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图书装订方式大全

中国古代图书装订方式大全

中国古代图书装订方式大全装订是书刊印刷的最后一道工序,书刊印刷在印刷完毕后,仍是半成品,只有将这些半成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连接起来,再采用不同的装帧方式,使书刊杂志加工成便于阅读、便于保存的印刷品,才能成为书籍、画册等,供读者阅读。

我国书籍装订形式,自古至于有许多形式:1.【简和策】简和策是我国最早的读物。

公元前,把文字写在狭长的木片上,称为木简,写在竹片上称为竹简,统称为简,如现今的“页”。

把文字写在较宽的竹茎,木板上,称为牍。

将简或牍用丝、草或藤编排串连起来,就成为一篇文章,称为策,策的含意与现今的“册”相似。

策便成为我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

2.【卷轴装】以前写在丝绸织物上的书,称为缣帛或“帛书”,帛书上可以依文章的长短剪载下来。

卷成一卷,称为卷装,或把上下两边粘在木轴的表面,卷成一卷,就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或图面,称为卷轴装,收藏时卷起来,阅读时可将挂线扣在墙上,轴拉着帛书摊平。

如文章很长,可以分成多卷,现在有的书籍称“上卷”、“第一卷”等是由卷轴装延伸出来的,卷轴装具有我国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3.【经折装】以卷子长幅改作折叠,成为书本形式,前后粘以书面,佛教经典多用此式。

它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都很费时,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

凡经折装的书本。

都称"折本"。

中国书籍法帖装裱形式之一。

来源斯坦因《郭煌取书记》载:“又有一册佛经,印刷简陋,然颇足见自旧型转移以至新式书籍之迹。

书非卷子本,而为折叠而成,盖此种形式之第一部也。

……折叠本书籍,长幅接连不断,加以折叠,最后将其它一端悉行粘稳。

于是展开之后,甚似近世书籍。

”可见经折装唐朝已经出现。

特点在单面书写,收展便利。

发展与演变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十分麻烦。

中国古籍的装帧形式

中国古籍的装帧形式

中国古籍的装帧形式中国的古籍的装帧形式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唐末五代,书籍装帧形制处于转型期,各种形式层不出不穷,但又都不定型。

只能大体上归纳,我国古籍前后大概有过简策、帛书卷子装、纸书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等10种形制。

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1、简策即编简成册。

古时“策”、“册”相通。

《说文文解字》中解释“册”字说:“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

”这是就篆字“册”字而言的。

篆字“”楷化之后变成了“册”,虽无“二编之形”了,但“”仍不失竹木简的条片之形,而中间一横,亦不失绳穿、绳编简片的遗义。

可见“简策”就是编简成册之义。

《仪礼·聘礼》中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对于这句话中的“策”字,东汉郑玄解释说:“策,简也。

”唐代孔颖达则解释说:“策是众简相连之称。

”两个人的解释都对。

郑玄说“策”就是竹木简;孔颖达则说“策”是编连起来的竹木简。

一个粗解,一个确说,都不错。

古人编简成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每根竹简上端都钻个圆洞,然后以一绳逐次串连。

汉代刘熙《释名》中说:“札,栉也,编之为栉齿相比。

古代书籍的装帧方式

古代书籍的装帧方式

古代书籍的装帧方式一、卷轴装古代书籍最早采用的装订方式是卷轴装。

卷轴装是将纸张或绢帛依次连续粘贴在一起,形成一端可卷起的长条状,类似于现在的卷帘。

卷轴装的书籍一般以右侧为起始点,从右向左阅读。

卷轴装的书籍虽然保存了古代文献的珍贵内容,但是由于卷轴的特殊形式,使用起来不太方便,阅读时需要一手持卷轴,一手翻动,读书的过程颇为繁琐。

因此,卷轴装的书籍逐渐被后来的装订方式所取代。

二、帖装帖装是古代书籍的另一种装订方式。

帖装是将纸张折叠成多页,然后将多页依次贴在一起,形成一本书。

帖装的书籍可以打开阅读,与现代书籍的形式相似。

帖装的书籍在保存、传播和阅读方面都比卷轴装更加方便。

由于帖装的书籍可以平铺开来,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阅读每一页的内容,而不需要不断翻动卷轴。

另外,帖装的书籍也更容易保存,可以放在书架上,不会像卷轴那样容易受潮、变形。

三、线装线装是古代书籍装订的一种重要方式。

线装是将纸张折叠成多页,然后在折叠处钻孔,用线穿过孔眼进行装订。

线装的书籍一般使用硬纸板作为封面,再用绢布或绸缎包裹,形成结实的书套。

线装的书籍在古代非常流行,因为其装订方式简单、经济实用。

线装的书籍容易翻阅,也便于保存。

另外,线装的书籍在装订之后还可以加入页边注、批注等内容,增加书籍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四、平装平装是古代书籍的一种装订方式,也是现代书籍最常见的装订方式之一。

平装是将纸张折叠成多页,然后在折叠处裁剪成一定的尺寸,再用胶水或线穿孔进行装订。

平装的书籍具有装订简单、易于批量生产的特点。

平装的书籍不仅容易保存,还可以便携携带。

另外,平装的书籍还可以在封面上加入标题、装饰和封面插图等,使书籍更加美观和吸引人。

五、精装精装是一种豪华的书籍装订方式。

精装的书籍一般使用硬纸板作为封面,再用绢布、皮革等高质材料包裹,装饰有金属装饰、镶嵌、雕刻等工艺。

精装的书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精装的书籍在装订上更加考究,除了封面上的装饰之外,书脊上还会有书名和作者的字样,方便读者在书架上辨认。

古书装订方法

古书装订方法

古书装订方法古书的装订方法有多种,以下是其中的一些:1.简装:简装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是主要的书籍形式。

它通常由几片竹简或木板组成,用皮条或绳子串联起来,然后用一块木板覆盖在简策的背面以保护书籍。

简装书可以卷起来,也可以展开平放。

2.卷轴装:在简装书的基础上,卷轴装将书卷用长条形的布帛或纸张粘连在一起,形成一卷长卷。

书的各部分依次粘在长卷上,末端用木轴卷起,可以随时展开阅读。

卷轴装的优点是便于携带和阅读,但不利于保存和保护。

3.旋风装:旋风装是在卷轴装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它将书页粘连在长条形的纸上,然后卷起来用木轴卷起。

与卷轴装不同的是,旋风装的封面纸是半圆形的,书页依次粘在圆形纸的背面,翻阅时可以像旋风一样旋转书页。

这种装订方式既便于阅读,又利于保护书籍。

4.蝴蝶装:蝴蝶装是将书页一页一页地对折,然后将折好的书页粘连在预制的封面上。

书页的正面朝外,封面的中间有一个小洞,可以插入书签。

这种装订方式便于阅读和携带,但不利于保护书籍和长期保存。

5.包背装:包背装是将书页按照顺序粘连在一张封皮上,然后用另一张封皮作为背面覆盖,再用线穿起来固定住。

包背装的优点是便于阅读和携带,而且保护书籍的效果比蝴蝶装更好。

6.线装:线装是将书页按照顺序粘连在一张封皮上,然后用另一张封皮作为背面覆盖,再用线穿过书脊将书页固定住。

这种装订方式可以随意展开和合上,便于阅读和携带,同时也能够保护书籍。

线装是明清时期的主要书籍装订形式。

以上是古书的一些装订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优缺点。

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书籍的装订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传统的装订方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应用着。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简策形式、卷轴形式、折叠形式和册页形式。

1.简策形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制,流行于商朝和周朝时期。

简策是将文字书写在长条形状的木片和竹片上,然后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形成了书籍的基本单位。

这种装帧形式称为简策装。

2.卷轴形式:盛行于隋、唐时期,得益于纸张的普及。

这种装帧形式是将长卷书写后,折叠而成的多页折子装,称为经折装或折子装。

这种装帧形式的书籍可以卷起来保存和携带。

3.折叠形式:也称为册页形式,是纸书向册页过渡的形式。

这种装帧形式是将长卷书写后,将长卷沿着中缝折叠,形成了前后封皮的册页形式。

这种装帧形式称为蝴蝶装和包背装。

4.册页形式:分为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三种。

蝴蝶装是每页纸有字的一面朝里对折,然后将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折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

包背装是每页纸有字的一面朝外对折,然后将折缝对齐,最后用封面包裹起来。

线装书则是将书页用线装订成册,封面的纸张较厚,通常用于珍藏本或善本书。

这些书籍装订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籍的装订形式也不断地演变和改进,以满足人们阅读和保存的需求。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出厂印刷的装帧:古代的正式印刷方式一般是霜刻木板,印刷出来的书籍在出厂时就已经装好了帧。

2. 竹简装帧:古代在官方场合使用的书籍一般是用竹简编写的,它们一般不装帧,而是在两端打上木簪,方便读者插取。

3. 手抄本的装帧:古代文人骚客手抄的书籍一般自行装帧,有的是用绢或者布扎起来,有的是用盒子装起来。

4. 签押装帧:古代文人骚客在举行答谢、庆贺等仪式时,常常赠送签押书,这些书一般是用珍贵的纸张装帧,帧内龙凤麟麒或者诗文图案相间。

5. 崇祯以后的装帧:明代崇祯时期,官方印制的书籍开始采用糯米纸、良纸和宣纸等优雅资料而人造花卉或雕镂浮雕等形象装帧,这样的书籍非常精致美观。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Binding Styles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主要有简策、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随着书籍制作材料的变化、制作工艺的发展,书籍装帧形式不断演变,更加有利于人们的阅读和图书的保存保护。

Binding Styles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mainly include bamboo or wooden slips, scroll, concertina binding, Chinese pothi binding, butterfly binding, back-wrapped binding, thread binding and others. As the materials for production had been changing and the relating craftsmanship had been improving, the styles of book-binding kept evolving constantly to be convenient for reading and preservation.简册 Bamboo or Wooden Slips将单个竹木简编连成册,这种形式商周至魏晋之间长期使用。

All single bamboo or wooden slips were connected with strings to form an integrated book. This style was used from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nearly spanning a long time of 14 centuries.战国楚简 木牍简册书籍的制作竹木简册在作为书写材料之前,要经过一定的整治过程。

古籍的装帧形式有哪些

古籍的装帧形式有哪些

古籍的装帧形式有哪些
古籍是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字记录,古籍的装帧形式有哪些?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现今保留下来的古籍有卷轴装、梵夹装、龙鳞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以及金镶玉等。

卷轴装:
所谓卷轴装,就是用一根木棒、竹竿或其他圆形器物作为轴心,围绕这根轴心,从左到右把书卷束起来,亦称“卷子书”。

通行于东汉到唐代。

它是纸本书最早的形式,直接承接了帛书的形制。

龙鳞装:
龙鳞装的装订方法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做底子,然后把书页从左向右裱贴在底子上,除第一页外,每张书页只粘贴右端的空白处,逐张让右缩进。

这种古籍展开时像龙鳞一般,所以称为“龙鳞装”。

经折装:
这种装帧的特点是将书叶按顺序粘成长幅形成卷子后,再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成册,再粘接封面、封底。

这种装帧源于折叠佛教经典,故得此名。

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也叫“折子本”。

线装:
线装形式在明代中叶出现,清代最为盛行,一直沿用至今。

它是将写印好的书叶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加装书皮,然后用线把书叶连同书皮一起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解说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

解说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

解说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图文)装订(bookding)是书刊印刷的最后一道工序,书刊印刷在印刷完毕后,仍是半成品,只有将这些半成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连接起来,再采用不同的装帧方式,使书刊杂志加工成便于阅读、便于保存的印刷品,才能成为书籍、画册等,供读者阅读。

我国书籍装订形式,自古至于有许多形式:1.简和策简和策是我国最早的读物。

公元前,把文字写在狭长的木片上,称为木简,写在竹片上称为竹简,统称为简,如现今的“页”。

把文字写在较宽的竹茎,木板上,称为牍。

将简或牍用丝、草或藤编排串连起来,就成为一篇文章,称为策,策的含意与现今的“册”相似。

策便成为我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图1)。

图1 早期装订——策2.卷轴装以前写在丝绸织物上的书,称为缣帛或“帛书”,帛书上可以依文章的长短剪载下来。

卷成一卷,称为卷装,或把上下两边粘在木轴的表面,卷成一卷,就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或图面,称为卷轴装,收藏时卷起来,阅读时可将挂线扣在墙上,轴拉着帛书摊平。

如文章很长,可以分成多卷,现在有的书籍称“上卷”、“第一卷”等是由卷轴装延伸出来的,卷轴装具有我国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图2。

图2 卷轴装3.经折装卷轴装帧的文章,在阅读和加工,保存时不太方便,便产生了折本形式。

经折装帧就是将一张长幅的书页按一定的规格,向左右反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册子,再在其前后两面裱上硬纸板作为封面和封底,阅读时只要把它拉开。

就成为一本书的形式。

这种装帧最初用于佛教经典,故叫经折装(图3)。

图3-经折装4.旋风装旋风装是由经折装演变而来的,经折装帧是前面一页和最后一页分开的,如果把经折装的首页与末页粘连在一起,阅读时翻开,遇风时中间的纸页飞起,犹如旋风,保存时合拢,成为一本书(图4)。

图4 旋风装5.蝴蝶装将印有图文的面纸页对折,再把折缝粘连在预制好的订口条上,形成一本书籍,这是散页装订的最初形式、称为蝴蝶装(图5)。

图5 蝴蝶装蝴蝶装是印刷史上第一次把散页的折缝集中在一边,形成订口而成册。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时代的进步,书籍装帧风格已经五花八门,日益繁多,那么你想知道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吗?下面就由店铺为你带来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分析,希望你喜欢。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哪些类型中国传统图书从装帧形制角度划分为两大类十四种装帧方式。

包括装订类的:线装、包背装、和合装、粘叶装、缝缋装、西装和装裱类的:龙鳞装、旋风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贝叶装、笺、框装。

一、装订类所有经过缝线、书背施胶工艺生产的,并且呈现书叶堆叠后呈现上下对齐的图书产品都是装订类产品,包括:(一)线装——典雅含蓄,馨香隽永线装书出现在包背装盛行的公元14世纪的明朝中叶,是我国装订技术史上第一次将零散页张集中起来,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的装订方法。

它的出现表明了我国的装订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书多卷的线装书还用纸板青布糊制成“函”收装,配以象牙别子。

这种装帧,便于翻阅,不易破散,在我国书籍传统装帧技术上是最进步的,它一直流行了几百年。

“线装书”也成了我国古籍的别称。

这是由这种装帧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实用性决定的。

装书一般用宣纸或毛边纸采用特殊方式印刷,用这种传统的印刷装帧形式能够别具一格地体现学术、艺术价值和书籍装帧印刷的特色。

正因为线装书装帧形式传递着古色古香、浓厚典雅的文化气息,所以在现代依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二)包背装——包藏万象,背负经籍包背装是册页制的一种装订形式。

大约兴起于南宋后期,延用到明朝中叶。

包背装把书叶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文字面向外,把版口作为书口,将书页的两边粘在脊上,再用纸捻穿订,外加书衣绕背包裹。

特点是版心向外,使每叶文字相连,便于阅读。

这种装帧主要是包裹书背,由此称为包背装。

包背装的书籍,除了文字页是单面印刷,且又每两页书口处是相连的以外,其它特征均与今天的书籍相似。

包背装克服了蝴蝶装的缺点,翻阅方便,一目了然。

但由于其书背是纸捻固定,浆糊粘背,故经不起经常翻阅,极易散落,最终为线装所代替。

古籍的书页版式

古籍的书页版式

古籍的书页版式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

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

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

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

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

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

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

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

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

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

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籍的流风余韵。

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

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

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

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

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

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

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

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

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

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

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

古籍装订形式范文

古籍装订形式范文

古籍装订形式范文1.木质装订:最早的古籍装订形式是使用木块作为封面,将纸张打孔后,用绳子或皮革绑在木板上。

这种形式简单耐用,适合保存较小的篇幅,但缺乏灵活性。

2.丝帛装订:随着纸的发明和流传,丝帛渐渐成为书籍的封面材料。

丝帛装订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并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丝帛装订的特点是外表华丽,质感细腻,常用的材料有绢、丝绸、纱布等。

这种装订形式适合保存较为重要的著作,也显示了古代人们对书籍的重视。

3.纸质装订:宋代以后,纸质装订逐渐成为主流。

在纸质装订中,最早的形式是折页装订和线装,即将纸张对折或缝合成册,然后用封面包裹。

折页装订在宋代十分流行,具有简便经济的特点。

线装则是将书页穿孔,用线拴成册,具有方便翻阅和整理的特点。

这种形式的缺点是易于松散,不适合保存较长时间。

4.包背装订:包背装订在元代出现,它是将书页折叠,再以双层防护纸包住,形成一个古籍封套。

这种装订形式既保护了书页,又方便阅读,逐渐被后来的明清时期所推广。

5.革装和套函装订:明代以后,逐渐出现了革装和套函装订形式。

革装就是用皮革作为封面材料,通常采用硬壳、活页或方封的形式,适合保存重要经典和文献。

套函装订是将古籍包在函中,保护其不受损坏,顺带可附加索引和解题,一般用于多卷书籍。

6.现代装订:近代以来,随着印刷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古籍的装订形式也得到了创新和改良。

现代装订主要采用硬壳、胶装和平装等形式,使古籍更加坚固耐用、便于翻阅和保存。

总的来说,古籍装订形式的发展经历了木质装订、丝帛装订、纸质装订、包背装订、革装和套函装订等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装订方式和特点,并受到历史背景、技艺水平和纸张材料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装订形式保护了古籍的完整性和可读性,也传承了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与重视。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类型有:简策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

“简策”是由写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长条形竹片或木片,用绳连结起来,形成一篇著作的竹木书籍。

其中单根竹片称之为“简”;用绳编连起来的简称为“策”;编简成策的绳子称为“编”。

卷轴装始于帛书,是由卷、轴、飘、带四部分组成的,类似于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

在其一长卷文章的末端设一较幅面宽度长出少许的轴,以轴为轴心,将书卷卷在轴上。

缣帛的书,文章直接写在缣帛之上;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在长卷之上。

飘是指粘在卷首的质地坚韧不易写字的纸或丝织品,用以保护书籍。

带是指飘头的丝带,方便阅完后捆缚书籍。

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化而来,形同卷轴,内装书页,鳞次相积,逐页翻飞。

放在插架上的旋风装书籍,外观上与卷轴装是完全一样的。

一般卷轴装的书卷,是用一张张粘连起来、外观上是一整张的长条纸书写文章的;而旋风装则是把一张张写好的书页,按照先后顺序逐次粘在同一张带有卷轴的整纸上面。

翻阅时,犹如旋风旋转一般。

旋风装是中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

经折装是将一幅长卷,沿书文版面间隙,一反一正地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首末二页各加以硬纸的装订形式。

据说这种形式始于唐朝末年。

可能是受印度“贝叶经”的影响而产生。

蝴蝶装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糨糊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

包背装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

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字面朝外,背面相对,书页呈双页状。

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

这种形式产生于明朝中期,是由包背装演化而来的。

与包背装的主要区别是:改纸捻穿孔订为线订;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改包背为露背。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有何借鉴作用?我认为,中国传统书籍装帧与时俱进,永不固步自封,值得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者学习。

古书的装订方式

古书的装订方式

古书的装订方式古书的装订方式,是指将纸张和书籍的封面固定在一起的方法。

这种方式在古代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能保护书籍的内容,还能增加书籍的美观度和持久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古书装订方式。

一、线装:线装是古代最常见的装订方式之一。

它的特点是使用线将书页和封面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线装可以分为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钉线装和缝线装。

钉线装是将书页和封面用钉子钉在一起,简单而实用;缝线装则是在书页和封面上钻孔,用线穿过孔洞,再打结固定。

线装的优点是方便翻阅,不易脱落,但缺点是需要用到钉子或线,容易损坏书籍。

二、包背装:包背装是一种将书页和封面用胶水粘合在一起的装订方式。

具体操作是将书页的背部涂上胶水,然后用封面贴在上面,使其粘合。

这种装订方式既简单又实用,可以有效地保护书籍的内容。

包背装的优点是牢固耐用,不易脱落,但缺点是如果胶水使用不当,容易导致书页变形或开裂。

三、骨法装:骨法装是一种将书页和封面用骨头或牛角固定在一起的装订方式。

具体操作是将骨头或牛角切割成适当的形状,然后将书页和封面夹在中间,利用骨头或牛角的硬度将其固定。

骨法装的优点是结实耐用,不易损坏,但缺点是操作复杂,需要较高的工艺水平。

四、绢扎装:绢扎装是一种将书页和封面用细绢带扎住的装订方式。

具体操作是将绢带绕过书页和封面,然后用扎带扎紧。

这种装订方式简单实用,不需要额外的材料和工具,适用于小册子和手抄本等较薄的书籍。

绢扎装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不易损坏,但缺点是容易松动,需要定期检查和调整。

古书的装订方式多种多样,每种方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选择装订方式时,需要根据书籍的用途、内容和材质来进行合理选择。

同时,在进行装订时,需要注意保护书籍的完整性和美观度,避免损坏和破损。

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装订方式,可以提高古书的保存和传承价值,让古书得以延续。

中国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

中国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

中国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
简装是一种简单的装订形式,也称为帖装。

它主要通过将书籍的纸张
折叠并对折,然后将其打孔后用绳子或丝线穿起来,最后将其封面用纸或
布条固定。

简装适用于较薄且内容较简单的书籍,如传单、文集、笺者等。

钉装是一种使用钉子将书页钉在木板上的装订形式。

这种装订形式在
中国古籍中也非常常见。

通常,书籍的纸张会被对折后用钉子钉在木板上,然后再用绳子或布条将木板固定在一起。

钉装的优势在于可以使书籍更加
坚固耐用,但其缺点是对书页的损伤较大,且无法随意更换或调整页数。

线装是中国古籍最常见的装订形式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装订形式。

线装通过穿制簧或制背来连接书页和封面。

具体而言,线装首先将书页撰
成折度相对的多张小扇形书页,然后穿制簧或制背使扇页固定在一起,最
后将封面套入整本书籍。

线装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地更换或调整书页,使阅
读者拥有更大的自由度。

此外,线装还易于存储和携带,不容易被损坏。

由于线装形式美观大方,且适用于各类书籍,因此它成为中国古籍主要的
装订形式之一
除了简装、钉装和线装这三种主要的装订形式,还有一些其他特殊形
式的装订,如腰封装、小抄装等。

腰封装是一种套在书籍四周的带状绳子,用以固定书页,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小抄装是一种将纸张剪成小片并
装订成册的形式,适用于长度较短且内容较为简单的文献。

总的来说,中国古籍的装订形式丰富多样,每一种形式都有其适用的
场合和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书籍装订技艺的发展和演变。

古籍装帧基本要求

古籍装帧基本要求

古籍装帧基本要求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常见的卷轴装、线装、经折装,还有旋风装、梵夹装、金镶玉……一、卷轴装卷轴装按顺序将书页粘接后,末端粘接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圆轴,首端粘接细木杆,然后以尾轴为轴心向前卷收,成为一束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后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二、梵夹装梵夹装是古藏文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

梵夹装按顺序将写好文字内容的贝叶或长方形纸页摞好,上下各用一块板夹住,再打洞系绳。

这是我国古代对从西域、印度引进的梵文贝叶经特有的装帧形式的称谓。

三、经折装这种装帧形式大家不会陌生,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能见到。

经折装按顺序将书页粘接后,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再粘贴书衣。

由于唐代佛经、道经长期使用这种形式,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经折装。

四、旋风装旋风装亦称“ 旋风叶”、“龙鳞装”。

唐代中叶已有此种形式。

旋风装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

它形同卷轴,由一长纸做底,首页全幅裱贴在底上,从第二页右侧无字处用一纸条粘连在底上,其余书页逐页向左粘在上一页的底下。

书页鳞次相积,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收藏时从卷首向卷尾卷起。

这种装订形式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内部的书页宛如旋风,故名“ 旋风装”;展开时,书页又如鳞状有序排列,故又称“龙鳞装”。

旋风装是我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

五、蝴蝶装将写、印好的书页有字的页面对折,折边朝右,形成书背,然后把折边逐页粘连在一起,再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

翻阅时书页时版心居中,翻开摊在桌上就像蝴蝶展翅,故称蝴蝶装。

蝴蝶装《明史·艺文志》记载: “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

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

”六、包背装包背装是将写、印好的书页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再打眼,用纸捻把书页装订成册,然后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的装订方式。

张铿夫在《中国书装源流》中说:“盖以蝴蝶装式虽美,而缀页如线,若翻动太多终有脱落之虞。

编修家谱必备知识:古籍的这五种装订格式您见过吗?

编修家谱必备知识:古籍的这五种装订格式您见过吗?

编修家谱必备知识:古籍的这五种装订格式您见过吗?一般古籍的装订方式有六种: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包背装、蝴蝶装以及现代采用的平装的线装、胶装等等。

而历朝历代的家谱装订,也是按照如此规律而发展。

中国古代书籍的四种装订方式首先,介绍两个小知识点:1、古代纸张都很薄,有的很容易透墨。

所以一般都不能双面印刷,而单面印刷后,一张纸再折成两面,称为一页(叶),后将一本书的书页全部排叠后,再将纸边糊起。

2、古代书籍使用的浆糊,实际上使用的是药糊,它是采用了天然的树胶、动物胶,以及白矾、白芨及其它的香料勾兑而成。

不仅粘力很强,而且可以防腐和驱虫,还不用穿孔和缝线。

一、卷轴装卷轴装卷轴装的装订方式比较古老了,自从东汉用纸书开始,卷轴装一直盛行到了宋代。

后世,尤其是装裱字画时,大家直到今天还在沿用卷轴装。

它的特点:将每个印页都按照顺序再裱接起来,两端粘在圆木轴上,再卷成束。

卷轴装是最讲究的一种装订方式,尤其是在轴、签、丝带的选用上,那更是五花八门。

二、经折装经折装经折装经折装从字面就很容易理解,它是将书页按照顺序粘接后,再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

最后在首、末两页上粘上硬纸板或木板,再粘贴书衣的一种装订方式。

由于唐代佛经、道经都使用这种装订形式,因此将其称为经折装。

三、旋风装旋风装唐代中期开始,旋风装开始被使用,它由卷轴装演变而来。

先取一长纸做底,然后将首页贴在底上,从第二页右侧无字处用一纸条粘连在底上,其余书页逐页向左粘在上一页的底下,书页鳞次相积。

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而收藏时从卷首向卷尾卷起。

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内部的书页和旋风形状很像,故称“旋风装”;展开时书页如鳞状排列,故又称“龙鳞装”,非常漂亮。

旋风装是古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过渡形式。

四、蝴蝶装蝴蝶装与包背装区别蝴蝶装从唐末五代开始使用,而盛行于宋、元时期,它是中国册页书籍的始祖。

蝴蝶装文字面朝里蝴蝶装是折页的文字面朝里对折,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再用浆糊粘在另一张包背纸上的一种方式。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态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态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形态中国传统书籍的装帧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籍一直被视为珍贵的文化载体和知识的宝库。

而书籍的装帧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书籍装帧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1. 布裙装:布裙装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

它是将书页叠叠放在一起,用布裙包裹住,并用绳子系紧。

这种装帧形态简单朴素,容易保存,适合于流传较广的书籍。

2. 线裝:线裝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书籍装帧形式,也是中国传统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是将书页一张张装订在一起,然后用线穿过书页的孔眼,形成书本。

线裝书籍的装帧形态简洁大方,方便阅读,也便于保存。

3. 包背装:包背装是一种将书页折叠后叠放在一起,用包背粘合成书本的装帧形态。

包背装的书籍外观精美,装帧工艺复杂,适合于制作一些精装书籍,如经典文学作品。

4. 嵌凤尾装:嵌凤尾装是一种将书页排列成长条形,然后将长条形的书页对折后叠放在一起,形成书本的装帧形式。

嵌凤尾装的书籍形态独特,装帧精美,适合于制作一些宴会礼仪、诗词作品等。

5. 空心装:空心装是一种将书页中间部分挖空,只保留四周边缘的装帧形式。

空心装的书籍外观别致,形式独特,适合制作一些艺术类书籍,如绘画集、摄影集等。

6. 丝线装:丝线装是一种将书页用丝线穿过书页的孔眼,形成书本的装帧形式。

丝线装的书籍装帧精美,线条流畅,适合制作一些精装书籍,如古代文学作品、经典文化著作等。

以上是中国传统书籍的几种常见装帧形式。

每一种装帧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和装帧技艺。

这些装帧形态不仅让书籍更加具有艺术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阅读体验。

在当代,虽然电子书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但传统书籍的装帧形态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并发展着,以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书籍的装订形式

古代书籍的装订形式

古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中国图书发展史可分成三个时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书籍制度,即:汉代造纸发明前的⽵帛并⾏时期,盛⾏简牍制度;汉⾄唐代为纸写本时期,盛⾏卷轴制度;唐代发明印刷术以后为印本书时期,盛⾏册页制度。

所谓册页制,就是积累许多单页装订成为⼀册,因⽽我国古书装订制度也随之应运⽽⽣。

下⾯具体介绍⼀下我国册页装订制所经历的⼏次变化:1、蝴蝶装,⼜称“蝶装”,因书页展开似蝶形⽽得名。

这是早期的册页装订形式。

其装订⽅法,是先将每⼀印页由书⼝向内对折,即把有字的纸⾯相对折起来,与后来的线装⽅式恰恰相反,然后将每⼀书页背⾯的中缝粘连在⼀张裹背纸上,再装上硬纸(有时⽤布或绫绵裱褙)作封⾯,便成⼀册书。

其特点是版⼼向内,单边向外,使书⼼得以保护。

蝴蝶装虽然在保护图书⽅⾯有它⾃⼰的优点,但却给阅读带来了不便。

由于书页都是单层的,纸较薄,印刷⾯容易粘连,阅读时往往是先见到纸背,⽽且读⼀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很不⽅便。

于是就出现了包背装。

2、包背装,⼤约起于南宋后期。

所谓包背装,即把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字⾯向外,把版⼝作为书⼝,将书页的两边粘在脊上,再⽤纸捻穿订,外加书⾐绕背包裹。

这种装订的⽅式,基本上和蝴蝶装相同,但经过书页正折,版⼼向外,使页页⽂字相连,便于阅读。

今见包背装的早期样品则为元代装帧本。

这种装帧法⼀直延⽤到明朝中叶以后。

著名的《永乐⼤典》就是包背装。

3、线装书,起于明代中叶,是从包背装演变⽽来的。

其装订⽅法,乃书页正折,⽂字向外,版⼼为书⼝,把包背装的整封⾯换为两张半页的软封⾯,分置书⾝前后,把它连同书⾝⼀起打孔穿线订。

线装⼀般是在书上打四孔,称为四针眼装。

较⼤的书,在上下两⾓各加打⼀眼,就成为六针眼装。

讲究的线装,有时⽤绫、绢之类包起上下两⾓,称包⾓装。

这主要是为了美观,也有护书作⽤,但在潮湿地区容易致霉⽣⾍。

线装书的优点,是书本破旧了可以重装。

在修整旧书的时候,还可以衬纸、接边。

线装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的最后阶段。

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

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

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古籍收藏在近些年颇受藏家青睐,下面小编整理了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

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

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

"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

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

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

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下图)。

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

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

"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旋风装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

守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

"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下图)。

大约盛行于唐代。

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是采用这种旋风装。

经折装又叫梵夹装、折子装。

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

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

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下图)。

蝴蝶装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

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下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籍的装订形式分类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

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

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

"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

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

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

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图1)。

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

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

"进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旋风装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

守张邦基《墨庄漫录》形容其"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

"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图2)。

大约盛行于唐代。

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即是采用这种旋风装。

经折装又叫梵夹装、折子装。

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

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

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图3)。

蝴蝶装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

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图4)。

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

《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

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

"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

包背装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包背装(图5)。

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

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

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页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线装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

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

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

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图6)。

从以上可以看出,古籍的装订有一个发展演进过程。

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形式,了解这一进程,对古籍的年代鉴定十分重要。

传世宋版书多经过后人重新装修,或改为包背装,或改成线装,但仔细观察,仍能在版心处发现粘贴痕迹,书页外沿则有磨损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