术特色、历史典故等方面进行探讨;(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发言,分享探讨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2)解析诗文中的意境、艺术特色、历史典故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诗文赏析(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诗文情感的理解和感悟;(2)分享感受: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3. 选择一首辛弃疾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和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词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杨洪基、写作年代等;(3)掌握词中的关键词汇和词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词的内容和意境;(2)词中的关键词汇和词句的含义;(3)作者的情感态度。
2. 教学难点:(1)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词的背景知识的掌握;(3)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内容和背景知识;(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辅助工具,如PPT、图片等;(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杨洪基和写作年代;(3)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简要介绍作者杨洪基和写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兴趣,引导思考。
2. 朗读与解析:(1)让学生朗读词,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2)逐句解析词的内容,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3)引导学生探讨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讨论与欣赏:(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2)邀请学生展示自己对词的解读和欣赏;(3)教师总结并点评,引导深化理解。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思考词中所表达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背景;(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3)鼓励学生创作以“怀古”为主题的诗词,展示自己的才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词牌《永遇乐》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1.2 作者简介:介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特点,分析其词风。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2 诗歌结构:分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层次结构,包括上片和下片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第三章:词语解析3.1 重点词语:挑选出《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分析。
3.2 炼字:分析词人如何运用炼字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第四章:情感主题分析4.1 诗人的感慨: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的感慨,理解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4.2 怀古之情:分析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以及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忧虑。
第五章:教学设计5.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5.2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5.3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互动、总结等环节。
5.4 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6.2 教学策略:运用对比、联想、情境教学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2 图片展示: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7.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第八章:作业设计与反馈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翻译、填词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九章:评价与反思9.1 教学评价: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词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词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3)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3)通过创意写作和表演,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文学素养;(3)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诗词背景知识的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3. 诗词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料;2. 学生准备教材和相关资料;3. 教学场所准备完毕,教室环境安静舒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杨慎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关注词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词意,解决字词障碍。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研究性学习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词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分析词人的情感表达。
6. 创意写作7.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8.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9.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背诵诗词,深入了解词的背景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10.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教学目标:1、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掌握作者生平特点;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3、通过大量拓展阅读,了解辛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作者及写作特点;2、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难点:全词中引用各种典故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
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意;(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关注时事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词的内容和意境;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难点:1. 词中历史典故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的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词,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交流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深入了解词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3. 写一篇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文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词的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词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4. 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诗人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背景知识;(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如《青玉案·元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诗歌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进行探讨;(2)分享成果: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短文;3.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次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译文和解析;3. 与本诗相关的的历史事件资料;4.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资料。
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篇: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一、课前导入1、辛弃疾是个苦闷的人。
从《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南来以后,任职的空间变化即可以看到他的命运:江陵、江西、湖南,奏请创建军队,“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则再调江西,又调福建,“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
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闵王殿’,遂丐祠归。
”辛弃疾看出朝廷的形势,干脆隐居江西铅山二十年。
这次66岁又被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准备北伐。
这二十年,则是读书种地写词的二十年,这些典故应当是在这个时段里积累起来的。
而这是被迫的无奈的。
当时,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二、预习课文: 1 .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思考问题:(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三、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1.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
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 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辛弃疾生平经历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背景。
2、熟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3、理解辛弃疾为统一山河生死以之的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诗歌中的用典手法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形式】微课(PPT播放同步教师声音,预计20分钟左右)。
【教学过程】作者生平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词大家,山东历城人(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再次入侵,辛弃疾等暗中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南归,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官湖北、江西、江苏等地。
他词作甚多,造诣精深,“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充满渴望山河一统的爱国思想感情。
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ppt展示宋金形势图,协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宋、金南北对峙的形势】【播放范读音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总体感知】【学习任务】1.请概述上下阕的内容,理清层次。
2.请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理解用典的含义和作用。
3.请思考词人对北伐事业的复杂态度。
【思考一】请同学们观察课文题目,从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永遇乐”是词牌名,正题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1、京口北固亭是诗歌创作地点。
京口是今江苏镇江的古名,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当时辛弃疾担任镇江知府,他登临当地名胜北固亭,极目北望,感慨系之。
2、怀古是题材,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史事的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抱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分析作者的情感和观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3)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文化背景;(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分析;(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观点阐述。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读;(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作者情感和观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和背景;(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和疑问;(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2. 朗读与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2)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应用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或解读其他诗词;(2)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讨论活动,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3)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人杨洪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人杨洪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文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2)古典诗词的欣赏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杨洪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提问:同学们对古代英雄人物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圈点勾画出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默写和心得体会写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
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6分钟)(完成教学目标1)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
可能存在的错误:(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
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4、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用典很多)(三)、找典故。
(8分钟)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表格式教学设计
南的辛稼轩纪念馆撰联:
“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
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
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 壮词千篇。”在此臧克家高 度评价了辛弃疾词作的两 个显著特点。 提问:哪两个特点? 2、简练地介绍一下辛弃疾
学生通过回顾上 节内容,回答: 壮怀激烈的爱国 之心、悲壮慷慨 的豪放词风。
的生平转到这首词的写作
背景
借古讽今 怀古伤今
板书(二)
对比 《水龙吟·登建 《永遇乐·京口北
康赏心亭》 固亭怀古》
知
人
背景 壮年
晚年
论
内容 抒怀
怀古
世
情感 愤
悲
手法
用典
七、教学评价设计
5
教师自我评价
1、 评价内容 ⑴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完整,难、重点把握恰当,符合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强 ⑵教学过程是否①内容处理重点突出,关键明确,难点分析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衔接。
学生自我评价
自评
项目
ABC
搜 集 资 课外、课内收集到资料丰
料
富,有参考学习的价值。
小组评 ABC
独立阅 读
1、能独立阅读,有所感受, 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词 句进行赏析。
2、能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 好句。
合作交 流
1、能主动把自己的观点收 获与同学交流,在交流 中汲取他人之长。
2、在品评诗词过程中遇到 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能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 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 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对辛弃疾这个人及词作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的同时也会让学生对古典 诗词的鉴赏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评价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2)认识历史,珍惜当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国的情感;(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和名句背诵;2. 诗歌的主题、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2. 诗歌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子、主题、意境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诗歌;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5. 启发引导法: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美,培养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及文学史上的地位;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句子,体会诗歌的意境;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5. 案例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字词、句子、主题、意境的理解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交流效果及分析问题的能力;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探究学习:(1)比较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写一篇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
(3)能够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情怀。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平。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背诵和鉴赏的作业。
3. 学生自评:让学生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古诗文鉴赏手册。
3. 网络资源:有关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相关论文。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情况。
2. 针对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加深理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及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进行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和背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一】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能够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背景和词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3. 词的意境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全文、字词解释、翻译和赏析;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宋代词的发展历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他的词风特点。
2. 阅读词句(10分钟):让学生自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字词解释(10分钟):解释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
4. 翻译和解读(10分钟):对词进行逐句翻译,解读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赏析和讨论(10分钟):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词的美感,讨论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6. 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词并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解释和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使学生了解了辛弃疾的词风特点,提高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0分钟):选取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6(表格式)
导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学习目的:
1、流利朗读全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2、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体会词中多种艺术技法的运用,如用典,借景抒怀等等。
学习时数:
一课时
上课用具:
录音机,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听我讲、学我讲。
听老师讲析也是辛弃疾作品与本文很相似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幻灯片)
三、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幻灯片)
1、读熟全词,并结合文下注释,感知词的大致意思。
(1)——点读,范读,齐读。
(2)——词的上片提到哪些人?词的下片谈到历史上哪些事、关系哪些人?
2、词中几处应多注意的地方:(幻灯片)
(1)孙仲谋: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字仲谋。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背倚海疆,北据曹魏,西抗刘蜀,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2)寄奴: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
出身寒微,后平定东晋内乱,建立功业,并取代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3)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的年号。
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
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说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谟玄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
(4)封狼居胥:《史记》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
封、禅,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为封,祭地为禅,服天地之功,以示胜。
(5)佛狸祠: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
“佛狸”是元魏拓跋焘小名。
当年刘义隆北伐,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抬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
拓跋焘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
(6)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赵将廉颇免职后,亡于魏。
后秦击
赵,赵无人能敌,赵王起起用廉将军,派人赴魏探险视,使者被颇之仇人郭开收买,最后,赵王未再起用廉颇。
四、典故在词中的意义:(幻灯片)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是劝阻北伐?
——显然不是!
——乃是借此典故暗示南宋权臣,要以前事为鉴,妥为筹划,虑而后动。
一句话,要慎重啊!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以廉颇自况。
廉颇,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
自己是堪比廉将军的。
——(2)廉颇的遭遇,会否在自己身上重演?这不仅仅是个人升沉得失的问题,而是关系国运兴衰的啊。
五、思想内容:
上片:
呼唤英雄豪杰,缅怀英雄业绩,表达望南宋当局能抗金救国的急切心情。
下片:
渴望北上用兵,但不可急于事功,轻启兵端,而应妥为筹画,虑而后动,并抒发愿当局者能重用自己的期盼之情。
六、艺术手法:
1、使用典故,出神入化。
看辛词用典,毫不牵强附会,而用得天造地设,自然圆熟;不是吊书袋,显学问。
2、用典好例: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2)、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陶渊明《乞食》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
(4)、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七、作业:
1、细细揣摩其他诗词中使用典故的例子,体会它们的妙处。
2、对比揣摩诗词其他艺术手法,如移情入景,借景言情,烘托映衬等等,提高文学作品鉴赏和答题水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